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祥的《倩女幽魂》拍的非常古典,演员,台词,道具无不透出整个剧组的国学功底。李翰祥的《倩女幽魂》是唯一有明确历史背景的一部,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南明,当中有南明将士在街上行走的镜头,燕赤霞与宁采臣夜谈国事的时候,宁采臣发表过一番感慨之言,论述当时的局势。愚以为这正反映了导演的心声,内战之后,导演流落香港,虽故土沦陷,但海外不乏抵抗之士,电影中提到的台湾郑成功预表何人自不赘言。电影中讲述了鬼怪何以产生,乃是道德沦丧,积怨成鬼。想当时神州道德沦丧,邪教横行,污鬼遍布。导演希望所有的力量能联合起来,驱赶外敌,重建道德次序,因此他呼唤有燕赤霞一样的人物出现。以上只是我个人的见解。抛开这一切,该片实属古典佳片。
虽然此片年代久远,但是片中人物形象却更贴近原著,也更吻合古代男女的情况。
最近,观看老片时发现了这部片。影片中,男女情感得到了升华。女主的温婉,不像是女鬼,更像是闺房小姐。男主也不是一概柔弱,有属于他自己的能力。
与女主不似单纯的私情,而是知己般的心心相惜。鬼怪也更像是,寻常百姓。大侠妖亦有道,人亦有道。
看了影评才懂:
原来是写清朝、民国时期的民不聊生,恶势力权势滔天,各种不法倾轧行为层出不穷,天下苦秦久矣。底层民众,生活的压抑而没有希望,动荡而不安。
这背景下,发生了反噬事件:宁采臣联合燕赤霞反杀恶势力BOSS,顺带解救被绑架平民——聂小倩的故事。这里宁采臣和燕赤霞既是象征所有普通民众,也就是普通民众自己。聂小倩既是恶势力敛聚来的民脂民膏,也是不正当强占来为奴为妾的民众等。
总的来说故事耦合和农民起义推翻暴政的概念。又有艳鬼——聂小倩的加入,所以故事容易传播。聂小倩像是精神鸦片,以弱女子形象,唤起了普遍的恻隐之心。
摄影、灯光、美工如同工笔画,一丝不苟。角色的妆容和服装古色古香,看见这样“正经”的小倩解衣色诱宁采臣,居然觉得有点不习惯。布景很是简陋,为了不穿帮,金华古寺的山门缩在墙根角,很不大气。
老妖出现时的魔幻打光,估计那时比较少见,小倩在宁房里,背后的窗户纸破得如同骷髅。虽然是因陋就简,胜在心思到位。助导胡金铨大概没想到二十多年后自己的飘逸空灵会被徐程二人拿来彻底翻新这部名作吧?
听到惨叫,燕赤霞先来看宁采臣,亲疏立分。貌似狷介之士,内心其实还是很热血的。古庙中的人妖之战呼应着世间的正邪交锋,明清交际的乱象,华夷之辨混淆,燕赤霞问:“依宁公子的看法,中兴大业尚有可为吗?”宁答:“本朝的疆土还有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云贵,正规军就有几百万,再加上各地绿林豪杰所领导的义师,不下几千万,怎么说事不可为了呢?而且台湾的郑成功隔海而治,有险可守,是我们中兴最大的希望!”慷慨正气,这些话放在当年的海外,估计能引起不少共鸣。李版燕赤霞救宁采臣,是为大义折服,程版则是为其痴情所动,呼应不同时代的诉求。就是这一点正气,挽救了李翰祥的猥琐,成就了全片的典雅古风!那时候。没想过,二十年后回大陆来拍清宫戏吧?
奇怪的是,兵荒马乱的世道,还有人去赶考,中原不是已经沦陷了么?
最后两人携手淡入古案的画面,小倩偏巧被搁在书面上,李的内心深处,其实还是赞同那位书生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他后期片子里的男主角,一个也逃不过姥姥的毒吻。
李版有明确时代,无明确地点,程版时代地点都不明,但那种笑看人间、扶正驱邪的气脉是贯通的。我很好奇,新版能拍成啥样?审计员和富二代的爱情故事?什么时代出什么片,值此时世,我且拭目以待。
其实李翰祥版的《倩女幽魂》更忠实于《聊斋》原著,人设和情节高度还原了原著,只是改变了结尾,实际上原著的结尾有点烂了,现在两个版本的《倩女幽魂》结尾安排都不错。
李翰祥的最后一分钟救援玩得深得好莱坞真谛,徐克程小东版主体结构上和李翰祥基本一致,只是中间又穿插了许多徐克式的冷(恶)幽(趣)默(味),燕赤霞的身份和性格改动得则有点大,原著和李版燕赤霞都是高冷低调深藏不露的游侠范儿,午马版燕赤霞豪迈有之,表现太过就显得过于市井粗鄙了,而原著里燕赤霞分明是怀才不遇又愤世嫉俗的黄药师式的落拓书生,张国荣版宁采臣亦与原著有些出入,两个版本各有所长可以对照来看,别有一番趣味。
另,李翰祥版画中的那首诗是这样写的:
十里平湖绿满天, 玉簪暗暗惜华年。
若得雨盖能相护, 只羡鸳鸯不羡仙。
对照程、徐版,意境则又各不同,李版描绘的是春夏之间的江南风物,通篇萦绕着淡淡温存与暖意,程徐版描绘的则是深秋景物,霜、愁二字破题,无可明状的肃杀凄清的惆怅连绵不绝,也比较符合电影后半部分所营造的感伤气氛。
摄影、灯光、美工如同工笔画,一丝不苟,布景简陋。助导胡金铨大概没想到二十多年后自己的飘逸空灵会被徐程二人拿来彻底翻新这部名作吧?那种魔幻的打光估计那时比较少见,小倩在宁房里,背后的窗户纸破得如同骷髅。听到惨叫,燕赤霞先来看宁采臣,亲疏立分。人妖之战呼应着人间的正邪。
还真是没有一句废话的佳片。
竟然用到了表现主义手法,李翰祥你真的太强了。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到《倩女幽魂》,看过李翰祥原版后才知道翻拍不值一提...
李翰祥懂得收,徐克能放不能收,诗不如旧,电影也一样。
宛如读罢笔记小说之绝妙好文,纵是人物粗线条刻画,结尾突兀,亦天然一段婉转风流古意盎然。杨志卿有侠气,赵雷有书卷气,乐蒂有鬼气,唐若菁有戾气,皆恰到好处。小倩月夜急速独行小镇,表现鬼气绝佳手段,比吊威亚不知高明多少
十里平湖绿满天,玉簪暗暗惜华年。 若得雨盖能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以其时来看,剧本、灯光、特效、音效、表演,舞台置景,还有这种古典文学意境,本片可谓相当新颖。当彩色电影成为主流之后,彼时的邵氏鬼片使用了往后华语鬼片广泛使用的这种大冷色调美术风格,异常鬼魅阴森。李翰祥的国学修养可见一斑。7.8
為聊齋的《聶小倩》添上「南明」背景,又刪去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末段,耐人尋味。趙雷書生扮相不錯,「明知廟有鬼,偏向鬼廟住」的大膽王設定卻有些讓人失笑;樂蒂頗具古典氣息,但不適合紅脣濃妝,以致於看起來比三年後梁祝裡還老。以鬼片說來,六〇年代李翰祥的中規中矩的棚內景,與仿效自好萊塢的西式配樂、嗚嗚音效自是過時,自原作延伸出的書畫情緣為鬼怪作品增添不少東方雅韻,卻不啻為啟發《山中傳奇》、《倩女幽魂》之作。
这个版本又古朴又精致啊!音乐很棒,用了很多theremin吧... 道具,灯光和布景非常细腻,很有舞台剧的感觉啊。
古色古香,充满古典韵味,相比于87新版,这部老版更让人喜欢。李翰祥和蒲松龄一样,在聊斋故事中还有一些别的表达,“国之将亡必出妖孽”、“往往人之可憎有甚于鬼者”。老妪骷髅猛回头,和希区柯克《惊魂记》如出一辙,巧合的是两部作品都诞生在1960年,中西大师的一次暗合,别样两生花。
胡金铨是明式家具,宋单色釉,删繁就简,古意盎然。李翰祥是元青花罐,清硬五彩,宫闱市井,以俗为雅
赵雷像纪委书记,是现实读书生的写照,有报效之心,有贪图闪念,心眼多,话藏半句。张国荣版则更多是赤子的善与真,与小倩兼有友情。小倩不及她自己的苏三风流婉转。整体风格简直像从童年的小人书(有一本改自《聊斋》的《鸦头》)上走下来的
我OUT了,现在才知道倩女幽魂改编自蒲松龄的书;乐蒂的古装扮相可真没书上她的时装照片来的漂亮,脸型和嘴巴都显得偏大,不过李翰祥的服装造型依旧是赏心悦目,里面乐蒂大概有四套衣服造型,搭配的都是古色古香,现在几乎销声匿迹的“步摇钗”,所以即使我对传说中的“古典美人”乐蒂的姿彩有所失望,却也沉浸在那精致的发钗中;杨志卿的燕赤霞很有爱,赵雷的宁采臣怎么也比他的正德皇帝要好得多,虽然演技上没多大成色,但也可算得上是俊朗,再加上角色本身还是很让人认可的;查了一下原来江山美人也是李翰祥导的,不过倩女幽魂还是比前作要好,戏里的乐蒂还是比那戏里林黛要好些,赵雷的角色也是好些,这样写下去我才发现,两部戏里的主要角色除了女主,基本就没差
f083ed2c 赵雷真俊美。初觉得虽无程小东的传奇色彩,却更具聊斋其味。但委实不成节奏,赘余也多。乐蒂本是美人,虽扮鬼也不用把嘴画那么大吧,王祖贤比她更对得起“月夜不寐,愿修燕好”。
3.5;修复版的色彩太美了,古典味台词蕴藉婉约,亭台错落,花草疏落,布景相当精致,颇有戏曲舞台风味;人物皆一派端庄;搭配以西式惊悚(窗上的移动影子、窗格的破烂、夜幕蓝色烟霭的氛围营造),在小体量的空间内腾挪移转,叙事效率高,几无废言。以明清易鼎之际为虚焦背景,言之以“国亡则必有妖孽”,可谓对现实的虚妄指涉——人间的正气流失,倒映至幽冥彼岸亦妖气蒸腾,终须一柄利剑刺破虚假肉身。
邵氏早期的logo: http://images.blogcn.com/2006/4/11/11/connie_326,20060411205049.jpg
三星半,幽暗华丽,古色古香,布景真的是李翰祥特色,比起徐克那版的旖旎缠绵,这一版本更多是抒发文人情怀,正如燕赤霞的剑舞与宁采臣的对话,无处不是那种怀才不遇时乖命蹇的气氛。再次表白乐蒂!!!!乐蒂演古装,真的是无处不美,无处不古典!演美色惑人的女鬼也还是端庄中带点儿微嗔。
好喜欢这个版本!小倩端庄、淑女又对爱坦荡,念完诗直接一把抱住宁采臣给我笑死,然而更搞笑的是小倩半夜来找他:老实跟你讲,我是鬼ˊ_>ˋ。还有后面宁采臣去燕赤霞房间躲姥姥,大半夜找别人聊天,燕赤霞跟他说我不聊我困了,他说那您请睡,燕说我打呼声音太大你住在这不方便吧(鄙夷)宁采臣说我不睡我就坐在你这待着,死黏ing!那种尴尬的场面真的笑到我打滚.....宁采臣总是一副要被非礼的表情太传神了!噢对,我发现66版画皮女鬼的配音跟小倩一样耶,这个顿顿的声音真的好有辨识度,一听就感觉对方是个好人(
乐蒂的长相约束了一代代的女鬼啊(笑)这才真的才子是才子,佳人是佳人,剑客是剑客,各自都是有规矩的。半段爱情故事,半段隐侠传说。时代背景宏大但虚写,发案(?)地点精确且细置,一个鬼故事的“现实感”就产生了。宁采臣带着小倩骨灰赶路-->遭遇姥姥那一段好看死了。
7/10。李翰祥这版坐实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南明政权抵抗清军侵略的战乱时期,剑客代表对时局迷茫的隐居者,一段呤诗舞剑的表演将深厚的家国情怀展露无遗,书生因心系国家大事夜难眠,带有强烈的文人风骨不为小倩的美色和财宝所诱惑,姥姥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书生在剑客的帮助下战胜老妖、和小倩结为夫妻,暗示对中原人击败敌寇的期待。可以看出徐克的翻拍充满了敬意,连宁采臣和小倩定情信物的鸳鸯戏荷画及画中提到的诗,都是相同的。李翰祥十分注重东方美学的含蓄庄重,台词文白夹杂、文雅工整,用音乐音效传达古寺的阴风阵阵,小倩对宁采臣的吸引在于大家闺秀的风范,棋琴书画样样精通,人鬼相遇的情感发展欲拒还迎,削弱了之后各改编版中刻骨铭心的绝恋成分,同时剑客战胜老妖的动作戏被有意简化了,没有构建出更丰富的人物和曲折的情节,有些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