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史

更新至11集

主演:西蒙·沙玛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0

 剧照

英国史 剧照 NO.1英国史 剧照 NO.2英国史 剧照 NO.3英国史 剧照 NO.4英国史 剧照 NO.5英国史 剧照 NO.6英国史 剧照 NO.13英国史 剧照 NO.14英国史 剧照 NO.15英国史 剧照 NO.16英国史 剧照 NO.17英国史 剧照 NO.18英国史 剧照 NO.19英国史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英国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章节内容简介:   1 Beginnings(3100 B.C.——1000 A.D.)   (本片在时间上横越了4000年从铁器时代直至今日。)   古代英国是一个兴旺的地区,罗马人称它是一个声望和财富聚集的地方。当时很多英国酋长已经并接受了罗马式的规则并采取了罗马人的生活方式。Hadrian墙的建成标志着省在英国的出现。   在罗马帝国灭亡400之后,它的统一的梦想却流传了下来。Alfred公然向伪王国挑战,并且把海盗从王国的土地上赶走,最终一个王国被诺曼人征服了。   2 Conquest(1000——1087)   九个小时的战役(the Battle of Hastings)之后,一切都改变了,诺曼人取代了盎鲁——萨克逊人,英国从此走上另一条道路。   当法国人到来时,Harold解除了他哥哥Tostig的武装。他率领他的最后的部队向南冲锋了187英里。最后他在Sen...替补演员2020名侦探的守则猪猪侠之终极决战这个杀手不改需求狂暴1963夹边沟戏梦人生红娘皇太子秘史亲爱的别担心清洁工2022侧颜男儿本色2007警戒 第二季游龙戏凤2009犯罪现场调查:纽约第七季你有权保持沉默精灵古比粉红豹系列:偷香窃玉神童2019最完美骗我一次第一季如来神掌不止不休切尔诺贝利·禁区电影版结局三T人正义公堂致命交友软件共助2017鉴你所见:阿修罗幕后纪实大汉张骞赤裸裸风德住宅304号的事因整蛊先锋队旅行者留级之王2白种元的国民饮食紫钗奇缘理智与情感

 长篇影评

 1 ) 荡气回肠的三千年史诗

Simon Schama. 《BBC - A History of Britain》

D1

从石器时代的村落与墓葬讲起。在B.C.与A.D.的交界处,铁器时代精致的金属制品惹来了罗马的铁蹄:尤利西斯·恺撒在始料未及的风暴中两度铩羽,不料口吃又跛脚的小头目却因拿罗马奢靡的生活引诱了部落头领的子弟而得以功成。
北地的女王留下未竟的复仇事业抱憾而死,罗马军团最终因为本土的忧患撤走,东南隅的虎视眈眈的日耳曼人趁虚而入,昂格鲁-撒克逊邪恶的精英主义传统由此萌芽。
日耳曼人分而治之的策略、罗马基督教的渗透和公元九世纪的那场大饥荒扯断了撒克逊贵族与本土部落间的纽带,维京人冲着土地与奴隶呼啸而来,在海盗的铁拳下阿尔弗雷德匆匆组建的共御外侮临时同盟意外地大获全胜,一个统一的英格兰逐渐开始孕育。
历史可真是有趣啊——日耳曼人推倒了罗马的旧堡垒,却仿照着罗马的遗存建起了风格极类似的新城堡,在粗野的文明眼中,改朝换代竟可以是这样大剌剌的事么?"They make all the desolution and they call it a peace." 这颇有些耳熟的控诉怕是在所有道貌岸然的干涉者身上都同样适用吧?


D2

迎来公元的第一个千年,维京国王将王冠交给成长在诺曼底的撒克逊的Edward。他暗地里将王位许诺给所庇护的那个年幼失怙的孩子William,政敌的长子Harold于是领命渡英吉利海峡远去颁布这项诏令。这个蠢蠢欲动的小子迫不得已向未来的王宣誓为骑士,却从未放弃篡权的野心。
病重濒死的Edward将手覆上Harold的手背,有时候权力的交接就是这样一件subtle的事情。暴怒的William带着教皇赐予的大旗发起圣战讨伐Harold the Prejure。可怜的撒克逊人在斯坦福桥击退了北来的维京人,却终究在Hastings一役为诺曼人所剿。
William the Conquerer在花甲之年死在捣毁的村庄里,死在燃烧的坠落的梁木下,死在惊起的战马上。历史虽然一点也不酷却有板有眼地闪着光:那个被胜利者的史书称作篡权者的撒克逊人的尸骨进了教堂,而那个引领圣战开启了诺曼王朝的诺曼底人却在生后众叛亲离一无所得。所以,Justice才是个闹心又迷人的话题呀。


D3

转眼就两千年过去了啊。William的孙女Eleanor把自己嫁给法国安茹的贵族亨利·金雀花(真的不是按照爹的名字挑的丈夫么?/偷笑/),借丈夫的剑夺回了表兄Stephen从父亲那里抢来的王位,是为亨利二世。他有个亲自拉拔起来的平民兄弟Becket,却在王权与教权的斗争中站到了他的对面;他有个在政治联姻里一见钟情的妻子,却因为他的情妇和私生子而鼓动儿子们从父亲那里篡取王冠;他有四个儿子,两个死在反抗他的战役里,两个联手将他打下王座又陷入内战。他死时,身边没有朋友,没有爱人,只有一个私生子。
是啊,诺曼王朝的开国者William原是靠着教皇赐予的圣旗赶走了英格兰的“叛国者”Harold,民众又怎会允许金雀花用国王的司法权审判教士呢?
当狮心王Richard被赎回王都被贯穿了因鲁莽而为着护甲的赤裸的脖子,当胆小的John为了重塑民心出海打击法国入侵者却在接连的胜利中死于胃口大开而来的痉挛,后者年仅九岁的孩子被贵族拥戴上位,从《大宪章》看来,虚君可不是17世纪才有的新鲜玩意儿。


D4

关于独立、自由和重名者的一百年。亨利三世的王位传给了爱德华一世,这个金雀花的继承人却重修了哥特风的威斯敏斯特,企图重现昔日罗马不列颠的万丈光芒。他殖民了威尔士,扶植苏格兰内战中的两大贵族,然而他亲手扶上王位的Blinniol为备倍感屈辱的民众推翻,他像父亲那样率军亲征,死在途中,留下真正的孩子孤独地坐上王座,是为二世。二世往往无能,他抵挡不住Wallace(竟然是《勇敢的心》的context)和Bruce的同盟,失掉了苏格兰也同时放任属地爱尔兰险些被Bruce家族策反。
历史总是repetitive:爱德华一世和亨利二世的妻子都叫Eleanor,他们婚时都很恩爱,不过曾经那对终究反目,而这一对则因为姑娘的早亡而留下查令十字的佳话;金雀花和布鲁斯家的孩子都叫Edward,他们都曾南征北战斩获功勋渴望创立帝国,不过一个死在由解放者变为侵略者的屠场上,一个死在妻子捅入直肠的滚烫的火钳里。
council几乎已代替了prince,dynasty让位于nation。宗教的势力依然强大,然而仅凭将sacred mark带回伦敦实则无法消解民族认同,每当这种时候,都跪伏于东方的龙。


D5

爱德华三世的王冠在黑死病肆虐的一百年里于其儿孙手里兜兜转转几经易主。娇生惯养的贵族们都倒在瘟疫里,而那些干惯了力气活的无产者们则在并不太平的日子里享起了幸存者的特权。距离John the gutless允许非王室的有产者登堂入室组建议会尚不太久,而今无产者亦化身为了乡绅。在面对反叛者的当口,14岁的理查德二世和他的被称作Lionheart的同名祖先一样英勇,他们也一样都带着金雀花家族神经质和多血质的特征——鲁莽、暴躁、阴晴不定又野心勃勃。好在,这位理查德有位王后安妮,他的不安全感和被害妄想在爱人死后终于崩发,甚至不耐烦找个理由便流放了堂兄弟,也因此被夺了权、囚在伦敦塔里、starve to death。
国王、主教、议会和乡绅的四维架构终究在历史的车轮下压出了模,虚君的传统源远流长,人们在称颂艳羡之时,可曾也喟叹过一个虚弱的发挥从不稳定的君主和出于私欲参与管理国家的各方势力带来了多少动荡。咳咳,这里是一张平民牌。


D6+7

今天的故事是Elizabeth & two Marys。在天主教与新教的世代恩仇里,亨利八世的三任妻子留下两女一子。极激进的新教徒弟弟和极保守的天主教徒姐姐将英格兰撕成碎片,伊丽莎白一世继位之时,一条温和的通往新教且允许天主教徒携手共进的中间道路成了唯一选择。在遥远的北地苏格兰、亨利八世的姐姐的孙女成了另一个女王玛丽。她即位、嫁了酒鬼丈夫、诞下幼子、被raped、prisoned、终于只好投奔英格兰的表姑伊丽莎白。伊丽莎白曾因生母的缘故被姐姐玛丽以叛国罪囚禁,而今她大概是出于一种更为冷酷理智的政治家的考量(当然或许也有不得不将不可得的爱人介绍给玛丽的妒火)将侄女玛丽以同样的叛国罪囚禁。
故事的最后她们都死了,都以不列颠诞生前伟大圣洁的女王的面目被铭记,然而不论何其伟大,她们也都同样是婚嫁与生育的傀儡——流产该死、婴儿夭亡该死、诞下女婴该死、子宫瘤该死、丈夫是酒鬼和色鬼都该死。瞧见这些,总免不了庆幸生活在这个虽然平权运动依然风起云涌但女性总算不完全被子宫绑架的年代。前些日子还在讨论artificial womb是否ethically justified,现下想来,好歹女王们的悲剧人生是为这个命题提供了些许合法性的。


D8+9

关于宗教的纷争依然在延续——斯图亚特王朝始于詹姆士,历经两代查尔斯,又复归并终结于詹姆士。激进的清教徒始终站在贵族与议会身边,无数次指摘天主教为僭主背书,连绵的看似因信仰而起实则由权力驱动的内战诱使家族支离、兄弟阋墙、同袍反目。
前一个克伦威尔被君主送上了断头台,这一个克伦威尔则将君主送上了断头台。他行独裁者之实却自诩护国者,他被新教大军奉为神明却自称是上帝的仆从,和霍布斯所想的一样,他是Levithian的政客,只对权力虔诚。
进入共和国时代的不列颠看似彻底把王冠抛在身后,然而北有天主教的保皇派盘踞在苏格兰,南有保守的西班牙与法国掂量着收益随时可能派强兵侵犯,当两股旧时代的力量在英格兰本岛汇聚,皇室卷土重来,议会与教会的裂痕在伦敦1666的大火和圣保罗大教堂在数学家的重建中被撕扯地越来越不可弥合。
统一的不列颠还仅仅是个名号,英格兰与苏格兰的伤痕在等待愈合,国王、议会与教会的三角关系远未被理顺。你看呐,所有权力的和平共处都背负了一段血与火的历史。


D10

大航海、殖民与贸易的时代终于开启了。
昨儿个还在和狐狸先生讨论Islam:不列颠的专家们煞有介事地批评Muslin,“是它本身的问题”,他们说。可是反观不列颠的18世纪,新教和天主教的信仰之战和当今什叶派与逊尼派的血战究竟又有什么分别?恪守天主教的苏格兰部落首领两度搀扶着斯图亚特的国王们南下,他们在Darien Scheme的狂热梦想中变得贫穷、在英格兰威胁关闭出口口岸的大棒下奋起复又软弱,最后的Catholic Bastion为什么是苏格兰不是别地?对着漆黑的屏幕想了很久,觉得答案只能是这一个:因为贫穷。当人们在贸易的洪流中拥有了私产,信仰便不复如利益那般重要了。所以在现代中东的乱局里,那些也不全然世俗化的国家,譬如沙特或卡特尔,鲜有为了宗教头破血流的时刻,而赤贫的、无奈的、也因而愈发狂乱的伊朗、伊拉克、约旦或其他,却只好也必须诉诸他们的弥赛亚。
我原以为,亚欧的差异就像梦游,蹒跚过后又自行醒来的梦游人总会比那些梦游到半途便被人粗暴拍打醒来的更知道自己现下在哪里。然而再看一看,却又觉得不尽然。这差异,恐怕更在于自救原来是有隐形条件的事——苏格兰的历史上有数不清的走投无路时刻,却在18世纪突然崛起,成为拉动不列颠在资本主义的时代里再次腾飞的金马车,内驱力是人们对于追求财富的希望与欲求。可美国大兵把类似的欲望从中东的教众那里剥离了,他们耗费全部心神想要满足的欲望甚至不是生存,而是从现世体面离开的解脱感,而那种实为苦难而非享乐的“体面”,只可能从教义里找到So what的答案。


D11

修整了一整个周末以后重新出发~争取这周的weekday结束时结束和BBC的战斗!
汉诺威王朝唯一一位会说英语的国王享受着祖先的遗赠:独立审慎不完全受贵族私欲控制的议会、在与法兰器连年的麇战中日益壮大的铁骑铁舰,以及,稳固繁荣的大后方和不断滋长的迈向世界的雄心。
这才有了对北美的、对东印度的、对西印度的所谓“移民”。从不愿使用西印度这样标榜中心主义的称谓——加勒比的蔗糖田、西非来的黑苦力、坐享其成钱袋子叮当响的盎格鲁撒克逊庄园主和富商所构成的图景是财富伴着污血滴答作响的铁证。美利坚国父们在高得吓人的土地税、掩耳盗铃的印花税(也是神奇,收税收到识字的那群人头上,起义的领袖们可不就纷纷奋起吗?)和desperate的茶税面前选择挺直腰杆抗争,于是波士顿(再一次想起大雪中那个令人神魂颠倒的美妙城市)倾茶、莱克星墩鸣枪便都不再是令人觉得突然的事了。唯有东印度,那个曾凭借东印度公司低眉顺眼与强悍辽阔的莫卧儿帝国建立商贸往来的不列颠如今改头换面趁虚而入想要成为主人,地主和富商们争抢着效忠献媚,曾经被层层加码层层克扣的高昂的税收到头来也反噬了每一个层级上曾经蝇营狗苟借此营利的人们。
所以这真的是关乎自由的理念之战吗?所追求建立的真的是所谓trade empire吗?在庞大的占有欲与强力保证下的税收的蛊惑里,目标只有一个:Modern Rome。唉,谁又不是不自觉地kidnapped by past,并最终跪倒在关乎历史的空想与虚妄里呢?


D12

读18、19世纪之交的不列颠,总能觉出一种青春期热血奔腾下的鼓噪的气氛。Nature这种在思想史上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词,连同Rousseau、Burke、Paine这些很不陌生的名字,在这个语境里读到,都不免唏嘘。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平等,什么是解放,什么是美好的生活?这个青春期的少年人给出的答案是效仿他从不曾看得起的近邻和宿敌法兰西——既然没有巴士底狱可以攻陷,就索性在乡野里搞起一场接一场猛烈的革命,倘若还不过瘾,就诉诸笔下见诸报端以唇舌为枪剑痛痛快快地干架。而那些已经在权力的宝座上变得也许冷静也许世故的前辈们(the Whigs,历史这样称呼他们),而今从攻城者变作守城人,他们规劝、威慑、直至镇压并痛下杀手。就在那个法兰西的矮子和巨人于Waterloo倒下的不久后,不列颠的前革命派们在Peterloo交出了一份相仿佛的答卷。
前不久才到过湖区,而今听到Wordsworth从青年阵营转向中年阵营的故事还是不禁称奇。女权主义的先声Mary女士,为婚姻所救又死于生育,她虽终其一生鼓吹男女享有同等的自然权利却生死都受缚于长久以来女性被符号化了的绝对的义务。
这是大变革的年代,人人有梦想人人有野心却也人人都屈从于命运。在无数个被社会改良改造地面目全非并不得不改换阵营的个体里,谁又能昂首挺胸骄傲地自称为历史的主人呢?


D13

终于行进到维多利亚时代。还在那片土地上的时候听了太多次的名字:她是零差评的女王,是阿尔伯特最忠贞的爱人,那些赭色的精美雕塑都是这对眷侣投喂的狗粮。
那个时候我并不曾听说这个故事的其他面向,譬如阿尔伯特是她的堂兄(当然从这个意义上说维多利亚诞下九个孩子皆无缺陷也算证明了这是段诸神眷顾的天选姻缘),譬如婚后廿余年阿尔伯特便死于风寒,譬如维多利亚雕下的两人黄金年代同榻比肩而卧的雕像在她经历了悠长的等待于下一个世纪死去的时候并没能如愿一并置入墓穴。我亦想不明白,何以这个对女性解放抱有保守成见的、其治下并不祥和康泰甚至频繁卷入萧条、饥荒、传染病和远征的女王能在其生前身后获得如此盛大的adulation。是历史终究带领女性迈出家庭走入职场使这个老妇人的执拗羽化成了某种女性的柔美和圣洁吗?是治理不善的大锅由于虚君的缘故被彻底甩给了Glastone和他的政府吗?还是,在战争和接连的苦难里人们需要一团光,而这个曾有过且始终怀恋着美满爱情的、向民众贩售着天伦之乐的安逸幻景的、有坚韧却不野心勃勃、有智慧却不玩弄阴谋权术的妇人恰好是所有可以依靠的光芒中最柔和也最纯净的那一束?


D14
还剩最后一天了,内心隐隐有些小激动呢~
这是一场殖民者不列颠与被殖民者The Raj之间的斗争吗?在BBC的讲述里,不是。它是自由党头子Gladstone与保守党头子Disraeli的理念之争,是辉格与托利在一块远离母国的土地上的政治实验,不,恐怕连实验室都算不上,印度在来自英国的高谈人民福祉与自由公正的政治家眼里,大概只是个游乐场。被争论得死去活来的自治和他治又有什么分别呢?反正饥荒、瘟疫、宗教纷争、宗派战争从来都是人祸。The Raj 在这一视角的讲述里所具有的唯一价值,恐怕只是提供testing reaction,就好像小白鼠面对不同烈度的电击或其他种类的惩罚会给出不同反应那样。
这位英国的历史学家说,这段历史虽然miserable,但这一惨状的锅不该全让英国人背着,何况它依然为世界提供了某种east-west dialogue的先例。良心不会痛吗?尽管Indian landlords,那些跪舔殖民者的所谓本地的新贵们恐怕也有锅,但真正在饥荒和战乱中遭罪的印度平民何罪之有?倘若他们也须遭到控诉,则某种发生在1840s的关于“自己不争气所以才要我们来帮忙打开国门”的荒谬的伪饰便算是找到回声了。还要再问一遍,良心不会痛吗?这段黑漆漆乱糟糟的历史的唯一贡献,恐怕是在于给出了一个关于用west value给东方洗脑的错误示范,然而从现今的乱象看,相似的myth似乎一点都没有因这段先例而松动的迹象。至于堂而皇之宣扬的复兴east civilization,借着对这段文明一无所知甚至心有鄙夷的眼高于顶的白人的手吗?DEFINITELY DOUBT IT!


D15

长达半个月的和自己的约定终于如约行进到最后一天。
惯常总被连篇累牍地叙述的WWI和WWII的炮火在此处被轻描淡写地带过,政客和小说家被作为那个信仰多元的年代里两大对立阵营的缩影交错着呈现——几番进出保守派阵地的帝国坚定的捍卫者和杰出的演说家丘吉尔,信仰过又憎恶过最终站到信仰彼端冷眼旁观的渴望依靠一支笔解构帝国重塑社会的作家奥威尔。他们是抱持着不同方略亲历两次世界大战的responsible citizens,当战争的硝烟淡去、英帝国往昔辉煌不再,只好任凭美苏的铁蹄雄踞于欧洲大陆并对新世界的版图划分指手画脚,在不列颠插不上脚的战后秩序密谈中,对立阵营的两位清醒者们竟不约而同地选择诉诸历史与回忆以辟出重握主动权的蹊径。
回望这动荡的血迹斑斑的也时常回荡着田园牧歌和宫廷舞乐的三千年,渐渐就明白了,何以在美利坚的学者们用急功近利和咄咄逼人毁掉了诸多values的价值的今天,大西洋对岸的英国人们却依然对诸如liberty, freedom, justice这样的notion恋恋不忘甚至孜孜以求——因为它们之于他们,不是苍白单薄的舶来品,也不仅仅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棍棒和武器,它们是从血与火的灰烬和历史的尘埃里开出的花呐。
感谢半个月的跌宕和偶尔的情绪化,感谢字幕组三年的艰辛,感谢英吉利海峡沿岸的人们不懈的战斗,这是一个关于坚持的故事,它还没有写完。

 2 ) 日不落帝国

第一次接触英国历史,该片很多内容对我而言,有点深奥,比较难消化。好在也大概了解了英国的发展历程。自由民主与权利财富,在历史长河中是此长彼消的。如何拿捏平衡是国家 也是个人需要通过不断实践,不断犯错,不断反省 ,不断总结,再不断实践。如此周而复始的去较量,去对比。最后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3 ) 打开英国历史的卷轴

终于看完啦,一共15集,真心受益匪浅吖~ 看到结尾处突然有点小感慨,作为一个最后接受信息的观影者,拍摄这部影片所做的努力和字幕组的辛劳更是不言而喻。脑袋瓜儿不太好使所以还是将这些零零碎碎的片段记下来比较好,不过我只选取了每一集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哒~ 一、起始 1、奥克尼群岛 位于苏格兰以北30多公里的奥克尼群岛保留了许多史前遗迹,是欧洲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早在新石器时代,皮克特人就居住在此,8世纪晚期,挪威人侵占此地。 2、维京人 一提起维京人现在我的脑海里最先想到的就是海盗,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早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500多年前,维京人曾到达纽芬兰并探索了部分北美地区。但是从积极方面看的话,正是维京人成就了英格兰(虽然这并非他们本意),当撒克逊诸王国逐个溃散,维京人促使这些相互敌对的部落建立一个联盟来抵御共同的敌人,这就是阿尔弗雷德大帝。公元885,丹麦人撕毁了和平协议与英格兰再度交战,英格兰队大获全胜,阿尔弗雷德的军队收复了伦敦,丹麦人退居英格兰北部的丹麦区。公元886年,阿尔弗雷德在罗马旧址上重建都城时,成为了所有不在丹麦人管辖内的英格兰人的王。 二、征服 这一集主要讲述的是忏悔者爱德华去世后哈德罗争夺王位的过程。 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威廉的征服,使英格兰转向了南方,脱离斯堪的纳维亚投入了欧洲大陆的怀抱,因为英格兰北部仍残留着对维京人深切的留恋,所以做出了最大的反抗,威廉的恐怖镇压使其仅以两万五千名诺曼人统治了两百多万撒克逊人。诺曼人引入了一项制度:原封不动的保存建筑物,将整个建筑物原封不动地传给作为继承人的长子。1085年,威廉在格洛斯特举行受觐礼,并发动了“信息运动”,威廉是第一位掌握海量信息的国王,他的直接目的是提高赋税。《末日审判书》完整地记录了国家的每一样东西,关于《末日审判书》最著名的悖论就是:它虽被视为诺曼权力与力量的象征,却是靠着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君主制所留下的先进的政府运作系统,才得以完成。(The most extraordinary paradox about the Domesday Book is that what we think of as a monument to the power and strength of the Normans owned itself to the advanced machinery of government left in place by the old Anglo-Saxon monarchy ) 三、王朝 这一集主要讲述地是亨利二世和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之间的恩恩怨怨。 亨利二世继位后的第一条誓言就是保护教会,这意外地成为了他的最大悲剧,由此爆发的信仰之战,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国土之争。这次事件最终以大教堂的流血事件收场,讽刺的是教会从一开始就是最为倚重的统治机构。 亨利二世之子“狮心王”查理急于履行上帝的使命,开始向圣地进行十字军东征,其弟约翰趁这个时候在朝中建起了国中国,成立自己的宫廷,并召集了雇佣军。1192年,查理在归途中被俘,约翰立即宣布查理已死并自立为王。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再也没有比约翰更一败涂地的了,其父亨利二世在位时,这个国家维系与君主的号召力和对封建制度的忠诚,而约翰不相信任何人,对待贵族,他只崇尚敲诈勒索和胁迫,所以当诺曼底受到法王威胁,贵族们并没有对其伸出援手。随后,贵族们起草了《大宪章》,事实上《大宪章》中并不能看到原始宪法的雏形,其主要内容是给骑士和地主阶级减免税收,不过尽管这不能标志着民主制度的诞生,至少代表了专制主义的小王,它首次阐明了一条基本原则:法律独立存在且对本身负责。 四、英国民族 1、1258年,亨利三世加冕。七位位高权重的男爵全副武装,要求亨利前往牛津参与议会,并且放弃统一欧洲的梦想,男爵首领德·蒙德福特要求君主制应为人民服务,亨利三世签署了《牛津条款》,其重要性堪比《大宪章》。 2、1264年,在苏赛克斯丘陵的刘易斯战役中德·蒙德福特首战告捷,亨利三世及其子爱德华沦为战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英格兰离共和制一步之遥,未能施行。 3、1274年,爱德华一世加冕。其统治着斯诺登(今威尔士北部地区),爱德华一世是对犹太人进行种族清洗的始作俑者。而后是苏格兰,这时候《勇敢的心》里面的华莱士出现啦。1297-1304年,爱德华一世卷土重来,1304年,苏格兰臣服,1306年,罗伯特·布鲁斯,这位在苏格兰中世纪史上最具政治才干、最伟大的军事奇才,在司康加冕为王。1307年,爱德华一世在整套苏格兰时去世。 五、灾难中的英国 爱德华三世时期英国爆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瘟疫,这次灾难之后整个英格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农奴不复存在,因为供求关系的缘故,有史以来第一次农民可以提出自己的劳作要求。 2、由于牧师的严重短缺,人们开始自己阅读圣经,自我救赎。罗拉德教派(喃喃祈祷派)在爱德华三世之子冈特的约翰,也就是兰卡斯特公爵的保护下才免于被迫害。瘟疫让他们明白,死神不顾阶级与财富一视同仁。 1376年,爱德华三世之子“黑太子”死于痢疾,一年之后,年迈的国王爱德华三世也去世了。王位由爱德华三世的孙子波尔多的理查继承,因其年幼,其叔父冈特的约翰操纵实权。 1380年,议会通过征收一项新的人头税,史上第一次按人头收税,完全不考虑贫富差距。次年,起义爆发。 理查二世是英国历代国王中,首次要求称呼君主为“Majesty”(陛下)和“殿下”(Highness)的国王。 接下来是亨利四世、亨利五世,1415年,亨利五世于法国北部的阿金库尔重创兵力数倍于己的法军,除此之外,亨利五世一直碌碌无为,在35岁时,死于痢疾。因此他和他的儿子亨利六世都不能阻止窃取查理王位所带来的不幸后果,金雀花王室中敌对两翼的漫长血战整整持续了30年,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在著名的玫瑰战争中展开拉锯战。 六、燃烧的罪恶 1、亨利八世在其统治早期,曾赤脚走向神龛,将一串红宝石项链和一尊巨型蜡烛献上神龛,感谢上帝在1511年赐予他一子亨利(尽管这个儿子几周后便夭折) 2、亨利八世的生活极尽奢侈,每天在汉普顿宫厨房工作的230名工人,供给着1000仆人的日常饮食,而这1000人全为国王服务。宫里有一个巨大的储藏室,专门储存肉类,一个特别设计的水箱,专门储藏鱼类(水箱从外部的泉水汲水)还有3个庞大的地下室,可容300桶葡萄酒,这座宫殿每年消耗60万加仑的麦芽酒。 3、托马斯·克伦威尔在1535—1536年间,使近万名僧尼惨遭迫害。解散修道院带来的不义之财,数字之庞大,英国任何革命都无法企及。1540年,克伦威尔倒台,在策划与欧洲路德教(又称信义教,新教的一支)公主联姻的计划失败后,被送上了断头台。与此同时,国会颁布了《六项条文》:禁止神父结婚,违者处死,并重申弥撒仪式神圣不可侵犯。改革者们沮丧地发现:亨利本人也是这些天主教核心教义的笃信者。亨利对于宗教改革的最终决定是:英国国教脱离罗马教廷,听命于英国国王。虽然去掉了一些祭祀礼仪,但本质上仍然信奉天主教。 4、1547年,亨利八世独子爱德华继位,他在位的6年间,所有旧教堂的习俗和庆典,圣烛节(纪念圣母玛利亚行洁净礼的基督教节日)用的祈祷蜡烛以及棕榈主日(纪念耶稣进入耶路撒冷为了全人类的罪而受死的节日)的棕树枝都被禁,所有教区首次指定《公祷书》为唯一祈祷用书,并且将英语作为礼拜仪式的核心。 七、女王的一生 罗伯特·达德利的父亲因叛国罪被处决,与早年丧母的伊丽莎白同病相怜,在被玛丽统治的灰暗时期,他曾卖掉自己的土地帮助伊丽莎白,这些让伊丽莎白终生难忘。 1563年,伊丽莎白将他介绍给了自己的侄女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原因很明显,玛丽是天主教徒,而且天主教堂并不承认伊丽莎白英格兰女王的身份,对他们而言,伊丽莎白不过是亨利八世和安妮·博林非法婚姻的产物,这一点让伊丽莎白很是介怀,而且玛丽不仅拥有斯图亚特王室血统,她从曾祖父亨利七世那里也继承了都铎王室血统,只要伊丽莎白没有子嗣,玛丽就是她的王位第一继承人。如果玛丽接受了伊丽莎白以胜利者的姿态给她安排的新教徒丈夫罗伯特·达德利,她们俩之间的关系可能还会好点,但玛丽无意听命于伊丽莎白,正因为如此,后面的矛盾才会爆发。 八、英国内战 1、查理一世登基后向西班牙开战,议会自然是勉强才掏了腰包资助新教十字军东征。 2、后来查理一世解散了议会,然后自费通过摊派公债筹钱,没有了议会的阻隔,反对公债者都被恐吓并起诉。 3、对新教徒的狂热升级版清教徒而言,斯图亚特王朝所推崇的和谐统一,说好听了就是哗众取宠的笑话,难听点就是一场蛊惑人心的阴谋,因此清教徒发动了战争反对教堂中任何耸人的天主教义的标志。 九、资产阶级革命 1、“At certain revolutions all the damned are brought and feel by turns the bitter change of fierce extremes.”约翰·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如是写到,“所有被判罪的人终将被带到这里,接受烈火与极寒的交替考验。”约翰是英联邦议会的积极倡导者,受雇抨击对国王的狂热崇拜。有一句话和中国的一句古话不谋而合“Kings have been yours to hire or fire.”(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克伦威尔对待爱尔兰就像他对待殖民地的方式一样,把本土的爱尔兰人从农场赶走,用这些土地作为士兵的奖赏。在他自以为是的平定这块疆土之前,苏格兰人邀请20岁的查理二世成为苏格兰国王,并以他的名义宣战。 3、查理二世时期,英国深陷反天主教的恐慌,查理二世在政府中秘密安插天主教徒,与法国天主教徒--好战的路易十四签署了秘密条约。其亲生兄弟,约克公爵詹姆斯已经公开改变信仰信奉罗马天主教,因查理二世无合法子嗣,1685年,詹姆斯坐上了王位。 4、1689年,詹姆斯的女儿玛丽·斯图亚特加冕为英格兰女王,在加冕仪式上前所未有的事情发生了,仪式上宣读了一份权力法案,要求国王和议会共同治理国家,历史上将此称作“光荣革命”。 十、不列颠的统一 1、英格兰银行的苏格兰创始人威廉·帕特森提出了在巴拿马的达连湾建立一个贸易站的想法。1698年,第一艘商船于佛斯湾起航,船上飘着圣安德鲁十字旗,以及伟大的东印度公司专属旗帜,上面绘有无峰驼、大象和绚烂的朝阳,它承载着1200名被幸运选中的殖民地人民。在途中,40名船员和乘客死于长途颠簸,到达后发现达连湾这里不过是片蚊飞蝇舞的沼泽,在闷热多雨的热带雨林中,每天都有10人因疾病和饥饿走向死亡。 2、1714年,继承威廉王位的安妮女王去世却后继无人,为了捍卫1688年光荣革命的胜利成果,王位继承人必须是新教徒。至少57名和安妮女王有血缘关系的王室成员被否决了登基权力,一位平凡的不会说英文的中年男子汉诺威选候乔治成为了大不列颠的国王,也就是后来的乔治一世。 3、虽然罗伯特·沃波尔从未被冠上这个头衔,但实际上是英国第一任首相。他建立了全英国乃至全世界首个现代政党体系,操控议员按照他的意志投票,并将乔治一世和之后的乔治二世玩弄于股掌之间。 十一、罪恶的帝国 1、第一批居民于17世纪初,为了淘金或是躲避宗教迫害抵达美洲(对于英国人来说是英国西部)。在17世纪中叶,加勒比地区被看作是财富的天堂,能在这里忍受高温和沼泽的唯一理由便是此地可以迅速发家致富。许多人已经通过迎合欧洲人的嗜好而暴富,比如说巧克力、咖啡,还有英格兰人的最爱:茶叶,但精明的商人都熟知,没什么能比得上一种让食品更加美味的调料——糖。糖曾被美洲人视为珍稀药物,现已成为必需品,所以英国人开始在西印度群岛定居,将热带雨林打造成甘蔗种植地。 2、阿金库尔战役(英法“百年战争”中英军以少胜多的战役,因为战斗地点十分泥泞,使法国的重装步兵无法发挥作用)不仅是泥沼中的战争,更是全世界范围的争夺,法国人来到北美的时间与英国不相上下,北起加拿大,南至路易斯安那,还开拓了中间的密西西比以及俄亥俄河谷,对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形成包围之势。著有哥特小说《奥特兰托城堡》的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波尔吹嘘说,“胜利之声持续敲响,钟都为之震碎。”魁北克和之后蒙特利尔的胜利,扭转了英国在北美的局势。 十二、自然的力量 英国人对卢梭推崇备至,卢梭在英国德比郡居住时有这样一项教育理论个人觉得很是赞同:“扔掉书本吧,把孩子们的小脑袋里塞满书本知识会严重损害他们动物般欢快的天性,扼杀他们追寻自由的本性,让孩子们到自然中尽情地嬉笑玩耍吧。”(哈哈 其实只要扔掉课本就好啦,不需要考试的课外书籍本人还是蛮喜欢看的) 十三、维多利亚和她的“姐妹们” 1、维多利亚童年时代被迫搬离肯辛顿宫以节省开支,所以维多利亚的童年时期是在拉姆斯盖特和锡德茅斯这样气候宜人的普通地方度过的。婚后,女王在怀特岛有一座朴素端庄的夏宫——奥斯本宫,由阿尔伯特设计,维多利亚负责装饰,是他们躲避繁文缛节的乐园。 2、之前看过伊丽莎白·盖斯凯尔作品改编的剧集,《北方南方》、《克兰弗德》、《锦绣佳人》……还有我最喜欢的英剧《雀起乡到烛镇》,对于这部《玛丽·巴顿》只是听说,看了篇子的介绍才知道这部作品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作品《玛丽·巴顿》在1848年出版,没有人,即使是狄更斯,也没有像她一样完全正确看清了工业苦难的残酷现实。 3、1869年,哈利特·泰勒与其后来的丈夫合著的作品《妇女的屈服地位》出版,幸福平等的婚姻不再是此书唯一关注的要点,女性应当获得与其劳动力相匹配的薪酬,而其中最惊人的观点是:女性应该有投票权。正是这本书的观点有力地推动了女权运动。 4、最让我感动与敬佩的当属玛丽·西科尔了,这个默默无闻的白衣天使用自己的博爱使我们将其铭记,尽管她并没有“提灯女神”南丁格尔名气大。玛丽·西科尔是西印度群岛的土著,通过大量的自学,她的加勒比疗法逐渐闻名于世,能够遏制迅猛的痢疾,并挽救危在旦夕的黄热病及霍乱患者。当英国人在1854年加入克里米亚战争时,她试图在前线成为一名志愿者,但玛丽并不完全符合中产阶级护士的标准,她被南丁格尔的追随者们拒绝,所以玛丽乘着自己的蒸汽船自费来到克里米亚,到达前线后,玛丽在前线建起“英国旅馆”,它既是一个食堂,又是一个卫生站。她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走向炮火连天的战争一线,为伤员包扎伤口运送食物。 5、在维多利亚时期之前,从来没有女性医生。1860年,伊丽莎白·加勒特参加了医生考试,并且位居榜首。9年后,法国人授予她医学博士,1874年,第一所为女性特设的医学院在伦敦成立。 6、维多利亚在阿尔伯特去世后,拜访了女摄影师茱莉亚·卡梅隆,因为维多利亚本人非常喜欢收集照片,所以对茱莉亚的暗房很感兴趣。但是英国皇家摄影协会的男性摄影师却不愿把她当回事,但是像著名诗人丁尼生、苏格兰评论家、历史学家卡莱尔、天文学家约翰·赫谢尔都被定格在她的镜头之下,并称她为“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人物摄影师”。 十四、帝国良愿 在印度,对英国的抗议显而易见。激进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爆发了一场运动,继承了在爱尔兰生根发芽的“联合抵制”一词,麦考莱设想的大前提是殖民地人民渴望成为英国产品的消费者,但如今他们却不肯接纳来自“世界工厂”英国的巡回推销,自给自足的手工业将对帝国商业造成威胁,正因如此,甘地将纺车置于印度国旗的中央。(真的是帝国“良愿”么,或许每个侵略别人的国家都会这么说……) 十五、两个温斯顿 开始看到这集的标题很是诧异,本人才疏学浅只知道温斯顿·丘吉尔啊,后来才明白过来另一个温斯顿是乔治·奥威尔《1984》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乔治·奥威尔竟然是笔名,乔治是英国历史上国王的名字,奥威尔是英国连接城市和乡村风景的一条河流)乔治·奥威尔对帝国口诛笔伐,丘吉尔则一心捍卫帝国。在英国有这样一种说法,大不列颠是建立在伊顿公学的运动场上,但奥威尔觉得大英帝国是建立在煤矿基础上的,德国人和美国人可以靠化学和电力耀武扬威,而英国的根基则是焦炭和矿渣,但在上个世纪30年代,这个根基的出口需求骤降,煤矿纷纷倒闭,从贾罗镇可敬的比德(英国历史上的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沦落到了贾罗镇饥饿的游行者(1936年在英国东北部贾罗镇的游行)。

 4 ) 西蒙·沙玛的文笔

这才是我最喜欢的历史纪录片!和那些只关注王室宫廷之权谋八卦的作品不同,它以一个个鲜活的主题,拍出了千百年来不列颠大地上的一幅幅特写。我体会到的,不仅是历史是什么样,而且还有历史为什么会这样。这一切都有赖于西蒙·沙玛独特的文笔和才识,他温和睿智,我看到的仿佛不仅是英国的历史,还有这个讲述历史的人。 摘取一些西蒙·沙玛对有关历史的叙述: 关于玫瑰战争,他是这么说的—— “对于玫瑰战争,通常有两种感受,要么是漫长暴力的王位争夺,谱写出令人惊心动魄的伟大史诗,要么是让人渐渐麻木。如果你身处这片晃眼的刀光剑影之中,最好的办法就是置身混乱之外,任由那些乳臭未干的孩子,麻木机械地拔刀相向。” 西蒙·沙玛对这些打着自由的旗号行革命暴力之实的人,嘴下毫不留情。且看他对军队和议会的批评—— “上帝一定不想用无数鲜血和财富换来的胜利,不过是让漠视神明的律师和经纪人一夜暴富,但这似乎正是议会暗中应允的做法。所谓英格兰自由的守护者,行事一贯如此。” 故事背景:受法国大革命思想的启蒙,英国国内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但总体是被政府打压的状态。正此时,拿破仑入侵英国,企图实现霸权,但多次交锋后,终于在滑铁卢败北。西蒙·沙玛对这段历史的书写,是这样的—— “十多年间,战争不断,英国抵抗着拿破仑帝国,西班牙和葡萄牙进行着史诗般的战斗。在这场从印度到加勒比海的世界性冲突中,有着特拉法加海战这样传奇般的胜利。在这动荡的年代中,人民的困苦被忽视了,爱国主义宣传铺天盖地,淹没了民间抱怨的声音。炮声和战鼓声组成的交响乐,在滑铁卢泥泞的荒野中达到高潮。” 在讲述完两个温斯顿的往事之后,他会看过往的历史,说出的是这样的话—— “历史不应与怀旧混淆,有人写道,不要敬畏死者,而要鼓舞生者。这是我们文化的血脉,身份的真相,告诉我们放手过去,即使我们引以为傲。悲叹我们应该悲叹的,庆祝我们应该庆祝的。”

 5 ) 二百字说英史

本来只想写一百字,可不写二百多字瑀不让显,那我就痛快地显。英国有眞史,開拵地说进去,英国阶层其实是素材产出机制深平层的一段,为什么这么说,仅夜我饫验了,机制平层是从深到平的眞起有所谓五万limt趋度的两倍的起定量。向内的说来,英国就是从出制到券的平,那么机制平层是魂性的地底的产出体系,它为什么过去要选择的英国的地儿尼,有诡还是有汩,撤出来说,高层建构选择了我,而我的选择呢,还是方向

 6 ) King Geoffrey

欧洲贵族纹章的历史与讲究有哪些? //www.zhihu.com/question/23214804

从《权力的游戏》地图和九大家族看欧洲历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5b8d8b0102w42u.html

【《权力的游戏》小说原著】

《冰与火之歌》(A Song of Ice and Fire)是由美国著名科幻奇幻小说家乔治·R·R·马丁(George R.R. Martin)所著的史诗奇幻小说,是当代奇幻文学一部影响深远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于1996年初问世时,便以别具一格的结构、浩瀚辽阔的视野、错落有致的情节和生动活泼的语言,迅速征服了欧美文坛。迄今,本作已被译为数十种文字,并在各个国家迭获大奖。作品主要描述了在一片虚构的中世纪大陆上所发生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宫廷斗争、疆场厮杀、游历冒险和魔法抗衡的故事,全书七卷(已出版到第五卷)浑然一体,共同组成了一幅壮丽而完整的画卷。目前的七卷分别为:《权力的游戏/ A Game of Thrones》 (1996)、《列王的纷争/ A Clash of Kings》(1998)、《冰雨的风暴/ A Storm of Swords》(2000)、《群鸦的盛宴/ A Feast for Crows》(2005)、《魔龙的狂舞/ A Dance with Dragons》 (2011)、《凛冬的寒风 / The Winds of Winter》、《春晓的梦想 / A Dream of Spring》。

《权力的游戏》是“冰与火之歌”系列的的第一部,也是HBO整个剧集的名字。在现有的系列中,作者乔治马丁已经构建了一个异常宏大的世界。这个世界分为西方大陆和东方大陆。西方大陆的北方是冰墙,隔开北方的冰雪世界。南方是七个公国组成的王国。而东方大陆则是辽阔的草原和沙漠。东方大陆有一些港口城市是自由城,构成联盟,并相对独立。整个系列的故事主要围绕西方大陆公国之一的史塔克家族展开。

【《权力的游戏》的故事背景】

《冰与火之歌》的故事均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世界中,世界的西方大陆被称为“维斯特洛”(地图轮廓明显为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的翻转),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两千年以前。后来维斯特洛被七大王国分治,直到被“征服者”伊耿一统为坦格利安王朝。

在伊耿登陆维斯特洛后的第283年,坦格利安王朝的伊里斯二世(伊里斯·坦格利安)使王国陷入了一场空前的内乱,反叛军是以风息堡的诸侯——劳勃·拜拉席恩为首的拜拉席恩家族,响应的诸侯有他的好友——北境守护艾德·史塔克、他们的养父——东境守护琼恩·艾林、以及河间地的诸侯徒利家族等。最终劳勃推翻了坦格利安家族近300年的统治,夺取了象征七国统治大权的铁王座,加冕为劳勃一世。

本书的故事就发生在拜拉席恩王朝建立后的第十五个年头:伴随着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多线的推进,整个维斯特洛以及东方大陆都将被卷入命运的洪流。

 短评

不愧是说史纪录片的经典

3分钟前
  • rhyme
  • 力荐

2009-05-01 想看 3.贝克特怎么说呢,心眼小不识时务/认死理不会收买人心,当不了政治家| 2019-07-23 在看 很严肃也很闷的风格,第二次试图看还是没看完。

4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推荐

片子剪得很好,很比较客观

7分钟前
  • E
  • 推荐

在看。讲解大叔皱着眉头讲英国历史中的冷笑话,很认真地在笑。

8分钟前
  • 专程路过
  • 推荐

学习文化。

12分钟前
  • 银蛋伴小猫
  • 力荐

Britannia... The empire 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s, now seems to be a great legend. I do admire Elizabeth I, always and forever. Bravo!

14分钟前
  • 宿命论
  • 力荐

什么时候cc*v能和bbc学学,这也是奢望原来cc那啥v是禁用的= =

17分钟前
  • 角质紧猫
  • 推荐

第一部

18分钟前
  • 小魔@优雅穿梭
  • 推荐

一天只能消化得了一集,因为太过浓缩所以不得不额外自主找资料来丰富这个简单的骨架;希望九月见面的时候,我能多了解你一点。

23分钟前
  • Sunyl
  • 推荐

历史学家之于人类的作用就是讲故事,而Schama又是一个非常好的叙述者,何不静下来享受几小时的故事时间,一如我们小时候一样,只是这个是讲给大人听的。

28分钟前
  • 望望
  • 力荐

口音好标准,内容太罗嗦,画面中等

30分钟前
  • 逐青
  • 还行

34分钟前
  • 冬虫夏草血燕窝
  • 较差

正好给我以前看过的丘吉尔英国史加脚注。

38分钟前
  • 万十三
  • 推荐

要搞定欧洲史!~

40分钟前
  • ilia
  • 推荐

讲解大叔满搞笑的

42分钟前
  • 丰无涯
  • 推荐

为什么人家的王位传男也传女?为什么人家高高在上的老大做得不好就会被拉下神坛被各种批斗各种骂?为什么人家同样权倾天下的老大想花钱还得看议会嘴脸?为什么在人家那“自由、平等”成了民族图腾精神专利产品!真是太能闹腾了!看着就气!

44分钟前
  • 女巫与花
  • 力荐

經典之作

46分钟前
  • Fal Conde
  • 推荐

Schama大叔的肩抖得我直想冲进去抽他

50分钟前
  • 白熊大王™
  • 还行

看看英国人眼里的英国史,最重要的是什么

53分钟前
  • 小车
  • 推荐

Simon Schama & BBC 有比這更好的人文紀錄片組合嗎(好多G詞 看起來比較累)

55分钟前
  • Ravenclaw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