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武汉烟火的气息,已经开始恢复了。虽然人不多,因为我见过武汉人很多的时候,但那时已经开始恢复了。”
其实费用的话,没有这么高。比如说在当地找助手、志愿者,主动报名的助手,他每天帮忙拿器材,开车。
酒店也是很便宜。我们平时的话,没住四星酒店,就是汉庭、如家等快捷酒店。 我们见到的每一个人,对我们说谢谢。武汉人希望我们拍武汉。我们住的酒店,我是解封之后,第一个入住的外国人。 武汉的人知道我们是外地人,是来武汉拍摄,传达给外界的人。他们特别高兴。 一直蹭吃蹭喝。其实真的费用不多。
“好多外国人,包括日本人,对武汉还有偏见。虽然官方说武汉没有问题,但这是官方说,外国人还是不信。所以我想自己去看看,把真实的武汉传达给外国人。” 报名的人有100多,我已经数不过来了,而且每一个人的故事,都舍不得。 所以武汉1000多万人,可能有1000万的故事,所以选择是很难的过程。 最后的选择标准,大家也经过讨论,我的标准是外国也感兴趣的点。比如华南海鲜市场,还有雷神山。虽然外国人不知道“雷神山”这个名字,但花10天建成的医院,他们都知道。 还有前线工作的护士,和外公感染去世的家属。
如果10个人筛选3个的话?哈哈哈,这个好难啊。这好难啊。 第一个,还是外公去世的人吧。
虽然100多人报名,但是对于自己身边的人的去世,大家都不想说。大家都不想在镜头面前,公开说自己家的故事。 但是她非常地勇敢,她把自己的心里话,跟我们说了。这个勇气非常感动。 第二个,跟华南海鲜市场有关的那个日料老板。
他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节目里也有,就是他跟我见面说的第一句话,“我做过核酸检测的”。 感觉到武汉人心里的担心。我觉得没问题,但是他们怕我们怕,他们担心我们会怕。
还有一个,英语老师。
她的想法确实很不错。虽然疫情封城是不好的事情,但可以说武汉的名字,全世界都知道了。 虽然经济打击非常大,但长期来看,大家都关注武汉,所以新的机会应该会出现。 所以英语老师通过自己的媒体,做视频也好,传达给世界。 片里跟老师互动的镜头,是她在上网课。
“武汉菜真的好吃。每天每天吃了很多。没想到这么好吃。早餐也是,热干面、豆皮...还有夜宵,南京没有夜宵嘛,听说原来有的。烟火气息很浓的武汉文化,我特别喜欢。”
其实最后江边那个场景,我不在。 这是第一天,编导和摄影拍的。但是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感觉这就是结尾。 因为年纪大的人,他们出不了门,而六月份,他们终于可以出门了。 (问:你再去武汉的时候,是不是跟你以前去感觉不一样?) 不一样,肯定不一样。以前去长江就是长江,跟南京一样。 但这次去,感觉每个人都很珍惜。他们游泳渡江,很代表武汉人的感觉。就是游过去,一起克服困难。 (问:关于武汉,人们会形容武汉是英雄的城市...)
嗯....这次...我没有特别觉得。英雄这...。感觉跟我们一样。
所以我们在节目里并没有说英雄,没有形容词,表达出来就 OK 了。看他们,就够了。
“虽然都说长篇没有人看,但是还是剪了长篇。所以真的没想到,没有一个人想到,这么多人看!本来想尽量每个留言回复的。但现在11800多,回复不了。我回复了500多,500多而已。” 我从5月中旬企划、准备、拍摄、剪辑、到现在,所有的过程当中,最感动的是昨天。 这个节目是1个小时的视频。现在短视频的时代,谁想看1个小时的节目,没想到这么多人。 现在一直在涨,现在微博点击量1400万,15万转发。上了微博推荐榜单第一名。
▲6月28日19:00公布 YouTube、B站...其他平台也有。真的没想到,很多人写评论,特别是武汉人。 这个也是荣幸吧,我们担心辜负武汉。如果不能完全表现(表达)的话,会辜负他们。所以看到很多武汉人感动,真的很高兴。
现在剪辑雅虎日本的版本,时长更短。雅虎上播出的话,点击量应该比 YouTube 更多。
生病当时我是真的,要死了。 痛得不得了,人生第一次,痛得吐。画面太惨了,没有剪出来。 我一直在等,等了1-2个小时。但是医生不够,那时凌晨1-2点,而且正好当时急症的人比较多。 那个时候感受到,疫情那个时候,有可能医生不够,大家一直去不了医院。大家一直在家,等,这个很难过,很绝望。 其实其他病人也挺辛苦的,因为医疗资源,都是针对疫情的。其他病人都在等。
现在准备11月份、12月份在武汉办粉丝见面会。我们每年会办,每年在南京办。 但今年我希望粉丝们去武汉,看看武汉。而且稍微贡献武汉的经济。 我觉得武汉的疫情真的过去了,跟南京一样,但经济打击真的很大。店铺出租、转让很多,经济打击真的很大很大。 PS. 粉丝见面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接下来的拍摄计划...还没有。稍微有的话,就是后疫情时代。 通过这次疫情开发了新的技术,新的企业出来了。这种后疫情的时代,我们想拍。应该是完全新的时代。
“我高中的时候,想做电影导演。后来改变了,想做新闻记者,因为喜欢国际新闻。
后来还是想拍电影,也想做记者,结合记者和电影的特点之后,是纪录片。
我觉得真实的故事,比电影有意思。电影是自己写出来的,相比自己写出来的,真实的故事更让我感动。”
图片 | Feli、徐亮
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采访对象说,虽然身在武汉,但因为封城,也主要是通过网络、电视来了解那段时期的武汉,她其实知道的并不比武汉之外的人多。所以,还是要感谢互联网,让2020年初的武汉不会成为“秘闻”。
我已被成功治愈……他不脱衣服是因为他没有麻麻(胸)……我老家的人就是这么可爱
开场说:“我是一个日本人,我住在南京。我现在要从南京去武汉。” 我就觉得这位大哥不一般!
看了十分钟竹内亮的《好久不见,武汉》就看不下去了。这种符合主流价值观,走过场似的多组人物拼凑拍法太投机,太肤浅,太简单了,国人也就这点欣赏水平。按照他这种形式,我想如果将武汉那帮记者的采访经历呈现出来,估计比这好看一百倍。
1.不是很满意,有种避重就轻浮光掠影的失衡感,不过对一部能够在内网畅通流转关注现实的影像记录,本不该期望太多。只能说,武汉和武汉人,挺过来了真不容易!2.纪实影像总归有一些文字记录所不及的优势,不用刻意修辞,它几乎总伴随一个或许承载更多的潜文本——暗示了它与它所由以生产出来的情境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有时不失其丰富的可解读性。3.武汉的抗疫叙事诞生于政治积极介入的那一刻:几个月前的那次封城,是结果,也是起点。权力话语与灾难经验不断撕扯,沉淀下来的将会是一座加速走向成熟的人文的(以人作为联结核心的)城市,这可能是灾难所唯一能够“回馈”给武汉的宝贵的东西。但愿如此!
一个人,一个外国人,没有抱着窥探的歪心思,本着朴实的心态去拍摄疫情后的武汉,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行为。武汉确实做了巨大的牺牲,但牺牲之后不是只能追思痛哭拼了命的让痛苦延续,也不是只能振臂高呼展示和谐大爱。生活不是非黑即白,许多纪念别硬要上升到什么高度。朴实一点,其实一点儿也不影响心去感受这个城市的爱与痛。竹内亮导演加油,《我住在这里的理由》也可以拍一拍漂泊在中国各地的中国人。
共饮一江水。
就讲外公的那部分感人,其他都很一般,尤其是那对情侣和无人机……
见面的第一句话是“我做过核酸检测了”,面对会不会怕别人歧视的回答是“我不怕,但我介意。”,那张给外公买了却用不到的麻将桌好遗憾啊,还有姨妈说的几个数字,换了六个地方,住了108天才痊愈,手机上记录了41次核酸检测,普通人在洪流之中的人生。
百忙之中看了这部纪录片 拍的基本都是家门口那些街坊邻居 熟悉的人们 竹内亮进医院那段 枕头的棉絮露出来了 莫名就感到特别亲切 拍到协和医院那个我曾经往返多次的新华路发热门诊入口时 心中当真是百感交集 这次疫情过后 对很多事情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其实人凭着自己的一股力量和意志 几乎自觉的、无意识的决心之下 真的是可以做成很多事的 武汉疫情前后三个月时间里 切实帮到了许多人之后 脚下很踏实 心是安稳的 仰不愧于天 原来如此
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情节。一个是爱跳舞的小护士,采访时开开心心的,一提到“死亡”的话题,立马情绪崩溃。另一个是武汉当地人说,封城之后,就没有出过门。关于武汉的情况都是在网上看到的,并不比外面的人知道更多。在这部命题作文里,我们看到武汉恢复了日常的秩序,感动于平凡人的坚忍。还是想问,什么时候,纪录片的创作者们能够冲破安全的距离,拍下第一时间的画面?事中、事后,各有记录的意义。但不能没有事中,只有被允许的事后。
今天一早,这部竹内亮导演的独立纪录片就出现在我的首页推荐里了。抛开政治,去看看最普通的武汉人的生活,他们的牺牲和坚守,他们的悲伤和他们失而复得的幸福。用故事进入真实,用纪录拉近人与人的距离。竹内亮导演做了一件好事呀。
挺真实的。没人会把伤痛挂在嘴边,活下来的人心境会更开阔。不用过度想象武汉的过去和现在是怎样,大家都是普通人。
看到一些评论作为生活在武汉的人心里有点不爽,本来就是介绍疫情过后武汉的现状(也确实就是我们武汉居民的生活现状),为什么要扯到“没深度、不真实、有表演成分、命题作文”??啥叫歧视,这就是歧视且不自知。
被删了。
看到最后那一对,我默默把视频关了
不需要表现歌功颂德,不需要强调牺牲奉献,不需要创造抗疫神话,甚至不用强调悲痛,其实看到每个普通人或怅然失落或乐观前行,就足够对得起这个题材了。
这种记录在一定程度上是毋庸置疑的难得//积极当然不是坏事 向上也要向下 在“正确的集体记忆”之下或许应该保留一些“错误的个体回忆”//快乐不是假的 痛苦也不是 艰难是一定的 不知道是山还是灰 撑过去就会好吗//活着的人总会振作起来 好好继续活着 像日本语境下常用的那句“连着她/他的份更加努力地活下去” 即使活着真的好累
印象最深的是护士小姐姐,活泼开朗吃吃喝喝骑车压大桥,转眼间被问起疫情期间亲眼见的生离死别,一面摇头说不想提一面马上红了眼圈。上一次去武汉已经是十多年前了,什么时候再去玩一玩。
武汉不是福岛 请不要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