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文章,由于篇幅较长,一人校对起来显得力不从心,有错误之处(包括错字),请在回复中指出。 电影 Troy(特洛伊)片尾的字幕——“inspired by Homer's‘The Iliad'”(改编自荷马的《伊利亚特》)——意指:电影特洛伊虽和伊利亚特有着密切联系,但毕竟是改编作品,很多地方和荷马原作有较大出入。本文并非批评电影,但它的确会在一定程度上让观众产生电影特洛伊=荷马史诗的误解。本文任务便是澄清这些误解。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讲的,纯系荷马史诗中的虚构神话,而非历史真实。本文只是说明,电影特洛伊≠史诗《伊》,并不是说特洛伊≠历史事实,后者还有待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发现和研究。 也许读者会认为本文对这样一部商业大片作如此仔细的对照考证,显得有些过于认真,没有必要。对此,我想说的是,这不但是为观看此片和对《荷马史诗》感兴趣的人们提供一个参考,也是对自己阅读《荷马史诗》的一个思维的梳理,一个通过再次翻阅相关资料、帮助加深记忆的手段。 在以下的讲解中:电影是按照3小时16分导演剪辑版的内容和顺序进行,《伊》是以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罗年生全集第五卷 伊利亚特》为根据,而《奥德赛》是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荷马史诗 奥德赛》为根据。 补充: 1.句前标注“!”符号表示:电影同历史事实的比较; 句前标注“*”符号表示:属导演剪辑版中加长部分的内容; 2.英文人名地名均根据《罗年生全集第五卷 伊利亚特》的专名索引给出,与英文版The Iliad有出入,比如阿喀琉斯在前者中是Achilleus,后者中则是Achilles;奥德修斯在前者中用Odysseus,后者中则是Ulysses; 埃阿斯在前者中是Aeas,在后者中是Ajax; 特洛伊王在前者中是Priamus,在后者中是Priam…而且,假如读者看过荷马史诗英文版,你会发现,很多希腊诸神都是用的其衍生出的罗马诸神的名字,例如:宙斯是用的Jove,而不是Zeus; 雅典娜是用的Minerva,而不是Athena,其原因笔者也不太清楚)。 1.阿喀琉斯Achilleus同巴古力斯Boagrius决斗拿下色萨利Thessaly(希腊东部一地区,与《伊》中的特萨利亚位置相同): 异: 1)《伊》对这段故事只字未提。《伊》以阿伽门农Agamemnon得罪射神阿波罗Apollo,与阿喀琉斯结怨为开头,以伊利昂Ilium(特洛伊别称,在《伊》中较常见)的巴西琉斯(即王)普里阿摩斯Puriamus向阿喀琉斯赎取赫克托尔Hector的尸体并为其举行葬礼为结尾。故事集中在特洛伊Troy战争进行到第10年约50天里,战争其他故事均为回忆的补充叙述。 其实,“伊利亚特The Iliad”的意思即“发生在伊利昂Ilium(特洛伊的别称)的故事”的意思,如同“奥德赛Odyssey”就是“关于奥德修斯Odysseus的故事”一样。因此,可以认为伊利亚特的故事都发生在特洛伊,其他地方的故事均未正面描写。这也是判断史诗中是否出现某故事的简便方法; 2)电影中的阿伽门农Agamemnon身材臃肿满脸横肉,从对话可看出其高傲贪婪。而《伊》中,阿伽门农是威武的众王之王,带领“胫甲精美的阿开奥斯人Achaei”(《伊》中希腊人的统称)冲杀在第一线,受伤后方才退回后方。其投枪技术在帕特罗克洛斯Patroclus的葬礼竞技赛上,甚至战胜所有其他希腊战士,仅次于未参赛的阿喀琉斯; 3)电影中阿喀琉斯Achilleus的眼神告诉我们,此人极傲慢冲动,就算是在老者面前也面露不屑。而《伊》中,他虽傲慢,但敬重老者,也非常有礼; 同: 1)只有尊贵的领袖、智慧的将领和最勇猛的战士才会有战车,且每辆战车都配有驭者; 2)决斗前,双方首领上前交涉,定下规则,让最勇猛的战士对决,这在古希腊很常见; ! 3)阿喀琉斯Achilleus所戴头盔同考古发掘的古希腊士兵头盔几乎完全相同,符合历史事实; 4)阿喀琉斯向色萨利王自我介绍时说道:“Achilleus,son of Peleus”。这是古希腊人重视氏族尊敬祖先的表现,也是古希腊人自我介绍的特点; 2.赫克托尔Hector和帕里斯Paris(《伊》中更常用“阿勒珊德罗斯Alexander”这个名字)从斯巴达Sparta带走海伦Helena: 异: 1)《伊》中并未出现这段故事。如果想了解神话中关于此事的描写,下面一段摘自《罗年生全集第五卷》王焕生写的《原前言》的介绍也许会有帮助: “神话传说把这场战争的原因归结于神明之间的争执,争执又涉及凡人。 据说主神宙斯Zeus从普罗米修斯那里得知,他若同女神忒提斯Thetis结婚,生下的孩子将会推翻他的统治。宙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决定把忒提斯下嫁凡人。在忒提斯与米尔弥冬人Myrmidones首领佩琉斯Peleus举行婚礼时,争吵女神因未受到邀请而行报复。她向席间扔下一个写有‘给最美的女神’的金苹果,引天后赫拉Hera、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爱与美女神阿佛罗狄忒Aphrodite的争吵。宙斯让三位女神去找特洛亚王子帕里斯裁判。帕里斯因出生时有异兆,被父王普里阿摩斯Puriamus抛弃与伊达山中,长大后在山中放牧。三位女神分别给帕里斯权力、武功、美女,帕里斯把美誉判给了阿佛罗狄忒。帕里斯一次去希腊做客,在阿佛罗狄忒的帮助下,把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Menelaus的妻子、世间最美的女子海伦Helena拐回特洛亚。希腊人对特洛亚人和平交涉不成,于是以墨涅拉奥斯的兄长、迈锡尼王阿伽门农Agamemnon为统帅,组成联军,包括忒提斯和佩琉斯的儿子阿基琉斯Achilleus等著名希腊英雄,进军特洛亚,从而开始了特洛亚战争。” 2)从上面这个故事,以及在《奥德赛Odyssey》中海伦Helena自己的话中,可得知:荷马笔下的海伦并非情愿跟着帕里斯离开斯巴达的,而是被掳走的; 3)墨涅拉奥斯、赫克托尔、帕里斯、海伦在电影中的首次登场。电影中,墨涅拉奥斯爱好和平、以礼待人,不过却是个粗俗的莽夫,而《伊》中他同赫克托尔一般英武;赫克托尔完全被描述为爱兄弟、爱妻子、爱父亲、爱国家、爱和平,且沉稳英俊的模范。而《伊》中他除了是个模范外,还受鸣雷神宙斯Zeus、射神阿波罗Apollo宠爱而显得傲慢。依神之助佑,他几次逃脱希腊将领降于他的死亡,其武力却未必如电影中强大。这点在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赫克托尔在《伊》中并没有电影中完美;电影中,按赫克托尔的话说,帕里斯是个花花公子,而《伊》中并未描写他的这个“优点”;《伊》中,海伦是宙斯和勒达的女儿,即人神之父的亲女儿,其倾城之美,电影中的演员自然无法达到。但遗憾的是,演员戴安•克鲁格Diane Kruger连海伦气质的十分之一都没达到,完全是个木头花瓶。很难想象帕里斯是如何被“她”吸引住的… 同: * 1)在宴饮后的半夜,赫克托尔Hector命令手下泰顿Tecton(《伊》中是特洛亚将领斐瑞克洛斯的父亲,但不确定这和电影中是否是同一个人)做好准备在启程前向海神波塞冬Poseidaon献祭。这类献祭在《伊》中是任何人做任何事前的必然,否则,定会失败; 2)电影中和《伊》中,除了贵族男人的妻女,女人均被视为奴隶,可被当做礼物赠送,甚至被当做赌注; 3. 墨涅拉奥斯Menelaus到迈锡尼请兄长阿伽门农Agamemnon同赴特洛伊;阿伽门农同皮洛斯王涅斯托尔Nestor商议战事: 异: 1)这未出现在《伊》中,导演为了电影故事的完整性而加上这段。电影中阿伽门农的贪婪和狡诈暴露无遗,他的每个眼神、动作、嘴里的话语都阴谋感十足,这显然与《伊》不同; 2)《伊》中,涅斯托尔Nestor是希腊联军中最德高望重的老皮洛斯王,连阿伽门农都敬他三分,对他毕恭毕敬;而电影中的阿伽门农对涅斯托尔并不尊敬,甚至对他大声吼叫; 同: !1)墨涅拉奥斯Menelaus刚进入阿伽门农Agamemnon在迈锡尼的王宫时,可看见阿伽门农背后的两头雕狮,同现在希腊迈锡尼阿伽门农墓遗址前的墓门几乎完全相同; 4.阿伽门农Agamemnon遣使伊塔卡Ithaca(奥德修斯的故乡);奥德修斯Odysseus受命劝说阿喀琉斯Achilleus参战;银发忒提斯Thetis预言阿喀琉斯Achilleus未来: 异: * 1)电影中阿伽门农的使者很愚蠢,这是“电影特色”,不太重要的角色都会和主角相差甚远,无论长相还是衣着化妆;《伊》中,荷马对将领的侍从或者驭马者都会用“神样的”等词语,他们都非常有气质,这一点需要注意; * 2)电影中阿伽门农Agamemnon的使者被奥德修斯Odysseus愚弄,而《伊》中并未怎么描写过英雄们的幽默感,他们从不戏弄君王的使者,即便是神样的奥德修斯也不这样做。不过《伊》中偶尔出现过英雄们挖苦讽刺对手的有趣语言——帕特罗克洛斯用石块将普里阿莫斯的私生子克布里奥涅斯Cebriones从战车中砸到地上后,说了下面一段话: “朋友们啊,看这人多灵巧,多会翻越! 他如果有机会走到游鱼丰富的海上, 准会让许多人吃个够,从船上潜进海里 摸来牡蛎,也不管大海如何咆哮, 灵巧得就像刚才从战车跳到地上。 特洛亚人中竟也有这样的潜水好手。” ——《伊利亚特》第十六卷 第745-750行 3)《伊》中,奥德修斯Odysseus和阿喀琉斯Achilleus关系不如电影中亲密,奥德修斯也非唯一能劝动阿喀琉斯参战的人,只有传世的荣誉是唯一能劝动阿喀琉斯的; 4) 帕特罗克洛斯Patroclus在电影中是阿喀琉斯的表弟,而据《伊》第二十三卷第85-90行中描写,他是阿喀琉斯的侍伴——年幼时,因玩耍时误杀安菲达马斯Amphidamas之子而被迫离乡,被阿喀琉斯的父亲佩琉斯Peleus留于宫中,同阿喀琉斯一同长大,是阿喀琉斯最亲密的伙伴,这种男性之间的爱在古希腊非常普遍,也受到推崇; 5)《伊》中阿喀琉斯Achilleus的母亲被叫做“银发忒提斯Thetis”,而不是电影中的“一撮白发忒提斯”;她做过关于爱子在特洛伊战死的预言,但更准确的说,是她知道,自己的英雄儿子注定会死在这场流传千古的战争中; 同: !* 1)奥德修斯Odysseus的故乡伊塔卡Ithaca是希腊西面的小岛,可看到海面是合理的;阿喀琉斯和侍伴站在海边建筑上也很合理,因为阿喀琉斯统治的佛提亚Phthia是临海城市;赫克托尔Hector和帕里斯Paris乘船回特洛伊时看到一望无际的海面,是从伯罗奔尼撒半岛Peloponnese的斯巴达Sparta出发回到小亚细亚Asia minor的特洛伊Troy必然要穿过的爱琴海Aegean;墨涅拉奥斯Menelaus乘船到迈锡尼Mycene见阿伽门农Agamemnon时,背后是一条河,而非海,因为迈锡尼和斯巴达都是内陆城市,由河流连通; 5. 特洛伊王子携海伦Helena回城,普里阿摩斯Priamus迎接;赫克托尔Hector与父谋局势;帕里斯Paris同海伦Helena商未来: 异: 1)这未在《伊》中出现过,不过彼得•奥图尔Peter O’toole所饰的特洛伊王倒很和蔼;相比之下,赫克托尔的妻子安德罗马克Andromacha就显得没有《伊》中美貌,甚至有点面部扭曲;但电影最离谱的改编之一还是将《伊》中阿喀琉斯Achilleus俘获的女奴布里赛伊斯Briseis改为普里阿摩斯Priamus的侄女,赫克托尔和帕里斯的表妹,这种罗密欧与朱丽叶式改编,让人物间关系变得错综复杂,但也偏离了《伊》的主题——歌颂英雄; 2)普里阿摩斯和赫克托尔商议时,表现出一个重要特点,即对神的依赖,相信阿波罗会保佑特洛伊不被攻陷,而赫克托尔却不信;其实《伊》中,任何人都相信神的存在和力量,只是有人有时忘记对神献祭,其下场定很凄惨,这对赫克托尔也不例外:若非射神阿波罗Apollo助佑,他早死在狄奥墨得斯Diomedes或埃阿斯Aeas手中;若非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欺骗,他也不会死在阿喀琉斯Achilleus的手中,可见神在《伊》中所占的主导性的地位; 6. 特洛亚人铸造防御工事;米尔弥冬人Myrmidones(居住在特萨莉亚境内佛提亚Phthia,属阿开奥斯种族,归阿喀琉斯统治)黑帆快船靠岸抢滩,埃阿斯Aeas(Ajax)率领船队紧随其后: 异: 1)《伊》中未描写抢滩,仅从战后第十年某天开始讲述故事; *2)《伊》中只见希腊人在岸边挖沟建堑壕,埋设尖锐的木桩,未见特洛伊人也埋木桩; 3)《伊》中希腊船只均为黑色,而电影中都是原木色;米尔弥冬人领先其他希腊船只抢滩也未出现在《伊》中;而且,阿喀琉斯Achilleus带领的是50艘战船组成的船队而非孤船一条; 4)电影中,涅斯托尔Nestor和阿伽门农Agamemnon同乘一条船;《伊》中,涅斯托尔带领皮洛斯人Pylos的船队,阿伽门农带领阿尔戈斯人Argos的船队,他们分乘两条船 5)《伊》中,这并非帕特罗克洛斯Patroclus的初次作战,在这之前,他已与阿喀琉斯一起参加过无数的战役,是个杀人无数的英勇战士; 6)电影中的埃阿斯Aeas高大雄壮却没有领袖的沉着和智慧,他在滩头大叫的傻样也令人发笑,好莱坞历来善于塑造这种没有大脑的猛男。《伊》中的埃阿斯则令人喜爱超过赫克托尔。 7. 米尔弥冬人Myrmidones攻占洗劫阿波罗Apollo神庙;阿喀琉斯Achilleus放走赫克托尔Hector,俘获女祭司布里赛伊斯Briseis: 异: 1)《伊》中没有洗劫阿波罗神殿的故事,赫克托尔也就不会赶来救援,也就不会有女祭司布里赛伊斯被俘的故事。整部《伊》中,阿喀琉斯未表现出对阿波罗不敬,甚至相反;至于在以后的故事中如何得罪了阿波罗,我也不清楚; 2)阿波罗的雕像是拉弓射箭的造型,表明其在《伊》中的真实身份:银弓射神,而非太阳神。古希腊古老的太阳神是赫利奥斯Helios,月神塞勒涅Selene和霞光女神埃奥斯Eos的兄弟。荷马史诗中,他无所不见。希腊鼎盛时代,被奉为阳光之神,盲人的医治者,又以失明作为惩罚人的手段。公元前五世纪开始与阿波罗混同。也就是说,在荷马写作的时代,阿波罗还不是太阳神; 3)实际上,《伊》中布里赛伊斯Briseis是阿喀琉斯在此前其他战役中杀其夫俘获得的。严格说她不是女奴,因为特洛伊战争之前,帕特罗克洛斯Patroclus就为阿喀琉斯和布里赛伊斯举行了婚礼,她就成了阿喀琉斯的妻子; 8.希腊各国君主庆祝抢滩成功;阿伽门农Agamemnon夺布里赛伊斯Briseis激怒阿喀琉斯: 异: 1)《伊》中,阿伽门农激怒阿喀琉斯并非在抢滩成功后,而是战争开始十年后。如第7条所说,布里赛伊斯已是阿喀琉斯的妻子,也就是说,阿伽门农抢了他的妻子,再加上其他很多阿喀琉斯应得的战利品也被他夺取,阿喀琉斯当然会被激怒;电影中显得不是很合理; 2)《伊》中阿喀琉斯被激怒后,帕拉斯•雅典娜Pallas Athena劝他不要杀掉阿伽门农;布里赛伊斯也未出现在帐内,若阿伽门农真把她拖到帐内来激怒阿喀琉斯,那么估计雅典娜也救不了阿伽门农,定会命丧阿喀琉斯之手; 同: 1)电影中,阿喀琉斯放下手中的利剑,最后嘴角现出一丝微笑,也许同下面一段摘自《伊》第一卷 第293-303行的话有类似的意思(一种愤怒的快感): “如果不管你说什么,我在每一个行动上 都听命于你,我就是懦夫和无用的人。 你且把这些命令发给其他的人, 不要对我发号施令,我不会服从你。 还有一件事告诉你,你要记在心上: 我不会为那个女子同你或别人争斗, 尽管你们把你们送给我的东西抢走; 黑色的快船旁边归我的其余的东西, 你不能违反我的意志把它们抢走。 如果你想试试,那就让大家知道: 你的黑血很快会流到我的矛尖上。” 9.特洛伊人为死去将士举行葬礼;特洛伊王领众大臣商议: 异: 1)《伊》中常出现火葬士兵的场景,不过仿佛没有出现过女歌手为死去的人们歌唱; 2)《伊》中没有这段参战与否的讨论,《伊》所描述的是战争之中的事; 3)《伊》中帕里斯Paris和墨涅拉奥斯Menelaus决斗的决定并非在战前做的,而是在赫克托尔Hector的激发下,帕里斯的临时决定; 同: !1)电影中特洛伊大臣们商议是,有一位鸟卜师做了语言。鸟卜在古希腊人的生活中是极为常见的,不光在《伊》中常有描写,另一位与荷马齐名的古希腊诗人赫西奥德还写过一篇诗歌,名字就叫做《鸟卜》; 10.普里阿摩斯Priamus交特洛伊之剑于帕里斯Paris;安德罗马克Andromacha劝阻丈夫赫克托尔Hector出战;赫克托尔阻拦海伦Helena出逃: 异: 1)《伊》中未出现这几个场景,特洛伊之剑当然是杜撰之物; 2)电影中安德罗马克劝阻丈夫的场景类似《伊》中她在斯开埃城门外的特洛亚平原上同丈夫告别的场景,但就是地点不同; 3)前面已说过,《伊》中的海伦非情愿来到特洛伊,我们不清楚她是否关心特洛伊人民的死活,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其实确实想回到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Menelaus身边的; 同: 1)安德罗马克劝阻赫克托尔出战时说到自己失去了七个兄弟,这点与《伊》同。更进一步地说,她的七个兄弟被阿喀琉斯Achilleus杀死,她的父亲也被阿喀琉斯杀死,她的母亲被阿喀琉斯俘获,后被赎回(根据《罗念生全集 第五卷 伊利亚特》第六卷 第414-428行) 11.阿喀琉斯拒不出战,特洛伊人备战、严阵以待: 异: 1)《伊》中,阿喀琉斯拒不出战的事是在战争持续到第十年的时候发生的事;那么这里的特洛伊人备战在《伊》中当然也就不会有所描写; 12.两军交涉决定墨涅拉奥斯Menelaus同帕里斯Paris决斗,赫克托尔Hector杀墨涅拉奥斯开启战事: 异: 1)如第9条第3点所说,《伊》中,帕里斯是在战争第十年,赫克托尔的激将下临时决定和墨涅拉奥斯决斗的,决斗中,帕里斯几乎丧命,幸有宙斯之女阿佛罗狄忒Aphrodite将帕里斯用浓雾罩住,救回帕里斯的卧室(《伊》第三卷 第369-383行); 2)《伊》中,赫克托尔没有杀死墨涅拉奥斯,相反,墨涅拉奥斯是少数几个从特洛伊战争中幸存的希腊将领,并成功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3)《伊》中,阿伽门农Agamemnon为战争开始寻找的借口并非帕里斯在决斗中违约逃跑;而且《伊》中也没有描写帕里斯的逃跑,只是他在几乎昏迷的状态下,被女神救走; 4)火葬墨涅拉奥斯Menelaus和大埃阿斯Aeas时在双眼上的金币是死后渡冥河时需要给boatman的; 5)《伊》中,阿喀琉斯Achilleus被激怒后,直到帕特罗克洛斯Patroclus来劝以前,都根本不关注战事,当然也不会去观战; 13.赫克托尔Hector杀埃阿斯Aeas,希腊联军失败溃逃: 异: 1)故事到这里,有必要谈一下《伊》中两军将领的战斗力,俗点说,就是排个名次,让读者有个清晰的认识: A.阿喀琉斯Achilleus是毫无悬念当之无愧的人间战神,排第一位; B.狄奥墨得斯Diomedes因刺伤美神阿佛罗狄忒Aphrodite和战神阿瑞斯Ares而得排名第二; C.特拉蒙之子大埃阿斯Aeas曾两次几乎用大石块砸死赫克托尔,第一次赫克托尔提议互赠礼物结束决斗,第二次黑暗的死亡已蒙上赫克托尔的眼睛,但他还是生生地被阿波罗Apollo救活过来。因此,大埃阿斯排名第三; D.赫克托尔名列第四; 因此,结论是:与电影情节不同,《伊》中大埃阿斯并没有,也不可能被赫克托尔杀死; 2)《伊》和电影的最大的不同就是:《伊》中,神左右着一切:战争的走向发展,孰胜孰负,都是由神的思维和行为决定;而电影中则不同; 3)《伊》中主要战斗并非在特洛伊城墙下进行,而是在远离城墙的平原上,只有到帕特罗克洛斯Patroclus代阿喀琉斯出站时,才带领希腊人冲击到城墙; 4)《伊》中的战斗是分开几个片区,每个片区都有至少两个将领在带领战斗,且每区战况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在《伊》中,特洛伊也不是孤军奋战,他们也有小亚细亚Asia Minor的同盟(比如宙斯Zeus之子萨尔佩冬Sarpedon带领的吕西亚人Lycia); 14. 奥德修斯Odysseus涅斯托尔Nestor同阿伽门农Agamemnon商讨局势,阿喀琉斯Achilleus救回布里赛伊斯Briseis,坠入爱河: 异: 1)《伊》中的希腊将领,包括奥德修斯,都是绝不言退的,也不会说无阿喀琉斯必败的话,即使知道会失败,他们也照样会前赴后继地出击; 2)这是《伊》中没有的情节,阿伽门农没有把布里赛伊斯交给士兵,而是直接交还给了阿喀琉斯。而且,阿喀琉斯和布里赛伊斯本就是夫妻,坠入爱河以及布里赛伊斯刺杀阿喀琉斯的情节显然是编剧添加的爆米花成分; 同: 1)和电影类似,《伊》中的阿伽门农也懂得大局为重,不会计较一个女人,他要的是战争的胜利。他不但愿意归还阿喀琉斯布里赛伊斯,而且还允诺赠给阿喀琉斯比原来多得多的礼物——女奴、黄金、马匹、还有富饶的七座城市...(《罗念生全集 伊里亚特》第九卷 第115-161行); 15. 奥德修斯Odysseus、帕特洛克洛斯Patroclus劝阿喀琉斯Achilleus参战,阿喀琉斯执意返乡: 异: 1)《伊》中,奥德修斯几乎没有同阿喀琉斯有单独谈话的时候,只是在希腊联盟的君王们的会议上,两人才会有对话; 2)《伊》中,阿喀琉斯虽然没有同意参战,但也没有返回家乡的意思。他没有参战是因为对夺去他荣誉的阿伽门农的愤怒难消,如此重荣誉的他怎会甘心没得到一点荣誉就返乡呢?他只是在等待机会,等待希腊联军的溃败,以此来显示自己对于这场战争的重要性。 3)电影中的帕特罗克洛斯偷偷替兄出战,而《伊》中,在帕特罗克洛斯的请求下,阿喀琉斯同意让帕特罗克洛斯穿上他的盔甲代他出战; 同: 1)与电影相同,《伊》中帕特罗克洛斯也极力劝说阿喀琉斯解救希腊战士们,不过尽管这样,阿喀琉斯依然没有参战; 16. 特洛伊人夜袭希腊联军营帐,帕特罗克洛斯Patroclus代兄出战被赫克托尔Hector杀死,两军休战: 异: 1)《伊》中没有特洛伊人夜袭希腊人,只有奥德修斯Odysseus和狄奥墨得斯Diomedes夜探敌营(《罗年生全集 伊利亚特》第十卷);火球攻击也没有在《伊》中出现过; 2)前面已叙述过,《伊》中是代友出战,而非代兄出战。并且,帕特罗克洛斯是在阿喀琉斯知情的情况下出战的;而且,《伊》中的帕特罗克洛斯在这场战争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把越过堑壕的特洛伊人击回,解救希腊人于危难中,斩杀众多特洛伊的英勇将领,并多次冲击特洛伊城墙;之后,才被众神助佑的赫克托尔杀死,并不像电影中那样死得不明不白; 3)《伊》中,包括赫克托尔在内的所有人都知道穿着阿喀琉斯盔甲带领米尔弥冬人Myrmedones战斗的就是帕特罗克洛斯,赫克托尔杀死他时是知情的; 4)战争进行中,两军将领碰面厮杀是时有之事,但周围士兵并不会停下观看,这是电影中比较搞笑的场景之一;并且,战争根本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死而告停,当然,首领除外; 5)电影中赫克托尔杀死帕特罗克洛斯后将尸体留下交还希腊人,他的这种仁慈和《伊》中完全相反:在《伊》中,杀死敌方将领,剥夺铠甲,抢到并凌辱尸体是获得巨大荣誉的一种常用而残暴的方式,也是《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伊》中多次出现。比如第十七卷:“两军鏖战争夺帕特罗克洛斯的遗体”就是最突出的表现,史诗用了整整一卷761行来描写争夺遗体的过程;还有第二十二卷中阿喀琉斯Achilleus杀死赫克托尔,夺去其铠甲,用拖着遗体走的方式来凌辱赫克托尔,为帕特罗克洛斯报仇,自己也获得巨大的荣誉;再比如第二十四卷普里阿摩斯冒着巨大的危险,在神的指引下赎取赫克托尔的遗体...还有很多其他的地方从侧面描写了夺取敌方将领遗体并凌辱之,以及夺回我方被杀将领遗体并焚烧之的重要性; 17. 阿喀琉斯Achilleus哀伤、愤怒,焚烧帕特罗克洛斯Patroclus尸体,赫克托尔Hector向妻子说明逃跑密道: 异: 1)上一条已提过,《伊》中,所有人都知道是帕特罗克洛斯在领兵,因此阿喀琉斯没有怪罪手下; 2)《伊》中没有描写特洛伊的秘密通道,这是电影编造的; 3)《伊》中,为帕特罗克洛斯举行葬礼是在阿喀琉斯杀死赫克托尔之后,且这葬礼是史诗重点描写的,不但有火葬的具体过程,还有通过竞技以纪念帕特罗克洛斯; 同: 1)阿喀琉斯的悲痛、彻夜不眠都和《伊》相符,不过这种悲痛的气氛在《伊》中更为浓重,整个军队、奴仆、甚至牲畜都为帕特罗克洛斯的死而落泪; 18.赫克托尔Hector被阿喀琉斯Achilleus杀死遭凌辱: 异: 1)《伊》中,阿喀琉斯在受阿波罗Apollo欺骗后,追着砍杀向城里撤退的特洛伊士兵。那时赫克托尔确实是最后一个留在城外的人,他本已为阿喀琉斯的气势所慑,转身逃跑,岂知雅典娜化身为其兄——得伊福波斯Deiphobus欺骗了他,怂恿他和阿喀琉斯战斗,最后惨死城下。像电影中那样,赫克托尔让已瞄准阿喀琉斯的弓箭手停手实在是不现实的,《伊》中每个特洛伊战士都想把阿喀琉斯杀死,无论是用长矛还是弓箭,是当面决斗还是背后偷袭; 2)如上所述,和电影不同的是:《伊》中赫克托尔没有机会同家人见最后一面就已经被阿喀琉斯斩杀了; 3)《伊》中,在两人决斗的时候,身后的希腊联军士兵并没有撤退,而在赫克托尔被杀后,他们便一拥而上,戳击赫克托尔的尸体。之后,阿喀琉斯才拖行尸体侮辱赫克托尔。这之后,阿喀琉斯才举行了帕特罗克洛斯的葬礼; 4)《伊》中,赫克托尔被杀后,特洛伊城陷入一片悲痛,人们都痛哭起来,唯有赫克托尔的妻子是在他被杀后,才从宫中来到城墙上,她见丈夫被拖行,开始痛哭; 5)电影中并没有出现赫克托尔的母亲这一角色,这是和《伊》不同的地方; 同: 1)电影中有帕里斯Paris练习射箭的场景,这和《伊》相符,史诗中他本就是个箭术高手; 2)电影中决斗前,两人关于誓言的对话和《伊》中基本相符,下面两段是史诗中第二十二卷 第249-272行的对话: “头盔闪亮的伟大的赫克托尔首先说话: ‘佩琉斯之子,我不在逃避你,像刚才 绕行普里阿摩斯的都城三遭不停步, 现在心灵吩咐我停下来和你拼搏, 或是我得胜把你杀死,或是你杀死我。 但不妨让我们敬请神明前来作证, 神明能最好地监督和维护我们的誓言: 如果宙斯让我获胜,把你杀死, 我不会侮辱你的身体,尽管你残忍, 阿基琉斯,我剥下你那副辉煌的铠甲, 尸体交给阿开奥斯人(即希腊联军一方)。你也要这样待我。’ 捷足的阿基琉斯狠狠地看了他一眼回答说: ‘赫克托尔,最可恶的人,没什么条约可言, 有如狮子和人之间不可能有信誓, 狼和绵羊永远不可能协和一致, 它们始终与对方为恶互为仇敌, 你我之间也这样不可能有什么友爱, 有什么誓言,唯有其中一个倒下, 用自己的血喂饱持盾的战士阿瑞斯。 鼓起你的全部勇气,现在正是你 表现自己是名枪手和无畏战士的时候。 不会有别的结果,帕拉斯•雅典娜将用 我的枪打到你,你杀死了我那么多朋友, 使我伤心,你将把欠债一起算清。’” 19.普里阿摩斯Priamus到阿喀琉斯Achilleus帐中求回赫克托耳Hector尸体,并带走布里赛伊斯Briseis,阿喀琉斯应下12天的和平: 异: 1)《伊》中并不是求回,是赎回。而且,普里阿摩斯能赎回尸体也全赖神明的帮助:阿波罗Apollo首先提出应该让赫克托尔的尸体回到特洛伊,受到应有的尊敬,接着宙斯Zeus同意并通知阿喀琉斯的母亲忒提斯Thetis,让她去说服阿喀琉斯愿意接受赎礼归还尸体,同时宙斯派神使赫尔墨斯Hermes为普里阿摩斯领路前去阿喀琉斯的营帐。 2)电影中,普里阿摩斯说道阿喀琉斯的父亲已死,实际上,佩琉斯Peleus虽已是垂暮之年,但还活在世上; 3)阿喀琉斯答应归还赫克托尔尸体后,普里阿摩斯并未立即离开,而是在阿喀琉斯安排下就寝,准备第二天再离开,只是神使赫尔墨斯Hermes在半夜叫醒普里阿摩斯,在不被任何人发现的情况下,领其回到特洛伊城; 同: 1)与电影相同,《伊》中阿喀琉斯也向普里阿摩斯允诺了12天的和平; 20.特洛伊人行赫克托耳Hector葬礼,奥德修斯Odysseus心生木马计,希腊大军佯装撤军: 异: 1)和电影不同的是,《伊》中特洛伊人是在阿喀琉斯应允的12天和平中的第十天才行的赫克托尔的火葬,相比对帕特罗克洛斯葬礼的描写就显得要仔细得多了; 2)描写到赫克托尔的葬礼完,《伊》便结束了。接下来电影中的故事只是在《奥德赛》The Odyssey中断断续续地间接出现过。而奥德修斯想出木马计的事在《伊》和《奥》中均未出现; 3)希腊联军的舰队佯装撤退,并隐身海湾的一段场景是《伊》中未出现的; 21.希腊人屠城,普里阿摩斯Priamus、阿伽门农Agamemnon、阿喀琉斯Achilleus相继死去: 异: *1)加长版电影中,潜入特洛伊城后,希腊人残暴地屠杀百姓在《伊》和《奥》中并没有描写,当然也没有否定; 2)普里阿摩斯、阿伽门农、阿喀琉斯的相继死亡是这部电影最最神奇的一段故事,阿伽门农居然是死在阿喀琉斯的爱人手中,而阿喀琉斯也是因爱人而死。在《伊》中并未提及这段故事,但可以肯定的是,阿伽门农不是死在布里赛伊斯Briseis手上; 同: 1)木马计这段基本和《奥德赛》中的回忆相同。《奥》中借海伦Helena述说(第四卷 第244-258行)、墨涅拉奥斯Menelaus的回忆(第四卷 第271-289行)、费埃克斯国的著名歌人得摩多科斯Demodocus歌唱(第八卷 第500-520行)等方式,再现了木马计:奥德修斯事先扮成乞丐潜入特洛伊城,获得了许多消息,后来才纵火烧毁原先的营寨,和众英雄(包括墨涅拉奥斯)藏于木马之中。特洛伊人自己把木马拖回卫城。特洛伊人争论不休,坐在木马周围,持有三种意见:1. 用铜器戳穿木马;2. 把木马拖往悬崖高处推下;3. 保留木马取悦神明。最后他们采纳了最后一种,命定被希腊人摧毁; 2)和电影相同,在其他的古希腊史诗作品中,阿喀琉斯也被射中脚踵死于帕里斯的箭下,不同于民间为大家所熟知的那段故事,阿喀琉斯被其母倒提着脚踵在冥河中清洗身体,因而变得除脚踵外全身都刀枪不入的故事并没有在《伊》中出现;《伊》中阿喀琉斯也因为被赫克托尔从帕特罗克洛斯处夺去盔甲而一时没有出战,只是在火神赫菲斯托斯为其重铸铠甲后才出战一事中就可以看出; 22. 帕里斯Paris带领特洛伊幸存者逃往伊达山Mount Ida,奥德修斯Odysseus焚烧阿喀琉斯Achilleus尸体: 异: 1)《伊》中没有描写阿喀琉斯的葬礼,但可以知道的是,阿喀琉斯的葬礼应该是在特洛伊城外,而且一定是非常的隆重; 2)电影最后,帕里斯、海伦Helena、安德罗马克Andromacha(赫克托尔的妻子)、布里赛伊斯Briseis以及一部分特洛伊百姓从密道成功逃到伊达山,但从《奥德赛》得知,海伦跟随墨涅拉奥斯Menelaus回到了希腊,赫克托尔的儿子被希腊人从楼上扔下摔死,帕里斯和安德罗马克应该也死在特洛伊; 参考书籍: 罗念生著:《罗念生全集 第五卷 伊利亚特》,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 王焕生著:《荷马史诗•奥德赛》,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陈中梅著:《奥德赛》,译林出版社。 陈中梅著:《神圣的荷马 荷马史诗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动作爱情片,取材自古希腊神话,讲述小亚细亚古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爱上了斯巴达美女海伦,并将她带回特洛伊后发生的故事。俊男美女的史诗片,一场为了爱情打响的战争。
荷马史诗特洛伊,在那个战争是正义的时代,每个人为荣誉而战,为国家,也为自己。每个人的性格并不是单一的,当你上一秒沉浸在他的温柔里,下一秒他或许变得残忍。我没有选择什么,我天生如此。孤独的战士,没有一刻的平静,直至遇到她。
两个战士为了各自的信念互相战斗,尽管惺惺相惜,可也不得不手刃对方。由此上演了一段神奇、震撼的古国历史。 为了国家,为了尊严,为了自己,为了权利,发起战争只需要一个理由,但是,何时是个尽头。你失去了你的至亲,而你又夺走了我的。两个相爱的人就因为种种,最终永远的生离死别。怒赞,有情节,有感触,有肉有美男。
阿克琉斯和两个女人3p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场戏
最性感的阿喀琉斯,最丑的海伦王妃。
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可以拍出一部三个多小时的真正史诗一般的电影而不让人觉得沉闷冗长,国内的编剧用时间该读读伊利亚特。顺便想以后给孩子讲敬神明,爱妻小,热爱小生活,打不过就跑,不要逞英雄,不得图虚名。
值得看,看过不觉得亏系列
奥兰多不如皮特,皮特又完败给了巴纳。巴纳演的大王子赫克托尔简直是从神话史诗里走出来的悲情英雄。
很赞!特别喜欢王子的哥哥~
明明是个神话故事,没了众神参与,用现代价值观根本没法讲啊。然后果然就很无趣地把重心放在爱情上了,那种英雄的荡气回肠和悲怆感毫无体现。BTW, so sick of Brad Pitt's artistic gymnastics fighting style
雖然海倫讓我鬱悶,但滿目健美的男體……格鬥亦精彩……
brad太性感了!!!!!!!!!!!!!!!!!!!!!!!!!!!!!!!!!!!!!!!!!!!!!!!!!!!!!!!!!!! 就是看了这部之后我把他所有的电影都翻出来看了一遍... - -
电影的最大问题在于导演非常公正客观地把视角保持中立,在情节设置上没有倾向,所以看两军对战的时候真是缺乏代入感啊——是支持Hector呢还是支持Hector呢还是支持Hector呢?!啊哈哈哈哈哈。视效不错,男色卖得不遗余力,但稗官野史的感觉多,恢弘史诗的感觉少,此外皮特的Achilles总觉得缺少说服力。
三星半,德国导演给海伦选了张理性主义的脸,又把浪漫到极致的特洛伊战争庸俗化成贪婪人性的恶果,帕里斯这种角色完全能拍出天地震怒也在所不惜的激情任性,结果拍成衬托阿喀琉斯和赫克特的懦弱蠢货。神赐的基片素材被展现得如此干瘪,也不容易。
皮特演的很棒,女色误国
如果你跟我走,我们将永无安宁之日。我们会被追杀,遭众神诅咒。但,我会爱你,直到我死的那一天。我会永远爱你。
雄性荷尔蒙这个激荡啊,看完之后想杀人
brad pitt太不适合出演阿喀琉斯了!
我大概不可能没有加这一部.又或者加的是另外一部?没错关于战神的传说,美丽的荡妇海伦,花花公子二王子,巨大的木马和对尸体的侮辱.其实故事的外貌下均是政治问题,不过本片没有按照政治的方向拍摄,而是强调了阿喀琉斯的武勇和英雄悲壮.最后永远是弓箭强于刀呢,这样的设置未尝不好
本片荣获2004年青年选择奖最佳男主角奖(Brad Pitt)。
希望的结局是 帕里斯:咱们应该把这挫玩意儿烧了祭天 国王:皇儿所言极是,烧烧烧! (特洛伊 完)
非常喜欢这种宏大场面的爱情战争片,而且背景时代是我喜欢的
爱成为他的要害,而非脚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