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背景是日本经济泡沫爆了以后,日本那一代的人到现在经历的各种变化:92年经济泡沫爆破,99年世界末日预言,08年金融海啸,11年东日本大地震,2020年疫情…是电影惯用的通过聚焦人物来展现历史画。故事的时间顺序打得很碎,而且节奏很快,很多细节都是一个镜头就带过了,需要对日本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才能够领会导演的镜头语言。整部电影都充满了日本年轻人的一种丧的气息,而这种丧似乎是来自于对过去已然逝去的美好的不甘和抱怨,尽管可能是想象中过于美化,不过,与其恋栈过去苦乐,沉溺在于事无补的幻想中,不如活在当下,做现在力所能及的事情。
或许一些人曾经都会有个想法,去各个地方走一走,看看不同的风景事物,体会他人的生活气息,聊聊各种故事,再把那些见闻、对话、思考记录下来,把这当作一次冒险的体验,可能会有点不一样,抑或也就那么回事,然后归来再去切断所有那些疯狂的、浪漫的、文艺的遐想,回到属于自己本该所在的位置和道路上去。这也不奇怪,毕竟我们都逃不开商品社会下各种文艺思潮及观点的浸淫,也许想着一定要去大城市闯一闯才能回到小地方,想着等到某个年纪还没有遇见爱情才愿意相亲,想着一定要怎样才能怎样,必定要先完成什么才能开始什么,歌里不是也这样唱,风景都看透才能细水长流,好像,我们都喜欢给自己甘愿踏入普通生活的进程里,设置一个过渡区,自以为是的不留遗憾。
所谓“接受普通生活”本质上并非一个问题,无论接受与否,害怕与否,抵抗与否,我们所处的都是普通生活的一种,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生活本就这样,普通、平凡、无甚变化便是主旋律,但不可避免的,内心深处偶尔总泛起不甘、怀疑和反感当下的情绪,然后开始不断思索,那些毫无必要的抵抗究竟因何而起,电影里给的答案,来自于一个人青春年华时期遇到的人,一知半解读过的书和看过的电影,那些文艺的内容夹杂在一块,编织成一团五彩斑斓的梦幻泡影,就像是电影里展现的回忆片段一样,逆光下的剪影,无比华彩,信誓旦旦的告白,美得心碎,让男主始终未能放下。每个人总有他自己历经过的美好回忆,期望过的盛大梦想,那些梦幻泡影,有时候赋予我们抵抗平庸生活的勇气,同时也成为我们走进普通生后的障碍。
这几年时不时地会突然回顾起16年以后自己所做的一切,种种让自己成为现在的自己的蛛丝马迹。与这部电影多少有些相似。它是如此的现实和残忍,试图把一个人扒开来,翻捣他的过去,让他明白他所设想的以后和真正成为的现在,究竟差得有多远。
今天久违的骑车出门散心,时隔可能有4 5年又去了自由之丘的 IDEE,被一幅挂画所吸引。离开后去了经常会去的书店,着实是久违地觉得迎面走过来的女孩好可爱。把单车骑得飞快,恍惚间觉得自己好像回到了刚来东京的那个时期。
那时候,想不明白为什么要工作,却对未来有着很多的期待,会去想该买什么家具,明天穿什么衣服,下周要见什么人。
可是现在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一味觉得会有一个完美的时间点,只要到那个时候,顺理成章这些都会如期而至。也许自己已经成为了当时的我所厌恶的那种人,世故,精明且无趣,完全忘记了原本自己所追求的东西。
我想要多少挽回一些失去的东西,我决定把今天一眼就看上的那幅画,买回家。
46岁的男主,在2020年疫情初期遇到了老友,老友说他变成了龌龊的大人。
面对在一起9年的未婚妻,两人分开前,他拿着一直夹在书里的初恋寄来的明信片,淡漠的说“外面雨很大,要不要带把伞”。那种淡漠毫无感情,把9年的未婚妻,当作是路边见到的随便的谁。
再倒回去,苏在酒吧门口的贩卖机前对他说“我很擅长找到绝望的人”,那时说的大概没错。
1999年结束,他邀请初恋同居结果变成了分手,初恋说太普通了,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下次我带CD来”。
电影没有讲为什么初恋分手,看起来有点像是花束般的恋爱,甚至过程中多次代入了苏打是男主,是个他的角色,够丧。
电影里一直提到太普通了,而我们大多都是这样太普通了,跟其他人一样,在大时代下的小人物。顺着时代,顺着社会要求,囤粮,戴口罩,打疫苗,结婚,找工作,完成社会使命。
电影倒着讲完25年,46岁的他也无法成为大人,他和他身边的人的故事讲的也七七八八,是个值得二刷的电影。但我又讲不出什么专业水准,最近这两部太阳国的爱情片,都讲的还不错,没什么夸张,好像就在身边。
像是我和一个朋友的选择,同样的时间,遇到了相似的爱情,不说彼此的感情,只说遇到的对方现实条件非常相似。2年前我24岁,朋友26岁,我很迅速的做出了选择,开始了我的爱情,觉得勇敢一下没什么,就算结局不好也有美好的过程。而她始终与对方保持暧昧,甚至在男生马上表达的时候,她聪明的避开了。2年后的现在,我分手了,她始终都没有开始她的爱情,且现在她也准备告别对方。
我们对于爱情做出了相反的选择,我在最开心的时候,劝她最好去试一试,甚至对她油盐不进的样子有些生气,但她清楚的知道自己要感受的是什么,所以做了自己的选择。我们选择了2条路,但有一样的结局。
好像人这30000多天一样,结局都是离开和告别。
与其说是爱情故事,不如说是男主的个人感情成长史。故事从2020年的晚上,46岁的男主和躺在垃圾堆里不愿意起床的旧友开始,飞速倒退,经历了最新的分手,2015的年会,2011的午饭,2008年的朋友辞职,2000年和特殊服务的女生的短暂爱情,1999年和女友的分手,1998年的明信片和新闻中人的偶遇,1997年的旅行和快乐,1996年对自己的肯定,1995年的初遇和辞职…然后回到2020,和故事的开头串成了一个圆。
故事是碎片的,快速的,特别是刚开始,时间倒转的特别快,可能大家还没看清人物和剧情就不断的在更新时间。但等故事的最后再次串联,你才真正的看到这25年中发生的一切对于男主和故事中的其他人都意味着什么。这不是一个人的变化,这也是一群人的变化。而当我们发现我们似乎成长了,无趣了,成为了大人,却还在某些时刻记得曾经疯狂的事,疯狂的话,和最初爱过的肯定过自己有趣的人时,好像被困住了,泪流满面,无法成为真正冷漠的,向冰冷麻木社会屈服的大人。
电影是日本电影惯有的风格,很美,很浪漫。特别是97年的旅行太日本浪漫了。灯光很美,很多个寂寞颓废空虚的夜晚都在灯光的表现里更有感觉了。
同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旅行隧道中画幅发生了改变】这件事!我发现画幅变了觉得这个设计蛮特别。一方面更方正的画幅更容易表现人物的表情和情感,另一方面就是这个复古感也更适合1995-1997这个年份。回到2020的时候画幅也换回了宽荧幕,整个改变也蛮丝滑,不突兀,但很有新意!
个人其实不太喜欢这个电影对爱情的部分,日本的很多爱情故事总要说初恋或者一个无法忘怀的过去,可能很多人有共鸣但我觉得很厌倦,也觉得对后面的恋人极不公平,能理解但无法接受的一种爱情吧。
但关于社会的部分还是挺真实和戳人的…一些取舍,对理想单纯的追求和一些现实的差距,被磨平了棱角却还是不肯屈服的样子,都令人觉得好像这就是每个人正在经历的事。但也因为如此才显得女主无比特别,因为她会肯定男主的与众不同。
看完后最深印象的是女主的台词,“你的身体充满了未成佛的词语”,也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不同。
香织不重要。我们都不知道香织为什么选择离开,一开始甚至没有在意,而后发现的确还是有人固执在问,香织为什么选择离开呢?我不知道,不想追问,不好奇,也不在乎。
香织不重要。伊藤,你听到那个用无意识写小说者的故事,你躺在床上流眼泪了。你不想处理无意义的graph了,你就记住了香织说,你没问题的,你很有趣,去写写小说吧。那么多年过去了,你头疼地磕着键盘空格键,脑子里唯一记得她说你没问题,你很有趣。但她早已经离开你了,而你也没成为小说家。
香织不重要,伊藤。你知道就算她结婚生子,变成她当初觉得普通的大人,你咂咂嘴说她变得普通了,你也没能忘记她不普通的样子。因为香织不重要,你难以忘记的是一个符号。
香织不重要,所以你会在四十多岁爱上另一个符号,当然如果三十岁遇到,你也照样爱上;她很年轻、她很主动、她有很特别的职业,你可以等她服务完男宾客后成为下一个,同时自己又是那么的不同,因为她有识别你的寂寞的能力,你也有,因为寂寞和寂寞是相吸的。
香织不重要,伊藤,你们是否能成为大人也不重要了,是你无法成为大人,从始至终都是,你能懂得香织离开的意义吗?
生活很无聊吧,我也是一样,我也是一个很无聊的人。很多年后,究竟会变成怎样的大人呢。会变成自己不喜欢的样子吗。到最后大家的生活都会过的一样吗,变成日复一日的无聊吗,每天都重复着昨天。变得普通、变得无趣...会变成这样吗,很难不变成这样吗。
我感觉我好像到了人生的分岔路口,脚下的路该往哪里走呢,哪里才是更好的路呢,走哪里才不会出错呢。
没写完 明天继续...
伊藤沙莉看着可真不像是能跟男生谈恋爱的,即便对方是森山未来……
奈飞投的钱还不够多 选角导演品味待提升
一地鸡毛的中年生活,偶然闪现的回忆重召;看似没有拐点也无从前进的人生,总要选择倒退,才能有新的方式行走。选择轻剧情的方式剖视生活危机,并串联回忆与往事;甜蜜与酸涩并存,配搭时间符号(地震、全输的世界杯再到空无一人的东京大街)…这般掌控之下,竟然也细煲出如散文诗的别致味道。结尾抓好感,多加一星。
不喜欢这种拥抱平庸的作品,多少岁都有无限可能!——
普通的人生也是一种人生。——《我在一家黑公司上班,已经快撑不下去了》《不干了,我开除了黑心公司》《49岁成为电车司机的男人的故事》《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她不知道名字的那些鸟儿》《你的鸟儿会唱歌》《鸭子和野鸭子的投币式自动存放柜》《明日的我与昨日的你约会》《你和我一样不正常》《我们都无法成为大人》《每天回家都会看到老婆在装死》……记住我看过的某些日本电影的片名有时并非易事。
适合用毫无节制的运动镜头去记录。东京塔熄灭的时候莫名哽住了一阵:太当代了,哪怕一些无关要紧的 走在深夜里的样子。痛哭过/一个人的故事.
“宫泽贤治直到死前都没去过远方,他明明有大半的人生都在东北的乡下农村度过,却去过银河旅行,不觉得很疯狂吗?重点不是去哪里,而是跟谁一起去。”你离开以后,再没有人像你一样待我;成为“大人”以后,再没有一段时光胜过和你在一起。如何忘记那个说了再见却不再见面的清晨,如同怀念那个长满点点繁星的房间,如何察觉自己的绝望在飘雪下的自贩机前被他人洞悉,如同想起自己曾经充满了词语的幽灵的身体。属于我们的、身与心彻底交付对方的安全地带,在接受自己,也接受别人成为“普通”的大人之后,再也不复存在,亦再也无可挽回。
看到最后泪流满面。还以为要过几年再看才能体会到,但做到了和老师同步流泪。时间残酷而温暖,看到两人温柔欢愉时真的莫名加入了桃花期为他们开心感动。他的每个朋友也是那么充满余韵,丰满生动,朋友里最喜欢七濑这个角色。(认真看每个配角也都太有意思了,其次喜欢的就是奥野瑛太的黑道小哥)莎莉好棒,老师好美,感谢导演给我四舍五入补了他的写真集一般。喜欢。总有人或者事会照亮你。“你的身体充满尚未成佛的词语”。
情侣酒店的一夜,仰头虚拟的夜色,熠熠地簇拥成星河。这些回忆中的时空,多么晦涩也不会显得普通,越稀松平常来自越久之前,投射到眼前的光越漂亮
46岁,我变成了一个无聊的人——你小时候想要变成现在的自己吗?身处「后疫情」时代洪流之中的作者发出了「灵魂」拷问,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在意识到《我们都无法成为大人》之前,不能说「绝望的人」没有希望,只能说「希望」暂时没有来,抑或不以人期待的模样和设想的方式来。这也是为什么讲述「旧爱重逢」抑或《再见初恋》主题的本片要从《苦役列车》上的「未来」视角开始记录——这样,我们也就看到了,一个人在何种情况下作出怎样的选择之后才变成现在的样子。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往往在于,人与时间的失调。其表现为过去的事与当下的事与《将来的事》发生「混淆」错位:原本用来谈情说爱的时间,却不得不用来工作;到了谈婚论嫁「订终身」的时刻,还在抱怨工作餐不适合自己的胃;自己明明很普通,却依然无法忘怀某个「似无还有」遥不可追的梦。
彼の体の隅々に打ち込んでた他人の文字が成仏せずに残ってた。森山未來さんはすごくいいです。
优点和《花束般的恋爱》的差不多,缺点也是,像是日本青春文学版本的《薄荷糖》
世纪之交,除夕之夜,涩谷路口,凌晨永别。大半夜看得眼眶湿润。“神泉旁5800円一晚的爱情旅馆,有个贴了如宇宙般壁纸的房间,对当时的我们来说,这是唯一能感受到安全的地方,时间在这里停止了流淌。”这个星球上,东亚国家的人聪慧、勤勉、规矩、温顺,却是过得最苦闷的,最终都逃不过资本的996。摩托车摔伤的第一时间不是去医院,而是着急工作,这跟我们的外卖员摔倒第一时间是赶时间送餐,简直一毛一样,被困在算法里。这个世界上80%的人是垃圾,剩下的20%是人渣,说得很对,对于一个已经迈入中年门槛的人来说,哪有什么“花束般的恋爱”,这才是普通人的一生。【Netflix】
在以90年代为主轴的“报菜名”系电影中相当有诗意的一部,比起想讲大道理的《花束般的恋爱》来说显得更为隽永、惆怅,从时代到地标的各种文化符号选取也颇有品味和还原度。越往后半,青春与激情逐渐跌落在时间停止的ラブホ中,午夜的士带领我们掠过回忆的蒙太奇,都消解掉了技法上的刻意,骗取到了一名サブカル野郎心中真诚的眼泪……
以倒叙方式回顾一个中年男人近三十年的生活经历:主角在事业上并非成功人士,但也非一事无成;感情上爱过,也被爱过,但终究孤身一人。从传统剧本创作的角度看待,主角基本没有特别的人物弧光,但一如许多普通人的真实状态。时间倒退到与初恋女友第一次亲密之时,那份腼腆让人心动。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把不间断看完一部电影当作一种不可动摇的信仰般的“宗教仪式”——但随着年纪增长首先动摇的却是日渐不能集中到底的精力——有不少电影因为我的不能坚持而割裂了观看情绪导致事后不停的暗自神伤以至恨屋及乌迁怒于影片本身不够吸引——但是日影尤其是对生命状态极度写实的文艺片总能拯救我于无力感哪怕不能一口气看完分成两个下午、三个下午都无所谓——总是那些低回的旋律和青蓝的色调伴随着忧郁而冷静的镜头兜兜转转就轻易把我再次代入情节里——“丧”是个情感消极的贬义词却也未尝不是个表述茫然踯躅在高低不就生活里的中性词。
不是无法成为大人,而是这样稀稀拉拉长大,也算大人么?
比小说原作要好,这个要承认。虽然和花束一样充满了报菜名,但有两段男主和香织的回忆真的太美了,一段是在love hotel星夜一般的房间里,一段是两个人驾车🚗出去没有目的地的旅行。我们知道现实不可能这么美,是男主对香织的爱才美化了和她在一起的每一段回忆,因为是香织教会他什么是不普通,但这最终也成为他消不去的执念。男主被心头的我执所困,犯了痴念,也因此无法“成佛”,“无法成为大人”。ps.七濑这个角色比小说中要出彩得多,演员的水平很高,网飞是真的会拍lgbt。
伊藤沙莉十分搭配“前女友”一角,像《稍微想起一些》里,会格外怀念她的嗓音,脆弱又倔强,会是十分不愿失去的前女友,怀念中会认为往后余生都会把自己耽搁了。她可以看到他内心深处“尚未成佛的词语”;她是他握住的“从黑暗中伸出来的一只手”;她会想到“日本的地下铁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行驶”的那种比方;她在白布裙子上画画,“因为我又穷又丑,只好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当他找到工作、约她去迪斯尼庆祝,言下之意是关系可以再进一步,她说,“去迪斯尼或者去宾馆都挺好的”,反倒是他为之一愣、担心太过直接的性邀约会不尊重她,而她认为“要给喜欢的人开庆祝派对,而且我又很困,去宾馆太好了”,于是他们去很便宜的旅馆开房。曾因小泽健二的《伊努卡拉》而结识,也算灵魂之交,可惜佐藤只是徒然老去、而托词未改,“好想辞职然后逃亡到某处”。
听完片尾曲,直接拖进度条到开头,发现了也看懂了很多开头没有留下什么印象的情节。正印了李雪琴脱口秀的标题,终点也是起点,上来就把结尾写完了,完美闭环。跟着主角一点点回溯历史,在时间轴上向后跳跃,从最普通的垃圾堆、成年人夜晚流连的街道穿梭到了青涩、窘迫岁月里最璀璨的回忆、那个生命熠熠生辉的时空。每个人都是怎样被过往凿刻成了现在的模样,成为了无数过往片段的叠加。外表再平凡不过的我们,被社会随意标记为“普通”的我们,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内心永远不可能和“普通成年人”画上等号。当不经意被触发的回忆画面像海啸一样袭来,愿那些或晦暗或斑斓的片段已被消化成一股从内在奔涌而出的力量,让你我更加洒脱地向前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