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圩场,是湘赣边界农村商品交换的场所,农民们通过赶圩出售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再通过所获的金钱,换回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工业品和日用品。红色圩场,顾名思义,因为是毛主席亲创的,如果你从外界进入草林镇,马路上的入口处就有这样的一条标语:“毛泽东首创红色圩场--草林欢迎您”。
2,这电影是在我家门口拍摄的,里面客串的路人有我熟悉的面孔。电影中的街道是旧街改造而成的,把白墙涮成土黄墙,店面招牌做旧改名,狗牯脑茶馆的原馆是由一名朱姓老板经营,印象中生意不错,有两个女儿。草林镇当时应该还叫草林村或草林乡,茶馆是该镇上的一大特色,逢圩时人最多,茶馆生意也越好,人们聚在茶馆里边喝茶吃聊天,还吃一些炒瓜子、豆饼、生姜、薄荷糖、浸坛(浸泡制成的辣椒、大蒜)等等,每个茶馆都有一台电视和VCD、DVD机,会放一些电影。回想在小学生时代,我在各个茶馆里看过很多早期的香港电影,古惑仔系列、赌神系列、三级片、鬼怪片,如果有一部精彩的电影在茶馆里放着,会吸引一大批小孩坐进店内看,人数多到干扰茶馆的生意时老板会驱逐这些小孩子,过于精彩的电影会让被驱逐的小孩依旧站在门口流连忘返。而现在的茶馆早已不复当年情景,现在草林镇正在打造红色旅游小镇。
3,电影中的有一称呼叫“老俵”,亦读“老表”,这是整个江西省的特色称呼,具亲昵性,可能是为了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草林的叫草林老表,在遂川的叫遂川老表。另外,“俵”字亦可作动词,客家人方言常说“俵客”、“俵烟”、“俵糖果”,就是请客、递烟、发糖果的意思。
4,有了新的农贸市场,现在的红色圩场不如老早的红色圩场,那时的红色圩场是人挤人、热闹非凡,大大小小的买卖人,山上住民挑下山货过来卖,卖豆饼的、卖扁担的,卖手织品的,卖十元三样的。早上,专门做豆浆的人会挑着豆浆大瓶走在大街小巷吆喝:“卖豆浆,巴了色滚(很烫),放了白糖。”这句话要重复很多遍,印象深刻。我记得小时候吃的豆腐饼蛮好吃,一种白色椭圆的饼干,味道有点香甜,5毛可以买到3-4个豆腐饼。有一个卖中药材戴眼镜的中年大叔,外貌酷似尹相杰,我经常看到他中午吃米粉,米粉里放了卤肉,他吃得很香,他几乎中午都吃这个,逢圩结束后他把中药材装进一个箱子,箱子绑在摩托车的后座上,骑着摩托车回家。有一对从边远山区鹅岭出来赶圩的老夫妻,男的约六十几岁,女的约五十几岁,看样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女的智力有问题,有一次他们在我家门口吃冰淇淋,两人呆呆地站着,手中冰淇淋正融化掉地,旁边的人提醒快融化了,他们就舔掉快融化掉地的部分。一个八十岁的老婆婆在药店门口摆着零食摊,这个人跟我非亲非故,我却喜欢叫她外婆,因为她看起来好亲切。还有一个癫佬偷人家东西被人吊着马路边的木柱子上,光着上身,额头流血,嘴里嗯嗯唧唧的。以上的都是个人记忆中的浮光掠影,意识到自己身处底层社会,看到的和经历的都是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如果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子的话其实是很悲哀的,不光是不幸的人,还有生活较优越但思维固化的人。
5,肖家璧其人,影片字幕显示“萧家璧”,也没在片中露相,就是一个土匪头子,有一个靖卫团跟国民党勾结,伏击工农革命军,资料上说用惨无人道的手段杀害群众和革命干部近2000人,烧毁房屋5000余栋,简直是一个恶贯满盈的渣滓,后期占山为王。第一次知道肖家璧的名字是在上一辈人群口中得知,忘了听谁说的,肖家璧把一个女人的乳头割下来过。最后也罪有应得,肖家璧被抓获,判了死刑。
6,同中国各个大小城、乡镇一样,草林镇也有混子,无所事事混社会,用草林的土话说就是“多劳局”、“粪愣侩”和“佬百货”。家门口的斜对面就有一家小赌场,小赌场的场所以前是废品站,混子们就在里面混时间,一部分在里面赌博,另一部分人在外面抽烟聊天和四处张望,门口必有摩托车,摩托车必有人一屁股坐在上面看来往的人群。
7,片尾处有一幕,毛主席在批示《临时政纲》时,为了能让老百姓易懂,把“废除聘金聘礼,反对买卖婚姻”改为“讨老婆不要钱”。现在呢,众所周知,江西彩礼“举国闻名”,彩礼数八万、十万、十余万的都有,这些陋习不知什么原因还一直保留着,攀比心理?男多女少行情价?养女不易费?而这些数目一般家庭基本上出不起,有也是借来的,房子、车子也不能少,好,借钱结婚后发现又要还钱,婚后又要生养孩子,生活品质直线跳水,女方觉得亏,男方压力大,双方家庭在观念与物质上互相绞杀,有经济条件家庭的另说。
8,影片略有不足的是,故事背景设置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人物装扮、道具和生活环境不够旧,取景过于亮堂。人物之间的对话可多插入一些草林土话,土话不必主配角说,路人多说几句无妨,以凸显地方特色。比如戴菊花老板责备小裁缝时说他是“蠢古”就挺好,蠢古就是蠢人的意思,跟上面提及的“多劳局”、“粪愣侩”和“佬百货”,都是脏话哈。群众演员少,格局小,取景地少,光茶馆的戏不少于五场。
9,最后,如果你来井冈山旅游,可顺道去一下草林镇,进茶馆喝一杯茶。
一直以来,看多了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但大部分都聚焦于争平等、争自由,虽然这是全民解放战争的重中之重,但有关经济层面的改革和斗争,鲜少有作品会触及。电影《红色圩场》从史实出发,却又视角独特的,带领观众来到井冈山斗争时期,切身体会由主席领导的一场“圩场”之战。
圩场,泛指乡下的集市,也作“墟场”,是比较南方地域化的称呼。红色圩场,顾名思义,是指由毛主席率领红军,为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保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物资供应和部队给养,所建立的一个自由而平等的圩场。《红色圩场》中的这首个红色圩场,位于江西吉安遂川县中部地区的草林镇,这里自古是商贸重镇,而在片中,主席不顾个人安危,同大家一起来到镇上,与商贩百姓们交流时也如是说:“革命军来草林是慕名而来,是来恢复圩场,跟大家一起做买卖的”。
是时,由于封建阶级的剥削,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圩场已经不复当年的繁华。大地主大财阀只手遮天,老实本分的生意人处处被欺,可谓是天怒人怨、人人自危。而我们革命军的到来,也遭遇了各种误解、冷对,当然,这一方面出于敌军的诽谤与污蔑,另一方面,我们的部队,也有一些不够自律的地方。由此,恢复圩场,不仅仅是建立正常的市场秩序,同时也是对抗地主恶霸与国民党反动派,同时整顿我方纪律的要务,任重而道远。
在整部《红色圩场》中,主席在不同场合都说过这么一句话:“那些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养活一家老小的中小商业者,我们连一个红枣都不能动”,行军过程不拿百姓的一针一线,交易现场不贪商户一个红枣的便宜,也相当真切地体现了人民红军来自人民,人民红军为人民的爱民护民作风。故事虽然发生在1928年,距离我们的全国解放,还要很漫长的路要走,但是从这里,我们就能深深感觉,为什么,我党的队伍能不断壮大,能被百姓拥护,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从《红色圩场》中,便可见端倪。
《红色圩场》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片段,便是有关一碗红烧肉的部分。众所周知,主席爱吃红烧肉,但当时物资匮乏,资源紧缺,我们的队伍,连吃糠咽菜都算是难得的美味,何来红烧肉可食?在进驻圩场之后,战士用打土豪劣绅,为百姓分钱分粮分肉剩下的下脚料,做了一小碗红烧肉,端给主席,却不料被怒斥,不能揩百姓的油,后来得知是下脚料制作,又用两个铜板买下,并让战士们当场分吃。这个场景,相当感人,又非常以小见大,让我们感受到伟人平凡质朴又高风亮节的风采。
诚如影片所说,草林红色圩场的开辟,打破了自古以来土豪劣绅对圩场的控制和垄断,人民群众第一次成了圩场的主人。而草林附近的土特产顺畅外销,有效地解决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困难,同时,根据地所需要的物品,也得到了解决。小小的一针一线,小小的一颗红枣,小小的一碗红烧肉,对于我们军队的未来和祖国的未来,意义重大。而这个红色圩场的建立,也如燎原的星星之火一般,为未来席卷全国的革命风暴,打下了坚实的市场秩序与经济基础。
由此,电影《红色圩场》的拍摄与上映,意义同样重大,它带领我们从一个圩场的视角,来投射整个新中国的解放历程与建设历程,不得不说,这是一场翻天覆地的经济战,而红色圩场的成功建立,也为建国后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并且影响着我们的今天。历史证明,自由、平等、开放的市场秩序,才是经济繁荣的基石,这是放之古今、放置于世界任何地方而皆准的成功宝典。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网购早已成为人们的家常便饭,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心仪的商品当天就送到手里,简单、高效、速度,已然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当我们把目光转回到上个世纪,回到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别说买东西了,就连筹建集市都成了难题。影片《红色圩场》就将镜头对准了战争时期的特殊岁月,采用丰满细腻的笔触和颇具艺术性的表现手法,重现红色圩场的建立过程。
圩场,是湘、赣、闽、粤、桂等地对集市的称呼。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根据地物资供应和部队给养相当匮乏,为解决这一问题,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在遂川草林创建了第一个红色圩场,通过打土豪,开圩场,保护中小商人利益等有力措施,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状况,也解决了供给和补养的问题。片中,既有革命领袖对革命事业的求真务实,又有普通群众的思想上的转变,以及红军战士不怕牺牲、一心为民的革命精神,无疑是对那段革命历史的真实写照和充分还原。
建立圩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是一项困难、繁重、复杂的工作。革命领袖亲历亲为,涉险深入到一线开展工作,并想方设法解决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与普通商户谈心,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将心比心,逐渐让对方放下成见;从根本上保障商人的利益不受侵害;与红军战士一起同甘共苦,衣食住行不搞特殊化,一碗肉都要自己付钱;关心当地百姓的疾苦,不遗余力为家属治病;对土豪、地主等顽固分子,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一系列方式和方法的运用,不光转变了当地群众的思想观念,更是为圩场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影片中的几个片段,尤为令人感动。红军战士为了守护中小商人的利益,在店铺外彻夜值守;遇到突发火灾,战士们第一时间冲锋在前,减少商户的损失;村民的孩子走丢了,战士们全员发动,很快把孩子找了回来;而对于地主、恶霸采取封门的举措……一系列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从根本上打消了当地村民的思想顾虑,不光是井冈山革命精神的真实体现,更表现出红军战士不忘革命初心和使命的优秀素养。
《红色圩场》没有从厚重的战争入手,而是在圩场建立的过程中,选取了几个身份不同的典型人物,茶店老板戴菊花、普通战士黄梓风,商人代表郭和生,从三个不同的小人物入手,透过不同的视角来展开故事,三个人之间有着某种巧妙的联系,穿插在恢复圩场的工作之中。说起来,影片在编排上相当大胆,以特殊背景下小人物的所见所得和所感所想来推动剧情,不光视角独特代入感强,更是能够以小见大,透过小人物的言行和转变来重新解读历史,再现峥嵘岁月。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古田军号》、《周恩来回延安》、《红星照耀中国》、《决胜时刻》等一系列影片陆续与观众见面,都在从不同的角度,还原上个世纪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一刻,《红色圩场》也不例外。影片既有对重要历史时刻的充分还原,又有对革命领袖的全新塑造,更注重对细节的苛求与把控,那份薪火相传的革命精神,无疑更值得观众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对于不少人来说,圩场这个词还比较陌生,对它的理解恐怕还停留在历史中。而影片《红色圩场》上映,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这样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登陆影院,将当年草林圩场建立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带到观众身边,实属难得。跟随影片中的故事,跟随革命领袖的脚步,跟随战士的身影,重温井冈山时期的峥嵘岁月,重现那段鲜见的革命历史,显影了影片的题材独到与难能可贵。
记得今年八月份看过一部电影《古田军号》,它是由一个红军小号手孙子的视角讲述 了1929年红四军到达闽西后鲜为人知的峥嵘岁月,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编欣喜的发现最近看到的《红色圩场》同样是一部还原历史的红色题材,该片讲述了:革命斗争期间,豪绅地主垄断纡场,剥削民脂民膏,绝境中毛委员带领战士们历经挫折困难,识破敌人的阴谋,终为百姓建立明买明卖市场的红色圩场故事。
电影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娴熟的现实主义手法,将这一历史进程生动地展现给观众。不仅让观众感受到先辈的不易,更体现了他们的艰辛与伟大。
《红色圩场》通过还原的手法对当时红军所面临的真实往事的详细阐述。剧情以“巧破诡计、解救百姓、赶跑敌人”三条情节线为故事主线,刻画了当年商贸区的面临的种种坎坷。
片中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且栩栩如生。如,坚持不拿百姓一颗枣的红军,到爱美的茶水店老板,以及胆小怕事的裁缝、杂货店的郭老板等等,电影从多个视角角度见证历史。
片中多次出现的茶水店,是个包罗各色人群的地点,里面有真实的中小商户在交换信息,有坏人的狗腿子做梗,也有咱们的红军战士,从这些千丝万缕的反映中不难看出,群众战争正在悄然间进行。
有一天,在茶水铺,正当狗腿子大肆造谣红军抢夺百姓东西的谣言时,毛主席出现了,他用事实征服了现场的人。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很快“共产党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的谣言被攻破了。电影在展现战士与百姓之间深刻情感的同时,也用细节温暖观众。
“好铁,还需猛火烧,重锤打!”是影片中激荡人心的一句话,然而在残酷的斗争中也有不幸牺牲。
比如战士黄梓风入伍前是读书人,是赣州的富家子弟,在秋收起义时投身于革命中。为了给同伴们做饭,他去百姓家烧水,却发生失火,实则有隐情。但当时的情况,在百姓的围堵下,百口莫辩。他被关禁闭了。后来查清了事实,还他了清白。这些没能消磨他的意志,相反他还提出了很多有利于百姓的想法。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为了保护同伴,他牺牲了自己。
尽管他牺牲了,但他生前盼望“公平正义的社会”的理想实现了。这段情节虽然是悲壮悲凉的,但他的牺牲为队伍带来鼓舞的力量!
电影回忆那段艰苦岁月的同时,没有回避当时的矛盾。一方面,我们的部队已经很久没吃上饭,几乎顿顿都是野菜,战士们饿的脸色铁青。另一方面,资本家不仅把持垄断圩场,还欺压百姓、克扣他们的钱、抢夺他们的货物。这种情况下,红军制定的明买明卖市非常及时,深得民心。
影片通过“情与理”、“真与假”等元素的使用,增强了剧情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革命探索的道路上,有高度团结,也有冲突摩擦,革命军要恢复纡场,敌人和狗腿子就要故意砸烂捣乱,破坏我们和百姓的关系。人民的进步是一点点建立起来的,通过这些具体的刻画,影片中关于革命艰难复杂的主题也更加深刻
"打破一个血淋淋的旧世界,建立一个公平的新世界”,当先辈们完成遗志时,我们又将如何看待今天?
《红色圩场》打通历史与现实的叙事方式,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了一段百折千回的革命史。
在国家勤勉向上的今天,我们从当年商业区建立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历史给予现实的精神指引和明天奋进的动力。
1949年解放江西时,毛泽东指示剿匪部队,务必活捉萧家璧来绳之以法。看过电影《红色圩场》你就会知道,这个红军死敌为何恶贯满盈、土匪组织靖卫团怎样罪行累累。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影片添加感动人心的元素,彰显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土地革命时期首开市场经济的先河。
红军同与白军和土匪的交战,画面文字交代时间背景;巍巍井冈航拍镜头,《十送红军》曲调响起,音配画拉开故事帷幕。天寒地冷,战士野菜充饥、衣衫单薄。一连串镜头显示红军部队吃穿用上的物质匮乏。毛泽东看在眼里、疼在心头。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他指示陆勇汉率领连队进驻草林镇,来发动群众,与工商户做买卖,买到部队的军需给养,保障井冈山根据地物资供应。毛委员对陆连长的言谈,既有指派任务的激励,更有对红军打土豪时出现错误状况的忧心。
土豪劣绅万里锐暗中作梗,店铺不敢开门营业;靖卫团余孽方显贵明火执仗抢夺盐巴,威吓阻止商户郭和生做买卖;不良药贩王一把危言耸听,茶馆聊天散布不实言论。这些好人受气坏人神气之事,在铺排中交代着草林镇情况复杂,暗示红军初来乍到,面临诸多棘手困难,若想恢复圩场交易谈何容易。显示毛泽东才能的时刻也随之开启。而在革命老区的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的衬托下,井冈山精神那坚定理想、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依靠群众的内涵,随着剧情推进淋漓毕现。
耐心倾听群众意见,严格执行部队纪律;争取中小商户支持,制定灵活的工商政策。毛泽东治军以谋、治商以道,两手抓两促进。医好郭和生胞姐病痛,相助茶馆老板娘找到丢失的女儿。不进裁缝店铺拿去大众一针一线。打土豪给贫苦者分发财物,一系列感染人心的情节,彰显着以诚待人、以德服众。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广大中小工商业者不再徘徊观望,纷纷重开铺面。开启与红军的明买明卖、公平交易,使得红色圩场日渐兴旺。片中有一组画面,显示着红色兴盛情景。但见四面八方的群众,挑担的、提篮的、背篓的,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的整个集市商品丰富,物价稳定,交流活跃,流向畅通,盛况空前。
红色圩场的创建与管理,是靠革命者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年轻战士黄梓风执行给部队买粮任务,途遭歹人王一把暗中设伏,保护战友壮烈牺牲。当连长陆汉勇含悲背着他遗体,一步一步沿着台阶行进的一幕,一种难以言表的悲壮传达至观者心头。不甘失败的方显贵企图暗杀毛委员,茶馆老板娘戴菊花与裁缝陈财生这对未婚情侣先后舍身挡子弹。当毛委员给率队站立坟前,用有关红火起来的述说,告慰三位牺牲者在天英灵的桥段,叫看客顿觉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影片虽属红色题材,却采用类型片叙事。演出阵容云集了一批实力演技派。以饰演中青年时代毛泽东而闻名的王霙,又一次诠释一代伟人的宏观视野与微观情感。过往以知性见称的马菱,刻画出茶馆女老板戴菊花的心直口爽。反派专业户杜旭东,形塑了劣绅万里锐的为富不仁。再饰军人的龙沐春,演绎眼镜连长陆汉勇的。而一段有关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管理乡村经济工作的革命往事,被拍的有情怀有温度,看起来入脑入心。
关于红军,关于那段缔造了新中国的革命历史,或许很多人将视线都停留在了从艰苦的长征到正面战场的对抗。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壮大,则在正面的交锋背后,有更多耐人寻味和可歌可泣的故事与革命情怀!
电影《红色圩场》正是以全新的视角,以还原历史的姿态,为观众们重新展现了那一段在国民党反动派经济封锁下,为保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物资给养,为湘赣及周边地区的老百姓的正常生活需求,开辟创建了第一个红色圩场(集市)的艰苦斗争过程。
看得出,创作团队包括编剧和导演等的手法都很成熟。故事结构与叙事节奏严谨且舒缓得当。从一开画时的战斗场面,到临近结尾时的“红白交锋”,不仅做到前后情节的呼应,更起到了对剧情本身的烘托作用。因为即便是在以经济对抗为讲述主题,革命战争总归避免不了硝烟的激烈,甚至是革命者的牺牲……关于角色,从革命领袖毛泽东到弃文从军的小红军黄梓风,从茶馆老板娘到大地主方里锐,再到一个个小商户老板和反派人物,几乎每一个有台词的角色都能给人留下或多或少的印象。而主要角色间的人物关系,也从革命军筹划建立圩场的百般艰辛到地主反动派几番妄图破坏,以及从不明就理到了解革命军真实意图后的普通百姓和商户老板们的表现……也渐渐勾勒出了一幅幅或生动感人、或揪心难忍的脸谱画。复刻历史的质感,随处可见!
遂川草林,大镇店小铺子林立,人口众多,本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但在大地主方家和反动派武装大勾结下,已然形成了对井冈山革命军的经济封锁之势。为了解决这一致命难题,毛泽东亲自前往草林,冒险考察了解真实情况,并与反动派势力和随时有可能打回来的国民党军队周旋,一步步排除困难、解决矛盾。不仅让普通百姓们终于了解和认知了革命军才是真正为人民的军队,更在草林这里建立起了真正平等、公正和繁荣的红色圩场。为革命为人民创下了属于自己的经济基础。
电影还从真实视角,再现了遂川的红色历史。特别是片中的几处情节亮点和主要角色的处理和设置值得称赞,甚至感人至深!首先是那个本来是富家子弟的黄梓风,被毛泽东革命思想感召而来,却在一些与百姓交流的细节上犯错被关了禁闭。而当他与当毛泽东促膝长谈之后,终于理解了真正的革命者一切都是为了人民!随后黄梓风执行任务途中为救战友英勇牺牲,极大地烘托和升华了革命者忘我的情怀!还有,茶馆老板娘与裁缝铺老板这对儿CP的心路历程和思想转变,甚至到最后不顾一切为救毛泽东挡子弹的一幕,彻底将龙泉儿女的革命情怀推向高潮!至此,影片《红色圩场》的让人们了解历史的功用性与越来越强烈的感染力,也最终全盘而出,感动每一位不忘历史的观众!
一般,毛主席的扮演者没唐国强演的像
学到了十分nice的表述,比如:正义的冲动难道不该被原谅吗!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个故事,一个恢复赶场赶圩的革命故事
回归了红色宇宙的主线 再次展现毛泽东身为领袖的伟大之处 如片中所讲,正是在他的领导下 红军才回避了很多危险行为 把握住了与小商户打交道的尺度 也正是在他的规划和指导下 草林圩场才重新回归了正常秩序 恢复了商业活力 补上了红色宇宙更深层 更幕后 也是很容易被人所忽略的那一环 一部很不错的电影
拍得不讲究😐题材难得,做群众工作很难的
毛主席教你营商环境管理,哈哈哈
面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工农革命军陷入了物资和食物短缺的困境。对于工农红军里出现的过激行为,毛委员及时制止,统一了大家的思想,明确了目标和工作方法,在反对封建剥削的同时坚决维护中小商人的利益,保护劳动人民,几经波折最终解决了危机,成立了草林区工农兵政府,并出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代表工农利益的施政大纲。工农革命军因为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谈到共产主义时他们神采飞扬,怀揣着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他们义无反顾的投身到了革命的事业中,在红色圩场这场看似没有硝烟实际却也危机四伏的战争中,他们为劳动人民争取了利益,改善了市场环境,也保障了部队供给,为革命斗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心毫无波动,甚至还想笑 如此多情而迟疑的人能领导中国革命? in坝坝露天电影
圩场,农村、农业题材,同时也涉及商业相关,讲述的井冈山时期的一些可能“非主线”的任务、事件,反正看起来比一般的同类型红色作品要有意思些,更多讲的敌后,没有太多正面战场。军事色彩并没有太浓厚,王霙老师的表演自然纯朴,感觉不错。一些配角人物也都演技在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
虽说只有电视电影的质感,剧情也非常雷人,但毛泽东在江西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是比较真实的,至少在开展经济工作方面,共产党人是实用主义者。“不求全面,只求管用”正好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智慧。王霙饰演的毛泽东是可圈可点的,希望以后的主旋律电影电视剧能在伟人的方言及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上下些功夫,力求真实。
主席当时也就34岁,演员年龄太大了。还是喜欢听主席讲湖南话。影片内容比较偏门,从中又了解到了历史的细节。拍摄手法略显幼稚。
电影节小区里放露天电影看到的,有不少不足之处,但还是有些感动,又多了点历史知识
剧情简单了 要是能纪录方式拍摄 方言再现就好了
主角演技太差了,故事虽然主旋律,但还好没有乱煽情。
哈哈哈哈哈
5分 后勤工作在组织建设中至关重要,毛的事业能成功,固然与组织动员能力强有关,但经济保障更是幕后的重点。然而这部电影没有把这种关系拍成功,实际上又走进了一定的脸谱化和模式化的弊病。当年苏区的经济建设,其实可挖掘的地方很多。那是起家之时最艰难的岁月,拍得好就是红色宇宙里的励志大片。
洒满鲜血的革命路是共产党人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贯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革命军,连老百姓工商户的一颗红枣都不会动,这种精神是先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国情相融合而诞生的伟大精神。
一般
一到过年,与我爸一起接触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