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不长,以诺曼底战役的战前部署作为切入,展示了盟军中包括蒙哥马利,巴顿等众多人物形象,其中把男主艾森豪威尔刻画成一个近乎完美(身材高大,从容镇定,勇于担当,悲天悯人)的智商情商双高的高大全(话说我很喜欢)
其实片子更大的看点是台词和人物的心里刻画(表情和动作细节),印象中有男主的两段台词,都使我湿了眼眶,很多的细枝末节还是不错的。
能够拍一部没有一发子弹的二战片,又是诺曼底登陆题材,但就这个角度,难度其实就不小,我觉得值八分
2023.05.01
这时一部描写二战中美国艾森豪威尔将军在欧洲战场和同盟国高层互相纵横捭阖,共同实施“大君主行动”,即法国诺曼底登陆计划的故事。同盟国之间经过权衡博弈,最终经验不足,战绩平平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得到了同盟国远征军欧洲战区最高司令官一职。实践证明,没有比艾帅再适合这个职位的人了,即使是战功赫赫、桀骜不驯的巴顿将军也被艾帅“收拾”的服服帖帖。正像电影开头艾克划着一根火柴点燃雪茄一样,艾克在这个职位上点亮了自己,最终成就了他人生最大的辉煌,成为第三十四任美国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能当上总统的五星上将。
艾森豪威尔从英国首相丘吉尔那里争取来完全自主的指挥权,“一个交响乐团只能有一个指挥”,反对依靠空中轰炸摧毁纳粹占领下的欧洲观点,“战争最终只能在陆地上获胜,我们不但要解放欧洲,还得拯救欧洲”。老奸巨猾的丘吉尔在答应了艾克的同时,还是给蒙哥马利等英国将军留下了一定的自主空间。
艾克上任后一直很低调,不喜欢面对媒体,这一点和喜欢出风头拉风的麦克阿瑟将军迥然不同。艾森豪威尔和麦克阿瑟最大不同表现在行事风格上,艾克注重团队合作,大胆放权,要求部下各司其职,不必事事以他这个司令官为中心。艾克擅长和各类人打交道,尤其是一些有个性,不好相处的人,他第一个要面对的就是他那位骄横狂妄不友善的英国朋友蒙哥马利将军,接着是那个走到哪都头顶着一只钢盔的巴顿将军。
巴顿将军聪明但有时候像个小孩子,政治上就是个弱智加白痴,经常口出狂言惹事生非,他一句“盎格鲁撒克逊人将统治战后世界”的种族主义言论惹怒了损兵折将数百万的斯大林,也惹得同盟国的其他国家纷纷抗议。至于掌掴捆绑患战斗疲劳症的战士兵则更是不被允许的野蛮行为。做为艾克曾经的良师,艾克抓住了巴顿怕没有仗打的软肋,让他乖乖的“俯首称臣”。出了门后巴顿对他的司机还吹牛硬撑称“艾克唯命是从,全听我的”。其实巴顿将军的直言不讳还真的一语中的,二战后美国确实建立起了新的种族秩序,只不过巴顿将军就像“皇帝的新装”里面的小孩,过早地说了实话。
根据半月和涨潮的规律,盟军登陆时间只有每个月中固定的那几天,因此保密工作尤为重要,可是人多嘴杂,泄密是不可避免,一个叫亨利米勒的少将在饭店这种公开场合酒后说秃噜嘴,美军101师的一个中尉在旁边听到后反馈给了上级,最终艾克知道了这件事。尽管米勒将军是艾克的军校同学,两人还是挚友,但是战争状态下,个人关系之间“没有什么核心,只有即将生或死的差别”,因此艾克毅然痛下决心,免去他战区的军阶,以上校身份被遣送回美国。艾克对权力的认识始终非常清醒,“讲到权力,压力大的不是重大决策,拿破仑一时性起发动了滑铁卢战役,最终败在了细枝末节的天气上。赌上百万人命很容易,难得是看出他对每一个冲锋陷阵的士兵伤害有多大,认识不到这一点,你就失去了人性”。
随着诺曼底登陆大战的日子临近,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美国媒体却出现对艾克这个最高指挥官不利的报道,“艾克虽是优秀的行政和组织者,却缺乏蒙哥马利的军事才能,或是巴顿的胆识”,他的参谋长建议他做一次公关,来提升自己的形象,艾克不为所动,坚持低调做人,默默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来到英军司令部的艾克即使是抽烟这样的个人爱好也尽量遵纪守法,可是随着伊莉莎白女王和菲利普亲王陛下的到来,规矩被打破了,蒙哥马利将军眼睁睁的看着陛下率先点起香烟,丘吉尔首相更是点燃他的大雪茄烟喷云吐雾,屋里面顿时烟雾缭绕,看着蒙帅一脸无奈,艾克也入乡随俗心安理得的点起了烟。
艾克在汇报中把即将进行的“大君主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交给其他人来说,他只讲美军来欧洲打仗的政治意义,做为一个职业军人,却显示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风范,赢得了英国女王和在场所有人的掌声,更让丘吉尔首相折服。
当年让拿破仑兵败莫斯科城下的主因是恶劣的天气,今天艾克面临的也是变幻莫测的天气,无常的天气可能让盟军的诺曼底登陆计划功亏一篑,艾克做出了艰难的抉择,并承担起了诺曼底登陆可能失败的全部责任,艾克的这份责任和担当让丘吉尔首相再次感动和欣赏,给予了至高无上的评价。
但是即便如此,艾克还是压力山大,别人看电影都开心大笑,只有艾克紧锁眉头,即将奔赴战场的盟军年轻士兵们的生命安危让他忧心忡忡。尤其是第一批空降部队的降落点让他犹豫不决,伞兵的降落地点距离德军前线远近直接关系到能否成功吸引和分散德军前线部队注意力,减轻正面登陆部队的压力,但也直接决定了空降部队的死亡率。战争没有真正的荣耀,只有死亡。艾克做出了他最艰难的选择,空降部队降落点贴近盟军大规模的登陆点,最大限度的减轻正面进攻部队的压力。
距离实施诺曼底登陆计划还有两天时间,一贯固执己见我行我素的法国戴高乐将军终于答应参加盟军行动,但是见面后态度依然十分傲慢无礼,给了亲自到门口迎接他的盟军最高司令官艾克一个下马威,丘吉尔讥讽道“连你们的堪萨斯热情都温暖不了这座法国冰山”。也难怪,了解点欧洲历史的都知道,英国和法国这对冤家宿怨太多,英国人曾经把法国人坑惨了。
走进盟军司令部,戴高乐将军看到里面的人各忙各的,没人注意到他的到来,脸上有点挂不住了,察言观色的艾克示意他的参谋长大声命令“全体将官立正”,戴高乐将军才释然,旁边的丘吉尔首相一脸的不屑,怪话连篇。果然戴高乐将军对“大君主行动计划”不满意,提出了修改意见,但是艾克明确的告诉他来不及了。至于登陆法国后的种种,戴高乐将军也和艾克的意见相左,双方在各个方面基本上都谈不拢。
距离登陆日还有不到二天时间,负责气象预报的史塔上校一脸沮丧,浑身湿漉漉的来到艾克面前,一看就没有好事。果然,一股冷空气不期而至,天气突然变坏,下起了大雨,此时登陆部队已经陆续开始登船。好事多磨,在距离登陆日还有28小时的时候,好消息终于来了,在两次风暴中间有一段好天气,风势减缓,风浪降低。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是下决心做出最后决策的时候了,艾克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下达命令,6月6日实施对法国诺曼底登陆计划,顿时在暴风雨中的千军万马,万箭齐发。此时的艾克心里压力骤减,他坦言“我一度是丘吉尔所说的史上最具权力的人,如今命令已下,我只是个坐在第一排的观众了,现在前线的将士们才是影响决定结果的人,而不是我,现在就看他们的了。
艾克亲自到机场为提前出发的空降部队送行,想到这些年轻的小伙子有七成将牺牲,艾克心如刀绞。但是艾克和伞兵们的面对面交流却是轻松愉快的,一个中尉开玩笑的向将军借火,人群中时不时的传来哄堂大笑声,坐在车里的参谋长看着艾克和伞兵们谈笑风生,心里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实际战果出乎意料,伞兵伤亡率远远低于预期的七成,大概只有两成,这让艾克深感欣慰,但依然深深的自责。
2008年3月GSCAS
看海报一度以为是个疯人院影业的烂片。。
继《辛德勒的名单》之后又一部看哭了的战争题材电影——《诺曼底大风暴》。影片中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如今命令已下,我只是观众了。对于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这个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而言,权利只是他拯救无数个生命个体的工具,仅此而已。
到了能看懂这种压力的年龄了(代入气象员的压力都要崩溃orz…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做出决定要让空军打头阵的时候,空军头头立马表示这是正确的决策,然后对海军头头要求尽可能快的补给,总之一切都非常的…professional(当然这种专业跟日常工作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然后片子另外表达的对战争与人性的思考也都非常好,最后2成vs7成,落脚点还是对于所爱之人那就是100%,那一瞬间我仿佛就看到了灯塔国当年辉煌的理由…
没有战争场面,没有流血场面,可是每一次开会都能感受到这场登陆战的紧迫性和困难。
非典型战争纪实片,刻画了艾森豪威尔的完整形象。他与丘吉尔,蒙哥马利,巴顿以及戴高乐的对话都显示了他的智慧,而在D-DAY之前与美国伞兵的谈笑风生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情怀。艾森豪威尔战后能出任美国总统,不是没有道理的。
另一种视角看二战
这部影片比较小众啊,影响力不大,作为战争片,其实没有多少战争场面,不过其实还是很讲究的。不过看到主角汤姆·塞里克,总是感觉这是剃了小胡子的理查。
一部诺曼底登陆行动的倒计时纪录片,影片结束在登陆行动开始之时,没有战争场景。艾克这位总指挥长,用灿烂人性这灯塔国最强大力量来赢得这场战争,无论如何,这的确是我们奋斗的所在,我被感动了!
没有硝烟的战争片,论艾克是如何平衡各种复杂关系的。
诺曼底登陆战背后的故事。
很有人情味
用不同的角度看待战争,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就感动了我。也许是几位将军运筹帷幄的过程,悲天悯人的情怀,政治的微妙吸引了我,但是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一看。
做决定很难
相对制作精良
细节 台词
最高司令不好当
细节比宏观叙事的一带而过更难,也更重要
戴高乐被黑得不轻
86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