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第一个点,是主创团队用特别具象写实的手法,融入了相对抽象感性的人生思考,观众尽可自由选择对号入座或不入座,“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无论何种境界,观照自身,总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第二个点,来自于剧中所选用和改编的音乐。 当然,作为一个音乐门外汉且在仅仅只看了一遍电影的前提下,我唯一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详、从片头到片尾贯穿始终串联起所有故事、反复以不同形式出现的、李叔同先生创作于1915年的《送别》。朱一龙和杨恩又合唱的片尾曲《种星星的人》也是由此曲改编而成。 其实听到熟悉的《送别》,除了想起李叔同先生(和林楠笙)之外,可能许多人还会和我一样,想起一部挺久以前的老电影《城南旧事》,这部电影的主题歌也正是这首《送别》。 除了选曲上的共同之处,更绝妙的是,《城南旧事》也是同样从孩子的视角来讲述人世的沧桑无常的。影片中的主人公英子,善良纯真,跟小文年龄相仿,和小文对外婆的死亡无法理解一样,英子对身边发生的各种变化也充满了不解和疑惑:秀贞消失、小偷被抓、奶妈离去、爸爸病故……在一场场相聚离别、一次次得到失去中,英子被迫慢慢长大,我想她后来大概也明白了,人生就是一场向死而生的旅途,有幸福的相聚,自然也会有痛苦的分离。 而人生大事里的小文,虽然从小父母双“亡”,看似比英子的人生更加不幸,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还是比英子幸福的。除了时代背景的不同,在遇上三哥之前,她有外婆宠爱;遇上三哥之后,她更是有了爸爸呵护。面对死亡,她有三哥为她编织的关于星星的温暖童话慰藉心灵;面对命运,她有三哥挺身而出重新给她一个温暖的家遮风避雨。英子是在痛苦的失去中被迫长大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而小文却因为有了三哥得以延续了幸福童年的长度——“我以后再也不害怕了,因为我有爸爸了”。 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不同,所以《城南旧事》中的《送别》,清冷苍凉,充满了人世无常的悲凉和离别的惆怅,而人生大事中的《送别》,却变换了原曲的沧桑基调,变得温暖柔和了起来,尤其是片尾部分朱一龙的翻唱(各位万万不可错过!),更是在延续了《种星星的人》的温馨暖意之余,自带了几分活泼和灵动,将这首原本苍凉的《送别》唱出了可爱幸福的味道,简直是音乐改编的神来之笔,真的太太太太太喜欢了!(为此看完电影我还特意再去看了听了《种星星的人》的MV和音源,确定导演没把这段翻唱加到里面去,觉得挺遗憾的。) 而这温暖人心的《送别》,大概也是这部电影想要通过音乐传递给大家的吧? 谁说死亡一定悲伤,离别一定凄凉? 我们也可以选择珍惜人生,过好当下,在终局来临之时,以温暖的回忆化解悲痛,借无垠的星空寄放思念,唱温暖的《送别》挥去离殇—— 只要生命曾如烟火,绚烂绽放!
4月2日,原本是这部电影上映的日子,也是外婆去世4周年的日子,本是想将电影作为送自己的一份礼物,也作为一个收拾心态的历程,结果没想到因为疫情一延就是两个月。
与武小文不同,我与我的外婆并没有住在一起,交集少得可怜。等我们住在一起时,她已经不记得我了,她只会每天在我下班回家时说:“你怎么又来了?”说实话我很难过,我觉得她潜意识里并不认为我们是一家人。但是她仍会在我熬夜时催着去睡觉,在吃零食时分我一点。
同样与武小文不同,一个成年人清楚的知道,人死不能复生,火葬场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在那几天的魂魄仿佛存在于另一个时空,作为一个旁观者一样目睹着白事办完,然后在火葬场将外婆推进去的那一刹那突然意识到“我是不是再也听不到外婆的声音了”,然后哭到声嘶力竭,然后在那几个月内都像丢了魂一样,食无味寝无眠。于是我在小文问出那句话的同时梦回2018,泪流满面。
毫无疑问,莫三妹是不幸的,却也是幸运的。严厉的父亲,嫁给他人的女友,还有那个一直在捣鬼的小哪吒,让他不停的遭遇着这样那样的坎坷,也正是如此,他才能最后放下心结,真正对这个行业有了敬畏,成了真正的圣人心。
同样毫无疑问,小文是不幸的,却也是幸运的,父母不知去向,舅妈不肯接纳,成了一个孤儿,但是外婆的好,还有莫三妹这个看似不靠谱的好父亲,以及最终希望找回她并且好好养她的母亲。
人生除死无大事,说得真好,人与人之间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交集,有些是坎坷,跌倒了就爬起来然后就那么过去了,有些是善缘,结下了就是一辈子的欢乐幸福。正如莫三妹和武小文的家,是欢乐,幸福的,充满着烟火气的惊喜与感动。
人生除死无大事,从今天起,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然后在自己百年时,还能绽放于每个有缘人的心里。
感谢人生大事,迟来了两个月后,对外婆的心结终于算是解开了些许,毕竟外婆正是守护在我们头顶上的星星了吧。人生大事,值得!
时隔两年,再一次在大银幕上听到武汉话,作为一个湖北人,我心中是充满期待的。在《人生大事》中,朱一龙完全抛弃了形象,寸头,花衬衫,出口成脏,痞里痞气,把小混混莫三妹演的活灵活现,让我随着他的足迹,一边哭,一边笑,完全沉浸到故事里。 电影独辟蹊径,将镜头对准殡葬这个特殊的行业,把生离死别呈现在观众眼前,不躲避,不渲染,用现实主义的客观态度呈现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电影里的生死观,我认为主要可以分三个阶段。 第一是回避阶段。影片一开始,就是莫三妹出场,作为一个有过前科和污点的小混混,他是个彻头彻尾的边缘人。这么一个边缘人,要回归社会,他对祖传的殡葬事业是不认同的。可以想象,从小在上天堂店里长大的莫三妹,玩具是纸扎和丧葬用品的莫三妹,孩童时代没有少受过同龄人的嘲笑。做这一行,他是迫不得已,是为了和父亲周旋,好拿到“上天堂”的房产证,和女朋友双宿双飞去开启新事业。 比较有意思的是,“上天堂”是卖丧葬用品的,却开在婚庆店旁,一边是白事,一边是红事,还是蛮诙谐的。婚纱店的老板娘对上天堂积怨已久,认为不吉利,影响了她开门做生意。她看到小文站在店铺前,立马让儿子小胖大声背诗,以此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感。这是周围人的态度,也符合了大众的态度——对死亡议题的回避。相比霓虹人在欣赏樱花飘落的死亡之美时,从转瞬即逝中感叹人生和宇宙,我们赞叹的是生的努力,肯定的是福贵那样能战胜一切噩运的顽强生命力。死是日常生活的禁忌。 可惜回避解决不了问题。莫三妹对未来的规划一一失败。莫三妹心心念念的女朋友琵琶别抱,选择了有钱的老六,还怀上了老六的孩子。他想领养小文,因为不符合领养条件,他涂上香水,期期艾艾去找白雪,没想到白雪和建仁早已经在一起。从这里能够看出,莫三妹不是个聪明人,他缺乏敏锐的观察力,他对世界的认知是后知后觉的,是被动的。在电影中,莫三妹有过两场面对面的肢体冲突,不管是面对老六,还是胖胖的建仁,三妹都是被压制的那一个。他不仅迟钝,还孱弱,他的粗话不过是虚张声势的色厉内荏。 事业上的莫三妹也频频受挫。他想要挣钱,利用小文获取丧女客户夫妇的好感,抢下这单生意,可是对死亡毫无概念的小文大闹火葬场,莫三妹不仅被罚款,前姐夫还告状到父亲这里。小文帮他拉生意,找来外婆生前的舞伴,老大爷愿意出三十万给自己般葬礼,重金之下莫三妹不顾习俗接了这单活儿,结果老人的家属大闹葬礼,莫三妹一行人被打得落荒而逃。
将就的生活并不能通向幸福,回避解决不了问题,只会把问题弄得更加复杂。
第二阶段是接受阶段。小文和莫三妹之间是一段相互成就的感情。遇见小文之前,莫三妹迟钝,莽撞,有着受宠幺儿独有的天真孱弱。当他遇上了小文,这是个比他更可怜的边缘人。小文是个一无所有的孤儿,从没见过自己的父母,唯一爱她的外婆死了,舅母要赶她走舅舅连拦都不敢拦。小文激起了他的同情心,他开始正视这个小孩,尽力去满足她的愿望。
小文对外婆的感情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那个禁忌的世界。死亡并不可怕,在那个世界里有我们爱的人,有我们的思念,它不是和这个世界割裂的,而是和这个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生的反面是死,而某种程度上来说,死也孕育了生。莫三妹告诉小文,外婆不是变成烟烟了,没有消失,而是升到天上变成星星了。小文半夜从床上爬起来,坐在院子里望天,把星星当成了外婆,跟星星说话。醒来的莫三妹看到这一幕后,选择了默默离去。 前女友的到来,是电影前半段一个有力的反转,暗合了因果循环。前女友和老六幸福地举行了婚礼,可惜好景不长,老六出车祸死亡,钱财被赔光。这个女人所追求的一切全都化作了泡影。但她还是有骨气的,她选择承担自己的命运,她来找莫三妹,不是想破镜重圆,而是央求莫三妹给老六拼骨化妆,让他体面地下葬。 如果是那个不成熟的莫三妹,是那个天真被宠坏的莫三妹,他可能会扬眉吐气地嘲笑前女友一顿,笑她眼瞎选错了人。但现在的莫三妹已经成长了,他在那段失败的恋情中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而不是把所有错都推到前女友的身上。看着捧着大肚子哭泣的前女友,他心里没有大仇得报的痛快,只有悲凉。原来死亡离普通人这么近,原来死亡来得这么快,那个春风得意的老六还没见到孩子出生,就化作了棺材里的一堆烂肉。莫三妹感到了物伤其类的同情。
莫三妹带着父亲赶到殡仪馆,在父亲指导下给老六拼骨,见到老六的惨状他忍不住呕吐,好几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累得头昏脑涨,可是当家属看到妆扮一新的老六穿着西装躺在花丛中,悲恸地对着遗体发泄不舍和思念时,这一切都值了。莫三妹第一次体会到了这个职业的成就感,也找到了久违的尊严。 当莫三妹开始尊重死者,同情每一个死者家属时,不知不觉中,他已经接受了死亡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阶段是认同阶段。父亲喝酒住院,莫三妹赶到医院去看望,见面就吵架的父子俩,因为莫三妹开始接受入殓师这份职业,父亲难得对他没有发脾气,两人心平气和地聊天。 在莫三妹心里,二哥是一根刺。每年祭拜的时候,他都会被逼着给二哥磕头,他不服,父亲对他的责骂,都化作了对二哥的嫉妒。不然,他也不会在吵架时说出自己去地底下换回二哥的混账话。湖北有句谚语,叫作“爷奶重长孙,父母疼幺儿”,莫三妹不仅是幺儿,还是家庭里仅有的一个男孩,父亲连祖传的店铺都给了他,不可能不爱他,只是爱之深责之切。 父亲之所以让莫三妹给二哥磕头,是因为二哥把入殓师的职业做到了极致——他为了在长江里捞起死人的尸体,献出了自己鲜活的生命。可惜年轻时的莫三妹不懂,被嫉妒蒙住了眼睛。 直到父亲去世,自己从入殓师变成了家属,莫三妹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入殓师的分量之重。作为人生旅程终点站的执行人,入殓师和助产士一样重要,没有高下贵贱之分。死者的尊严在入殓师手里得到维护,生者的执念在入殓师手里被安抚,当父亲的骨灰璀璨地绽放在长江上的星空时,他不再是那个满腹怨念的小混混,而是一个造梦的艺术家。 原来对死亡真正的尊重,不是形式上的重视,不是三天三夜的流水席,不是车水马龙的纸扎,这些东西不过是活人的面子。原来对亡者真正的思念,不是儿孙的哭泣,不是沉浸在悲恸中无法自拔,而是带着亡者的祝福继续生活下去。 对职业的认可终于让他有了自信。因为害怕自己给不了小文更好的生活,害怕小文和他一样在殡葬店长大,害怕自己当不了好父亲。小文生母找来后,他懦弱地把小文还回去。当小文离家出走,喊着爸爸跑向他的时候,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自作主张,自我感动是多么的可笑。他紧紧抱住小文,承诺再也不和她分开。这一刻的莫三妹,终于成长为一个男人。真正理解了入殓师这份职业后,他笑着邀请小文的母亲入伙,五个人在夜晚的台阶下看星星吃水果的画面很美好,很温馨。 死亡只是死亡,它不需要回避,也不用刻意美化,它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尊重它,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己。我想,这就是《人生大事》的内核吧!
就是很开心能够参与到电影《人生大事》的路演中,也很幸运的看到电影各位主创。
让我感到很惊喜的就是,饰演莫三妹的武汉籍演员朱一龙,和之前在《知否》里的齐衡、《叛逆者》里的林楠笙可太不一样,痞帅殡葬师和翩翩公子对比过于强烈;莫三妹和小文之间的互动,也超级有爱,这可不就是现实生活的一对怨种父女么……电影《人生大事》真的是一部很有烟火气,很能够温暖人治愈人的电影,影片全程武汉话,就很有代入感。
其实说来,平时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并不是一个太有泪点的人,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电影开篇就给了我重重一击,小文喊“外婆、外婆”的时候,我觉得我整个人都要绷不住不受控制了,因为我想起了在天上的外婆和外公(武汉人很多时候是称呼家家和爹爹)……
电影里小文有一个会给她缝布偶,会做好饭等他回来吃的外婆;我也有一个会拿着网子在小河沟里给我捕小龙虾,夏天会给我准备一屋子西瓜,怕我没胃口吃饭骑着三轮车去隔壁小镇给我买凉菜的外婆……
2019年3月到5月间,外婆和外公在两个月的时间里相继去了天上,变成了继续相互守候的两颗星星。对我来说,在没有完全接受失去外婆这个现实的同时,外公也没了。他们在乡下的老房子要拆迁了,之前专程回去看的时候,老房子的破败和往日的回忆参杂在一起,现实似乎连充满我儿时回忆的地方也要一并剥夺,心里窦的缺了一块。今年是他们走的三年,按道理是要去扫墓的,因为疫情的特殊原因,我都没能陪妈妈去墓地扫墓,其实就是积累了太多遗憾和可惜……
看完电影感触蛮多的,想说的想记录也都还挺多,有时候把埋藏心底话写出来也是一种释怀和治愈,我们并不是要忘记,而是在心里珍藏与他们最美好的记忆。电影里小文有爱他的三妹爸爸,电影外的我有爱我和我爱的家人,我想告诉在天上的外婆和外公,其实我现在挺好的,即使有什么小的波折跟不开心,我也会变得更好……我们开心快乐的生活,才是对天上星星最好的告慰……
希望大家6月24日也都能到电影院观看电影《人生大事》,一定会收获到满满的感动!
1.一开始,小文闹着见奶奶,周围这么多大人没有一个人有沟通能力,甚至在上天堂住了三天闹了三天,也压根没一个人出来给她好好解释这事。非要等大闹了火葬场,然后三妹用最糟糕的方式告诉她姥姥成了烟囱里的烟,把人小孩弄哭。一回家,忽然开始迟来的适当的温柔的解释,太生硬了吧。看到这里,这部电影「为了营造冲突而降智」「为了哭而哭」的不自然基调算是确立了。
2.小文误吃塑料球。
?什么脑子写出来这样生硬的故事。球怎么买的,怎么放在零食堆里了?为什么要三个人一起,为什么要用筷子去掏,好像就是为了营造这个笑点而营造的故事,没头没尾,莫名其妙。小文这么懂事不是应该自己动手,或者觉得自己添了麻烦什么的吗,忽然就自然接受了三个大人含辛茹苦满脸嫌弃的掏粪,人设和基本的常识都完全抛弃了。
3.三妹前女友的丈夫猛然出车祸死了还被撵得稀碎需要三妹把他拼起来。
?又是没头没尾。营造冲突的工具人属性太明显了吧,直接剧情杀。就是为了让男主看起来更惨,为了体现拼尸体的专业素质,为了体现父子的传承?剧情全靠意外来推动。哪来那么多车祸啊?神明把山移走了,天雷把裕太妃劈死了,车祸真的非常好的体现了编剧饱满的想象力和对故事勤奋的揣摩。
4.小文她妈没死。
???
5.没有和任何人沟通三妹就直接把熟睡的小文丢上她妈的车。然后忽然情绪爆发追了在雨里追了三里地,我!就!他!妈!知道会有慢!镜!头!我快吐了。
且不说没有基本沟通能力,这里甚至反常识反人性,小文不能分辨是非吗,不需要尊重吗,你不是爱她吗你为啥不尊重她的想法?小文法律上的养父母白雪和建仁的意见也完全不重要吗?这不是犯法了吗?这是人能干出来的事?
哦对了,如果说清楚了,如果全部按逻辑来,剧情还怎么冲突呢?小文必须离开,大泪点!怎么离开,无所谓!观众都给我哭!
6.小文走丢了。
这真的太明显了,小文走丢这句话一出来,我就知道她会出现在上天堂,然后把之前三妹嘱咐她的家庭地址哭着念出来。然后来一个深情相拥泪点。辛苦小演员了,这一段演得非常好。下次换个电影演吧。
7.男主在刚失去小文,被两个好友痛骂的至暗时刻,爹死了。
...
8.男主把姐姐手里亲爹的骨灰盒抢走(又一次失去沟通能力),一路驱车被追赶的过程中,竟然还联系到了买足了相当分量的火药,定制般的巨大烟花桶,看最后的效果至少是万元级别的,也不知道骨灰怎么合理掺进去了,然后把爹扬了。其实如果呈现得足够合理,也不至于尴尬,甚至或许会感动。但真的,看到这里很多人反而不舒服了。
9.对小文亲妈说:「你要不要留下来干这一行」,以及大团圆结局,真的大可不必。常识和人性荡然无存,小文亲妈的人设薄如纸片。
留点真实的残缺是要了命了还是怎么了。
10.涂鸦骨灰盒,活人办葬礼,两个朋友莫名结婚,科技公司老总修好手机,一般吧,不能说不对,就是很一般。反正不像正常世界发生的事情。
一味想着创造「泪点」「笑点」「转折点」,一味迎合自己构想出来的,弱智的观众。故事呢?故事就在这些「点」的间隙里,像是敷衍般的生拉硬凑出来。
当然,这电影绝不是一无是处。影片的演员非常好,一些场景也确实打动人,包括男主成长的弧光以及一开始的立意都是不错的。是的,我哭了,我笑了,但我也生气极了,它是烂片。
--------------------------------------(补充)
很多朋友说:三妹是底层人,不会沟通很正常。
是啊,我明白,但剧情仍然说不通。一开始三妹不乐意给小文解释死亡,我是理解的,但是1.小文的舅舅看着受过教育吧,小文又是乱跑又是咬别人,跑出来两趟自己追出来两趟。马上就要耽误自己上飞机了,这样疯狂的闹事最好的办法不就是解释和沟通吗,哪怕编个谎言,油腻的大人不是最擅长吗,就完全这么放任。
2.白雪作为最终向小文解释的人,显示得非常会安慰小孩且具有共情心,解释得非常好呀。小文住了三天,白雪也完全呈现放任的状态...
说说最后抢骨灰盒那里:
三妹一开始是个玩世不恭自私自利的毛头小子,变成了心里能装下别人装下事有担当的成熟奶爸,这是整个电影费尽心思营造的弧光。一开始没有沟通能力很正常,结尾了又一次做出这种离经叛道不在意他人感受的行为,人物的形象变得混乱起来。任何剧情如果真的为角色服务,角色们在经历过后一定是会更加饱满生动的。但是明显所有的角色在这一刻,抢骨灰的,买烟花的,追骨灰的,所有人都开始坍缩,扁平化,成了那颗耀眼烟花的引线。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随便想的,不要来杠):如果,三妹的姐姐追上来,不顾危险去掐灭了引线,用身体护住骨灰,姐姐是不是生动起来了。如果,建仁只买到很小的烟花,但是一路费尽心思去拼凑,最后做成一个不完美的大烟花呢。如果,白雪并没有出现,建仁转达:「她觉得我俩疯了」呢。如果,莫三妹在跑到一半的时候,放慢脚步回头和姐姐说:「姐姐,你这么多年照顾爸辛苦了,是我不懂事。但爸的心愿,我想让我们一起完成。」姐姐犹豫一阵子,又主动找到三妹,最后姐弟俩一起来看烟花绽放呢?
我当然不是说这样就更好,我也没水平去编剧。我知道电影只有两个小时,那少叠点buff不就行了吗。既要又要,什么都没讲好。
昨天看了新的愿星入梦特辑,热泪盈眶,思绪纷杂,无法落笔,今天稍微整理一下。
关于星星✨的寓意,在上一篇文字里,我猜测是把星星比作离世的人,但看了新特辑发现,我只猜中其一,没猜中其二。
“如果离世之人会化作天上的星星⭐ 那殡葬人员就是种下漫天星辰的人✨”
这第二层寓意,一下子把电影的境界格局拔高到了另一个层次。
本以为这只是一个市井小民相互救赎的普通故事。
万万没想到还有对整体殡葬行业的探讨,以及对国人生死观的拷问。
国人惯来忌讳触及死亡,忌讳殡葬人员,忌讳葬礼葬仪,忌讳亡者亡灵。
但正如监制所说,死亡不是晦气,那是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
而殡葬人员,是给予亡者最大尊重,以圣人之心护送亡者最后一程的人。
无论是亡者,还是殡葬师,都跟晦气无关,反而有着别的身份职业无可比拟的浪漫。
如此想想,死亡不再阴森可怖,殡葬师也不再晦气卑微。
每一颗星星,都值得被好好珍藏。
每一位种下星星的人,都值得被好好尊重。
也许,只有真正接纳告别,我们才能更好地珍惜余生,珍惜眼前,珍惜人世间的每一份温暖和羁绊。
也许,只有真正理解死亡,我们想起逝去的亲人时,才会不再只有痛苦伤悲,而是有星入梦,温暖长伴。✨
也许,只有真正了悟生死,我们在面对各自的人生终局时,才会更加豁达坦然。
人生大事,生死二字。
生当尽欢,死亦无憾。
感觉三个主角对小女孩儿的感情来得莫名其妙,相处几天就要领养了。。。后面没有和法律上的父母商量就擅自交给亲妈(没有证实)也很离谱,把老头骨灰放烟花放也很?
人生除死无大事,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
从亲生母亲出现开始,电影就崩了。
人物情感像儿戏,非常突兀,情节不符合逻辑,演的还行
孝子打碗或成为本剧最大亮点。()
蹩脚的剧本会让演员的用心表演看起来像个笑话。
看到了一个又帅也有演技的好演员!朱一龙真的不错,还有小哪吒好灵气的,故事也很好,节奏掌控都还不错,笑点不尴尬泪点不煽情,七分!
国产片现在是离不开哪吒跟孙悟空了、、、
其实她母亲不回来更好,强行凑了一个家庭。。。
其实,她妈妈不用回来的,没有必要强行圆满。
可能距离四星是有差距的,但是这种电影对现在的市场很重要,整天说着中国电影完了,但还是希望能慢慢变好,即使在这种囹圄中。演员演得很好,小朋友真的像个小哪吒一样,太可爱了,朱一龙的糙汉形象也很好。手持镜头、方言台词都很真实接地气。但是所谓的殡葬题材只是个噱头,本质还是家庭片,本以为可以探讨一下中国缺少的死亡教育,但最终还是落于俗套,来了个大团圆结局。整体的情感转折都有点生硬,这也是缺少真正打动人的情感的地方,韩延是个会煽情的人,但是技巧永远无法替代真诚。
好不容易等到《人生大事》苏州点映。观影时获得了慰藉,被小文和三哥的半路父女情感动到,被殡葬师这份职业深藏着维护死者体面的意义所打动!被一群普通的不能再普通,满满烟火气的小人物们所吸引。嬉笑怒骂,市井人间,烟花灿烂,人间有情!!!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准备二刷三刷,朱一龙饰演的莫三妹让我短暂的忘记了朱一龙本人,三哥的痞帅和野令人上头。
全员演技在线。导演想表达的东西有点多,有些情节我认为没必要加。作为商业片是合格的。
人生除死无大事!哭,痛快的哭!笑,尽情的笑!就像武汉的风,武汉的人一样,痛快!好久没看到这么好看的电影了,喜欢!痛快!演员还是得拍电影,拍电影好啊,拍电影真好啊,拍电影太踏马好了,电视剧连个律师医师教师都讲不好全是谈恋爱,电影讲殡葬师它是真敢抬棺化妆出殡啊!
这个亲妈简直败笔,三星给电影,一星给朱一龙和小女孩
勉强三星吧,结构很奇怪的一部电影,可能是考虑市场的原因,编导在沉重的题材里面植入了很多娱乐的元素,导致煽情和搞笑都做的后劲乏力。看得出导演平时没少攒素材,可靠素材串成的电影注定在情感层面缺乏延续性,所谓的笑中带泪是需要剧情或人物去推动的,而不是单靠段子。朱一龙为了坐实小梁朝伟的名号不停的让摄影给他的双眸特写,但这也就是残酷的地方,眼神太干净了,看不到啥故事。
朱一龙好像卡姆 谁懂 神似
看的点映,还不错,惊讶到我了,本来以为是狗血励志剧,没想到挺接地气的。题材比较小众,几处比较煽情,除去一些节奏上的突兀以外,其余都还OK
朱一龙那个狗狗眼神真是让人想去给小文当妈
如果去掉后面亲妈的情节,加长情敌和老爸入殓部分,增加小文认同入殓行业对三哥童年的治愈部分,感觉就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