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当吴镇宇饰演的孙思邈跟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相互作揖告别,恰恰是典籍里的中国2告别我们的时刻,有淡淡的不舍,这一季充满无数的感动,两季的话没有眼泪太难,恰恰也是典籍无形的力量,更是很多中国人血脉的觉醒呗!
从永乐大典、汉书、礼记、诗经、越绝书、齐民要术、水经注、茶经、说文解字、文心雕龙、备急千金要方中一次展现出来,舞台剧把书上的人物鲜活呈现在我们面前。恰逢四月阅读的热潮,何不选一本自己喜欢的典籍读一读!
小小推荐一下中华书局的三全很适合有兴趣的入门者,有相当了解再去看看别人的注解;无论何等高深的学问不要神话,用之与今,自己实践,而不是口头之争的谈资。
有如同我有志于通读二十四的朋友,建议说文解字,左传,尚书,文心雕龙,史通,水经注这样的典籍也好好读一读,可以节省不少时间和精力。 新时代典籍的作用还有吗?张载的横渠四句依旧很好的诠释它的作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做一个更好的自己,无数个好的人汇聚不就是一个更好的社会吗!尤其西学东渐以来被歪楼的利己主义,可不是什么山珍海味,真的美味反而被很多国人漠视,那请拾起这些优秀的典籍,奔向未来!
我们由对图腾的尊崇走向人授神思再走向天人合一,自始至终,我们的文化都没有单一的摒弃人和自然而独存,天地人是一体的,所以天命从来不是自上而下的俯视,那么,何为天命?是人的寿年,是上天的意志,还是自然的法则,伏生在等,谢应芳在等,乱世之中,饱经磨难,盛世之时,命不由人,得待时机,节目中,让我动容的正是对于等待的诠释,他们等待,用文人最纯粹的心去修书护书,或许,天命便是这饱含愿切的等待。
在今天,我们通过网络便能轻易获取信息,也能通过提纯而获取自己最需要的知识,天命在当代有了新的挑战,信息和知识以极快速的方式分享,那么,撒贝宁和先贤这场时空交错的对话还有必要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小时候啊,不知道月亮是月亮,所以真挚的将其唤作白玉盘,“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长大了,又因那月亮使人沉迷而心感忧虑,想离开而又不忍,真是使人肝肠寸断,李白啊,你究竟是不是在看月亮呢,我们能等到你的答案吗?何所深思!若有人因为节目而走进一部典籍,这些对话那便是有意义的,如果点点星光可照亮山河,那朗朗书声又何不能穿越时光应答一声今日的困惑,愿你有初看月亮的欣喜,也有识得明月后的坚定从容,天命,是等待也是因念而所以能,这也是中华文化给予我们的力量,天地无终极,花开无绝期,那就走进一部典籍,给出你的回答吧。
2023年1月24日:改造家园和土地,要一年一年不断地做下去 我们高邮城市宣传语是——“好事成双在高邮”,今天的两部影视剧作于我而言亦是——“好事成双”。 《流浪地球2》是主动而至的惊喜,《典籍里的中国——诗经》是意外之外的惊喜。 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致使《流浪地球2》的前15分钟丢失,但我依然很识有所得——或许对于高技术含量的知识性内容我不能知之,但其人文性的表现得其一面已知足——正如马兆先生在最后对周恒宇先生说的“没有人的文明是没有意义的”,而影片及刘慈欣先生的匠心之处也恰恰在此吧,我以为! 而我要重点谈谈的便是我以为本没有惊喜可言的《诗经》吧——果然,剧作者对于《楚辞》与《诗经》是偏爱的[偷笑][偷笑][偷笑] 当微博跳出“中国式浪漫”的信息时,我就一直在等待微信关注的《典籍里的中国》公众号,等待出文,因为我要转班级群的,《诗经》怎么能让学生错过呢!隔断时间我就要瞄一会手机讯息,不知在多少次的等待后,终于得偿所愿[偷笑][偷笑][偷笑] 开篇铺陈式地“诗”诵读,真好——至少我这个白痴终于知道了所谓“秦风”、“郑风”、“卫风”、“邶风”何以理解[破涕为笑][破涕为笑][破涕为笑] 尤记《橘颂》一篇,撒君是带以屈子故乡之橘拜访的,我就在想《诗经》也应该会别出一格吧!但是却一如往常,我有些失望,但看至后我才意识到这不是一般的独具匠心,是第一次地打破常规呀——撒君竟然带着毛苌先生一起穿越再见毛亨夫子(赞呀),正如撒君一言出——“今日随同毛苌夫子拜见毛亨夫子,受益匪浅”,节目组真是顶呱呱👍 👍 👍 但节目组给的惊喜还不止于此,我想最大的惊喜应该便是我选的这最后的“举杯同饮”——“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往常,皆是古圣先哲随撒君一览经典在后世之传,而后欣慰转身,但这次又是一新——同一个舞台,演绎出这幕古今同庆“丰收节”,举杯同饮“此春酒”,赞极了,我已喜悦到失言! 当然“赵伊”—“赵倩”,“毛亨”—“毛磊”的小细节也是有心了,而这份“中国式浪漫”如果我没有记错,在本节目第一季王阳明《格物致知》篇中即始,但今天真的是浪漫到极致,感谢😊 而我所选的“改造家园和土地,要一年一年不断地做下去”这句话,我觉得很适合用于我从两部影视剧作中共同感受到的“中国式浪漫”——“我相信,我们的人,一定能成功,不计存亡,矢志不渝!” 最后,我还特别喜欢《诗经》篇中提到的一句话——“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与诸君共勉) ——毛亨和毛苌其实都很幸运,尤其是毛亨,赵夫子和诸师兄对他的呵护和关爱,在他的心底种下了根深蒂固的美好,故得以代代相传,我们亦是如此[调皮][调皮][调皮] 曹磊老师很棒哦,韩昊霖小朋友也是哦,那么说到这很希望很希望张译老师能够参与到这档节目的制作中,很期待很期待[合十][合十][合十] ——“今有此诗,琴瑟鼓之”
《永乐大典》:陆游:买地孤村结草庐,萧然身世落樵渔。一编外手君无怪,曾典蓬山四库书。明代大儒陈济过目不忘,深藏功与名,不求官不发财只为编纂教读书人读书的大书,以一介布衣领衔《永乐大典》都总裁,带领千余学士编纂史上最大的类书,真乃读书人中读书人,时誉为“两脚书橱”(原来是读书人最高称谓)。陈济:“我即是书,书即是我。”以韵统字,以字系事。 《越绝书》:“绝”乃“勾践时”,是越国勾践时代的历史,乃地方志之始祖。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越国先祖大禹于扬州绝地求粮,越王勾践于会稽山绝地求生,于越国卧薪尝胆绝地反击,三千越甲而吞吴。《越绝书》与《越公其事》互证。“一方之志,始于越绝。”伍子胥大概是无底线只有仇恨的人。 《水经注》:做人,要像泉水般清澈纯净,像河水般热血奔涌,像海水般有容乃大。大丈夫行事当如水,遇万丈深渊,奔涌而下,果决勇毅;大丈夫持志当如水,经百折千回,东流入海,坚定不移;大丈夫立功当如水,所到之处,润泽万物,利益世人。
《茶经》:茶者,南方嘉木尔。茶之为饮,最宜精行简德之人。陆羽倾其一生情志撰写的《茶经》使解渴之茶上升至为人处世之精神高度。绰号“气壳”的王劲松——那个在《谁说我不在乎》里那个一口气说出经典台词“我抽出她裤衩里的猴皮筋,我做个弹弓子打你家玻璃”的精神病患者的扮演者相在这里把“茶圣”陆羽演活了绝了。
《说文解字》:许慎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难得的富有文化内涵的综艺,实力派演员倾情演绎代表传统文化的古代经典典籍,如《尚书》《论语》《说文解字》等。以文字之本,传文化之道。地灵孕育了人杰。
《备急千金要方》: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之前每一集都看,正好在给学生讲朱自清的《经典常谈》,第一篇就是《说文解字》。昨晚看完后,很感谢编剧组没有把各种民间传说放进许慎的故事里。其实许慎作为戏剧人物,不太好表达,和往期相比,戏剧创作难度比较大。因为许慎史料记载少,一生就是潜心著书,没有什么戏剧冲突的点。昨晚的节目看完,还是挺好的,编剧把故事的核心放在《说文解字》最为了不起的分部编类上,再借此表现许慎的治学态度和性格,典籍和人物都立住了。 当然陈晓的表演也是加分项,很喜欢他就是因为近年来觉得他的情绪感染力和分寸感都越来越好。这期节目他能主动请缨,挑战年龄跨度很大的历史人物,很不容易,完成得也很好。许慎这样一个生平比较简单的人物,在戏剧表达上,是要挖掘内心的,而对于表演者来说,必须有很强的共情力和表达力,才能感染观众。
我觉得这不仅是对青年演员的挑战,也是对节目组的挑战,因为我印象里是《典籍》基本以中年演员为主,如果是年龄跨度大的人物,会用两位演员来分别饰演青年和中老年阶段。而这次的陈晓,是目前为止《典籍》主演中年纪最轻的演员吧,他能很好地完成许慎从青春少年到古稀老人的塑造,个人觉得,挺欣慰的。
这期节目编排中,唯一感到有点遗憾的是,时间长廊上这次只有一个南唐徐铉出现了,把他兄弟徐锴给省略了也就算了,清代是《说文解字》研究热潮期,只剩了段玉裁一个名字让撒君提了一下,更别说其他乾嘉学派之类。如果说清代人物妆容比较难办,那可以让近代的章太炎出现一下吧……这期就一个人物出现在时间长廊,是不是有点太单薄了?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点打造的大型文化类创新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开播后热度不减,豆瓣开分9.0,第四期节目播出后收视率较上一期提升了38%,持续保持着收视和评价的“双高”态势。
2月4日,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晚八点档,节目推出第五期《越绝书》。播出后,这样一部颇为小众冷门的“奇书”,一跃成为观众眼中的“爆款”。节目成功的答案,就写在观众和网友们的“口碑关键词”中。
“穿越”让小众典籍走向大众认同
这一次的典籍,选得很绝。
不只是因为《越绝书》记载着古代吴越地区的历史文化,更因其重要的历史价值。“一方之志,始于越绝”,《越绝书》被明万历《绍兴府志》评价为“地志祖”。
为此,《典籍里的中国》用“史志”这一全新打开方式,让更多人注意到如此“冷门”的《越绝书》原来既可以用来稽考古代吴越地区的历史文化、山川形势和风俗民情,又可以用古人的高超智慧、过人谋略和卧薪尝胆、绝地反击的不屈精神,让千年后的我们依旧心驰神往、热血沸腾。谈及创作过程,节目组表示,希望从“不那么百科全书式的典籍”出发,在节目中展现一些“小众”典籍,更重要的是因为其在思想上“有容乃大”。
小众典籍如何成为大众传播的优质内容?《典籍里的中国》的绝活是“穿越”。
以“史志”这一关键词,打开冷门的《越绝书》,节目聚焦观众较为熟悉的越王勾践“绝地反击”的历史故事,并通过“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与明代史学家、方志学家杨慎的古今对话,将观众带回到《越绝书》的世界里,感受中国方志文化的传承和意义。
年轻观众很喜欢《典籍里的中国》的穿越感。
“老师们演绎得仿佛就像千年前的画面”“能穿越几千年,与古人坐下来聊一聊那个年代的创作、学识,是多少读书人的梦啊”“尤其喜欢撒老师带着古人穿越时空来到后世,如果有可能,真的很希望每位古人都可以看到今日中国”。
对于史志“发烧友”来说,藉由《越绝书》走进典籍的世界是一种梦幻的体验;对于不了解典籍的人来说,直观的视听呈现是拉近与典籍距离的最快捷方式。这两类人是《典籍里的中国》的绝大多数受众,而“穿越”则成为凝聚两者观看需要的最佳结合点。
节目一方面兼顾专业与普及,另一方面融合视听享受与文化传播,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最大公约数”。由跨越时空的“穿越感受”,实现对典籍文化的认知,最终达成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认同,尤其是赢得青少年的共鸣。这也是为什么《越绝书》播出后,网友纷纷留言感慨:“无四方,何以中国!”
“演得好”的创作阵容,精美是品格
看到《越绝书》中演员修庆的精湛表演,有网友模仿导演的口吻戏称:“我是让你找个演员演夫差,没让你把夫差拉来当演员”“忽然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演员”。
“演得好”,是观众给《典籍里的中国》的一致评价。
第二季首期节目戏剧中,当讲解员向参观者介绍《永乐大典》时,观众评价段奕宏的表演:“你看得出他知道这部大典的份量。”诸如此类的评价,还有“演员们太牛了,把角色都演活了”“感觉历史长河中每个人就是这个样子的”“演员的情绪转换很到位”“没想到自己生活的土地上有这么多故事”。
如何制造惊喜是文化类节目的难点,尤其是对于以“典籍”为主的节目来说,难度更高。表演艺术家的参与,成为《典籍里的中国》“爆点”频出的保证。每一期会出现哪些演员?他们将对角色进行怎样的演绎?节目仿佛是在“开盲盒”,让观众对嘉宾的亮相充满期待。
节目将“话剧”和“典籍”两种较为小众的文化表现形式,通过影视语言的巧妙嫁接,变成了适合大众观赏的视听盛宴。演员表演所产生的强大代入感,深深打动了人们。无论是熟悉典籍的研究者,还是初识典籍的观众,都能获得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从而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加深了对小众典籍的认同。
有人说,《典籍里的中国》让观众看到了中国演员的希望。这一评价体现出的是观众对节目品质的认可。而这种品质来自创作者对文化传承的敬畏和对文化品格的坚守,传递的是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谈及《越绝书》的创作过程时,主创表示这是节目中首部与方志相关的典籍,导演组本着必须得干好的目标,秉持一定要把方志的独特性、重要性传达给观众的精神,在地方志里找寻各种可能,前后经历了七八个月的创作时间,反复听取专家论证、收集和研磨资料。
“必须干好”的目标,观众看得到!
精湛的表演与制作,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的积极态度,代表着创作的初心和央视的品格。这种态度感染了荧幕前的每一位观众,节目也因此分外动人。这也是为什么网友会由衷赞叹:“央妈出的综艺才是行业标杆!”
“太好哭”的文化综艺,关键是共情
有网友说,《典籍里的中国》是长在泪点上的节目。
“我居然看一期从头哭到尾”“都是神仙,看哭了”“我看这个纸巾真的不够用”……第一季开始,一些经典名场面就疯狂收割着观众的眼泪。
第一季首期节目《尚书》中,倪大红演绎的伏生全家舍命护《书》,让撒贝宁当场落泪,感动无数观众。从此,《典籍里的中国》“哭点”频出:撒贝宁向先贤司马迁献上“千年一拜”,李时珍穿越时空见证《本草纲目》刊印、填补毕生遗憾,徐霞客与母亲生死分别……到了第二季,这样令人泪目的场面也一直在延续。
一个以“传统文化典籍”为核心的节目竟然被网友用“好哭”来形容,为何《典籍里的中国》能有如此独到的创新之处?原因在于“共情”。
在日常观念中,传统文化典籍是严肃的、深奥的甚至略带晦涩的。文史古籍本就小众,阅读起来有门槛,讲解起来有难度,尤其《越绝书》还属于专业领域的古籍。然而,“古籍是小众的,传播是大众的”,面对大众传播的需要,《典籍里的中国》以情感的逻辑,勾连起了典籍与观众之间的共情关系。
节目通过专家访谈和戏剧演绎,直观地将典籍的内容传承,以及其中的情感传递给观众,产生共情作用,让典籍温情脉脉地走进观众心中。由感动而尊重、由尊重而了解,所以才有观众说:“看《典籍里的中国》泪流满面,是身为华夏儿女的共情吧!”
这种共情仍在继续,并将绵绵不息。自《典籍里的中国2》播出以来,持续引发现象级传播,共收获全网超120个相关热搜榜,#典籍里的中国#主话题阅读量累计达18.2亿,节目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达16亿,累计覆盖微博用户超33亿人次,全平台播放量近9亿次。观众的陪伴与肯定,验证着节目扎实的口碑。
始终如一的节目品质,守正创新的无悔匠心,让我们期待一下,继《越绝书》这一典籍新“顶流”后,《典籍里的中国2》又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别出心裁以班昭的女性视角讲述班氏两代人接续撰写「汉书」的故事,是女性的力量,也是传承的力量,更是文化的力量。
时隔一年终于等来了第二季,富有哲理和感人,舞台技术有进步。
看了《永乐大典》这一期,历史文学小白也能很舒适走进巨著的创作情景,了解古人写书的不易和珍贵,近代人护书的艰辛和无私。好在现在社会风气是开放包容自由的,愿中华民族文化昌盛,绵延不绝。
无脑粉 必五星
《汉书》班家名垂千古感人至深
庶几因韵以考字,因字以求事,开卷而古今之事一览可见。
典籍里的中国?典籍里的男人吧,给男人塑造那么多真情真义,不知几分真几分假呢?讲男人有父亲,有兄弟,有事业,有理想,为国为民的,然后,都是吃着女人骨血,她们还没有名字,哦,在典籍里没有,也就是说,整个社会架构里也没有。正所谓,名副其实——男权社会。典籍里的中国——典籍里的男权社会。
!!!!
看到 段奕宏这期 才发现 原来还有这么个宝藏综艺 觉得应该补补课了
《永乐大典》竟然是这样一部巨著。有些典籍,这节目抓精华抓得不错,确实开眼了,否则日常恐怕很难有机会去遇见它们。第一季的《老子》太一般,一直期待着《庄子》,但第二季似乎依旧没有,《庄子》这么不受待见吗?
最令我动容的是我们无法欺骗陈济永乐大典缺失的遗憾,段奕宏那悲伤若失又怅然潇洒的从容与悲怆。
《永乐大典》原本有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如今国家图书馆仅有二百二十四册入藏,近五十存一的比例,想想都觉得心痛啊!很不满意的一点是王嘉宁每介绍一个赞助商,就非要剪辑鼓掌的镜头插进去,就很别扭。
备考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老师推荐的,学累了看一会。
有了第一季,第二季总想会更好,但因为视觉疲劳的缘故第二季感觉没有第一季那么好了,文心雕龙那一集就感觉莫名的尴尬,不知道为什么。
撒贝宁的主持风格和第一季相比变化不大,王嘉宁表现得比前一季更自然了。第一集《永乐大典》只能说算一个良好的开端,但第二集《汉书》讲班彪、班固、班昭父子(女)两代人矢志修史和班超远赴西域投笔从戎的故事非常感人。这节目别出心裁,通过穿越时空与古人的对话,深刻表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顺便鄙视一下胡说清朝打断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那条短评,一看就是日谍在搬弄是非,知不知道“二十四史”是清朝钦定的!
《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永乐时期。回顾第一季的典籍中,有四部是明朝的,一部史记是汉朝的,剩下都是先秦的。这不是偶然,明朝中期以后,印刷术发达,人文自由思想发展,各领域都出现了许多人物。只是这一进程被清所打断,文字狱的存在,使得私自著书变成了一种动辄杀头的高危行为,《四库全书》对古籍的销毁删改更是不计其数。结果是清朝学者形成乾嘉学派,只能专注于考据经史,而不敢过问世事。
如果说第一季是“撒贝宁穿越古书记”,那么第二季就是“撒贝宁古书展览会”,由于第二季的典籍名气普遍要逊于第一季,所以节目里向观众解释的需要更多了,另外每本书的主角定位也模糊不定,比如“陈济”“郑玄”“大小毛公”……许多情节总感觉第二季比第一季要生硬,很多地方煽情也不到位,以致于忽略了典籍本身。而“礼记”这期又与“传习录”的节奏十分相似,演员亦相同,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从整体上来看,剧本质量已经足够好了,但相比上一季却还不够精炼,第一季的整体质量都要强过目前本季的前四篇。
终于等到了 鉴于第一季有的人喷这个事情 我觉得这个节目的初衷是让我们现代人去积极地读书 而不是抓住一点毛病就开始疯狂做文章 读书是出发点 节目是启蒙作用 至少这个节目让我真的去翻看了很多古文的书籍 并衍生出很多关于中国文化近代史的书籍 培养了读书浓厚的兴趣 这才是这个节目最大的意义
轻松中学习
看一次哭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