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好朋友,偷走了你所有的钱,一声不响的离开,直到20年后毫无预兆地归来。 这个朋友的名字叫Mark Renton Spud在自杀,Mark救了他,他却反手把Mark打翻在地: “你他妈毁了我的生活,现在连我要死都被你毁了” “我不是留给你那么多钱” “我是个瘾君子啊,你指望我能做什么?” Simon, aka Sick boy, 在没人光顾的自家酒吧里打着桌球 Mark来了,抬眼一看,云淡风轻地谈笑风生 “结婚了吗”“结了”“有孩子吗”“两个”“男孩女孩啊”“男女各一个” 然后操着球棍把他打到昏厥“你mb还有脸回来” Franko, aka begbie, 泡到了姑娘,坐在厕所隔间里吃蓝色小药片 手一抖,掉到隔壁mark在的隔间里,两人起了争执 隔了一会忽然觉得这声音如此熟悉 然后提着刀追了mark十几条街 然后呢 Sick boy继续和他谈笑风生,Spud听他一席话豁然开朗,继续书写人生新篇章 Begbie比较特殊,继续想弄死他,估计他觉得钱应该都是他的
Spud自杀失败后Mark带他去跑步:“既然你总要上瘾,那就对点其他的东西上瘾吧” “比如什么”“比如拳击”“拳击?”“就是举个例子” 然后Spud就真的去打拳击了,打完(被打完)出来表示老子真是信了你的邪 他站在那个路口回头一望,20年前的他们从这里跑过 这差不多是整个电影里最触动我的地方。 比在餐厅和小女生大谈“Choose Life”要真诚一点, 比小房间里迎着旧时最爱的音乐翩翩起舞更感伤一点, 他们去山下,“这是为了怀念早逝的Tommy” “这只是怀旧,只是怀念你自己的青春” Danny Boyle表示原来的片子也是我拍的,老子想加多少私货就加多少 许多人买过经典Slogan的海报,作为反消费主义的完美注脚 那新时代里要Choose什么?Mark说什么都可以,一切看上去光鲜亮丽,但是你并不需要的东西 “选择手包,选择高跟鞋,选择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 向全世界广播自己的早餐,还希望有人会在意” 比起20年前,消费主义更盛行了,这部电影不也是商业运作,社交网络宣传么? 我们都知道那是什么,可是我们总是逃不出它的阴影,抑或,为什么要逃?
看电影的人十个有十个觉得Begbie是个大混蛋,十足的反社会 其实人家是这群废青里最干净的一个,不沾毒品,还服过兵役(划掉,谢 Denny ,刚进影院昏了头) 只有从Spud零星的讲述里能瞥见他落魄的父亲,从mark小学的回忆里记起两人多亲密 是怎样的经历让他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夜班他平静地对着孩子说,我爱你这不容易,因为我就没被好好养大 他没有中像Diana那样的“卵巢彩票”,年轻时能聪明地享受,长大了能聪明地赚钱 “这价格很合理嘛”“这是每小时的费用” 他们有那么多的愤怒,嗑药是一种发泄,暴力是一种,大骂wanker是另一种 只是这些都不能Save us from shotguns & fathers' suicides.那什么才能让我们解脱? 个人愚见,这是个和解的片子 Simon前一幕还愤愤不平地和自己的小女友说 “他给我这点钱有什么用,连利息都不算,我能买个时光机回溯人生吗?” 之后就和Mark合作,工作如鱼得水,玩乐心有灵犀 小女友聪明的,她说“我要是不在,你们脱下裤子,一起搞基,岂不美哉” Begbie跑到Spud家,说给我念念你都写了啥,Spud吓的要死,说我删,我删 Begbie说这都是老子牛逼闪闪的光荣事迹,你删个屁 年轻气盛像一场潮水,有人潮头挺立,有人淋个半死,有人被潮卷走 人人都说选啊选啊的,但生命里太重要的事没得选择 没法选择父母,没法选择孩子,没法选择爱上谁, 没法选择和谁一起度过青春 Franko只有对儿子说我以你为荣 Simon再努力也没留下Veronika Spud把所有我们的故事都记下 Mark回到了家 P.S. 有人问Boyle 电影的原声带会像原来那部一样牛逼闪闪么? Boyle说 怎么可能 足见有洞见真知,没自己给自己打100分 P.P.S. 有的曲子还是好听的呢
今天看到片源出了,又想起了,就顺便把T2里的choose life 摘录翻译如下:
Veronika: What's 'Choose life'?
Veronika:什么叫"选择人生"?
Renton: What?
Renton:什么?
Veronika: 'Choose life'. Simon says it sometimes. He says "Choose life, Veronika!"
Veronika:"选择人生"。Simon有时会说。他说"选择人生 Veronika"
Renton: 'Choose life'... 'Choose life' was a well meaning slogan from a 1980's anti-drug campaign and we used to add things to it, so I might say for example,
Renton: "选择人生"..."选择人生"是80年代反毒品宣传中一个引人向善的标语,我们总在后边加别的东西,比如我可以说
choose... designer lingerie, in the vain hope of kicking some life back into a dead relationship.
选择...选择设计师内衣,空想着能和某人再续一段已经消逝的关系
Choose handbags, choose high-heeled shoes, cashmere and silk, to make yourself feel what passes for happy.
选择手包,选择高跟鞋,羊绒和丝绸,把这当做你的快乐之源
Choose an iPhone made in China by a woman who jumped out of a window and stick it in the pocket of your jacket fresh from a South-Asian Firetrap.
选择把一名已经跳楼的中国女工里做出的iPhone揣进在南亚血汗工厂里生产的夹克的口袋
Choose Facebook, Twitter, Snapchat, Instagram and a thousand others ways to spew your bile across people you've never met.
选择Facebook, Twitter, Snapchat, Instagram还有一千种别的方式和你从没见过的人大倒苦水
Choose updating your profile, tell the world what you had for breakfast and hope that someone, somewhere cares.
选择更新你的资料,告诉世界你早饭吃了什么并且希望某地 某人真的关心
Choose looking up old flames, desperate to believe that you don't look as bad as they do.
选择拜访旧爱,拼命相信你没有她们看起来一样糟
Choose live-blogging, from your first wank 'til your last breath; human interaction reduced to nothing more than data.
选择直播,从你第一次手淫到你最后一次呼吸;人们之间的联系减少到除了数据一无所有
Choose ten things you never knew about celebrities who've had surgery.
选择震惊!你不知道的十个做过手术的名人
Choose screaming about abortion.
选择对堕胎大惊小怪
Choose rape jokes, slut-shaming, revenge porn and an endless tide of depressing misogyny.
选择强奸的笑话,说别人是婊,传前任的性爱录像和无穷无尽令人压抑的厌女症
Choose 9/11 never happened, and if it did, it was the Jews.
选择9/11不曾真的发生,如果发生了,那就是犹太人干的
Choose a zero-hour contract and a two-hour journey to work.
选择随叫随到的零时工合同,还要花两小时通勤
And choose the same for your kids, only worse, and maybe tell yourself that it's better that they never happened.
选择一样的东西给你的孩子们,只是更糟,也许告诉自己不生下他们才更好
And then sit back and smother the pain with an unknown dose of an unknown drug made in somebody's fucking kitchen.
之后坐下吸入一份某人厨房里做出来的剂量不明的未知药物来缓解疼痛
Choose unfulfilled promise and wishing you'd done it all differently.
选择不履行承诺,之后又希望自己从头来过
Choose never learning from your own mistakes. Choose watching history repeat itself.
选择从不吸取自己错误的教训 选择看着历史一遍遍重演
Choose the slow reconciliation towards what you can get, rather than what you always hoped for. Settle for less and keep a brave face on it.
选择慢慢屈就于你能得到的,而不是你一直都想要的。见好就收 但面子上还要硬撑
Choose disappointment and choose losing the ones you love, then as they fall from view, a piece of you dies with them until you can see that one day in the future, piece by piece, they will all be gone and there'll be nothing left of you to call alive or dead.
选择失望 选择痛失所爱,随她们渐行渐远,你的一部分也与她们一并消逝 你知道将来的某一天,一点又一点,它们都消逝无踪 那时你的自我一点不剩 生死难明
Choose your future, Veronika. Choose life.
选择你的未来,Veronika,选择人生
“我知道你会那么做,为什么不呢?”
对呀!为什么不!
反正谁都没法活着离开这个俗气的世界。
当猖狂、愚蠢的青春过去,生活都埋葬在汽车、CD播放机、电动开罐器、牙医保险还有该死的三件式西服里。但那是最狗屁的傻逼结局,不掩饰堕落的人永远无法在漫长的岁月里忍住本性不犯混。从胚子里坏出来的人,除非回炉重塑,否则再多次从头再来也没用。
有生之年居然还能看到这部被誉为“20年里最好的青春片”——《猜火车》的续集。毕竟这部电影在很多影迷心里长期占据着青春电影一把手的重要地位。
只是20年后,混蛋们都变老了,老得都不再跳舞、不再狂笑不止甚至硬不起来了。岁月的折磨让最无所谓的混蛋也变得斤斤计较,于是导演让他们计较了一整部电影。
马克在做完“最后一件坏事”之后,并没有过上被社会认可的生活,除了看上去更平凡以外。20年之后身体里的金属支架和妻子的抛弃把他再次打入过去的生活里。但这20年的岁月可没有把他变得更善良,20十年前他还会为自己的背叛找该死而无用的借口,20年后从撩朋友的女人到滚床单一气呵成,毫无心理压力。
时间无法改变一个人的本性,就像土豆永远是个瘾君子,虽然在本片里有了一个好的结局,但结局不是死亡。本性是生活最无奈的东西,就像赌徒,没钱的时候信誓旦旦的说自己再也不赌了,但你给他点钱试试,本性的欲望从来都是直接而炽烈。
20年前在故事里遭遇背叛的人,20年后依旧没有得到原谅,只是不再有意义。该贱的人还是贱,该怂的人还是怂,每个人都还残留的一点惰性是我唯一的欣慰的地方,因为导演总在给我一种要把基佬掰直的感觉,就好像这些人接下来就剩下等死一样。
比起第一部里的彻底叛逆,第二部显得很弱、很劣势,这群人不再说“我们就是垃圾,垃圾不需要新鲜空气”而是意识到垃圾也要想办法活着。如果说第一部是年轻的狂欢,那第二部就是中年的挣扎,也许男人最有故事的两个阶段就是年少轻狂、和中年危机吧!
电影让每个人都再闹腾了一次,然后给出了一个祥和的结尾,最终都回归到了家庭、社会里。这是那帮聚众吸毒、娱乐至死的年轻人眼里最Low的老法。最后马克进入自己的房间,终于再次响起了熟悉的音乐,他脱掉外套开始跳舞,这是唯一一个除了回忆之外,让我感受到这部电影是《猜火车》的镜头,最后马克也消失在无限的隧道里伴随着歌声和人生。
影片最后给了一个浪子回头总有人在身后的结局,这不够真实和残酷,《猜火车》不应该和治愈搭边,毕竟这是为数不多的、坦诚张狂、肆意叛逆、没有道德枷锁的青春片,是这个道义肆行的社会给年轻人们留出来释放自我的狭小地带。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因为我的一己之私。我并不想看到最后所有的人都被这个世界逼得温顺贤良。
《猜火车2》说到底就是一个后续,没有什么精彩的故事,人物性格没有完全继承,也没什么发展,所以人设稍微有点尴尬导致剧情发展也有点僵,整个影片看上去也没什么张力,虽然他们还是满口脏话。对于看过第一部的人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凭借公寓里吸毒那场戏,能看到这几个人再次聚在一起就值得狂欢。不过要是想保留对《猜火车1》结尾玄妙感的人,个人建议还是不要看的好。
年轻的时候吸毒其实是在和这个社会抗争,像英雄一样扛着大旗对天叫嚣“我不管你是怎么样,我只管我自己开心”。
中年时吸毒才是为了逃避,逃避失败而无能的自己,因为开始在意这个世界。
猜火车1续篇,致我们永远回不去的家乡与青春。
1.无数的人逃离家乡,逃到其他人所逃离的家乡。
Mark回到家乡爱丁堡,机场外穿着苏格兰方格裙的女郎们却操着浓重斯拉夫口音:“欢迎来到爱丁堡。” (斯洛文尼亚语是斯拉夫语族南支,那姑娘一股挤扁了的эдинбург味儿)
Mark:Where are you from? Girl: Slovenia. Mark:oh. (@.@ ??!)
小混混们曾经光荣过的爱丁堡成了外来移民大本营。
人们有一天都会到安身立命的他乡去,用保加利亚妓女的话来说,留在故乡的只有情感归属(‘Emotional attachment’)。
就像我逃到北京的爱尔兰朋友,他的妹妹也从爱尔兰小城逃到了苏格兰首府爱丁堡,正是猜火车的故事发生地的爱丁堡啊。每个人都在逃离家乡。你逃到我的家乡,他逃到你的家乡。
可是家乡的样子会变的,Mark坐在公交上像一个游客一样看着窗外熟悉不熟悉的街景。
家乡就像机场门口的姑娘,外皮还是苏格兰方格裙的老样子,裙子里包着的人却是另外一种人。
2.Mark——混混也有中年危机。
少年Mark欢脱地跑向按部就班的人生,于是也按部就班地走进了中年危机,婚姻破裂,事业无成。
正是因为普通人常常过得太辛苦才会破罐子破摔地觉得还不如放纵潇洒当混混来得痛快吧?
可是Mark见到了曾经的未成年小女友 Diane,她成了律师。后来闪回一幕戏,Mark在楼下仰望着楼上春风得意的Diane,那才是他千方百计逃离家乡想追求的人生啊。可惜底层的混混逃到外国也没成功,本地的精英在本地也能过得像人样。
3.Begbie——反智流氓
越狱的Begbie不为儿子读了大学而骄傲,反倒拉儿子一起抢劫。一辈子反智,还要让儿子学习以流氓精神为骄傲。
在第一部中,贩毒大干了一单后Begbie在酒吧又与人大打出手,伤及自己的伙伴Spud。Mark背对着他一人坐在桌边的坚毅表情已经表明了他决心带上钱远走高飞,离开这种烂人。
——在我看《猜火车2》之前,一丁给了我一个作业,谈谈这帮苏格兰老混混与北京老炮的联系。这有什么可比性!老炮是有江湖义气的,而Begbie这种人就像黑洞,无限吞噬身边人。
如果有这种朋友,越早一刀两断越干净。
4. Simon ——走在毒品与拉皮条的老路上
可怜的 Sick boy ,吸毒导致性能力丧失。
靠自己马子卖色情来敲诈其他男人为生。
还有比这过得更窝囊的吗?
5. Spud ——天赋被埋葬的文艺青年
屎霸,自从在第一部中看到一床单的屎华丽丽洒遍女友全家,我便觉得这翻译妙绝,借南京话来形容真是帅的一逼。
倒霉似乎伴随了屎霸的一生,振作起来的人生居然被夏时令调前一小时给全毁了。永远追不上那一小时的时间象征着Spud这类人被时代所丢下了。
如果不是生在底层,如果不是身边朋友都是混混青年,如果没有沾上毒瘾,屎霸原本应该有个灿烂的人生。
他是那么有才华,他会做室内装潢,妥妥地可以搞艺术设计。他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把任何故事写得妙趣横生,本来可以当个畅销书作家。
可是没有如果。
选择你的人生。
慎重选择你的人生。
至于青春,再不堪,再混乱,再颓废,那也是永远值得怀念的青春。
电影用了无数闪回催人泪下。
被人追赶,被车撞,鬼魅一笑的Mark。
青春是回不去的。
现实与苦难是摆脱不掉的。
Spud站在桥洞下看见偷东西的年轻人飞奔得脚不沾地,眼前飘过了与好友Mark狂奔的青春岁月。
20年前的时光,一去不复返。
就像去年大热的《老炮》,一帮北京老炮儿追忆起自己牛逼闪闪的青春,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一样,《猜火车2》中这些往日的苏格兰吸毒摇滚混混们也在追忆着过去曾经不羁的青春。
猜火车1 //movie.douban.com/review/8568460/
公众号:穆尔登格 冷门为主热门为辅 欢迎关注
年年岁岁花相似,物是人非事事休。 21年前,在世纪交替之前的那个多事之春,一部充满着荒谬,放纵,荒废生命的社会渣滓,在存在主义的假象之下放浪形骸,自嘲和自我作践的电影诞生了。 这就是《猜火车》。 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社会与个人的自我反思和追忆逝水年华是许多电影不约而同的题材选择,如94年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如96年的《猜火车》。在散文式的泛叙事节奏下,后者把整个时代高度符号化,一气呵成地将被“性、毒品和摇滚乐”腐蚀殆尽的颓废生命升华到了文化现象的高度。作为一部当代《在路上》和《发条橙》的波普杂交体,这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现象级电影是很难制作续集的。但很明显,有人偏偏就不信这个邪。 而幸运的是,这个人依旧是丹尼·鲍尔。 “二十年过去了,当他们再相会时,岁月却没有让他们变得更聪明。” 在所有的续集电影当中,《猜火车》确实是最为非同寻常的一部。我们看不到自我重复,有着的是对那些活在影像世界里的那些人的又一次灵魂捕捉。你能轻易地发现,这些人和我们一样,活着在《猜火车》的世界里,切切实实地度过了二十年的光阴。他们仍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甚至在面对问题也仍然会用同样的心态,徒劳地去捕捉那些毫无意义的意义之所在。 《猜火车2》是一部超越时间限制的电影,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关于过去与未来,而不是简单地告诉观众在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我们和他们一起在新的生活中寻找他们是谁,寻找他们的未来在何方,而问题的答案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留给了我们。而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第一部电影是一个谜团,在谜一样的时空穿梭当中留下了这些未能详解的角色们供观众咀嚼,二十年后的今天,这些角色的形象在我们自身的岁月磨砺之下变得更加清晰,也更加悲壮。 二十年后,世界变得大不相同,但迷失在生活之中的爱丁堡的渣滓四君子,依旧是迷失在生活之中的爱丁堡的渣滓四君子。 二十年后,这些抽烟喝酒吸毒滥交,但依旧是“好”男孩的老男孩们,继续在无意义的生活当中徒劳地寻找意义,在接受中年危机的“污染”之后,就像是《热浴盆时光机》中罗伯·考德瑞饰演的卢一样,停在过去的可悲荣光里,发着痛苦的清醒梦。 曾经他们成瘾于海洛因,如今他们成瘾于健身带来的多巴胺。曾经他们在虚耗生命之后选择生活,妄图获得救赎,如今他们在选择的生活中虚耗生命,依旧迷惘如昔。 作为丹尼·鲍尔的首部续集电影,《猜火车2》虽然难以达到前作的高度,但依旧是一部有趣,悲伤而又令人享受的作品,连接了1996和2017的时空,也成为了2017年到目前为止最好的电影之一。
时隔多年的续集制作总是有着很高的风险,我们见识过《夺宝奇兵4》的泯然众人,《终结者:创世纪》的缺乏灵魂,也见到过《奎迪》的百折不挠。然而,像《猜火车》这样,定义了整整一代人,完成度和独立性极高的“一次性”电影并不总是需要一部续集。 但丹尼·鲍尔有一个好点子,一个能够续写英国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之一的好点子。 和碎片化的毒窝血泪史相比,《猜火车》风格化的快速剪辑和深度开发的角色要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如今,当年的小伙子们变成了大爷大叔——而这种变化是由内而外的。前作编剧约翰·霍奇的剧本部分改编自原著作者欧文·威尔许2002年的后续小说《春宫电影》,而小说和电影之间的时间差异在最终成片中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影像世界中我们见到了更多来自这个10年的元素,而政治表达上则显得有些模糊,但我们依旧能够看到诸如最近的苏格兰独立危机这样标志事件带来的影响。 《猜火车2》是一部续集,但并不是一个故事的简单延续,可以看作是站在20年后的时间点,去回顾那个友谊和背叛的经典议题。《猜火车2》更加黑暗和严肃,甚至有些喧闹和尴尬,但我们依然轻易地看到岁月在这些角色身上留下的折磨,为我们自己带来汹涌的悲伤情绪。丹尼·鲍尔并没有试图超越或者重复《猜火车》的狂热——由药物诱发的原始力量和癫狂已经消失在了老男人无忧无虑的“幸福”记忆里,留下的是一片失望和幻灭。 然而,尽管中年的身份迎来了更多可能,《猜火车2》并没有采取简单的中年危机这一思路,见不到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和沮丧,也没有遗憾和报复,而是在压抑的气氛中大方拥抱过去,迎来了一场精心编排的怀旧狂欢。 当年的四名主演们在《猜火车》之后迎来了不同的职业生涯,但值得欣慰的是,他们没有在《猜火车2》中吝啬各自强大的表演天赋,就好像雷顿、病仔、土豆和贝格比从未离开过一样。虽然市场被詹姆斯·麦卡沃伊抢了大半,但伊万·麦克格雷格依然是最优秀的英国演员之一,令人感到无比安心。罗伯特·卡莱尔和艾文·布莱纳的角色在续集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并成为故事的关键所在。而主力于电视表演的约翰·李·米勒也保持了惊人的能量,有些出乎意料。 相比于《猜火车》的巨大成功,丹尼·鲍尔脚踏实地的创作思路令人感到愉快,虽然无法企及前作的高度,但也令人满意。角色一如既往地令人难忘,配乐一如既往地保持高能,视觉体验也是一如既往地引人入胜。无论从任何层面上,这都是经典电影制作续集的优秀范本。
《猜火车2》和《终结者2》有着相同的缩写T2,二者也同样充满创意和充满惊喜,并且不会影响前作的荣耀和辉煌。虽然没有前作那般经典,《猜火车2》依旧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作品,充满着对新的政治和社会时代的讽刺和挖苦。 20年前,雷顿在开场中愤世嫉俗地说道,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事业,选择家庭,选他妈的大电视,选洗衣机、车子、CD、电动开罐器,选择健康、低胆固醇和牙医保险、定息低率贷款,选择房子,选择朋友,选择休闲服跟搭配的行李箱,选择各种布料的西装,选DIY,怀疑自己是什么?看心智麻痹的电视,嘴里塞满垃圾食物,最后整个人腐烂到底,在悲惨的家里生一堆自私的混蛋小孩烦死自己,不过是难堪罢了,选择未来,选择生活,…我干嘛做这些事?” 而挣扎着走到最后,他还是做了自己恶心的那个人。 20年后,雷顿在海报里这样写道, “选择生活,选择facebook、twitter、Instagram并且希望有人在乎。选择看着你的旧情人,希望你能改变当时做错的事情。选择看着历史自我重复。选择你的未来,选择电视真人秀,荡妇羞辱,色情报复。选择零工时的合约,和一段两小时的上班路程。并且帮你的小孩做一模一样的选择,一个只会更糟,就像是你在某人厨房打了一剂不知名毒品后感到窒息般痛苦的选择,然后深呼吸。” 你始终是个瘾君子,那么就去上瘾吧!去找些别的什么,让你真正上瘾的事情。 选择你所爱的, 选择你的未来, 选择你的人生。 选择你的人生。
你18歲。你住在一個不算發達的二線中國城市。你覺得自己獨特。你總有許多他人沒有的問題。你聽iggy pop和國內地下搖滾。你的第一個男友是個樂手。你厭惡所有積極向上的同學,也看不起考研入黨的「正常」道路。你在一個記不起名字的網站看完了畫質低劣的「猜火車」。你覺得自己找到了與你擁有同樣問題的一群人。你在日記裡寫「我要這樣一無所有的青春」。
你29歲。你住在某個發達的境外城市。你覺得自己不僅普通,甚至處於大多數同齡人水平之下。你開始不那麼憤怒。你還在聽iggy pop,或者乾脆不再聽音樂。你單身,對大多數男人提不起興趣。你裝作對已婚同事的生活感興趣,甚至適當地流露出一絲嚮往。你在一個設備優良的電影院,看完了「猜火車2」。你覺得他們老了,但問題依舊。你在影評裡寫「他們老了」。
世界在變。海洛因已經不是最時髦的毒品,你也不是個少年。可是你依然愛他們,像愛你有些很少見面但總有話說的朋友。
你在妥協。你選擇了比較容易的道路。你選擇在大多數時候沈默。
可是愛丁堡的四個少年,那些憤怒地說著英國爛得無可救藥的日子,並不會過去。
馬克離了婚,回到原點。sick boy還在做著坑蒙拐騙的老行當。spud依然是個懦弱的癮君子。而Franco還是個精力旺盛的psycho。
我們依然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可好像這一切也沒有那麼糟。
世界在變。
可我還是那個會獨自在房間跳舞的慘綠少年。
我無法成為大人,可是也不是少年。
I choose to be on the cooler side.
@午夜的柏林世界首映,场面热烈,看完却莫名失落。还是那几个废人,还是充斥的F-word,然而就像意气风发却开始勃起障碍的那位一样,中年危机到底是来了。架打着打着便罢,仇恨着恨着就没,想张罗点生计也困境重重,连bgm都躁不起来了。日子终究得过,只有那些瞬间闪过的旧影像,不时仍叫人热泪盈眶。
在爱丁堡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很奇妙 仿佛在下一个街口转角就会与他们撞个满怀
再也没有像戴安那么美的女孩儿等在club,再也没有母亲等你回家,城市变大了,厕所变干净了,住的楼变高了,但是你还是喜欢那些老照片,还是喜欢那些老朋友,还是喜欢那个老桥洞下面的那个坏笑,还是喜欢听着Iggy pop独个儿跳舞,即使她二十年前就吐槽说Iggy pop已经过时了呀。
Nostalgia / 除夕夜走出影院偷抹掉眼泪然后继续踏入choose life的循环中 / 前作对自己的影响有多深,大概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在独居的时候养喵 /爱Spud
好看,续集能做到这么棒。大叔们好帅,二十年后还是一堆废柴。想念爱丁堡,最明显的商业化就是把爱丁堡拍的那么美阳光普照,其实我想念的还是它第一部里面充满drug气息的它。
灿烂的少年都应该在27岁前死去
年三十首映,自个跑去爱丁堡看,算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庆祝了出门在外的第一个新年。老爹说与人为善,广交朋友。我也把交友奉为人生目标之一,但偶尔情形不济,难免落单,觉着孤独。老爹说那就学西方人单打独斗。总之孤独是永恒的主题。堪称苏格兰国民电影,秉持风格的同时与时俱进,有所革新。
所以谁说好看的男孩子过几十年一定会变成大腹秃顶油腻的中年男人,看看伊万和JLM,他们变成了好看的中年男孩子。
太好看!Boyle真是太会讲故事,大家真是太会演。中年危机能拍成这样真的很精彩。
Choose life, choose facebook, twitter and instagram and hope that someone, somewhere cares.Choose looking up old flames, wishing.... you'd done it aYou're an addict, so be addicted, just be addicted to something else..Choose the ones you love.Choose your future.Choose life
"You're the traveller of your own youth"
总有点想做得很年轻,但难免有些落伍的感觉,毕竟大家已不再年轻。那些花哨反而有点傻,但是某些瞬间还是好一阵感动,回想起上一次看这片,应该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吧。
二十年前毒品还是潮流,二十年后Danny Boyle找到了一种替代毒品,把它像迷幻剂般的再次缓缓推进观众的血管——它叫做“后青春生活”。千变万化的配乐真是绝了,看到了时间的回眸。迷幻炫技的老流氓日记,最后一个镜头我给💯
基本就是靠怀旧自high吧,整个片子故事已经是其次了,观众的热情都在一个又一个熟悉的梗。但其实仔细想想毒品元素比第一部少多了,四十岁的人很难再像二十年前那么疯狂了。非常幸运在柏林电影节看的,因为听不出来苏格兰口音的时候还能看德语字幕蒙一下。
摄影依旧很花哨,剪辑依旧很快,配乐依旧很摇滚,花花绿绿的色彩,大量不规则的构图,但一切就是躁动不起来。如今导演的影像风格没有当年的震撼,反而还让人觉得他江郎才尽了。这一部的意义就是回忆杀,20年可以让所有喜欢这部电影的人怀旧一番,聊聊情怀和改变,俩小时的故事就是上一部的尾声。
百分之九十九的情怀+百分之一的剧情+百分之一万的伊万麦克格雷格
恰到好处的nostalgia 1的一些片段巧妙地穿插在影片里 笑点很多 看完又迷之感动 还是熟悉的味道 作为一部续集可以称得上是诚意满满了 #chooselife 就是苏格兰口音实在太考验听力了
在电影院看爽得不行!二十年前看过猜火车的人应该会泪目吧,spud站在路边看到回忆的时候,熟悉的房间,熟悉的口音,后来连tommy都有个镜头。喜欢摄影和蒙太奇,喜欢年轻的那些画面,喜欢笑点和音乐,喜欢演员。
When we were young, something bad happened. It is over.
我不是猜火车的忠实观众,所以其中的怀旧不大看得出来。但个人以为比第一部好,有好几个片段很打动人,有了家庭,保护兄弟,fuck up了一切,离婚,没有孩子,但最后会跟父亲拥抱了,会认真的说I love her,就像片尾倒塌的一栋栋高楼一样,不可避免的看着青春过了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