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淡淡的影片,时间顺序记录了国家高层对恐怖事件的紧急处理,和一些感觉老百姓不会想听的国家高层的细节回忆。
简介写着“当事人视角”,跟我设想的事件的叙述者会是幸存者、受难者家属、救灾的群众、现场目睹灾害的平民不一样,出现的都是政治家一类的角色(片中要是能表明职务就好了)。他们很冷静、很客观地回忆那两天发生的事情,没有戏剧化的情绪失控。被采访时有人提到的一句“这也影响了某人的政治生涯”让我很膈应。
或从天空中坠落、被迅速膨胀的浓烟吞噬、在客机上被牺牲,或策划大规模恐怖袭击、组织发动战争,人类的个体原来可以这么截然不同,一部分渺小到像指尖上被随意吹飞的蚂蚁,一部分却有庞大力量去实施摧毁和掠夺。
片子拍的很浅,流水账叙事。 前面为了突显袭击的突然性,玩感性,做的铺垫过长,拖拖拉拉,明明可以新闻一样几句话带过,直奔危机现场和危机应对。 此外,在主要内容上,仅展示政府高官在对外安抚情绪的作用,(纽约市长不离开现场;总统回华盛顿) 对实质性的危机应对方式介绍很有限。 (授权战斗机;保护总统) 媒体发达的今天政府官员们在影响舆论上得作用比以往更大,但影响舆论仅仅是官员门职责的很小一部分,片子不该把重点放的如此局限。 另外,b站评论区和弹幕真是让人看不懂,讨论这件事里谁对谁错、哪方在道德高点,根本没有一点意义;永远不要高估自己或者自己所在群体的道德水平,并且高尚也不是建立在批评之上的。 值得追寻的应该是不同角色在面对危机时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式,结果怎么样;反思如果我们是危机中的角色我会坐的更好还是更坏,这才是纪录片中有价值的地方。 一般来说b站很多网友表达的观点具有一定价值,但在这个片子上有失水准。
在第一架飞机撞向双子塔时,就应该嗅到了事情的不同寻常,当这种事情发生时,居然没有任何一个体系有任何的应对措施,这些恐怖分子就在美国的名单上,居然还能登上飞机。911前的世界确实是不同的一个世界。而在假设美国总统被成为打击目标的同时,居然还随时报道总统的行踪,不敢相信这是美国的安保体系。
没给满分是因为片子在剪辑和说明上有不够清晰的地方,比如没给每位人物注明身份,导致我看的时候有些分不清面孔;还有大楼倒塌时间线的混乱,差点没看懂。
但片子很发人深省,给我提供了几点发现:
1. 恐袭后决策者的情绪处理,在经历恐袭后,决策者们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种状态持续过久后可能出现判断失误;
2. 911是史无前例的,片中人物在应对恐袭时强调过,事件过后反思时也强调过:大家对如何应对这样的事并无经验,它改变了美国人对恐袭的认识;
3. 总统在听闻消息后第一件事就是准备发言稿,在911这一天他演讲了三次,发言内容都是用来振奋人心、减少恐慌的,其中有明确的口号:我们一定会战胜恐怖主义,保护美国的民主自由!可以说总统在此时充当了美国人的精神支柱?
4. 恐袭发生后,大家对飞机的戒备甚至有些杯弓蛇影,总统夫人提到晚上一架飞机朝白宫飞来,全部人都被疏散,后来才发现飞机上是自己人。回忆起我之前遭遇小车祸时也有这样的应激反应;
5. 对是否该击落被劫持客机的讨论,等于说该不该牺牲小部分人的生命保全更多人,这是个哲学问题,不过不同的是如果撞机,机上人员也基本无法生还。但击落客机仍然是个非常严肃的决定和行动;
6. 大楼倒下时产生的铺天盖地的烟雾非常震撼,这么大又快的东西,像海啸一样瞬间就把一个个人都给吞噬了。人们都亡命地奔跑,有的勉力跑赢了,有的一瞬间就消失在雾团里。还有大厦倒塌的画面,大厦燃烧时的跳楼者,看着直击心灵;
7. 关于集体无意识:纽约市长说,恐袭后,他走在街上接受采访时,市民都紧紧跟着他走,接着变成他带领着一大群人、带领整个纽约市人在街上走。人们在六神无主时做出的行为是群盲的;
8. 我看这部片子时正值新冠肺炎,身处武汉,深深感受到稳定都是相对的。大家总觉得和平是常态,但巴黎恐袭、伦敦恐袭也就一两年前的事;就算没有恐袭,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也是隔几年就来一次;更何况像非典、埃博拉这样的传染病。稳定并不是理所当然的,生活就这么动荡,没碰上是暂时运气好,一旦碰上了,每个人都像燃烧大厦上的跳楼者,灾难前人命不值一提。
《911:改变世界的一天》,2011年英国纪录片。本片主要记录了911当天的一些亲历者的采访,这些亲历者主要是一些头脑人物,但不包括总统小布什本人。主要有小布什的太太劳拉,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总统幕僚长,随总统一号的记者,纽约市长朱利安尼等等。故事从911撞击前1小时左右开始,知道当天深夜白宫首脑开完一系列会议后休息为止。总体还算是平铺直叙,但是911事件本身的惊天动地,还是让这部纪录片让人觉得惊心动魄,特别是前半部分。
从片子本身来说,看到了很多以往不知道的细节资料,所以还是值得一看的。
不过,很有意思的一点是,片中很多人在回忆时都说:这一天改变了美国!这一天改变了世界!
但是,真的如此吗?
美国改变了吗?
在我看来,并没有。
今天的美国,还是和20年前的美国一样,是一个傲慢的、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国家。
片中被采访的人说,他在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
显然,根据今天美国的表现来看,他们并不会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由于美国自身的傲慢。
世界因此被改变了吗?
当然没有!
改变了什么?世界的版图?文明的发展?强者为尊的相处方式?……什么都没有。
所以,这还是只是美国人自己,还是基于他们傲慢的心理得出的结论而已。
站在历史的长河看来,911事件,真的只是非常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当时世界上第一强大的国家本土被袭击,死了3000人。仅此而已。
改变世界?真的远远谈不上。
b站弹幕里山呼海啸一般的幸灾乐祸,让人恐怖。这些人和恐怖分子没有本质区别。
无论如何,三千多个平民遇难,背后又有多少个走不出阴影的家庭,对无辜人我没办法不保有同理心和同情心,衷心希望世界和平吧。
这部纪录片着重讲述了911当天政府高层,特别是总统的应对流程,算是决策程序层面上的记录,而非倾向于民众方向的煽情,也是一个很宝贵角度了。我最大的感想是,涉及到国家级别的危机,再多的预案都意义不大,所有的临时处置都只能是勉强的亡羊补牢,美国做不到周全,任何一个国家也做不到,所以预防才是真正的重中之重。然而如今看来,预防的措施是否就成为了多年后“棱镜”丑闻的借口,当然,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悲悯的心,同时感慨天朝
武汉,就是世贸中心。世界在改变,在未知面前,我们永远没有经验。
让我震撼的不是飞机撞击世贸大厦的瞬间,而是一个个绝望的人抱着并不存在的希望从大楼高处跳下的镜头以及极具冲击力的撞击地面的声音。
央9放了两集后就没动静了,难道就两集?
片子本身还可以 流水账 不够深入(b站某些弹幕确实 展示了很多人毫无人性的一面 不是要你装圣母 但是基本的人性和善良总要有一些吧 而且b站用户我相信有很大比例的90、00后 现实中是乖仔 看不出在网络上却那样恶毒 叹息(愿世界和平
纪录片里出镜的被访人物,旁边不是有一竖的身份说明才对吗?
小时候只有个模糊的印象,一直以为只撞了一次,现在回看发现远比我想象的惨烈多了。看到绝望的人民从高楼往下跳,看到整栋楼直接垮掉,实在对人冲击太大了!一方面,为遭遇不幸的平民感到深切的哀悼;一方面,又极其厌恶发动战争利益至上的政客。这么多年了,地球依旧不太平,人民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尽头。
无法忍受双子塔上高温炙烤的人,从100多层的高楼一跃而下寻找解脱的画面,他们不止让你看到跳楼,也让你听到跳楼。为了不让华府遇袭而为国捐躯的第四架飞机上勇敢的人。来不及释放任何情绪,一直奔波在一线与纽约人同在的纽约市长。这些画面太有冲击力了。911那年我十岁,回忆起来应该是前南斯拉夫使馆轰炸的事,让整个国家充斥着很强烈的政治情绪、反美风气。本拉登当年在好多人口中是向帝国主义开炮的英雄,我十岁我懂什么,随波逐流跟着其他人吆喝过“本拉登万岁”。回想起当时的国内教育,潜移默化间都是政治(虽然现在也是),不由觉得后背一凉。
tags: 2010s / 美 / 纪录片
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现场实拍。有两百人选择跳楼。不明成分的浓雾,在一线指挥的纽约市长。极其厌恶某幕僚接受采访时特意提及桌子上的小饼干,那一瞬间此人好像在忍着笑,好像忍着不让自己回忆当时身处暴风眼是多么享受,对,就是享受,乐在其中。小布什真实的第一反应一点也不蠢。以及,现实中的电车难题对大多数人而言似乎都是很容易的选择题。
绝望的人们纵身跳下。当说出当时有两百人选择跳楼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人雨点一样掉下发出撞击声的画面……天呐……
原则上谴责恐怖主义,道义上同情死难者。但究其根源毕竟是美国自作孽在先,挨了反咬也怪不得谁。难忘01年那个秋天举国吃瓜的香甜。
五点感想。触目惊心的事实;十恶不赦的恐怖分子;可怜可敬的美利坚人民;迟钝到近乎痴呆的布什政府;and最后,天道轮回,记得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吗?
基本讲述了当天的过程
政客们的那一天
片子中规中矩,事件让人大为震撼。
为什么被访人物画面上没有一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