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复杂的男性情谊
喋喋街头,有战争与暴动的大场面,还有自成一派的慢镜头枪战,最主要的是它有着与吴宇森以往电影所不同的情感宣泄 。这个故事表现了在战争、金钱、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下,朋友间的关系有的反目成仇、友谊破裂,有的却坚贞不渝,导演将这种男性情义的演变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使男性情义更加复杂 。
2 ) 《喋血街头》
在网上看到《喋血街头》的一个视频片断,突然来了兴趣,下载来看了看。
反派无疑是李子雄演的阿荣,他见利忘义,为了金子不惜杀害自己兄弟。
但我觉得阿荣才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样子。
梁朝伟主演的阿B看似高大上,很讲义气的好汉,其实是个幼稚之极的无脑青年。结婚当晚就为了所谓的兄弟义气去杀人,最后被迫跑路,自己是爽了,但你考虑的家人的感受没有???老婆洞房都没进就成了寡妇。你跑去把人打一顿有什么好处?无非就是出出气、心里爽一下而已。这一爽,把老婆一辈子的幸福都赔进去了!父母(他们说自己都是孤儿,但又有老爸,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没仔细看)养你养了十几年也白养了。人生三大悲: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让你的亲人一下子全体会到了!
再说说到越南后发生的事。阿B为了一个女人把兄弟置于极其危险的境地,要不是有主角光环护体,三兄弟早就死在黑帮乱枪之下了。这个女人和你什么关系,值得你为她卖命?我真想一巴拿扇在阿B脸上:你老婆还在家里等你回去呢!!有人说这是阿B善良,真搞笑,在越共监狱里,为了保命让阿辉去杀人是谁?!乱世人命如草芥,大街上每天都有人死,也没见你舍命去救——说到底,还不是馋人家身子!
相比阿B见到女人就走不动路的幼稚,阿荣成熟的多,虽然他手段有点卑鄙,但至少是有目标有理想,并且为了这个目标努力奋斗,这才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样子嘛!
是兄弟就要互相帮助,你想玩英雄救美大家陪你玩,但兄弟想挣点金子的时候你怎么反倒不上心了?都是成年人,你就从来没为自己家人想过吗?装逼把金子往河里扔(这做法别说朋友,亲兄弟也反目),但凡有一点心思用在挣钱上,用在为家人着想上,也不至于下场那么凄惨。
3 ) 所谓兄弟
看宋家王朝的时候,开头出现了一句话,宋家有三姐妹,一个爱钱,一个爱权,一个爱国
看喋血街头的时候,脑子里就冒出另一句,足以作对联,贫民窟有三兄弟,一个爱钱,一个爱女人,一个爱兄弟
吴宇森血腥时代最被忽视的一部,确是我认为最极致体现吴宇森精神的电影,其实吴宇森的电影如果没有那些血腥,那些冲动,那些火冒三丈的吵架,兄弟情就会变得像gay片,如赤璧,梁朝伟和金城武的脸对脸不知令多少人臆想.
我喜欢这电影,即使它生涩的令人发笑,对白表演都夸张到极致,但是电影里的血气方刚,勾肩搭背,简单单纯,到后来的背叛,成全,报仇,最后的孤独,这些东西都让人感动,你可以从电影里看出来,吴宇森用了巨大的感情在拍,你会觉得当其中一个兄弟如此背叛时,导演会跟着在监视器前流泪.
电影将人性的美与丑推向极致,仿佛这世界没有中庸之人,吴宇森就是如此简单,好人坏人分的太明白了,重义气的兄弟也拥有相似的性格,重情,冲动,却是最傻的一个.坏人也是拥有截然相反的共性,重钱,残忍,贪生怕死.兄弟旁边总有一个好人在帮忙,一样重情义,但是却聪明很多.
喋血街头区别于之前或者之后的各种英雄系列或者喋血系列,就是加入了很多环境的变化,香港动乱,越南打仗,主人公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永远料想不到,后面会发生什么,但是与潘多拉的盒子不同的是,都是坏事,甚至是残忍的事情.主人公们渐渐由一开始的震惊和恐惧,到后来慢慢习惯,甚至开始做同样的事情.那些背景故事一直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变化,每个人都目标明确的生活,就像最开始说的那样,有人为了钱,有人为了女人,有人只是为了兄弟.好吧,到此为止,电影就是讲这些
其他的就是用无数火药和糖浆搞出来的大阵仗战争场面.吴宇森做这些东西有自己的特色,没有好莱坞经典战争电影的精准,没有那么多高科技支持,有的只是各种枪,枪的声音构成了电影的主要配乐,有节奏,让人接近崩溃的边缘,然后就是各种帅气的拿枪姿势,当然他们也会站位,我觉得如果吴宇森去打真人CS一定是军师统帅,局部的人物小布局,还是能看出来吴宇森擅长的是这种,而非广阔的大场面.
演员,这部电影的演员像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人物性格过于夸张,但是却足够可爱.表演相当青涩,除了反派一号.人物表情扭曲到极致,你甚至认不出来做表情的人是谁,整个一twisty.
吴宇森已经不再如当年那样年轻有活力了,再也拍不出当年的那份冲动了,真的可惜,但是当人们看过他那个时代的电影之后,还是愿意把他当作大师,因为至今香港黑帮片也没有拍过他的血腥,他的场面,他的义气,他的热情,这就是他电影的魅力
4 ) 喋血街头
港产不可多得的片子,本片始终围绕着情义为主题,将兄弟情义描绘的淋漓尽致,探索着情义与利益间的关系,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他们是如何选择的。
我很喜欢影片里他们三人骑着自行车比赛的那段,那段贫困而快乐的日子。影片的音乐也是其中的亮点(我认为),那忧伤的口琴声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吹的不是口琴,吹的是忧伤~
值得一提的是张学友的演技,在本片里张的演技丝毫不逊于梁朝伟、任达华、李子雄等影帝级的演员。
5 ) 香港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HongKong
这是一部让人冷彻心扉的大悲剧,因此当年的票房不利也就没什么意外。在那个年代,整个电影业的风气是媚俗于市场,此片在当年是数一数二的巨制,对市场来说的卖相却相当不讨喜,导演的勇气和执着真是令人赞叹。
整部影片的结构看似对美国往事有借鉴,但是本片的时代背景、环境跨度都更加跌宕壮阔。片中街头暴动、枪决俘虏的几幕,显然是对那几幅经典新闻照片的再现,这种对细节的苛求让我们看到导演为此片花了多少心思,这通常是长期积淀得以爆发的表征,同时也常常意味着透支与掏空。即使结尾的处理带有那个年代的简单轻浮,仍是一部能够跨越几十年时间来欣赏的大作。在我看来是吴宇森导演拍摄过的最大气的电影。
6 ) 令我怀念年少的时光
小时候非常喜欢在爷爷家看香港凤凰卫视电影台,所以看了很多很多港片,在德国的寝室中关上灯独自欣赏这部电影的时候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少年无忧无虑的时光,真的好想回去啊,现在觉得做什么“闲事”都是在浪费时间,再也不可能会有懒懒散散躺在爷爷家沙发上看电视看一天的时光了,说实话每次想到小时候的事情我心里都会绞痛一下,那确实是段最美好的时光,不过美好的东西就留作怀念吧,至少我有过,人总不能只想活在舒适的过去里。言归正传,小时候看了那么多电影但是对这部的印象非常深,果然佳作都是经得起时间淘洗的,这都快十多年了,重温的时候我仍然记得大概的剧情和片段,只不过我小时候一直以为阿辉是被和尚救走了,后来才发现不是的,小时候的理解力果然不太靠谱。我现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吃惊于我小时候是如何看这么惊悚血腥的电影的,从小就比较重口味吧,但是现在对兄弟间的感情和人性感触更加深了,当年很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为了金子而命都不要,现在阅历深了发现是有这么一种人的,但是也是无奈的贫穷导致的,所以一切都又那么的合乎情理。对于这个故事,我只能说真的很震撼,很感动,也很悲愤,整个影片都充满了热血与悲情的气氛,而且从其中好像也看到了六四的影子呢。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写影评了,但是这次我不在哪里抒发一下我的感受的话真的会憋不住。其实对这部电影这么有共鸣大概也是因为怀念儿时的时光,怀念当年幻想兄弟落难而为兄弟两肋插刀的日子,怀念当年的热血与激情,怀念那份感动。出国之后深刻感觉到世界真的是纷纷扰扰,太复杂了,而你我也都是自私的,只是深浅罢了。想起了The Kinks的一首歌,Waterloo Sunset,里面有一句歌词曾经是我很久的签名:People so busy,makes me feel dizzy.到底如何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那些贪婪、欲望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呢?我不知道,我很希望我能找到答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活着?我们真的善良吗?大多数人都没有碰到过生死攸关真正体现本性的事情吧。
学友哥的表演拿捏得比较到位
影片不惜用了大量的情节来表现阿B、辉仔的重情重义和细荣的重利薄义,使之夸张而体现深深的差异,在机枪炮火流弹硝烟中,兄弟之间的情义与背叛同时展现出来,这就是吴宇森,爱情永远只是配料,兄弟情才是主菜。认同了张学友的演技..虽然他在后来的影片中,表演太多雷同。
他们当年真是年轻。
这个片子实在太惨了,也太香港了
这正是我所怀念的80年代香港电影,比任何华语大片还大片。
张学友为我们奉献了影史上最疯魔的表演之一,于火光之间土崩瓦解的兄弟情义,乱世中小人物命运的沉浮。吴宇森的自传体电影,他将少年时代的动荡记忆,融入到这部电影中去,混乱的越南和香港,蚂蚁都能杀死大象。
在暴力美学之外,吴宇森试图将这个关于友情贪婪和背叛的故事溶于乱世的大背景中,但这反而使这片子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滥用的慢镜和杂乱的分镜,还有过于夸张的癫狂和散碎无序的剪辑,远远不如那些更纯粹的暴力来的快意;唯有片尾处自行车和汽车的蒙太奇很是美好而绝望。
吴宇森出品。动作场面火爆,真实而惨烈。兄弟间恩怨情仇,比起《英雄本色》式的英雄片有着更为深刻的反思。片子的最后又穿插剪辑进年轻时三人自行车的片段,很感触。
22年前的港片。兄弟、女人、枪战、追车、爆炸…典型吴宇森电影。感觉吴宇森玩得真是太HIGH了。直接上越战戏,子弹炸弹群众演员跟不要钱似的往上弄。电影对战火中的越南时局与兄弟反目成仇的刻画相当深刻。三位男星演技均佳,张学友尤其出色!赞!但主人公不死定律以及狗血剧情让电影显得虚假做作,遗憾
张彻《刺马》。阿荣这个人物太脸谱化,张学友的表演太过,其实我倒很喜欢梁朝伟的表演,可惜此片之后伟仔就被王家卫定型了
开头很燃,然后嗅出残酷青春味,逻辑有说不通的地方,但最终悲剧色彩盖过一切。六七暴动的背景很新奇,很多人物出场之后再没交代。细荣的性格转化得太快没有说服力【我的子雄叔叔才不是那样的人哼!←有病】袁洁莹真好看,张学友真悲剧,但他俩都不及被迫亲手做掉自己两个最好朋友的时年28岁的梁朝伟。
乱世人漂萍,兄弟情惨烈。吴宇森本人最中意的片子。
遇事为朋友两肋插刀和插朋友两刀的故事。阿荣太扁平了,若加点儿人情味的无可奈何会更让人痛心。故事讲得有点乱,有废笔,整体有平平之感。音乐挺好的,梁朝伟的演技撼动人心。人生得阿辉阿b这样的一朋友足矣。
被爆破的场景惊到,除了个别转场很生硬(也可能是放映故障)外,剪辑一流。胶片放映好过瘾。梁朝伟当年真的是帅到惊世骇俗啊,所有角度拍都完美。过了这么多年还是会被港片中的情谊和热血感动。
吴宇森最好的电影,有点史诗的味道了。
影片英文译名“头颅上的子弹”更能贴切表现主题,而全片主角其实是张学友~~
补遗,VCD时代,港版《猎鹿人》,吴导钟爱的男性情谊最淋漓尽致的一次。
这片子虽然很傻,是吴宇森最好的片子。枪战和战争场面,兄弟义气、英雄主义。张学友的演技亮了,梁朝伟的影帝气质开始显现。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之下,小人物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为了活下去,杀人身不由己。不懂爱的男人冷血残酷贪婪背叛是早晚的。就连刚认识的任达华也有情有义出神入死,可见交友需谨慎
现代版刺马,翻版猎鹿人。戏里学友哥最出彩。
本片以六七暴动为背景,真实再现了暴动现场,但男主角梁朝伟仅仅是碰巧在场,他的旁观者视角表现出与这一事件的疏离,背景真的只是背景。这样的处理在之后越战民众抗议现场再次出现,其中一个镜头隐喻了某年北京的一幕。似乎除了呈现运动的暴力与非理性,导演并无深意。片中居民区即导演年少所居石硖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