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浮生录
《战火》 Paisà 年代:1946年 / 国家:意大利 / 导演:罗伯特·罗西里尼 / 主演:卡梅拉·萨齐奥、茱莉艾塔·玛西娜、卡尔·穆尔
大卫·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算是“拼盘电影”的滥觞,而罗西里尼承接了这一形式,在《战火》中讲述了6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并把这些故事的背景统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意大利,从平民的微观视角来表现盟军的美国跟意大利的关系。由于形式很新颖,使得它不仅在罗西里尼的“战后三部曲”(另外两部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和《德意志零年》)中独树一帜,而且从新现实主义风格影片里也是独一无二的。
第一个故事是登陆意大利后的美国大兵跟一个当地的姑娘独处,两人从抵触到消除隔阂,建立起了友谊。第二个故事是一个美国黑人大兵的鞋子被一个小男孩偷走了,他追到了男孩的住处,被眼前的破败震惊了。第三个故事是个爱情悲剧,一个美国大兵跟一个妓女过夜时聊起自己曾爱过的姑娘,殊不知这个妓女就是那个姑娘。前三个故事分别以信任、谅解和爱恋这些人性中美好的品格为主题,展现出人和人之间的友善和依恋的关系。后三个故事相对可看性较低,但也分别以执着、信仰和献身作中心,全景式地呈现了战争中的意大利,人物从底层的贫民窟小孩、妓女,到前线的游击队员、寻找战士的家属,以及教堂里的神职人员等等,全部的真实剧情,加上非职业演员出演,令影片的纪实性、戏剧性和宿命感全都十分强烈。战争是最能体现人性复杂点的熔炉,它可能会锻造出一座巴别塔,也能让绝望中透露出一丝希望。
笑点
第17分钟,乔和卡米拉这两个语言不通的异国男女,坐着聊起了天。美国大兵乔想家了,而卡米拉却把“家”这个字理解成了“比如”;乔的老家是饲养奶牛的农场,卡米拉却以为是“叮当”;谈到奶牛,卡米拉说起之前有几个孩子站在牛身上的事情,可乔误以为是卡米拉怀了孩子。总之这两个人完全不在同一个频道上,却依然聊得津津有味,也许是他们之间产生了一种超越了语言的纽带,让这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实现特殊的沟通。
<图片1>
泪点
第58分钟,美国大兵出发前发现了口袋里的纸条,但是他以为是妓女留的,就随手扔掉了。其实那个妓女就是他心心念念的弗兰西斯卡,此时她正冒着雨在约定的地方等他,可他却就这样错过了这次相聚。阴差阳错的遗憾令人扼腕叹息。
加我微信jingyurizhi
《战火》作为1946年的影片,依然受到当今众多导演的推崇。作为罗西里尼的现实主义三部曲第二部,影片依旧延续了《罗马,不设防的城市》里实景,无剧本,非职业演员,自然光等等。镜头里依旧充斥着残破的房屋街道和野蛮的气息。影片由六个故事组成,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在意大利登陆的美军攻破德军防线为背景,在战争的大环境下通过六个以小见大的故事展现战争的残酷,人性的美好和黑暗。
1.一只美军团队在一个意大利当地女孩的带路下找到攻打德军的地点。随后一名美军士兵留下来陪伴女孩等待团队凯旋。两人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通过手势和单个词汇进行交流,并产生了某些情愫。但美国士兵因为点烟被德军发现开枪打死。女孩拿起了死去士兵的枪奋勇的打死了一个德国士兵,但最终被其他德军杀死。
2.一群意大利底层的小孩试图哄抢一个喝醉的美国黑人士兵身上的衣服和财物。其中一个男孩“解救”了士兵,男孩带着士兵去看皮影戏。完后两人坐在街道废墟上,黑人士兵憧憬着回国后如英雄般的待遇,随后昏睡过去,男孩偷走了他的鞋。第二天士兵找到了男孩,愤怒的指责男孩,让男孩把鞋还给他。男孩带着士兵去自己家拿鞋,士兵得知男孩父母在战争中死去,看着男孩居住的残破的房屋和穷困的居民,转身走掉了。
3.一个妓女在街头勾搭了一个醉酒的美国士兵。两人躺在床上时,士兵讲了一个故事:半年前他随军队开着坦克进入罗马,受到热烈欢迎。其中一个美丽的女人把他迎进自己家给他水喝和洗脸。两人在短暂的相处中互生情愫,但士兵不得不上前线所以分开了。现在士兵回到了罗马,但没有找到那个女孩,所以心情低落借酒浇愁。待士兵睡着后,妓女留下了一个地址给房东并让房东次日交给士兵。次日妓女换了一身正常的装束在约定的地点等待,但士兵没有出现。(想起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良家妇女在战争中为了生存出卖肉体)
4.战地医院的女护士为了寻找身处战区的反抗组织首领“狼”,和寻找自己家人的男人一路穿过危险的战区。到达战区后从受伤的反抗组织成员口中得知了“狼”牺牲的消息。
5.一个美国神父和两个美国军人借宿在意大利天主教教堂里。食物匮乏的天主教神父们热情款待三位美国来宾。同样美国人也给神父们带来了罐头食品。其中一位天主教神父在祷告时发现两个美国军人一个是犹太教,一个是新教徒。于是天主教神父试图让犹太教徒和新教徒信仰天主教,但遭到了拒绝。神父们没有再追究。在晚餐时,美国神父对意大利天主教神父们的宽容表达了感激。
6.意大利乡村河流上漂浮着大量死去的英国盟军。美军不断的把尸体打捞上岸并埋葬。在食物匮乏的乡村,美军决定在晚上用飞机给士兵空投食物。但在发射信号弹时被德军发现。第二天激烈的交战后美军被德军俘虏,一个个被绑着推进了河中。
六个互不关联的故事,爱情,宗教,仇恨,屠杀,穷苦,战争中的众生相。每个故事毫不拖泥带水,点到为止,让人回味琢磨,充满延伸性。
罗伯托•罗西里尼的第二部战后电影在美国的发行片名是Paisan,对美国人而言,该词有“朋友”或“同胞”之意,用在这部反映博爱之美德的电影身上,倒也合适。其意大利片名则是Paisà,在那不勒斯方言里,它是同村人的亲切称呼。电影以6个发生在意大利真实地点的故事,勾勒出意大利解放期间的国家面貌。6个独立的虚构章节,从南到北,追随了意大利解放的历程。各章节之间,在主题和气氛上,并无密切联系。有的是可怖的悲剧,比如第一节,西西里年轻姑娘卡梅拉的死;或者最后一节,德军对波河游击队员的集体屠杀。有的则是不安的喜剧,如第二节里,那不勒斯街童偷了醉酒的军事警察的鞋子;或者第五节,一个新教徒和一个犹太教徒(美军)进入了意大利北方的方济各修道院,而引起了一些震动。但电影的主题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在1943-44年间的苦难岁月里,盟军进入亚平宁半岛后引起的语言和文化上的冲突。
比起罗西里尼的第一部战后电影《罗马不设防》来, 《战火》在资金投入方面有很大改善。前者是用零星资金和废旧胶片拍成的,但它取得的成功却让罗西里尼有能力实施一个有十倍预算和美国资金支持的拍摄计划。拍出来的《战火》成就非凡。法国大影评家巴赞认为,《战火》之于欧洲电影,正如《公民凯恩》之于好莱坞。它大大提升了电影捕捉现实的能力。巴赞认为,奥逊•威尔斯的创新,是形式和技法层面的。 他使用三十年代的新镜头,制造景深,使观众得以从复杂的影像中自由提取意义。 而罗西里尼的影像复杂性和对现实的强大捕捉能力,却是通过纪录片技巧和剧情片手法的神奇混合取得的。最为明显的就是对非职业演员的使用;在《战火》中,城镇的街道显得如此生动,其原因就在于其中生活着不是演员,而是在战后意大利的可怕现实中苦度的男人,女人,孩子,以及混迹其中的美国大兵。 这一表演最让人动容的一幕发生在开篇故事里,那个为了寻找父亲和哥哥而为美军带路的卡梅拉是由一个未经训练的15岁小姑娘扮演的,而整个开篇故事的悲悯气氛却主要来自她的出色表演。
如果认为巴赞所谓的这种混合是把真实简单地叠加到虚构上的结果的话,就大错特错了。分析卡梅拉的例子,我们会发现罗西里尼在摄影机前制造现实的过程是何等复杂。卡梅拉其实不是西西里人,而是罗西里尼从那不勒斯的一个村子里找来的。从她那里可以发现的“真实”并不是某些简单的确实性,而在于她精神的独立性以及她与周围的西西里村民的切实的距离。这给了她力量,可以不顾别的村民,而和美国兵一道出发。但如果村民和外乡人之间的互动是电影要捕捉的真实的一面,要进入的生活的一部分的话,这却给影片中另一个更为现实的元素——意大利人说着的各式方言——造成了一个问题。意大利不是一个国家,而是许多小国家的集合,每一个小国都有自己的官方语言。 卡梅拉的那不勒斯方言西西里人听不懂,因此给她使用了配音。在修道院那一节里,又一次使用了配音,因为故事里的修道院位于意大利北方的里米尼内陆,而电影拍摄的修道院却在南方的萨勒诺。那些讲着那不勒斯方言的修道士的对话,都要用罗马方言来配音。
因此,罗西里尼的现实主义,不能简单理解为现实的再现, 而是一些并置的元素,当它们被摄影机捕捉时,才变为真实的。这非常明显地体现在他置虚构元素于真实地点的方式中。第三节(美国兵弗雷德没有去找六个月前爱上的女孩就离开了罗马)最后一个镜头的大部分力量来自他在体育馆外等卡车来接的事实。第二节那不勒斯故事的震惊力量,来自街童居住的 Mergellina贫民窟。当罗西里尼发现这个贫民窟后,就放弃了原始故事构想,而采用了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这个。对于地点的最为惊人的使用出自第四节,一个英国护士和一个意大利男人穿越弗洛伦萨市中心的著名街道,去寻找爱人和孩子。这些著名的街道在电影里变成了德军和意大利游击队的战斗前线,而Uffizi Gallery则成为平平常常的掩身之处。把历史名城转变为战场,在如下场景表现的最为生动:一个英国军官在查看导游图,想知道他正在看的是哪一个著名钟楼,而他身边的那个弗洛伦萨本地人,正为妻儿的安全忧心如焚,只是简单的回答说我不知道。
这种彼此误解的谈话在电影里是很典型的,在这里,语言的作用不是显明真相,而是使之模糊。在开篇乔和卡梅拉的对话里,双方都不会说对方的语言。影片强调了谈话中意图和接受之间的距离。即使在谈话双方彼此听懂的情况下,这种距离也常因意外而产生。第四节结尾就是一个绝好例证:濒死的游击队员告诉英国护士说卢波死了,而完全没有意识到护士就是卢波的情人。 对于语言的误传特性的强调似乎与电影要传达的人类博爱精神相矛盾,罗西里尼没有解决这一矛盾,而是让它一直存在于影片的内核。
最初的宣传材料把《战火》描述成一部庆祝美军解放意大利的电影,但当罗西里尼在电影拍摄中找到了真正的主题(1943-44年间意大利人的真实生活)后,就抛弃了早期的剧本。不过电影确实是以诚恳表现游击队和美军在波河并肩作战来收尾的。普遍认为,这最后一节是各章节中最具真实感的,是整部电影的宏伟总结:波河湿地的单调景色,无垠的地平线,严酷的冲突,以及对农民生活的朴素呈现,都在观众记忆里萦回。它没有像一开始设想的那样关注美军在意大利的胜利,而是聚焦于德军的残酷屠杀。比起军事胜利来,在对困难和失败的共同担当中,有着更为打动人,也更为真实的东西。
对《战火》的任何简单描述都会让电影显得痛苦绝望,但是故事的活力,镜头好像面对新世界般的对现实的感知能力,使其成为最为激动人心,最有活力的电影之一。影片在威尼斯获奖,但在意大利不同政治阵营,对它的接受是复杂的:对于共产主义者来说,它过于基督教了;而对于基督教徒而言,它又过于共产主义了。但在国际上,它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推崇,尤其是在法国,巴赞把它作为关键影片来阐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重要性。
(by Colin MacCabe 《戈达尔·七十岁艺术家的肖像》的作者)
影片主要按照时间顺序,用6个小故事,讲解了二战期间,意大利被解放的进程。
第一个故事:西西里岛
1943 年7月:英美军队登陆西西里岛,开始征服该岛。一个美国小分队到达了一座教堂。教堂里有数十名逃难的意大利居民;其中,一个名叫卡梅拉的女孩主动提出给他们带队,避开雷区,到达河岸。行动中,他们发现了一座无人看守的城堡。
为了安全起见,小分队决定留下女孩,并派士兵乔陪伴女孩,其他人出发探路。乔和女孩言语不通。为了减轻女孩的不安,乔拿出自己家里人的照片,打着打火机,想让女孩看清楚,然而,打火机的亮光引起了德国人的注意,乔被打死了;德国士兵随后过来,发现了女孩卡梅拉。女孩拿起乔的步枪开始向德国人射击;德国人杀了她并将尸体扔下悬崖。当美国士兵返回时,他们发现了乔的尸体,但误以为是女孩卡梅拉干的。
第二个故事:那不勒斯
街头男孩遇到醉酒的美国黑人宪兵,乘着黑人士兵睡着了,男孩趁机偷了他的鞋子。
几天后,黑人士兵在巡逻时,抓到了一个偷东西的小男孩。经过盘查,黑人士兵发现这个小男孩就是前几偷走自己鞋子的那个男孩。黑人士兵要求男孩带他回家,归还自己被偷走的鞋子。
俩人开车来到男孩的居住地,却发现是一个废弃的凝灰岩采石场,里面住着一群无家可归的人。黑人士兵被这里的贫困生活环境所震惊,得知小男孩的父母都在战争中被炸死了。于是,不再要男孩归还鞋子,独自开车离开了。
第三个故事:罗马
1944 年 6 月,盟军进入罗马。受到市民热烈欢迎。
六个月后,在罗马街头,一名妓女遇到了一个叫弗雷德的醉酒美国士兵,并将他带到自己的房间。美国士兵不愿意跟这个妓女上床,而是给她讲了盟军抵达罗马的那天,自己与意大利女孩弗朗西斯卡的会面的故事,且诉说了自己对女孩的相思之情。
妓女听完故事,意识到她就是那个女孩弗朗西斯卡,但现在为生活所迫,自己已经当了妓女。妓女给美国士兵留下了自己的地址,第二天在自家门口等待美国士兵的归来。但美国士兵弗雷德没有出现。他第二天酒醒后,跟士兵们开玩笑的讲了头天晚上妓女给自己留纸条的故事,然后把纸条扔进了风中。。
第四个故事: 佛罗伦萨
盟军解放了亚诺河以南的佛罗伦萨部分。意大利游击队员在进行艰苦的巷战;年轻英国护士哈丽特在拼命打听她的恋人——游击队领袖卢波——的消息。
但传来的消息很不乐观——有人说卢波受伤了。为了寻找爱人,哈丽特和朋友马西莫结伴,进入了被围困的佛罗伦萨城区。哈丽特的冒险以最痛苦的方式结束,她从一个濒临死亡的游击队员口中得知卢波已经牺牲了。
第五个故事:教堂信仰【哥特防线(Emilian Apennines)】
英美的推进越不过哥特路线。在艾米利亚亚平宁山脉的一个小修道院里,一群方济会修士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这个修道院并没有受到战火的摧残。一天,来了三位美国随军牧师。修士们很高兴接待同行。并准备好好招待这三个人。
但在交往中,他们发现:三个美国人中,只有一个是天主教牧师,另外两人,一个是新教徒,一个是犹太教教徒。
教师们从来么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天主教堂里居然来了两个异教徒!最后,他们打算教化这两个异教徒。但被美国随军的天主教牧师阻止。
第六个故事: 波河三角洲(托莱港 Porto Tolle)
1944 年冬天:越过哥特线,沿着波河三角洲,游击队与美国人和英国人一起战斗。
在沼泽地的艰苦战斗中,纳粹-法西斯分子对游击队和当地的无辜平民进行了暴力统治。游击队员和英国战俘被德国人抓捕。最后全部被杀死。
总结:
总体来说,这部影片胜在时间点上。因为拍摄于1946年,二战刚刚过去一年。里面反映了几个问题:
1、美国人对意大利是解放者。
2、德国人给意大利人带来了战争伤害。
3、意大利虽然是轴心国成员,但也有游击队员,意大利人民也有反对德国人的。
据说,这部影片在美国大获成功。这是可以想见的。如果朝鲜拍摄一部中国志愿军解放朝鲜的电影,估计在中国也会大获成功的。
据说,这部电影在意大利播出一波三折。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整个影片里,没有意大利政府的影子,更没有意大利士兵的影子,只有意大利平民游击队的牺牲和付出。因为意大利作为轴心国成员,导演实在没法拍出意大利政府和士兵的反战的情况。战后的意大利政府显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影片。
4、影片里,显示意大利老百姓是战争的受害者。比如妓女、平民窟、孤儿。但请记住,因为意大利是轴心国之一。二战初期,意大利的老百姓可不是这样子的。跟德国人搞的火热,到处出击,老百姓不要多高兴。另外,妓女也不是战争带来的。战前意大利就没有妓女了吗?德国人在意大利,估计也是一堆妓女围着转的哈。
5、这电影,没有对意大利发动战争的反思,只是单纯的反映了战争对老百姓带来的苦难。但也只是意大利老百姓的苦难,意大利开战初期,对其他国家的老百姓带来的苦难呢?导演只字未提。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是一部电影,要有取舍。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面面俱到。
但总感觉有点缺憾。这电影,感谢了盟军的解放,指责了德国人的残忍,以及战争带给意大利老百姓的苦难。但没有反思意大利政府在二战中的所作所为。
这再次让我想起了日本的很多二战电影,大量反映被美军轰炸下的日本老百姓的苦难,但对日本政府的责任,轻描淡写。有人说,日本是“反战败”而不是“反战”,多少有些道理。
==============================
好像说本片是大师罗西里尼的战后三部曲的第二部,里面有六个小故事(算吧我都不记得几个了),开始一个美兵和西西里菇凉语言不同,靠手部动作沟通,开始还有点期待剧情怎么发展,哪知道又来了一个小孩偷鞋的故事以为是支线。。。
第三个故事是个爱情悲剧,一个美国大兵跟一个妓女过夜时聊起自己曾爱过的姑娘,殊不知这个妓女就是那个姑娘越看越乱,电影结构又松散。
原谅我给了一星,水平有限不懂欣赏!
罗贝托·罗西里尼的经典作品。讲述二战意大利全境解放前夕的六个小故事。罗西里尼的镜头对真实的捕捉不是没有选择的,但他只靠拍摄下的真实内容来获取逻辑关联来讲故事,从而完成电影叙事的指涉,而不是依靠蒙太奇去“营造”一个故事来达成导演诉求。这取决两点,一是编导对现实发生的事情有着强烈的关注和巨大的情感;二是编导具有敏锐的捕捉现实细节的能力。
而同时,编导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之所以强调编导,是因为这部影片的编剧是费里尼)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纪录”。在电影叙事中,依然强烈渗透着他们对故事(现实)本身的思考。比如第一个故事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仇恨的产生;第二个故事的人道主义普世情怀;第三个故事中爱情的娇嫩萌芽与它所产生的战争背景这样残酷反差;第四个故事中人面对爱时的不畏死亡;第五个故事则讲述了传统天主教在战争与现代宗教观念挤压下显现出的尴尬,渗透出身为意大利这个纯正天主教国家的编导对战争和宗教的深层思考;第六个故事,用完全写实的游击队员的全体牺牲,突出了意大利人民在二战中的英勇无畏,也是战火刚熄的意大利(影片拍摄于1946年)民心的真实写照。放在影片最后,在当时的语境下,也起到了激励人心的高潮效用。
其实六个故事都可以变得很煽情,但罗西里尼的妙处就在于点到为止,更加产生一种真实感。战争容不得人们在情感那里停留过长。结尾真是伟大。随着德军溺毙游击队员的河水的动荡波纹,传来了报告1944年冬天二战胜利的话外音。
勉强及格。六个短片的合集,呈现了盟军登陆意大利后的种种情状,六个故事的时间背景比较散乱,风格也不一样。一是帮美国兵带路的意大利姑娘死在孤堡,二是美国黑人兵和偷鞋孩子的交情(这些小孩还玩起了卖黑人的把戏),三是美国兵与已做了妓女的意大利姑娘重逢,二人曾一见钟情最后还是戛然而止(这是全片唯一令人动容的时刻),四是寻找昔日画家如今的游击队领导却听闻对方死讯,五是美国随军牧师与意大利教士达成理解,六是44年胜利前夕一支悲壮抵抗至死的游击队的故事。借46年真实世情的帮助,镜头里有不少残垣断壁,还雇了战斗机出镜,临场感尚可,六个故事基本都有乍起旋灭、仿佛从现实上挖取一块下来的纪实倾向,姿态感十足,但并无趣味,反倒是第三、第四个故事在奇情、奇景的通俗路线上走的稳当,摄影也更开阔透亮(第六个的河拍的也挺美)
罗西里尼的战后三部曲的第二部,剧本由导演和费里尼共同完成,里面有六个小故事,分别表现二战期间意大利的不同层面。演员多数是非职业,而且即兴表演的成分很浓。影片具有纪录片的视觉风格,故事结构尽管松散,但欧亨利小说的痕迹依稀可见。影片赢得1946年威尼斯影展的最佳剧情片奖。
随着战争的推进见识到了什么?军人、妓女、孤儿、僧侣、游击队员......一切的感情欲喷薄而出之际而又戛然而止。这就是战争!
#资料馆留影#看完后也算大致了解Italia的二战生活,用纪录片的手法(很多珍贵史料,类比《印度》),六个小人物的边缘小故事,关于爱恨关于信仰关于战争,也都与美国大兵有关,作为“战后三部曲”之二,Rossellini的深刻与人文哲思在本片几乎达到一个顶峰,只是这也恰恰成为本片观赏性不强的原因,前几个还好,但等到讲游击队的第六个故事出现时,我几乎有些不耐烦了,但等“FIN”的字幕出现,又忍不住回味,才明白这是怎样一部杰作,Rossellini是怎样一位伟大先驱,他的勇气与创新,直接影响法国“新浪潮”,鼓舞后来影人把摄像机带上街头,对准时刻鲜活又残酷的生活。
知道为什么费里尼这么喜欢这部电影了。我被每一个故事感动。
罗西里尼 战后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最后一部是《德意志零年》。
三部曲补全了。小故事的简单连缀,中近景自然光,每个城市每个阶层的人们在战争到来之时的细微情感,和罗马不设防很像,新写实的特点,无头无尾,无言旁观。不过故事本身还是带着一点人情冷暖的诗意。
二战结束次年就拍出这么真实的战争片子不容易 第三段和最好看 其他几个故事不是太精彩
SIFF2014 6.21 15:45 和平四厅 六段式结构,关于人道主义的经典母题,堪称WW2十日谈。
除了第四段都挺喜欢的。尤其前三段,不拍战火,但把战火中的二人关系拍得情感力量十足,悲天悯人;全是一美一意的组合,沟通不畅,但慰藉、温存、错过、遗憾、悲伤的情绪在英语和意语的错落交叉中饱满相融。最后一段也有这样的意味,只可惜真正拍起「战火」本身来,反倒露怯了。
二战胜利前夕美军进军意大利时的六个故事,每个故事自成一短片,反应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了爱与遗憾。每个短片都做到了足够的留白,使得文本之外存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影像上比罗马不设防提升了不少,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使本片获得了史料价值。
#SIFF# 罗西里尼的本质就是悲观中透出一种难以名状的compassion,几个故事都能看得出来。弗兰切斯卡太动人,山中教士一段很受触动。除了对战争与人的描写,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沟通障碍”的刻画,无论是语言、社会阶层、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都有涉及,深度惊人。
已下avi 很有意思的小故事,语言交流之外的情感沟通,在特殊背景下的感情故事,人物即普通又典型,最后的结局很有感觉,整片在平静下有一种潜动的力度。看得出有某些费里尼的影子,比起新现的其它作品少了些许悲催与悲悯,多了很多温暖与小趣味。表演虽然僵硬但有时代特色。很舒服的一部短篇集。
8/10。在每个篇章开始的拟纪录片中,街头行驶的坦克队列与城市废墟、高耸的古罗马斗兽场遗迹形成一种忧伤的对望,被破坏的历史文明以相互凝视的方式重回视野,如木偶戏片段中代表基督教的白色木偶与象征异教徒的黑色木偶决斗,台下观众们为高喊正义的白色木偶振臂欢呼,一名酒醉的黑人军警冲上舞台,又被愤怒的观众拉下来,无独有偶的是亚平宁修道院的故事,意大利教士为信仰新教、犹太教的美国随军牧师到来而恐慌不已,甚至在窗前跪祈,十字军东征和美国占领军的文化管制、新教与天主教的历史宿怨,当下与历史的边界都在间接喻指中渐渐模糊。罗西里尼采用全景拍摄自然,展现人物时却转换为视角很有限的中近景,使观众迷失了历史与文明的方位,就像火山山丘中迷路的美国大兵无法与村民顺利沟通,就像黑人军警迷失在交错的道路里,被引入复杂的历史语境。
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第二部,选取了盟军登陆意大利后在西西里,那不勒斯,罗马,佛罗伦萨,教堂和游击队的六段故事。美国人戏都很多,通过他们与当地人的接触和对抗纳粹德军折射诸多语言文化阶级信仰的不同以及劫难经过带来的创伤和改变。资料馆4K修复版。
罗西尼当时一定有种迫切感,这部六个故事组成的电影,相当于战时/战后意大利的纪录片。我最喜欢小男孩和美国黑人那部(黑人唱歌太美),还有教堂那部,修士们感觉太真实了。
确实三部曲最佳(虽然Open City我只看了一半),看完有种虚脱感;就像罗西里尼自己说的,Open City里还有很多“old ingredients”,Paisan真的是pure and new,而且更动人,尤其是那些日常的细节。要拍现实主义,你必须要有对爱的信念。脱离studio,即兴,但仍保有强大的控制力和技术创新,伟大之作。
120分钟居然看得有点累~六个故事水平太参差了,故事和结构倒是都不差,但有些内核不过知音水平,而且演员太水~最后一个故事除了漂亮的悲剧结局完全是祖国白洋淀抗日故事的意大利抗德版,罗马妓女故事好像日本电影~另,深刻觉得米国人民某种意义上被黑了,各路意大利人演英美人民,英语完全听不懂~
战火纷飞,一点又一点地照耀各个阶层、身份与角落。新现实主义冷眼旁观,却又焚心似火,枪眼刀尖下的残酷一览无遗,但一些一擦即着的信任与英勇,如梦似幻的情愫与念想,随风而去的芥蒂与羞赧,总是战争长卷里闪亮的美好。当施暴者被妄念洗脑,希望和平的大势能将他们碾压得体无完肤。@资料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