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柬埔寨取的景。
这种殖民地文化衰败的影子,就是对白人文明自己的反思。
像热带的植物,慢慢在潮湿烦闷的自然里,渐渐蒸发腐烂。
其中许多意义是现代的我们不能感知的。但不代表我们将来不会经历。
作为在这种文化下成长的新一代,那个年代的新一代,找不到自己的土壤的疑惑,愤怒,无奈,也都会随着时间的飞逝而划过。
痛苦仍在。
怀念那一个月的时光。
前言
这是一部令包子不安的电影。导致这种不安的,并不是因为片子铺陈的大量长镜头和阴暗的色调,或是压抑的剧情和略显凌乱的剪辑,而是电影文本以外,难以一言蔽之的后殖民叙事背景,以及在这种背景之下的女性的挣扎、反抗,乃至身份认同。我大概是过了两天,才从这种飘飘荡荡的,无法释怀,无处安放的情绪里走出来。直至今日,才有下文~
在此,致敬本片导演香特尔·阿克曼,一位出色的女性,一位无与伦比的天才电影人。
Part 1 : 后殖民主义背景下的叙事
影片的开始,在漆黑的背景下,河水泛着森冷的粼光。一个中年男子走进了一家路边歌厅,舞台上有唱歌的男人和一群舞女。下一秒,男歌手缓缓倒下——他被中年男子一刀致命,镜头拉近,聚焦在其中的一个舞女脸上。画外音响起,妮娜,戴恩死了。这个名叫妮娜的舞女,似乎出现了间离反应,木然地哼唱起马来西亚的民谣。
出字幕,不久,其他地方。那时妮娜还小——她还是个无忧无虑的在河里游泳的少女。她被母亲急匆匆地喊走,她还不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的是什么。
一艘船开来,停在岸边。奥迈耶见到了许久不见的淘金合伙人,他是妮娜名义上的外公,他要把妮娜送去接受“白人教育”。作为父亲的奥迈耶声称着自己对女儿的爱,非常不情愿。尽管如此,妮娜还是被带走了。
开头那个中年男子再次入画,他的画外音也补充交代,妮娜是那所寄宿学校里唯一没有笑容的女孩子。
一段蒙太奇剪辑,打乱了时空,交代了妮娜的后文——她遇见了戴恩。
故事的转折却发生了在那之前,妮娜的外公在上交了最后一次寄宿费后就去世了。妮娜从寄宿学校出来。她放下了盘发,拎着行李箱,走过了众生百态的街巷。她偷窃水果、随地小便,不用再在白人中间扮演一个格格不入的混血淑女。
一个蓝色的港口清晨,船长捡到她的一只高跟鞋,寻迹找到了衣着凌乱,瘫坐在地的妮娜。妮娜说她不愿意回到寄宿学校,船长也只好把她送回了丛林家中。
身为奥迈耶的父亲一开始并没有因为妮娜的到来而惊喜,倒是妮娜外公留下的寻宝笔记,让本来死气沉沉的他像是活了过来。
期间,妮娜的父亲奥迈耶拒绝了同邻的本地人的求亲,也不知他是不是带着一定要将妮娜嫁给白人,生活在欧洲之类的念头。
奥迈耶一再重复着自己淘金的迷梦。在偶然间,他遇见了反抗分子戴恩,后者声陈他能帮他找到金矿。
两人因而熟识,戴恩在树下见到了休息抽烟的妮娜,两人的情愫似有若无。戴恩要妮娜等他回来。
在一个大雨滂沱的晚上,戴恩和一个同伴终于回来了,也差点淹死在水里。妮娜的母亲为了帮戴恩逃脱追捕,移花接木,制造了戴恩死掉的假象。在深夜趁着奥迈耶熟睡,妮娜的母亲劝妮娜去找戴恩。
妮娜夜奔戴恩,被父亲的仆人发现,当他的父亲带着枪赶到时,却看见了她与戴恩在野外缠绵,愤怒的奥迈耶,举枪向天空,惊起这对情侣。
奥迈耶还想尝试说服妮娜,离开戴恩。无奈妮娜心意已决,最终二人决裂。妮娜和戴恩登船远去。
至此,奥迈耶的迷梦被彻底打碎,在阳光下,他喃喃自语,太阳是冷的,大海是黑色的……
Part 2: 妮娜对自我的身份认同
1、影片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妮娜在寄宿学校所经历的种族歧视,而是通过妮娜向船长平静的叙述,揭开了她在白人学校里被排挤被歧视的冰山一角。所以她选择了在母亲的养父因去世而断交了寄宿费之后,出走,回到了从小长大的丛林间。这是她对自己LOCAL身份的重新拾起,显然和父亲以及她“外公”所希冀的“回到白人中去”是背离的,代表了她的反抗。
2、影片中从未展现妮娜对父亲亲密的一面,且父女俩几乎是“零沟通”。直至最后两人决裂——父亲奥迈耶试图继续控制她,还指责她,你不爱任何人。但妮娜看透了父亲只把爱挂在嘴上,却没有实际行动的一面,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和自己不爱的男人一起离开,这是对白人血统的摒弃,也是对自己LOCAL身份的再次认同。再次彰显了女性的力量。
Part 3:导演镜头下的后殖民主义时代之殇
香特尔·阿克曼是一位出生于比利时的女导演,2015年她在纽约自杀身亡。女性主义是香特尔·阿克曼的坚定立场。所以在影片中,我们不见媚男式审美,饰演妮娜的女演员不是白幼瘦,她野性、神秘、有种看透世事的沧桑。
在影片中,大量长镜头的运用,不仅勾画了马来西亚当地的风情,和妮娜生活的丛林与水域光影间的迷人莫测,还多了几分幽暗处滋生的冷意。
在片中,导演不动声色地嘲笑了奥迈耶的愚蠢,和不切实际,妄图以爱的名义将女儿工具化,嫁回欧洲。
越是如此,结局也越是凄凉。妮娜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体的悲剧,还是时代的不幸。她越是反抗,越逃不开命运对她的嘲讽。
影调上来看,阴郁蓝和丛林绿的叠加,铺屏的暧昧、压抑氛围,也预示着故事的悲剧走向。
这是导演的最后一部剧情片,也是当年被法国媒体评为,最受期待的一部电影。
SIGH…
2023.03.05 上海虹桥艺术中心,其实开场的时候我和小伙伴迟到了几分钟,摸黑进的场,但感觉本场的人还是蛮多的,很多大概都是连场看下来的,其中不乏很多帅哥(我也就多看了一眼,真的就一眼哈哈哈),还是蛮感慨的,上一次在美琪也是这么多人,大家都是安静观影,感觉电影节的年轻人观众占了大多数。
言归正传,电影本身构思很完整,从一开始的呼唤主角的名字到后面主角长达十分钟的眼神戏结尾,整体张力还是满足的,脉络感很完整。我一开始本以为女主是主角,后面反应过来影片名奥迈耶也许代表的仅仅是女主的父亲,一个从头到尾被黄金绊住了的角色——从接触到这个关于或许有黄金的诱惑,到娶了养女就可以告知黄金的下落,再到带走女儿就可以帮助他找到黄金,直到最后本来以为一个有能力的年轻人能够帮助他实现他的梦想,没想到年轻人却是冲着自己的女儿来的。感觉这个明明在当时身份尊贵的白人,却偏偏生活在了一个黑人遍布的岛屿,不被人重视,妻子引不起自己的性趣,女儿年幼就被接走去接受“白人的教育”,整个人身上充满了令人不解的谜团。
再说剧中的女儿,从小被名义上的外公带去接受白人的教育,身为黑人的她受尽欺辱,在寄宿制学校里不断被排挤,身上有着与年龄不符的成熟和看透世事的炎凉。她被赶出校园的那一段场景,从一开始的解开头发,到点上烟,偷水果,随地小便,再到投奔船长,整个过程她都熟练到令人惊讶。我看的时候就很感叹,在种族歧视年代存活的人们,无论是被排挤的白人还是被歧视的黑人,眼里都透露着空洞的无奈。
我个人认为主角其实应该是两位,女主的父亲虽然总是自称自己为“白人”,但其实一直受困于岳父的谎言之网当中,一辈子似乎都在等待着做成这一件大事,但一辈子都在庸庸碌碌。女主虽然是黑人,但是她潇洒自如,敢于对别人的歧视发表自己的鄙弃,最后选择也很理智,选择了自己不爱但是爱自己的黑人男子。女主的父亲跟女主似乎有着千差万别的性格,但又很神奇地拥有血缘关系。
说到拍摄手法,很多场景选择了不用对白,只采场景的手法,例如在船上女主和她的情人并排躺着,还有一开始女主母亲抱着女主逃跑的场景,都选择了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声音方面都采原声,没有乱七八糟的配乐,个人觉得是一场很不错的观影体验。
构图也很有技巧,男主奥迈耶发现前来帮助自己的年轻人死了的那个场景,全程没有透露出死人的惨状,反而通过一分为二的构图,让男主奥迈耶自己发现,并且定点在画面三分之一处,真的是一幅完美的风景画!
4.5
痴狂,潮湿,迷茫与失落。要不是之前接受过阿彼察邦的洗礼,也许我也在影院呼呼大睡了,开头几分钟对着大银幕上一张又大又美的脸真的会产生超现实的漩涡直直叫人眩晕过去,之后便是不断的雨水、不断的雨林,失意的男人与无家的混血女儿,正巧近日在阅读古尔纳,可以说白人殖民者为后代“子孙”创造了多么大的“财富”,出走的人和混血的人,在两边世界都无法拥有合适的位置,拉扯着,寻找着,却是徒劳的。
5.6不可否认的一件事是,阿克曼极其善于仅仅架起摄影机,就能捕捉非身体的东西,她的电影能够将这种捕捉到的东西做到最大的巨大化。这是来自于她对欧美生活的热爱但是她却忽略了这是在东南亚,其中的角色是白人、亚洲人和混血人,他们三者形成的三角形中存在着巨大的断裂点。这是三者完全无法进入的断裂点,是康拉德与东南亚的断裂点。但阿克曼的问题在于,她始终致力于将来自于西方的推拉摇移和情感的捕捉与东南亚的神秘风情强行镶嵌,这种行为无法进入身份(文化)的断裂点不说,也具有殖民倾向。在这么一部反殖民的作品中却被插入了这种具有殖民性质的行为注定会失败,阿克曼的情感捕捉最终是一种虚假的捕捉,是既像东南亚又像西方的捕捉,但这种捕捉应该成为的是既不像东南亚又不像西方才对。所有的角色都迷失了方向,但阿克曼却在故作清醒
3.5;殖民掘金梦的破灭,以爱为名的父权坍塌,欧陆文明在东方的收束和式微,犹如一场在泥泞中反复陷落的噩梦,他将复兴崛起的希望全部寄托于重返欧洲,“白人”是仅存的一张皮,指责女儿不爱任何人实则完全是自身的投射——他才是最冷心之人,在丛林沼泽里苦苦挣扎的,不过是扫进垃圾堆的虚假尊严;虽保留了原著核心诉求,但阿克曼不适合过分落地的戏剧化情节,且部分段落委实冗长了些,打乱时间顺序的处理倒是符合丛林的粘滞气氛。有几个镜头印象深刻:1、奥迈耶坐在椅子上,镜头逐渐推进,犹如诱捕困兽;2、妮娜从寄宿学校出来后长镜跟拍,像是走进黑暗腹地;3、妮娜和戴恩走向水里,前景中是父亲,他们将永远捆缚在各自的孤独里。
#阿克曼回顾展#@天山,慢归慢,但是个人风格强烈,影像魅力溢满,令人沉浸在潮湿闷热、暴雨如注的东南亚雨林,异域混血少女如同小兽般的桀骜,在阿克曼的电影语言里会表现为小时候还有点婴儿肥的妮娜游泳真就像一只小青蛙,康拉德的反殖民立场,当时常见的淘金热,在本片中则显得更为情绪的、幽微的,河流贯穿,开场黑暗中的月色光瀑摇曳,仿佛预示着后文“趁着河面上还没有月光,快走”,河流无法引向黄金矿藏,也无法引向女儿注定离开的心,他落寞的坐在河边,关心仆人的话终究只能是无法关心女儿的代偿;妮娜,妮娜,妮娜,电影中她的名字一直在被呼唤着,似是遥远的耳语,似是永远也抵达不了的心乡
告别一个丧失了行动力的阿基尔,逃离濒临疯狂和腐坏的白种文明
从类型的角度看是顾此失彼了(第一个登场的Chan断线了),但又有很阿克曼的迷人,用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主题串非常镇场,妮娜被投射了后殖民身份融合的欲望,但也困在爱与死的拉扯中,有一些界限从未跨过,就像水和岸,罗马和泥滩,金矿的地图与吞噬人的雨林,对奥迈耶来说,最深的爱成了最虚幻的倒影,在水面摇动着,将妮娜推向另一边。
康拉德的河流+阿克曼的长镜头+虹桥艺术中心陡立的座椅=观影体验比跑5km累。纯粹从视听形式角度看阿克曼当然是大师级的,作为当年在影城一厅看过《现代启示录》4K导剪的观众我甚至觉得她有些镜头比科波拉拍得好。但整体而言谈不上喜欢。阿克曼当然是站在反殖民的角度拍,但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还是白人中心的(虽然试图给被殖民者以主体性)思辨、内省。
時隔一年坐在第二排看第二遍我終於隱約感受到了其中的狂氣,震耳欲聾。
7.5。失败的白人男性念叨着明日,却已经死于今日,其间的时代痛苦难以体会。带来衍生痛苦的东南亚女性却是勇敢的,即便疯了、心死,仍有独特的活力。
5.16濕答答病殃殃
2022.9.25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被法语系逼着看的,上星期看完觉得世界上应该没有比那更难看的电影了,这就是了。。卧槽什么鬼!!!那女主角到底受了什么苦也不演,浪费时间一等一的,结局到底是怎么回事!法国这些导演脑子里都是屎。。。
拍女儿和父母关系的果然还得是女性导演自己来拍才能拍出东西来与父亲之间的隔阂,母亲的失语与反抗,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还有学校的桎梏,无法融入的异国他乡而blame一切的外国人,意识不到奴役而忠诚的本国人,一个欧洲文化孕育出挑战制度而被通缉的人,一个背负太多的少女,很有意思镜头有一种红高粱和现代启示录的既视感,最后的绝望的父亲和阳光,逐渐贴近又远去的船只,唯一和外界世界相连的途径,不满而又无法远去的第二故乡
康拉德是个后殖民母题本题,改编他的小说、影像化,同时不落进消费异域的窠臼,是很难的,但这部影片呈现了解这道题的积极可能。关于一个将女儿以爱的名义工具化的父亲。题中痴梦即是救女儿出雨林小岛、给她欧洲文明生活,但梦是由潜意识驱使的,救赎女儿只是父亲自恋的投射。阿克曼使用了很多雷同影像,效果超好。音乐作为权力结构的象征也很清晰。留声机里反复播放的家乡的歌,父亲最后也忘了,他口齿不清的哼唱在马来人的民歌面前苍白无力,事实上他从头到尾都处于“无力”状态。最后女儿终于嘹亮地唱起民歌,在她用来逃离父亲的伴侣被父亲曾经的仆人刺杀之后。没有人逃得开。
On a rien à dire sur le travail formel et esthétique de Akerman dont la mise en scène s’avère tj si intense et équilibré. Mais ceci va aussi avec une
把康拉德拍出了杜拉斯的感觉,无尽黑色的河流,最后一镜let the sunshine in,却是冰冷的阳光。
阿克曼来到东南亚,气道十足,但有一些用力过猛的感觉,同样是怀着汹涌执念的男子(甚至和《la captive》一样开场都是夜晚海面),不如改编普鲁斯特时描绘得隐忍恰到好处,8分钟最后一镜大特写浓烈观感刚好衔接《no home movie》开场的狂风空镜。
面庞从左边转到右边,如面部建模扫描一样被雨林的光影切割和变幻,剩下一张纯粹变形不对称的脸,时间之沙的江流被热带雨打着,剪切着未来和过去,沉落的木头像呼救的手,水是银幕上涨落的平原,悲喜剧在其中武装完毕,留下陌生的尊严与爱的痕迹等待白人一一去发现。康拉德的世界是黑暗之心的自现自毁,阿克曼的世界是时间对欲念的可悲拉锯与磨损,无论你忘记还是铭记,最终只留下滑稽丑角的作态。自经丧乱少睡眠,肖邦已无古朴意,风吹雨打的后殖民群岛,爬上屋子的强欲植物,黑色的寄宿学校是远东版中文屋实验,凭空灌入罗马的德性,你的黑暗里还有多少不能看到的悲伤呢。《巴克斯泰尔》受到阿克曼影响,可能这部又是一个致敬,接下来南亚雨林的神虎神猿,脉络或从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