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荻上直子。的确是标准的日影,没有空调汗流不止的炎炎夏日,白米饭、小黄瓜、圣女果,生与死,骸骨,和一些淡淡的哲理。
很多人都觉得日影不过是拿着清新的画面和剧情反反复复讲那些煲烂了的鸡汤,但人生难道不就是这样吗,这些小到不能再小的“大道理”,不就是像日影一样,被人在一生中一次次捡起又忘掉,如此反复吗。
日影总是有一种「简单的力量」。站在电饭煲前等着嘀的一声响起后迅速打开,埋下头去猛吸一口。我从来没觉得白米饭可以看起来那么好吃。室毅把自己种的小黄瓜和小西红柿兜在衣服里,一股脑散在小山的榻榻米上,我也从来没感觉过切成粗条不带皮的小黄瓜吃起来可以那样清脆。这种简单力量就是生活的力量,是「吃好一餐饭就是上等的幸福」。
很多人会觉得这太矫情,或是认为日影里的小确幸拯救不了现实世界中的残酷和一团乱麻。但我始终认为,正是它们的存在,才延缓了我们变得冷漠、现实的脚步。换句话说,它只能感动那些原因相信它的人。前段时间深夜和年在花园里散步,路过湖面上薄薄摊开的一层月光,我说,感觉自己的感知力越来越弱了。以前总会很认真地被很多美丽和美好感动,会执拗地浪费掉一些所谓有用的机会和时间来欣赏与感受它们,但现在愈发感觉到自己在一点点变得麻木。她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只能说,希望认可日影人生哲学的我,不要在将来的某一天无法再与之共情。我想那可能会是我彻底长大的一天。
这次阴差阳错看到了出生以来见过最美的烟花。因为买衣服,跑去礼堂还是晚了一分钟。进礼堂时刚好开始放片头。我的位置原本算得上是黄金位置,中部的中间,但实在不好意思从半排人眼前挤过,我就跑到了最前面空的两排,在第二排正中间坐下。地质礼堂的荧幕可以说是不能再大,坐在第二排的我必须全程仰着头,感受一种来自画面的压迫感。前二十分钟里看到仍有人一直在陆续移动,我一直一直在纠结到底要不要回到我原本舒适的位置上去,但最终还是因为不好意思打扰大家作罢。
于是,在全片我最喜欢的那处剪辑,出租车爷爷话音落下没两秒的时候,一朵带有他妻子骨灰的烟花猛得在我眼前炸开。我仰着头,半张着嘴,痴痴地看着。巨幕+近距离+巨大的音效+无遮挡,对我来说和在现场看到了那朵烟花没有任何区别。
让我喜欢的画面多得数不清,但最喜欢的还是三个人坐在寺庙屋檐下乘凉,突然间和尚开始吹泡泡糖。我无法形容那个场景带给我内心的感动。同样喜欢的还有小男孩跑去接外星人电话,大家跑去田埂上,抬头是外星人的气球。现实与超现实边界的模糊是如此浪漫。
逐渐懂了为什么大家还是喜欢在影院看电影。除却更优质的视听体验之外,一起笑也是一种很幸福的事情。父子俩突然的出现,室毅一次次在开饭时的探头,和尚嘴里突然吹出的泡泡,以及后半部分自己先吃饭拿起鱿鱼酱罐子时大家持续近十秒的笑声,都让我感觉异常的轻松和舒适。好像大家一起看电影的时候,很多自己看并不会笑的点都被挑了出来,可以笑得很放松。印象最深的一个点还是父子俩吃寿喜锅的那场,可以说是笑声一层叠一层。btw,看了短评才发现,看完电影去吃寿喜锅的原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
其他忍不住想提的场景其实还有太多,比如小男孩小女孩去溜羊,小男孩和另一个男生在废品堆合奏巴赫,市政厅员工戴着手套温柔的讲解,以及光美躺在榻榻米上和丈夫骸骨的那场戏。那场很有意思,忍不住让我想到了cmbyn里elio趴在床上钻进Oliver底裤的那个场景,在我心里这种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人觉得导演胆小了,但我倒觉得,如果是在爱情题材电影里确实如此,但在这样的主题下,这场尾巴收得恰到好处,点到为止,剩下的就交给观众自己刚刚好。
结尾实在太美,伴着手风琴、吉他、摇铃、盆做的鼓,现实的边界又一次被拓展。夕阳下骨灰飘洒,洋洋洒洒像雪一样,洒在田野里,也洒进了小山的房间里,然后他们一行人越走越远。
在一天午饭时间,苦于实在找不到下饭综艺,眼见盘里的菜正一秒一秒地流失热气,于是我紧迫地,随便又庄重地点开了网盘里存了好久的《河畔须臾》。我也不太确切记得这部电影的简介了,只大概知道这是一部疗愈电影。
吃饭的速度总是像饿了几天一样,所以当最后一口塞进嘴里时,我和妈妈才有一搭没一搭地看到这部电影的四分之一,而后了了,各自上床睡午觉。
直到今晚,我跟妈妈的观影才正式开始。
故事接着从那对卖墓碑的父子继续。父亲指着远处紫红色晚霞映照下的灯火宅院,让儿子跟他一起想象吃河豚料理的场景。「嗯,真不错」,儿子说。父亲蹲下,闭上眼睛描述起来,「精巧摆放的河豚刺身,晶莹剔透。就这样夹起3片,蘸上些加辣萝卜泥的橙醋,送入口中」,父亲回味地空嚼着,笑着说,「然后鱼肉有种嫩滑弹牙的回声」。要知道,他们是连一顿寿喜烧都很难轻易吃到的人。
之后就会慢慢发现,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有难以再次剖开的伤口。
男主开场没多久就收到许久未闻音讯的父亲死去的消息。即便他跟父亲的唯一关系只有——他知道他的父亲是会在桌边喝牛奶的人,父亲的死却始终困扰着他。父亲为什么会一遍遍拨向生命热线?父亲是自杀的吗?但一切没有答案,陌生的父亲只留下一块没有烧尽的喉骨。
隔壁的怪大叔,总是蹭洗澡蹭吃饭,但却是一个不敢杀昆虫的人,尤其是蜘蛛。因为他相信,那些逝去之人的魂魄需要借助蜘蛛丝爬上天堂,蜘蛛丝断掉了,魂魄就只能掉下地狱。他曾经有过一个儿子,后来儿子也许是顺着蜘蛛丝爬上天堂了。
还有那个看起来最富裕的女房东,当然她在看见墓碑父子吃寿喜烧时,也毫不犹豫拿上碗筷蹭饭。她失去深爱之人,丈夫因病去世,她只能在独自一人的时候依靠抚摸、啃舔丈夫的骨头来感受与丈夫的贴近。
还有更多没有展开故事的人。住在河边弹吉他的男人,死后依旧以魂魄浇花的老太太,每日在蝉鸣中呆滞着吐口香糖泡泡的僧人……
故事越往后,我知道这是一部疗愈电影,更是一部生死电影。
在跟妈妈同住的这几年里,我总是有意或无意地点开关于生死的电影。因为生死曾经如此凶猛地与我们生活擦边,而我们在那个当下措手不及,四顾茫然。如今,我们幸运地拥有了更长的时间来尝试照葫芦画瓢——画出最完美告别的模样。
但这个话题谁也无法聊成日常,我总在气氛哄到那儿的时候掉头走开。在男主一边锤父亲骨头一边哭喊着说自己是没有感知微小幸福能力的人时,女房东安慰他。我无厘头地跟妈妈说,「女房东的手怎么这么黑啦」。
作为一个经常逃避物质现实的成年人,我经常用死亡测试自己,期待通过这场人生必然的虚无的终局碰撞出内心真正的自己。须臾人生,到底什么才是必要的?也许这也是我想与妈妈达成的理解。是房子重要还是生活重要?是爱重要,还是金钱重要?
其实生死之中更添遗憾的是,最后我们才发现,我们的内心从来不曾向本应亲密的彼此摊开展露。就如男主一定不会告诉父亲,他以为找到了好工作,却没想到走进了监狱。父亲也一定不曾告诉他为什么自己反复拨打生命热线。又如墓碑父子中,儿子一定不会知道父亲也曾经对生活失去描绘河豚的想象,父亲也一定不知道儿子是否真的走进过他自导自演品尝河豚的戏里。
影片里有三场告别的情境。一段是女房东为丈夫办了树葬,一段是出租车司机描述给妻子的烟花葬,以及最后一场男主给父亲的葬礼。他将父亲的喉骨磨成灰,让父亲随风而去。飘向紫色小花开满的地方,也飘向男主的榻榻米。
影片结束,妈妈说:就是很简单的剧情哦,没什么高潮。我说:是啊,日本电影都这样啦。妈妈拿着浴巾,点开她的全民K歌就去洗澡了。
其实我好想问妈妈,如果有一天你要离开了,你会想选择哪种方式离开啊?
深埋在树下吗?
还是飘散在大海里?
还是说冲上夜空,绚烂如烟花?
然而这个问题我在嘴边嚼了好几遍,又数次吞回肚子里。
所以啊,还是请须臾人生再多须臾吧,这种问题我还没学会问呐。
起初我以为这是一个社恐人士融入社会,被社牛邻居疗愈的故事,没想到这是一部关于生死的故事。
社恐山田是一个怪人:不爱说话,洗澡就要喝冰牛奶,快乐是第一秒打开电饭锅用热米饭配咸菜,悲伤是被社牛邻居道德绑架占用洗手间洗澡,晚上失眠要背九九乘法表,白天休息只想躺着发呆。
但在这个须臾宿舍住的其他人好像也没多正常:倡导极简主义的社牛邻居永远在蹭饭,隔壁的和尚先生永远不说话,偶遇的父子每天穿着西装卖墓地,房东太太会因为嫉妒孕妇而生气,门口种花的老奶奶竟然是不相信自己离开的鬼魂,钓鱼下棋的大爷是音乐家,孩子们在演奏音乐和给外星人打电话…
就是这些小事和怪人,讲着讲着我就哭了。
我在他们一起吃寿喜锅的时候哭,听着他们聊着已死的老太太的可爱,没有害怕和恐惧,甚至还希望她回来看看。
我在山田去看已逝父亲的公寓的时候哭,听着社工的讲述,感受着他记忆中的父亲和与父亲习惯上的连接,感受着爱和谅解。
我在出租司机讲起妻子的骨灰成为烟花时哭,不知道为什么就感觉到了很多很多的回忆和幸福。
我在孩子们电话响起的时候哭,看到那个外星人和崩溃着的大叔,仿佛被一个小玩笑圆满了很多很多的期待。
故事最终以所有人为山田父亲办的葬礼结束,伴着每个人演奏着的音乐和缓缓落下的夕阳,很难不笑着流泪。眼泪献给这些互相治愈的普通人,也献给生活中的每一丝美好。
电影的美学几乎是日式的,有湛蓝的天空和草地…但也有很多亮眼的地方:代表他人目光的乌贼眼睛,绿色的电扇和绿色的电话,永远身穿红色的南女士…这些颜色和很多讲述的空镜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配乐方面也是非常可爱温柔,配合一些小幽默,真的催泪满分!
我非常希望这部电影能够治愈所有封闭自己的人。就像山田在最后讲的,“我这样的人,也配享受这些细小的美好吗?”“当然了!”
希望这些生活中的小美好可以治愈更多人,如果你害怕,就也试试倒背乘法表7那行,可以抵御很多恐惧。
孤独死的父亲骨,背着案底的儿子,无处安放的骨灰。 幼年丧父,中年丧子的厚脸皮邻居,举着手大叫我没有钱,心安理得蹭吃蹭洗澡。 美貌的单亲妈妈房东,努力拉扯年幼的女儿,走不出丧夫的阴霾。 交不起房租的父子,炎炎夏日依旧穿着黑色西装,一家一户推销墓碑。 有钱人家买了10w人民币的墓碑,为了安葬她家的狗... 烈日,白云,蓝天,虫鸣。身处地狱的人们顺着蛛丝跑向天堂,蛛丝却总在接近天堂的地方断掉,让他们狠狠的跌下来。 须臾间烈日当空变成滂沱大雨,平静的海面变成深夜的地震。他们一起吃着卖墓碑赚来的和牛。谈论着隔壁死去的婆婆的灵魂。 蛛丝不能通向天堂,却可以连接着一个一个的loser,带来一点点的小幸福。 一生太长,刹那太短,须臾正好! 夏日的阳光下父亲的骨灰飞扬在绿色的田野。超脱了生死的恐惧,也就接受了浮华的世界。
四个小时的时间,有时会暂停下来,跟朋友聊着生活的细节。
读书笔记,收拾衣服,今天十点肯德基套餐送的宝可梦……
跟这个电影的节奏像极了。
生活可能没有每个瞬间,能让我非常确信,非常意义非凡。
但这种生活就是一种属于每个人的真实。
希望每个人都能见到真实的自己,以及触碰到那种生活真实触感的机会。
有「慢活清新派」之称的日本导演荻上直子,2017 年以跨性别者为主角的电影《当他们认真编织时》获柏林影展泰迪熊奖肯定。
与《当他们认真编织时》不同,本片则聚焦在社会边缘的人们,电影有着以往简单疗愈的叙事风格,并以幽默诙谐的手法与鲜明的角色形象,探讨严肃的人生课题 – 生死。 结合日本富山县美景与日本美食元素,在看似平凡的日常瞬间渐渐获得疗愈。
《河畔小日子》描绘刚出狱、个性有点孤僻的山田(松山研一饰)来到北陆地区的乌贼加工厂工作,入住当地一个奇妙的社区,名叫牟呼栗多。 小区里头全住着一群看似有点怪的邻居,像是不请自来一直借浴室洗澡的奇怪大叔岛田(室刚饰)、带着儿子到处推销墓碑的父亲沟口(吉冈秀隆饰),以及看似心事重重的女房东。
居住在这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难以言说的秘密,过着不怎么顺遂的人生,但同样拥有善良可爱的灵魂。 不知不觉中,没有血缘关系的他们,开始共享生命的喜怒哀乐,让原先只想一个人过生活的山田,也渐渐卸下心防,开始与这群人共度日常。
在看《河畔小日子》时,可以发现诸多地方都有小巧思,连日本片名都有其代表的涵义,甚至与片中主角们居住的社区名称一样。 日本片名「川っぺりムコリッタ」可拆解成两个部分来说明,「ムリッタ为佛教用语,直接翻成中文为「牟呼栗多」,是佛教中计算时间的单位,与「刹那」的概念很类似,约为 48 分钟的时间,也是佛典里最小的时间单位。
在這不長也不短的 48 分鐘裡,或許可以是主角山田從烏賊加工廠買了時材回到家的時間,也可以是他回到家煮好晚餐的時間,更可以是他吃一頓飯的時間,而人生中的小小確幸不就是由這些不長也不短的 48 分鐘堆積而成的嗎?
而片名中的「川っぺり」指的則是河畔,不僅代表著社區的地理環境,更賦予故事更深的意義層面。每條河流在抵達大海時,都是由好幾條小溪支流匯聚而成,河流可以說是一個載體,乘載許多生命輪迴與能量。河畔不如大海般遼闊與壯闊,卻與湖畔一樣能讓人感到寧靜與平穩。
《河畔小日子》中的緊鄰河畔的區域居住著一群無家者,他們可能是最知足的一群人,但同時也可能因為暴雨引起的河川氾濫,而沒了藏身之地甚至沒了生命。電影中的「河畔」就成為了一個極富哲理的概念,大到可比擬為人生中所遇到的美好與不幸。
谈起《河畔小日子》中的日本美食元素的运用,如果说本片是一部美食电影也毫不违和。 当片中主角山田度过了没吃到白饭的几餐后,某天下班他去了一趟超市买了一袋白米回来,煮了一顿不是说很丰盛的一餐,只有一锅白饭跟几个腌制物罐头。 当电饭锅跳起来、山田打开盖子那瞬间,顿时热热的蒸气配着米香扑鼻而来,足以说是幸福的瞬间了。 而当山田嘴巴放进了久违的米饭,真的让人看了也食指大动。 从没看过只是简单的米饭,也能拍得如此美味,令人垂涎三尺。
而美食之所以让人感到好吃,除了一大部分出自于食物本身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与某人共餐而有的共感体验。 《河畔小日子》中有许多场餐桌戏,从山田一个人享受,到与邻居岛田好几场的吃饭戏,以及与全小区的人吃寿喜烧那场戏,餐桌戏好玩之处在于,明明都是吃饭,却因为跟不同的人有了不同感受。
当主角山田一个人吃饭时,他享受着疲惫渐渐卸下的时刻; 但跟邻居岛田吃饭时,孤僻的山田却因为热情的岛田而有了对话,他无意间聊起了逝世父亲的事情; 而当大家一起吃着寿喜烧时,却异常怀念起曾住在社区的老太太,原先社区人们淡淡的链接,在此时有了强大的羁绊。 这都是电影呈现出的疗愈张力,而却是最简单的日常:吃饭。
《河畔小日子》中这句话贯穿整部电影,也是整部电影一直试图传达的主题。 日常生活中有好有坏,但有时因为过于平凡无奇,很容易忽略掉小小的美好,而放大了每一个坏。 人生很难,也很苦,但总有几个细小的幸褔碎片或瞬间出现在生活当中。
主角山田在还没进到这小区前,他是破碎的状态,而社区的邻居们虽然看似乐天,但他们内心都有着说不出口的苦,像是丧夫的年轻女房东、大半年没有收入的墓碑父子档,或是看起来最快乐,内心却有极大伤痕的蹭饭大叔岛田,他们如同主角山田都一样是破碎的。
而当破碎的人遇见了同样破碎的人,这些伤口是会互相碰触,却慢慢愈合的。 电影结尾丧礼那场戏,没有人在哭,参加的人们甚至没有血缘关系,也称不上好朋友的关系,只是居住在同一社区,在这短暂的人生当中遇见彼此,而产生了羁绊。 他们一同送行着不甚熟识的往生者,脸上却透露出心中的暖意与释怀,每个人都在这一趟之旅当中,获得了解脱。
竖笛+口风琴组合出的片尾曲太过温暖,让人忍不住轻打节奏耐心聆听,甚至忍不住轻声哼唱(发现是给《凪のお暇》配过乐的组合,顿时觉得更加亲切)。人生或许缺乏希望,但有一个个须臾的欢愉存在,有爱蹭饭、蹭浴室的极简主义邻居,天天带着儿子卖墓碑、似乎也曾对生活失去希望的父亲,爱吹泡泡的和尚,永远正能量十足的厂长,按时交租就给糖吃、看到寿喜烧就果断蹭饭的房东这样一群人在,生活也能重获意义。葬礼是治愈生者的仪式,可以让骨灰随风飘散,可以让它滋养树木,也可以让它一飞冲天化作最美的烟花,不论何种方式,最重要的还是让生者释怀。影片所处的世界多少有些光怪陆离,灵魂能化作金鱼在空中飘荡,去世多年的老太能现身浇花,形似巨型鱿鱼的外星人会给一直联络他的孩子来电,看着还有些令人向往。2022BJIFF@深影
釜山电影节看的,片尾曲太他妈好听了,我要循环播放一百遍。
救命世界上怎么会有松研这种越病丧越有少年感的大叔啊!
人生不过须臾刹那,不过四季三餐,不过是在得与失之间来回摆动的一天天一年年——回首已是五年或十年,读懂是否有意义已是不惑年;一群拥有各自前史秘密和隐秘伤痛的人,在低至尘埃的日复一日里,努力等待金鱼升空的片刻,努力寻找与外星人沟通的方式,努力适应怎样面对或处理生死问题,颓丧中自带温暖的奇怪笑意,每个人都拥有微小幸福的权利。蝉鸣如瀑,绿意如洗,白米饭配生黄瓜的清脆,一个互相救赎的明亮夏天,一个漫长告别的送葬队列(很大林宣彦既视感)。
发自内心觉得好好看啊,看荻上直子可以治疗精神内耗。全程都是带着幸福感笑着看完,有的地方也是真搞笑,算是温情喜剧片了。属于十几岁那会最喜欢的那种日本电影,也是这几年在一些调色很土剧情人物关系雷同的日系爱情电影冒出来之后比较少见的生活流电影,以前倒是很多。一切都太日本了,想不出来里面的人物除了日语还能说什么,感觉银幕上每个光孔都在说这是日本电影。看到一半觉得很多元素和《人生大事》重合,有前科的儿子、骨灰烟花,未看《人生大事》但有所了解,即使存在类似设定和元素,呈现出来是截然不同甚至相背而行的东西,吃白米饭的满足、极简主义自给自足、死了爹的儿子每晚感觉爹的骨灰盒在发光、亲吻丈夫的遗骨自慰、研磨骨灰,陌生人之间不计背景的联结和似有若无的疏离感,平静简约,只有日本人才会这样。
每次看荻上直子的片子就会变得很脆弱。从接到宇宙打来的电话,像章鱼又像水母又像金鱼的外星人风筝在天空ふわふわ地游动开始,眼泪根本停不下来。一如既往的由固定的三餐和米饭来确定的存在感,和以一个人也可以为单位,由各种方式重组的家的概念。还有那些关于生与死的浪漫和疼痛,生命里那一点一点、彷佛稍纵即逝的幸福,和那微小却慎重的仪式。像抚过野生植物的阳光一般,人们都能以普通的温暖、重复但确实地活着。
我死后,请将90%的骨灰撒海,但剩下10%你可以自行处置。 #BJIFF2022
#2022BJIFF# 看完想去海边发呆,想去乡间小住,也想吃寿喜烧,就是对片子没太大感觉。倒也不是不好,全员演技派,不管是情节还是景色都很舒服,但总觉得这种程度的日式鸡汤已经很难打动我了。死去的人就是死了,活着的人要如何和解,废物配不配享有片刻的欢愉,生命的存在到底是须臾还是永恒……这些主题吧,也不是说没劲,但大概20出头的年纪看的话会更有触动吧……(但是松山研一的颜还是很能打的!(今年北影节结束啦!拜拜~
北影节第一日看的三部影片每部都与章鱼有关 电影名字起的很妙 选角也妙 松山研一颜值大回春 只是所有细节包括取景打光都太遵循日影的固定模式 有些猎奇有些治愈 却唯独缺少惊喜
求求大家看电影准时到场吧,费这么半天劲抢票,结果到头来连按时入场都做不到吗居然?我也是第一次遇到居然电影开场十几分钟了还在哗啦哗啦开着手机照明往座位里挤的
荻上直子太会拍人生季节了。河畔须臾,悠长盛夏,活着是一件轻轻漫漫的事。感谢邻居们古古怪怪,才能照亮生活的可可爱爱。有的人将逝者做成烟花,有的人将逝者埋于树下,生前与死后隔空对话,等台风过境便是又一个轮回。松山研一只要不长胖就永远是我的白月光L~
想吃寿喜烧、河豚刺身,不然就着腌章鱼吃松山研一煮的米饭也行,从电影里看到了小河、拨号电话、路边的紫色小花、外星人风筝,听到雷声、雨声、寺院的蝉声,真是多谢款待了
后劲有点大。
我把它理解为关于联结的故事,后劲有点大。ケンイチ的表演几乎挑不出毛病,光妹这个角色有场戏举重若轻,有被震惊到。震惊之余,又有共感。映后Q&A才得知,导演先写了脚本,但是为了更好的把这个脚本卖出去,就把脚本转成小说,出版后口碑不错才顺利映画化。霓虹业内执着于漫改和小说改的风气啥时候才能过去……
人生活在一个瞬间,洗澡后的一杯牛奶,香喷喷的白米饭,雨天一起躲雨的房间。
喜欢全片每一个须臾片刻;喜欢满島光贡献出全片最高光的一场表演。
看的时候几次想起《大佛普拉斯》里的飞船,好像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星球里旋转,饲养,笨拙地碰撞,如果只是这样,就又变日式绿化宣传片。所幸不止这些,亡灵的维度一直悬在空中,像两列火车规律轰鸣。生命热线在讲金鱼故事的时候,摄影机打出金鱼样的光斑,橙黄交叠闪烁,最后对准太阳,完成透明灵魂的一次显像。流浪电话响起,空中的八爪风筝飞舞,代表案板上无数鱿鱼从未闭上的眼睛,接受跪拜。还有台风,听说古埃及信奉死后生命,因为恒河每年泛滥,死伤无数,水退后又是沃土。台风卷起番茄,卷起牛奶,卷起屋顶,卷起骨灰盒。然后番茄、牛奶、屋顶和骨灰又进入下一个浅紫色循环。另:音效做得很用心,静中脆响最抓人,尤其是光妹咬遗骨那段,有种诡异的美感。
3.4/5.0 #BJIFF#从电影结束到出电影院,见证了影迷群体从极简主义谈到丧葬文化,谈到田间生活然后落脚至日料。都走到四道口路上了,还能听到有人在商量晚上吃哪家寿喜烧。
作为观众的我们接通了荻上直子打来的life line,她一如既往温柔地说着要好好吃饭,就能好好活着。即便觉得她的话听起来像是童话,也愿意相信并希望这份魔力的有效期再久一点点。那个关于花火的故事是真的,我大哭。
从羊了开始听日文字幕,“杨康”听完字幕,“杨过”完成翻译。简直可以算是“杨康+杨过”给我的“礼物”了。。也完成了本年度全过程试做一部电影的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