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眶的泪水,终于盈满为滴孑然滑落,晶莹流转中,少年执手相望一刻的蝉时雨,还是化作了缘分两隔绵长流逝的岁月长河...
这就是电影“蝉时雨”,优雅,美丽,内敛,沉静。原著小说的作者是被誉为日本当代文坛第一小说家的藤泽周平,他的《黄昏清兵卫》、《隐剑鬼爪》早已搬上了银幕,而这部作品则被称作藤泽周平的最高杰作,影像化后果然动人心魄,回味良久。
影片在日式风格的婉转流畅中徐徐道来,男女主人公的少年情愫、逆境中的傲然不屈、小人物对权贵的会心一击,都在海坂藩的四季美景映衬下,愉悦耳目,渗入人心。
然而,当影片接近尾声,历经困苦的文四郎与阿福再次相会时,仅在方寸之地、只言片语、数个镜头切换之间,影片却爆发出了不可思议的情感张力。镜头在两人之间轮转,吝啬的不愿给他们共处的空间,银幕上越推越近的特写,虽仍旧是优雅与克制,但是在眼波流转、嘴唇翕动间,可以感受到二十年隔绝与相望凝聚而成的深沉感情正在奔流沸腾,观者如临海之深渊,你望向深渊,深渊亦凝视于你,惊心动魄之感言语难形容其万一。
最后,文四郎终于抬起了回避的眼神,而阿福的一眶泪水也潸然而下,这时恰到好处的镜头切换终于让观众在心中实现了他们两人间的四目相望,万语千言不再需要,共同的感情和记忆毫无二致地在心灵间共鸣回响,两人心中此时流转的刻骨铭心、相知永不相忘的巨大幸福,不知能否长伴今生?
其他信息:影片主题歌是歌手一青窈演唱的《かざぐるま》(风车),绝对不容错过。
灿烂的烟火下,并排站着的少男少女,少女犹豫着将手伸向旁边的少年,伸向那个细心帮她吸吮被蛇咬过的手指,却又装作若无其事的少年,但终因少年出于对朋友的仗义跑去打架,而没有伸过去,原来一开始就预示了结局,只是少年还有少女都不曾料到。看着满脸於青跑回来的少年,少女笑了。
很多年后,去了江户(明治时的东京)的少女终成为藩主的妾室,在无聊的继承人争斗中,又见到长大成人的少年,旧时的情意都只能自觉的埋在心里,过去的已经过去,以后的还没有到来。已为人母的少女依着人主的矜持,照例的问着,家里可好?母亲可好?文四郎有孩子了吗?当文四郎吞吐的答道,羞愧的很,至今还是一个人,少女本来淡然镇定的微笑瞬的僵硬在脸上,他可曾还是为了我吗?
少女不曾知道,在那些分开了的日子里,他怎样零星注意着她的讯息;在知道她成为别人的妾室后,他怎样的大醉,并企图在妓女那里寻找慰藉,但终于落跑;亦不知道,在得知怀孕的她回来待产后,他曾在她的屋前驻足。而在记忆的最深处,是那个在幽长的坡道尽头,踩着木屐,急急赶来,默默的帮他推着载着父亲尸体的板车的少女,在那个非常的时间里,她给了他坚强的勇气。而现在,他要为她付出自己的勇气,于是,即使杀人,即使被杀,他都无怨的保护着她,并终于保护了她。
黑白与彩色画面的变换体现了时间以及空间的更替,又很多年过去了。藩主去世,她的孩子成为继承人,而她亦想别离繁杂且让她怨恨的尘世,落发为尼,只是在这之前她还想再见他一面,或许一面就好,了却所有情缘。于是,她在厅里,他在门口,她背对他坐着,照例是些寒暄,然后,她淡然的絮叨以往的故事,他惘然应着。她问,文四郎你有孩子了吗?他答道,两个,大的是男孩,小的是女孩。她已没有了不安,淡淡的道,两个人都已经是别人的父母了。却还会幽幽的说,文四郎的孩子是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是文四郎的孩子,这或者是她曾经多么渴望的事啊。
影片的导演是黑土三男,但故事的原作是藤泽周平的小说,像藤泽周平很多的小说(如《黄昏清兵卫》、《隐剑鬼爪》)一样,影片如一个历经世事的老人淡然的向儿孙们讲述自己以往的故事,没有愤怒,亦不会煽情,讲述方式,尽量平和内敛,但内中隐含的深挚情感,以及主人公们无缘错过的爱情更让人动容,令人惋惜。只是在那个时代,阿福(女主人公)和文四郎都没有决定自己命运的勇气和决心,内心的情感只能被压抑,然后随波逐流,两个人如同相交的直线,相聚,然后渐行渐远,这样的生活虽不悲惨,但并不快乐。
影片大部分的情节和氛围我都很喜欢,只是有一段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再好些。影片最后,文四郎应阿福之邀相见,回忆以往的故事。她提问,他回答。但总觉得这段有些拖沓,尤其阿福说道,可曾记得她去江户前去找过他,她想告诉他,请让我做文四郎的妻子吧,但终于因他不在,而没有说出来。这段里,导演均由阿福的叙述表现出来,以及之后提到被蛇咬过的手指,也是如此。本来导演精心营造的悲剧氛围其实都在演员木然的对白中无形的被化解了很多。我想,如果改成这样会不会好些呢。阿福对文四郎说,可曾记得她去江户前找过他,然后画面从阿福的特写切到黑白,少女阿福慌张的跑去文四郎家里,文四郎不在,阿福跑着出去,边哭边跑,同时是阿福的旁白,请让我做文四郎的妻子吧。然后,画面接过往回忆的画面,以及到现在阿福坐轿离开,文四郎低着头恭敬的站在一边。(影片也有,可沿用这个)。
2006年12月7日 星期四 武汉 小雨
影片资料:
导演: 黑土三男
原作:藤泽周平
主演: 市川染五郎 / 木村佳乃 / 绪形拳 / 石田卓也 / 佐津川爱美
上映年度: 2005
国家:日本
个人评分:★★★★
蝉時雨。多くのセミが一斉に鳴きたてる声を時雨の降る音に見立てた語。 夏の季語。
蝉时雨,指将许多蝉一起鸣叫的声音比作骤雨急至的声音。是夏季的季语。一个很典型的日式词汇。以自然之物描述自然之景。类似的日语还有许许多多。花吹雪。五月雨。三日月。
《蝉时雨》。藤泽周平先生所著的时代小说。日本的时代小说,以过往历史为舞台,还夹带着一丝武侠小说的意气风发。李长声先生在台版的《蝉时雨》译本中提笔写序时,聊到日本时代小说,这样说道。“关于武侠小说,日本有这样的说法:一般书店里,武侠小说的架子上半壁江山是司马辽太郎的;另外的半壁,二分之一由池波正太郎和藤泽周平平分秋色,二分之一是其他作家们的。 有人说:拼命要发迹的家伙读司马辽太郎,对发迹死了心的读藤泽周平,想摆渊博的读池波正太郎。 ”
我有点惊讶!自己不过二十出头,就对人生发迹失去了兴趣了吗?莫地想起苏轼的一句诗:人间有味是清欢。或许藤泽的小说中贯穿着他一生所追求的“清欢”吧!他笔下的主人公,大都是平凡之不能平凡的武士。唯一出彩的就是拥有一身好武艺。然而这不是中国民国时的才子佳人、英雄美人小说。拥有一身高超的武艺,身旁一位追随的美人。恰恰相反,藤泽笔下的故事,没有事事圆满一说。却通过自身努力奋斗,最终获得属于自己的一份人生。
《蝉时雨》中的主角就是如此。因养父卷入藩内斗争不得不切腹自尽,平静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好友因追随学问理想前去江户,青梅竹马的小福也因生计不得不去江户谋职。背着罪臣之子身份生活的文四郎就这样,一步一步面对人生种种变故,最后为父亲翻案,自己也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
小说可读性很强,文字优美流畅(日语原版已购但暂未看,想来也是极好的)。电影删去了部分情节,但画面极美,特别是配上岩代太郎所做的背景音乐,渲染力极强。
年少时,我们都曾有过喜欢的人。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年轻时,我们都曾做过豪气的梦。
意气风发,仗剑天涯。
年老时,我们都将感谢曾经的苦。
略微一笑,泯去恩仇。
冲着佳乃来看此片,但其实她的戏份在最后三分之一才出现,不过并不妨碍这仍旧是部好片。最喜欢的是“雰囲気”,也就是营造的那种氛围感,典型的日本情感表达方式。最后,OST也非常值得一听。
那一夜风雨很大。很大。那一夜焰火很美。很美。她扯住他的衣袖,差一点牵到她的手。他再也见不到春光里樱花无边无际盛放的绚丽之美了。满眼悲切与不舍,错过,终究是错过。蝉时雨,日本传统经典意象,在许多文学与影视作品里出现过,蝉声大噪,如时雨,可如此鸣泣,你亦远去。初恋已逝,我仍情重。没有说出口的话,从此成为心中难言的痛。从此更期许君子之交,多年未见,也愿意同生共死。小贴士:主题曲来自一位我喜欢的歌手。小时代的《时间煮雨》即翻唱的她的,《风车》。
食指被嘴唇吮吸过的温度 拥抱的温度 一生就这样过去了
3.5;重逢无言,中间隔着的光景被轻轻呼唤的名字泯灭了思念的距离,懊悔是懊悔,不甘是不甘,明白彼此心意也不枉初识时的年少时光;总体较冗长平淡,但这种“淡”契合原著氛围,特别喜欢四季更易的风物,擦肩而过的田间奔跑,绿意盎然的稻浪翻滚,静谧从容的村居生活;配乐非常美。
儿时前戏太长,当然节奏构成需要也没办法,一击必杀依旧冲击力十足,虽不及山田洋次三部曲经典,这篇的改编真心好。错过一时就是一生,藤泽改编作品中最最儿女情长的一部 4.5星
最后的最后,他终于直视她的眼睛呼唤了她的名字
比电影版《大奥》里的男女恋情优美多了,果然感情还是淳朴自然最好。
男女猪表情浮夸,超级做作.导演品味可见一斑.水准自然够呛,浪费一个好本子。
又是一部看时闷 看过回味无穷的片子
《蝉时雨》——看完书,再来看电影:木村佳乃那一眶盈盈的泪,她就是那个阿福;小柒在小船上莫名长叹一声,随即躺平,也便成了文四郎。电影好在像一幅永远流逝的画,人呐,在里面跌跌撞撞地跑,永远都跑不出画面;偶尔拔刀,那一瞬间的闪光,像烁动的星子,星子也是画面的一部分。天地在积水中,“覆盆水于地, 芥浮于水, 蚁附于芥, 茫然不知所济”,纵有遗憾和不甘,每个人都只能固执地回到属于他或是她的方寸中去。
错过一时,错过一世。喜欢作者的武士题材
哭煞我也!今人多不懂欣赏这种哀婉、隐忍的情感,是故便无缘得见残缺之中的盎然生机。这导演功力很足,竟然名不见经传。父子情、友达义,只用少少笔墨便满满托出,绝不拖沓,景色、台词、配乐都是贴切合衬,再加一个美不胜收的木村佳乃。
伴着再熟悉不过的原声看电影就像占卜命运,心里为故事发展做好了大致准备,怀满憧憬,许多不得意的地方应该也都容忍了吧。最末一段韵得极好,加上太郎桑的配乐真是完美了。于是五星补全。
中规中矩的片子,但不沉闷。剧情老套景色却拍得很美。至于刀光血影的打斗场面,则既没气势也难撼人,话说这也不单仅只本片的缺点而是几成此类片子的通病(极端程式化的劈斫套路简直成了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唯一让人难以忍受的愚蠢段落恐怕非夜渡横桥一场莫属了。整体一般。3+
一声叹息啊 这难道就是"心微动,而情已远“ 的无奈吗
1.男主牧文四郎的成长史,岁月静好+命途多舛,从青春到壮年,亲历家人死亡与明白爱情;2.最后一场戏美极了,那种追忆不及,满是遗憾的爱情,令人无比酸楚;3.时年29岁的木村佳乃在此片中,太美了!!
细腻温柔的情感节奏,含蓄又不失表露,是我一贯喜欢的。OST也很赞啊。
听了岩代太郎的音乐才打算看电影。三星全给岩代太郎的音乐。很感人的故事,但电影拍平庸了,好几场戏的情绪都是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来。有一场拼刀戏,男主克敌制胜的方式和《椿三十郎》最后一场戏如出一辙,但没有黑泽明拍得有冲击力。原田美枝子和绪形拳都出演了,但演得最从容的还是柄本明。
电影的前半部太催眠了🤣🤣几乎睡过去了抱歉~后半部女主真的好好看、前半部是土妞、太神奇了、这部电影的配乐超级好听、结尾挺感人
烟火烂漫,阿福拖了文四郎的衣袖;文四郎拉着父亲尸体艰难上坡,阿福从远方跑来;别苑中久别重逢,阿福问候「君可安好」;最后一面,文四郎在秋天前叫了一声「阿福」。非常纯粹的古典浪漫主义,擦肩而过、沧海桑田、时过境迁,每每直戳泪点,看到大号泣。东方人的含蓄美,西方人怕是永远都不会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