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凭借一部《第六感》,印度导演M•奈特•沙马兰当年火爆一时,成为恐怖片领域新星,甚至被一度认为可能成为一代恐怖惊悚电影大师。但是,哪里想到,高潮持续时间如此短暂,之后,沙马兰基本走的是条稳定向下的路线,哪怕今年小小的转型试把《最后的气宗》也还是无甚重现荣光迹象。实际上,在《第六感》后,沙马兰的电影一直带着一种并不血流成河,但是装神弄鬼的神秘主义气息,氛围营造是他的特长,但是一旦拿捏不当,剧情孱弱就可能让其作品成为平淡乃至蹩脚之作。在其作品中,《第六感》是拿捏的最好的作品,氛围营造出色得当,没有对观众制造理解障碍,最后的反转有力,关于平常人生死的故事又赋予感人的代入感。而《神秘村》则是一个典型的尴尬案例,在其作品中,这部质量应该说上乘,但是立意过于宏大深刻,表现上氛围营造又过于故弄玄虚,所以,结果就是成为一部大众期待的小众电影,造成了它尴尬的位置。
影片开场就营造了一派神秘而又宁静的田园风光,但是又隐隐透着不安,村庄的秩序透着乡绅维持的味道,一批德高望重的当地人士组成长老会式的组织,决断村中事务。而村中流传的传说和禁忌延续了沙马兰的氛围控特征,传说林中有神秘怪兽出没,人类与其达成共识,留在村庄附近活动,绝不走出村庄,走入这股神秘力量的领地。而在村民中,性格显得孤僻羞涩的鲁休斯却一直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而当村中的弱智诺亚走入禁地,带回红色花束时,也激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尝试走入禁地,并带来一阵怪兽入侵的恐怖氛围。到这里,沙马兰营造气氛还是很成功的,他成功的让我相信这是个发生于19世纪甚至更早时代的故事,而那隐隐闪现的出没的怪兽,他们留下的如被剥皮的狗这样的战利品,无一不证明着影片接下来就有一场人兽间的冲突。而这些内容无非为沙马兰电影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反转――做一个铺垫,相信《第六感》最令观众印象深刻的也是反转出人生死真相的一刻。而本片由鲁休斯和村长的女儿伊芙相爱开始,又到诺亚狂乱中刀刺鲁休斯,进而引出了伊芙勇敢的为了爱人,走入禁地,要去“镇上”寻求药物的情节,接着,反转到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现代文明包裹的村庄,时代一下子回到现代,制造了如同时空穿越般的效果,应该说,这样的反转还是颇为令人意外的。
纵观整个故事,你可以做出多重解读,可以从桃花源般田园诗的角度,解读一个不畏恐惧的爱情故事。但是,换个角度,则又更像微弱的反乌托邦的沉重故事,片中的长老们为了维持村中单纯平和的秩序,不惜制造敌人,制造恐惧,用以威胁后来的人们,将他们禁锢于这个虚无的桃花源中。有些乌托邦般的世界是阶段性的,是自然条件和巧合所致,如香格里拉一般因为到达的艰难,曾经与世隔绝,进而与世无争,但是随着交通条件和知名度的变化,这样的情况被自然打破,可以说是一个自然的社会发展过程。而本片呈现的则是一种一个集团为了他们所谓的真善美价值观,剥夺他人选择权的虚幻的桃花源,说白了,他们就是自私的在维护自己的利益。提到利益,我们总是想到金钱之类的现实利益,实际上,那些看似高尚的价值观,或者良好的动机,也是其利益的一部分,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利益。我们看到这些长老如同“我是为你好”的家长对待孩子般,没完没了的说着狼来了的故事,甚至亲自上阵,制造恐惧。而村长让女儿走入禁忌之地时,还让人感到奇怪他怎么舍得,甚至以为这是一份悲壮,看了结尾才可以体会到,实际上,那是因为他明白,所谓的怪兽都不存在,而换个角度看,这些剥夺年轻人选择生活方式的老人们才是真正的怪兽,他们制造了一个典型的伪高尚的威权社会。鲁休斯、诺亚、伊芙在我看来代表着这种被恐惧封闭的社会的三种打破束缚的希望,鲁休斯是一个怀疑论着,充满着好奇,属于主动性的去探知,去质疑。而诺亚是个弱智,正如鲁迅笔下《狂人日记》一般,他呆笨中带着人的本性与纯真,也是容易被利益集团忽视的角色,进而容易成为无意中指出真相的人物。而伊芙是个盲人,她本无强烈的质疑现实的动机,却有追求爱情的勇敢,因为是个盲人,恐惧统治在她身上的映射效果减弱,她更有勇气勇往直前,同时也反讽着双目正常的人们,看清的究竟是个怎样的世界。
以这部影片,沙马兰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很丰富的社会解读的题材,但是在这部影片中,他的立意到了表现恐惧本质和社会结构的高度,节奏表现又过于缓慢,氛围营造上仪式感到了做作的程度。所以,深刻的故事内涵和颇具艺术美感的镜头都让这部影片对一些观众充满吸引力,但是节奏上却可能让更多观众感到莫名其妙和故弄玄虚。因为《第六感》这样一个立意巧妙又让个体观众可以普遍感到温情的影片,沙马兰实际上常常被以一个商业导演去冀望,结果却是票房的一再失败和口碑的两极化尴尬,这部《神秘村》就是其中的典型,它本身有着不俗的质量,却因为尴尬的定位让很多观众感到评价的尴尬,正如沙马兰如今在好莱坞的尴尬地位。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6c8c0023ae755d4093580763.html灵异村庄以一种惊悚世人的方式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用谎言维系的极端乌托邦的社会形态,。光看电影简介的时候根本看不出影片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仅仅把“怪物”作为一种噱头,基本上只是把它当作一部惊悚片来处理,这点我非常的不认同。
用我的角度将这部片再重说一次吧。
首先,先介绍主要的主角:
路瑟斯,played by Joaquin Phoenix
智障男孩,played by Andrian Brody
艾薇,played by Bryce Dallas Howard
故事的一开始,是一场葬礼。那是一个非常乡村的地方,人们看起来是如此的朴实。穿着浅色印花连身裙的女孩们,笑容满溢。木头的屋子在一圈圈的森林重重围绕下,就像被保护着的神圣地区。成年男子们,穿着正式,就像十八、十九世纪的绅士们,未成年的男孩们,穿着绒布短背心。 一切的一切看起来很平常。我毫不怀疑的认为这是一出时间设定在二十世纪初,或十九世纪末的电影。后来,我才发现这个村庄中,总是弥漫着诡异的气氛。见着了初开的小红花,人们的表情是惊恐,然后毫不犹疑地踩踏,并以泥土掩埋。恐怖的怪物开始出没,被剥光了毛的小动物尸体躺在学校的校门前。
Adrien从他的口袋中掏出了森林中才有的红色小果实。身旁的人一阵惶惑。路瑟斯认为,Andrian之所以可以进入森林不受攻击,在于其不受杂念所影响的单一心智。路瑟斯相信他也可以凭着这样的信念,走出栖息着恶灵或怪物的森林,去外面的世界购买药品, 这样艾薇 的眼疾也许可能治愈,也许会有更少的人不会因为药物的缺乏而死亡。这时,怪物在小镇的出没突然频繁了起来。
Andrian扮演的弱智男孩很喜欢艾薇,他们也总是腻在一起。 不过真心是谁都无法欺骗的。路瑟斯坐在艾薇的家门前,想以自己的力量,至少守护艾薇。清晨,他们在彼此的唇上留下印记。
Andrian走进了路瑟斯的家中,狠狠的刺了他两刀。路瑟斯的情况非常糟糕,Andrian被关进了禁闭室内。艾薇决定要走出这个森林,去买药,救治她心爱的人。她父亲William Hurt 带她进入一间小木屋。当眼盲的路瑟斯碰到屋内置放的物品时,她不禁放声尖叫。父亲安抚了她的心情,仔细的告诉她走出森林的道路。两个男孩如敢死队般,穿着象征安全颜色的土黄色袍子,带着干粮,跟着她一起迈向森林。
这个走出森林的旅程走不到一天,两个男孩就分分告病,而留下盲眼的艾薇继续这未竟的旅程。她总算是安全的带着药物回来了,满身泥泞。而Andrian失踪了,木屋中的物品也失踪了。怪物死在森林中。艾薇证实了怪物的存在,以一种既是事实又是谎言的方式。
好了,废言讲了那么一长串。我其实到要写推荐才知道原来这个导演就是之前拍灵异象限的那个家伙。拍摄风格的确有点像。我个人觉得奈夏马兰在拍摄色调的处理上还不错,在看电影时,他的整个屏幕感觉都呈现带了点土黄色的感觉。土黄色,除了代表村中的安全色系,也产生了一种停滞不前的氛围。
那个村庄是为了逃避外在的一切危险与邪恶所建立的村庄。感觉非常荒谬。因为大家以为最单纯的Andrian Brody,却是最真实反映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所有的诱惑与罪恶来自人的内心,而非来自外在。封锁了外在的一切,用编织的谎言来打造一个自以为是乌托邦的国度。欲望的流动,有些以压抑处理;有些却直接以最粗鲁而原始的方式呈现。
不过我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个导演就是拍《天兆》的那个导演。而且这个家伙居然有在电影里出现过!!我完全不知道~....而且黛姐的导演兼演员男友艾西顿库奇,居然也有演,我真是完全没有注意到啊~
返正题,其实这《天兆》跟《灵异村庄》在一开始的确都走诡异风格,不过《天兆》的结局,是令人无言的外星人结局;而《灵异村庄》,则在最后转了一个大弯, 不仅让气氛的铺陈更加完整,而层次也更高了一层。
Pearl重播了2004年的电影《Village》,香港的译名叫“森魔”,内地的翻译一般为“村庄”或者“灵异村”。05年第一次看到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写下了第一篇评论用“另一种方法存在——观《灵异村》”,在以后的博客中也多次提到这部影片。影片的拍摄细腻而且极富张力,无论是讲故事的套路,还是影片本身的象征意义都值得观众认真咀嚼。但在我这次重看(应该是第四次看)的过程中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以禁忌来行使律法,以恐惧来代替信仰,这是否可行?
抛却传统的道德理论和人性论,无论是禁忌还是信仰在社会功能上都是一致的——以“有所畏惧”来规范人的价值选择。只是在我们常规的想像中,信仰更带有形而上的褒义,而恐惧则是一种负面的教育方式。
但这其实并不真实,我们的世界不仅有信仰作为支撑,同样也在用恐惧来作为手段。基督徒有十诫,儒家子弟也有良心和神明,在所有基于公义的的信仰之下都必然有恐惧的客体。因此在《灵异村》中对于“不可提及的东西”的恐惧和对于红色的禁忌,在我看来和“只是你们要行道,不是单单听道(雅各书1:22)”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本身是完全一致的。信仰与恐惧的对立统一,与儒、法精神有着某种程度的可类别性。
背景:另一个版本的乌托邦
也许我们应该仔细考量《灵异村》的背景:一群对现实世界的道德沦丧、律法失控,各自背负着现实所带来伤害的人离开现实生活安居在一片与世隔绝的森林,在这里他们不仅能摆脱现实世界的困扰,而且能实现自己关于幸福和公义的信仰。
但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困境,如何让这个存在不受现实世界的伤害?于是最巧妙的构思结成了:以传说中的森林怪物来制造恐惧,让成长的年轻人从小就有了恐惧的“ 界限”,为了让孩子们不能离开这里,虚构的森林怪物阻断了村子和城镇的道路,为了让村子不会有暴力和伤害,“红色会引来怪物”让红色成为禁忌色。以此来使村子成为一片外界不能打扰的净土。
这颇有些理想主义的特征,即使是从村子的组织架构也能看出这里有着原始的雅典共和的思想,以元老会议来决定村子的事务,人们相敬相爱,彼此和睦而邻,如果不是因为一次“意味”,这里的平和似乎能一直持续下去。
回归本质:打破禁忌的力量
然而真的如此吗?对于森林的恐惧和好奇纠结于每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尽管他们在这种不断的强化洗脑中逐渐形成了对于外界的抗拒,但只要存在童年和青年时期,对于恐惧的抵御和抗拒就会一直存在,总会在某个时间有人会打败恐惧而发现森林里的秘密。
就村子的内部而言,这是否能够形成一种稳定的部落结构?平等与公义在这里一再宣讲,在爱与宽容的环境里是否就能扼杀罪恶的种子?就如按地上开出的红色小花是否能够被永远的清除干净?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追逐的爱与美本身就会带来恨与丑。爱能让这个村子温暖而平静,但爱也会滋生嫉妒和仇恨,有爱的地方必然也会出现恨,这不能改变,也无法抗拒。因此雷斯被刺并非一场意外,而是必然(当然这里的必然是指的是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影片的结尾让这个即将破碎的由谎言构成的乌托邦有机会继续存在下去,事实上对于村子而言这种意外仍然会发生,但他们为了守护自己的承诺和梦想,只能坚持下去。
P.S:在艾薇穿越森林去取药的时候遇上的保护区管理员也颇有深意。
原文请见天涯博弈:
http://www.tianya8.net/2009/04/blog-post_25.html 1897年,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乡村,只有60号人,好组织易管理。乍看之下,这个19世纪末的村庄简直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卷,村民们在充满田园风格的村落里过着平静、与世隔绝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这个看似自成体系、紧密且稳固的乡村社区背后隐藏着一个村民都知道的“常识”——有一族未知的“生物”居住在村庄周围的树林里。村民和“生物”之间有着简单易懂的约定——“你不犯我,我不犯你”,没有人敢走出村落的范围,步入树林。
不管是怎么样的一种恐惧,人为制造的恐惧才是根源。人对于未知有着本能的恐惧。
【C+】沙马兰真不愧为好莱坞最会装神弄鬼的人,但,居然有很多人觉得这片剧本写得好??分明是个要啥啥不行,只能啥啥都塞进去的三流故事。悬疑情节,爱情故事,反乌托邦政治讽刺,没有一个完成的好的。电影推动到一半男主直接下线了,简直滑稽。
女主角被男主角拉进屋子的那个镜头 实在是太美了。
桃花源记藏人心,人心叵测妖乱起。
不是好的悬疑片,是好看的爱情片~布莱斯·达拉斯·霍华德~
唯一走出村庄的是个瞎子,所有人都依然生活在这样封闭的社会里。
when you hold out your hands, i feel love.3+
配乐无敌了~~~
除了结尾真没觉得哪里好...
也是曾经非常红火的小成本恐怖片之一,气氛营造的非常不错,但是内“怪物”未免有些过于雷人了。
我们不也生活在神秘村里吗
we live in The Village
虽然很容易猜到剧情 不过还是被结尾的反转震撼了一下
没见过骗得这么极致的乌托邦
不推荐…无法入戏的世界观和叙事逻辑。
人吓人,吓死人
暗恋桃花源,两厢情愿桃花梦;灵异乌托邦,一枕黄粱乌有乡。
和水中女妖一样沉闷的发指……
整体神秘灰白色调愈发凸显代表禁忌的樱桃红与象征安全的咖喱黄之明艳……果然是印度导演!Adrien Brody演痴相也很搭~
忘记了
看着真烦人 一点也不意外 一点也不高智商 中国恐怖小说用烂了的套路 而且还又磨叽又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