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导演喜欢在自己的电影中客串一下轧一脚是出了名的。在上一部《水妖》里,他给自己设计的是一个戏份满多的类似先知的角色,算是过足了戏瘾。在这部《灭顶之灾》中,似乎是看不到导演还满英俊的脸,没弄错的话导演这回客串的是个不曾露脸的角色——在电话中纠缠、追求女主角的“Joey”。不知道这样的收敛是不是也影响到了电影,导演想要表达的,由于在表达的方式以及过程方面的有所欠缺(当然也可能是故意的一种选择),有点象是在自说自话,在观众的共鸣方面也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
“灭顶之灾”的“灾”,是一股自然的力量,是花草树木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而对威胁者能做的唯一反抗。这和我们平时说的“自然界的报复”等等之类在概念上有些不同。平时我们说的强调的是人类犯了错误而遭到惩罚,而在电影里并不是纠结在对错上,强调的是一种生物的本能,无论是人类的影响还是自然的反击,都是出自生存和自我保护的本能。
“灾”是如此,而让其变成“灭顶”的状况,就是人类的问题了。人类作为地球上拥有最高智慧的生物,自诩为“主宰”并因此而变的傲慢愚蠢,不仅有意无意的忘掉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的不为人知不可解释,而且那种原始的对威胁的敏感和提防也在退化。在电影的开始部分,就由那位讲科学的老师说出了可能存在着不可知的力量,做了预示式的警告;而到最后付出了代价,却还是将先兆当作偶然,没有行动只等着灾难的再次来临。
人类在面对灾难躲避灾难的时候,还暴露了其他问题。社会的体制、组成迅速的失效瓦解,人群的聚集也没有增加力量反而更容易招来横祸,人被孤立变得脆弱。这也是导演对人类现状另一面的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壮大,也隐含着互相依赖性增强的问题,一个环节出现状况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在这个问题上,导演还给出了另一个极端的呈现。躲在黑暗的屋子里杀人自保的人以及自给自足的不与外界关联的孤僻恐怖老太太,他们相较外界的“退化”状态,也并不是一种面对社会问题时的可取的选择。
人类无法分割就涉及到如何联系在一起的问题,包括信息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当灾难来临,人之间的联系一方面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比如通过个人通信工具,还有就是依靠象电视电台这样的权威性甚至具有指导意义的大众传媒,不仅是信息的交流获取,更有寻找精神安慰和信念的意味。导演是很关注平日里日益被忽略的人心灵的沟通的,他特意安排了一场男女主角在面临威胁时只能通过声音交流安慰的戏。在那样的特定状况下,除去了干扰除去了浮躁,人又回归单纯简单,重新拥有了最强大的武器——爱(从基因派的观点来说,这也是一种本能的表现)。
上面是对导演想传达的内容的个人体会,下面说说导演传达的方式,这会影响到传达效果的好坏。
首先要反映问题借助的是人类自身的恐惧。当不可知的灾难袭来,能具体看到的感受到的是受感染者的失控——自杀。让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转眼之间无预告的自我了断,夹杂着未知和死亡的恐惧,是相当震撼的。但当观众知道了这样的方式,继续的自杀不会达到效果的累积,哪怕它方式各种各样。另外在分级方面,影片是以不妥协的R级登场,但却没有特别突出的画面及内容的冲击,不能不说也是遗憾。
在整体效果方面,电影海报中的那种黑云压阵一触即发的气氛,在电影中倒并不多见。这也可能是电影的思路和海报的宣传本来就不一样。电影没有在特效方面下大功夫,要的是点到为止而不是扑面而来的感觉。
还有的重点就是人物了。在电影中,大多数的人物都是走个过场而已,出现逃跑死去,或者出现就马上死去,看惯了一般剧情片会有被一次次打断的感觉而无法投入(但它又不象类型片——恐怖、功夫、色情等等——那样,会提供其它方面的补偿,或者说在这电影里补偿不够)。即便是从头坚持到尾的男女主角,也会让人看不出什么因果来。
于是,从人物的设置上就显出整个影片的一些端倪来。在《灭顶之灾》中,人物及人物关系不再是戏剧性的,而是带有象征目的的;或者人物只是完成电影的客观工具,并不需要人物本身的光彩来丰富电影,只是不需太多感情色彩的载体而已。想到类似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法国导演布列松,当然人家是早已名留青史的大师了,而M导演也未必是走这一路数。
《灭顶之灾》,是继《水妖》之后,导演在个人电影理念上更进一步的作品。我的这个看法,还是有不小的猜测成分,导演以前的作品在某些方面实在让人印象太深了。《灭顶之灾》引起的反响有些太惨了,不知道导演今后的走向会如何,能否消除成见且更显自己的特色,拭目以待。
个人认为环境带来的杀戮是受情绪影响的,也就是如果一个人心情很焦虑、很担心害怕、很生气,植物们感受到这种对它们有威胁的情绪,就会产生反应来保护自己,通过风的传播这个反应从而使人类自杀。就好像一个人如果担心男盆友爱不爱他就会撕玫瑰花,此时玫瑰花感受到人心中焦虑的情绪,玫瑰花开始产生反应让人自杀以防人会撕它,使人类破坏植物的情绪变为伤害自己的情绪。
举几个电影中的例子,最开始,中央公园长椅上的两个小姑娘,其中一个在焦虑自己书看到了第几页,另一个心情愉快的姑娘观察到了公园里的异样:有人好像很焦虑在挠自己。于是一瞬间所有有焦虑担心害怕生气情绪的人都死于非命,而心情愉快的小姑娘没有事。片尾心情愉快的小伙子看着那个担心自己自行车停在哪的朋友自杀。
而且每个人死前的胡言乱语都是自己在担心焦虑害怕生气的东西。“我看到了第几页?”、“我真不该把车停那!”还有一个小姑娘喊“微积分”,微积分害死人啊。。。
可以看出不是因为人多植物才释放毒气的地方,老太婆自己中毒了,因为她当时在生气,生男主人公的气。而男女主人公始终没事,大概是因为心中的释然与爱情带来的淡定,植物感受到这种情绪没有威胁,风中也便没有毒素了。
导演一直在说情绪戒指大概也是在暗指这方面吧。
爱让人生存,还有记得别惹花草。
我从未想到进化生物学会以这样一种近乎惨痛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留下刻痕。
英国发现两个病毒变种,厄瓜多尔圣埃斯皮里大学在7月11月分别发现了与英国变种无关的新病毒变种。
同时,丹麦、荷兰、意大利、比利时、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均发现一种英国变种。
南非、葡萄牙、厄瓜多尔、巴西各自发现新的病毒变种,其中葡萄牙报告了三种新变种,巴西变种尚未确定是否与英国变种有亲缘关系。
而现在,世界上尚有2213万余患者,累计感染人数更是逼近8000万,万亿数量级的病毒正在诞生与传播。
这些变种的出现绝对不是结束,甚至可能不过是序幕。
我不知道自然演化的伟力在这样一个时刻会如何戏弄人类,我更难以想象在变异的暴力穷举面前,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怪胎被选择出来。
我们要意识到,作为中国人,我们的抗疫成功了;作为人类,我们的抗疫一败涂地。
我不希望散播恐惧,但我们一定要做好准备。也许就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我们的疫苗可能会败给疯狂的演化,我们又要全国暂停,居家隔离,再度与病毒来一场生死较量。
也许这样的事情不会仅仅发生一次,也许新冠病毒不久之后就会偃旗息鼓。但大自然母亲已经向我们亮出了她庞大武器库的冰山一角,我们也应该知道那条红线在哪里了。
这部片子缘起于近期一连串真实的事件:美国、欧洲地区的蜜蜂正在大量失踪,并且日本等地区据说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这个看似荒诞的事件,却是真实地发生在我们的地球上。有科学家预言,蜜蜂的失踪将导致很多农作物的减产,进而在长期影响中造成人类的粮食短缺。还有科学家通过一些分析鉴定,认为这是西方国家开发基因生物武器过程中的事故造成。
而在本片充满对大自然敬畏之心的叙述中,创作者将这些事件归结为一种通过植物散播的神经毒素,且其不甚规律的传播方式有点类似于水系中的『赤潮』。这理论看其来颇为牵强,但故事中该毒素可以导致人类神智失控并且自杀的残酷设定,却很尖锐地讽刺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倒行逆施极端下的自毁后果。
虽非大片,但气氛渲染到位,且科幻气息很浓,堪称小成本灾难片的典范了。
『美国大批蜜蜂失踪、疑遭基因武器突袭』- 摘自网易
http://news.163.com/08/0319/03/47CA2RMH0001121M.html『蜜蜂失踪将威胁生态系统、人类可能面临食物短缺』- 摘自搜狐
http://news.sohu.com/20070416/n249469080.shtml------------------------------------------------
http://www.leeforce.com中午正说以前看过的恐怖片呢,下午就恰好看了这部。此片归于科幻片吧。植物因为人之漠视或说侵略而释放毒素,人在毒素影响下失去自我防御而以离奇方式自残。主线比较清楚,并提倡和谐相处,对自然应有敬重,对熟悉的人应体谅对陌生人应慈爱。女主的眼神太适合演惊悚片了,我总是害怕她忽然变异。然而她只是内向而已,男主和小女孩也都很闷。看完觉得莫名其妙的似曾相识,仿佛中规中矩的把已知而略有遗忘的内容又温习了一番。依然有吓到尖叫的地方,不过仅对于我。
《The Happening》在我今年所看的新片中,是电影语言最强有力的一部,甚至和Shyamalan自己过去的电影相比,我也认为这是表现上最好的一部,虽然她的内涵比不上《The Village》。
《The Happening》讲述的故事,关于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其实是一些陈词滥调,远不如《The Village》在思想上的犀利大胆。
但是《The Happening》利用镜头所传达的气氛,对观者的冲击力,却已经近乎希区考克的境界。
有几段戏都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包括在电影开始不久,堵车队伍中的相继自杀。自杀着依次是警察、和警察聊过天的司机、路边的女白领。这是一个长镜头,镜头的焦距越来越大,从一开始的全景一直慢慢聚焦到手枪上。最后一个自杀者只能看到她的下半身,而无法看到她的脸,从而模糊了她的身份,暗示芸芸众生。自杀者从职业警卫、到警卫身边的民众,到没有面目的可能任何人。危机的恐惧感从具体对象逐渐蔓延到普通人身上。只用了短短几十秒,就成功地施加了巨大的迫力。
在逃亡过程中遇到有人留守不开门的房子,两个同伴被开枪打死后。有一个对小女孩的近距离广角的特写。她捂住耳朵的双手明显变形失真。这种冲击力极强的镜头在希区考克的电影中也非常常见。
电影最后遇到的独居老太太一场戏,在布局上非常精细。见面的第一场谈话看似清高,甚至还有些暖意。之后的晚餐中,背景的墙上挂着的十字架已经在暗示老太太的宗教信仰。而第二天早上在老太太房间中墙上的密布的十字架和圣经图画和床上的破旧玩偶形成强烈对比,带出了很强烈的荒谬的恐惧感。
其实整部电影的布局都非常细心,Shyamalan换用了很多不同手法。除了前半部在灾害逐渐降临时的未知和不确定,在莫名的灾害降临时的特殊场景甚至带有一丝美感,这些是Shyamalan过去电影中常见的。电影的后半段却换用了很多不同的手法。公路上的无阻和茫然,模型房间中的荒谬讽刺,困守房间中的野蛮自私,到最后独居老太太的怪僻疯狂。Shyamalan尝试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恐怖片手法。所以其实这部《The Happening》一方面是做得很细心,另一方面也有玩的成分。
《The Happening》在电影开始没多久,老师在课堂上说,作为一个科学家,必须敬畏自然。
我当时有些不快,看完以后觉得老师的这句话,再加上这个灾害的设置,恐怕会让很多人对Shyamalan有些误解。
中国很多人说敬畏自然后,谈的是要保持原生态,对自然不作为,最好是退回原始人社会。
而Shyamalan的老师在说了“敬畏”以后,接着说的是做科学的方法,大胆的假设、设计周密的实验、仔细的观察和测算,然后是严格的分析。确实是很严谨的方法,因为“敬畏”所以要更严谨的研究,而不是把自然当神一样的供起来。
在中国的敬畏自然派看来,如果不能退回原始社会,那么被自然的天灾干掉也算是报应。而Shyamalan却让他的男主角老师用自己的那套科学方法在危机中得出了一个几乎正确的解释,并因此而脱险。
尽管电影中的灾难是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但我有点点疑心这只是一个幌子。电影更多关注的却是人对生命的漠视。中毒者的集体自杀是对自己生命的漠视。模型房中虚假的盆栽和食物也是带出一种虚伪冷漠的感觉。困守房中持枪人另可杀人也不愿和外人有一点点接触,是对他人生命的冷漠。而最后的老太太,她拒绝和外界世界联系,心中只有自己和神,更是对整个世界的冷漠。
而电影在另一面,暗藏的主线是这个家庭的变化,从结婚中的不确定,到两个人拼命的自救,到最后抚养朋友的女儿,恰恰和电影中展示的冷漠形成一个对比。
最后补充一点花絮。电影中课堂上的黑板上写着,爱因斯坦说,如果全世界的蜜蜂都消失了,人类也就只有四天的生命了。
大约半年前,我还没有看这部《The Happening》。我有天从图书馆接了雯回家。在路上,雯问我有没有听过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我说,我没有听说过。这话应该是对的,但是不像是爱因斯坦说的。因为太简单,而且有故弄玄虚的成分。而爱因斯坦是真的太聪明,所以一般不会说这样的话。
雯说,她刚刚看了一篇文章,考证这句话的出处,结论是这句话只是一个流言,和爱因斯坦没有什么关系。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可以看
蜜蜂全部消失,其中的原理,规律,法则,无人知晓,但依旧试图找出答案。生命集体死亡,背后的起因,动机,缘故,无迹可寻,但仍然妄想逃过一劫。我们曾赖以生存的家园,变成危机四伏的坟墓,我们曾歌颂人性的光辉,变成互相屠戮的怪物。风声在耳,血流如注,面对无色无味的毁灭,文明是如此苍白无助。沙马兰对于呈现看不见的未知力量有着莫名的痴迷,从《第六感》的人鬼互相试探,到《天兆》中未知击败未知,再到《神秘村》中人类伪造未知,再到这一部的绝对未知,末日景象与看不见的敌人,是他一直以来的表达主题。由灵异片转型灾难片,视听依旧精致,小花招层出不穷,闯入道具之家(空无一人的荒诞)→第二户人家开枪(人被环境所改变)→第三户与世隔绝的老人(人原始的劣根性)这种层层递进的看见人性,本身就已经比任何灾难都让人害怕。被低估了。
- -。这片子和水妖还有第六感精灵鼠小弟居然是同一个导演。。
女主角好看
开头惊艳,结尾略逊一筹,但重看两遍每次都加了一星,气氛把控极佳,如果是沙马兰拍《群鸟》,大概就是这个样子。风声中的恐惧是未知的,人类的命运是未知的,所谓“自然规律”,不过是我们为无法理解之事找的借口而已。(2021.8重看第四次,2021.10.20重看第五次,连人与人间都无法互相理解,还妄图理解自然,人类真是自大的生物)
【C+】另一种低成本的《世界之战》?也许更像没有鸟的《群鸟》,至少沙马兰拍出了希区柯克没能拍出的结局。题材也选对了,剧情设定上“无声无色”的毒气传播恰恰适合沙马兰进行调度发挥,画面外的恐惧也是他的拿手好戏(众人捡枪自杀一段是预料中的惊艳),习以为常的自然环境音被渲染成了死亡信号,枝叶摇摆的场景成功把「风」这一要素具象化捕捉,影像上的仪式感依旧充沛。但剧作上那些自作聪明的劣俗反转在本片里甚至都不存在,属于直接摆烂了。
导演肿么了
Mark好呆,扣一星..
够烂的
有点像温德姆的《三尖树时代》,植物杀人比动物杀人和人杀人更吓人。
很一般嘛 的确很一般 故事逻辑经不起推敲
没想到还有马特达蒙,女主角很吉普赛,一点一点的蚕食,还不错
8.5 沙马兰营造出了最诡异的氛围——“虚假”。当一直存在的环境音与自然有了威胁的可能性(极其高效的内在动力),真假难辨的僵硬人物状态(挖掘人物状态的潜能),对话时大特写与中景的不自然剪辑,有意的让情感与人物产生的“塑料感”和距离感(如男友朋友的死去处理,在离开前还故意给了慢镜头对比),还有那个关键的塑料房子。沙马兰要是在外部类型上做的更简洁,那会太完美了,配乐就显然太满。
虽然没有上次好,但还凑合,但是看见有些败类在这里危言耸听及其不爽!
太二了
Zooey Deschanel
看得有点摸不着头脑、导演也太虎头蛇尾
悬疑的过头了。。。不过人类就是不觉悟倒是真的。。。话说马克同学在这戏里演的真烂。。。
虽有故弄玄虚之嫌,但节奏把握不错,气氛也营造的不错。可惜不卖座,不知好莱坞还能给他机会吗。
开始于莫名其妙,结束于不了了之。想法挺好,但拍法不尽如人意。恐惧源于未知,最让人害怕的不是你知道对手是什么,而是压根就不知道对手是什么,但它却依然能置你于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