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到野良犬就会提泥醉天使,因为故事发生的大背景都是日本战败以后。但是两部电影角色的差异导致的表现方式也是不同的。野良犬中有佐藤课长的冷静制衡村上的冲动,主角的行动上是较为克制的。但是泥醉天使两位主角都是傲娇型人格,一个是嘴上说你好自为之我不管,却要三番五次来劝你的顽固医生。一个是玉树临风死要面子的黑手党。一个医术高超却被迫淡泊名利,一个叱咤风云好仁好义。两人的冲突必将激烈,甚至是可笑的。松永生病后硬要喝酒,医生赌气又无法做到置之不理以及标志性傲娇的“哼哼”等等桥段让前半段剧情显得有些幼稚,定下了一个较为欢快的基调。但是这种过分明显的傲娇在我看来是要减分的,我可以接受且比较欣赏的是椿三十郎、用心棒不那么刻意的傲娇。
随着冈田出狱,松永身边的一切被一层层剥落。他意识到江湖道义只是锦上添花的附属品,真正具有统治力的是金钱和权力。没有了钱,情人离去,地盘不保。松永在床上看到木偶的剪影,暗示他不过也是被人操纵的棋子。当他偷听到自己不过是老大手下的工具人,仁义的世界便支离破碎,老大洒出一笔钱,更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松永的人格已经坍塌,在镜子中分裂成三个自己,甚至在梦里梦见死亡的符号,或许死亡才是摆脱污浊社会的唯一方式,临死前他打开的那扇门,也许就象征着一种解脱。
仁义仁义,映射的是军国主义的价值观,它丧失了医生口中最重要的药——理性,它随时可以破灭,只剩下迷茫和消极,然后使人对这个社会失望。松永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不愿承认自己患病,如同不远承认自己如同污水池里的布偶,深陷其中,且迟早是要毁灭的。他的肺就像污水池,每天都有垃圾涌进来,光打扫赶紧是不够的。身边的人都是污染源,只有远离他们,才有可能痊愈。总是欢乐的南新町市场和夜总会提现了人的空虚,几次钞票的出现意在说明无所不在的拜金主义,环境恶劣,卫生条件极差,真话只能从烂醉的天使口中喊出来。当观众和真田医生沉浸在绝望中无法自拔时,女孩却因为直视病魔而顺利痊愈了。如同《罗生门》结尾砍柴人收养婴儿让和尚重拾对人性的希冀,《泥醉天使》结尾也一扫悲观,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国家一直是有希望的。
三船实在是有帅气,有痞气,有风度,有落魄,有绝望,内心丰富,还深藏不露,惜字如金。平常就各种嘴硬暴躁,只有喝醉了才显露真心,大晚上跑医生家里找人看病。医生被威胁的时候,直接冲出来下跪保护。松永喜欢在白色上衣上插一朵鲜花,染病以后站在臭水塘前看风景,他内心里可能在想,这里就像那臭水塘,再美的花也逃脱不了被吞没的命运。我是相信他为酒店女子的告白所打动,即使他不可能跟她一起回老家,他也感谢她的爱意,就像他感恩医生对自己的不放弃。 相比之下,医生就一目了然了,从头到尾没有任何层次,开场没多久,一个暴躁酗酒,富有正义感,脾气差,外热内热的落魄医生形象就完整体现了。 这俩真是不打不相识,你来我往的打了好几回了。医生年轻的时候估计也是个暴躁的主,上了年纪还如此,发起火来就互相扔东西,有点过了哈。 看到了三船的后背和前胸,好喜欢~另外医生的衣服是七分袖,这个凉快,还有门口这水塘,不会是生之欲里面那个吧?志村乔终于把他填上了,也许他还会想起当年那位口袋里插花的年轻人。
摘自《蛤蟆的油》:
谈起《泥醉天使》这部影片,就不能不说一说三船敏郎这位演员。
一九四六年六月,东宝为了准备战后重新崛起而招考演员。他们大量刊登广告招募新人,吸引了很多人。
面试和考表演的这一天,我正在摄影棚里拍《我对青春无悔》,因而未能出席。午休时间,我走出摄影棚,高峰秀子把我叫住,说:
“有个家伙很不错。不过举止有些粗野,选上选不上就要最后决定了,你去看看吧。”
我匆匆忙忙吃完午饭就去了考场,门大敞着,我不由得一愣。
一个年轻的汉子正在里面大闹特闹。
他像刚被捕获的猛兽,暴跳如雷。我不由得站在门口,看得呆了。
这汉子并不是真的大发脾气,是主考官在考他的演技,让他表演一个人的愤怒。
表演完毕,这汉子就旁若无人地往椅子上一坐,环视考官们,从那傲慢的态度上来看,仿佛在说:随你们的便吧。
我一眼就看出,这态度纯粹是为了遮羞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大多数考官似乎都认为他这种态度是桀骜不驯。
我感到这汉子有股奇怪的魅力,因而关心起考试的结果来,便提前结束了拍摄工作,到考试委员会的房间去看个究竟。
这年轻人尽管被山本先生大力推荐,但根据投票的结果,决定不予录用。
我不由得喊了一声:“等一等!”
考试委员会由导演、摄影师、制片人、演员等电影制作各环节的专家和工会代表组成,这两方面的人数相等。
当时,工会的力量很强,什么事都必须有工会代表参加,一切决定必须经过投票,连考演员也一样,就未免过火。
我早就为此耿耿于怀,觉得这种做法就算仅仅是过火,也该适可而止了。所以我脱口喊了一声:“等一等!”
我说,洞察演员的素质如何,判断他有无发展前途,需要专家的才能和经验。既然是考演员,那么,如果把与演员的表演生涯关系密切的专家的一票同门外汉的一票视为效果等同,就无异于鉴定宝石的时候,让宝石商和蔬菜店老板共同主持其事。关于考演员,计算票数时应该考虑到,精于此道的专家的一票至少相当于外行人的三票或五票。因此,我坚决要按我的上述要求重新统计票数。
我这样一说,考试委员会立刻一片骚乱。
有的人大喊大叫,说这是反民主主义、导演专制主义。但是与制作电影有关的委员全都举手赞成,有的工会代表也点头同意。结果,考试委员会主席山本先生站在导演的立场上,就这个已成话题的年轻人的素质和发展前途,作了十分肯定的发言。因此,这个险遭淘汰的年轻人被录取了。
这人便是三船敏郎。三船后来在谷口千吉导演的《银岭之巅》中,扮演抢银行的强盗集团中最凶恶的家伙,演技十分出色,甚至令人吃惊。
他随后又在山本先生导演的《新浑蛋时代》中扮演一个流氓头子,和《银岭之巅》中的演技截然相反,他扮演的主人公于潇洒利落之中透露出凶狠,栩栩如生。
我看中了三船的演技,将他在《泥醉天使》中升作主角。
因此,说三船这位演员是我发现和培养的是不对的。
发现三船这块材料的是山本先生。
把三船这块材料雕琢成三船这位演员的是谷口和山本先生。
我不过是看到这一点,在《泥醉天使》中让三船充分发挥了演员的才能而已。
三船是旧日日本电影界中独一无二的有才之士,入戏之快更是超群。
用通俗易懂的例子作比方,普通演员在表现上需要十成力,三船用三成力就能表现出来。
他动作准确利落,普通演员如果需要三个动作才能够表现出来,那么,三船一个动作就能完成。
无论什么,他都表演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那速度感是过去的演员中从未见过的。而且,他的细腻与敏感也十分令人惊异。
我这些话虽然全是赞扬,但不要以为这是为了捧他,因为事实本来就是这样,我只能实话实说。如果勉强挑他的缺点,那就是发音有些问题,用麦克风录音,有些地方听不太清楚。
总而言之,我是很少佩服某一演员的,唯独对三船佩服之至。
然而,这也令导演产生了难处。扮演无赖的三船魅力十足,就难以和作为他的对立面的医生(志村乔扮演)取得平衡。
这样必然会使这部作品在结构上走样。
如果想取得平衡,就得把三船难得的魅力故意压下去,那又未免可惜。三船的魅力是与生俱来的坚强个性的具体表现。所以,除非不让他演,否则丝毫没有减低他在电影中的表现魅力的方法。我为三船的魅力既高兴又困惑。
《泥醉天使》这部作品,就在这种左右为难中诞生了,结构确实有些走样,有些地方也表现得主题模糊。但是,由于和三船出色的个性展开了一番格斗,我也感觉自己干的似乎是冲破一堵坚牢的墙壁一跃而出的工作。
《泥醉天使》中扮演医生的志村可打九十分,然而他的对手三船却可打一百二十分,这倒令人有些过意不去。
业已去世的山本礼三郎的演技也是无懈可击的。山本那样凌厉的眼神我是头一次看到。开始的一段时期,我连同他面对面谈话都发怵。但是一搭话,却发现他原来是个非常亲切的人。
我是从这部影片才开始和早坂文雄共事的。之后,直到早坂去世,他一直为我的 影片作曲,成了我最好的朋友。关于早坂,后面我想更详细地写一写。
另外,在拍摄这部作品时,我的父亲去世了。
我接到了“父病重”的电报,但当时影片上映日期迫在眉睫,我实在不能停拍影片前往秋田。
接到父亲去世电报的那天,我一个人去了新宿。我喝了酒,但是越喝心情越沮丧。
我怀着难以排遣的哀伤,在新宿的人流中漫无目的地走着。这时,某处的扩音器里传来《杜鹃圆舞曲》。
那欢快的音乐,使我忧郁的情绪更加黯淡,越发难以忍受。我似乎是想逃开这音乐似的加快了脚步。
《泥醉天使》中,有三船扮演的无赖满腹愁云地在黑市漫步的场景。
商量给这部影片配音的时候,我跟早坂说,在三船漫步黑市的场面里加上《杜鹃圆舞曲》。
早坂听了,吃惊似的看着我,但是立刻微笑着说:“对位法?”
我回答说:“嗯,是狙击手。”
“狙击手”一词是我们两人之间的暗语,因为我们看到苏联影片《狙击手》中,出色地使用了影像与音乐的对位法,便把这样的电影配乐方法略称为“狙击手”。
而且我和早坂已经商定,要在《泥醉天使》中的某场戏里试用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配音的那天我们做了实验。
踯躅于黑市街头的无赖凄惶惨淡的形象,伴以扩音器传出的《杜鹃圆舞曲》。那欢快的音乐给无赖的满腹愁云做了令人吃惊的强烈反衬。
早坂看了看我,得意地笑了。
三船扮演的无赖进了酒馆,他一拉开酒馆的拉门,《杜鹃圆舞曲》的乐曲便戛然而止。
早坂吃惊似的望着我说:
“你是按曲子的长度剪辑的?”
“不,不是。”
我这样回答,但是连自己也不胜惊异。
我计算了这个场景同这支曲子的对位法效果,却没有计算这个场景和曲子的长度。结果长度却完全吻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大概是我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之后,踯躅于新宿街头的时候,就像三船扮演的无赖一样,满腹愁云,茫然不知所之,听着那《杜鹃圆舞曲》,头脑中下意识地计算了曲子的长度。
此后,类似的事还有几起。任何时候都是本能地同工作联系起来,这种习性近乎前世因缘。
导演这一行当干到这种程度,可以说完全是前世因果了。
大师小品,内容却异常丰富:事物的多重意象,真田松永冈田的矛盾冲突,外冷内热的医生,外强中干的混混,几个人物刻画和故事发展的细节甚好,光线构图角度选取俱佳,剧情张力十足,极富人文关怀;开始的医手片段和松永病重时的噩梦幻境这两个镜头着实震撼,过目不忘
[2020年5月黑泽明√] 黑泽天皇风格成熟之作(虽说稍嫌用力过猛了)。把一个黑帮题材拍成典型现实主义作品也是没谁了,环境决定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连中心思想都让人物说出来了也真是不够含蓄啊(也不用每个段落起幅落幅都是臭水塘吧……)。志村乔这个暴躁(暴娇?)的医生实在太独特了,写得是真好,不过跟三船俩人实在是都别扭,而且从头别扭到尾,其实多点变化会好一些(传说还有个150分钟版本的?)。那个梦境确乎大师手笔,加上片尾各种强调人物造型的诡异角度,看得出此时黑泽天皇真是博采从长,从欧洲先锋派乃至蒙太奇学派都吸收了不少视听手段。
看这部电影想到的是鲁迅先生。即医者在面对溃败时代时那种深切的无能为力感,挽救一个病怏怏的身体与修正礼崩乐坏的社会两者孰更艰难,怕难的都是破釜沉舟的勇气。黑泽明一项善于在复杂的人性中探寻最原始的情感,电影里医患两位主角都成仙了各自愚昧的一面,一个烂在心肺,一个陷身在污水塘。
人物形象塑造的十分丰满,志村桥和三船的表演更是细致入微,但故事过于单薄,黑泽明似乎难以控制住现代片的节奏(在国际上更为出名《生之欲》也常因为节奏问题被人诟病),另外,黑泽明的战后混沌三部曲带有过于强烈的政治诉求(与他的剑戟片横向比较而言),观感并不理想。
《泥醉天使》中的黑泽明是一个充满悲观色彩的导演,他眼中的世界令人绝望。他借志村乔的口吻否定了日本人的献身精神,借酒吧女的口吻否定了城市。流氓三船敏郎即便努力成为一个好人,但最后难免一死,杀死他的不是肺结核,而是这个如臭水沟的社会。黑泽明寄希望于泥醉天使却找不到医治社会的有效途径。
三船第一次出演黑泽明的电影是承了高峰秀子的赏识推荐,于是黑泽明让他出演「泥醉天使」,本来不过一个龙套而已,黑泽明看完三船的表演为他加戏加戏再加戏,由此你也看到了,龙套成了配角,配角演得像个主角,「蛤蟆的油」里黑泽还不忘记再提及这比志村乔高出30分的120分表演。
虽然是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却夹杂着很多表现主义的手法。天使与魔鬼的对决,最后还是魔鬼取得了胜利。为什么呢?因为是那在魔鬼的主场——地狱。黑导正是讽刺着日本战后那段混沌时期的社会。医生作为一个生命的职业,救得了一个人,却无法拯救这个社会。医生的那一声“哼!”既是对自己温柔脆弱内心的掩饰,也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无奈和鄙视。
重看学习单一镜头内的调度,以及如何充分利用水池和吉他。
质量还行,但怎么都让人喜欢不起来的作品。片中志村乔的医生形象虽然有不少刻画,其不连贯性让整个角色弱化了。而之后两人反复逞强的吼叫片段过多,听着都烦。有意思的地方是整个环境观察很有黑泽一贯的风格,兼具对时代的反思。让人失望的地方是三船和志村每次情深意浓之时都不接吻,只有音乐煽情。
三船非常有穿透力的演出。最后的搏斗让人想起罗生门,同样猥和反英雄,黑泽明在技术层面上消解掉英雄,再在精神上赋予其牺牲。从医生的台词来看,黑泽明对这种传统日本人习性还是保留一定批判态度~剧中松永斜倚柱在水边,构图及形象都十分动人
声音,用光,人物出场,超现实梦境。从类型片角度看,这是一个Yakuza电影的变奏,而且是非常强大的变奏。
結局說教意圖太濃,也太好預期了,微微失望,但全片仍夠水準。嘴賤醫生志村喬,神風特攻隊式悲情的流氓三船敏郎,這兩個角色塑造成功,也精準展現黑澤明對「英雄」的詮釋。兩位「英雄」各自承受的自我「弱點」,也能窺見戰敗國內部兩種狀態。
医生三连,治不了,没救了,笨蛋。流氓三连,我没病,别管我,庸医。笨蛋笨蛋笨蛋(扔东西),庸医庸医庸医(扔东西),两个死傲娇的故事
这是很好的电影,只不过我一整个被年轻帅气的三船迷得晕乎乎的,虽然是个可怜兮兮的黑道病秧子。。啊,“我说,和我一起吧,虽然是个小镇但是路中间有清澈的流水,在那种地方养生的话,病很快就会好的,我不会让你受苦的,离开这里好吗”
8.5,黑泽明和三船敏郎的首次合作,也是今村昌平电影生涯的启蒙之作。
其实你首先应该戒掉的,就是你生存的环境。影片最后,欢快的音乐搭配三船的悲剧命运,妥妥的“以乐景衬哀情”。结尾处年轻少女的痊愈,更是莫大的讽刺。志村乔和三船在影片里就是相爱相杀的一对。很像达叔和星仔!黑泽明大概是想表达:学医救不了日本人。或者有病了就要早发现早治疗。
黑泽早期的noir film,三船和志村的演技碰撞太精彩了,处处充满了现实的无力感与绝望(三船真是才色兼备的一代男优啊,太赞了
7.天皇自此和三船合作,本作亦是天皇后来一些社会问题片的雏形,简洁明快的道德主题+曲折多变的情节,人物则多少有些类型片的形象(心里类型化表演及天皇也挺受表现主义影响的)。战后背景,上扬结局。衬出克己私欲,舍己为人的医生形象。|天皇同样懂得声画的反差所带来的特殊效果。为了强化主人公如丧家犬般游走在街头的窘迫困境,这场戏戏中配上了简单欢快的圆舞曲,盲目的乐观情绪对比出主人公绝望和哀伤。
这个傲娇混混不肯看病的故事太上头了……衣衫不整地和医生打架……喝醉了跑去医生那儿滚地板……救命我好想出于私心给一百星……这片才应该改名叫《野良犬》嘛,挺合适,医生救助“流浪狗”的故事
7.4;仍没有本质上的突破,但创造出了几场精彩的戏份,比如取消偷听的“反打”、环境母题的构造(也许来自瑞典的传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