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班会活动,我和同学们商量着一起唱罗大佑的童年,唱着唱着,童年和夏日的榕树似乎就随着时间从我逐渐变长的头发中擦过了。冬冬的假期很短,短到还没来得及再和小伙伴来一次野泳就要和他们说再见了;冬冬的假期也很长,长到那个晚上怎么等也等不到爸爸的电话,长到睡醒才后知后觉。侯孝贤导演在本片中依旧展现出极强的个人色彩,充满胶片感的画面,精美的构图,几乎没有运动的镜头,每一个过渡的空镜都充满了回忆感。在许多片子里,我们都看到侯导对于记忆的刻画,甚至是一种私人式的执着,无论是《恋恋风尘》里难忘酸涩的初恋,还是在失去中成长的《童年往事》,又或是《风柜来的人》里不断重复的告别。成长这个词仿佛就是与忧郁同行,但好在冬冬的假期虽然也是忧心忡忡,最终是以难忘又美好的回忆结束的。夏天过去了,冬冬上初中了,而关于那个假期里,妈妈生病、小舅结婚、癜麻流产、阿国失踪的瞬间或许会永永远远的留在冬冬的记忆里。每当夏日的火车再次驶过时,他们又都会再出现在冬冬的眼前。
童年有多长,童年就有多短,可童年也不过就只是几个你好加再见。
写到这正好是六一儿童节,祝我们每一个人即便20岁了,也依然能时不时在某一瞬间回到童年,回到冬冬的假期。
也许是长在南方的缘故看着部片子的时候觉得格外的亲切。似乎所有的童年的记忆都翻涌上来。和片子里的色彩和声音一一吻合。溪水。水牛。蝉鸣。参差的稻田。勾勒出夏日的乡间最原始而真实的味道。一群烦恼荒芜的孩子拿着竹竿玩着他们自己觉得最真实严肃的游戏。即使偶尔的烦心事也在那些无邪的童心前都显得微不足道。游泳时不见了衣服,赤裸着被夏日的太阳灼晒得黝黑的皮肤跑回家后面对妈妈追着打时窘迫的眼神;去寻找弄丢了的水牛,却在桥头睡得香甜可人的一幕。真的让人忍俊不禁,粲然失笑。再也没有比那个时候把事不当事的光景了。
在看片子的时候,许多词语便逐渐的浮现出来。夏天。童年。乡间。间或呼啸而过的火车。直到片子看到后面的时候,突然一个很抽象的词或者叫做字在脑海里膨胀。那便是,爱。对,是爱。无微不至,深藏其中,无处不在,朴素自然的爱。这部片子成功的最关键的一点便是虽然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进行这个故事,但是,却不拘泥于孩子的主观眼光,而是借助孩子的眼睛,客观的表现出在那个夏天,在那个叫做铜锣的乡间发生的件件琐事。而那些事情,却琐而不烦,件件都耐人寻味,驻足良久。导演的语言是成熟而稳重的,不宣扬,不压抑,是恰到好处合情合理的自然流淌。不去刻意的前后照应,不去刻意的制造沉重而繁冗的包袱,却同样的可以将情节联得紧凑而不紧张。
另外的,在结尾的时候,音乐响起,突然的觉得一部好的片子会让你不去在意里面的任何一件单独的事物。包括演员,景色。那些已经在整个片子的大融洽中显得微不足道(似乎也不适合用 “微不足道”这个词,但也找不出别的词来形容,暂且放着吧)。因为似乎出色的演出和出色的取景都应该是本片成立的基础,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觉。
就这样,那个最后的童年随着夏天,像偶尔不经意间便在乡间呼啸而过的火车一样消逝不见。是留恋是怀念,没有难过或哀伤。
http://www.mtime.com/my/fall1114/blog/149588/几年前,看《恋恋风尘》,就被他那种缓慢悠扬的生活记录方式深深打动。但是侯导的电影总是需要很平静的心绪来细腻的体会,对看片人的要求也满高的,因此《好男好女》、《悲情城市》我都只开了头就因为没有耐性而放弃了。
去年在《最好的时光》大火的时候,总算一鼓作气看完。当时我比较偏爱前两部分。大概觉得是《海上花》、《恋恋风尘》的缩版,而比较亲近。
现在终于找到适合的时机看完《冬冬的假期》,才发现,其实《最好的时光》真的不是那么好。
《最好的时光》里加了些流行的电影元素,加了些刻意的仿古风味,还加了些演员夸张的做戏,整体合成了一个很精美很烦琐但是也很做作的时髦电影,象清末家具一样,华丽有余,实用不足。我说演员夸张不是很劣质的国产片那种虚情假意的夸张表现,而是那么隐晦,那么含蓄,那么婉约的几乎不是中国人正常的行为方式了。但我要承认初看该片的时候,我还是很喜欢的,侯导毕竟不同俗流,也应当理解他自己也需要求新求变,不能一招鲜吃一辈子。
回到《冬冬的假期》,看了这个我才发现什么是质朴和自然,什么是清新和流畅。就象不把未施粉黛的青春少女摆在妖娆绰约的半老徐娘身边,不会发现后者的美太造作,不会发现前者的清水出芙蓉才真的叫美。
《冬冬的假期》一个从12、3岁男孩的眼光来看台湾人的市井人生,大人的世界很复杂,他不能理解外公说的大道理也不能理解小舅舅维护抢劫的流氓,也不理解小舅跟女孩子奉子成婚的抱怨。他就那么茫然的看着这些,似乎傻乎乎的,可他有他自己的标准判断也有自己的看法态度。
电影里的人们都是很真实的普通人,他们没有多好也没有多坏,外公很严厉,对孩子们总是板着脸,教育小孩子背诗,说些冬冬听不懂的话,可是还要接受小儿子做的丢脸事。寒子被人强暴,怀孕,又流产,村里人集体商议对她的孩子的处理,虽然知道她是疯子,她父亲还希望她生个孩子,流氓偷东西被一群小孩子围观,都是乡村的琐事,而无论这些事情我们看来性质多恶劣,最后都还是归于平静,在无尽的稻田和村舍里,什么都在发生什么都归于沉寂,来不及去批判和赞扬,就结束了。这么淡然。我还喜欢冬冬的妹妹,那个从头到尾都说话没超过10句的4、5岁的小女孩,她的情绪和想法都从她的大眼睛里流露出来。那是孩子去看世界的眼睛,眼神里的固执真让人心疼。
这个用平淡来叙说激烈的电影,带给我的,还有许多不可言说的细腻感和亲切感。
《冬冬的假期》是一部舒缓的散文诗式的电影,从孩子的视角记述了冬冬和妹妹婷婷两个孩子在暑假里到南部的外公家过暑假期间发生的大小事件。影片的镜头运用有个很大的特点,即大量地使用了长镜头和全景镜头。单从拍摄内容上来看,导演侯孝贤使用了很多的篇幅来展示台湾南部令人心驰神往的风光。火车沿线匆匆掠过的青山绿水、蜿蜒向前的浅浅小河、几个人拉起手才能围住的古榕树还有那些大片大片蔓延在眼前的稻田,甚至就连那看不到尽头的铁道,也是这风景的一部分。而长镜头和全景镜头的使用,又赋予了这些风景更多的真实感。对于冬冬和婷婷这两个台北大城市来的孩子来说,这里风景是多么的新鲜,这里的空气又是多么清新。宁静而致远的镜头里,也让观者瞥见了导演侯孝贤那份浓浓的乡土情怀。作为侯孝贤导演很有代表性的手法,全景镜头大量使用在叙事中让电影显得更加自然而真实。片中除了几位主演之外,当地的人们几乎都是本色演出,尤其那群冬冬在乡间结识的朋友们,在全景镜头中,他们近乎“原生态”的表演为电影增色不少。一丝不挂地在小河里洗澡、顺着小河找牛却在铁道上睡着、玩乌龟赛跑来换玩具、成群结队去抓麻雀……这一切的一切在城市来的冬冬看来是多么的新鲜,在这些天真简单的游戏中,冬冬融入了这里的生活,体会到了这里的美好。这部电影的故事原本是朱天文的小说《安安的假期》,但在改编剧本时却将“安安”的名字改做了“冬冬”,可故事恰又发生在夏天,这仅仅是巧合吗?苗栗乡间,这本该是个朴实而美好的地方,但通过冬冬和婷婷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个“奇怪”的成人的世界。冬冬和婷婷第一次踏进外公家,外公只是对两人微微点头,毫无亲切可言;两个小偷偷别人的东西,可过程却十分滑稽可笑;小舅和女朋友有了孩子,外公生气地将他赶出了家,最后只有冬冬一个人参加了他们的婚礼;被称为“疯女人”的寒子从铁道上救下了婷婷,善良的她却不只一次地遭遇调戏、流产……这一个个的事件,听起来总有那么一些沉重,而这恰是这部影片的特别之处。归根究底,它还是一部儿童电影,它不能够过分深沉。在寒子被调戏的那场戏中,镜头一直被固定在屋外,透过门口的窄小空隙注视屋子内的动静。寒子父亲走进去之后,很快换到下一个镜头,在长长的田野小路上,老人追打无赖。镜头被拉的很远,几乎完全没有涉及到暴力或者血腥,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被分离了。孩子是个很特别的群体,他们好奇心很强,却并不像成人一样,喜欢窥探别人的隐私以满足自己的某些欲念。影片中,导演通过长镜头的使用将成人世界的纷繁表现得委婉而含蓄,同时,他也很直白地渲染了亲情这一主题。对于小舅的叛逆,外公一气之下将小舅赶出了家门,可最终却是他到警局说情救出了小舅。小舅结婚时,只有冬冬一人参加了他们的婚礼,可到最后,外公还是去看了小舅和他妻子。冬冬不明白,为什么外公总不对别人说呢?但也许,这就是世界上最深沉的父爱吧。同样,对于寒子,她的身世可谓凄惨,但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善良、可爱的寒子。虽然疯疯癫癫,但她和婷婷一样单纯,她给予婷婷的是一种类似于“母爱”的美好情感,正是她,让之前一直和这里格格不入的婷婷找到了一份似乎从未有过的归属感。蝉声依稀,夏天已经远去,列车顺着铁轨逐渐消失在视线尽头,碧水蓝天。遥望夏天,这是一次对于童年的回望,暖意满心。
这个冬天我开始看朱天文,她的笔触很合我心意。早期微妙的少女心理描写就很使我心惊,漫漫洒洒的长篇抒怀,不满也发泄得这样狠辣,想到年少时我也是这样敏感多心,暗暗有几分被人看透的惶恐。看到《炎夏之都》,文字明显越发成熟精准了,心思还是一样细腻,表达却温柔得多。越看越欢喜,里面好几篇都觉得非常好,其中就有《安安的假期》。
侯孝贤拍成电影时,改成了《冬冬的假期》,其他人名也改了几个,故事情节没有大改。
所有少年故事似乎都发生在燠热喧嚣的夏天,我想也是,毕竟我们所有孩子盼望的,都是那看似漫长却转眼就过的暑假。
看的时候想起小津的《东京物语》和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两部都是我喜欢的,也都是朴素无饰却蕴藏着满满生活滋味的片子,人生况味、家庭百态皆于平淡如诗的细节之中,如一条温暖薄毯细密精致的针脚。台湾本来就受日本文化影响很深,侯孝贤又受到小津影响,自然是有许多相似之处,不过看到小舅这个人物时还是直觉地感到,这还是个太中国的故事啊。不知道为什么,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我所见到的小舅,大多就是那样的一个形象:顽劣、油滑、浮躁、和父亲不睦,总是成为被数落的对象。当然在孩子的眼中也许最亲近最无距离感的长辈,可以随便开玩笑,也会买许多好东西来哄他们。
现实中,我舅舅也是这样,我外婆总是骂他,而他嘻嘻哈哈的。我舅舅买房子问我家借了不少钱,后来他一度手头很紧,虽然还是还了部分钱,我妈却说,要是我外婆知道了肯定会不高兴,明明他缺钱,怎么还能拿他钱。
父母对孩子,大多都如此吧。
还有疯女人这个角色,我家附近也真的住了个疯子,其实我也不知道他有没有真的疯,只是他不与人来往,脏兮兮的,满脸胡子也不刮,在院子里种蔬果自给自足,喜欢拿不知哪里来的粉笔在别人家墙上写些不通顺的句子。那些句子一模一样,我看了很久都觉得不知所云。和片子中疯女人救了亭亭一命不同,我和那疯子却是结了梁子的。主要还是我那时太过顽劣,对着他没心没肺地叫疯子,结果惹恼了他,竟拿了把菜刀追赶过来,要不是那时身边的小伙伴叫了她的哥哥,还真不知道到底会酿成什么大祸。现在再看见他,我想他也忘了我,我对他也没有恨,有的更多是同情和抱歉。所以以我自己出发,我始终不认为孩子有多纯洁,现在我想起我小时候的恶意,都会悚然。只因为那恶意都全然出自无心,便越发觉得可怕。
我对于侯孝贤始终是敬畏多于喜欢的,何况对于这样的小说和电影的比较,我永远会倾向于小说,我喜欢朱天文淡淡的笔调,一如野姜花明媚温暖,轻轻浅浅地开着。她也是很钟情细节描写的人,我有时会觉得很惊讶她文章中的曲折回环、摇曳生姿,许多状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其实都是文章的血肉所在,是太明亮鲜活的杂色,碎碎地编织进去了,要是把那些细节都拆掉,文章就黯然了,也少了太多味道。她的文字乍看简素,亦有太多让我惊叹的华丽句子,正如一个古典美人,眉眼都是极淡的,但略施粉黛,又能极艳。
其实就片子本身而言,拍的还是挺好的。侯孝贤的节奏依然那么缓慢,许多他标志性的空镜头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满眼满眼的绿色,和密密的树枝间戳出的星星点点几窟窿的天空,发散着夏日漫漫的宁静气息,一如古老岁月般悠远绵长。
去年夏天的某日我走在路上,身边经过很多的少男少女,他们都在讨论台风要来了学校停课了,我才忽然发觉,原来这种喜悦已经离我很远了。
喜欢小说的结尾的话:“曾经有一年夏天,绿得特别绿,它只是属于安安这个小男孩的。”
可也许就在蝉翼轻轻扇动的霎那,无数个夏天如鲜绿叶片上的露水那样蒸发了。而我没有捉住那只尾巴上亮着一星红色的蜻蜓,和安安(抑或叫冬冬)一样,告别了年少。
冬冬的第一封信比第二封信更戳人和有意味。“林阿姨没有穿白纱,一点都不像新娘,没有妈妈结婚的照片漂亮。我看小舅好可怜的,大家在阿公面前都不敢提到小舅,好像小舅突然就没有了。”很多心思的流露都带着回忆的情愫,一时间觉得真是一段有趣的时光,有趣的人和有趣的周遭。
各条线之间相互关联穿插,而且点到为止的把各个人物塑造得丰富。
非常喜欢冬冬这个角色,在妹妹面前是能教训因为妹妹的原因而让外公外婆没有去看妈妈,是能带领妹妹在火车站广场等舅舅而以免被骂的小哥哥。在同伴面前能尽情玩耍的玩伴,拿遥控汽车换乌龟。在舅舅面前,等舅舅,一个人参加舅舅婚礼,却又出卖了舅舅的好侄儿(他也许没有想到举报会让舅舅如此为难)。在爷爷奶奶面前是调皮捣蛋的孩子(无法理解大人世界的爱的矛盾),但他深夜等电话并为此气氛,他力所能及的懂事,真的很懂事,体恤大人了。
有很多不错的人物细节刻画,乌龟比赛,乌龟一直垂直终点歪跑,小孩试图纠正,到拿手试图挡出通道,到直接拿着往前大挪一步,和同伴光着腚有用还要兼顾光着屁股过去给牛牛喂草,用荷叶挡着屁股和丁丁屁颠屁颠跑回家,被家人训斥。台北的遥控汽车和飞机来到假期的乡村换成了乌龟。还被小孩们人手一只求换(小孩很多童趣的心思都表现的很好,细节丰富)。
镜头设计层面,印象非常深刻一个是冬冬出卖舅舅后在警察局冬冬挤在画面右上角的内疚构图。婚礼留白头顶不全的囍字。婚礼设计的两对情侣太棒了,拜拜时挤出画框而是两对背对背互不认识的男女在画面里,一个穿着西装,一个穿着便服。舅舅痔疮开刀,伴随啊啊啊啊的声调有两次快速的左摇右摇。外公瞟见舅舅门外偷听时,隔着窗珊拍舅舅的反应真是恰到好处。外公拿着拐杖打舅舅,舅舅夹在两颗树之间,我刚看到那个构图我就觉得,完蛋前景的摩托车要遭殃了,果不其然。大量框架构图的运用。
表演上,冬冬的气质,妹妹前的小懂哥,伙伴间能打成一块,而大人前却满是不解的状态气质。妹妹的整个状态都太水灵了。小孩的群戏段落整体把控忽高忽低,水中嬉戏,和乌龟比赛等段落都是出彩的。但像一些小孩像第一次群像戏看到遥控汽车时一直哈哈哈哈不给镜头还好,但给过去就直接尬哈了,有个表演欲强烈的,哈得上窜下蹲的。还有冬冬一直叫跟屁虫妹妹回去啦回去啦的时候,后景的小孩个个面容呆滞,明显在等戏。冬冬火车站见到的那个张同学,表演一直指指指太呆了。
小舅的爱好奇怪,他会趁火车开之前给女朋友买衣服和鸭货,可是却在她怀孕之后对冬冬说绝对不要奢望从自己家里拿走一分钱。寒子的爱也很奇怪,她抱着妹妹冲出火车轨道,因为替妹妹上树而摔倒流产,可是俩人没有最后一面,道别的话也一句都没有,打着那把伞头也没回地往前走了。外公的爱好奇怪,他拿着棒槌追着小舅打,可是却私底下做了很多事情,走了半天去看小舅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就离开了,脸上依旧挂着若无其事的表情。冬冬的假期里看见了好多奇怪的爱,那些人总是做一些和自己的爱不太一样的事情,一个夏天过去了,冬冬会和一起玩过的小伙伴告别,他一次也没有给留了电话的那个小伙伴打电话,也许夏天过去之后,一起玩乌龟赛跑的小伙伴们也就这样消失在假期中了。
哥哥和妹妹的两种视角:哥哥看到人与家庭的牵扯,从不会问好到主动告别,学会与体制和睦共处;妹妹看到人与人之间的遥远,和寒子同属于族群的边缘人,可以彼此帮扶,却宁愿相忘江湖。成人世界像夏日树荫里透出的光,多多少少投射到儿童的生命里,有的温暖有的寒冷。天气晴了我也去铜锣转转。
七月不是观影天,片中鸣蝉室外流火,一边吹电扇一边看完,片中鸣蝉犹噪耳边
此类片你拿它没辙,再不羁的人也很难对它说不。
系统地看了侯孝贤的电影,觉得他是一个抒情散文家,他的电影有独特风格。然而,他真正厚重的作品,大概只有童年往事和悲情城市吧。侯孝贤电影整体思想水准,是远逊于杨德昌的。
好像很多人的童年回忆里都会有一个疯子,包括我也是,真是奇怪的记忆深刻,无忧无虑的假期后面还有一条满是忧虑的副线。依然是生活的细节与童年的回忆。
仲夏的乡村,粘人的妹妹,生病的母亲。冬冬的故事像极了〔龙猫〕。不同的是,〔冬冬〕是以一种孩子的视角去体察生活。顽皮与烦恼间,淡淡的烟火气,软化着人心。100分钟的电影,一段冬冬的假期,一声再见,无比的留念。不是离别的离别,妹妹的那一声“寒子”,道出了多少温暖啊!欸,鼻子酸了~
每个村庄都有这样一个孤苦无依的傻子,孩子们往往会跟着无聊的大人以最大的恶意来对待他们,然而他们对孩子们的爱却是无可比拟的。妹妹倔强的下楼跟病床上的寒子一起睡的时候,我心里不由自主的就当她是帮我圆一个心愿,帮所有曾经恶意对待身边的傻子的人表达那份迟来的歉意。二七区富达花园ZUKZ1
记忆唤起。算是杨德昌+侯孝贤的双重气质合体作。
冬冬下车走到路边向远处小河里的伙伴挥手说再见 看上去很美的尾声竟然不能再想下去 一旦再见伙伴已变成小舅和小舅的朋友们
以前乡下姑姑家后面有个疯子住着,不过我没有和她打过交道。我也知道很多小孩会在放牛的间隙,去水里打滚,然而我没去过。就记得我任性地在爷爷门前的大树做了个简易秋千,对面就坐着剥花生的奶奶,我摇啊摇,风吹过来,阳光也照进来,虽然后面我摔下来了,但想起来那样无所事事一下午可真是惬意无比。
十一二岁的孩子猛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新鲜体验和陌生情感时,用力张大眼睛试图去理解和体悟的状态,实在有种朴拙谦卑的力量,与后世的同类电影要么生怕不够萌不够幽默,要么像《囧男孩》虽有灵动细节,始终还是人为地涂抹一层糖果色彩不同,致使本片无法超越的是观察角度,而非技巧
犹记得杨德昌《一一》里的那个小男孩,虽然他的存在和安排对主线的故事并无甚影响,但是把整个大人的世界穿针引线,结尾葬礼上的一封信叫人潸然泪下,肃然起敬,掩面而泣。到了侯孝贤的《冬冬的假期》,更加直抒胸臆,透过小孩的视角辐射大人的世界,外公眼里不成气候的小舅,未婚先孕的小舅女友,妈妈的手术,外公的神秘和严厉,全都融进了冬冬写给妈妈的信里。这个夏天无疑给冬冬的童年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白色的长筒袜、跟屁虫的妹妹,爬树、乌龟赛跑、戏水、偷麻雀,目睹偷盗、处处洋溢着欢脱的稚气和童趣。最揪心的一幕是妹妹绊倒在铁轨,被麻癫救下一命,即使是一只小鸟的死,也足以让妹妹伤心到落泪。愿天真无邪的冬冬和妹妹永远不要长大。
悠悠漫漫的夏天,戏水、抓乌龟、粘蜻蜓的童年。心事懵懵懂懂,成长来得突如其然。 给朱天文+侯孝贤的组合点赞~
杰作。想到了《城南旧事》,清新动人,孩子眼中龌龊的成人世界。【电影资料馆】
【2】厉害,自成的语法显得非常强悍又充满力量,并且和影片所展示的内容形成了两重相反的呈现。(镜头和文本的组织形式充满新鲜的力量。如果说《无间行者》是用镜头组织传达意识形态的电影,冬冬假期的组织的本身和组织的传达,几乎是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双重相反的呈现。张力教科书。)
《冬冬的假期》对于我是治愈系作品。任何时候都温暖如初。"我们的世界观在小时候已确立,整个拍电影的过程就是在寻找,你为什么会拍电影,因为你有这个童年。"记得有次廖桑跟我聊侯导,说他怀念白羊座青春活力的侯导:“他现在越来越处女座了” 我们都哈哈大笑,明白为什么。朱天文是侯孝贤的镇定剂
想起我的童年哎,夏天都会去姥姥家,姥姥对我们很好,尿床了也不会挨打,白天家里孩子多,到晚上姥姥会把藏着的甜瓜拿给我们吃,我们那里把甜瓜叫“甜半夜”,我还问我吃两个是不是就能甜一夜;直到现在每年夏天都会去;我哥哥也是这样嫌弃我,男生出去玩女生不要跟。
乡村之于我并不是欢愉之所,但也是童年的模糊背景。同样是面对不解风情的大人,面对充满秘密的世界,同样是短暂的探亲和漫长的回家的路,同样如东东所说:“每天发生这么多事,我都记不住了。”早已埋伏下莫名的隐忧。
前一秒冬冬应承小舅要保守秘密,下一个镜头直接切到外公电话报案,侯导少有的黑色幽默。孩童的世界观里从来都是直来直往,不顾虑后果。 PS:大概是侯导剪接得最多的一次,借冬冬的叙述和视觉,在继《童年往事》之后又畅游一次回忆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