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部影片前面很多细节我觉得都可以用来做宣发,情侣吵架,男生总是一句懂事儿点行不行,你已经失去我了.....这些在日常情侣中很真实,很细节。包括这个男主,女主跟他说话我怀孕了,这些对话如果做宣发个人认为是有冲击力的。还有后面外婆再讲公公给他托梦,梦见竹子挡他路了外婆给坎了,最后一个镜头,是我看完片子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依旧记得的,外婆曾经说,公鸡中午打鸣,她有午睡的习惯,可是到最后,公鸡打鸣,外婆再也没有起来...那种平静又慢的感觉,让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外婆静静的走了....很多的细节,一时间整不过来....
《故乡异客》有着非常精彩的叙事结构与情感表达,同时埋藏了大量的符号和隐喻,影片前段和后段都在呈现中段男主所写的剧本,如此巧妙的设置使得这部电影呈现出某种元电影的特质,前后段落的差异暂且不谈,这种手法和洪常秀导演在《这时对,那时错》中的使用的手法如出一辙,编排得相当巧妙。导演将影片中男主人公所写剧本的剧情嵌入电影之内,则是借鉴了李沧东导演在《燃烧》中将小说情节融入电影的手法,只是这部电影的文本、结构以及所要传达的情感很不一样。 再说情感表达,此片对人物情感的描写也非常准确。无论是对男女之间的情事还是母子、祖孙之间情感的描写,都刻画得非常真实,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情感张力溢出荧幕之外,直击观众心灵,并与之发生情感连接,这是好的情感表达。我们可以从男主与女友、母亲、以及姥姥的关系更加准确的理解人物的性格。男主在电影中被刻画成一个自私自我、花心且刻薄的形象,被许多观众大骂渣男、丧逼,并引发了一场对文艺男青年的攻击,对电影中角色的攻击是可笑甚至是愚蠢的,反而说明导演人物塑造的成功。 在本片的三段式结构中,一三段有一些细微的差别,第一段中女主与姥姥经过一段暗河,在第三段中并没有出现,且第一段中女主与姥姥经过溶洞时的故事也与第三段姥姥与孙子经过时不一致,第一段是里面有水,后面是没有水。第一段中女友与奶奶偶遇了一场喜事,第三段则是一场丧事。这两段戏有很多有很多值得玩味的细节,比如第一段中男主没有回老家,但日常写剧本的ipad却神奇地出现在老屋中,第三段中男主在得知女友意外怀孕后对家人和女友态度的转变,以及最后在幸福蛋上写字和最后吃幸福蛋时,男主的名字始终没有出现,这些其实都是表明这两段戏其实是电影里男主所撰写的剧本,而真实的剧情则是中间那段戏,即北漂的男主因突发疾病与女友和母亲生活的片段,在这一段中我们看不到男主对女友和母亲的忏悔,也看不到她对姥姥的思念,更看不到男主与自己和解的证明。结合导演自身的经历(三十岁患脑膜炎)和另外两段的剧情来看,导演想要传达的情感在最后一段戏中才得以展现。 导演在映后说这部电影是女性电影,这个说法有些勉强,通过表现男主对女友和母亲的压迫来迂回反映女性境遇以达到女性主义的做法在我看来是无效的。导演在片中借男主之手放了一段尧十三的《寡妇王二孃》,这首歌看似轻快幽默的歌曲实际是描述了一个关于成长的悲伤的歌,用一个孩童的眼光讲关于一个女性的境遇的故事。导演在这里选择用这首音乐显然有些特殊的用意,可能是与电影中女友和男主母亲的生活境遇形成互文,但我也不觉得这里有任何女性主义的指涉。 最后再说一下这部片子的其他问题,影片中有很多表明导演迷影情节的片段,个人认为将这些部分全部放进电影是冗余的,可以有,但过犹不及。其次,导演用了很多动物来作为隐喻,比如男主在家是画面左侧的台阶上立着一只公鸡,而最后姥姥去世时则是一只老母鸡将一只新生的小鸡揽入怀抱的画面,导演在这里用鸡叫而不醒来暗示姥姥生命的陨落,这一点非常高明,但用在母鸡怀中新生的小鸡来与姥姥的去世相对比以传达生命逝去和新生的关系则显得多余。 尽管影片有许多瑕疵,但瑕不掩瑜,观看这部片子依然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关于故乡和记忆的影像,对成长于农村最后选择在城市生活的人有着特殊的慰藉。正如普鲁斯特所言“唯一真实的乐园是失去的乐园,唯一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导演以记忆为引,用影像作为方法联结乡土与记忆,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与成长。作为FIRST惊人首作单元的片子,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部电影中导演的野心,也可以看到导演对自己内心真诚的剖白,这是影像创作者可贵的特质。
《故乡异客》
*超越形式的情感 作者发出邀请的私人体验
既然电影票根变成要邀请函,那这篇评论文字也将会变成我与影像的私人谈话。
在絮叨过度解读的言之空物以前,先简短地聊聊结构和音乐给影片带来的效果。
音乐作为锁住记忆的介质,也作为影片转场的一种手段。
由于涉及由光的二象性延伸出的记忆的二象性的主题,影片的结构特殊,存在很大一部分前后平行对照的篇幅,过渡这两个整体的则是外婆屋里那只八音盒。音乐作为开启另一段记忆可能的触点,若有相同经历则可以领悟,音乐对于某段记忆或经历那段记忆时主体情绪有着惊人的保留能力,这让突兀的拼接变得合理,且与讨论记忆的主题相连。
对整部影片的观影体验,我将其分为前九十三分钟和最后一个镜头。
可以如此干脆切分的原因是我前后观影状态的截然不同。我对记忆和影像关系的热忱让前段影像背负了很多刻意的思考和蹩脚的分析,过多对比和假设。而最后一个镜头让我挤出的答案显得苍白,因为影片已然被注入很饱满的情感,它留下了外婆这个人的痕迹,而非人物。真挚的情感总能冲垮理性的算计,眼泪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夺眶而出,随着字幕的滚动,我热烈鼓掌。可能我如今每打下一个字所依靠的对影片的印象也会因为对外婆的喜爱而产生偏移,但这不影响那个客观的《故乡异客》的存在,也不影响其他评论对影片嵌套结构生硬或琐碎的唾弃,或是对其他人物形象明显缺点的指责,亦或是对导演映后陡然提起的“价值”的不屑,因为说到底看电影仍然是一种私人体验,它和记忆同质,允许平行的存在。
那仔细来聊聊我得到又被我摒弃的有关「记忆与影像的关系」的答案。
影片最开始先在平静的叙事中穿插一些记忆出现偏差的零星碎片,像是有关母亲头发的回忆。此时从北京赶到贵州的女友充当起一个中间人的角色,它带着一个记忆样本碰上另一个记忆样本。之后在更多以男主为主体的倒叙或记忆中,我们可以得到第三个样本。事件总能不断在新个体中创造新的记忆,这是人与人交流接触的证明。影像对这种现象的投影则是对于内容的一种重复,好像困住男主的不是他残缺的身体,困住女主的不是有关转学的阴影,而是记忆,它在一遍又一遍束缚他们。这种「记忆的即时主观性」,它让记忆随着时间越来越朝记忆主踢情绪趋向的样子变化。记忆出现偏差,不是因为现实经历与记忆的错位,而是记忆会被主体更改,根据时间、情景、当下回忆的气氛、环境以及本体人的情绪而产生不同程度的位移。但这种重复的影像呈现形式不同,坐在船上母亲和瘫在床上男主对同一段记忆的回忆画面不同。这种重复于影像上只停留在内容上,这是记忆与影像的第一类“重复”。
完全平行对照的重复可以归为第二类,这种「安慰型记忆」容易引发对真假的直接发问。当谈及的事件,镜头的设计,人物或物品的摆放都如出一辙,仅有记忆主体在发生改变——陪伴外婆的人从女主变为男主,所有细节和外婆给出的回答却形成完全的对立,这两个貌似平行的记忆是否存在真假?那么电影是否在用影像行蒙骗之事?能够变成回忆的都是发生了的,能够被投影出来的都是被摄像机镜头记录下的,既然都是存在于过去的,无实体的,又如何判定。记忆和影像在时空轴上的呈现都是过去式,是不能流动的,只能在不同节点被人为的不断复制,因为记忆和剧本都是人为书写的,从而影像和记忆能同时同地并行是有道理的。它们起到相同的「安慰作用」—若选择相信每个记忆或影像独立存在的并行可能—主体美化记忆就等同于我在此处过度解读那两段平行的影像。它们创造的是一种对记忆二象性讨论的体验,并且留下了唯一相同想通的形象——外婆,记忆会改变但主体接触到的人给予主体的感觉不会变,外婆永远开朗真挚,并加倍且无限留在更多记忆的节点之中,这与电影超过时间留下真实的机械复制影像原理相似。
最后很粗暴简单地谈一谈我很喜欢的和我很不喜欢的那些影响影片质感的物质或媒介。
物质是指导演无法人为干涉产生却有意捕捉的雾,它在画面上呈现的效果与记忆的模糊质感十分自洽,又携带强烈的地域性,容易引起共鸣或引发向往。并且导演为了呈现雾有一些明显的设计,例如在人物谈话过程中将镜头右摇至无人空镜任凭薄雾弥漫,或是将人物完全置于风景之中让雾气穿过他们的对话,他们躯体的缝隙。和最后舞龙那场戏相似,这种对真实生活诗意感受的捕捉让体验跳出真实框架,找回记忆中图像独有的质感,允许感性伸展成为不被打扰的美。媒介是指完全刻意安插在各个边边角角的影迷向细节(海报、外放的音乐和更小银幕中的经典电影片段),导演对其的解释归因于他套给影片的“作者电影”雨衣。前者可以轻易为影片带来某种灵气和美感,是浑然天成的。后者则很容易变成导演将个人喜好强加于影片的把柄,于观众眼中易变质为矫揉造作露出的马脚。这两种质感是矛盾的,也成为争议,阻碍影片发展真正的统一风格。
*
最后的最后谈及一点我和朋友对于本片的争论,争论的点大多集中在对男主形象和男女主情感发展剧情。
朋友拒绝接受男主人物形象和这对情侣缺乏交代的情感转变。
而我拒绝接受给个体经验出发的私人影像硬上的价值的行为。
我俩的区别仅在于是否对影片讨论话题使用的形式结构感兴趣,以及是否能被片中情感精准地触动到。有的人能,有的人不能,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看电影是一种私人体验。
观影中比较迷惑,兴贵的截瘫是如何康复到能正常走路爬山跑跑跳跳的,也在猜兴贵为何截瘫。兴贵从截瘫到康复来的太快,十分迷惑,以至于错误的认为影片出现时间轴错误。到结尾字幕才恍然大悟,影片是按时间顺序叙事。前段后段对称的叙事很是亮点。
影片着重讲述了外婆年轻时的悲惨经历,让熟悉民国历史的我感受到深深的共情。民国时贵州外婆艰难的逆境,正是外婆能够坦然豁达乐观生活的缘由。是在离婚难以启齿的时代里外婆支持妈妈离开渣男的原因。外婆也是情商极高的人,同一件事能够在不同人面前完美讲述。
为作者与外婆的情感打动。同样感谢女友对男主爱的不离不弃。外婆对老辈人经历的不同介绍很是细心。温暖的一家人。
很感动。赶着今年北京下了立秋以来最大的雨,来看《故乡异客》。在现实的湿冷里,馋着大荧幕里外婆冒着热气的火锅。最喜欢那句外婆倔强地扛起锄头,说的那句“生命不是在于运动,生命在于劳动”。电影的关键词在我看来是“接纳”二字。故乡接纳异客,亲密关系的相互接纳,自我的接纳。山林里舞动的红龙伴着锣镲游在墨色的乡村,一家人围坐磕着幸福蛋的交响,还有鸡再也没有叫醒的外婆....都是回不去的记忆
本片在first 影展放映结束时,导演自己因抑制不住情绪而泪崩。而在整个现场放映过程和映后交流,观众对电影也有各种各样或褒或贬的评价与反馈。诚然,一个作品呈现出来,就已经不再独属于作者了。每个观众都会因自己独特的个人经验,结合观影当下的心绪产生不同的感受。看电影就像照镜子,你曾经被渣男伤害过,那么你可能憎恶男主; 你自己就曾经渣过,那么你可能会自责、悔恨,甚至羞愧难当;你成长于相似的原生家庭或者你也曾身患重病,那么可能你对男主更多的是同情;你有一样可爱的外婆,那么你可能被阵阵暖意抚摸。你也是贵州人,那么喀斯特地貌独有的山水风情可能会慰藉你;你已为人父母,那么你可能理解片中长辈,但更理解片里的两个孩子。
片中的母亲和外婆都是导演的亲人本色出演。片中的很多情节都源于导演的亲身经历,片中写实的部分集中在北漂患病和外婆在乡下的日常。前者是导演的自我曝露,他很细致记叙病中燥郁的自己,苦痛与挣扎。母亲、女友不厌其烦地忍耐他的乖张、暴戾,直至他痊愈。
将自己过去的斑斑劣迹如实呈现,这需要有超然的自我觉醒和并且直面真相的勇气。虽无法做到完全坦诚,但至少这是难能可贵的尝试。在《忏悔录》中,卢梭诚实叙述他一生中的懦弱、贪婪、自私……勇敢地向世人袒露阴暗面。我相信一个人只有诚实地面对自己,不断地突破对人性阴暗的本能保护,才能走上自我和解的救赎之路。
导演设置了悲喜生活的两种可能,在这些情境中,母亲、外婆、女友虽然也会抱怨甚至愤懑,但她们依然坚忍承受,直至一切归于平淡。这种对女性形象救世主般的理想化塑造,或许是因为导演对她们的感激和愧疚,所做出的补偿意义的表达。
在很多人看来,男主的转变突然了一些。这可能因片长而导致剪辑制约的原因,也可能是导演对自我转变的感性期待。他期待自己能像在电影中一样蜕变、解脱。映后,有观众问导演是否达成了和解,他回答“应该是的”。但我想和解是一生的,即便某一刻释然了,那些藩篱也只是暂时隐去而已,这是我自己最悲观的表达。所以,“You can checkout any time you like ,but you can never leave”。
或许我们都在寻求自我和解之路。如若信仰神明,那么便有幸获得一条捷径——向神明忏悔祈祷。如若没有信仰,那么便只能寻求超脱于自己,向自己忏悔,以获得安慰。这也是自我和解之路最难的一条。
有很多人说导演自我沉迷,可是谁又能免俗呢?谁又不是从探索自我开始探索世界的。一个作品首先是内心世界的自我探索。
这是一篇不怎么坚定的说教,早已脱离了电影的评论。满篇“或许”、“可能”……这样。
最后按惯例应该冠冕堂皇装逼一下,追求真理的过程,始于勇气,止于对真相的捍卫。
(想看导演剪辑版)
真tm的无语,整个就是自我感动和个人情绪的极端表达。
所以为什么会有人看哭?泪点在哪里?电影的结构有点儿意思,外婆这个角色确实非常讨喜,很可爱了。只是男主这种巨婴般的角色会让我有点儿烦,哈哈哈。另外这次FIRST所有涉及怀孕的情节,男方的反应都非常渣,我承认渣男很多,但是这个比例未免太高了吧,咋每次怀孕,男方都是一脸懵逼,没有反应,不想面对呢?也不至于都孬成这样吧,另外,大家安全措施都做得这么差吗?保护率比新冠疫苗还低呀,就这怀孕概率,中国还愁生育率?
个人本届first 最佳。国内导演越来越勇敢、坦诚,把自己作为方法,面对自己人性中卑劣的部分,尝试和解与救赎。一个人与周遭环境的紧张关系,身上散发出的戾气,实际是自己内心矛盾的映射。这片子里,男主燥郁渣男甚至巨婴的形象,可能很不讨女观众喜欢。把渣男形象呈现在荧幕上,观众越是恨他,越是说明他的勇敢。权当这是一个渣男的“忏悔录”吧。这里有他对女性的忏悔与感激,也有他对与自我和解的期待。他设置了悲喜生活的两种可能,而伟大的女性,依然坚韧地热爱生活。
看完《一江春水》紧接着再看这个,以为也会在最后憋个大招,结果居然没有...尤其俩片还有很多同样的细节,怀孕、艾灸、偷听、情侣闹分手,这片上来就很玄幻,以为是个穿越科幻平行时空,结尾竟然非常平淡,反倒是生活流的一江春水最后给出个大惊喜。知道是导演的自传,但片中的男主巨婴又龟毛,实在令人讨厌,背景很刻意地放经典电影这种自恋的艺术片导演梗我最受不了。差不多的情节看两遍很煎熬。外婆演得很好,老人家演完就去世了,为外婆加一星
说点毛病,引用一下茹晓洁对李兴贵所说的话:“你总爱写一些流水账。”本片的中章,即发生在北京的剧情,基本上完美印证了这句话。当片后听导演说导剪版足足有三个小时,我仍想说现版本在北京戏份的处理中仍有不少画蛇添足之处。这不能说算一个单纯的缺点,可四十分钟冗长的北漂生活被观察者视角拆分成了若干独立的片段,这种令我感到不适的观感终于在树林中那场幼稚的争辩中爆发。但影片在贵州戏的处理上发挥较好,主人公的现实与主人公的虚拟在片头与片首交错遭遇,导演通过演绎时空来弥补不完美的生活,这种手法让我想到了贵州导演毕赣的《路野》和《地夜》。总之,终章的煽情非常完美,导演一步步拾起了埋在前两章的线索,这使得最后一章拥有全篇最好的观感。可惜作为导演不能总指望通过时空游戏和虚实结合来弥补剧本本身的乏力。
我脚得我贫瘠的语言无法评价这部作品。一个字:优秀!
如果前后两段的结构能对照《这时对,那时错》,中间一长段就是《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再现,自我中心的迷影男青年一面强调自己的感受,另一面不断对女性提出要求。年轻人在故乡是异客,在北京也是异客,破镜不一定重圆,新生命不一定降生,但外婆的家是真的,外婆的爱也是真的,和外婆在一起度过的日子是幸福的。
现场撕分,黑灯瞎火的反了。补一下吧。对不起,没那么喜欢。补一下,片名不好。
FIRST 7.28本届电影节最讨厌的影片,影片每一部分拆开来都是极好的,但是组合在一起真的无敌强奸我的心灵,妈的,为什么每个男导演都爱拍意外怀孕,是男人几把上漏鲸还是套上有无底洞,为什么抱一抱就可以轻易和好?女性在你们眼中就这么容易被和解吗?真的就如女主说的一样,这部作品真的在乎观众的感受吗?🤮不好意思,无法共感的巨婴妈宝男主太拉踩了,太毁了。一星给单独拆开的完美情绪表达,一星给演技最好的外婆
#15th FIRST# 竞赛入围。7分。我看见了好多只鸡哈哈哈哈。毕赣mix洪常秀这种奇怪口味的配方居然也能成立,也挺匪夷所思的。故事第一段第三段的《这时对那时错》玩得真挺有意思,因此在我看来片子可能只有第二段是生活而头尾都是剧本。当然毕赣式的时空观(由天空之城主题曲八音盒引导)就用得生硬了。第二段的母子关系写得到位且准确,对外婆的感情以及外婆所有的表演也很动人。本片可以说是“毕赣作为方法”,除了时空观也包括了调用自己生命经验的创作方法。
氛围有,不连贯,花活儿多,稚嫩却又那么油腻,硬接硬转硬要吵架。还有更刺耳的批评,不说了,在导演泪洒现场之后,批评也有点罪过了似的。两颗星送给婆婆和火锅,婆婆太辛苦,拿东西没人搭手,还要为了一个并不奏效的设计好几场戏配合男女主分头走好几回。
人物立得不太好 做得很符号 看得出来是真的穷 声音没修完 低照度的画面全是噪点 但真诚是真的
映后QA的时候,有位观众大发感慨终于有人玩时空了,看了几天终于有“镜头”了。😓这番话的装逼程度真的有引起我生理不适。
八音盒房间切换时间线时我有种痛感,这种痛只有我在看燃烧的时候感受到过。看了同场观众的一片骂声和质疑什么巨婴。我只想说,我就是很吃导演这套🤗
以农村生活的放空对比出城市生活的艰辛,年轻一代人在老一代身上看到了感知力,在城市生活久了,回到故乡才能发现大自然的感召。一边是生命在于运动,一边是生命在于劳动。
很棒,迷影型导演,把电影知识、理论、趣味内化为自己的原创力。期待导演在纯粹的创作道路上走下去,拍广告浪费才华了。
萝卜是为了毒老鼠,神仙洞没有水,老人回家是葬礼,午睡公鸡没有叫醒外婆。
#15FIRST#第八场,我今年FIRST最后一场,圆满谢幕了。这是一个导演献给他外婆的电影,在涕泪纵流的感动之余,电影从美术、镜头设计、演员表演……都是十分十分精良的,前后景的大量布置加深了电影每一场的深度和厚度,各种台词的工整对照表达出了家庭的团结和谐,无论谁与谁有矛盾,但最后都会吃幸福蛋永永远远幸福在一起,外婆这个角色可真的是太太太可爱了,打太极幸福蛋水浇园丁那块儿小致敬情感就很实,听完导演的阐述,我明白这才是青年导演应该做的,好好先做类型并加入充沛的情感,这就很棒了。结尾就是全片的点睛之笔,安静又平静,她就躺在那儿,好像睡着了……
希望只在中午打鸣的公鸡,叫醒午睡的外婆。希望人们只借不还的神仙洞,继续提供泉水。希望贴额头判断发烧的母亲,知道儿子不吃鱼头。希望不想去一中的女友,唤起男友的性欲。公鸡无法叫醒衰老,泉水不能阻止贪婪,母亲无法追回岁月,女友不能治好麻痹。三代女人不断进化爱情,被生活击打从未后退一步。
#2021FIRST13# 看到的第一部“惊人首作”,的确震惊不已,拍手称快。章明《结果》般的场景重演,却又以莫比乌斯式的对倒结构串联。同样的人事,男女两人经历过却是不一样的色彩。是恼人的现实,还是魔幻的剧作,无需阐明,就像被油漆过的牛身上黑白相间,就像老人从台湾回到故乡却已是异客,就像人和世界会变,却也永远不变。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