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利联盟》是阿基考里斯马基作为导演的第二部作品,也是他最具超现实主义色彩的一部作品,讲述了一个名叫『卡拉马利联盟』的团体和一位说英文的Pekka从芬兰赫尔辛基的贫民区Kallio出发,前往应许之地Eira的故事。联盟中的14位成员都叫弗兰克,这些人代表的是一种复合身份, 他们有 着统一名字,统一服装,统一目标与统一行为模式。在他们出发前,弗兰克只是一个群体概念,并无个体属性;但当他们启程后,个体属性的分裂则开始显现。弗兰克们出现了分歧,各自通过自己认同的方式去寻找理想国Eira。有的偷车,有的抢劫,有的酒精成瘾,有的找到了女人。卡拉马利联盟的群体性在经历多次饥饿与痛苦后,彻底瓦解,分解为一个个独立个体,但成为个体的代价也很残酷,背叛,自杀,情杀,绝望等戏码逐一上演。片尾,只有两个弗兰克幸存,他们也最终意识到Eira只是一个荒诞与虚妄的臆想,遂一起乘舟前往爱沙尼亚,生死未卜。这里面也许有阿基自己的political metaphor,至于这个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在此不便展开。
影片中充满各种毫无逻辑的呓语,但阿基说这是唯一一部他在没有醉酒的状态下拍摄的电影,是一部纯艺术片,因为阿基并未受到芬兰电影基金会及其他资方的资金支持,创作上可谓绝对自由。剧本也是边拍边写,很多场景皆是即兴而为。其中弗兰克的扮演者们很多都是真实的摇滚乐手,从本片开始,阿基几乎在其后每一部作品中都会加入vintage摇滚乐演唱的片段。插话式的情节线(episodic plotlines)以及大量单调的叙事不禁让我看到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和英格玛伯格曼作品的影子。本片应该是除了《脏手》之外,阿基作品中对白最多的电影了。
应许之地Eira是一个虚无的概念,并无实体意义。死亡在本片中作为解构而存在,弗兰克们从启程其便面对死亡,他们对待同伴甚至自我的死亡也蛮不在乎,存在是没有意义的,生命也是各种无意识无理性行为的综合。顺便说一句,我本人是决定论(determinism)的笃信者,我不认为人类拥有自由意志。这里推荐对哲学感兴趣的看官可以参考德国物理学家Sabine Hossenfelder对决定论的诠释(原片)。弗兰克们不顾一切地去寻找Eira来对抗生活的无意义正如我在《冰血暴》第二季解说时谈到的西西弗斯推石行为一样(原片)。我们在阿基的这个实验片中看到了很多他想表达的东西,如个体与群体之间归属感的建立,对存在主义的思考,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对无政府主义的诠释,对文化入侵与融合的反思等。片中的赫尔辛基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异托邦(heterotopia)中,人们(弗兰克们)面对的是破碎混乱的虚无主义,芬兰在美国强势的文化输入下(影片于1985年拍摄),正在丢失自身的文化传统与独特性。正如导演自己所说,『芬兰是欧洲最美国化的国家,再过十年,只有老年人仍旧说芬兰语,其他地方都说英语。60年代初到70年代这里的一切都被摧毁了:包含芬兰价值观与探戈文化,酒吧里的忧郁诗歌,城市和乡村的景观….这是悲哀的。芬兰这样的一个国家剽窃着全世界精神最贫穷的国家。我不是在暗示我不欣赏那个国家的文化产物,但为了芬兰好,追随那个国家或是其他什么国家是毫无用处的。』这番话,我想同样送给东亚三国的某些年轻人们。
纷繁的人生路上,“你瞅啥”的人都得死
个人观感强于日后的《列宁格勒》。同样都具有摇滚元素同样的“流浪”内核,但是《卡》却是存在主义者的安那其寓言;消费时代的控诉。新浪潮式的松散反情节叙事下整合对美国电影尤其是50年代黑色电影的致敬。十六个弗兰克均代表了同一个人自身。无法到达的理想化Eira恰似贝克特笔下从未亮相的戈多
资料馆2016.6.14.7pm 非常美妙的观影体验。
如果不是阿基的,肯定看不进去……但看进去了就会发现很带感呀。海报上「乌贼联盟」下面的小字hyvää yötä, frank不知道是芬兰语片名还是副标题,总之意思是「晚安,弗朗克」。一场荒诞不经的梦,大费周章奔赴的理想国只是同属赫尔辛基的Eira区而已。多外景而少内景,内景多中近景而少全景,更注重对人与城市街巷关系的摹画,因而显得新浪潮味、戈达尔味十足,尤其是那个双人摩托的跳接。黑白布光比尤哈精致,破败与失意溢出银幕。画廊与酒吧反光中穿绷的录音挑杆好可爱。理想主义的自我叛逃——说着要逃离,却斡旋良久,不肯出去。格调清奇,但我根本没看懂。
Rather a series of separate, quite amusing incidents involving the Franks and Pekka, the dry, very Finnish humor being an anticipation of Kaurismäki's musical satire Leningrad Cowboys Go America.
其实这部还挺有意思,虽然已经有个人印迹但感觉还是跟后来的不一样,叙事偏概念性的晦涩,又酷又荒诞。Stand by me, Frank。
是桃花源,是乌托邦,是逃离,是寻找,是寓言,是黑色童话,也是现实,是追寻梦想,是在跟生活死磕,是一个人弗兰克,是一群人弗兰克。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那种落差,你在这里都能体会。
混不吝。北京的夜。
酷!!!
阿基的早期杰作. 很想马上再看一遍
本想三星。想一想,那少年的梦啊,摘下墨镜的一刻长长睫毛下的脆弱,特美。所有的人不是在路上死了,就是放弃了家,放弃了梦,放弃了朋友。最后他们到达了,只不过有点晚了。7分。台词稍多,荒诞又心碎。
如果换成国内的演技派或一众小鲜肉来出演弗兰克们,肯定很有趣。
@小西天。1.伊拉是乌托邦,是应许之地,是近一点的中产生活或远一点的共产主义。但对无产者来说,它最终只能是卡夫卡的城堡。无法到达。2.无产者也无名。谁在意你叫什么,你只是人群中的Frank。也想起十个小黑人,至少这次有人生还。去哪里不重要,反正不能留在此刻的生活里。3.后来的列宁格勒牛仔故事上算是乐观化复刻,形式上通过加小标题使叙事指向更加明晰,降低了观影门槛。4.这个版本的Stand by me太好听了,可惜没唱完。
http://www.douban.com/note/36701497/?post=ok#last
“死鱼被罐头保护着,罐头被橱窗保护着,橱窗被警察保护着,而警察被畏惧保护着。吃六条沙丁鱼居然这么费事”
在奔向同一乌托邦的路上,我们失散,死亡,分道扬镳。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这个导演范儿太足,我已经沦为一个一无所知仰望其魂的粉丝。(貌似本人在片中也有露脸是我看错了吗?)
3.5;Eira如难以企及的卡夫卡式城堡,在追寻理想国的路上,遭遇各种死亡和羁绊,能抵达梦想终点的永远是少数。夹杂了公路片、黑色片的元素,夹带阿基大量音乐私货,拍得散漫随性,然而又那么酷。
太冷了....
斧凿过甚,但也算有匠心。梦想之地只在城市的另一端,看似不难到达,但路上弗兰克分别被意外、爱情、中产阶级生活、没钱、喝醉、跟富婆走了等等杀死或放弃。而即使到达了,也来迟了一步。墨镜看似牛逼,可每次摘下后都会露怯,这就是青少年们不懈追求的装逼的结果。
十六个追梦的弗兰克;我是一个很坏很坏的坏男孩,我不会做你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