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爱恨情仇战争博弈片。三个青年立志改变世界,但是因为信仰立场产生分歧分道扬镳,在二战前却为了避免战争和消灭狂热分子他们又一次并肩作战,携手为了阻止战争和消灭法西斯主义而全力而战……
影片开始是两男一女一起欢庆毕业,一起狂欢。然后就是男主为了结婚纪念日,跑去和妻子私会,被领导批评。他是英国张伯伦政府张伯伦的贴身秘书,很被张伯伦看中。张伯伦政府一力主和,张伯伦总统正准备与希特勒和谈,并签署和平协议。就在张伯伦前往德国与希特勒签署协议前夕,英国的谍报部门,知道他与希特勒的秘书是同学,就安排他去接洽这个同学,以获取情报。男主并不情愿的应允了下来。到了德国后,张伯伦和其他几国的元首与希特勒进行会谈,男主正好遇到了自己的同学。同学什么都没说,让他跟着自己走。很快他们在约定的酒馆见面。同学让男主给他一个机会见一下张伯伦。男主没有同意,只是让他把明文件交给他,他拿去给张伯伦看,如果张伯伦愿意,就让他们见面。同学只是让男主在所有元首签署协议前,把秘密文件给张伯伦看。男主很努力,但是他位低言微,基本插不上话。一直等张伯伦休息了,大家说要出去吃饭。他留了下来,把文件拿给张伯伦,张伯伦看了,愿意见男主同学,所以见了。但是张伯伦对同学的见解不是很认同,所以同学愤然离去。后来男主才知道,他们一起的三个人中,女孩因为是犹太人,被德国法西斯关进了集中营,因为不甘受辱,跳楼摔成了植物人,所以同学对法西斯主义十分反感,他觉得希特勒绝不会放弃扩张和战争。但是劝不了大叫不签协议,只能铤而走险,自己去暗杀希特勒,避免悲剧发生。男主回去的时候,发现有德国的密探在他房间里,与其搏斗,被打受伤,他发现秘密文件不见了。于是他全力争取了去与希特勒再次签订协议的机会,偷偷写了字条警告同学。同学手枪都在手上了,没有开枪。回去后失声痛哭。最后协议签下了,男主回去后听了同学的话,开始投笔从戎,全力备战了。
虽然是小说改变的影片,但是写实感很强,有好几次反转。其实男主跑去给同学提示的时候特别紧张,拿出手枪,想开枪又没开的那一段也很精彩。但是虽然反对法西斯主义,但是希特勒算了维护德国的思想,还是让他下不了手,毕竟也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张伯伦明知道这样的协议没有意义,其实电影里也有,就是签完协议,希特勒等张伯伦走后,大骂张伯伦,几乎是讥笑的方式在说他。张伯伦也知道,但是他是以这样的方式试炼希特勒,如果他不守信用,胡作非为,首先在道义上已经输了,就是师出无名,张伯伦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当然还有这么多无名英雄,他们为了公平正义,为了和平全力而战,不顾家庭,不顾生命,大家也不能忘却。
根据畅销书改编的历史果然是不太靠谱的,这其实就是给《慕尼黑协议》加了点虚构的谍战佐料(为了剧情反转竟还安排了个莫名其妙的守护天使),以此塑造一个颠覆世人史观的张伯伦:当希特勒的阴谋通过间谍之手以秘密会议纪要的形式呈现在张伯伦的眼前,他仍装聋作哑,坚持在协议上签字,目的是为盟国争取一年的备战时间?表面看是忍辱负重的冒天下之大不韪,实则顺应欧洲民众的厌战情绪(毕竟一战的伤疤尚未愈合)。
非要这么编,似乎也是一个探寻历史的角度,但如此舍身取义兼有大智慧的爱国者居然被世人曲解了?
张伯伦下台后不久就去世了,但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也就是丘吉尔主政之始,他都没有放弃给丘吉尔添堵,仍活跃在反战阵营中,备什么战?这是绥靖至死的意思啊,完全说不通。
但此片的优点也很明显,表现力特别强,以一段友情牵动欧洲命运。
最近的电影看得有点连续性,在《法比安》之后,《慕尼黑:战争边缘》好巧不巧地把时间段接续上了。
1932年,休和保罗从牛津毕业,休成为了张伯伦的秘书之一,保罗则进入了德国外交部成为了外交官之一,时值德国经济复苏开始,对于即将进入社会的两人来说,一切都新鲜而敏感,如休所说,这将是一个疯狂的时代。
在短暂的和平之后,阿道夫希特勒接管了德国,不可否认的是他在短短数年之内解决了德国基础设施建设、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了“让每一户德国人的餐桌上都有牛奶和面包”的承诺,所以获得了大量的民众支持。同时私下里他开始否定一战罪责,扩张军队建设,单方面撕毁《凡尔赛条约》,意图再次发起战争。
国民生活逐步稳定,军事实力不断增强,阿道夫的野心也开始逐渐膨胀。第一步,他准备拿回一战里失去的苏台德地区,为了武力进军捷克,希特勒与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地以及同样臭名昭著的墨索里尼签订了《莫尼黑协定》,四国协定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可笑的是这样的协定竟然没有当事人捷克参与。
作为一名忠诚的外交官和德国公民,保罗参与了反对希特勒的行动,意图在协定签订之前告知英国希特勒的真实打算,然而张伯伦坚持和平至上,把默许入侵捷克当作维持虚假和平的手段。
由于张伯伦没有接受保罗对抗希特勒的意见,保罗决定只身行刺,虽然最后他没能打出那改变历史的一枪,毕竟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张伯伦带着自己虚假的和平协议回国,收到民众的支持,然后一年之后,德国全面入侵捷克,二战正式拉开序幕,而英国得到的也只是一年的备战时间,张伯伦得到的是一生的屈辱。
虽然电影没有交代,我们也知道,一年之后张伯伦引咎辞职并在不久之后郁郁而终,如果说德国的侵略是无法避免的,但更早、更全面的抵御应该可以提前准备。
但回头再看张伯伦的决定,可能并没有错,面对还在战争恢复中的英国来说和平比其他国家的主权更为重要,又有谁愿意看到自己的子民沉浸在战火之中呢?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生活的时代,只有选择如何回应。
苏台德土地上自古以来就生活着德意志人。刚上台的元首仅靠外交手段,就从列强手里收复了德意志人的领土。
2022年09月23日,王部长会见布林肯,商讨台湾问题。双方认为会晤是坦诚、建设性和重要的,同意继续保持沟通。——未达成任何共识。
看来带英的绥靖病,可能没有遗传给大儿子。人家还是知道教训了的。
关于历史的秘密,特别是可能改变历史的瞬间,总让人想要探究。毫无疑问,影片主题选得好,但也是这部电影唯一的优点了。
两个年轻人谋划阻止希特勒。可以渲染他们的热血和家国情怀,但稍有逻辑的编剧导演都该好好琢磨一下故事的合理性。
反希特勒组织有多少人、能调动多大军事能力?影片初期出现三个成员,包括那个资历最浅的主角,在小酒馆里举杯盟约,不禁让人哑然失笑。后期完全只有资历最浅的主角单打独斗,没有后援,那两个共举杯的资深同伴不知去了哪里。资历最浅的男主角临时被委派去为重要元首会晤翻译,并引起希特勒青睐——党卫军层级不森严吗?希特勒不多疑吗?
在英国外交部的二号男主角,年轻资历浅,容易紧张,并因紧张而抖脚,但也同样轻易地被委派跟随首相张伯伦去德国。这样没有城府也能进入外交部并被委以重任?首相没有固定随身翻译,以至于临时安插那么容易?同样的,首相也轻易地对这个年轻人产生好感,以至于他在紧要关头敢于冲进首相的卧室越级报告。
这两个只是主线的逻辑漏洞,还有更多细节经不起推敲。希特勒最高领导层机密会议纪要很容易被获得;这份可以判人绞刑的文件被藏在水池背后、夹在报纸中间、放在酒店房间抽屉、甚至拿在手里招摇过市;最高元首会晤现场,二位男主角神色慌张,作为主要工作人员竟随意离开,没引起任何怀疑;德国男主角从希特勒的拥趸突然变成反希特勒,只因为前犹太女友遭受残害;英国男主角的妻子对丈夫不满,但与故事似乎没什么相关;德国男主角与同事互生情愫,但也与故事无关。无关的说了很多,该说的又没有交代。
演员的选择更是压垮电影的最后一捆稻草,除了英国首相张伯伦。
有意思的主题,没逻辑的故事,没意思的演员。甚至片尾的字幕更加深了败笔。张伯伦的绥靖拖延了战争的爆发,令同盟国有时间作准备,是取得胜利的基础——这个观点明显错误,或者再次说明编剧和导演的不合逻辑。
回顾历史,张伯伦的策略一定是适应当时英国利益的。刚经历过一战,经济尚在复苏,人民不愿意再打仗,国家领导人必然要顺应民意,尽力避免开战。与德国的和平协议,把捷克斯洛伐克割让给德国,只要优先保证本国利益就行。所谓道德和人性,都得在站好了位置确认了视角之后,再谈。当历史阶段改变,外部威胁程度改变,国家政策和外交策略自然也须应势而变,甚至需要不同的领导人来改变政府脸面,给民众带来新希望。不管是张伯伦还是丘吉尔,都只是英国政府的代言人,在代言职责上,都表现出最高素养的专业。
01:37:39,370 --> 01:37:40,330
我有一把手枪
I have a pistol.
我或许有机会跟他短暂独处
I might get a moment alone with him.
1337
01:37:43,200 --> 01:37:44,160
别说了
Stop it!
你别犯傻
Don't be stupid.
我会把文件带到伦敦 会有改观
I'll take the document to London. It will make a difference.
-可能会进行更多会谈 对
Probably more talking, yes.
01:37:52,120 --> 01:37:54,040
-对 更多会谈 -我必须抗争
-Yes, more talking. -I have to fight.
1342
你不用抗争
You don't have to fight!
1343
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生活的时代
We don't choose the times we live in.
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如何回应
The only choice we have is how we respond.
1345
-你不用抗争 保罗 我们得谈谈 -我必须抗争 我…必须抗争
-You don't have to fight, Paul! We don't. -I have to fight.
1346
-不 你不用 不用 -不 这是我的责任
-We need to talk! We need to-- -I… have to fight!
1347
你明白吗
-No, you don't! No! -No! It's my responsibility! Understand?
1348
否则 我还不如一枪崩了自己
-Your responsibility? -Or I may as well blow my brains out.
1349
还有其他办法 可以会谈、讨论…
There are other ways of doing things! Talk, discussion--
1350
-没有别的办法了 没有 -总是有希望的
-There's no other things, no. -There's always hope!
1351
希望就是等着别人去行动
Hoping is waiting for someone else to do it.
我们不抱希望反而会更好
We'd all be much better off without it.
1353
01:38:42,540 --> 01:38:43,540
我会想念你的
I'd miss you.
1354
永别了
Goodbye.
德国外交官保罗·冯·哈特曼 的原型
Paul von Hartmann was an individual invented by author, Harris, who wrote the book that the film is based on.
Harris based Paul’s character on German lawyer and diplomat, Adam von Trott zu Solz, who studied at Oxford, joined the Foreign Office, and later advocated the resistance against Nazism.
Adam von Trott zu Solz Lived: Aug 09, 1909 - Aug 26, 1944 (age 35)
休·莱格特 的原型
Hugh is not a real person either.
It is established early on that Paul and Hugh were fellow students at Oxford, similar to Adam’s connection with Oxford student, Alfred Leslie Rowse, in real life.
Alfred Leslie Rowse (4 December 1903 – 3 October 1997)
The pair established a friendship as students, however, their relationship thinned over their views on German philosophy, similar to how Paul and Hugh don’t see eye to eye over their views on Hitler in the Netflix film.
倒是让我对张伯伦有了不同的认识。
源于自然崇拜和英雄崇拜,寄托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一种自然的、自发的、未收到摧残的状态,肯定就像这样:各路神灵遍地,见神就拜。古希腊就是如此,那些原始民族的也都是如此。像和某这样的一神,肯定是大规模蛮族入侵和征服的结果,一神的背后是血流成河、杀人如麻,它们先是靠杀人来普及信仰,后来信仰本身就成了杀人的理由,一神是人类精神的怪胎,是这个世界的灾星。民间,才是本来的样子,才是真正的、欢乐的人间烟火的样子。
无功无过,在虚实之间游走的“半”历史片- -被精心打磨的角色性格,着力锐化虚构角色与决定对改变历史进程的重要作用;Jeremy Irons对张伯伦的演绎或许如设计的方向,帮助更多人(至少有兴趣/被片刻说服)重新建构认知。但这并非上课,可以补足什么新奇理论;也非写尽波云诡谲、更花招的类型片;徒留大段生活的琐碎细节以及毫无进展的情绪特写。表达上的停顿阻止它能完全呈现原著的精彩,些微可惜。
导演最后一行字幕坐实他脑中的片名其实是「张伯伦:被误解的英雄」
1938年英法德意在慕尼黑讨论捷克的苏台德,捷克只能在会场外等待宰割,而今天俄罗斯与美国欧盟欧安讨论乌克兰问题,乌克兰都无法坐到谈判桌上,历史多么的相似。
因为脸多一星 谁不爱看帅哥呢 92组相性真好 人和人之间的化学反应真神奇
张伯伦对英国肯定是贡献巨大,看看皇家空军在38年秋季的战备细节,就会知道如果战争提前一年在38年秋季就爆发的话,英国真的很难扛下来,道丁的防御体系根本来不及建成,即便拖到39年秋季开战,若没有战争之初一直到第二年敦刻尔克战前那大半年的phony war的继续拖延,英国要应付BOB仍然很艰难,40年下半年的BOB都扛得那么难,试想想提早两年?德国空军经过了西班牙内战的演练,皇家空军有什么(喷火38年8月才刚入役,更别提对C&R体系至关重要的CH和CHL雷达站建设进度)?这种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名誉的人是很难做的。再加上一战的惨痛阴影笼罩着他们这一辈人的记忆,对再一次大战争爆发重蹈覆辙的恐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国首相首要关切的自然是本国利益和存亡。
张伯伦牺牲了自己的名声,却让全世界看清了希特勒的真面目,并且为英国和盟军备战准备了时间,最终打败纳粹……这简直是「一盘好大的棋」。
很不理智地打了五星。毕竟角色是虚构的,整部电影的定位只能作为增进理解历史的一种途径…不过确实对张伯伦的印象有所改变,主创对绥靖政策明显是不全盘否定的态度。虽然是虚构故事,但不得不说这种基于历史的setting还是让人很有真实感,有些桥段拍得挺紧张的,希特勒的形象也很…有威慑力。我承认…整部电影的时代背景设置,两位主角的身份形象设定…我都好爱😍原本抱着严肃历史片的预期来的,没想到嗑到了知道能嗑结果竟然这——么好嗑的cp,意料之外多的戏份,完全可以说双男主了吧😍无语…真的好尊…好带劲儿…德国人和英国人重逢时的对视,分享的一支烟,嗑死谁了,可惜时代洪流如何凭一己之力阻挡…夏日不再,乌云将至。还蛮喜欢对当时德意志人民那种无意识狂热的诠释刻画。Jannis片中形象好帅,荞麦德语说得挺不错,可爱。
连着看了两部德国新拍的关于二战前时期题材的影片,都是德国人对他们自己的那段历史的反思,也可称为德国的“伤痕文学与电影”,反思自己的历史,特别是那些错误、罪恶的历史,值得关注和肯定。本片是部传统风格的历史片,以希特勒和张伯伦等战前召开的“慕尼黑会议”、出卖捷克领土的真实历史事件为纲,虚构了两位首脑身边、参加会议的德、英两个年轻人的故事,戏剧性、可看性不错,制作也到位。网友们对该片的历史观和虚构情节有不少争论,评价不一。我缺少研究不去评论,只是觉得今天看它,还是很容易联想到当前美俄在乌克兰危机的外交政治斡旋、博弈,似乎历史永远是在重复,教训很难被吸取。对历史、政治有兴趣者可以看看。另一部电影《法比安》则是一部很个性化的文化艺术片,内容没这部丰富,技艺上不错。另谈。
人无法选择生活的年代,但是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嗯嗯嗯,领会到了
铁叔、荞麦、巴比伦柏林女主、Jannis、Jessica唐顿庄园小女儿,算众星云集了,历史层面其实展现得还是一般(之前个人论文研究的刚好是这段时期),为主演们多加一星
第一次看慕尼黑协议的片子。一开始的盲目追随,到后来身边挚爱的人受到连累,才发现纳粹的可怕。张伯伦说他只是拿着手上的牌来去打,让我变成小丑只是很小的代价,如果真的违背了协议,那就让全世界都看看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卡司里老的少的好演员这么多,电影拍得不错也是理所应当,也确实扭转了我对张伯伦的一些看法,大概是最近几天看了点一战相关吧,多少能够理解他避战的怀柔立场。然后看到演ss的八月和演反抗军杰尼斯的对手戏就一边感叹德国演员中青年交接棒,一边又有点想笑,德国电影圈子这么小,这些人不是在演nazi就是在演jew的路上,再不然就是国防军,反正谁都跑不了
重新为张伯伦翻案,或者说还原出更务实复杂的政治人物,此片相当成功,也得益于之前研究和小说的基础,Irons的表演入木三分。造成戏剧冲突的小人物视角和动作其实并无关大局,更为可信。
我的天啊这个角度,真《张伯伦:忍辱负重的黑暗骑士》???(不行,希特勒这个演员完全不行,完全不行,再搞什么啊)
有意思。Hugh和Paul才是真愛吧?Paul那前室友党衛軍愛Paul,看到Paul和Hugh眉來眼去、受授不清,氣坏了。
人类高质量男同片 /// 可以为了结尾升四星……未来有太多比夏日的那场决裂更残酷的事情。
这样一部电影,定位挺尴尬的其实。大的历史框架是不能动的,否则就变成架空历史了;虚构的人物只能在既定的框架里作有限的游走,创作空间相当狭窄,而观众对于最后的结局早就了然于胸;对历史人物的描写也处于暧昧地带,介于写实和虚构之间。那这样一来,作者对历史人物(比如张伯伦)的重新评价,其说服力就会大打折扣了。
爱情就是和你分享一支烟,再屏息一起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