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安导演、凯文·克莱恩等明星演出的美国剧情片。故事发生在1973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个普通家庭。这是水门事件的年代,总统的形象、社会的权威,都受到严重挑战。而普通的人们,更是备受那个时代混乱的文化观念、性观念的困扰,家庭濒临破裂的边缘。这个普通的家庭本来可以生活得很平静,但时代的大潮把他们推进了混乱的边缘。平凡乏味的家庭生活使中年的夫妻厌倦,丈夫本·胡德一直在引诱邻居珍妮特·哈珀,而妻子对丈夫的谎言也早已不耐烦了,她与一双儿女无意中目睹了丈夫与女邻居偷情的场面,夫妻间一场情感风暴即将爆发。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1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二天,接下来我们讨论的电影是李安执导的英语片《冰风暴》,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果樹
《冰风暴》打了1星。不认为是个烂片,但是整体偏失望。主要是感觉李安的家庭视角在深入到美国中产阶级后,确实有带来不同于好莱坞其他导演的新鲜感,但是最终的结合成果,仍有提升空间。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我给了4星,我觉得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李安,同样是关于家庭,相比东方式的父亲三部曲那种细腻,西方背景下家庭被描述的更加不堪,家庭个体之间的冷漠和背叛,更加直接,但同时风暴过后家庭依然能成为你最坚实的后盾那种表达也更加有力量。
场刊嘉宾 @给艾德林的诗
《冰风暴》2星。是李安直观上模仿奥特曼之作,本来叙事结构不甚清晰,不过托比·马奎尔的开篇伏笔与结局回扣还是概括了条清晰的象征结构,故事发生在美国,所以还是几对可以互为注脚的人物关系构成的叙事空间在闭合时需要含蓄的文明指责与发泄,然后就诞生了李安自己的私货,某种指涉时代的“东方式”意向力量,所以文本表意整个能指链条需要一场设置老练的冰风暴,和死于安叔刻意剧情杀的佛罗多。
既然有两位都提到了东方,那么在这部完全基于美国中产家庭的电影中(且剧本由他人创作),东方和西方的碰撞具体在哪呢?或者有哪些东方的表现?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东西方的碰撞,我觉得主要还是在李安的手法上吧。电影一开始第一个音乐出来我就笑了,因为完全是东方式的那种音乐。
场刊嘉宾 @给艾德林的诗
碰撞我觉得,因为李安那些所谓东方式的“意象”,本身也没啥指涉,既然是东方导演,用个东方音乐也无可厚非。含蓄这一点,我觉得也是李安作为一个东西方都吃得开的“端水大师”赋予电影的风格。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含蓄的话,第一场聚会戏,Ben的裤子被洒了,跟他偷情那位帮她擦裤子,然后他老婆一个异样眼神特写,其实已然察觉,这种东西在《色戒》里面特别多,算是东方式的细腻吧。
场刊嘉宾 @给艾德林的诗
这个剧本很工整,也很一体两面地让不同文化和生活形式的观众都可以各取所需。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但完全不是好莱坞那种因果关系主导的情节,有很多省略掉的部分,比如我很喜欢的一场戏,Ben的老婆偷东西那场,被店员请回去以后就没有交代接下去的事,这件事也和后来的故事情节没太大关系,其实有挺多这种看似无用的情节。
那下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中产阶级,似乎从剧本上来看这是一个非常类似于典型的“西方中产阶级焦虑”的题材,一种隐藏在光鲜下的危机。那么把李安这部和哈内克或夏布洛尔比较的话,有何异同呢?或甚至《寄生虫》?
场刊嘉宾 @果樹
李安的风格就注定会弱化冲突与危机,虽然全片都有一种蓄力感,但最后的释放点却令我看得有点泄气,有种拳头击在了棉花上的感觉。从这方面来看,主持人提到的哈内克、夏布洛尔和寄生虫都做得更好。
场刊嘉宾 @给艾德林的诗
我觉得不算是危机,如果这都算是危机的话,可能整个肯定个人、推崇解除更多限制的自由主义都算是危机了。和哈内克或者夏布洛尔比,李安还是更多的肯定态度,李安可能不推崇现代化一样的,靠技术剪除关系,也不推崇靠家庭掩盖一切,单就这部电影,我觉得更像低配版的布努埃尔的嬉笑怒骂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冰风暴》更多应该是在集中映射美国那个时代下的美国人吧,不单单只是这一个家庭。
主持人 @鲍勃粥
可以讲讲“那个时代”的美国人。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70年代,电影里也提到了很多关于水门事件,说白了就是美国人(白人中产阶级)的一场精神危机吧,以及他们生活方式在嬉皮士运动的影响下发生很大的冲击,换妻这件事我觉得体现得非常明显了。现在国人玩换妻的也不少。
场刊嘉宾 @果樹
?展开说说?其实我想对话一下,就是对于片中换妻一段的创作动机的看法。你觉得是,当时这个行为很具典型性、同时具普遍性,所以必须放进来;还是这个行为可能能从深层次上,象征什么,所以特意进行呈现?同时你提到了国人最近也换妻,那对比不同国家的不同时代,这同一行为的背后原因是否一致?这个原因大概会是什么?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天呐,这个问题够我写一篇论文了,我就说说电影里吧,我觉得肯定是象征。因为美国中产阶级其实原本是非常保守的生活方式,在70年代以前,就是在当时美国那种政治环境下才产生的这种异变。
场刊嘉宾 @果樹
我会这么问是因为,这是全片的一处重头戏。而且这部电影,大家都认同它是对于社会、阶级、家庭的一种剖析呈现,所以其背后肯定有一些值得探讨的点的。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想补充一点,就是我觉得电影里虽然写他们卯足了劲玩性游戏,但这些中产男女的性能力(尤其男人)看起来都很差,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我觉得正是李安想拍出来的。一群热切向往着性却屡屡早泄不得意的人,这点很好玩。
场刊嘉宾 @果樹
我其实不太想解读成中产的空虚与寻找刺激,但是我当时看的时候,就是这种感觉。而且现在被提出这个重点后,我也在想,背后的原因可能就是空虚。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我没有说空虚,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信仰的崩塌吧,他们那种传统价值的崩塌。
主持人 @鲍勃粥
一种焦虑迫使的模仿?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一个不太恰当的类比:就好像民国中国男人剪辫子。是对传统的一种打破和舍弃吧。
那么大家认为冰风暴在电影中只是一个加速崩溃的推手而已,还是说其作为一个外在的具有单独意义的意象?想听听大家看法。
场刊嘉宾 @给艾德林的诗
意象问题不能单独拿出来,作为电影必须要收束的一个规则设定,意象这种东西本来放在一个既有的语言游戏中才起作用的,拿出来单独列举没啥意义,离the point of the moive差很远。放在电影里看,这个规则被追问应该是个过度的问题。
场刊嘉宾 @果樹
在这一点上其实李安没有整得很复杂,我认同你说的,这个剧本很工整,在我看来有点过于四平八稳。但这可能正是片中所呈现的群体的常态——四平八稳,没有惊喜,缺乏追求与惊喜。
他们也想破局但是却不敢真的去正视自己人生重要的议题,这个其实放到哪个国家的中产可能都会是普遍问题。所以主持人刚刚问到的,“冰风暴”是什么,在片中可能更加是一个警钟,它的作用就是不断预警,让全片蓄力,最后敲响,提醒这些人去正视真正重要的东西。
但就如同我开头讲的,我认为最后的敲响还是不够有力,这是李安四平八稳之后的结果,也是我认为最大的扣分点。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最后的死亡反而有温情感,没有前面铺垫的冷。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被子里那两个小孩是最暖的。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冰风暴这个结尾其实不够狠,像《饮食男女》里,让最摩登、最独立、一直逃避家庭的那个女儿最后回到家庭里做“传承”的殉难者才是真的狠。
既然你们提到了孩子的话,我再补充一个问题,《冰风暴》中孩子之间有些过度的亲昵举止和政治言论显然似乎超脱了他们年龄所代表的人群,李安或编剧这样的处理方式起到了各种效果?
场刊嘉宾 @果樹
我认为他们当然还是应该被当成孩子看待,不管现实中的中产小孩是否真的会出现这种言论,主创借孩子之口去讲这些,其实就是想呈现代际的绵延,也就是说,上一辈的困境,已经开始在下一辈身上种上种子,下一辈依旧无法破局。所以孩子被观众当成孩子看待,是有意义的。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我还真没太想过这种年龄设置的意义在哪里,我的直觉是和换妻这件事一样,也是一种打破禁忌,小孩的亲热戏,好像真的不多见。
场刊嘉宾 @给艾德林的诗
爱与政治很多相同,但在两个人之间,就比如观众和角色之间,不能达成一致是必然的的,就像一人一票的两个人必然会顶起来,孩子在电影里体现为成年人的选票,就是他们要付出的代价,观众的看法也验证着编剧水平,我觉得还是起到了正面的效果,就是那种不能承担的,但又不得不付出的爱。
#FIFF21#DAY2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据说是安叔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也不知道他是在哪部电影之前说的这句话)。在我看来,这似乎算不上一部很"李安式"的电影,电影里处处透露出的那种严肃,乃至近乎严酷的审视感,让电影如同Ice Storm一样冰冷。天知道他们下一次还会不会一起去接保罗,或许下一场Ice Storm更为猛烈。
冰冷的审视,一步步走向不归途,没人喊停,没人知道归途在何处。那些残存的温暖,在这个隆冬显得格外凄清。这些伤痛会伴随他们一生。
有点类似《一一》的感觉。片头的风笛很好听。wendy骑自行车在暮秋的坡道上自在滑行,红色的披风特别明艳动人。她的妈妈忍不住问身边的人,你有多久没骑自行车了。落满一地的黄叶上接吻。当ben不停地跟他的情妇抱怨生活时,对方说,我不想听,我已经有老公了,不需要第二个。可是反过身来却教训起小孩身
看完后大概可以理解李安最喜欢自己这部作品的理由。生活变成脱缰野马的一刻,也可以被称作重生的开始。极端的冷静往往使我们滑向危险境地而不自知。
李安拍这种家庭伦理片还真的特有哲理,隐晦的东西很多,不同的会体会到不同的东西,李安可能是个有心灵洁癖的人。
查建英说:知识分子最爱换妻游戏~李安可以回答一下~
【B+】充满了象征与隐喻,李安像个洞察一切又缄默不语的智者,对少年,成年,男人,女人各自的心理都有着精准的体会,却只展露出一小部分,让观众看到的,仅仅是冰风暴最为平静的时刻。
李安的镜头很细腻,经得起推敲,挺完整地还原了美国70年代的社会风貌。
李安总体属温和保守派,倡导理性开明,反对极端思维。抓住这点你就很容易理解本片的故事脉络:凯文克莱恩外遇出轨,并非只是贪恋肉欲,部分源于妻子的宗教信仰刻板严肃(由此压抑人性而逆反出强制性偷盗。女儿遗传此病外更拐向政治狂热),但他寻找新情感归宿的努力(选钥匙一幕突然爆发)在外遇对象韦弗那里碰了钉子,因为对方处在反向极端,只是玩玩不想沟通。相较于已然暗潮涌动的凯文一家,韦弗她家的危机更为严重,父亲长期外出工作,母亲在家怠教失职,最终导致儿子伍德的雪夜悲剧!相反马奎尔在意外与主观共力下克制安渡,其父未因自己的困扰而荒废教责。叙事途中李安特别构设了枯池水床尼克松面具等反差荒诞景物元素暗示涉事角色间的情感疏离或难如所愿。真正如愿哪怕十四岁少女初夜也要回归床上!PS蜘蛛侠魔戒中分很清的马奎尔伍德吊诡脸盲?
这片儿太政治,中产阶级家庭作为美国的提喻(以水门事件为联系点)。情节剧的某些处理上可以直接追到尼古拉斯·雷伊或者道格拉斯·西尔克。虽然是李安一贯的高水准优等生电影(比如大段冻雨时的夜景,那纯属炫耀啊亲),但是看得出拍这片儿时,李安心里没有爱。
冰风暴 和 与魔鬼共骑 说不上更喜欢哪个 都触到我【再看,还是最喜欢冰风暴!】
冰风暴就是最大的隐喻。李安选角很有眼光,后来那些小演员都成角了,蜘蛛大侠,魔戒使者,蝙蝠侠女友,大象抢手....
上课放的。除了《断背山》,我对李安其他作品都不感冒。
李安本领着实了得,一个台湾人还原美国七十年代居然如此到位。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上次看还是6年前。再看大银幕胶片版,感觉确实截然不同。大银幕放大了冰冷咸湿压抑的气氛,如片名般冰冷。上世纪70年代性解放浪潮冲击下,美国中产阶级成年人大玩换妻游戏的时候,殊不知他们的孩子也在做着性游戏。李安能如此老道犀利很厉害//【台北金马影展展映】胶片版。效果比上次在资料馆看的好很多。仿佛能感受到扑面而来彻骨的寒冷。更能体会到中产阶级夫妻面临的感情危机,以及巨大的空虚失落。空灵的印尼传统乐器配乐竟然与影片相得益彰,倍感无奈而荒诞。映后安叔讲起初次拍英语片、美国片的心路历程,以及对家庭的理解、拍完一部放下一部的心情。颁奖典礼前夜的这场放映最后,闻天祥老师总结道:政治不能解决人心的问题,艺术可以。
当性解放如风暴般横行肆虐,所有的人都在放纵淫乱,只有小蜘蛛侠赶上了回家的末班车,而小魔戒使者的变故更让这场游戏冷至冰点。一年后《美国丽人》沿此继续往前走了一步,三年后杨德昌拍出了独具东方特色的《一一》。
你生于家庭,却又困于家庭,这世上有多少人漠然平静地生活于绝望之中。我们互相相爱,我们互相伤害,最后同归尘埃里。
老片重温。李安最被低估的一部影片。悲凉的讽刺,准确地抓住了美国70年代过于追求自由解放而导致的自我迷恋,从而自私,欺骗,逃避,交流障碍等问题,结尾天灾人祸合二为一。李安的电影在于细节,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影片里的细枝末节你就能逐一体会。一大堆舞台剧演员和年轻演员的表演令人惊叹。
生活一片糟 活着你得到了什么 失去了什么
谁和我讲这是灾难片的,家庭伦理片阿魂淡!(大概只是我记错)还这么大胆的换妻PLAY,结果又被李导拍的好文艺好苦闷,这样的片喜欢不起来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