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
首先,给“旅行”这个词正名,它非庸俗的时尚亦非刻意抽离的形而上意义,它只是一个行动。然后,我们说说费尔南多·索拉纳斯的《旅行》。
在世界尽头小镇——阿根廷南端的乌斯怀亚,少年伦卡在继父家庭、破败学校、堕胎女友、随风摇荡的小镇上,缺失了父亲、知识、爱情与故乡,于是,它获得了出发去旅行的动机——去寻回所失。
人的生活趋向是安定的,而时俗所见的旅行,大多缺乏一个内在寻找的动机,许多是从众的、外在的可疑行为,是对在途及其可能性的暧昧渴求的行为。我是极少旅行的人,并非对自然缺乏喜爱、对生活安于现状,而更多是以一种室内旅行家的方式,在想象和阅读中达成。
但少年伦卡所需寻找的,在想象中不足以达成,他需要在索拉纳斯复建的魔幻大陆上,寻得体感与通感的双重确证。
<图片2>
1,政治现实:生活对世界的魔幻感知
索拉纳斯对政治的关注和讲述,是二十世纪拉美艺术家们除了地域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的共性和连接。拉美短暂的文明史(这里不讨论那已断裂遗失的古代文明)是一场殖民的历史、政治变动的历史,政治和那炎热的迷宫般大陆的自然环境一样,全程参与了人们的生活。
政治是一种现实,对索拉纳斯来说如此,在电影中伦卡爸爸的漫画中,也能清晰地看见。政治也难免成为少年伦卡生活的重要底色,与家庭、爱情、少年的迷思一样真实可触。因而,当索拉纳斯描述生活时,也无法避免地要描述政治,否则,就背离了真实。
那魔幻现实主义呢?它不全是一种修辞意义上的手法,而根本上是一种现实主义需求。政治逻辑对个体情感的违背,会造成普世的荒诞与离奇,这一点,我们当然能形象地体会到。在索拉纳斯电影中的拉美,蛤蟆总统、下跪国家首脑大会、被水淹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全民佩戴紧缩绷带的巴西国、被风吹走的英雄雕像,等等,皆不是荒诞本身,而是现实生活的生动表现,如同水城威尼斯滋养的西方温情美学一样,洪水城布宜诺斯艾利斯滋养了拉美荒诞美学。
索拉纳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是简单、明晰、水位不深的魔幻现实主义,他不会在想象的迷宫中忘情下潜,因为他已在政治生活的迷宫中耗尽精力。
<图片3>
2,体感之旅:以身体确证世界
少年伦卡(Nunca,西语“从来没有”)热爱知识与未知,但他的乌斯怀亚离世界太远,随时都有被南极大风吹散的可能。能被吹散的世界太虚幻,他只能离开而去北方,穿越苦难与贫穷的大陆,穷苦是沉重的,稳在地面上,是无可动摇的真实。
伦卡骑着或扛着自行车,在拉美穿行,他的衣服逐渐积诟变脏、他的胡须长出,他遍历出发的亢奋、旅行的疲弱,他以眼观、耳闻、体触与行走这些据实的行动,一一确证生活的真相,在少年之心中拼建自己的世界观。
也恰是索拉纳斯,会选择去描述伦卡的旅行,而不是去描述伦卡的同学帕布罗追寻音乐梦想的旅行,索拉纳斯的拉美不急需梦想,而急需青年们落回现实——理解现实、确证未来、付诸行动。
伦卡就在这种教益的需求下,行动并感知着、实现着索拉纳斯的“梦想”。
<图片4>
3,通感之旅:以情感确证自我
撇开教益的索拉纳斯不说,再回到电影主角伦卡——好的艺术必须要创作出可信的人物。伦卡的设定是缺失父亲、缺失爱情、缺失故乡的,他的旅行也将在内心补足这些缺失。
父亲以遗留漫画的形式存在于伦卡的记忆中,同时,以传奇艺术家的形式存在于拉美的深陆中。这是伦卡第一要寻找的对象。在旅途中,父亲漫画中的传奇人物陆续出现,开卡车的古巴老人因昆布鲁索、摆渡的智利人鲍加、在废墟中长敲正义之鼓的铁托,每一人都在确证父亲的存在,每一次出现都在接续伦卡旅行的希望。希望未断绝,伦卡在确证自我之前的精神就不会断裂。
女友堕胎,是伦卡离开乌斯怀亚的直接原因。在雪地里,伦卡就告诉了她旅行的打算,但无论生活的其它内容如何将他推离,对爱情的眷恋仍使他黏着在小镇上。当这最后一根风筝线断开,伦卡的飘行就成为终于实现的行动。在途中,一个美丽的红衣少女反复出现,沉默不语(美丽、神秘、可能、不可言说,伦卡对爱情的感觉为他创造了一个少女的幻觉)一次次在伦卡的心中投下希望。而又是希望,为他的旅行增加动力。
【影片片段:红衣少女于水上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又一次出现并无声离开】 伦卡穿行的国度,布满了腐败的政治与穷苦的人民。虚伪的政治演说、凶狠的劫匪与小偷、谄媚的媒体狂欢、被压榨的淘金工人,如积木高搭般,渐渐呈现出这片绝望大陆的状貌。而绝望之地的改善,恰是一种希望。仍是希望,完成了伦卡心智的最后一段熟化的进程。此后,伦卡的旅途中,因昆布鲁索再次开着摇摇晃晃的卡车出现,伦卡也不再寻找父亲,因为卡车反复证明了父亲的存在,他已存在于伦卡心中的整片大陆,而伦卡自己也通过身体与心灵的旅行,和父亲重合,他已找到故乡了——对生活的全面接受和彻底热爱。
藏在包里有两年的片子,原来是罕见完整的DVD版,没有像归类上说的如此魔幻主义,或者这就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魔幻主义与幻想主义的区别,唯独那段“下跪国家首脑会议”的讽刺表现手法却是超脱了旅行的现实感。“旅行从来不是让你去开发新大陆,然是在对外的探索中,更加明确自己是谁。”这句不是出自什么大家之口,是咱医院放射科的姜老师,在讲磁共振时穿插的小段子。
寻父只是个引子,一路向北,镜头里的拉美没一丝亮色: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大洪水简直比史前那次还可怕,看到水里肮脏的屎尿,再看到更肮脏的总统和跟在他身边猥琐的主教,感觉天都要塌了;一幢接一幢大楼垮下来,棺材飘进墓穴,火地岛竟然能够像一艘船来回摇摆,又像地震时靠不住的大地,……
土匪、毒品、烂泥、丛林、小偷、矿工、玛雅废墟、广场、高原、沙漠、安第斯山、总是重复的电视节目、从不说话的红裙少女、饶舌的卡车司机、击鼓的革命者、轮船、火车、长途班车、水上的摇滚乐队、印第安山村的笛声,118分时的下跪竟然跟米国正在进行的闹剧暗合,……,魔幻在阿根廷,折射的是每一个人心里的现实,就像男主爸爸的来信,通通幻化成漫画,伴着自行车上的男主,一帧地跟他的旅途相映衬,让你在这片土地走得越久、看见越多、爱得越深、也越难过。
这就是那部小时候在黑白电视机上把我看傻了的不知道名字的电影,多年来我一直在等待它,原来它也在等我,在碟店看到封面的时候我就猜到了. 感谢上帝.
我看过的不算多的拉美电影都会是一个寻找父亲或者类似的什么东西的故事. 只有这部够得上史诗和天才之作的格,和它相比,《中央车站》这样的只能算是一个小品.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那场大水在我的记忆里淹没了十好几年,从十来岁一直到现在,今天终于卷土重来. 好多画面我都还记得,甚至情节,还有感受和体验. 从那时候开始,我开始懵懵懂懂地明白根与寻根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这是后来这条精神历程上的基本经验.
我不知道那时候中国的电视台为什么会放这样一个片子,反正不会早于影片拍摄的1992年,那是这个国家最灰暗的三年的最后,我记得那时候的高音喇叭鼓舞人民我们的年增长率达到了百分之五——在今天,这反而是不可能的事情. 应该几乎是同时,我从中学的图书室,一栋老苏式砖木建筑的人迹罕至的阁楼,偷到几本人民文学,从窗户扔下去,然后跑回后院找到它们,这意味着我遇上了巴尔戈斯·略萨的《酒吧长谈》.
一个少年,穿越整个美洲大陆寻找父亲,穿过全部的历史与现实.
今天的D商会把配乐的PIAZZOLLA作为卖点印在导演SOLANAS的名字上方,这没关系,我根本就不知道那时候我就听过PIAZZOLLA了,再一次接触到他的时候都是在本科毕业前后了. 片子里那个卡车司机应该是哈瓦那俱乐部里的某个老头,IBRAHIM?
王家卫一定看过这个片子,并且像《旺角卡门》剽窃马丁叔叔的《穷街陋巷》一样,用《春光乍泄》剽窃了它,“乌斯怀亚,世界尽头的城市”,就连主题都是剽窃来的——寻根!97敏感期香港人的根(原声也用的PIAZZOLLA)——真正伟大的电影总是具有源泉性的,供不如它伟大的电影剽窃.
索拉纳斯的《旅程》是我看过最美的电影之一。这种美不仅是电影本身精巧灵动的镜头语言,悠扬动听的配乐,不着痕迹的表演,还有超越技术层面的复杂情感——它是文学,是控诉,是哀歌,是对原初世界近乎绝望的乡愁。
《旅程》讲述生活在乌斯怀亚的十七岁少年马丁,在经历生活的变动之后,独自一人踏上寻找父亲的旅程。他从南向北游历拉美大陆, 仿佛更为年轻的切格瓦拉。父亲留下的一本关于拉美游历见闻的连环画,在他的旅途中成为佐证:他遇到了连环画中描述的传奇人物,也体验和见证了比连环画更加魔幻的世界。
这部电影,的确堪称《百年孤独》的文学版。拉美大地的魔幻、残酷与美丽,被费尔南多·索拉纳斯在这部电影里展现得淋漓极致,也让我想到了电影史上另一部神作——以悲悯而诗意的口吻、震撼的长镜头调度讲述古巴历史的《我是古巴》。
从古巴到阿根廷,这片大陆见证了太多历史,承载了太多苦难。她是被切开的血管,是智利流亡者波拉尼奥永远书写的、遥不可及的故乡,她充满神灵却被入侵者蹂躏殆尽,她的诗意诞生于深如安第斯山脉的、无法愈合的伤疤。
当一路艰辛的少年终于抵达了布宜诺斯艾利斯,这座阿根廷的首都却并非他在乌斯怀亚时所憧憬的模样。洪灾遍地,失去一切的人们选择留下来,与洪水并存,也与一切的剥削、荒谬和贫穷共存,在日复一日的绝望中继续生活。
阿根廷总统在漂浮的政府大楼门前,穿着潜水鞋大谈希望;巴拿马举办各国首脑下跪大会,巴西全员戴着紧绷带节约粮食能耗,连马丁父亲的前女友、身为人类学家的她也说,“没办法,这是义务”。
而马丁的中学朋友,一早搬去布宜诺斯艾利斯追寻音乐梦,还在漂浮的破败小船上与乐队成员们演奏,用摇滚乐升起怒火。伴随着他们的音乐,城市高楼在洪水中轰然倒塌。
多次出现的红裙女孩,突然出现又突然离去,自始至终沉默不语,令马丁魂牵梦绕。她是少年爱情理想的化身,亦寄托着更为抽象和宏大的理想。她是未被玷污的纯真时代,是飘荡在拉美人民心中、无法说出口的愿望。
而她的神秘与飘忽,少年徒劳的追寻,则早已暗示了现实的结局——在拉丁美洲,最美好的事物亦最不真实,最不可得。
全片的配乐也极为动听,与影像彼此成就了这一部美得令人心碎的电影——富有磁性的女声,带有吟游诗人的忧郁与空灵;吉他、鼓点、箫…多种乐器的演奏,既空灵又沉重,是来自拉美大地独特的声音。
旅程的最后,马丁没有找到父亲,也停止了寻找。但他找到了整片拉美大陆,找到了他的民族、血液、历史和心跳。在见过了拉美大陆的满目苍夷与荒诞之后,少年也成为了不再需要确认父亲存在的男人。这一趟旅程,令他从乌斯怀亚被隔绝的个体青春进入到真实的世界,令他见识并思考众生,也令他追寻自洽的落点。
其实这部电影有点百年孤独的味道,这个男孩从小缺乏父爱,渴望追寻父亲的足迹,就像整个拉美国家的现状似的缺乏文明和文化之根,电影的每个片段都有寓意,描写出拉美底层人民的困苦,文化上的压制与禁锢,经济上受到美国和上层阶级的剥削,根本不顾底层人民的生活。拉美富饶的土地,也曾哺育出伟大的文明,但如今各地的人民生活在贫苦的生活之中,导演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青年之上,望整个拉美重新奋发有为活力。
剛好適合累得像狗一樣再埋進沙發裏發誓做一番美夢的我.........我就喜歡一事無成人漸老的感覺
越荒诞,越真实;越魔幻,越现实;越是处处不在,越是无处不在。
城市的晃荡与倒塌 洪水泛滥 愤怒之鼓 跪式首脑峰会 。。。这片子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表象 前半段非常棒 可惜后来弱了 散了 温情了 勉强4星吧。。。追寻父辈的旅程应永不停息
上帝创造的第一件事就是旅行,之后是疑虑和乡愁。少年意气、山河岁月和魔幻现实化成一整部史诗。
魔典!观影半生,记忆犹新~南美高层下跪的会议和洪水泛滥的市中心
8.0;政治忧思却只化作轻描淡写的青春期哀愁
充满神秘与苦难的南美大陆,却有着魔幻主义滋生的土壤,索拉纳斯的公路电影,充满荒诞的隐喻,马丁的寻父之旅,最终意识到父亲只是一个向导,做一个正直的人,保有一颗隐忍的心,接受这世间所有的恶,不忘对未来尚存的希冀
勞拉,我們發財了!
神作!拉美精神如果缩写成文字是 马尔克斯 和 博尔赫斯 笔下的箴言,那凝结成影像就是这部电影!
拉美大地神秘面纱下的苦难;魔幻色彩下的苦楚。在最后收尾的那一刻,多么希望导演让他骑上粉红色的龙,飞走。
非常好的片子,终于知道电影也可以魔幻现实主义了。
上一次看到如此震撼的电影还是《陆上行舟》,如果说《陆上行舟》是移山,那么《旅行》就是填海,没有移山填海的意志没法拍出这样伟大的电影,让整个阿根廷以及南美大陆的风情与苦难都呈现在这部魔幻的电影里。很兴奋人世间有这样优秀的电影,很荣幸能看到这么震撼的电影。一百三十分钟,不虚此行。
倾斜32度的岛屿,被风吹走的铜像,浸满粪尿的首府,随波漂流的棺材,轰然倒塌的楼群,身缠皮带的主播...这个国家正被瘾君子和贪污犯渐渐蚕食。质感凝重的胶片颗粒,阴冷潮湿的布宜诺斯,我心中邻近极域的神圣之城。“我不用再找父亲了。只要静静坐下来,他就无处不在。”
四星半;充满神奇和苦难的南美大陆,现实和想象一样丰饶,真实和荒诞一样魔幻;少年寻父偶遇红衣女神,穿越地理的经纬,体验大地的纵横历史,政治现象、经济起落、社会众生,与少年心灵成长融合得极好,绝无刻意“正确”;字幕结尾“献给柳条”,是地球娃做的么,谨以献给五年前。
ost我跪求啊,这部电影是在太好看了还有那个原声啊,好到不行 ,还有那画面很美很浪漫...高清的可以截图用来当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光看....其中的一些动画也把这电影烘托的更文艺和小前卫
很少见到比安哲还做作的好导演。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南美电影,十年前。也是我最喜欢的。
魔幻
1.拉丁美洲的苦难史与少年青春成长记;2.魔幻现实的影像内容,轻逻辑,重表达,轻表象,重内涵;3.隐喻太丰富而繁杂,或许理解或许不解。
《百年孤独》拍成电影,大概就是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