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看完了巨大在国内的首映,实在是觉得蛮喜欢,蛮戳中我的点。
最深刻的感触是关于母亲和女儿是父权制下的结盟。从看了那不勒斯四部曲开始就惊叹于意大利的家庭社会关系与我们能这么的类似。而影片中这种同盟关系给女儿带来了灰暗生活里为数不多的彩色。佩内洛普演的母亲在经典刻板印象式的父权暴行下还保存着女性独有的脆弱和天真,却没有办法给女儿提供一个更为具有包容性、更自由的环境,只能祈求她不要去芦苇丛,不要管自己叫Andrew。而她这份天真也是不被周遭环境所接受的。
总的来说让我联想起很多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大女儿(虽然她自我认知是男孩哈,我在为了方便这就写她了)总是观察捕捉着妈妈微妙的情绪,在经历过父亲言语和身体的暴行后沉默地抱着母亲摩挲她的皮肤。她已经能理解到很多事情不对劲却无能为力,一直试图保护妈妈甚至愿意帮妈妈和别人动手。这些都是小时候自己真实的经历和想法。希望每一个有过这种同盟经历的妈妈和女儿都能逃出去,去一个没有这种来自社会、宗教、家庭结构性伤害的地方。(虽然可能挺难的,只是由衷希望大家都能逃出去)
她很明媚,尤其是拿着水管在阳光下纵情恣意时她是太阳。
她很孤独,尤其是她钻到桌子下想要和女儿逃离桎梏压抑的餐桌时她在流浪。
她是母亲,不是自己,每做自己,都被关在牢笼里,只能是母亲才能让她与生活和解。
影片是认真的,镜头回落在生活的压抑与自由间,影像力量是平实的。
语言是确定的,对镜的眼光、神迹的祈祷、吉普赛的消失、地面下的期盼、他们是几何的、空间化的、充满味道。
主题是无意义的,父权的压迫、母性的美好、社会性的古板、民族性的消散,上下的对抗,内外的对抗,成长的对抗、自由的对抗……每每出现,每每只是打开它又关上它。
当然,但凡这个片子再深刻一点或者再极致一点,或者再打破自己一些,至少让佩内洛普克鲁兹拿下一个影后也是没什么悬念,可惜它没有。
不过惊喜的是love story is good
这是去年在威尼斯看的最喜欢的一部主竞赛影片,虽然颗粒无收、反响平平,但我真的很喜欢这个故事,以至于今年年初在法国上映,又立马跑来看一遍。现在都还记得当时电影开场前去人群里挤着看红毯,潘潘穿着一件带紫色花纹的裙子,等着拍照的间隙,她就跟着外场音响放出的有节奏的音乐,晃动身体打节拍,可爱到我。电影拍的很美,配乐尤其让人记忆深刻,我从威尼斯回巴黎的飞机上还一直在脑子里回想影片里反复出现的那支舞曲,刚下飞机就火速在手机上查。只是那时候关于这电影的讯息实在太少,也确实是众星云集的竞赛影片中没那么吸引关注的一部。
今天再看一遍,还是很喜欢,于是忍不住来记录一些极其私人的观影感受。一些很个人也可能是极其有失偏颇的想法。
《巨大》讲的是一个被背叛的母亲和她迫切想要变成男孩的女儿之间的故事。letterboxd上很多人在概括两个主角的关系时用的是母子,当时写短评时我就犹豫了好久,还是选择用母女来形容。其实故事并没有过多说明为什么Adriana如此执着想变成一个男孩,只讲了她想成为男孩的迫切愿望,以及她和另一个身份差距悬殊的女孩之间懵懂的初恋。于是我在想,也许性别认知本身也可以有很多解读角度吧。
去年在朋友的撮合下,第一次参加了六月末在巴黎的pride游行,被她的朋友带着,走在一个中国人的lgbt社团方阵里,和大家一起从出发地一路走到了共和国广场。pride结束后和一群拉拉吃晚饭,大家都在分享各自觉醒的经历,我被一个可爱t子的故事打动,只想感叹太早就过于敏感地意识到自己与众不同的取向确实要经历好一番曲折的自我探索。她很小就意识到自己只喜欢女生,但随之而来的是对于自己性别的怀疑,在耳濡目染的异性恋文化里,她唯一能找到的合理解释就是也许自己本该是个男孩,于是也开始学着做一个男孩。这种性别困惑应该对她产生了不小影响,她一直耿耿于怀以至于迫切询问周围人是否也有过同样的困扰。我听到这个故事后,就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写下一句感慨,“虽然性别怀疑并不是每个拉拉都会经历的问题,但狭隘封闭的环境中因为和大多数人不同而产生的怀疑和迷茫总是相似的,大部分痛苦的结症在于为什么只能有一种理所应当的正确。”发出去后被我关系最好的拉拉朋友们看到,一个说“我也有怀疑过自己该是个男生”,另一个回复我,“其实我女友年纪小时也这么觉得”。
我认识的拉拉朋友里,既有很早就意识到自己取向,经过一番艰难探索的;也有在成年很久后,当了多年直女,遇到自己喜欢的女生,没有任何挣扎就变成了拉拉,然后细数自己的曾经,不禁感叹其实自己变成拉拉早就有迹可循。和这个朋友聊天,我们一致都赞同的是,其实很多时候,年少时的敏感就是一种诅咒,迟钝反而可能成为一种保护,让她躲过了很多青春期时候的痛苦和挣扎。
所以当我看到《巨大》里的Adriana/Andrea时,脑子里就忍不住想起自己身边这一部分拉拉们的故事,在年少时闭塞的空间里,完全不知该如何解释自己与众不同的取向,于是给自己找到了一个看上去很合理的答案。是我生错了性别,我本该是一个男孩。让我瞬间就很想用力拥抱她们。
两星半。这是一个时代背景下,非常具有个人色彩的电影,导演讲述了自己眼中的童年和家庭。影片描绘的是70年代,作为女性和儿童在家庭中面临的困境。面对父亲的缺位,制造的暴力和紧张氛围,他们几乎无能为力,只能在现实中逃到各自的幻想世界。女儿患有哮喘,努力想摆脱女性的身份,儿子随地排泄,母亲被送入疗养院。本该激烈的冲突,深刻的反思,最后都被草草收场。当然,也不乏意大利人独有的浪漫温情,金色阳光撒下水滴和母亲的微笑,两个女孩在芦苇荡中游弋,渴望去往另外的世界。
#Venezia79 3.5 本片与pre-opening的《Stella Dallas》呼应,都是母亲守护女儿。把母女困境捆绑在一起的剧作,走的不是苦大仇深路线。技术上乏善可陈,不适合竞赛类,适合展映类,比如Pride、Flare此类电影节。开场第一段歌舞想起《黑暗中的舞者》台词:我不太明白歌舞片为什么总是突然又唱又跳起来。女儿演员外形像Scream Club的Cindy,可惜略木讷,尤其最后一段压轴表演与佩内洛普差距明显到让电影垮掉。佩内洛普是当今最漂亮的女演员之一,但很少见到这么贩卖她的美丽,本片也以她的美丽为生,否则真不太好活。总体上比较轻松,要求不要太高,也不要纠结结尾怎么来的。
#79威尼斯# 只要是佩内洛普饰演的母亲角色就从没失手过,不同的导演风格似乎都是锦上添花,以小见大的从一个意大利家庭窥视整个社会转型以及对女性和性别议题的时代性,无疑的佳作
-
父权压迫下的两个女性,母亲无法忍受丈夫的出轨,女儿探索自己的性别,却都被当作了异类。主题挺好的,只不过有点松散,一切都是点到为止,没有深入。佩内洛普依旧非常迷人。音乐很好听。片名“巨大”翻译得真的很差。
蜻蜓点水一般划过,整部电影到最后什么都没讲明白。看到佩内洛普饰演母亲角色就不能不想到,还不如多刷几部她主演的阿莫多瓦的片子。
有几个不错的戏 也拍出了艺术片的美丽 Cruz完全把这部片子当成影后展示衣着品位的时装片 但多少段落间的剪辑有些青涩 观感更像是戛纳的次级单元
故事讲得比较拧巴,时代风貌也没怎么呈现,就家庭撕逼了。看得压抑难受。
全靠潘妮洛普挥发明星魅力
毫无生活触觉的往事流水账+ toxic masculinity clichés(除了玩伴矛盾和家庭父权高压之外真的就没别的困境可想了吗?),土掉渣的费兰特wannabe,浮光掠影抓不到重点。导演层面的陈词滥调(几乎每个镜头都能让人提前猜到导演接下来的调度)让这部电影更适合出现在圣丹斯,明明导演当年《金色大门》中还有一些视觉想象力的。
又是踩雷的意大利电影!就是那样毫无主题,也毫无意义,一堆瞎闹
第13届北京电影节第30部。性别认同错位小女孩的封闭内心,一条线展现与工人小女孩的感情,另一条透过她的眼睛来看这个男权家庭(家暴、外遇、不顾家人安危飙车、床上只顾自己发泄、饭桌权威),当然也延伸到整个社会,路人光天化日之下骚扰女性是因为女性太漂亮,可笑的是父亲还觉得自己是家里唯一的正常人。没有男人在场的时候,女人和孩子们总是快乐的。
所有窗景都精确对准圣彼得大教堂 生怕观众误以为是一部新的阿尔莫多瓦
佩内洛普·克鲁兹的时尚广告大片。看似平稳的生活下实际隐藏着“巨大”的裂痕。佩内洛普·克鲁兹饰演一位从西班牙嫁入意大利的母亲Clara,她和长女Adriana是这个男权氛围浓厚的家族的两个异数,一个承受着丈夫的不断出轨、家暴和颇为紧张的婆媳关系,另一个则从不循规蹈矩。Clara打扮精致,然而愈是外在的风情万种就愈发衬托出内心的焦躁与孤独;女儿Adriana则经常扮成男生和同龄女生相处,不过与瑟琳·席安玛的《假小子》不同,导演并非执着于探讨青少年的性别认同议题,而是其视为青春的懵懂,选择轻轻带过。她们与周围的环境博弈的过程也是巨大的伤口不断撕裂的过程。精心设计的歌舞幻想片段成为片中母女二人压抑情绪的出口,观赏性极佳。
20230114巴黎观影之8|冲着佩内洛普去看了个早场,但从头到尾都完全落在了预期之内。被家庭和中产生活和不忠的老公逼疯的女人+青春期叛逆的拉拉女儿这种老生常谈的主题以套路式的剧情冲突和镜头语言表现出来,虽然可以共情,但多少是无聊了点。突如其来的歌舞桥段也莫名其妙。导演太爱佩内洛普了导致塞进去了很多堪比广告片的美丽片段?当然不能算烂片但是无功无过到看完它没有给我带来一丝新的东西。@mk2 Quai de Seine
钻到床底下成为夫妻生活的敌人,钻到窨井通道下成为孩子们的领导,钻到桌子底下成为触摸脚的蚂蚁,钻进芦苇荡里成为触摸爱的新人。我是她用嘴倒着叼过来的玫瑰,是大人们口袋里弄乱的车钥匙。不怕孩子的天马行空,却怕自己像孩子一样。拿水管喷得入神的女人,她也想钻到人生的桌底,却被大火烧到窒息。
意大利的夏天就是最好的滤镜,佩内洛普依旧风情万种。
#Venezia79# 节奏、调色、运镜都非常非常舒服别扭的母女关系、被父权制压抑的女性、少年成长的性别认同这些所有的痛苦,都在暖色调的画面里显得平和许多,但不失力量。意大利夏天就是永恒的治愈良药。
#BJIFF2023# 啥都要讲但啥也没讲清楚,唱歌的段落不错。
外星人的孩子想变成男生,芦苇荡的吉普赛生人勿近,夏日的井盖是出不去的迷宫,吵闹不休的房屋夷为灰烬,黑白电视是到不了的摩登时代。【BJIFF13th/Day2/Scene4·万达C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