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之前,需要理解,理解之前,需要了解,而了解,怕的是从一开始就误解。 电影的中文名“绝美之城”其实并不准确。“La grande Bellezz”,“The Great Beauty”,直译“绝美”,没有“城市”的位置。电影的故事发生在罗马,罗马也的确很美,但这部电影并不是关于罗马的美。 这部电影关于的是美本身。
看第一遍的时候,整部电影于我完全是主人公Jep Gambardella生活碎片的一堆杂乱组合,只有主题音乐的复现似乎在勾勒暗线,将各部分连接起来。故事散到几乎一地鸡毛,个中意义晦暗不明。虽然画面美伦美奂,音乐也悱恻缠绵,但由于意义线的链接几不可见,所以即使能够触摸到些许意涵的温度,但整部电影显得更像一段极长的MTV,在情绪和氛围中晃荡。 好在那种意涵足够强烈,让我有兴趣再看一遍。这一次因为各个分支故事都了解了个大概,所以碎片本身的零碎重组起来甚为容易,才发现在叙事上导演索伦蒂诺其实并没有故布迷阵,甚至都没有太多地玩弄结构。除了Jep回忆的一小段,电影大部分的时间线完全是单向的。当全景逐渐清晰,暗线也慢慢明了之后,其实电影如同一曲华尔兹,每个部分都围着核心 “La grande Bellezz”转着不同半径而快慢不一的圈。
影片一开始的镜头像是《八部半》的翻版,穿梭于各个静谧的片断之间,却以一个敦实的日本游客拍摄美景时的暴毙而结束。他的死亡极为干脆,诡异地处于一个似乎脱离时间的美景之中,不远处的女子合唱团却丝毫不受影响,继续她们如圣歌一般的歌唱。 这个序曲和全片和其余情节完全无关,却装进了整部电影的全部关注。由近及远,女子合唱团,死去的游客和远处的罗马被放置在一个中轴线上,在神圣和美之间,人死去了,这一幕如同一个问题。整部电影随着Jep的 步伐去试图理请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在影片最后,圣徒修女玛利亚跪着登上圣约翰大教堂的台阶时,借由Jep之口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一前一后,对仗极为工整。 关于美的本质人类从未有过完美的答案,这是一个永远无解的问题。以一种更实际的态度提出的问题是,“美何处可寻”?当能够回答后一个问题的时候,即使依然无法解答前一个问题,但或许也能够或多或少得到某些领悟。这正是我们的主人公Jep Gambardella的任务。
电影开始一段勾勒出了Jep的生活状态:一个刚满六十五岁的老花花公子,年轻时的人生目标是成为罗马上流社会的王者,他早已达到了这一目标,接下来每一天就是在无尽的享乐中打发时间。他住在修道院旁边的高级公寓里,白天几乎都用来睡觉,夜晚的派对才是他的生活所在。四十年前他写过一篇得奖的中篇小说,但之后再也没有任何作品面世。他的正式工作是面向上流社会的一本文学刊物的记者,采访些莫名其妙的人、写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给它的读者提供乐趣。在六十五岁的派对过后没几天,Jep突然意识到这样的生活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他决定不再浪费时间做他不想做的事。接下来整部电影就是随着他的视角去看他的身边人,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些事情。 如果要给Jep下一个定义,他是一个纯粹的生活的观看者,试图在每一个片段里发现美,他并不推动也不参与任何事情的发生,单单在一种又一种情绪中不断过渡。唯一系着他的生活,让他的生活没彻底散架的,是他望向天花板时的那一片大海。四十年前在那片海上,Jep遇上了他的一生挚爱Elisa,Elisa是Jep的“绝美”,从遇上Elisa的那一刻起Jep的生命实际上就此静止,接下来的一切寻找其实都是对那一刻的怀念。怀念如丝线一般牵了Jep四十年,但恰好在他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的时候,Elisa去世了,牵着魂的那根线断了。
“美何处可寻”是一个来自人的问题,它指向将来,但“寻美者何人”是一个更基本的来自于神的问题,它询问的是当下。对于一个失去了羁绊的游荡孤魂来说,如果无法回答当下,那么将来也就毫无寄托之处。教堂下面的那个失踪的小女孩问Jep,“你是谁”,Jep正要回答,小女孩说,“你谁都不是”。Jep好像在努力地解释,电影这时却不让他的声音出现。小女孩这一刻是神的代言人,借着她的口神向Jep提问,而Jep的解释无声,他的确谁都不是。 Jep对于整个故事的意义,恰恰始于他的“空”,他的什么都不是。与其说他像一面玻璃,透过他身边的一切得到真实的反映,不如说他像一个两头通的管子,材质如他自己所说敏感又细腻,周围的一切由他而过的时候发出别样的回响。 这种回响开始听上去叮叮咚咚很是有趣。Jep轻而易举地就把装神弄鬼地吉普赛艺术家戳穿,逗得编辑Dadina一阵好笑;他奚落起多年的老友Stefania毫不留情,谈笑间就把她虚伪的自我美化扒了个干净;对他的陪衬人Romano他无止境戏谑,就他的戏剧热情不停开涮;甚至对刚认识的Orietta他都像逗小孩一样,做爱完了让她去翻自己的自拍裸照。从某个角度看Jep就是个彻底的老唐璜,他的文学气质的唯一作用就是在见地人生过后依然保持了玩世不恭的轻松。Jep能够找到的,或者说遇上的,从来都是一个又一个对存在意义的否定。 但这并不是他发出的全部声音,叮咚过后是沉重的回音。派对上的疯狂Jep游刃有余,但东方发白人群兽散过后放眼望去是一个城市的杯盘狼藉;他会驻足楼下修道院,对着小女孩们的嬉戏和修女的忙碌茫然若失。Jep嘲弄Stefina一段是全片的一个小高潮,并非因为他刺穿了Stefina虚伪的躯壳,而是他将每个人的破碎生活轻松地拉到了同一个层面,在每个人无限的光鲜和各异的姿态下面,是一种完全同质的无意义。Jep和Stefina的处境完全一样,他刺向Stefina的每一剑,最终都需要他自己来化解,而他对此也没有答案,否则他也不会洗心革面式地早起,却只能困惑地坐着发呆。当他徜徉在深夜的罗马,眼中所见均是各式各样的绝望,他依然彷徨。 直到他遇上了Ramona。
有意思的地方是,Ramona的命运和另一个角色Andrea实际上是连在一起的。乍一看这很不可理解,一个四十二岁的脱衣舞娘和一个精神怪异的富家子弟几乎毫无共同点。就戏份而言,如果不算女主角,Ramona也是全片理所当然的第一女配角,而Andrea出场的镜头却寥寥可数。但只要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他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之间有着对位一般的精准,理解他们的关系是理解整部电影的承上启下的关键。
Andrea没有父亲,跟母亲Viola一起生活,借母亲Viola之口我们知道Andrea被认为精神有问题,他将自己全裸的一身涂成红色,说是因为他看见母亲而“羞愧”。Ramona没有母亲,人到中年还在混世魔王一般的父亲Egidio的俱乐部里面跳脱衣舞,出场时她裸体舞动的剪影现出她身材的完美。 Andrea是人之精神的符号,长须乱发、羸弱不堪,却有着一双精光暴射的双眸,一个标准的受难者的形象。表面上他好像是个疯子,神经兮兮地反抗照顾关心他的母亲,实际上作为一个符号他代表着绝对的精神,向无意义的生存大声提出生存目的的问题。与之相反,Ramona是人之身体的符号,四十二岁的脱衣舞娘极致性感的身体里面包裹着一种小女孩的天真和倔强。和Andrea相反,她的生存似乎不具有任何目的性,患有绝症的她用所有挣来的钱给自己治病,实际上是过一天算一天。
Andrea和Ramona只见过两面,一次是在高级餐厅里面,另一次是在Andrea的葬礼上。
在餐厅这个维系生命的进食之处,Andrea引用普鲁斯特和屠格涅夫关于“死亡”的句子,向Jep发起诘问。Jep从字面上理解,想要用一贯的戏谑“不要太认真对待作家的话。世界很复杂,谁也不知道”去推掉,却被Andrea反诘“你不知道不等于别人不知道”,于是Jep无话可说。 Andrea的问题Jep无法回答,也是任何一个虚无主义者无法回答的。关于死亡的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对生活破碎的明晰洞见,本身并无法提供此破碎生活毫无意义的结论,更无法去消解面对死亡过后绝对虚无的恐惧。构建起这二者之间的联系需要一种虚无的态度的参与,本质上其实也是一种劝说。一旦遇上了一种信仰式的坚定,哪怕此坚定只是坚定地认识到生存的偶然和死亡的必然,那么这劝说也就无法达成,虚无主义的态度也完全无能无力。这就是为什么Ramona听见Andrea的问题充满不安的原因,因为她知道自己身患绝症,死亡对她来说此时此刻是最急迫的问题,然而在这点上Jep却无法给予回答,他帮不了她。Jep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引领Ramona到身体感官可能达到的至高之处,请开锁人帮忙,带她去观览罗马的绝美。而在他们流连于极美的花园的时候,Andrea正加大油门闭上眼睛选择了自杀。
对精神来说,生存是彻底无意义而不堪忍受的;对身体来说,生存能见证绝美却不得不放手。葬礼作为死亡的仪式,成为了二者殊途同归之处,在这里Andrea和Ramona再次相遇。 Jep用大段的篇幅向Ramona宣讲他的葬礼表演论。他的理论是葬礼是给活人看的一场表演而已,所以作为参与者也就要使用有效的技巧来最大化表演的效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哭泣抢了死者亲人的风头。在Andrea的葬礼上,他几乎完美地实践了他的理论,却在抬棺而出的时候痛哭失声。 在慰问Viola之时,Jep的理论是行之有效的,因为面对活人的时候,死亡可以被嘲笑,只要你选择如此。然而当抬棺而出的时候,死亡的重负真切地落在了他的肩上,这强行将他拖入了另一个语境。这是Andrea与他的第二次对话,这次Andrea不是用语言,而是用死亡本身向他提出诘问。Jep避无可避,他无法戏谑着逃脱,只有面对他自己同为必死的存在的命运,悲从中来而无法抑制。
Ramona死了过后,Jep又回到了毫无羁绊的游魂。然而这一次他真正开始面对生存的重负,对Ramona的爱已经让他不再看见大海,因为找到又失去了Ramona,他对绝美乡愁式的怀念被拖到了生存本身实实在在的伤痛,“我是谁”的身份焦虑让位给了 “现在谁还会照顾我”的痛苦和绝望。失去了所爱过后,失去了那根生存的牵绊,无论是像Viola一样居于堂皇的大宅中正襟危坐,还是像Egidio一样身处忙碌的桌边颓然不堪,身份都是一样的,都是无处可依的浮萍。 他请求魔术师Arturo让他也像长颈鹿一样消失掉,Artuno却说这只是一场戏而已。当唯一的老友、好人Romano因为伤心至极,选择离开罗马之时,Jep空管载物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了。转身他发现长颈鹿不见了,耳中却听见了无声的尖啸。
如果生存无以找到支柱,死亡的重负却无法避免,那么寻求跳过死亡的虚无就是最简单最直接的诉求,这就是Jep那句怪头怪脑没来由的“让我消失”的出处。然而这却是不可能的。有生必有死,死亡的不可避免,既意味着死亡必然来到,也意味着生存的必然承受。生存再空虚,都依然是生存,都还不是死,所以伴随的灵魂的无声尖啸也就是宿命,逃也逃不掉,对生存视而不见,不过只是一个戏法而已。 当Jep去拜访Elisa的丈夫Alfredo,想要回Elisa的日记,却被告知日记已经被扔了,而Alfredo也准备和新的女友晚上一起喝点儿小酒看电视,Jep知道他无路可走,只能恢复到他之前生活的无意义。“罗马最好玩的火车是我们派对上搭的火车,因为哪儿都不去”。所有的线都断了,绕了一圈回到开始,他对女佣说,“这是我的生活,它什么都不是”,空虚不再是一个值得推敲和试图改变的状态,而成了无以回避的结论。 但当他看见那面贴满一个人每一天的照片的墙,他热泪盈眶。
美一直以来都在努力超越时间,达到永恒。从有限的生存往无限的存在跳跃,是生命永恒无望的尝试。跳着跳着,眼中所见只剩下那永恒的幻景,知道当下的时刻,却忘记了一路走来的历史,直到回到当初自己出生的那个摇篮,听着听筒里响起的父亲母亲的故事,才意识到吾之所求和吾之所是,其实都是互相决定,都是生命的乐音。空管的每一个回音都是尖啸,但合在一起却是生命的乐曲。然而乐曲也会终究归于平静,那么听者是谁? 注视着自己此在生存的状况,等过找过痛过之后,最终还是只剩一个转圈的火车。即使能跳脱出表象流变的幻觉,然而生命的乐曲休止之后却没有听众。这是Jep最终的恐惧,为此他甚至低声下气地求证那个冒傻气的主教能不能驱魔,因为如果可以,那说明彼岸能了解和影响此岸,那么意义将最终归于神圣。主教没有给予Jep回答,他回屋过后却发现遍寻不着的圣徒修女在他身边的地上睡着了。 电影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嘲弄那位热爱烹调的主教的愚蠢,也把敬奉圣徒玛利亚的仪式调笑了一番。但影片并没有嘲笑圣徒玛利亚本人。刚好相反,这位马上要满一百零四岁的形如枯槁的老修女给了Jep最终的启示。 在站满火烈鸟的阳台上,修女玛利亚问Jep,为什么不再写作。看着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动物,Jep说,他一直在寻找绝美。修女问,“你知道我为什么只吃植物的根”,Jep说不知道,修女回头, “因为根很重要”。她笑着一口气吹起,火烈鸟全部飞起,朝远方而去。 之后Jep出海,回到当初见Elisa的那个小岛,修女玛利亚在圣约翰大教堂的圣梯上跪行而上。Jep终于找到了答案。
一切都终于死亡。但在死亡之前,会先有生命。绝美只是上帝昙花一现的戏法,生命的本相从来都是破碎和丑陋,恐惧、感动、伤痛、沉默,一切都归于人生这个必死的尴尬存在。最后的回音,最终的乐曲,听者永远都在彼岸,留在此岸的只有根,从此生发,一直前行,却永远跨不过那根线,这就是人的宿命。然而纵使宿命如此,生活,而不是观看生活,才是度过人生的方式。四十年前,Elisa站在她面前,给了他绝美的一瞬,身后的灯塔照亮了他,他本该如那群火烈鸟一样,向前而去,但却在此一站四十年,寻找绝美,揣度彼岸,终究是空。四十年后,彼时彼刻,此时此刻,合而为一,他的小说将重新开始,他不再寻找,他将创造,因为一切都不过是戏法,上帝的,他自己的,殊途同归,无非抚慰人生的艰难。
福楼拜想写一部什么也没说的书, 影片中几次提到这点。 导演拍了一部什么也没说的电影, 却什么都说了, 真、伪、美、丑都在“什么也没说”中带了出来。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装逼片, 我觉得这没什么, 看到装逼那就是装逼好了, 想看点别的就看点别的, 看一部片,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看到什么的权利。 导演在讲述生命之美的同时, 啪啪啪的打着装逼者的耳光。 高潮有两段。 男主Jep去采访一个装神弄鬼、故弄玄虚博掌声的艺术家, Jep问她平时读什么书, 艺术家说她不读书,她以共鸣为生, 男主问“你的共鸣是什么”, 艺术家说共鸣的诗意是无法用粗俗的语言来描述的, 男主不被艺术家的云山雾罩所迷惑, 一直追问“我就想知道你的共鸣是什么”, 艺术家崩溃,发飙, 因为除了装神弄鬼, 她无法说出具体的东西来——用粗俗的语言也不行, 不是她不想,是她真的不行。 男主在家庭聚会上轻飘飘的回击一个装逼的女性朋友。 女性朋友吹嘘自己的爱国使命感, 吹嘘自己和男人的感情, 吹嘘自己写了11本小说还写过党史, 吹嘘自己是个做出伟大牺牲的母亲。 男主说这位朋友假,吹牛是为了掩饰脆弱: “我们在场的人都假,但不像你, 我们就说些废话,扯些蛋, 因为我们不想假模假式还自得其乐” 女性朋友回击,说她说的真的,不是假话,不是装逼, 一定要男主说个明白,号称自己是有种的女人扛得住。 男主说,我可扛不住“有种的女人”既然你要自找,那我就说吧。 然后Jep就慢悠悠的轻飘飘的说了。 你上学时的爱国使命感不见得有多少, 但你的另一项使命很多人都印象深刻, 就是你在大学厕所里爱干的那事儿。 你写党... ...史,因为你当时是领袖的情妇。 你的11本小说, 靠政党资助的小破出版社发行, 下属的狗屎党报审核。 我没说我的中篇小说好到哪去, (你说的这点)我倒同意。 你和尤西比奥的关系, 什么关系, 尤西比奥爱的是佐丹奴, 谁不知道, 爱了多少年了, 每天一起吃中饭。 就像一对爱人甜蜜地坐树下, 你都一直睁只眼闭只眼。 你对孩子的奉献,所谓的什么牺牲。 你整周都在工作,每天晚上都出去玩, 连毒贩子都周一不出门,你照样出去玩, 你什么时候陪过孩子? 放长假的时候也没陪过, 何况你还有个管家, 一个侍应, 一个厨子, 一个送孩子上学的司机, 三个保姆, 你倒说说, 你何时何地做出什么牺牲了? 这些就是我说的假话和脆弱。 你53岁了,跟我们一样过着残破的生活, 你不该高高在上,狗眼看人低, 而是应该跟我们有同感, 我们都在绝望的边缘, 能做的是照看彼此, 陪伴彼此,开开玩笑, 你觉得呢? 刚才还耻高气扬的女性朋友竟无言以对, 起身愤然离去。 我为什么要摘这两段呢。 因为创作者必须是见过顶级的装逼犯了, 才能对各种装逼犯回击得如此透骨, 枪枪要害,想回击都没地儿下嘴。 在我看来, 这当然不是个装逼片, 这是个来源生活,高于生活的片。 我有时候会打趣熟人朋友:拉倒吧你, 你连装逼是什么都没看全呢, 别逮着你没经历过的事情就说别人装逼, 里面发生的事情你见不着, 那是因为你连门都进不去, 你快别逗了。 从这点上我也是特喜欢姜文的, 他说:不按照大V们的审美来,就要挨骂,那就骂吧。
我们站在无限的一点,在时间上,在我们的记忆上,过去往往很近,未来又渺不可测,而现时,一个最飘忽最刹那的断片,用它不可靠的外形,极其容易混淆我们真实的寻觅。——李健吾《福楼拜评传》
罗马的辉煌成为过去,布尔乔亚们一跃进入上流社会,启蒙运动留下浅薄的理性头脑,给了他们不信上帝的傲慢与勇气,浪漫主义曾经是激情,是希望,如今沦为媚俗的工具。
索伦蒂诺学来了反讽和游戏,只是他不再面对无限。
别尔嘉耶夫说美会奴役人,La grande Bellezza 就是证明。
La grande Bellezza应该被翻译成“大美”/“伟大的美”/“绝美”,而不应该是“绝美之城”。 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索伦蒂诺和它的主角捷普一样,对待现代生活既享受又厌恶,失落是真的,虚无也是真的。
嘲讽女艺术家故作神秘和女作家伪善,是出于清醒的意识和真诚的努力;自嘲昔日的创作、和周遭人同病相怜,是因为改变不了处境而假装悲悯;怀罗马的旧,怀初恋的旧,是为了想象美曾经存在过,而斯美已逝,昨是今非。
失落的是美吗?
不,是真。
过去两个世纪里主要的文学运动都意欲把握“生活”的“真相”(或者说“事情本来的样子”)。
福楼拜作为现代小说的鼻祖,厌恶媚俗,警惕移情,充分意识到文学虚构的真假性,并第一次让文体/风格本身变成了写小说的一个问题。从此之后,作家们很难再像比他稍早一点的巴尔扎克以及此前的小说家一样,只顾闷头写作,而不问真实与否。
现代小说中发生的关于写作自觉性的新意识,在二十世纪50年代末以后大规模地影响了欧洲的艺术电影创作,而在此之前他们已经通过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法国新浪潮电影,尽可能地探索了电影能够表现的现实性题材和现实性电影语言。
现实主义繁荣之后往往伴随对现实主义的反思,后一种现实主义永远在质疑前一种现实主义的真实性,电影的现实主义也不例外。稍后,我们看到了阿兰·罗布·格里耶编剧、阿伦·雷乃执导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和安东尼奥尼的《放大》进行媒介自反,费里尼在《八部半》里借主角圭多之口提出:他想拍一部绝对诚实的电影,等等。
所有这些尝试盖源于这些作家和艺术家敬畏真相和真实性。 福楼拜把爱玛·包法利写死了,不是因为他残忍(福楼拜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不是因为他无法帮爱玛找到“绝对之美”了,而是他意识到美是深渊,美安慰不了人:
“… …这是一个有着变坏了的性格,一个属于虚伪的诗与虚伪的情感的女人。不过最初我倒想把她写成圣女,在乡间居住,辛苦到老,终于进入神秘主义的境界、梦想的热情的境界。这最初的计划,我保存下来的只有四周的环境(景物和人物也足够暗淡的),还有就是颜色。同时为了故事更加易于了解而且有趣(有趣的真正的意义)起见,我创造了一个接近人性的女主角、一个通常所见的女人。”(福楼拜语,摘自《福楼拜评传》)
索伦蒂诺学来了福楼拜对视觉的崇拜、对观看方式的执念、精确控制的视觉扫荡,以及他的尖酸刻薄,但这部电影在最核心处违背了福楼拜的理念,《包法利夫人》中对美学生活的反思在这里却走向了它的反面——美的神秘化。
电影开头流畅的摄影机运动和“神圣简约主义”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来自精心的视听安排和场面调度。很快,日本观光客轰然倒地。按照索伦蒂诺的说法:“美中有危险的东西,很可能招致死亡。”多么肤浅而神秘的对美的理解!
结尾处,吹走火烈鸟、靠吃菜根过活的老修女朝着圣阶往上爬,之前寻美不得、怅然若失的捷普摇身变成盖茨比,月光女神就是绿光,成了他回不去的乡愁。
福楼拜是一个理性主义者,很难做到自欺;更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不信任形象,认为理念才是实体。然而,作为天然和形象为伍的艺术家,他选择把美学本身当成宗教——而不是美的对象,哪怕是想象出来的对象。
福楼拜在早期曾提出要写一本“什么也不讲”“文笔即一切”的书(索伦蒂诺受其启发想要拍一部“什么也不讲”的电影),但后来他凭借强烈的自觉,悬崖勒马,挽住了这种极端的倾向——一条走向颓废的道路:
“一个人太爱文笔,就有看不见自己写什么的目的的危险!”(福楼拜语,摘自《福楼拜评传》)
福楼拜固执如熊,他被困在形象和观念之间,想要确定词与其所指物间必然而透明的联系。一个医生的儿子,没有游戏的精神,他忽视了一个来自亚里士多德的重要概念——假设的可信性/可能性:可能性是一场保卫可信的想象,同不可信所作的斗争。
索伦蒂诺的创作远没有到这个地步,他把福楼拜当成教条,La grande Bellezza 中唯一真实的情感是对真实的怀疑,可最后连这也守不住了。捷普以为在想象中保留一束绝美的光,就能安慰人生的虚无。其实,他不过是再次重蹈了浪漫主义的覆辙——助长了一种虚伪的情感。
作者/shang
【欢迎交流·禁止转载】
e-mail:[email protected]
wechat:to_the_wonder
Find me:搜“yiwanshouji”或“伊万手记”找到我们
不要把生命浪费在不重要的人和事上。
《绝美之城》无疑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它想说的内容太多,内核复杂,几乎超过了迄今为止讲述罗马城的任何一部电影,所以给人的思考空间也是无穷大的。你可以说,这是一部罗马城的《追忆似水年华》,可以说这是一部意大利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也可以说这就是一部用意大利文写的《浮士德》。
罗马城魅惑的无限风光之下,是一个个具体的灵魂。
总是想着“死神在深情地注视着他”的年轻人在城市迷失了自己,在令母亲忧心忡忡的同时自杀身亡;过气的广告明星中年发福自暴自弃,终日沉迷舞池和毒品,在别人鄙弃的眼神中浑噩度日;性感的电影演员厌倦了演艺圈的浮华,整天把“写一部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那样的小说”挂在嘴边;事业有成的中年男人逢场作戏花心成性,残花败柳的老婆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却总喜欢八卦别人的生活乐此不疲;“神童”女儿是一棵摇钱树,被父亲逼着当众表演先锋绘画,失去童年的她边哭边画;年过40的脱衣舞娘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宁愿单身也不想步入婚姻,在与爱人销魂一夜之后匆匆离开人世;众人眼里位高权重神圣无比的红衣大主教却是一个无比俗气的人,整天把做菜烹饪挂在嘴边,对杀生吃肉无比狂热……这些人都是罗马的细胞,俯瞰下去尽是一副现代罗马的众生浮世绘。所以本片港版译名叫《罗马浮世绘》就是自然不过了。
肉欲权欲物欲之下,是灵魂彻底的迷失。
在片中,这些罗马众生相全部由一位老作家的所看所感自然串联起来。老作家虽然出没于五光十色的名利场,风光无限,却充满了人生的幻灭感。年少成名的他名利双收,受人尊敬,又风度翩翩英俊潇洒,没有哪个女人不渴望和他上床,而他这一生貌似圆满,似乎只等盖棺论定了,俨然就是罗马文艺圈的“无冕之王”。而他也的确风流不羁,他和各种女人约会上床寻求感官刺激,他自嘲说,“我65岁才开始吸毒,人生可真是失败啊。”他一直很争气,在罗马奋斗多年终于实现了年少时许下的宏源,来自于小城市他要成为罗马疆域的文艺国王,他也真的做到了。浸泡浮华的罗马名利圈多年,他早已是笑看风云泰然自若,几乎没有什么是他做不到的。是罗马成就了他,但是也让他彻底迷失了自己,找不到回家的路。所以老作家对罗马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想,得到了追求一生的,又能如何?他甚至觉得自己不如那些贫困之家的老年人自由潇洒,他们虽然没钱没名,但每天不必强颜欢笑不必说着言不由衷的话,还可以衣着褴褛满嘴跑火车爱咋咋的,他们不曾迷失自己,所以始终是幸福的。
过了65岁生日,老作家突然做了一个决定——不再把生命浪费在不重要的事情上。
他还要远离那些矫情空虚的人,从此不再继续像其他人一样虚伪浮华地活着,而是应该直抒胸臆,不顾及别人的面子,不被钱财引诱不被权威甚至神权所迷惑,而是该抨击就抨击,该讽刺就讽刺。结果,他在聚会上不顾多年友情,当着众人面狠狠羞辱了一个自视甚高满口大话的矫情女作家,甚至当众嘲笑了肤浅庸俗的红衣大主教。而自从初恋女友的突然暴毙,更让老作家心神不宁,他开始追究起为何当初她要舍弃他而去,原因可能在女友的日记簿里,日记簿已经不见了,而且现在就算知道了又有什么意义?一切早已结束。只有年轻时俩人在海边愉快的旧日时光那么难忘,那时她深情地望着他,而他背对大海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如今他已经是65岁的糟老头,对生活不再抱有期待。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自然怀旧,也会莫名觉得孤单。他总是望着天花板想象着蔚蓝的大海,仿佛年轻时的岁月还未走远。
浮华千帆过,往事心中留。
老作家总是对人说起福楼拜,其实也是在说自己的遭遇。福楼拜一生想要写一本什么也不说的书,可是却失败了。于现实而强大的生活而言,艺术终究是太过虚幻而无力的。大概每个作家都会经历一番自我怀疑和精神危机吧,他们觉得世界已经无需一个文人整天絮絮叨叨做各种记叙和升华了,生活本身的荒诞早已超出了小说的虚构范围,这个冰冷的浮华世界几乎彻底粉碎了所有文艺的柔软的纯粹的感伤的东西,文艺至多只能沦为一种工具,供上层社会消遣玩弄。与其如此,不如一字不写冷眼旁观,任凭世界凌乱堕落下去。也唯此,文艺方能死而瞑目。没错,对一个作家来说,不写,比写还要难得多。要放弃掉毕生所爱的文字和赖以对抗庸俗的武器,实在不是件轻松愉快的事。生活似乎已经到了不堪言说的地步了,困惑的老作家几乎失去了创作的原动力和灵感。他一直说自己的灵感型作家,而面对眼前纸醉金迷却又空虚无比的罗马,他感到如此无力,灵思枯竭了。
八月还未结束,
九月尚未到来,
而我如此平凡,
不过没有关系,
一切都会好的。
……
这是一位不起眼的落魄编剧的诗作片段,剧中他在成功当众朗诵了这首诗歌之后,做了一个决定——离开罗马。时值罗马夏末,秋天也即将登场,老编剧赶来和老作家告别,他不无黯然的说,自己在罗马生活了40年,却始终不曾真正了解这座城市,而直到要离开时,真正想要告别的,却只有作家一人。最后,总是冷眼旁观的作家也要离开这座城市,他似乎心有所得,临时决定做一次远行。对于他这位不喜欢远行的人来说,这意味什么,恐怕连他也不知道。但是封笔多年的他,忽然面对镜头神秘地笑着说,他已经想好了小说的开头。
欢乐悲伤滔滔逝去,唯有人生浩瀚无边。
于是我们在结尾似乎看到了一个困顿灵魂的复苏,却又不明所以的感到一丝悲伤。
对于罗马的印象,之前大都来自于电影《罗马假日》,那曾是一座浪漫与纯美混合的理想之城,奥黛丽•赫本在此化身公主,格里高利•派克在此荣登神殿,郎才女貌加上罗马恢弘精致的建筑,一切都完美的无以复加。可是,在这部《绝美之城》里,罗马却有了另外的一张面孔,而这张面孔连身处其中多年的人也无法参透。为了这张面孔,我更愿意相信,罗马除了不是一天建成的外,也是地球上无数城市之一种,它高雅而世俗,庄重而妖冶,沉默又惶恐……也正因此,我突然很想去接近它触摸它。
看不懂又觉得好看的片那才是真有魅力啊!各种推移拉远拉近的匀速镜头,配上古典圣歌舞曲的配乐,相得益彰,再加上绝美的罗马背景,跟着一个已入暮年对周遭的生活麻木不仁的上流人物,看一看上流社会的众生相,听一听空洞煞有其事的人生感悟,却到底赶不上成长之初黄昏小岛上的一个后退一张面容一次初恋
整部电影就像一出华丽的咏叹调,唯美诗意还有些许惆怅,摄影、配乐和意大利的美景都美的让人窒息,关于虚无的琐屑故事已经变得无关紧要,情绪、氛围、环境、回忆和感觉之类的东西变得比故事更加能激起情绪,保罗·索伦蒂诺这次的尝试给人的感觉就像看泰伦斯·马利克拍意识流和回忆。★★★★
绝美而空洞,浮华而颓败,癫狂而落寞,诗意而忧伤。喝酒纵歌,肆意酣畅恣欢谑。杯残狼藉,泪飞顿作倾盆雨。片如其名,绝美之城,美得如此绝望。唯有死亡,唯有死亡能止住你的悲伤。
不打分,表示没全看懂,意大利了解的不够多,旅游不多,不会说意大利语,难以评述。并对不会说意大利语没住过表示懂完了,是神片的人表示佩服。
罗马的浮光掠影,热闹而生活的气息。得自费里尼的碎片之美,无论摄影和剪辑都无比炫技。索伦蒂诺放弃叙事结构后反而营造出了似懂非懂的奇妙意境。如果说画面美轮美奂,那配乐就是热泪盈眶!今年“看”过最好“听”的电影~
除了漂亮之外都算不上一流的城市宣传片,好看归好看,泛着阿兰德波顿或者更花哨更爱掉书袋却出身美国的专栏作家味,也即是油滑与格调不高。虚浮的影像缺乏内在定力,广告式的创意美学,还是新欧洲啊。
费里尼风格的延续,宏大、丰富、眩晕,是虚伪与自嘲的一场探戈。结尾处的万籁俱静震撼人心。
只恨不能在电影院看
每个场景都是美的,但是电影本身却绝望地告诉我们,想要超越平庸的生活,人们求助财富,美学,艺术,文学,魔术,宗教,信仰,但这依然是徒劳的。
過盛的美麗換來至深的麻木,必須唯美,必須悅耳。然後萬人倒下,證實唯獨它不害我。鏡頭燥動不安的尋索,輾轉反側三百六十度,毫無耐性,時日無多,隨風而去。雙子特有的怪奇和跳躍,嬉皮笑臉的人懂得虛無。費里尼、塞利納、福樓拜、普魯斯特、韋勒貝爾若隱若現。戲法而已,終會在慢駛的舟上靜看羅馬。
不要轻易说懂得65岁老人的孤寂,他40年来的逃避与沉沦。他衣冠楚楚,每一道皱纹如同历史般隐秘,你不了解他的秘密,正如他不知道18岁时爱着的那个女孩为什么离开他,却在她死后被告知35年来她一直爱着的是他。为什么不再写一本书?罗马会让人荒废太多时间。他总在说穿他人的真相,惟独回避自我的真相。
如果以北京为题拍部绝美之城,用同样的情绪,刻薄同样的人,同样的自嘲、眷恋、缅怀,姜文应该做得到。
它反对诠释,拒绝被禁锢于任何意义体系当中.镜头随心流转漂浮,你不知下一镜会被带往何种情境何种氛围。犹如人生,本无所谓意义,你说它有何意义,它就有何意义. 福楼拜要写一本什么都不讲的书,索伦蒂诺自然也可拍部什么都不讲的电影。这是用情绪去懂得的电影,你无法说完全懂了,依然可满心感悟,因而得了.
生于幻象,路过死亡,心怀惆怅。有的人爱的深,眨眼已是隔世。有的人爱的浅,却念念难忘。
13-14颁奖季最佳,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实至名归。 形式上:镜头调度美轮美奂、画面构图美得让人窒息、配乐宛如天籁、剪辑别出心裁;内容上:块状叙事有意识流韵味但仍有主线、极丰富的哲理(存在主义、绝美、现代性)、瑟维洛出色的表演。即使不去细究内涵和隐喻,也足以领会到绝美。(9.5/10)
【B-】真是意识流啊,感官体验真的是做到了“绝美”极致了,用了许多的大景深镜头去表现罗马的城市之美。故事很碎也很空,可以说根本没剧情。福楼拜想写一本什么都没有的书,于是导演就拍了个什么都没有的电影,只留下对残破人生的哀叹。理解打五星的人,也理解打一星的人。
妈呀!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太幸运今天来影院看了它。无法言喻,但两个半小时,我完全被吸入银幕了。“意大利的电影是最好的”
适合大银幕看。一旦衣冠楚楚,再怎么荒淫无度,丢在罗马的建筑群里,横看竖看都上了艺术的路。试图穿越现代、回归古典的一种寻找,寻找美,化归记忆里丰盈充实的年轻肉体;寻找意义,发现上流生活只有华丽皮囊和无休止的呱噪
不是绝美是颓废,不是情节是情景,不是演员是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