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开篇中写到“中国是乡土的”。乡土是中国人的根,乡村更是中国人不变的故乡。但大多时候,乡村地区的物质文化不够丰富、发展缓慢、个人收入较低、基础建设欠完备。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面对乡村贫困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中国政府作出庄重承诺,要在2020年让中国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攻坚克难的关键一年。在这关键节点上,精准脱贫,努力建设更有保障、更美好生活的行动,正在中国广大乡村地区积极展开。而火热的扶贫实践,总能带来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
为了呈现我国精准脱贫攻坚战取得的显著成效和丰硕成果,对外讲述我国扶贫工作的生动故事,在中宣部对外推广局的支持指导下,由五洲传播中心、优酷视频和国家地理频道联合出品了全球首部中外联合摄制,聚焦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4K系列纪录片《做客中国——遇见美好生活》(Homestay China)。
节目由五洲传播中心和英国子午线影视制作公司联合制作。于7月1日、13日分别在优酷网和国家地理频道上线播出。
作为首部中外联合摄制,聚焦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纪录片,《做客中国》有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表现主题——精准扶贫。
不同于以往所熟悉的数据式引证,或是脱贫典型人物、突出事迹的宣传报道,这一次《做客中国》巧妙地借用“有朋自远方来”的介入形式,让来自异文化的外国主持人做客中国乡村。在同吃同住、一同劳作的亲身经历中,以“他者”的视角呈现出一个个鲜活生动、真实亲切的脱贫故事,以小见大地呼应背后的宏大主题。
在叙事安排上,《做客中国》每集选取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重点围绕一个地区的扶贫政策或行动展开,通过三位外国主持人基米•维尔纳 (Kimi Werner)、克里斯•巴辛内利(Chris Bashinelli)以及聂云(Dennis Nieh)与当地扶贫家庭的共同劳作与生活,来生动记录和讲述新时代的扶贫政策和故事。
在第一集中,习惯了星光熠熠、名流云集场合的主持人聂云来到了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的一个牧民家庭。镜头记录了他跟随额尔顿一家参加那达慕大会的全过程。聂云在观赛马、吃烤肉,感受蒙古族节日喜庆气氛和民俗文化的深度参与中,娓娓道出这美好生活的由来是得益于“三到村三到户”扶贫项目的帮扶。
海边长大的潜水达人、捕鱼高手基米•维尔纳则来到了山高谷深的云南垮来底村,这是怒族人世代居住的地方。她的到来受到了当地人的热烈欢迎。在接下来日子中,她跟着村长波三益在特色种植产业扶贫项目田地里认识重楼等中药材、帮忙除草,还上山砍竹子、编竹筐、卖竹篮,共吃住同劳作,感受了当地人丰富美好的生活。
游遍五大洲、自诩为世界公民的主持人克里斯•巴辛内利,来到了山西碛口镇贫困户楚丽梅家中。在这里,他跟随这家人修葺了村里的老房子,还在皮影馆见到了当地皮影文化传承人,学习了皮影戏表演技巧并上台演出。正是在当地政府文化扶贫项目的帮助下,楚丽梅夫妇不仅找到了工作,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还积极投入了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克里斯直观地感受到了楚丽梅夫妇生活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做客中国》的叙事方式。虽然每集中的三个故事看似独立、互不关联,但通过交叉剪辑的方式,三个故事的开篇、经过、发展和分离都如同经纬交织、节奏鲜明,做到了整体叙事形散神聚,始终围绕着“精准扶贫”的宏大主题展开。
《做客中国》的视听语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如洗净铅华的雨后空山,质朴而明快。如在额尔顿一家准备出发前往那达慕大会时,镜头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精确方式记录了一家人如何拆分、打包蒙古包,以及如何把羊马赶上货车。
又如,来到垮来底村的基米•维尔纳,总是会像拍日记一样,在一天结束时,对着镜头吐露心声,这就好像在远方的朋友在和我们视频通话,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当夜幕降临,克里斯准备开始首次的皮影戏表演时,油灯所发出的火光,在幕布和观众的脸上都印出一抹摇曳的昏黄。在锣鼓和唱腔中,皮影戏于跳跃的光影中上演,这一切描绘出的是碛口镇上人们的安逸祥和。
再如,当分别时刻来临,镜头的处理也近乎白描。奶奶用牛奶撒地的礼节为聂云祈福,基米•维尔纳同波三益一家分别拥抱,克里斯用皮影戏表演来向碛口告别……依依不舍的情感波动,都被掩藏在平静的镜头之下,反而让人动容。
镜头是观众的眼睛,大多数观众都没有亲身到过纪录片所呈现的地方,镜头运用的特点直接决定了观众对纪录片的观感。
《做客中国》运用4k技术和无人机进行拍摄,最大程度的保留贫困乡村的山川风貌。无意于炫技,也不想为生活带上一层滤镜,镜头只是忠实地记录着外国主持人在中国乡村的经历。质朴无华的镜头语言更为精妙之处在于,它暗合着精准扶贫的时代主题和中国人骨子里的乡土性格,在不着痕迹间推动着故事前行,让《做客中国》在好似白描的外表下具有更深沉的情感力量。
《做客中国》中的每一段故事都是有力而真实的,这种真实从许多细节之处散发出来,洋溢着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
在那达慕大会前夕,聂云随额尔顿一家来到敖包前祈福,被五色经幡所装点的敖包,神圣而醒目,“敖包会保佑我们,保佑我们,年年有余,年年不干旱,还有不生病,一生平安。”这是牧民对美好生活最朴素的愿景。
在夜幕降临的垮来底村,基米•维尔纳惊喜地发现,“我以为今天就此结束了,但波叔叔却另有安排。作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音乐家,他一定要带我去听些传统怒族民谣。”以乐迎客,这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好客之道。
在黄河岸边的碛口镇,克里斯在剧院导演和楚丽梅的帮助下,正逐渐地克服对木偶的恐惧,为最后的皮影戏演出做准备,这是旅游扶贫后,传统文化的再出发。
《做客中国》中,中国乡村的质朴无华、热情好客、传统底蕴,都在这些细节中得到了体现。当地人在同主持人的日常生活互动中所不经意流露出的真情实感,赋予了这部作品醇厚的情感浓度。可贵的是,这种情感是相互的,来自异国的主持人并不是简单的接受者、局外人,在镜头所到之处,我们看到的是相互给予、彼此靠近。
在草原的落日余晖里,主持人聂云拿着吉他走出蒙古包来到奶奶身边,奶奶轻声唱起草原的民谣,聂云也随着弹起伴奏,他说:“能有机会为乌达布拉弹奏,感谢她带我来到她的家中,这是我唯一能为她做的。”
在垮来底村,基米•维尔纳用卖竹篮的钱为村长波三益一家制作了拿手美食,她说:“我喜欢烹饪的一点在于,它让我们能够彼此联系,特别是在像这样的人们与食物的出处紧密连结的地方。没有比这更能表达我的感谢和爱意的方式了。”
在碛口镇的清晨里,克里斯感激楚丽梅大姐的热情招待,还帮助他准备皮影戏演出,于是他准备教她瑜伽,“我想带你做套清晨瑜伽,清空你的思绪,舒展你的身体,为新的一天做好准备。”
正是这份相互给予、相互付出,让《做客中国》在真诚朴实地记录中散发出浓烈的情感温度。而这份真切的情感又往往能加强影像的感染力,击中观者的心房,引起共鸣。
在《做客中国》里,叙事结构形散神聚、镜头语言质朴明快、故事内容真实可感,和以往的以“精准扶贫”为表现主题的作品大相径庭。
其实,通过做客迎客的一来一往,《做客中国》在“精准扶贫”的大主题下已包含了更丰富的内容。我们能看到的,不止于各地因地制宜的扶贫政策和积极行动,还有中国人真诚质朴、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不变期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在2019年,这句两千多年前的名言,有了更为现代的诠释。
在《做客中国——遇见美好生活》(以下简称《做客中国》)第二集中,生于美国夏威夷的基米•维尔纳来到贵州马安村,她一直希望结交那些在自然中生活的人,这一次认识了带动当地村民一同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韦祖英。
镜头跟随基米,记录了她亲自绣制的带有家乡夏威夷特色的作品的全过程,还展现了这位异乡客与苗族女性一同载歌载舞,一起捕鱼的场景。
由中宣部对外推广局监制,五洲传播中心联合优酷视频、国家地理频道共同打造的纪录片《做客中国》于7月1日上线。这部纪录片用真实的镜头记录了海外知名主持人聂云、自由潜水冠军基米·维尔纳、世界公民克里斯·巴辛内利,在中国美丽乡村做客当地家庭、体验当地人的生活和劳作的故事。
《做客中国》以三集的体量展现了中国广袤的版图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民俗民风,带领观众体会新时代下乡村地区的发展变化。在刚刚更新的第二集中,观众所看到的拍摄地域极广,涵盖了贵州马安村、福建奥杳村,以及山西朝阳村地区,在华夏大地各个角落遍寻生活的真谛。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面对乡村贫困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中国政府作出庄重承诺,要在2020年让中国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而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攻坚克难的关键一年。在此关键节点上,精准脱贫,努力建设更有保障、更美好的生活的行动,正在中国广大乡村地区积极展开。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既是高屋建瓴的宏观政策,也是根植于大地的具体实践。火热的扶贫实践,总能带来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
近年来,诸如《出山记》《落地生根》等聚焦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纪录片众多,但中外联合录制的《做客中国》又会产生怎样不同的火花?如何向“世界观众”讲述这样一个极具本土化的故事?
“有朋自远方来”——这是《做客中国》的“独门秘籍”。不同于以往所熟悉的数据式引证,或是脱贫典型人物、突出事迹的宣传报道,《做客中国》这一次巧妙地借用这种新鲜的介入形式,让做客中国乡村的外国人成为另一个视角的观察主体。
在同吃同住、一同劳作的亲身经历中,这部纪录片以“第三者”的视角呈现出一个个鲜活生动、真实亲切的脱贫故事,以小见大地呼应背后的宏大主题。片中的每个故事重点围绕某一地区的扶贫政策或行动展开,带有探访和疑问的“客人”也自然最能逼近“精准扶贫”的核心。
习惯了星光熠熠、名流云集场合的主持人聂云自幼便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农村地区的风俗民情格外着迷。当他来到福建奥杳村黄先生的家,住在客家土楼里,帮助黄先生卖烟草、制作米酒、在土楼里请邻居吃大餐,聂云不仅体验了大家庭的日常生活,更发出感慨:通过旅游文化扶贫项目,当地人们的生活都得到了不小的改善,曾经外出打工的人也纷纷回家做起了生意。
游遍五大洲、自诩为世界公民的主持人克里斯•巴辛内利来到了山西朝阳村彭海波家。从前只能靠山吃山,以砍伐狩猎为生的彭海波如今却成了当地护林队的成员,依靠当地特色产业扶贫项目的支持,他通过养蜂过上了好日子,人与自然就此形成和谐共生的画面。克里斯跟随彭海波不仅走进了大山深处探秘野生动物,还学习到很多与养蜂有关的知识。
在《做客中国》中,尽管每集有个独立的故事,但每个故事通过交叉剪辑的方式,在开篇、经过,和发展都如同经纬交织,节奏鲜明,做到了整体叙事的形散而神聚。
总的来看,这部纪录片始终围绕着“精准扶贫”的宏大主题展开,它并不以自上而下的逻辑解读政策,而是以反向视角俯身大地,《做客中国》选择在乡村的袅袅炊烟之中、在农民的田间地头之上,以实践为检验、以人民为中心,让观众看到百姓的生活得到显著的改善,才进一步感受到政策真正扎根于中华大地。
镜头是观众的眼睛,在物理视角上,这部纪录片也通过技术的升级,运用4k技术和无人机进行拍摄,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贫困乡村的山川风貌。
无意于炫技,也不想为生活带上一层滤镜,镜头只是忠实地记录着外国主持人在中国乡村的经历。
质朴无华的镜头语言更为绝妙之处在于,它暗合着精准扶贫的时代主题和中国人骨子里的乡土性格,在不着痕迹间推动着故事前行,让《做客中国》在好似白描的外表下具有更深沉的情感力量。
除了物理视角,在文化视角上《做客中国》的故事由“外国客人”娓娓道来。它以来自异文化的“他”视角审视中国,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势必指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与彰显。
这部纪录片要观察的并不仅仅是中国乡村居民经济收入的改善,还有在乡村土壤中延续千年的民俗文化与民族品格如何在今天依旧熠熠生辉,正如那句“仓廪实而知礼节”。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第五大民族——苗族的的传统文化,以陈培召为代表的苗族妇女仍将复杂的苗绣工艺代代相传。将一根丝线分为几股,再用它们去绣细密的针脚,每一个图案背后都蕴含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也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看到自小学习刺绣的苗族女孩欢声笑语的场面,基米不禁感叹,“我喜欢这个‘少女俱乐部’,苗绣带给她们的不仅是传统文化,还有她们融入其中获得的乐趣”。
在传统的耕作之外,《做客中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手工技艺、民俗民风展现得淋漓尽致,苗绣、土楼家族生活、养蜂......在这些乡村传统的文化基因之中,体现的是中国农民辛勤奋斗、不畏艰苦、积极向上、热爱家园的优良品质,民族品格因此而凸显。相比于现代化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在美丽的乡村这些文化传统依旧在从容地跟随着时间而代代相传,在传承之中,我们可以和古老的岁月对话,穿越时空重识历史、思考未来。
中国乡村的质朴无华、热情好客、传统底蕴,都在《做客中国》所呈现的细节中得到了体现。
过去,由于过于贫穷,彭海波和同伴只能通过偷猎维持生计,他甚至还在自然保护区猎杀过野猪;而今,作为一名护林员,他兢兢业业地利用自己掌握的森林知识来保护野生共舞、保护自然生态。他在同克里斯的日常生活互动和交谈中所不经意流露出的真情实感,赋予了《做客中国》醇厚的情感浓度。
更进一步地说,这部纪录片在让外国友人更全面了解中国的基础上,站在更高的格局上看待文化的交融,期待中西方文化能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状态。向世界展示中国美丽乡村的镜头,亦可看作是中国乡村认识世界的视角。
当影视作品中的中国形象逐渐摆脱单纯“被观看”的地位,以视听语言为交流,在国际间架起沟通之桥,平等地互通有无,在此意义上《做客中国》有潜质成为中国纪录片走向海外的新风向标。
(作者系 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兼纪录中国理事会秘书长 张延利)
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如何转化为实际行动,遥远村庄里农民如何力克贫困?身在都市的我们要想获得较全面的认知,除了研读国家政策、行至远方山村,还可以看看外国人如何讲述中国的美丽乡村。
文 |唐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高级编辑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已经实现了数亿人口的脱贫。而在不久的2020年,中国将计划消除绝对贫困。对于居住在繁华都市中的人们,对于更遥远的外国观众而言,他们又该如何认识“精准扶贫”?五洲传播中心联合优酷视频、国家地理频道共同打造的创新品牌节目《做客中国——遇见美好生活》,以三集的体量,邀请三位外国主持人做客中国乡村中的家庭。Dennis、Kimi、Chris三位主持人和当地家庭一起生活、劳作、建立深厚情感,以此展现华夏大地的民族文化和民俗民风,用真实的镜头纪录下了乡村地区的美好生活,诠释出中国人民淳朴善良的品质和新时代乡村地区的发展变化。影片第一集的拍摄地域极广,涵盖了内蒙古大草原巴彦温都尔、西南怒族垮来底村以及黄河边的碛口,在华夏大地各个角落寻找生活的真谛。
《做客中国》是纪录片在中外合拍模式下的又一力作,当纪录片走向海外,便担负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使命。当前,中国纪录片在自我讲述之外,通过外国主持人担任观察者、体验者、引领者,以第三人视角讲述,可以让故事的呈现更为客观真实,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乡村。在第一集的开头,镜头便聚焦了三位外国主持人观察到的政府扶贫政策之体现:Dennis来到草原牧民额尔敦•毕力格家中,看到家中放养着一些政府分发的小牛,当地政府以多项农村发展计划增加牧民收入;Kimi来到怒族的波三益家,认识了新的草药重楼,这是政府指导他们种植出售以增加收入。此外在泥石流的反复侵袭之下,政府还为他们搭建起牢固的水泥房屋,使他们得以安居乐业;Chris来到黄河沿岸的古镇碛口,这里的古建筑历经风雨沧桑而沉寂破败,政府也出台了计划保护重建,不仅提供了资金,也改善了当地人的就业。影片开门见山地展开了以上三个场景,用外国人自然的观察,体现政府的政策福利充分地渗透到百姓生活之中。
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既是高屋建瓴的宏观政策,也是根植于大地的具体实践。如何以影像的方式向观众、向世界讲述政府为贫困百姓做了什么?《做客中国》便选择了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见微知著地表现国家大政方针如何落向实处、惠及百姓。影片并不以自上而下的逻辑解读政策,而是以反向视角俯身大地。在乡村的袅袅炊烟之中、在农民的田间地头之上,以实践为检验、以人民为中心,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才意味着政策真正扎根于中华大地。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影片要观察的并不仅仅是中国乡村居民经济收入的改善,还有在乡村土壤中延续千年的民俗文化与民族品格如何在今天依旧熠熠生辉。《做客中国》以外国人视角看中国,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势必指向中国民俗文化的展示与彰显。在第一集中Dennis庆幸于恰好可以参加那达慕大会,在祈福仪式中感受牧民对年年有余、平安健康的企盼,在骑马、射箭、摔跤的传统项目中体味游牧文化对草原的依恋;Kimi在和村民穿梭于竹林领略自然的恩赐,聆听传统竹制乐器和古老民谣;Chris则不断练习,参与到了皮影戏的演出中,也身体力行地体验了古建筑的修复工作……在传统的耕作之外,影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手工技艺、民俗民风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些乡村传统的文化基因之中,体现的是中国农民辛勤奋斗、不畏艰苦、积极向上、热爱家园的优良品质,民族品格因此而凸显。相比于现代化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在美丽的乡村这些文化传统依旧在从容地跟随着时间而代代相传,在传承之中,我们可以和古老的岁月对话,穿越时空重识历史、思考未来。
《做客中国》在表现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之外,从物质改善发掘到精神追求层面。打破了偏远山区的农民为贫困所扰、为生计奔波的“刻板印象”,构建起了新时代的中国乡村与农民的崭新面貌。
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应该保持在一个平等互鉴的均衡当中。影像的设置让外国人用几天的时间融入中国农民家庭当中,与“家人”一起度过传统节日,一起劳作赚钱,一起体验生活,打破了单纯的观察与被观察的关系,而是在参与、相处当中令情感升华,超越语言和文化背景寻找人与人之间情谊的相通。《做客中国》一方面并不避讳文化之间的差异,影像运用对比手法,直观地描述着外国主持人对中国乡村的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在Dennis的想象中,牧民全靠骑马出行,而现实的草原上有不少的摩托和汽车驰骋;Kimi认为在山区里会住进一间竹林小屋,但是迎接她的是一间整洁明亮的现代住房;Chris来到碛口古镇才知道,古镇并不是一座古朴静谧的村庄,而是一个热闹旅游景点。文化之间若想平等沟通,这种沉浸式体验带来充分的观察、交流,对于消减文化差异与隔阂显得必不可少。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是可以双向沟通的,第一集也首尾呼应地强化了这一点。外国主持人在初识中国乡村之后,也将自身的特长展现给所在家庭。Dennis弹起吉他,以流行旋律应和着蒙古族老人哼唱的民谣;Kimi在离开之前为“家人”做了一顿异域风味的饭,她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通过美味的食物将情感互通相连;Chris为了感谢楚丽梅的招待,便认真地教她练习清晨瑜伽,希望她每天能够用瑜伽迎接古镇每一天的朝阳。
《做客中国》在让外国朋友更全面了解中国的基础上,站在更高的格局上看待文化的交融,期待中西方文化能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状态。向世界展示中国美丽乡村的镜头,也可以转换成为中国乡村认识世界的视角。我们注意到,影视作品当中的中国形象正在摆脱单纯“被观看”的地位,以镜头语言为交流,在异国观众之间架起沟通之桥,平等地互通有无,正在成为中国纪录片走向海外的新风向标。
从内生活力到友谊真谛,再到青年“归巢”,《做客中国》第三集把精准扶贫的历史大势隐藏在那些人与事的关联之中。
7月1日, 首部由中外联合摄制、国际视角解读、外国主持人共情参与、聚焦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4K系列纪录片《做客中国——遇见美好生活》在国内优酷视频开播。该片也将于13日在国家地理频道上线播出。
《做客中国》以“精准扶贫”作为切入点,聚焦我国广袤农村地区的扶贫工作,通过对三位外国主持人深度参与扶贫村生活的全景式记录,带领观众用他者的视角来重新认识乡村现状,发现乡村生活不为人知的一面。
在刚刚播出的最后一集中,不论是高山采茶的辛苦劳作,还是迎接旅客的热闹喧嚣;不论是寄宿小学的跨国友情,还是重庆辣椒的声名在外……无论哪一面,其实都在践行着精准扶贫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重诺言。尽管该片聚焦于精准扶贫的宏大主题,但片中对于扶贫工作、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都传递出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表达,值得我们思考。
回顾已经播出的前两集,可以看到《做客中国》始终都贯穿着“精准扶贫”这一大主题,但在第三集播出之后,我们才发现《做客中国》还揭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道理:真正的幸福都是自我奋斗出来的。在第三集中,这种幸福观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诠释。
湖南牛角山村,是一个苗族聚居的村落,多年前曾被大火烧毁,如今通过茶产业和旅游扶贫项目再度发展起来。
高山云雾出好茶,主持人克里斯•巴辛内利(Chris Bashinelli)来到这里的第一站就是体验采茶。采茶掐尖取叶的动作,看似轻松、实则辛苦,采茶人需要站在陡斜的茶田里,不断重复这个动作,但石盛凤说“采得快的话一天500块!”除了生产优质茶叶,当地还积极发展起了旅游业,石盛凤正是当地的一位导游,带领游客体验苗地风光、领略苗族婚俗、品尝当地美食……苗盛凤一家忙得不亦乐乎。
克里斯也在这里学到了苗族迎客的击鼓仪式,当了一把苗家新郎,并亲手打造一个苗银手环。红红火火的新日子,自然离不开政府对茶产业和旅游扶贫项目的支持,但更打动我们的是村民们不等不靠、抓住机遇、自我奋斗的精神面貌。
《做客中国》在片头中讲到“如今中国正争分夺秒,计划在2020年前全部消除绝对贫困。”如何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呢?答案其实也同样就在片头里,“看看这里的人们如何努力建设更有保障、更美好的生活。”
镜头下所展现的更有保障、更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各地政府和社会力量因地制宜的扶贫政策和帮扶行动,也离不开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奋斗活力与辛勤付出,只有这样“精准扶贫”才能真正的落地生根,结出美好生活的甜蜜果实。
《做客中国》跳脱出许多同类型作品对扶贫主题的宏观叙事套路。通过对来自异国他乡的主持人和中国乡村中生命个体的相遇相知的真实记录,在娓娓道出扶贫故事的同时,注入了许多人生百味的情感元素。
贵州寨头村的寄宿小学,一个获得社会力量捐赠的乡村学校,为贫困地区的学生们提供免费食宿。主持人基米·维尔纳 (Kimi Werner)一开始迷路了,在路人的指引下才来到学校,基米的到来获得了侗族小朋友的热情欢迎,他们用侗族迎客特有的拦路歌来欢迎远道而来的贵客。
在学校里,作为艺术家的基米饶有兴致地参与到了书法课的课堂,她不仅体验到了毛笔书法的乐趣,还结识了小伙伴杨云香,并获得邀去到杨云香的家——己炭村,一个原汁原味的侗族村落。通过旁白我们了解到,云香的父亲已经去世,她一直和年迈的奶奶生活在一起。
在这里,基米和云香一起玩耍,一起到梯田栽种水稻,一起采摘杨梅……基米和云香的友谊是真正单纯美好,因小云香曾经过早地承担了生活的压力,基米不想只是是以简单的同情,而是想走近她、了解她,产生共情,基米说“我很想了解云香是如何适应两个不同环境的,她现代化的学校学习生活以及她所描述的传统乡村生活。”
当体验插秧苗时,她毫不讳言地指出其中的辛苦,但又欣慰于这一切的辛苦,最终都是有价值的,“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这背后的辛苦。指甲里进了土,身上都是泥如果地里没有收成,她们就没有东西吃,所以我很高兴能出一份力。”
生活总是要继续的,人们有时会陷入不幸,但只要向前看一切就都会变好。基米和小云香的这份跨国友情,让我们看到了云香的坚强善良、看到友情的真正模样,也看到了教育对阻断贫困的深远影响,扶贫先扶智,相信小云香会有一个可期的未来。
在《做客中国》第三集里,我们看到了年轻人的奋发有为,看到了青年一代对家乡建设的积极贡献。
重庆,位于中国腹地的山城,居民以喜欢吃辣而闻名全国。当聂云冒着小雨来到家中时,田丹一家正准备把丰收的新鲜黄瓜装箱拿去卖。纪录片中的田丹,是一名大学生,本来毕业后在武汉找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但最终还是决定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通过种植经济农作物的方式脱贫致富。
当聂云跟随田丹来到老马家走访时,他先是看到老马家原本的土坯旧房子,杂乱低矮的厨房里只有一盏灯,其他地方也没好到哪里去。但当他们来到紧邻隔壁的新房子时,变化是天翻地覆的。这些变化让主持人聂云感触良深,因为他的家族成员很多来自重庆,当母亲和奶奶听到他要来重庆,还特意嘱咐要带重庆的辣椒回去。
所以聂云虽是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他有着自己特殊的感情和祖辈的印象在。所以他拿起手机和远在美国的儿女热情地分享自己的见闻,他寻找到了自己故土的印象,并想把它传承下去。
这些改变是扶贫政策和扶贫行动的结晶,而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像田丹一样投身乡村建设、致力于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有为青年们的辛苦付出。
乡村是中国人的根,我们总是把无限的感概和情思寄托到到乡村田园身上,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并不了解真正的乡村到底是什么样的。
《做客中国——遇见美好生活》的第三集让人知道了,乡村的愿望很朴素——就是脱贫致富,乡村里的人也很简单——就是好好读书、回报家乡。精准扶贫让乡村的故事越来越精彩,《做客中国》只是记录了历史大潮中的一些精彩片段,我们期待能有更多美丽的故事在乡村大地上演,更多美丽的情感在世界传递!
从热情四溢的旅游胜地夏威夷到深处中国西南腹地的垮来底村,从世界级的“不夜城”纽约到古老的晋商小镇碛口……人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不同?贫瘠的山村和失落的古镇如何养育中国百姓?在中宣部对外推广局的指导下,五洲传播中心联合优酷、国家地理频道共同打造的纪录片《做客中国:遇见美好生活》近期在优酷视频、国家地理播出引起热议。影片将三位来自现代繁华都市的外国主持人引入中国最深处的乡村,通过在当地家庭做客,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和劳作,他们打破文化的隔阂,跨过身份的藩篱,见证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人的新面貌和中国乡村的新气象。
《做客中国:遇见美好生活》以真实的镜头记录下了当代中国人努力建设美好生活的姿态,多层次探索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诠释出中国人民淳朴善良的品质。苗族女人姐妹情深、团结一致,她们继承了先辈们精湛的苗绣手艺,相互扶持,一同致富;蒙古族家庭热情好客、胸怀宽广,他们给主持人聂云献上哈达,与聂云分享美酒、羊羔肉以及节日的祝福;怒族人吃苦耐劳、天性乐观,他们在陡峭的山地挖出层层梯田,坚信艰苦的自然条件也阻挡不了向美好生活迈进的脚步……通过纪录片的镜头和三位外国主持人的深刻体验,中国人的面貌更加清晰、立体起来,勤劳坚韧的中国人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做客中国:遇见美好生活》以客观的镜头记录下了我国“精准扶贫”取得的显著成效和丰硕成果。从默默无闻到生机勃勃,新时代下乡村地区的发展变化少不了政府的保驾护航。曾经依靠水运和晋商辉煌的古镇碛口逐渐失落,人口流失,村民生活贫困,政府便出钱资助修复古建,引导村民以旅游业重建古镇,回归传统,繁荣地方经济。泥石流灾害毁坏波三益等怒族人的家园,政府便出资补助重建家园,给各家各户发放种子,引导怒族人广泛种植珍贵草药重楼,村民靠此获得收入,生活得到保障……硕果累累,不胜枚举,“精准扶贫”政策正如春雨润物,在高效地、全方面地改变中国乡村贫困落后的面貌。主持人基米·维尔纳的感受更加直观地反映了这种变化。到达西南地区高耸群山中的垮来底村之前,基米·维尔纳猜想自己会住进山里的竹屋,但是真的住进波三益的家,她才意识到中国村民已经住进现代化的房子:粉刷得雪白的墙面、柔软的大床、方便的水电。这种猜想的偏差是外国人对中国乡村百姓生存状态的普遍偏见,而通过这部纪录片,偏见将被事实一一击破,中国精准扶贫的成就将举世瞩目。
《做客中国:遇见美好生活》以陌生化的视角审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彰显文化自信。纪录片特别设置了三个背景迥异、各具特色的外国主持人:在美国长大的华裔、知名主持人聂云,在夏威夷生活的自由潜水冠军、艺术家基米·维尔纳,来自纽约的世界公民、见多识广的克里斯·巴辛内利。以这三个人的视角深入体验中国乡村少数民族的生活和习俗,便把各民族文化放在了一个世界级的舞台上,展现出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耀人光彩。克里斯·巴辛内利参与皮影戏表演,感受古老中国艺术的趣味;基米·维尔纳用苗绣工艺演绎家乡夏威夷的风情,两相交融,锦上添花;聂云参与集蒙古族文化于大成的那达慕大会,感受蒙古族男人对马的痴迷,更被蒙古族谚语“没有马的男人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所打动。
通过《做客中国:遇见美好生活》的忠实记录,国内外各界将有机会看到,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各民族正在欣欣向荣地成长,中国乡村更加敢于接受国际目光的打量,也以更开放的姿态与世界交流。在国际化的镜头下,一个特别的、鲜为人知的中国逐渐崭露头角……
看了第一集
练听力很不错,景色拍的超级漂亮
外国人视角,看中国民俗文化
景色太美!希望以后可以去打卡里面所有的村子!
在国家地理频道看的,很感动。虽然还是有政府化的准备,比如列队欢迎。但主要还是用外国人的视角,让一切更真实,不造作。应该让世界看到更多这样明亮、幸福、有色彩的中国
看着还挺有意思,但是一眼就能看出是中国拍的,又是外宣转内销呗,大可不必。
很喜欢这种玩法,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不管是苦还是甜…勤劳勇敢乐观善良的主人们好棒,他们的家乡都好美…牛角村的大姐太可爱了,跟同样可爱的美国小哥擦出了不少火花哈哈
在家看纪录片的频次增加了😊
最喜欢女主持人那条线,girl power!
这样形式的片子其实不算少:几个外国人来到中国以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我评价这样片子的标准:是否吸引人看?是否看得下去?是否有槽点?整体来看很不错:没有故意猎奇,没有刻意美化,有些地方还有点感人。真的不错。
属于一种文化输出的尝试
中西文化碰撞出火花,真实写照中国传统民俗家风!
画质很棒,内容很接地气,很有纪录片的质感,还可以顺便练习听力。
有那么几个镜头画面感超级棒的
主持人们的亲自体验以及与当地人的相处感觉还是挺走心的,但是剪辑压缩后就显得十分匆忙,细节被大量省略了,就有点走马观花的意思
还行吧
算是对精准扶贫的别样解读,有些地方很感动,果然中国广大乡村的劳动人民这么可爱勤劳质朴。美中不足是不够深入。
有些温情的小故事,对于国内观众来说,也是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
正在看,了解各地的风土民情,纪录片的节奏特别好。
感觉这种做客的方式还是挺好的 片中跟本没怎么强调政府是如何扶贫的 更多的是用镜头和当地人的行动以及做客者的第三视角来展现当地人现在的生活 丰富眼界 体验别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