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Queen
两年前我看完尘世女王后,这部电影就像梦魇一样缠绕在我脑海,她不讲道理的在我潜意识对某些事物感到疲倦又对另一些渴望时兀的出现,以难以定义的存在宣告着其合理性。如今我想试着直面她及其导演罗斯派瑞。
当我们已清楚在电影中一部分创作者抱着隔绝于具体工作来施展抽象理念时,清晰的自然音便已分割开感知的世界:戛然而止却细挲的树梢鸟鸣声带领我们,莫斯的斥问和特写留给稍慢的视觉。男声并未因男人脸庞的出现证明这是场对话,反而随着双方情绪语调差距的变大越发像是画外音,于此在《彩轮》女人街头独走一段中已被证实的处理浮现:声音和画面逐渐合拢,然后外部物理空间变动,以此揭示视觉层面的刻意停滞。而我们的情绪因此对即将出现的画面感到坦然。例外是《她的气味》,音乐既是真实牵引的动力,又要配合对白的节奏,于是在过于强烈的语境中,影片疲于构建一个个合理的场景,而非通过具备落差性的感知自然而然铺续情景。
几个空镜头的打破开始于不同速率的移动方式,特写并进入房间,微小的景别放大后,惊讶的这个房子内部空间并未被入侵,相反女人们的入住似乎才补全了这里,声音在此刻停留真正和视觉统一。伴随着两人的分开,沃特斯顿接过了带领我们的任务,她对莫斯不明的忧愁依旧是没有进入的干涉了物理空间,随后湖畔旁二人明明在一块说话却总是特写切换,让观众面对一种诡异的情况:在适应落差性的声画速率后,带有危险预兆的警示看着却温馨。由此当沃特斯顿对他人的玩笑认真时,我不经心头一紧,果然伴随着她之后对任何调侃都过度的反应让一束漩涡快速形成,我们被夹在看似抑郁的人和真正表露出抑郁症节的人之间。这种病毒就像通过在空气中传播让我们成为同类,一同回忆起痛苦的过去和焦虑于未来。而当我们试图在物理空间中去寻找它的源头,却不得不面对这种奇迹式的病毒迸发来自虚构的情感世界,进而承认仅仅是通过这一场戏,两个世界便悄然而生。
在派瑞以往的作品里,人物多次满怀心事快速离开就剪辑到其他人平淡的脸上,情绪被强压至观众身上,类似手法还有:
1.两人相遇只拍背部虚化周围,使得人明明要影响接下来的物理环境,动作却仿佛落空转化为情感冲击《她的气味》
2.男人回家对女人隐瞒,镜头逐渐拍摄下沉空间,俯拍另一女子偷进小房间,同样的窃喜《黄金出口》
3.分别,坐车离开人的脸虚影在车窗上,她难过的要哭出来,镜头却切到进屋的人开门《彩轮》
都是一类借由前段人物交互产生的情景被压制到下一个场景中,导致对当下镜头的分析并不能描绘出自身真实的感受。而这种延迟几时的满足预想在《尘世女王》里碰见了更加隐秘的状况。莫斯看见男人进入沃特斯顿的房间感到不安,她走出门外捡尸一个男人并说想杀了他,隔天沃特斯顿为她鲁莽摔碎的杯子割破了手。一切就像心想事成一样?她的敏感与脆弱突然变成了可以让周围一切都现实化的力量,所有产生的事物绝对影响其后的事物。
重看时每一个镜头都不惊讶都不陌生、无法定位的坐标轴、能精准展示的引导空间,这种种矛盾却又同时存在就像《菲利普的生活》里普雷斯的声音无缝衔接旁白对舒瓦兹曼的絮叨,近乎荒诞的叙述反而拉开了距离感,他一次次做出的选择在冷淡的声音中成了观众不能承受之难,自己却毫不在意。这很像游戏《史丹利的寓言》,但正是一个轻蔑的态度划出观众和影像交互,学会否定精密场景中叙事的合理性。
当我困扰于这部电影的魅力时,身体里有无数的能量想描绘她,但当我动笔仅分析了两三场就觉得越拆解越远离她真正的模样。我并不是想从这种分析得到什么,因为这两年在看其他电影时这部电影依旧存在着,她以完美的姿态提醒我,那些阻绝通向对其他电影感受的分析实质上讨论的是另一些东西:权利、破坏、斗争、虚假,我们需要呼吸。
罗斯派瑞是这个时代选择内化拍摄理念的导演之一,当那些侵吞你感知的来临时,或许带有恐惧气味,但就在一种无法抵抗的整体中,我们才能真正确定语言该如何分析影像。
Queen,我欠你的已还
2 ) 看了电影和影评有感而发…..
看不惯好朋友的男友是很正常的事,尽管如此我也相信大多数女生都对自己闺蜜的选择做到了尊重。
如果出现好朋友男友讨厌你并且说你坏话时,不需要无理取闹,你们是真的朋友的话不会因为出现一个男人而离间,你和你闺蜜关系真的要好她甚至会帮你反驳他,因为你是“娘家人”。当然,如果你觉得男方不是什么好人且好朋友是个恋爱脑,其实只需要郑重且适当提醒,如果她还是不听劝,尊重祝福,撞了南墙自然会回头,事后你们再好好掰扯掰扯。可出现男方对你不喜且她恋爱脑到听进去男方的话并且对你产生反感,也许你们不是所谓的好朋友。
不管是爱情还是友情,我都坚信双向奔赴,出现问题只要有一方消极逃避不愿去解决,这段关系就算完蛋。在电影里两个女主都遇到了自己单身和闺蜜男友一起玩的情况。第一个谈恋爱的金发女生已经明显发觉自己男友和闺蜜有矛盾,就应该避免他们再接触并且想办法平衡关系,从她角度似乎男友没什么问题,但从朋友角度看可能接受不了,也有可能出现了第二个大情节里面男友对朋友出言不逊的类似情况但是没拍出来。金发女主固然没处理好这两段关系,但是最难接受的是黑发女主的做法,她选择了报复行为,她说出好啊我们不如交换一下立场,看到时感觉如何的时候我心里一跳,诚然她是很在意对方的,可她选择的不是沟通或者远离,再不济就结束这段友谊,她选择报复,太卑劣了。
电影里两女主的关系很病态,我认为友情里报复行为伤害对方是一件最不能接受的事情,如果无休止地你伤害我我报复你你再报复我,这样的友谊是在内耗,会深陷到自己产生的不良情绪里,甚至会影响学习工作。我曾经也遇到过因为占有欲报复自己的友情,很庆幸我没有因为难受而选择模仿她的行为进行同样的报复,可这样的关系真的真的太消耗自己了,分开才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后来渐渐也没有继续做朋友,只是简单维持同学关系。
写这什么多的话是因为我回想起了曾经那段日子,这种不良的友谊折磨我了很久,非常非常难受却无可奈何,如果我做了什么让她感到难受可以直接找我沟通,因为我有时候对情绪的接受确实像个“麻瓜”,并且最后我试图解决这种情况可是迎来的却是对方冷暴力,后来我慢慢想通了,继续下去只会伤害自己,她如果真的重视我会主动找我沟通,而不是以报复的方式且后来让我单方面做努力。我也承认,关系很好的朋友也有除自己之外关系好的朋友自己会产生不开心,我觉得这是朋友之间合理的情绪,因为你重视对方所以会这样,如果好朋友不会因为其他好朋友在而忽视你,其实便很好了~
最后,金发能走出来并且继续报复黑发也是够牛逼的,不知道她们会将这段畸形的友谊维持到哪天……
3 ) 《尘世女王》:宁静小屋内的心理杀戮
亚力克斯罗斯派瑞是纽约独立圈新一代导演,84年生人,来自费城。他的这部电影一上来就给我某种怀旧感,清晰的胶片颗粒感,片名字幕的出现方式,仿佛在致敬70年代的电影。在弗吉尼亚湖边明媚的阳光下,我们看到的是一对从高中就非常要好的闺蜜,凯瑟琳(伊丽莎白莫斯)和金妮(凯瑟琳沃特斯顿)。凯瑟琳陷入了某种情感危机,仿佛是来自于父亲的逝去(可能是自杀)。导演聚焦于角色间最真实的对话,它以一天为单位向后铺陈。起初角色对话稍显沉稳安静。之后凯瑟琳开始因为某些聊天时人称上的小事情,心情变得毛躁。再后来,这段闺蜜开始回忆前一年来到佛吉尼亚度假的美好回忆,两位女士的关系趋于缓和。然而金妮的男朋友来了,这个爱憎分明甚至出言不逊的男人最终激起了凯瑟琳的愤怒,人物关系渐渐恶化。
真的,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部电影确实是在考验大家的耐力,因为电影记录的只是生活本身。不过这部电影的张力却足够让人心里暗爽,影片经常话锋一转,偏执的女人就开始挑战全世界了。在我看来,真正撑起整部影片的还是,精彩的表演,和由摄影和音乐烘托出来的诡异的气氛。
如果导演给予一位演员长达30秒的特写镜头,那是对这位演员演技最大的检验。安妮海瑟薇曾在《悲惨世界》,在特写镜头中将悲切做到极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这部电影中的伊丽莎白莫斯也将一个心理防线已经完全崩塌的女人演到了一种毛骨悚然的水准,导演两次将镜头长时间对准她暗黄憔悴的脸,以两个长时间特写镜头捕捉表情变化和台词张力。就像《村之声》在满分影评中说的那样:一张脸有时就足够决定一部电影。这又让我想起早期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在《人的面孔》和《特写》中,对特写和表演的解读,他认为在电影中,脸部表情给于电影艺术一个新的空间,这种空间不再被时间和空间局限。这部电影中,伊丽莎白莫斯眼睛中透露出的信息,都要比对话铺陈的信息多。
另外,作为一部心理惊悚剧,这部电影的氛围烘托得非常好,人少静谧,仿佛角色都被湖水包围在一个孤岛里,这种困兽之斗释放了足够高的大气压,让观众觉得窒息。湖水这种符号,在斯塔尔的情节剧中也有所使用,这种视觉符号往往也代表神秘莫测。本片的音乐也简洁至极,旋律重复,处处彰显着片中莫斯所说的那句“宁静仿佛是种谜”。这种拨动心弦的旋律让人不禁胆颤。
它并没有一个扎实的剧本,它没有一个完整的角色和故事。当然导演仿佛也不希望有扎实的剧本,他只希望让观众直面恐惧,去直观几个人在湖边小屋内的对话,去揭示出到底是谁将歇斯底里的女人逼到绝境。从这一点,这是一部成功的自然主义的心理悬疑剧,它让我们看清人的言语有时就像刺刀一样危险,稍有不慎,一句话就会深扎入对方的心脏。
4 ) 作为体验的未来影像
作为一种新影像,《尘世女王》满足了我们对未来电影的设想:神秘——思维的戕止,感官的释放。
它通过在极细小的情绪点上的挖掘,瓦解了一部电影本该具有的样子:通过剧本、导演、表演,再加摄影、剪辑、配乐等部件组构而成的一件“作品”。但我们得说,这种电影拍摄方法已经过时;至少,已不再能用来分析《尘世女王》。
这部电影围绕着两个女人(探讨发生于爱情边缘的闺蜜关系,也很少见),在远离人世的湖边别墅共度的一周时光,看似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当假期结束,整部电影留下的不是两个女人的形象,而是四散开来的情绪碎片——那种女人内心难以捉摸的真实面貌。
如果仅仅将女主凯瑟一系列的异常举动仅仅当作因为丧父与爱情别离陷入的精神症状,从而可以借助心理学或精神分析(哦,作为两门科学!)来探寻到缘由,不仅是对电影本身潜在价值的放弃,难道不也坠入了一种“好莱坞式”的观影假象之中。
思维的危害性,实则早已由苏珊·桑塔格那句警醒世人的“反对阐释”所转述出来。但半个多世纪过去,“艺术色情学”依然只以萌芽的姿态微微浮现。观众依然满口有滋有味地被好莱坞所喂养成的观影习惯所侵害,这种“受虐”姿态真实刻画了当今的观影现状。
是否需要新影像,来培养观众?尤其是当像《尘世女王》这样的电影不断被创造出来,作为群体的观众会否有实质改观?这是我们当下需要思考的。《尘世女王》已经作出了典范:观众不再需要大脑,而是身体;观众不要需要思维,而是感觉。
当电影最后,弗吉尼亚面对人去屋空突然陷入的痛哭,实则超越并瓦解了大脑的思维力度,这是一种直接“袭击”身体(感官)的影像。我们实实在在地感触到了什么,但却无法借由文字将其表述出来。对这一过程的感知就是这类未来影像的意义。
电影能否发展成一门体验艺术,我们不乏信念。桑塔格点出“色情学”奥义也正在于此,未来的我们将像观看一部情色片一样体验电影。观众需要做好准备的便是:割除大脑,戕止思维;解放身体,释放感官。
5 ) 我想说
我想说 正常人会精神受到打击 易怒抱怨 神经质但会从最恶劣转为轻微 最终消逝回归现实继续生活 而抑郁症病人 被精神打击所触发 会从轻微转为恶化 最终自杀 她们怀疑一切 面对安慰敏感迁怒于别人 觉得谁都是谁都想探究改变自己 稍有不够被关注被重视又觉得是每个人都在刻意使坏她 假想存在感 关联无谓细节 激烈惹祸又示弱求饶 从心里不承认自己有病 所有人所有大夫都是错的 有目的的 不吃饭不睡觉 一心要找到别人的错造成自己这样 会把身边最好最关心自己的人都变成疯子 又当真不敢面对挂在嘴边的自杀 用几近真心的开心和笑 发泄着跌到底层的悲哀
6 ) 捕食抑郁
Lizzy和参演《神奇动物在哪里》的英国演员Katherine Waterston(罗女郎?)在本片中奉献了一场演技盛宴。影片触及了关于家庭、爱情等多方面的话题,但看下来,我的初步印象更多的是“自我与友情关系”的角力上。影片给出的几场男友尴尬到落荒而逃的女孩之间的对话,直戳女孩友情温情外表之下九曲十八弯的内里——退与进,松手与无法松手。像影片的剧情一下,友谊无法描述,却可以是起伏不断,乃至骇人惊悚的。
Catherine最后对Rich的质问,让我不禁想到一个阴暗的可能:为什么说要把所有让她觉得沮丧/让她恨的人砍出自己生活的Ginny却把在父亲自杀、男友(丈夫?)分手后心理几乎奔溃的C留在了身边?
I just wanted to finally purge all of that from my life. I had already cut out so many worthless and negative people who brought me nothing but annoyance or distraction, so I figured why should she be any different?
I wish I could have relationships with some people who I can't, but once they become just ciphers or, you know, energy drains, or they become someone who distracts or depresses me, I have to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them. I can't help it.
No, I can't. I've tried. I just hate them, and I hate being around them, and I hate talking to them. I love eliminating those enemies from every aspect of my life.
— Ginny (37’)
是出于高尚的友谊,还是有和Rich一样的险恶用心?爱情是迷,多年前的抛弃、对现实的逃避,依旧让女孩飞蛾扑火地扑向没有未来的爱情。那么,友情呢?究竟是什么维系了友谊?
Cat与Ginny画肖像的那场对话,真实到刺骨寒意爬上背脊。
- I just don't really feel like I exist anymore. And the only two people that really cared about me abandoned me... In one form or another.
- I care about you.
- No, you don't.
结尾的拥抱是不是对“关系的维持”的谜团给出了答案?维持拥抱的可以是爱,也可以是互舔伤口的平等。人为什么要“关系”?最终还是为了自己。
- I know you've been going through a hard time, and I just wanted to apologize if I really wasn't there for you.
- Well, maybe someday you'll be going through this shit, and I won't be there for you, and then we'll be even.
- God, I hope so.
抑郁为什么存在呢?因为世界提供了环境,有人期盼着抑郁之果的成熟,而后一口下肚。
人物设定和特写镜头果然都很《假面》感,双女主之间的情感煎熬,深厚而偏执的友谊实则与爱情无异,一样具有独占意识,会产生妒忌与猜疑;30'左右两人互诉非常动人,不仅揭示两人性格及经历,更对人类的任何关系作了相当精彩的总结;配乐仓皇诡异,几处闪回剪辑也颇惊悚。
7.7 特写与声效产生压迫感,谈话与沟通蕴藏着巨大的惊悚,幻觉派对一如《冷血惊魂》墙中手。有时候像是一个复仇故事,在伤害别人的过程也在伤害自己。歇斯底里看似私人独有,去年的暗线却将其全部映射到Ginny身上,从而放大成一种更普遍的感受与经历。
“你太XX”“我只是觉得你不该XX”“你不觉得我们XX”“请你别这样和我说话”“XX中最XX的就是XX”“但他肯定没说实话”“我一下就明白……”“……但其实并非如此”“你别带着那种态度比较好”“你知道这听起来有多……”“你知道这样说听起来有多……”“不,你在/不……”“你是个XX
莫斯简直神级般的表演,罗斯·派瑞无疑是美国电影新希望,极强的影像控制力牢牢抓住了两位女主,一种自成体系的影像系统虽不断变幻但依旧保持了极度的精准,在令人窒息的大特写、纵深镜头与诡异音效的压迫下将情绪渲染到极致,显然他在胶片中完美地捕捉到了抑郁症中令常人难以想象的,几乎随机而且一触即发的痛苦、无常、神秘与危险,几段超长段的对话戏震慑极了。
总体来说犀利和精致兼有。SIBI的部分更好,眼神加分,印象最深的是KM在画面右后方素描,KW在左前方闭目养神那一段的暗潮涌动。KM独角戏的部分有点故弄玄虚,水波反射在脸上那个镜头不错。
4.5 导演两个月写出剧本两个星期拍摄完毕,单一景别四位演员的极简配置却创造出了惊人的情绪张力与不安气氛,角色之间静默撕逼的对手戏实在是让人看得畅快淋漓,导演两条时间线之间的交叉剪辑十分精妙准确,可惜影片的心理挖掘深度还是不够。最最精彩的当属两位女主角无与伦比的表演。
80/100,塑造气氛的手段实在太厉害了,高超的配乐、构图和镜头运动,让全片都包裹在高强度的惊悚感中。在空间内用窗、门、墙等层次的物理间隔进一步压缩人物的活动空间,同时阻碍摄影机-眼睛的视线,配合着人物的言语、神情和肢体,异常压迫又奇诡的体验。
从自然主义场景设置到情节稀薄的剧本都神似奥特曼的《幻象》,角色之间的tension又像《三女性》,封闭空间中的森冷配乐和两位女主的表演则带来波兰斯基般的压迫感,视听感受远超故事本身。Alex绝对是近两年来最值得看好的独立导演。20180302重看@filmoteca
舞台剧的架构,电视剧的表演。。。。
太躁动。Elisabeth Moss还演了“The One I Love-2014”,选片子有点意思。
作为小成本心理电影,这种效果勉强可以接受。导演在剪辑和配乐方面做得不错,当然伊丽莎白·莫斯的表演也是看下去的动力之一。
凯瑟琳的脸庞时不时地会有刺痛感,其实是心理作祟。片子也是,把风格化叙事转换为内心的侧写,而两位女主强大的表演支撑住心理世界的涌动。
胜在表演,剧作还是俗套的惊悚片模板。6.7~
一个崩溃女人折磨闺蜜和折磨自己的过程,很好奇,这片子怎会有人愿意在电影院看,毕竟,那里不能快进...
特别明显的《冷血惊魂》感,恍惚的精神状态,惊悚紧张的音乐,还有那一只只手伸来的一幕也有对应;两女人间既亲密又对峙猜忌的微妙心理精准而细腻,对人物内心濒临崩塌状态的揣度,都极为传神;下午看完也恍如在回廊里午睡醒来薄汗未透,梦中亦是一个焦虑的幽静午后
导演从悲观主义中提取惊悚元素,讲述两女一男非常时期的共处面临的危险考验,场景设置与交谈结构颇具伯格曼风格,对白作双人独白的处理方式揭露角色自我指代之伤。其时间提示为影片的闪回和省略的支线创造空间,不断打破影片结构以强调角色不稳定状态,自然外景则通过将心理强迫带入自由余地加强张力。
等了一年多,等來這個?只有攝影是美的⋯⋯
虽然日常沉浸于对“撕逼女斗”题材的疯狂热衷中,但罗斯·派瑞连着两部撕逼戏(《她的气味》/《尘世女王》)都非常令我扫兴。我很难理解这些电影里面角色的心理年龄和智识年龄,就像在看一群傻子,吵架吵得极为低幼,毫无由头也没有意义。不来中国拍《小时代》也真是屈才了。其实诸多撕逼戏如《谁先爱上他的》也会存在这类稚化的人物设置,但至少胜于投靠类型。实在非我趣味,勉强靠看看声画设计撑完。
本片让我认识了一位容易被忽视的优秀女演员——伊丽莎白·莫斯。
两位女演员用各种特写下的情绪与动作营造了扭曲的不可挽回的亲密关系,氛围挺不错的,打散后的故事框架更加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