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对这部电影的短评中,提到了这是一部“全然发挥押井守长项摒弃其短板的作品”,同时,《人狼》也是一部完美体现东亚式模糊道德反思的作品。在本片的主旨思想与视听表现已完全被分析烂了的前提下,我还是决定从以下两点着手来简略说两句。
1. 押井守的优势与局限决定了冲浦启之是更好的呈现《人狼》故事的人选
2. 押井守为人狼写出的故事与同时期的众多东亚创作者一起呈现出了某种模糊的道德反思观。
尽管中文网络偏好于将《人狼》的成就归功于身为原作与编剧的押井守,笔者却更愿意相信尽管押井守构建了故事的主体、构建了故事的内核与故事中朦胧的伦理流转,然而决定故事最终表达效果的却往往并非故事本身的成败,而是承载故事的媒介的独有形式做到了什么程度什么水平。换言之使《人狼》成为如今这样一部优秀作品的最主要因素,其实是动画简洁有力的演出与监督对各部分表达合理准确的把控处理。一如同《银翼杀手》用影像将一个平淡无奇的科幻追捕故事升格成了生命在追寻自身意义时的挣扎与释然,《死囚越狱》用影像将一个即便在当时也并不突出的越狱故事升格成了人类勇气与决心的赞歌。押井守本人的“《人狼》成片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言论也是这一点的最好佐证。
而笔者恰恰认为,正是由于押井守并未担任《人狼》的监督一职,《人狼》才拥有了如今的克制怆然之感。
押井守相较其余日本监督的最大优势,在笔者看来正是他近乎冷漠、深入本质的沉思与不偏不倚的独特视角。这样的视角既体现在文本又体现在视听上。也因此,《人狼》拥有了东亚式善恶模糊的道德观,拥有了身负强大职能却又深陷道德困境的利维坦设定,拥有了个体真实复杂的描写而非简单将个体划分为二元对立阵营的深刻见骨。对日本历史的透彻见解、政治生态博弈底层逻辑的阐释更是承袭了《和平保卫战》的不留余地,以“狼性”为意象概括了群体的共同情感,再以“人性”为准绳衡量个体在群体中情感与理智的冲突边界。押井守的过人之处莫过于此,而且恐怕全日本能达到押井守认知高度的动画监督屈指可数。
当然,押井守的弊病也非常明显,他本人曾说“观众只要能看懂我在片中塞入思想意涵的十分之一我就满足了”。这表明他的表达欲太过旺盛以至于要在影片中塞入过于晦涩、庞大的主题才肯罢休。而无论是《和平保卫战》中“日本体制的根本矛盾”、《攻壳机动队》中“活着的人与僵死的赛博朋克社会的关系”,还是《无罪》中“神永远在学几何学”的论述,都显然太过沉厚庞杂以至于一部电影难以承载其重量。为此,押井守只能将大量主题思想安置在台词中表达,而作为影视媒介基础的视听语言则退而负责构建隐喻体系的工作。这样的做法,无论如何也说不上高明。
这也是为何笔者一直并不青睐押井守的两部《攻壳机动队》,因为《攻壳机动队》的大热封神是建立在它本身前瞻性的思考与对赛博朋克风格的扩充上,而非其本身绝对品质的优秀上。(虽然这么说但这两部的绝对品质也是动画电影天花板的水准,只是相对于押井守其他作品这两部在视听与文本的平衡构成没那么完善)
《人狼》在这一角度显然更胜一筹,与押井守以往的成片相比,《人狼》的故事文本量便已缩略到最简、最适宜影视改编的层级。本作真正监督冲浦启之的克制叙述,也在保留了押井守式隐喻空镜头的基础上,不动声色的将《人狼》故事的神邃以一种冷静、淡薄的方式传递出来。而这种寡淡、痛苦却又只能在沉默中幻灭的体验,也正是《人狼》在结束后仍让人感到意蕴无穷的原因之一。
可以说,失却了押井守啰里啰嗦滔滔不绝的理念灌输后,人狼反而在简单醇厚的情绪流东逝中登上了更高的境界。萦绕影片的那抹失落、浪漫乃至于迷幻的氛围都像是久未散去的浓雾,它编织出城市正在死亡的衰败一角、搭建起一列精确复杂又脆弱易碎的火车,将所有观众缓缓裹挟至注定的终点。比《攻壳机动队》更紧密有致,比《和平保卫战》更平实精微。这就是它的伟大之处。
不过,倘若要说《人狼》故事的迷人之处,便不能与押井守再做什么切割了。《人狼》的文本之所以厚重深沉,确就是在于押井守赋予它的客观冷静的道德立场。主流好莱坞式的黑白区划已在这部电影中界限朦胧、难以辨清。
人狼并不遵循主流自由主义视点对少数群体的无条件同情、对革命污名化为恐怖主义的做法。相反,在《人狼》的故事中,正如小红帽与大灰狼、被害者与加害者这两个对立的名词可以同时套用在阿伏和圭任意一人身上一样,不存在或极端腐朽或为国为民的政府,也不存在或充盈恶意或伟大无暇的革命行动。开场押井守对平民过激行动的大胆处理让在一般作品中居于被批判对象位置的独裁政府转瞬间成为革命暴力的受害者,随后影视作品惯常的“无罪”意象女孩阿川于首都警追捕下自爆的情节又会令观众深深陷入对本片伦理定位的纠结与困惑之中。
行进到影片后段,观众在层层叠叠的翻转情节后获知了曾经一直被认为是纯洁受害者的圭作为“罪人”、“加害者”、“大灰狼”的一面,也即体现在她作为革命者造成无辜伤亡的过往与配合公安部打压机动队的行动。但阿伏的“大灰狼”属性却无法在成为“小红帽”的过程中泯灭,反而随着剧作的推进而继续发生着更黑暗刺骨的转折。
于是乎,观众明白了。所有人的善恶关系、道德地位都在事态的演变中不断改变。然而观众却能在每个角色的身上都寻觅到或多或少的共情之处,这是因为押井守并没有单纯地在影片中塑造绝对的恶势力与绝对的善势力,没有绝对恶的政府与绝对善的革命,没有绝对恶的暴力机关也没有绝对善的人民群众。而只是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立体的、善恶模糊的人物。善恶伦理只是标签,动物性与超我性并兼的人才是现实社会唯一真实的划分。
借由这点,人狼使观众得以瞥见押井守一个有趣观点的证明:“好莱坞电影向来是正邪善恶的对抗,而日本电影却不会这样。”其实,就笔者的观察来看,具备模糊道德反思这一特性的归属权可以从日本扩大到整个东亚世界。
在杨德昌著名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尽管影片将主题限制在大环境对人的影响上,可一句“你又何曾为他人做过什么”便磨灭了小四的绝对纯粹受害者立场。而哈尼、小四主观判断中的杀人行为并非受到大环境的直接驱使,更像个人在迷茫中做出的道德选择。可见杨德昌在处理牯岭街故事时并不希望观众将小四的行动完全理解成被大环境逼迫威压的必然结果,而必须要结合小四个人复杂绵密的性格观念才可全然理解。这就是东亚思维中模糊道德反思的一种体现。
同理,在朴赞郁的《我要复仇》中,更是深化开拓了这重理念的表达,两位男主人公互为“复仇者”“被复仇者”、互相具有复仇正当性又互相具有被复仇正当性的设定奠定了韩式暴力的基础设计理念。在同态复仇成因后果的创设上,朴赞郁无意或有意体现出的,正是东亚文化语境对二元善恶叙事体系的反感与颠覆。
不同于美国观众偏好于简单粗暴维系善恶平衡的口味,东亚观众乃至创作者似乎更接受个人与体制的矛盾设置,更爱好鱼龙混杂、黑白一体的灰色人物灰色世界。这一点是否属实还有待考证与研究,在此只是作为一个观察的结论置于此处。、
总而言之,对于人狼这部作品,还有许多有待深入评价拆析的切入点,希望以后有更好的、更能从文化角度解析这部作品的讨论出现吧。
“人是一根绳索,驾于超人与禽兽之间。”——尼采
在开启所有分析之前,我必须问读者三个问题:
1 你是否看过动画电影《人狼》?
2 你认为的《小红帽》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3 你是有自我意志的个体吗?
动画电影《人狼》是押井守(1995、2004《攻壳机动队剧场版》的导演)担任原作和脚本、冲浦启之担任监督(导演)的,隶属于“地狱番犬”系列的一部作品,被许多人称之为“赛璐珞动画时代的绝唱”。这部作品算是我心目中最复杂的动画剧本了,里面大量的隐喻和潜台词,让我看了差不多四遍都没能完全明白,这部作品也是动院老师比较推崇的一部作品,因为其叙事之优秀,现在,我准备谈谈我自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如果你有不同的想法,欢迎在找我交流。
(1) 故事主线有关的所有信息
开门见山地说,《人狼》的剧作是一个标准的悬疑片剧作,因此,在厘清结构之前,我会先把故事的“信息卡片”填完整:
1 对主线有用的世界观设定:本片自治警包括警备部和首都警。首都警包括了公安部和特机队,隶属公安部的角色有边见以及雨宫圭,隶属特机队的角色有田中和伏一贵,而警备部是开头和反政府分子直接对抗的警察。警备部想吞并首都警,但是特机队非常棘手,因为他们重装甲、力量庞大,因此警备部希望借刀杀人,让公安部为了自身生存灭了特机队。
2男主角伏一贵:伏为什么没有对小红帽成员阿川开枪?——通过边见不停地对伏“是否善良” 进行怀疑,我们可以得知,伏不是因为善良所以没有开枪,而是因为要在边见面前装作很善良。那么伏的人物动机是什么?——作为特机队的一员,作为田中的手下,伏的目的从始至终都只是维护特机队。伏是什么时候开始知道田中的“碟中谍”计划的呢?——在一次模拟训练的时候,他眼中的幻影不再是阿川,替代阿川的,是雨宫圭,从这里开始,他就已经知道了雨宫圭将会被利用以及,将会死亡。最后,伏有没有喜欢过雨宫圭?——很显然,他喜欢过,如果心里没有这个人,伏不会反反复复地看见她死去的幻影,不会说话说一半地提出他想和雨宫圭远走高飞,更不会在杀她的时候如此的痛苦,但是,对于作为一个社会部件,作为狼群中一员的伏来说,这份感情,其实没人会在乎,除了向圭开枪之前的他自己。
3 女主角雨宫圭:雨宫圭的真实身份和动机是什么?——是边见逮捕之后,替公安部假装反政府武装分子接近伏一贵,通过制造特机队成员伏一贵和女恐怖分子有所勾结的丑闻来达到目的的“间谍”。雨宫圭知不知道自己会死?——从她被边见逮捕的那一刻起,她就知道自己有可能死,当伏一贵拒绝和她远走高飞之后,她确定了自己必死无疑的未来。
4 边见:他做了什么?——他利用雨宫圭接近伏一贵,企图制造一起恐怖分子与特机队员勾结的丑闻灭掉特机队。他受谁指使?——警备部。边见和伏一贵的关系?——同届,朋友,但互相欺诈。
(2) 故事结构
知道了所有的信息,那么接下来我会谈一下故事的结构。
在梳理一个故事的结构之前,我们先要把思路理出来,理一个思路,就必须谈到开头结局和主题。那么,这部电影故事的发端在哪里呢?是阿川的自爆吗?不,其实是边见和田中两个人利用雨宫圭和伏一贵,使得他们见面,而故事的结局是显性的——伏一贵在田中的命令下打死了昔日好友边见和雨宫圭。如果说从开头到结局的驱动力是故事的主题,那么本片的主题鲜然就是“故事中所有的人都只是一颗受人摆布的棋子”,因为“受人摆布”是故事中所有人物的驱动力。
接下来,我将会分析整个剧作结构,我把整个故事分为四条线:引线、边见线、雨宫圭线和田中线
引线 阿川自爆,伏一贵为了装出善良的样子没有开枪,并且因此要重回训练营训练。(此处,伏一贵这个行为的行动不仅仅是为田中的计划制造实行的机会,更是蒙蔽边见的眼目)——从开头自爆到对伏一贵的问责与审判结束,这里为剧作体系中的第一幕。
边见线 伏一贵假装自责,问边见要了阿川的个人信息,想为阿川扫墓。(伏一贵故意落入边见的套,而此处边见给伏一贵信息的前提是相信伏一贵的善良)——从这里开始,进入了第二幕。
雨宫圭线 雨宫圭假装阿川的姐姐,与伏一贵碰面,两人相识,并且聊起了阿川的死亡,以及雨宫圭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注意一个很重要的点是,这里雨宫圭把一本《小红帽》送给了伏一贵——这里相当于好莱坞的“戏剧36格”中的副线故事部分,伏和圭的感情也从这里开始。
田中线 模拟演习的时候,伏再次装作不敢开枪,田中训斥他。在边见和田中的对话中可知,边见通过此时已经认定了伏一贵的善良和人性。
边见线 依旧是边见和田中的对话,但因为边见将话题转移到了伏一贵经常和一个女人见面,所以此处已经属于边见的线。——从这里开始,押井守已经制造完了第一层假象,也就是“阿川的姐姐和伏见面,伏很善良”这层,接下来的部分都将属于第二层。
雨宫圭线 伏一贵和雨宫圭在公园再次碰面,雨宫圭拉伏一贵到“顶楼”。——此处相当于好莱坞“戏剧36格”中的“玩闹和游戏”,属于两个人培养感情铺垫的情节
边见线和雨宫圭线的聚点 雨宫圭在边见的指示下诱导伏一贵去博物馆与她见面,好抓个正着,但被伏一贵反将一军揭穿他们的阴谋,并且带着雨宫圭一起逃走。(这段里面押井守给了两个重要信息:①雨宫圭是边见派来的间谍,这一场“戏”都是边见导演的②伏一贵本该向雨宫圭开枪,但他没有,他带走了雨宫圭,很显然他带走雨宫圭另有目的,这是第二层真相的结束,很快,第三层真相就会被揭开)
雨宫圭线 雨宫圭和伏一贵再次来到楼顶。雨宫圭很想逃离,但伏一贵拒绝,两人命运的轨迹再次回到这场棋局上。(从伏一贵拒绝,雨宫圭落泪开始,证明了他们的身不由己,而两人的拥吻则代表着他们之间已经产生了棋局之外的感情)——此处已经是感情线的终点,所有的铺垫都已经结束,感情达到了最高峰(接吻),意味着他们的命运将急转直下。
田中线与雨宫圭线的聚点 伏一贵带雨宫圭去见田中,第三层真相也由此揭开——其实伏一贵隶属特机队人狼组织,从一开始他和田中就知道雨宫圭的身份和目的,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把雨宫圭这个把柄交给特机队,让特机队有机会反将一军。——从这里开始,进入了第三幕
边见线和田中线的聚点 边见上套,追到下水道,结果遭到了伏一贵的反杀。最后边见腿部中弹,逃无可逃,被伏一贵杀死。
雨宫圭线的终点 雨宫圭被作为一个“把柄”,在田中的命令下,死在了伏一贵的子弹下。——第三幕结束,故事迎来了结局。
整个故事就是一个嵌套结构,押井守为一个真正的真相包了三层皮,把边见线、田中线和雨宫圭线的故事拆分排列组合,组成了一个悬疑故事。这种排列组合的方法可以追溯到比利怀德的《双重赔偿》,当然了,人狼的主题更为复杂,所以故事也更为复杂。但故事线并不如对白那样复杂,因此接下来,我们会聊聊这部片子最具有押井守特色的地方——充满潜台词的对白。
(3) 繁杂的对白
在本片中,对白呈现了两种不同作用——塑造人物,隐喻行动。
首先说说塑造人物上面,最最典型的应该是伏一贵这个角色。相比于别的角色,伏一贵是木讷的、寡言的,他很少说话,他更多的是听人说话,光是这一点就已经显得伏一贵这个角色充满了被动,尤其是他为数不多的几次自己的想法,例如他想远走高飞,都是说了一半,又把话咽了回去,在那时,他的被动是全剧中最为显性的部分。但是伏一贵为数不读的台词都去哪儿了呢?都在童话故事中,扮演“狼”的身份讲故事去了,他的身份定位是狼群里一只被动的狼,这一点在这些讲故事的独白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再说说隐喻行动。罗伯特·麦肯基曾把对白的作用分为表层的行为和里层的行动,用俗话来讲就是潜台词,因为本片尤其是田中和边见的部分,有着太多的潜台词,因此整个剧本变得晦涩难懂,你可以说这是押井守的特色,但我更认为这是一种手段,一个真诚的人是不会那么多潜台词的,比如雨宫圭,我的理解更倾向于,这些大量的潜台词,都在揭示着这一群棋子之间的尔虞我诈。
我尝试分析一下其中的一段:
模拟训练结束后,边见和田中坐在一起聊天。
边见 那家伙,也只是个普通人是吗?(伏一贵只是一个普通的、善良的特机队员是吗?)
田中 ...能够活得像野兽对某些人来说反而很舒服。(我不是,有很多人也不是。)
边见 那家伙也是这样的人吗?(我还想再确定一次,伏一贵不属于你们的一员,他会上我的套。)
田中 我会训练到他是为止。(他目前只是个善良的普通的特机队员,但总有一天不会再是了,你要下手就尽快。)
田中 伏可能在外面有女人了,你听说了没有?(雨宫圭是不是你派来接近伏一贵的?)
边见 没有。(我不知道这件事情。)
田中 无论如何,跟人类扯上关系的野兽故事结局一定会很不幸。(我劝你小子尽快给我收手。)
我的理解不一定是对的,但是这段在我看来是非常经典的一段对话,满满的潜台词值得我去咂摸,所以我拿出来说了。当然,话里有话只是造成这个剧本复杂的其中一个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并不在此,因此我来继续聊聊这个片子的隐喻层面。
(4) 隐喻与哲思
1 小红帽的故事与集体无意识
荣格为集体无意识所下的定义是:“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一部分,它可以依据下述事实而同个体无意识做否定性的区别:它不像个体无意识那样依赖个体经验而存在,因而不是一种个人的心理财富。个体无意识主要由那些曾经被意识到但又因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所构成的,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却从不在意识中,因此从来不曾为单个人所独有,它的存在毫无例外地要经过遗传。个体无意识的绝大部分由‘情结’所组成,而集体无意识主要由‘原型’所组成。”
我们不妨来思考一个问题,整部电影,除了介绍日本的前史,几乎没有认真地谈到过任何一个个体的前史。荣格对个体无意识的定义是这种无意识由经历和经验造成,那么不谈任何经历的这部作品里,毫无意外将角色的驱动力引向了另一面——集体无意识。
那么我们回到童话故事,小女孩和狼各自的驱动力是什么呢?电影中的小红帽和狼亦是没有前史的,但我们都知道,狼要吃人,是“基因”导致的,是“原型”导致的,而人会选择扑到“母亲”的身上,亦是人的“基因”导致的。小红帽和狼并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了人类和狼群这两个集体,正如电影中,边见并不代表边见自己,而是公安部,伏和田中亦是仅仅代表着特机队。
在电影里,人已经不再似人,而是某个社会部件,他们日复一日地靠集体驱动去运作着,这才是这个童话故事真正在隐喻的。
2 视觉符号的隐喻——飞走的气球、发红的眼睛和被伏打开的铁门
片子中最显性的隐喻都在视觉符号上了,比如说在雨宫圭和伏第一次上顶楼的时候,小男孩摔倒了,圭去搀扶,而后气球却穿过一群又一群挂满口号的气球飞上了天空。如果你看过《电锯人》的蕾塞篇,那么此时圭的内心并不难理解,她想做的,无非是寻找某种高于集体意识的自我意识,精神上逃离这个棋局,并且追求自己的幸福。
发红的眼睛鲜然意味着狼性,那么,铁门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不妨看看田中在结尾对伏说的:“你想离开大家回到人的身边去吗?可是,就算披着人皮和人一起生活,野狼也无法变成人类。”是的,门其实就是人皮的意思,开门之前,伏一贵是披着人皮的狼,但开门之后,伏一贵已经是一只不加修饰的狼,和狼群待在一起,撕咬着眼前的人。
3 雨宫圭与尼采
开头引言的那句话,正是雨宫圭最好的代表。人是什么?是驾在超人与禽兽之间的绳索。雨宫圭在这部电影里面,又意味着什么?她敢爱却不敢做,她成不了超人,但是,她在自我意识这个层面上,比被动的伏要好太多,至少,她敢把那句“我们一起远走高飞吧。”说出来,可以说,她是电影中最积极的一部分。
“他们就像野狼一样。”
“他们就是野狼”
我的分析很粗,也不一定到位,我没敢去分析太多的人物,因为边见和田中这两个人,我还依旧不是很明白。在文章的末尾,我不打算写什么总结的话,但我想要反驳一种观点:《人狼》的故事并不算宏大,但为什么要设置一个那么宏大的世界观?打个比喻,小笼包也不大,可为什么要这么大的蒸笼去蒸?因为要足够大,才有压力(压迫感),你才会在这种对比之下感觉到时代面前人就像尘土一样渺小,这样的对比也可以类比到小红帽这个小童话和战争题材放到一起,某种程度上,这种两极对比的手法亦是押井守的剧作手段,在我看来,都是极其高明的。
不是画面效果的话,大概只值一星吧,不就是一入“狼门”深似海,从此人性不再有的故事么,一路叨叨逼逼生怕观众看不懂,我还真就不懂了,如果只为了掌握女主,早可以下手,布了这么大的局,就为了把几个自治警引来杀光?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反而不好收场吧...
(7/10)监督虽是冲浦启之,但处处透露出押井守(编剧)的物哀绝望风格。重新书写小红帽与与狼的寓言故事,战后日本无政府主义的时代背景,“人狼”的直接比喻,诸多政权势力的斗争。个体的人在复杂的权力争夺中迷失了自我,人被工具化、利益化,“人狼化”。扽,而仅存的一点人之情感也逐渐暗淡下去,结尾是纯黑的绝望。
7.9 开篇叙事背景宏大,各股势力乱七八糟,逐渐缩小立足点,偏离政治批判重心,再现最原始的小红帽与大灰狼的故事。太过内敛,不觉得很震撼。
9/10。重温,博物馆中群狼标本多次出现,提供了政治集团互相夺权的活动场所,下水道群狼捕杀少女的梦也在不断强化主题:男主重复回想创伤记忆,小红帽的死象征人性被吞噬。押井守将最后一丝温情瞬间毁掉,同届好友、爱情作为各组织的棋子担任诱饵,如此绝望之中隐藏暗线和漠然的画外音对话,处理俱佳。
如果是电影,也属平常,但作为动画不知怎的就觉得非常非常好
“所有野兽和人类交往的故事,最后一定是以不幸告终,野兽是有野兽的故事的!” 穿上战甲就是野兽。战争面前,谁都会变的残忍、冷漠而绝望。8.0
也许只有激进分子才懂年轻人在革命失败后的忧伤。从人狼到阿基拉再到攻壳,这些经典动漫几乎无不是参与六十年代学运的安保一代对失败的回应,却也投射着对希望的想象。鲜血,燃烧瓶,子弹,那些关键性的时刻一定在大脑里反复闪回,和他们的一生搏斗与辩论,才得以敦促他们不断用创作重返现场。所以今年看到神山健治的新攻壳,仍然是熟悉的命题和情绪,甚至在结尾有一种对身体参与的召唤,难免还是会很感动。这些人一直活着,没有被打垮
这种人-狼简单粗暴二分的男性独有幼稚自恋世界观(可能押井守认为这是“男人的浪漫”?)与文本的复杂度根本不配套啊,更何况动画电影在现实情景下的表现力比起真人也是吃亏的。所以谍战故事还是要看勒卡雷老师,那里有更成熟的感情和更丰富的人性。
「小红帽」故事的重新解读很精彩,押井守真是原作粉碎机,而且虽然只是编剧,但分镜里面弥漫的潮湿感和悲哀的情绪,都是典型的押井守的作者标签
狡黠的野兽诱骗无知的小红帽咀饮母亲血肉同战后日本为稳控权利向人民许诺经济的空饼,却是一再而三的变相压榨。这何等虚伪的情意,蒙骗你以为降落到爱情的面包树上,你赶走说真话的兔子和小鸟,怀抱无限真挚情意走向野兽,一声枪响将你摔进万丈深渊。押老变的仁慈局限于情爱了?我不信。
冲着押井守来的 不过这连一般都算不上 看的都快睡着了
一生中能看到几部这样出色的动画??
从宏大的政治视角进入,在开头铺设了几方派系的对峙关系和游戏规则,直到男主角“不开枪”的行为发生,这是一个看似打破规则的动力因子,令剧情急转突降到了一种个体的情绪流淌,这样沉缓和去张力的情节发展(类似于《萤火虫之墓》)很难在动画片中看到,也和本片的类型外壳背道而驰,但却为结尾格局再度骤升回弹积蓄了能量,从而显现出了一种情绪和基调上的反转:男主角其实从来没有挣脱过意识形态枷锁,他仍然屈从于无处不在的规则之内,这种幻灭感是情节主导的影片所无法炮制的。一点瑕疵在于造型表意太过明显,像博物馆里男主身后的“狼”,以及他做的梦,这些暗示实际上很剧透,以至于本片虽然后劲十足但在观感上、悬念上始终不那么让人满足。
随处弥漫着孤独与绝望的60年代。无法成为人类的野兽与无法感化野兽的人类。红色是霓虹,是车灯,是风衣,是防护镜,也是宣告存在,抗争与牺牲的血。《小红帽》的意象化用的太好了。
(9/10)押井守是个好编剧,但未必是个好导演。由鸭子本人亲自执导的作品我很喜欢《和平保卫战》,但几部佳作掩盖了他的表现一直是大起大落,而真人剧更是烂片频出。《人狼》一片鸭子是编剧,但他把执导权给了别人,而冲浦很好地发挥了才能。
“妈妈,为什么你的耳朵那么大?”“妈妈,为什么你的眼睛那么亮?”“妈妈,为什么你的指甲那么长?”“妈妈,为什么你的牙齿那么尖?”
最後一場下水道戰震撼得足以配得任何盛譽。這段可以是《第三人》那場逃竄戲的致敬、可以是《地獄番犬》那場虐殺戲的重啟,卻也可以只是它自己、只屬於《人狼》的一幕戲。這並不容易,因為僅有極少人能在脫離而非刻意排除經典和自我的遺影中,成功地樹立出獨屬己身的範例。沖浦與押井塾無疑是其中之一。
画风明显是押井守风格,但是风格又不太像,却又同样的冰冷。日本果然很多动画都不适合小孩子看,会造成不良影响的。这种题材在国内根本无法通过审批吧。这种灰暗残酷悲伤的格调不适合我啊,太闷了
主要是不忍心给这么好的技术打三星
故事其实一般,但寓意深刻,从狼的角度演绎小红帽的故事,假如真人电影的话也就是个常规科幻悬疑片的体量(果真韩版扑街了),但动画效果下主题却是非常发人深省,物以稀为贵嘛。细节超级出彩,人物走动时墙上影子的变化、MG42打在人身上的效果,乃至背景远处的广告牌,是我看过最细致最写实的动画电影之一。另外可能是由于个人玩游戏情怀的缘故(《壳之少女》),日本战后架空史的复古感和世界观设定格外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