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空号》是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工人阶级三部曲的第二部,也是他第一部在欧洲大获成功的影片,他用了一个周末便写完了剧本。从本片开始,导演便建立起一个清晰的图腾(iconography),一些在后作中能够反复看到的东西:破旧的充满怀旧气息的自动点唱机,凯迪拉克,廉价酒吧,流浪狗,以及Ray Bans墨镜。本片和其他作品相比,更加随心所欲,更加恪守极简主义的创作原则。它打破了B级片的很多传统表现形式:如越狱的场景,二人击晕警卫后,还给他垫了一个枕头,以及狱友的存在主义式的对白“某种程度上我是杀了他,但实际上我并没有,最起码在上帝眼里我是无辜的。” 还有上文我提到的,本应为戏剧高潮的抢银行片段,这些都增加了冷面幽默的戏剧效果。这些早期的作品导演的创作还有点畏手畏脚,而后一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色彩与场景调度的运用在后来的芬兰三部曲《浮云世事》《没有过去的男人》及《薄暮之光》中达到巅峰,这三部我之前都有过解说,感兴趣的看官不妨去浏览一下。
浑浑噩噩的矿场工人苏里南遭遇不断。他好像有心,又好像无心,打从影片一开始,他的厄运就开始了:正在工作的矿场(大概是褐煤矿山)突然垮掉,与他关系不错的矿场伙伴走投无路,自杀前把自己喜爱的凯迪拉克敞篷豪华车送给了迷迷糊糊的苏里南,然后一枪崩了自己。
苏里南并没有帮着自杀的好友料理后事,而是认真地驾驶着这部豪华车,带着简陋的行李,揣着几年来所赚的所有血汗钱(八千马克,也不算多大的数字),向大城市开进。他是个老土,不会鼓捣这部豪车,放不下来车篷,寒冷的北欧环境里,只能裹着围巾,冒着严寒,敞着车篷向大城市疾驰。这个画面中,他一板正经,无知无感,仿佛告诫着那些看笑话的人说,我开的是敞篷,不用围巾包上脑袋,难道让我冻死吗。
敞篷车有车载收音机和卡带录音机,但苏里南播放着的,却是自己那台心爱的收音机,在冰天雪地里包着脑袋疾驰。这个画面呈现出来的幽默感,只有懂得的人才会心领神会,立即爆笑不止。
这就是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幽默感。他导演的电影很多,不少片子甚至是他亲自操刀编剧,比如这部《升空号》,就是他自己编剧的。这位才华横溢的导演一直是我心中偶像级的导演,他对待世界的态度,很深地影响了我。
一两下的幽默感容易呈现,难的是总是呈现幽默感,并且贯穿全片,不露尿点。阿基·考里斯马基如有神助,在这部《升空号》里,贯穿全片,始终如一地给我们呈现着浑然天成的幽默感,让人在轻松幽默中看待着人生的扯淡。苏里南威武高大,外形俊朗,仿佛力大无穷,但穷矿工出身的他,刚入城市就呆若木鸡,轻松被傻子都能看出来是坏人的两个坏蛋当场砸晕,抢去了所有积蓄。
这让我想起了加缪的那篇精彩的中篇小说《局外人》,内心猜想,或许考里斯马基真的受了这篇小说的影响,不然怎么能拍得这么神奇,好像加缪复活一样。《局外人》中的莫尔索是个随性而活的人,没啥世俗的道德感,老娘病逝的葬礼当天,他在葬礼上无痛无感,没流一滴眼泪,当天就跟女友胡天海地上床大搞,这种无心无肺的行为,后来被法庭判定为他稀里糊涂杀人的最大罪状,法庭判决他的杀人动机是因为他”道德沦丧“——正如那些诛心的国度里常常喜欢在判决词中写上诋毁罪犯人格的形容词,比如”丧心病狂、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仿佛法庭就是上帝,能不假思索地对人心进行裁决。
加缪曾在一篇笔记中鞭挞我们的道德世界是多么扯淡。他说,只因为你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便成了你的最大罪状(大意)。他评判道,” 人在面对艰难而机械的现实生存的时候,每天都要按照一个节奏和生活模式来生存,必然要产生出我为什么要这么生活,我为什么不能以其他方式生活的荒诞感;可是,偏偏人不能以其他方式生活,必须要以人现在的(符合常规要求的)生活方式(生活) “。一句话,当代人们生存的困境,就是必须流俗媚俗,否则就是另类,甚至是”原生的罪状“。
电影不是哲学书,也不是小说,没法直述哲学词汇,也不能直白表达心理活动,只有那种没本事的导演,才会用沉闷的镜头语言诠释什么晦涩的哲学主题,把电影弄成不死不活的四不像——比如我曾经看过匈牙利的一部电影,全片贯穿的就是父女二人不断吃饭、睡觉、打水、做饭,片头一个老马拉车的长镜头,就足足用了四分多钟,实在是让人无法接受。这类装X电影被一些浅薄的人尊崇,很难说他们是真的喜欢,或许是为了表现自己高档而故意装作喜欢也说不定。我佩服考里斯马基这样的导演,他要说哲学,那是绝对不会出现任何哲学的晦涩感觉的,一如这部《升空号》一般,流畅地展示生活的真实,却处处让人思绪万千,且还在爆笑的幽默感中体现。
被砸了个七荤八素的苏里南口袋空空,只剩下了这辆豪车,于是生活的荒诞继续在爆笑中上演:他只好开着豪车过起了相当于乞讨一般的流浪汉生活。只见他开着敞篷,脑袋上的口子贴着止血的胶布,游走在码头之类的地方,卖苦力赚点辛苦钱。这份充沛的幽默感没见谁拍过。高大的苏里南,这时候跟开着绿色迷你的憨豆一样,让人笑破了肚子。
豪车总是能吸引女人,傻呆呆的苏里南一无所有,也凭着这辆豪车,收获了一位单身母亲送上来的爱情。这是位责任感很强的女性,她单身带着六七岁的儿子,身兼多份工作,多赚钱好支付自己公寓装修费。她爱上了淳朴的苏里南,但苏里南并不是吃软饭的混混,他有尊严。找不到工作,他就搬出女人的家,欠着教堂公租铺位费厚着脸皮天天入住。
扯淡的生活继续上演。流浪的苏里南街头惊见入城当天抢劫自己的抢劫犯,二话不说,上去就是一顿暴揍,却被警察抓住,竟然被法庭判决持械抢劫。荒诞的判决让人一脸懵逼,仿佛《局外人》中的莫尔索被判决一样,苏里南也迷迷糊糊地没啥反抗走进监狱服刑。这段让人气愤,一般来说,遭遇不公都是剧烈的戏剧冲突桥段,但考里斯马基轻松处理,并没有带上多少情绪。在这里,考里斯马基不过是在表达苏里南这样的普通人,生活中会遇到的一段旅程。在街头,在监狱,区别不大,反正是一无所有,一个人吃饱,一家人不饿。
女友带着孩子来探监,爱情的煎熬让苏里南无法静待下去,他决定越狱。跟杀人犯狱友简单商议,用女友秘密夹带来的锯条弄好装备,两人就逃出生天。苏里南急不可耐地跟女友结婚,然后抢劫银行搞到钱财,去买假护照。这里有个细节:在抢劫银行之前,苏里南褪下了狱友枪里的子弹,显示着苏里南那颗淳朴的心。他是一个不想害人的人,但操蛋的生活,把他推向犯罪,他就只能通过犯罪来迅速改变人生,他真的不想再流浪了。但是,当他看到狱友被凶残的造假护照黑手给抢去了所有钱,还捅了个半死,毫不迟疑地拿起枪,当当两枪,当场打死两个坏蛋。
埋葬了狱友后,他带着心爱的女人和女人的孩子,坐上偷渡的升空号货船,离开了压抑的生存之地,奔向充满阳光的炎热的墨西哥。生活将迎来新的局面,苏里南终于能在阳光灼热的新国度里,展开幸福的人生了,再也不要流浪了。
有种卡夫卡的感觉。除了逃出生天的结尾,其他都很喜欢。认为在别处还存在一个希望,这就差了口气。
几个细节挺有意思:开场戏里把汽车赠与/托付给男主以后,自己走入卫生间自杀。主动选择卫生间去死,等同把自己冲入马桶。车棚一开始发现是坏的,失灵的机构,冬天无法给人庇护。直到眼镜男死前才发现那个按钮,车棚徐徐合上,如同扣上棺盖。迟来、错位的安慰。男孩的坏手枪,像是鲁格p08,一战时的老枪,又是个失灵的机构,历史的遗迹。那个mini八音盒奏出的居然是国际歌——共产主义不过一场儿戏。
一个充满讽刺的黑色电影。男主角失去工作后驾车去了别的城市,想要安定下来结果困难重重。还在遇到欺负时正当自卫,结果被警察抓住投进监狱。在狱中结识的男子反而充满了舍己为人的豪气,知道他想提前出狱,帮他一起越狱。还去一起抢了趟银行。在与提供作案工作的黑社会交涉时,那男子自己冒险,让男主角呆在安全的地方。结果自己送了命。男主角最终拿着抢来的钱,和自己爱上的女人,按照越狱男子联系好的偷渡方式,最终奔向了自由之地。最终男主角看似有个还算美好的结局,然而令人回顾时不免怀念那为他牺牲的充满理想主义的豪义男子,和这充满不公正的黑暗社会!这就是一个黑暗的寓言。协助越狱男子是无法抵达的理想化身。
阿基的片子就像一个喜欢说冷笑话的愤青 冷笑话不好笑 愤青又不爱说话 他的笑话里人们习惯沉默的接受伤害 压抑克制到麻木 只期最后的一点爆发还战战兢兢。 阿基电影的“冷眼看世界”总有别一番更复杂的滋味,虽然手法仍是凝练简洁,但本片中对于人生无常似乎有一种戏虐性的解读,黑色幽默中也可看见阳光所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长也是阿基电影得我心的原因之一(偷笑)
越狱如此简单,你让肖申克情何以堪。
原来《升空号》是指最后偷渡的那条大船的名字呀!阿基“无产阶级三部曲”中章,一部“朋克犯罪片”。怎么说呢,没有昨天前天“职业杀手”《没有过去的男人》好看,3.6星吧,但有阿基的众多元素比如抽烟、音乐、暴力、贫困、居无定所……看似一夜情似的爱情,又拯救了人。芬兰人那么随便么?那么落后么?真的希望多了解一些背景知识。马佩龙在里面也是一大亮点,而且那时他真的37岁啊……且8年后本应“出狱”的时候去世的。最后画面到海面的船,背景音乐是Over the Rainbow?北影节候补片单。2号厅没有放映。第一轮影展没排开的,“芬兰三部曲”只能倒着看了,这部也是,无法按顺序了。70多分钟不觉短。临时收的票,50对方要30,给了它40。最讨厌临开场狠砍人价儿的。迟到的可真多。资料馆1号厅。8成多满。
一句废话没有 干净利落
失业矿工如何成为法外之徒,这大概是我看过最极简的越狱行动了哈哈哈。“把我的心埋在垃圾里”...太TM浪漫了!
墨镜、牛仔裤、收音机、离开的船和永不离手的香烟,黑色幽默的对白、极简剪辑、木讷的表情和无产阶级恋爱,和«天堂孤影»何其相似,又好像在看«肖申克的救赎»和«低俗小说»。
佩服阿基总能在这么短时长内,讲这么好的故事。二话不说一锤砸下去,无比简单的越狱,和一个无比浪漫的结局。他一向时运不济,越狱后却忽而前路明朗,可爱倒霉的他无惊险地前往升空号。换个导演就该是海面忽而亮起,警笛四鸣了...芬兰语的over the rainbow真是动听
这部观感不如前作[天堂孤影],想了想也就是无非证明一下布列松-烤鸡体系可以用来拍类型片故事,倒是很有风格。
“这个按钮是干嘛的?”
深蓝色主调,冷峻的摄影,几乎无表情的演员(属德莱叶和布列松流派)和沉没寡言。 阿基·考里斯马基将压抑展现到极致的瞬间,却唯独留下音乐,拯救观众,迎接完美的结尾。ps:好基友重伤后躺在车里说道,让我睡下。敞篷缓缓合起,这只怕是我见过将汽车比作棺材表现得最伤感的一幕了。
21.04.17 1号厅可能是阿基作品里音乐用的最少的一部了,佩龙帕作为配角表演反而变得生动起来,所有的反抗来的简单粗暴,甚至不需要理由铺垫。连续看了两部以登船作为结尾,一艘在白天里驶向红色,一艘在黑夜里驶向理想,不变的只有对于未来的迷茫,结局以外的故事无人知晓。
80年代欧洲电影。芬兰。阿基 考里斯马基。上座率和出口市场的下滑、投资者的保守做派,以及与好莱坞的竞争,迫使制片人和导演转向一种比政治现代主义时期更易理解、更少挑战性和迷惑性的电影。文德斯式的影片。以其对怪异和边缘人物的称颂,范围宽广的电影指涉以及对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讽刺,成为一位贯穿90年代的邪典导演。无资源
戒指是监狱铸造的浪漫,孩子是需要带走的行李,不能遮风的敞篷汽车里有庇护温情的按钮,卖相极差的草莓蛋糕里有通往自由的钥匙。37岁的男人如何在监狱里度过漫长的8年,抢劫银行先掉了枪,再丢了钱。还好他们擅长越狱,最终把他的心埋葬到垃圾堆。活得像被命运切割的排骨,逃到远方或许也不会有希望。
芬兰语男声版over the rainbow 大赞!!!
开场没几分钟就死了不少人,可是阿基的电影即使是这种犯罪蹲大牢越狱逃跑的主题也显得诙谐幽默,还带着一种无产阶级的无奈与无畏。当然还有一如既往的剪辑精准,没有一句废话,巧妙地把低成本和个人风格结合起来。想要国际歌八音盒。芬兰语男声版over the rainbow 太好听了!
1.阿基的电影,总是这般极简、冷郁而克制:精简的片长与紧凑的叙事,布列松式的扑克脸表演,干净凝练的分镜,冷调为主的配色,冰雪飘零的复古老城,穷困孤寞的边缘人物,还有苦中作乐的冷幽默。2.但阿基又从不吝在冰冷酸辛中添入适时的暖意与温情,悲悯亲切的底色也随着影片中丰富而活力四射的摇滚乐渗入观者的内心,结局亦散溢着童话气调,一如导演所言,生活太苦,世界够惨,何必再给电影加上残忍悲伤的结局呢?3.片名Ariel既是船名,又是天使之名,希伯来语原义为“上帝的炉灶”或“神之狮”。4.最惊喜偶得的爱情,最简单顺畅的越狱,最成熟淡定的男孩。5.固定镜头与画外空间:开厕所门看自杀亡者,拿芬兰前总统照片,抢劫店铺。6.随身携带的收音机,丢到地上的帽子,坏掉的手枪,自己打造的戒指,车顶棚的按钮。7.Over the Rainbow。(8.5/10)
影片开始二愣子男主在寒冷的雪天开敞篷车被冻半死,到电影的结尾才发现车顶是可以合上的…无比尴尬又爆笑的20秒…极简犯罪电影,不过无产阶级弟兄自然是被万恶的社会逼上绝路的。“被社会抛弃了,但我们现有了三个人,还有一艘去墨西哥的船,它叫升空号。”无产阶级的无可救药的浪漫。
2021-11-13重看;冷感简洁利落的镜头里永远有那么可爱的小人物们,底层无名蝼蚁的相濡以沫、相互信任与冰冷严酷的社会现实成鲜明对比;“升空号”奔赴的新世界近乎理想童话(与《罪与罚》结尾同质),这就是悲悯善良的阿基风格,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谊,顶篷合上一幕既幽默又无比悲伤(灵动无比的妙笔),一个弃绝世界的人在最后时刻依然葆有善意是多么可贵。
不断下坠跌入深不见底,令升空号如灯塔般希望之光闪耀若彩虹之上。海报里合起车顶一幕即全片灵魂,“把我的心埋进垃圾箱”,幽默至失语的悲伤之完美呈现。阿基于现实、电影于我,是冷酷中一丝温柔,严寒中一抹暖意,生死间嘲讽而释然一笑。
带上你的老婆孩子,带上SONY电视机,带上老式手提唱机,一起滑向大海,逃离冰冷。无产阶级三部曲力压芬兰三部曲。
【20211113影展时隔11年的二刷标注】aki的片三连看完全大丈夫,感觉像跟传说中很舒服的朋友呆在一起,不需要有多大的智识或者感情投入,只是单纯呆在一起,可能刚看过的故事就忘了,但是再看十遍也没有问题。。而且我知道,无论故事里出现多糟糕的事,他都会给我一个童话的happy ending,就像卖火柴小女孩最后的梦。。【20101107标注】大爱AK的童话……will you disappear in the morning? no, we'll be together forever……喷,我要是拍电影一定把这句用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