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爱尔兰人」在网飞上线,马丁·斯科西斯放炮,说漫威等超级英雄电影不是电影。这让以「复仇者联盟」创造影史票房纪录的罗素兄弟等人大为失落,毕竟他们的偶像就是老马。后来,老马在「纽约时报」发文,解释了下他为什么这么说~总而言之,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情感力量的电影,现时代已经衰微了。
特伦斯·戴维斯(Terence Davies)在1992年拍摄的自传式电影「长日将尽」,就像一曲老马所说的这类真正的电影的挽歌。他伤悼他的童年的消逝,将童年的记忆,用电影召唤了回来,而那被招魂回来的童年,带着电影这门艺术形式独有的尊严。
「长日将尽」由一个油画般的静物画面开始,而后镜头开始流动,在纳京·高的「星尘往事」(Stardust)歌声里掠过一个雨中荒废街区的近于黑白的细节、局部与全景。这是一个关于界限的暗示,暗示作为永恒艺术的画作与作为时间艺术的电影之间的界限。被记忆的主角~男孩巴德,是一个虔诚的影迷,他总是央求着每一个人带他去蹭电影看。他的现实世界和电影世界时不时地重叠在一起,老电影的对白总是在恰当的时候插入叙事的流程,一些场景,比如孩子们在教室里考试的时候,会有突然的聚光,这时背景隐去,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他对于场景的自觉,被象征化的手法呈现在银幕上。
巴德有时会凝视镜头。哪怕在人群中,他也不忘蓦然回首,给多年后拍摄了这部电影的导演一个遥远的凝视。他好像知道自己活在电影里。当他在屏幕里面看着屏幕前面的我们的时候,仿佛也像在看着电影。于是银幕前面的我们、我们的生活,也变成了他看着的电影的内容。
时空就这样被跨越了:昔日的童年、用电影再现了这个童年的导演,他们相遇;一个孩子的童年片段、观看这些片段的我们的此时此刻,相遇了。那些迷人的镜头一直在流动,雨中的等待和奔跑,圣诞节街上的一家人,姐姐和哥哥女友们讨论着化妆品的窗台与家门口大伙儿一块喝酒嬉笑的台阶,在平行俯拍镜头中像水流一样又秩序井然的教室和教堂,一个男孩的记忆和情感在这流动的世界里拾捡着成长的碎屑,多年后将它们编织在他热爱的电影里。
这部电影的声、光、画与蒙太奇创造了独特的电影质感,那是导演多年后回望的温柔目光,于是所有的细节都有了意义。有的细节属于歌声,老歌连绵不绝;有的细节属于光影,那些不可复现的时光就徜徉在安静的窗纱和地毯里;有的细节属于一个迷宫般的小屋子,平平无奇的生活中藏着一家人的悲欢喜乐;有的细节属于身体,哥哥让弟弟帮忙擦着后背再一声隐晦的“你也会长大的吧”;有的细节属于稍纵即逝的事物,比如花火、夕阳和雨水;还有些细节属于爱和失落,比如母亲的眼泪、拥抱,同学之间的欺凌和老师的暴虐。
没有情节,没有戏剧性冲突,但电影抵达了艺术所能达到的最深沉的情感力量的极致。屏幕的界限最后消失了,我们不是在看别人的故事,不是在欣赏由电脑制作出来的奇观,不是在消费电影工业和市场营销合谋制造出来的流水线产品,而是进入那个小小的街区,成为男孩巴德,或者,由男孩巴德的故事,去凝视自己内心的那个孩子。电影结尾,镜头像风吹过那样,吹拂过层层光辉灿烂的云影天光,目送着夕阳消逝直到黑暗完全降临,我们内心惆怅又安慰。有某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在我们的内心得到了抒发和升华。那也是独属于电影艺术的一种幸福感。
我觉得男孩的生活幸福极了,所以以镜头下,周围的人都生活的舒缓快乐。和配乐一样慢悠悠,音调悠扬。
当然,总是有讨厌的事,生活就是这样啊,不过可以去看pictures,还有什么需要放在心上的。
这是我喜欢的长镜头慢镜头,不是炫技,而是让生活缓缓流淌。
原来利物浦是导演的故乡,看的时候就在想,导演一定对这个地方有着很深很深的感情。
特伦斯·戴维斯编导的影片《长夜将尽》(又译《漫长的一天结束了》),在参加1992年戛纳金棕榈奖评比中败给了比利·奥古斯特的《最美好的愿望》,在我看来,《最》靠强力绵密的叙事取胜。
二十年后再回首,《长夜将尽》所呈现的电影美学与追溯电影质感,显然更胜前者,无疑也是导演本人最好的影片。
通过电影之美还原电影本身无穷魅力,绝非只是美轮美奂,穷其所有电影技术手段,在八十五分钟内,让观众醉心于小男孩巴德所营造的电影童话世界中,望梅止渴又无尽感动。
五十年代经典影片随着片中插曲一一飘过,巴德没钱只能蜷缩在影院台阶,伴随的只有纷飞的雨花。目睹了家人的喜怒哀乐,享尽全家人的宠爱,聆听着妈妈和哥哥姐姐们儿的美妙熏陶,这种成长必然多愁善感亦心地纯净。
正如片尾的歌声“最后一片红叶飘下,落在玫瑰花旁,漫长的一天结束了”,所有对童年的美好光景回忆也就此告罄,正所谓:微风吹拂着蓝色的海洋,满眼尽是一片蔷薇色……
2014.6.6
好漂亮好干净的影像,令他坐着看到整个世界。
胡乱自恋,玩那点小情小调的感性
音乐片,剧情不知所云,不是我的菜,看不进去弃片了。
3.5
21-9-2008 7:30pm principe sala 6
恕我直言,好莱坞冰激凌吃多了,看缓慢的镜头流动,实在不是我的菜。
摄影真赞。教堂中的俯视横移镜头犹如上帝视角。
童年 梦境 怀旧歌谣
想想的罪证。
1、有点矫情。叙事太弱。2、童年往事,这孩子喜欢看电影。3、音乐甚好,灌得甚满,听得有点倒胃口,《友谊地久天长》一段煽到我了。4、声画关系还算有点想法。
童年往事。片子没有剧情,画面、剪辑和音乐完全随着小男孩纤细又敏感的心流动,天主教家庭出身的特伦斯·戴维斯通过这部自传题材的电影描绘出了发现自己性向不同时的恐惧和脆弱,很动人
可以說除了精緻的攝影和多元化的音樂之外沒什麼可讚賞的地方,一個很典型的文藝空殼。
栖息窗后的小小诗意灵魂
少年听雨歌楼上,无寻处,梦也罢,今往还梦同
7.1 一开始觉得不戴耳机看暴殄天物,但后来给我摘了,感觉再戴耳朵就瞎了,这就是英国文艺片吗?
画面对称、人物居中、平移镜头、不时唱首歌、空间随意转换...导演的影像风格独具一格。刻意的镜头,缓慢的节奏,记忆般破碎的叙事剪辑,让原本平凡的生活也覆盖了一层诗意,哪怕一块地毯也仿佛快把我的灵魂摄入。从电影院到教堂再到教室,惊叹!孩子儿时的梦魇和幻想,再惊叹!
戴维斯在[声邈物静]和[长日将尽]里分别从集体记忆和个体回忆两个角度为时间画了一幅写意画。每当这些画面随着向南的风吹向我们之时,我们的记忆便忽地被照亮,获得了一种[四个四重奏]式的经验。音乐是这部看上去结构松散的影片里最连贯的部分,有如我们的时间。声音和画面合在一起便成了一部时间的电影。“侵蚀”是这部电影的关键词,儿时的甜蜜回忆在时光里慢慢风化。本片最为感人的地方在于,从已步入中年的创作者角度看去,这个身处人生最快乐时候的小男孩却早早意识到,这片乐园已不久长,痛苦就在前方。悠长的一日结束了,黑夜已爬上了窗棂。
有没有青春靠长相,有没有童年则靠记忆和感受力。
长日将尽,适合生长,也适合遗忘。少年情怀总如诗。
日子为何这么长?终日里巴德独自的时刻总是最多的,你会发现他没什么朋友,校园里的孩子欺辱他,哥哥姐姐也有自己的享乐,母亲或许是陪伴他最多的人。这种孤僻的性格和被孤立被遗忘的环境是一致的。片中亦有一些暗示性倾向的镜头出现,也展现出少年心理活动的微澜。巴德被TLF字幕组全程翻译成了弟弟。哥哥的饰演者Anthony Watson睫毛好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