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部电影后发现希尔迪的新男友保险公司的布鲁斯和前夫沃尔特完全不是一个水平。
影片里报社的记者们一起打牌,为了新闻不惜编造茉莉和罪犯威廉姆斯的罪行。
沃尔特为了阻挠希尔迪的未婚夫,不惜找扒手和金发女郎,而且给前妻假钞。而似乎希尔迪也很了解沃尔特的风格,让布鲁斯把支票放到帽子里。哈哈哈哈
而市长为了不把事件扩大,不惜对州长的送信者施以贿赂。
其实希尔迪和沃尔特才是天生一对,希尔迪为了新闻的努力和报道手段和其他散漫的报社记者完全不是一个档次,而且面对威廉姆斯的用枪相逼,第一想到的事新闻新闻。
布鲁斯 威廉姆斯 希尔迪沃尔特
动物身上的感官,眼睛与耳朵最重要。这基于求生的本能,越敏锐的视觉与听觉,越能帮助动物躲避袭击。
电影是门视听艺术,作用于人的眼与耳。(这是否决定了电影必将成为大众的艺术?)
在默片时代,视觉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待有声片发明后,听觉逐渐占据优势。
倘使由此角度划分喜剧,可以分两类:以视觉主导的和以听觉主导的。
前者以默片时代的动作喜剧为主,身体/姿势,卓别林和基顿。
后者是有声片时的神经喜剧为主,台词/声音,卡普拉和霍克斯。
动作喜剧的余波:塔蒂/憨豆-卓别林,成龙/苏雷曼-基顿。
神经喜剧的余波:伍迪艾伦-霍克斯。
那么,刘别谦(《你逃我也逃》《妮诺契卡》)和比利·怀德(《玉女风流》《战地军魂》)的政治喜剧归入哪类?
哪类都不是。因为它不是以身体或台词为侧重点的喜剧,而是建立在讽刺上。
讽刺喜剧是以内容而非形式界定的喜剧,与有无声音没有关系。默片同样可以有讽刺喜剧,比如卓别林的《大独裁者》。
我看到下面很多短评都说影片的感情戏不行,有人为了这个还给影片减了一星。我个人认为这个影片的感情戏部分非常的精彩。如果按照我这个理解的话,这个部分应该给六星(如果有六星的话)。
这个影片的信息量极大,不仅表现在几乎没有停顿,急速的台词上,在偶尔缓慢的,台词较少的段落中,也蕴藏着很多的信息,有时有一个动作顶一百句话的效果。在两种情况下,导演都充分展现了人们说的和做的,是多么的矛盾!另外,我觉得影片里面没有废话!
按照说和做的矛盾来体会,以下是我个人对影片中男女感情戏的理解,这些理解,在影片中都能找到对应的依据,不是我凭空的想象:
影片的设定如下:
男女主是因为工作关系逐渐发展为恋人的,所以在感情中混杂着工作,在工作中混杂着感情。在工作上男主是强势主动的一方,在感情上女主是强势,主动的一方(男主说是女主逼自己求婚的,女主没有反驳)。男主在工作中充满动力,为达成工作目的,很多时候不惜玩弄手段,打点法律的擦边球。女主经常利用自己作为漂亮女性,面对男性时的优势,通过暗示,指引,故作温柔等手段,而不是直白的要求,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天蝎座女生?)。这个应该是她女人的天性以及在工作中逐渐培养出来的能力,在感情生活中也是运用自如的。
以上在开头的主编办公室里,两人单独对话时,都有体现。男主和女主讨论女主的娃娃脸那一段,既是工作,又是感情的隐喻总结(1.娃娃招人喜爱;2.娃娃要什么,不用自己动手)。
基础点一:对待工作和生活的道德与法律标准,什么可以违反,什么必须遵守,两个人是完全一致的,或者说是男主逐渐培养了女主和他保持一致。在这一点上,二人是真夫妻,卖保险的那个人跟他们是格格不入的。
基础点二:男主女主之间一直都是真正相爱的(看看两人在总编办公室里面的数次拉拉扯扯,男主是真情流露,女主是假拒真迎)。
以上两个基础点,是能够感情能够反转,剧情可信的坚实基础。
影片开始时的二人情况:
由于工作上的事情,影响了二人的感情,二人一气之下离婚了。此后男主是一直主动赔罪的(租飞机放气球,一天二十个电报,几十通电话),希望重归于好。但女主气一直没有完全消除,在此期间,又有人求婚,就答应了。但是在真正结婚之前,她的直觉告诉她,她应该去找一下男主,给他一次机会来挽回。但从理性的角度,这个是不对的,因为已经重新订婚了。所以她需要一个说服自己的,名义上正当的理由。那就是亲自去通知男主,她要离职和结婚(其实这个拍个电报就结束了,干吗在结婚的前一天做呀,见面后,在第二天就要举行婚礼的情况下,晚上还要做一晚上的卧铺火车!)(女性的脑洞和男性就是不一样呀)。
报社段落的男女感情起伏变化
见面前,女主的情感状态:
表面上,她对自己说,她是去正式辞职和分手的。潜意识里,如果男主赔罪的态度和方法让她满意,她就会原谅男主了。
潜意识的证据:
1.影片开始,她正式走进办公室后,和大家打招呼,大家对她态度很亲切,她对大家也是如此。同事关系这么好,她已经订婚,第二天就结婚了,为什么不把准新郎介绍给大家认识一下?(另外,这段镜头的拍摄和剪辑是真精彩,教科书级别的。)
2.基于她的表面目的,以及她对男主不择手段,蛊惑他人的认知(影片中,多次有这个的证明),她为什么不和未婚夫一起进去呢,为什么要主动创造和“流氓”单独在一起的机会?
3.她是带着手套进的办公室,掩盖了订婚戒指。如果男主态度行为让她满意了,她又订婚这个事情,很可能她就私下取消了,男主永远不会知道!
但基于她对男主的了解,她觉得这个潜意识达成的希望非常渺茫。在门口她和未婚夫的那一段话就是她忐忑不安的感慨。
见面前男主的情感状态:
觉得自己的方式,方法,献的殷勤,都没有问题,女主迟早会重投怀抱的,你看,这不是就来了嘛......
见面过程情感变化:
见面过程中,经过一段双方的语无伦次,表白和暗示。女主终于等到男主说我们可以再结婚嘛,这个表达,然后,在男主几次尽力挽回,但她潜意识都不满意之后--因为男主不是正面用她需要的感情来挽留,而是用工作呀,责任呀这些来做借口--在这个时候,女主的心态极为复杂,她直觉上告诉自己,男主还是爱她的,所以,她告诉男主她已经订婚,即将结婚这个情况。因为之前她潜意识要的东西,没有出现,她需要进一步的,危险的刺激男主一下。她向男主展示戒指时的那种小心翼翼的表情,把真实的内心表达的非常清楚。
受到刺激的男主,立刻要开始行动,要阻止这件事,要挽回。
办公室之后的发展:
二人走出办公室时的心态截然相反,女主从忐忑不安变成了胸有成竹,男主从胸有成竹变成了忐忑不安。二人在走出办公室后,来了一段公开的调情:女主说摘帽,男主就摘帽,说让道,男主就让道。然后女主为男主开了门,男主又走到她前面去了。但是,她刚进门的时候,是她未婚夫帮她开的门!
男主也估计到了她拿别人打岔的可能性,但低估了难度,所以出现了认错人的那一段笑话。
后面吃饭的那段,有两个细节,一个时男主强行占据和女主在一起的亲密位置,女主没有反感,然后男主继续拿着她的手和火柴点烟,她也没有拒绝,这可都在她未婚夫面前呀!都在暗示两个人的感情已经开始直线升温啦。
中间过程的反复:
在挽回的过程中,有些行为是女主认为很过分的,如偷表,骚扰金发女郎等,她也很生气。这就像真实的生活,你无法把握住全部,努力和运气,你都需要的。
最后结局的数次反转:
反转一:在最后的结局中,经过一番磨难的男主,感情升华了,他认为让女主幸福是最重要的,决定牺牲自己了。而女主在打字机前,已经遵从内心的选择,把未婚夫打发走啦,没想到面对的是男主的反转,此时她不知如何是好啦,因为此时的男主更爱自己了,她也更不愿意失去了。
反转二:假钞此时爆出了,女主喜极而泣--终于来了台阶!她哭泣之后,说出了她内心真实的一段话,以为男主是欲擒故纵的一段话,这个话那是在说男主的呀,她说的是她自己!因为其实假钞对刚才男主的决定无影响,反而让她去找未婚夫更容易了,就看你自己如何理解了! 另外,男主面对假钞爆出时的表情,没有任何计谋得逞的快乐。
题外话一:一刷看剧情,二刷看表演。
按照上面的理解,再看报社内二人见面的那段戏,真的是非常精彩,其实二人一见面,按照美式惯常的桥段,男主一把抱住女主不松手,嘴上再来点动听的,这个就剧终啦,哈哈。 每次男主抱住女主,女主内心都希望他一步,但男主一看女主那种假批评,真期待的眼神,就退缩了。这个真是经典的喜剧呀。
题外话二:语言和行动的矛盾,反差多么的巨大!
给囚犯送玫瑰花的女士,为了囚犯可以去跳楼,这个是真爱吧。记者这样报道了,她反而跟记者说,我和他没有什么!没什么你送玫瑰花干嘛?可以送别的,代表安慰鼓励的花呀?这个真的怪记者吗?
如何真实的表达自己,不给他人带来伤害,真是值得深思呀!
霍华德·霍克斯的确是导演中的全才,各种类型片都在他手上延拓了边界。本片堪称影史语速最快、台词最密集的作品之一。不仅笑料、冲突和情节演进大都由对话完成,更难得的是不少场景都有多人同时讲话,包括两人或多人打电话,以及在打电话的同时还要应对身边其他人的吵闹与叫嚷。为了适应连珠炮式的语言轰炸,剪辑频率也明显降低,多用长镜头或简单的连贯性剪辑。这些都让演员的表演与场面调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构图上也是做足了空间利用。内容方面,在完满解决双线冲突的同时将记者、警察、政客都黑了个遍,放到今天来看也基本不过时。加里·格兰特的确很适合演这种油滑诡诈的角色,相比起来,詹姆士·史都华则更多出演一身正气的人物。(8.5/10)
我并不反感[女友礼拜五]里那机关枪一样、一句叠一句的语速,正相反它们是本片最好的部分。你不是在听他们的每一个单句,而是像听交响乐一样听一个整体感觉。但我难以苟同本片展现出的道德观:难道这样的新闻观是正确的么?难道男人靠这样下作的手法,最终居然是值得女人的芳心么?
过去一直以为在好莱坞有两个大导演一向是对政治退避三舍的,这两人一个是希区柯克另一个就是霍克斯,不过至从看了本片以后才豁然开朗,霍克斯不是对政治不敢兴趣而是他一向用他的幽默和嘲讽方式来解读他眼中的政治。本片后来被怀尔德翻拍成了彩色影片满城风雨,基本上完全是克隆了本片。
语速真快,翻了一下背景,据说是平均每分钟240个单词……对话戏,故事老套,全靠对话撑。闹,真是闹。
话剧改编的电影,大段的台词被连贯性的表演压缩成连珠炮前后景的表演让人记忆犹新。比起之前看过的育婴奇谭,这部星期五女郎缺乏一些喜剧笑点,却另有自己对社会传达的主题,完全不一样的作品。坏坏的加里格兰特最后还是夺取了女主角放心,这个设计很有意思。
记得是史上台词最多语速最快无法字幕翻译的奇片。这部神经喜剧比起霍克斯,倒是多归功于豆瓣词条上未显示原著编剧Ben Hecht(天才,很多经典作品都有他的润笔)和男女主角(终于能体会《西北偏北》麦田那场扑倒戏,加里·格兰特是加入了喜剧表演的)重看。在研究室戴着耳机捂着嘴巴笑。
哈哈,笑死了,一口气我都舍不得看完,连里头的MAYOR都说:"well,boys!not so fast!" ,看到最后都没看出是加里格兰特,萌死人的动作。求央视国配版!哈哈
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最黑色、最严谨、最诙谐的经典喜剧。这部根据1931年“满城风雨”重拍的影片中,通过霍华德·霍克斯创造的霍莉·约翰逊这个女性角色,你可以了解到很多鲜为人知的新闻内幕。这是一部热闹、时尚、同时又极具讽刺性的佳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对白的语速...神了!
耳朵快听炸了 这大概就是四十年代的社交网络吧 纯粹靠飞速对话耍机灵来撑 想要摆脱这种生活的女主最终还是被心机前夫强行拉回 全片一路高潮但却实际上呈现了一种反高潮 许多台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纯粹是为了凑数和增加台词量与整体的被对话充斥的氛围 霍克斯通过这种“过度”设定构造了一个没什么道德没什么营养的浮夸媒体世界 而同时明知前夫鬼话连篇的女主最终依然没法摆脱倒在这部表面上的喜剧里种下了悲剧/形式上节奏掌握很差 但算是开创了烧脑话唠片的先河
这可能是我看过的台词密度最高的电影,主要场景只有两个、但事件发生频率之高让人叹为观止。而且还是开放式结构、内涵无比丰富,对新闻、政治、爱情的或显或隐的展现都很有意思。
剧情极尽夸张之能事,台词像机关枪一样嗒嗒嗒扫射不停,随便让角色去死却拿来作乐。美式无厘头,我讨厌这种电影。
重看,依旧被演员演绎Overlap密集台词的功底和霍克斯顺势而为的运镜和剪辑所震动,但也依旧讨厌结局,既然大家都不是好鸟,带着光环的主角怎么就破镜重圆了。
事业型女人的死穴就是她的事业。这部神经喜剧的脱线程度远超《一夜风流》,高密度快语速的对白频频让故事走向闹剧的边缘。竟然觉得年轻的发哥有些许加里格兰特的影子。女主角很搞笑也很可爱。
A very good melodrama. People tend to speak faster in old movies but not so fast!
这语速,简直无敌了!
精妙的喜剧,比利怀尔德有个相似剧情演绎的《满城风雨》,也很精彩。
机关枪似的台词几乎把我砸晕了,剧本很强大,矛盾和冲突接连不断,节奏之明快几乎无法让大脑休息;可怜的未婚夫三进宫!
睿智、节奏鲜明,经典佳片
more about the nasty newspaper business than about love
这语速简直了从头到尾不让人透口气,非要形容的话就是好声音从头到尾就一直是华少在念广告啊!但我毫无疑问是大爱怀德翻拍的那一版!这部也挺好的但无论如何都觉得这结局实在是太平庸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