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20 --------------------------------------------------------------------------------
也就在论坛说了两句,说找《南海十三郎》很多年,喜极却总是寻之不得……
结果茶童竟然不声不响就淘来了多年的《南海十三郎》。春节上北京玩,嘻嘻笑着拿出来,很是感动了我一下。
第二天就狠狠看了两回。狠狠把眼泪挤了下来。
人家十三郎手中大大一张画,画名叫“雪山白凤凰”。画上一片白雪,裹着大白凤凰。这是一种洒脱,心有尘土的人只能看见满纸空白。
不过十三郎心中没有尘土,却有名士悲愤与狂狷。
电影上说,这个世上的人别想当天才。因为天才只有两个结局:早死或者早疯。
十三郎愿以糊涂眼看世界,同时也愿意以糊涂心来生活,他的徒弟唐涤生早死,至今却留下《帝女花》、《紫钗记》,现在广东少年男女中还愿意唱上两句。以现在人来看,十三郎何苦来着,一生求爱情不得、剧作未能长传、亲人朋友一一亡故,惟有自己落魄街头,乞讨受气。
依照今人眼光,十三郎倒不如弟子好,终于还是不枉来了此生,留名留剧,期间还生活不错。
这是题外话。
《南海十三郎》最初打动我的就是他的天才狷狂。
电影诸多铺排,却在唐涤生出场才真正显出绚丽来。
十三郎心高气傲,同时下手写几个剧本,一边编排故事,一边做成粤剧唱词,自己还唱做念打,记录员跟不上他的节奏,个个被骂走了,只有唐涤生,只有唐涤生自动请缨。
于是,炫技开始。
十三郎随口念词,做起身段,推敲辞章,构思情节;唐涤生竟然一边落笔,一边听记,还能一边“呛呛”起调、伴和……这段表演,两个人简直就是天衣无缝般,将粤剧美丽化成了现实中可以追求得来的一种美。
看得我目瞪口呆,现在依然不知道如何下笔形容。
故事到了后半截,师徒重逢那段,同样先填词,再相认。然而这回不炫技了,才没两句,十三郎忽然意识到什么,要逃,唐涤生出来,简简单单一个段落,却激得我落泪,感慨。——这是导演的炫技。他就要铺排出我们这种情绪来。
之所以用炫技这个词,是刚刚看《海上钢琴师》。1900与爵士钢琴手谢利对决,1900被激怒后,那段表演同样让我瞠目结舌!
1900也是天才。
十三郎是狷狂之士,1900则是艺术之人,他们疯也好不疯也好,都不能在这个世界长留,不是世界不容他们,是他们不能容纳世界——倘若容纳了,就将天才分拆出去,他们也许就从此不是他们了。
1900还有艘船作为保护,十三郎只能疯,如果他不能早死的话。
这些故事都是现在人编排出来的。天才其实不用炫技,他们一举一动就是炫技了。他们是天才,所以与众不同,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所以只能理别人来讲述他们的故事。
我们听故事看故事,为了更加精彩,编剧和导演自然要炫一炫,吸引听众和观众。
当然,现在自命天才的人很多。他们都相信自己既能拥有天才的本领,也能荣幸于整个世界,我也祝福真的有这样的人。
2009-01-03 01:17:43 ~~~~~~~~~~~~~~~~~~~~~~~~~
又:
《南海十三郎》中有个警察的角色。那个警察在最后发现一具尸体,尸体旁边是一幅画,展开一看,却白茫茫一片……那是十三郎的“雪山白凤凰”。警察后来就叹息了我前面引用的那句有关天才的说法。
而这个警察的扮演者,也是一名天才,中国人很少有人不知道他的——黄霑。今天重新整理这篇影评的时候,正好在帮朋友校对他的新书。书中引用了很多我们报纸以前做的版面,其中就有我们等候了整整两个晚上那天制作的“霑叔离开”的内容。
黄霑离开后,送葬那天,他的纪念堂上竟然出现一只蝴蝶飞舞起来,所有观看者都在叹息。
和我一起上班的小伙子,是一个十多岁就已经在广州小有名气的作者,黄霑正是他的偶像。小伙子说,霑叔也是一个天才,但是他的天才那么豁达,那么大度,所有的文字都灵动异常,无需炫技,却机锋十足。
电影《玻璃之城》中说,在香港大学,除了黄霑和倪匡外,只有黎明扮演的那个虚拟人物能够敢于在学校中精彩怒骂几个钟头,不用构思不用休息不用停顿的。
这算不算另外在宣扬黄霑的一种炫技呢?
这会儿,我然后打开我的电脑,播放的却是黄霑为一张太极拳做解说的画面。
他少有那么嘻嘻哈哈地说着中国传统,讨论着太极拳的价值,忽然叹息起自己的身体来……不久之后,霑叔躺在医院,而我们都在新闻值班室上,等着记者回来报道最新情况。早就准备好的新闻版面有两种——《告别霑叔》和《霑叔胜利》。
次日,唐人街的华人看到的是前者。
胭脂扣:化蝶已随胭脂散
心声泪影女儿香
雁归何处觅残塘
红绡夜渡寒江雪
痴人正是十三郎
我一直问自己,十三郎是否会愿意用自己的天分去换取平淡安稳的一生
我也一直在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天才都不可以融入世俗
那他们内心的世界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繁花似锦亦或冷酷仙境?
我们此等凡人,也只能象那个长大后的小乞丐一样,痴痴地跟在和十三郎酷似的青年背后,企图汲取天才身后的一点光和热。
据资料显示,南海十三郎这个人要么是几个人的合体传奇,要么是编剧杜国威托“角”言志的产物。
可是我却宁愿相信真有这样一个人存在。
即便没有,在十三郎身上发生的关于天才的悲剧其实和太多曾经在人生历史星空中闪烁的明星故事一样,闻者伤心。
这样的悲剧归结不了于文化,于社会,更多的只是人本身的弱点扩大了。
正如影片中的十三郎,恃才旷物只是外表的骄傲,骨子里却是对粤剧一生的热爱与真诚,真诚到不可以来半点虚假,于是不会敷衍了事,不会曲意奉承,不会迎合媚俗,于是“脱节”于社会,阳春白雪终不堪世事尘埃。
这是一种不被理解的痛苦,但也许当事人并不自觉。因此,十三郎即使流落街头,蓬头垢面,也不想洗去一身脏,他说只要心是干净就行了。
臭皮囊又何须介意。
只是再怎么无所畏惧,再如何不拘小节,人总还是有自己一生在最在意的人和事。
所以当形如乞丐的他再见心头最爱,当心头最爱已经认不出他是谁,他选择了死。
所以当他见到当年和自己合作的薛老五,听到自己的那些唱段,他选择了逃跑。
所以当他被一生的知己找到,决定重新来过,却亲眼见到知音病发而亡,他选择了隐世。
直到听到家仆口中关于父亲的死讯,他终于又被打回原形,因为世上已再无可恋可想之人。
至情至性,至诚至真,但如此一人,却凄凉地死在冬夜的街头,只有巡视的警察为他穿了上鞋,盖住了脸。
看《南海十三郎》,第一次是被人物的命运勾住了心绪,这一次除了电影,尚有那些凄迷哀婉的粤剧唱段,当真是悲从中来,潸然泪下。戏文中的好文章又一次让我见到。
只可惜,斯人已逝,好东西怎么也留不住了。
心声泪影女儿香,燕归何处觅残塘,红绡夜渡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
《南海十三郎》是我看过N多遍都依然喜欢的香港电影:在喧闹的街头,从一个江湖艺人口中我们看到了天赋异秉,桀骜不逊的江誉镠如何一步步从一个名满天下的大编剧到因不肯随波逐流而为世间所不容,半生漂泊穷困潦倒,最后被人们看成疯子,在街头无声无息地死去.
江誉镠,又名江誉球,別字江枫。1909年出生于广州南海,因在家中排行十三,故称南海十三郎.是香港二、三十年代著名粤剧编剧家及电影剧作家.父亲是广州名士江孔殷,清末最后一科进士,世称江太史。江太史交游广阔,从达官贵人到贩夫走卒,到三山五岳三教九流都来之不拒。太史第内常年食客满堂,饭局不断。粤菜中的经典传世之作“太史蛇羹”即在江太史的亲自指导下诞生于江家私厨。
《南海十三郎》如同《红楼梦》一样,前半部繁华后半部悲凉,真个是"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其实在繁华的前半部中依然萧索暗生:意气风发的江誉镠在香港大学读书时偶遇梦中情人丽丽,不惜中断学业追随其去了上海,此后两年音讯全无,两年后出现在江太史面前的是一个衣着邋遢,失意潦倒的十三郎.虽然他死活不肯对父亲说出这两年的经历,但却在随后的粤剧《心声泪影》:"伤心泪呀 洒不了前尘影事呀 /心头 个中滋味呀, 唯有自己知 /一弯新月 未许人有团圆意 /音沉讯沓 迷乱情丝 "的唱词中泄露了心事.舞台下,在薛五哥这厢凄怆的演绎声中,上海往事在十三郎的心中萦绕...观众们只能从这一闪即逝的几个镜头中窥见几分端倪.犹如在一片欢乐祥和中的黛玉葬花.正当十三郎意气风发,准备大展鸿图时,抗战开始了.个性清高,恃才傲物的十三郎拒绝为伪军演出,又在劳军的过程中与那些低俗市侩的编剧导演们发生激烈冲突,倍受压抑,生活日渐窘迫.而在他最潦倒的时刻居然又宿命般地碰到了他昔日的情人,最荒唐的是,这个他"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的人现在根本认不出他了.饱受刺激的十三在返乡途中跳车自杀未遂,从此在世人眼中已然疯癫.战争使江家败落下来,无钱为十三治病的太史公把十三送到香港,十三从此流落街头,沦为乞丐.然而就在十三落魄街头时,有一个人走遍万水千山寻找他,这个人就是他的徒弟--唐涤生.犹如盛唐时的李白与杜甫.两个天才久别重逢的一幕堪堪催人泪下" 相见若似梦,自从别去匆匆,此刻再重逢,咫尺隔万重,我再见恩师,心中百般痛,彷似宝剑泥絮尘半封,昔日壮志与才气全告终,江中雪,泪影两朦胧,辜负伯牙琴,你莫个难自控,知音再复寻,俗事才未众。”在师徒相认的一唱一和中,十三生锈的才华在此刻被唤醒。他浑浊的眼睛刹那变得清澈,起身要逃走,双手却已被阿唐紧紧握住。临别时已成为粤剧大师的唐涤生送给他一张戏票,是《再世红梅记》的首场演出,嘱咐他一定要来。但那一夜,终于振奋精神,准备再展昔日抱负的十三走进戏院的时候,却不幸目睹了唐涤生心脏病突发去世的一幕.痛失唯一知己的十三终于精神崩溃,被送进精神病医院.从精神病医院出来的十三已经不复往日的桀骜与峥嵘,忆往昔,即使沦为乞丐时,十三仍能操着法语报警说:"我的鞋被人偷了,偷我左脚鞋的是汉奸,偷我右脚鞋的是走狗"把警察弄得无可奈何.而如今,隐居在寺庙中的十三操着六国语言为观光的外国游客介绍香港的名胜古迹,使寺庙的香火钱大增.就在我们暗暗庆幸十三能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终了此生也不错的时候,迎来了太史公去世的消息.十三遭逢了人生最后一次打击.从此真的一无所有,了无牵挂...晚年的十三居无定所,餐风露宿,最后冻死在街头.死后光着脚,身上盖着一张《雪山白凤凰图》,被微风吹动,好像要展翅飞走,而周遭却是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千万不要自认为是天才,因为真正的天才只有两种结局:要么是像南海十三郎一样早疯,要么是像唐涤生一样早死。”这是影片中最让人耿耿于怀的台词。也许与早逝的唐涤生相比,南海十三郎的悲剧在于他活着,并且活得太长太久。他不得不目睹生平唯一知己的夭折;不得不听闻父亲贫病而死的噩耗;不得不成为一段又一段动荡历史的见证人,并以疯癫抵挡这个越来越光怪陆离的世界——只有在痛彻骨髓的片刻,才显露出慑人的清醒。因为"过高人皆妒,过洁世同嫌",因为曲高和寡,被人蔑视,被人厌弃,饱受折磨和悲哀,在知情者面前犹如掩面的人,在不知情者面前形如虚无。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布满了虱子".对于拖沓得太久而感到疲惫的生命,也许死亡真的是上苍赋予人们的最终关怀。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人们发现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倒在街边,面容安详,已经没有了呼吸。警察局长接到报案,认出这个人就是一代粤剧大师:南海十三郎。他默默找来一双鞋,穿在老人赤裸而冰冷的脚上,黯然送他最后一程。令人不堪的是,那一年已经是1984年--离我们如此接近的年代,在一片纸醉金迷,歌舞生平中,世界却如此无情地默许一个天才暴毙街头.
电影的结尾,说书人讲完了十三的故事后,有听众问他:"你这么了解他的经历,你是他的亲戚吗?"说书人回答:" 非亲非故,只是一个潦倒编剧在说另一个潦倒编剧的故事."故事讲完了,听众走散了,说书人走在人潮涌动的香港街头,看到亲密的情侣,佝偻的老人,天真的小孩...突然,有人一头跟他撞上,抬头一看,一个年轻英俊,意气风发的十三郎出现在他和观众的视野里,得意地展示自己发明的一个类似乐器的小玩意,然后掉头离去.而我们,仿佛跟那个惊呆了的说书人一样,不由自主地想赶上去,追上那个离去的背影....别对我说这个结局的荒谬,上帝爱之深,庸人害之切的悲剧总是令人难以容忍的,而这个结局,也许跟王家卫的《春光乍泄》片尾"助理摄影:黎耀辉,何宝荣"一样,都是上苍对这个无常人间的最后安慰.
很难想象,高志森,这个惯于导演《九星报喜》《大富之家》《花田喜事》《家有喜事》的人,拍起文艺片来居然如此的文艺,片尾:"与香港所有的编导共勉"意味深长.人生充满了无奈,生命并不完美,也许正如片中的说书人一样,这部电影也只不过是无奈的香港电影人借他人的酒杯,悼念自己被荒废与玷污的才华罢了.
十三郎是个极具传统中国味的读书人,且是个疯疯癫癫、反应快、骄傲、固执、不给人留面子的聪明读书人。谢君豪完全将这些特色演出来,挥洒自如、彷佛他就是那个动不动就翻脸的天才疯子。谢君豪抓住了十三郎的神韵,该狂时狂得无法无天,该怒时怒得眼欲喷火,有好场戏都可以看到他头上爆青筋,比如怒骂任惜花;沮丧、消极的时刻看起来又是那麼无奈,从眼神、表情、肢体语言上都彷佛就是十三郎再世。
看完剧,感觉到悲哀,不是十三郎的悲哀,是其他人的悲哀,是社会的悲哀,时代的悲哀。十三郎这样的人,我们甚至没有资格同情他。他是“雪山白凤凰”,不想雪白的羽毛被玷污。他疯了,只有疯才可以逃避当时肮脏的现实。也许这对于他也算是最好的选择。
有人认为“天才”就是疯子。在他们看来,这些人的行为与疯子无异,只可惜这些人只是看到了他们的行为,却不能理解他们的思想。活着自己狭小的世界里,坐井观天,也是很可悲的。然而真正的疯子是无所畏喜、怒、哀、乐的,而被误认为是“疯子”的这些才子们,却大都有着刻骨铭心的苦痛。其中,不乏对社会对现实的不满,可是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却又表现得束手无策,毕竟历史的车轮是不可能倒转的。
金马奖大黑马谢君豪,那一年我很意外为什么金马奖会给他和这部电影。于是好奇致使我去看了这部电影,很遗憾不是大屏幕观影。看后我想说,真的实至名归。我一向钟爱传记类的电影,恰巧这部就是个中翘楚。以一个说书人的口吻来讲述江誉镠传奇的一生。
一个出身贵族世家的人,又天赋异禀,在粤剧创作中堪称天才。然而他是天才,也是一个普通人。虽然聪明,但是却被Lily迷住,追随她到另一个城市而落魄街头。他爱国,却被小人排挤进入监狱。和平年代却艺人写着抗战戏文,脱离时代。甚至求死,从火车跳下,也没能成功,只落下了疯癫的毛病。一直疯到1984年,身边亲戚,朋友相继离去或离开人世,而他像个乞丐一下露宿街头,用流利的英语报警说自己两只鞋被偷了,一只被英国人偷,一只被日本人偷。最终他倒毙街头,也是赤足。让人唏嘘不已。
从这部戏开始非常欣赏谢君豪,了解了才知道原来是以为话剧演员,难怪可以把这个角色诠释的这么好。这种传记电影最重要的当然是主角,如果这个人物立不起来,整个电影就是毁了。里面粤剧的桥段太难了,很少有几位演员能演的这样惟妙惟肖吧。最喜欢十三郎和唐涤生两个人一起写剧本那个情节,一把折扇摇头晃脑,把这些念白唱腔表达出来。那种激情火花,屏幕外的我都感受到了,什么是天才,这就是天才!以至于错过北京话剧演出得我,一直遗憾到今日。
“得瑟落魄,几番起落,然其志未改,不怨天怨地,自怨自艾。只游走在疯癫与正常之间,参无边风月,世态炎凉,并非孤寒晚景。”这是谢君豪对“南海十三郎”的批注之语。可见他对这个人物理解的多么深刻。
心声泪影女儿香,燕归何处觅残塘。红绡夜盗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
好一个与全港编剧共勉
在看此片之前我心中的港片最爱是男人四十,但是看过这个片儿之后,我想不会有任何一部香港电影在心中能够有更重的分量了。好编剧,好演员,好题材。真的难以想象谢君豪演的时候不过三十出头,居然能把这个人物的一身才气、傲骨、滑稽痴顽、嬉笑怒骂、沧桑低回演的那么自然。真是爱煞。
一个潦倒编剧在讲另一个潦倒编剧的故事 哈哈哈哈哈哈
百老汇影城香港影展大银幕观影,画质修复帧帧赏心悦目,原版粤语声声触动心潮,多年来一直不看渣画质是对的,好久没有泪牛满面的感觉了,一直在想,曹雪芹的故事如果拍成电影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就是《南海十三郎》这种样子,但基本没人拍得出吧!香港电影、电影人97回归前最后的体面谢幕,悲凉与荣光,焦愁与桀骜,都给了十三郎,此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香港电影了!
神作,我以前还说美国有《阿甘正传》,韩国有《国际市场》,中国怎么没有呢?原来,中国的阿甘鞋子被偷了。
1997年的金像奖,哥哥的《色情男女》输给谢君豪的《南海十三郎》,一直为哥哥难受,今天看完,才心服口服啊,少一颗星,只是因为配音。
痴人正是十三郎啊,可惜里面的女演员都丑,不过“宝莲灯禽兽版”又笑死我。看到后期又哭,又差点抖,最后的结曲爽过旋律死金
已下 传记性质,却有了个说书人作引子讨巧。人物强烈的个性极大增加了故事的可看性。时代背景联系不是特紧密,相比《梅》《霸》的宏大,但反而让人感觉舒服。粤戏的文化贯穿始终,非常有趣也开眼。谢君豪是个能人,编剧也很强大。几次盈眶,又再笑出来。全港编剧共勉的口号激动人心。看得给力盛赞佳片
看哭了好多次,那个说书人应该是当年一起睡一晚的小乞丐。最后一些乞丐的镜头让人好生生怜。天才的两种下场,早死晚疯。天才不会跟世俗妥协。倒也佩服他父亲,十二个女人一个个用情过来,每个都有情。仆人也有情,难怪到死都拿着一张白凤凰。一个编剧讲另一个编剧,共勉
心声泪影女儿香,燕归何处觅残塘。红绡夜盗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
谢生最好的片~~~所谓曲高和寡,悲哀的不是曲高的孤傲疏狂,而是和寡的短漏浅薄.
十三与唐涤生那一段也算荡气回肠,此生既已不枉,又有何憾......看阿唐满面正气欲讨个文章有价,预料“黄金蚊纸、世界大事全部都系过眼云烟”,亦大可一笑置之——只管沉浸于曲词的绮丽多致就好了....
秋意浓,落雨飘,最是观影好时光。十三郎,艳香江,争传唱佳句佳章。世难料,天弄人,墨笔难敌刀与枪。本是文人又傲骨,岂肯屈膝世俗眼光。师徒重逢,不免泪两行。主仆再遇,心中徒悲怆。潦倒客死黯神伤,人间难留白凤凰。雨未停,拍打窗,心中感慨涌一腔。观此佳作,影迷共勉,人生遇挫又何妨?
我再见恩师,心中百般痛,彷似宝剑泥絮尘半封,昔日壮志与才气全告终,江中雪,泪影两朦胧,辜负伯牙琴,你莫个难自控。知音再复寻,泪盈两朦胧。
“不管怎么样,总之他是个天才。不过,千万别以为自己是天才,因为真正的天才只有两个结局,一是早死,就像唐涤生那样;二是疯了,悲剧收场。因为天才是永远不会跟世俗妥协的。”多好的港片。
谢君豪是个戏骨。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杜国威的当年一定也很苦
码字很多,难以概括,以至于久不能平静…索性删掉浅薄的文字。和霸王别姬相比,抛开对张国荣的喜欢。这部电影完全在其之上。
后半段我几乎以泪洗面,特别是十三与唐涤生重逢那段清唱,我正在切葱花,在厨房里禁不住持刀大哭:我再见恩师,心中百般痛,仿似宝剑泥絮尘半封,昔日壮志与才气全告终,江中雪,泪影两朦胧。辜负伯牙琴,(你莫个难自控)知音再复寻,(俗世才未众)。天下码字的人都该一哭。
话说要不是后来知道那么多人因为这部片子爱上了谢君豪,我还以为自己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