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个月,今天看完胡金铨电影版的《玉堂春》,我发现好像理解了之前看京剧版时候没太深入搞懂的事情:记得一位名票老师讲,京戏里应该表现出苏三的“天真和茫然”这一层意思来,而大部分现在的演员只有媚态,表现不出这个深度。(原文见//mp.weixin.qq.com/s/YDRpeHJ1adTbDsTIFrU5tw)我当时完全没get到这一层,但是通过这部不被胡导本人承认的黄梅调电影(事实上就电影本身的戏曲层面而言也并不怎么成功),居然补足了对京剧中人物形象的认识。
是啊,苏三充其量也只是个单纯的不到二十岁的姑娘而已。要知道电影里甚至连沈燕林服毒都没经过“一碗药面付奴手,回首付与沈官人”的曲折,而是沈自己把面吃了(此处瀑布狂汗,这洗白也有点太过了)。
但我还是邪恶地开了个脑洞,细思恐极了一下本案关键词“谋害亲夫”,即如果我们默认“此案必有至少一位丈夫被谋害”这个大前提成立的话,那么到底事实上受害的是谁?编剧在这里通过把“谋害”罪行转嫁给沈燕林的不自觉行动,给苏三设置了一种绝对纯洁无辜的性格属性。但是这种绝对的无动于衷,难道就是完美女性性格的一部分象征吗?也不尽然。细想一下苏三这个角色还是有阴暗的一面,当然这种阴影不是指道德上的败落,而是心理上存在的一些洗不掉的污渍,或者称之为人性的弱点。从“谋害亲夫”这个莫须有的罪名来看,苏三肯定对王沈两人都没有主观犯罪动机,但说她对王金龙毫无怨气是不可能的。毕竟是情窦初开刚刚以身相许,以为即将过上幸福生活,就突然惨遭恋人不明原因的始乱终弃,这事儿要搁在敫桂英身上,也还得冤魂神游夜探吓唬吓唬王魁发泄一下呢,您说是吧?然而电影版演到最后居然给了他俩一个团圆结局。这个逻辑看起来真的让我无F***可讲,少走这么一步就能变成深刻的古希腊复仇女神伦理悲剧了好吧?这难道是传说中的故事底本为刀俎、导演为鱼肉,何辞为?(哦后来看了京剧版剧情也有这个结局,当我没问)而对沈燕林她就更不情不愿了,我爱的本是那吏部堂三舍人王公子,你中途插一脚进来算个administrator?
不过在看了一位豆友@Farolito 的分析文章(原文见//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727580948/)之后,我好像想明白了一点:我们假设如果没有这个情感上的“报复”过程,那么苏三和王金龙的亲密关系也很难在这一连串事件后回到之前的平衡状态,即重修旧好过上幸福的二人生活。也就是说,所谓情感层面上的“谋害”或曰“报复”,是苏三通往个人幸福顶点的必经之路。苏三必须有一个帮助她自己的负面情感进行泄洪的出口。表现在电影里就是会审堂上的陈词,也是京剧里最为经典的《会审》一折(前者肯定受后者影响了,尽管改成了黄梅调,但词儿都基本沿袭了京剧的表述)。这样也算是苏三用语言软暴力的形式,痛陈了王对她由于被动原因形成客观结果的始乱终弃吧(王金龙内心OS:我也想帮你赎身啊,可我谁让我管不住自己,手剁完了运气又回不来,家里外头都指望不上,我也很无奈啊!)。 从主观上讲,她其实怨恨王沈双方,但是客观上来说,王和沈又都在她从良的道路上起了正向的情节推动作用。(具体波峰波谷的路径对应的情节母题,请见@Farolito 大神文章里那段关于上升下降V字的分析,一段非常精彩的故事学研究案例了,这里概不赘述。)所以她对两人的负面情绪能量刚好被这个正向推动作用给抵消掉了。
再之后,故事的功能就是必须要给王沈两人各自分配一个合理化的结局,以处理掉他们给苏三的精神留下的负能量残存。众所周知文学作品里任何一条人物线必须有个了结才算完整嘛,但结局也不是随心安排的,否则随便敷衍一个容易让读者觉得突兀,作为一出骨子老戏,怎么能不考虑戏情戏理呢?于是剧本对沈的安排就是不知情的主动服药结果被害死,这也算是他主观上重金赎出苏三,客观上拆散苏王两人的业力报应了;而王金龙则不知道为什么(此处有个扣子,请大家注意)就成了一个正义的化身,考中状元,出任官职。按照世俗成功标准当然还要迎娶白富美,还不能有任何道德漏洞。因此安排他来主持会审,在堂上与苏三重逢,一方面是他之前挥霍流失的业力能量,经过触底反弹又回到了顶点,一方面完美男主自然需要给结发妻正个名分,不能按陈世美那么来,这样才符合他的人设闭环。要这么一看团圆结局似乎也不突兀了。
然而我还是要吐槽(刚刚说的扣子就接在这儿了),这个人设闭环非常地符合男权社会的逻辑,这也是苏三女权不起来也复仇不了的原因所在:她必须无条件服从于她认定的(其实是被对方用金钱表示诚意后死死吃定的)夫君。而她表面上的罪名就是我们刚刚说的大前提“谋害亲夫”,这四个字是男权社会给她下的定论,这个定论把她的行动轨迹给压死了,完全动弹不得,人物行为上的主动性几乎等于没有,若非说网开一面也就只剩一张嘴了。然而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洗脱她谋害另一位(有名无实的)亲夫沈燕林的罪名,也必须靠她原配(有事实婚姻的)的亲夫王金龙之手来完成。所以事实上哪位亲夫也没有被她谋害着,相反他们还是个互相解救(说难听点是互为帮凶)的关系,王帮沈查明死因,沈帮王把赎身苏三的债坑填上,两不相欠正好扯平。因此这么一看,民女苏三才是本案最大输家,受害人兼倒霉蛋。那位要问了,凭什么呢?看起来她也过上了幸福解放安稳从良的生活,算是天真善良有好报了。别急啊,灰姑娘苏三结界嫁给白马王……金龙之后会怎样,咱代入人设想想也能知道,王公子这号好四处尝鲜、见异思迁又管不住自个儿的人物,那家庭伦理狗血剧情还能少得了吗?
好了,到这里本人的邪恶脑洞就填得差不多,也顺带把电影的剧情线索理清楚了,苏三姑娘与一“正”一“邪”两位“亲夫”的斗争,最终还是以男权社会世俗意义上的团圆美满和今天我们意义上女性价值的彻底沦陷而告终。Q.E.D.
PS:关于电影的一些题外话,这部好像胡金铨导演都不承认是他自己拍的,说只是给李翰祥执行导演而已,但你好歹也署名了叭!表示就像是编辑不承认自己做过的烂书一样,完全能理解哈哈哈~但其实结果是,也没你自己认为的那么差啦。 PPS:看完这部,作为胡导小粉丝从此又有了一个东宫娘娘烙大饼式的家庭梦想——买个投影,大屏放胡金铨蓝光资源!
居然才看到大名鼎鼎的1960年代香港美女、邵氏红星乐蒂。端庄秀美、古典优雅,令人印象深刻。
应该说我们对于戏曲还是了解的太少了。虽然很多耳熟能详的剧名、人物故事梗概等,但是其中的故事细节、蕴藏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以往认知是远远欠缺的。也有一种“戏曲是老年人消磨的载体”的成见吧~~
相当地错误和无知。
因为《西厢记》追了几本戏曲电影,SB邵氏上个世纪60年代的高峰探索就渐渐地完整地展现在自己的眼前——以往都是零零星星地知道一下诸如夏梦和金庸的故事纠葛等的旧事传说,以及隐约感觉到那个年代似乎有过某些风华繁荣的高光——看来这一代一代的疏离感不只是以往我们自己慢慢形成的对下的时光流逝的积累,其实也包含我们对上的代际了解的不足和不主动形成的另一种陌生。
但是他们也是一代人一如既往的传承和努力探索,他们在另一个时空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勇敢前行、风华绝代的倾情出演,既是每一个个体自我的绽放,也是中华文化的脉脉之火,滋养着文明的延展永远释放着闪亮的光芒~~
乐蒂应该是这样一朵美丽的花儿、一道闪亮的光电吧~~外形气质惊艳,在本片中,前段的锦衣笑靥、后段的素装悲情,都不失端庄秀丽,这也有戏曲表达的节制、点到为止的因素吧~~不会像现在那样常常夸张或者张弛无序~~
《玉堂春》的名字真美,以为是“玉堂的春天”之意,其实是女主的名字~~真有创意。又原来就是“苏三起解”的经典故事的大故事,更是经典了。
整体一如既往的邵氏招牌黄梅调高峰影片的水准,胡金铨傲然作品,完美的画质、故事讲述、人物塑造、精致的服化道、多个经典的场景(比如行酒令)等等,放在今天上映仍不过时。
他们让我感到别样的温暖和叹服。
山西之行回来后一直在念念不忘,一次重逢也是一次别离。不远的时段,是该再去往的~~这个洪洞县,是必去的点~~
关于妓院的行规行话,胡金铨导演向1951年文华的电影《姊姊妹妹站起来》取经。
看别人的电影了解异时异地的风土人情,应该也是胡金铨导演考据的一条途径。
另外可见,在《天仙配》等戏曲电影风靡香港普罗大众的当时,香港的文化人士也在积极地通过文艺作品向内进行文化寻根与学习。
面对内地几十年风云激荡,可称礼崩乐坏的局面,曾有人说,传统的中国人在香港,更传统的中国人在旧金山。
香港人不是西仔,是唐人。
祝,香港安好。
2019年7月28日。
B站视频:苏三的前世今生
看了高晓松的《晓说》,这里的借鉴可能并不准确。苏三所在的应该是青楼,而不是妓院,场内用语和挂客的流程应该不同。
2020年5月5日。
看了《觉醒年代》,里面说“一等的清吟小班”、“二流的茶室”、“三流的下处”。《玉堂春》电影里老管家称呼苏三所在的“富春院”为“下处”,所以可能胡导演对“富春院”的定位就是三流妓院。
2022年10月23日
公子初年柳陌游,玉堂一见便绸缕。黄金数万皆消费,红粉双眸枉泪流。财货拐,仆驹休,犯法洪同狱内囚。按临骢马冤愆脱,百岁姻缘到白头。
谁说胡金铨不会写情?即使是后来,也只是对感情看法不同。
前半的下处小院和51年《姐姐妹妹站起来》里的几乎一样,行话也有多处借鉴。饭局上行酒令是最大的亮点,又掉书袋又有趣还借此推进了剧情。从钱花光之后,情节照本宣科一路按照戏本快速推进,很多事都急转急停,明显欠缺些打磨,仓促收尾,会审那段乐蒂的大段独唱还算可以。1962年电懋出品的《花好月圆》是在玉堂春基础上改造,整体铺垫到位,演员也挺好,对比起来看着就舒服多了。可惜那版是黑白窄屏,还是邵氏更有钱。PS:65分钟处,苏三撞石,居然用到威亚,飞起来去撞……这,不愧是胡金铨导演。
4.3 胡金铨接替李翰祥执导处女作,雨日@上海电影博物馆。苏三这类苦命青楼女的人设虽惯见,乐蒂高冷清丽的诠释却另成经典。赵雷扮相有好几处形肖徐峥囧。毕竟熟手,音配像不见突兀,布景与配演亦可圈可点~ 后半略潦草。李菁串了个酱油诗侍女666@停云Zoey ps. 以“寺”为题打酱油诗酒令,跳了好多戏。
合格的处女作,黄梅戏基调。几乎没有犯什么错误,不过相对而言也没有什么亮点。但已经初见胡对古典神韵以及中国传统的把握。
流畅自如毫无瑕疵,虽没有苏三起解时黄梅调版但步步相扣很合逻辑,先是你来我往、打后相识;再是你往我来、患难之交,也算是很合理可信的恋爱过程。人物性格也算可信:苏三很有骨气直来直去,王生吃得一堑、长的一智,圆滑机巧。可惜赵雷太雷;美女乐蒂不会演戏
前半小时好看死了,王公子初次去嫖院遭遇的人情世故和行酒令都赞。歌也很顺耳的,堂审开始有点水,但是结尾双双归隐是亮点。冯梦龙版的自然是王景隆中间娶了名门官宦家的小姐做妻,和苏三团聚也是带回去做妾,最后官至xxx
胡金铨早年杰作,改编自《警世通言》同名古典小说。夸张的传奇叙事,优美的黄梅调唱腔,再加上“古典美人”乐蒂的精彩表演,构成了这部黄梅调电影的不朽经典。
城里人太会玩,行酒令好难。一开始就赎身不完了么,省老钱了。
才子佳人的俗套故事,套了黄梅戏,没太多新的创造,胡金铨执导的第一部长片
本片改編於馮夢龍《警世通言》中的《玉堂春落難逢夫》,既著名的“蘇三起解”,是胡金铨在李翰祥策劃下的第一部導演作品。但不同於李翰祥的華麗鋪張,也不同於馮夢龍的道德教化,胡金铨試圖借用一段風流恩怨去探討非傳統的悲喜平衡,且放棄過往哭哭啼啼的情節劇和戲曲裏注重的會審,而是把重心放在描繪風月場所間的人生百態。胡金铨嘗試在青樓,破廟和宴會之間演練各種空間變化,為後來的調度風格積累了基礎,同時亦淡化了原來的黃梅調歌唱片的格局,加入市井小民的“數來寶”和文人雅士的“行酒令”,生動活潑,也可以看出胡導此時對明朝文化的關注。
胡金铨补完计划。这部李翰祥弃导、胡金铨不认、男主角罢演的玉堂春能到这个水准,已算出人意料。一部没有起解,淡化会审,只剩嫖院的玉堂春意外有了跳脱常规的生动好处。
三少爷进妓院一场的人物与空间调度已经甩现在很多导演一条街了。演鸨母的是姜大卫的妈妈吧,人前笑转身唾弃也是没有闲着的时候。各个角色眼角眉梢有来回。结尾五分钟大扭转的确是潦草些
故事讲的是经典桥段,摆的是经世之道。人世间,救不了的风尘,还不完的情债。胡金铨的《玉堂春》,经典之作,开头一段,镜头带着我们逛妓院,了解古时男人嫖宿烟花巷的诸般套路,极大地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电影处处有“古”的魅力,如狐朋狗友送王金龙的践行酒宴,一曲黄梅调,一场行酒令,引出祥梅寺、金山寺、甘露寺、灵隐寺、报恩寺、白塔寺、双塔寺、普救寺、隆福寺九座名刹,九个传说,句句有典故,这一段传统文化的展示行云流水、酣畅淋漓,又不失文人墨客的幽默风趣,不知道甩如今的古装戏多少条街了。只是结尾略略马虎了些,全不及前半段的精彩。
之前觉得胡金铨电影里多江湖儿女,看此片后更觉其描绘风花雪月、儿女情长亦不在话下,可谓文武双全。故事蓝本是“苏三起解”,但其中风月场所之风雅,苏三和王生感情之纠葛与羁绊,以及变幻的人生命运,在中得以完整表达,虽最后一幕略微跳跃,节奏稍赶,但瑕不掩瑜。
这可是处女作,李翰祥你好去shi了
感觉风格很李翰祥,后来发现果然是胡金铨接棒之作,和后期的风格很不一样,倒是很受李翰祥的影响。不过俩人本来都是戏曲元素的热爱者,不过胡金铨本人还是对京剧更钟爱一些。乐蒂的清冷气质还蛮眼前一亮的,王金龙是真的有点像宋小川。。。整体来说前半部比后半部好,后半部基本上就是把戏曲里的情节复刻了一遍,前半部里有些人情世态有意思,窑姐恩客的相处倒有点让人想到海上花。
瓜子脸的俏苏三,双下巴的王金龙。谐趣民俗怡红院,净是“黑话”;击鼓传令道名寺,全走黄梅……此戏之怪也由此而起:苏三在席间讽劝王金龙不该三百两茶钱恋色败家,怎么后来三万两如流水的时候却美不滋地旁边干看着?黑片里的蛇蝎美人都不带这么玩的。等到穷困落魄破衣寒窑的时候又爱比石坚?主线叙事确实乏善可陈,甚至黄梅调在领略过天仙配的大陆影迷眼中也属一般,看点卖相全在传统服化之考究民俗曲艺之风趣。当然还有……乐蒂古典之美。
中国的歌舞片,厄,京剧电影。唱词那段很优美很有腔调,京剧原来也不是那么的晦涩难懂。哦也。乐蒂身上有股古典气质。
古典情调都在,几曲小调直熏人醉,尤其酒席上的游戏,咿咿呀呀地绕有兴头。故事也很古典,烟花女子总是深情,深情总惹血泪,而富家公子总是爱情故事里的变数,令人或气绝或期盼,但古典到极,不管怎样的结局,恐怕都生不出什么新鲜感了。#桃花岛观影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