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史上最“作”的都市女生剧《衰姐们》(Girls)终季,女主汉娜(Hannah)不负众望,终于“作”走了身边所有朋友,未婚先孕,搬出纽约,独自一人抚养不在人生计划中的孩子。 作为一个播出六年,被称为少女版《欲望都市》的都市喜剧,如此失意的结局引起不少剧迷的不适。 导演兼编剧兼主演的莉娜·邓纳姆(Lena Dunham)在头季开播时就说,该剧代表“她们这代人的声音”,要捕捉作为年轻女人的真实生活。 不过,如此丧的带盐,也是让网友惊叹“太过真实”。整部剧俨然一本作逼养成手记。 【一】 通常,一部全女性为主角的都市戏,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酱紫滴: 小仙女们看完《欲望都市》,同姐妹花们聊天时,会情不自禁根据剧中主角的性格特点,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定位:“我是凯莉”,“她是萨曼莎”……从此花朵的人生有了新方向。 我曾经在三里屯,还亲耳听见四五个穿黑皮夹克的男孩纸,讨论郭敬明《小时代》中人物与他们的关系:“我比较像顾里”“你比较像顾里她妈!” 《衰姐们》可谓是此类剧中的一股清流。整部剧奇葩到没有一个讨喜的角色,所有主要人物都“作”到可怕。有网友甚至评论道,每次看时都想对这些傻X女孩大喊“快特么闭嘴!Shut the f*ck up!”。 真相永远是丑陋的。由于毫无遮掩的真实,看完《衰姐们》恐怕没人愿意说,或承认自己像作天作地的主角汉娜或女二玛尼。 不过,这也是该剧的魅力所在。通过这部剧,我们可以深度了解,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千禧一代都市女孩如何“作”到没朋友。 【二】 想要作,首先要穷。有钱人再怎么“作”也会被外人解读为“放飞自我”,只有穷人才能算得上真正的“作”。(当然,这里说的穷,并不是食不果腹的赤贫状态,而是相对于百万年薪富裕阶层而言的中低收入者。) 《衰姐们》第一季开头就交待女主很穷。汉娜父母决定停止对她的生活资助,而她毕业两年仍在实习,没有薪水。因为穷,才可以付不起房租跟闺蜜房东吵上一架,约炮后还得跟对方要打车费回家。 当然,光穷还不行。要想作得高阶,还得文艺。古往今来,文艺情怀一直是作女们的催化剂。高晓松的“诗和远方”和范雨素迅速走红都印证其强大的煽动力。 在剧中,女主汉娜从大学英语系毕业后,逢人便说自己是作家,尽管只是在网上写些情感小故事。她的闺蜜玛尼,一心想要成为歌手,尽管演出的范围仅限于在餐厅驻唱。但是,就这种想要弹奏生命最强音的文艺情怀,才能让女孩们历经苦难,“作”心不改。 【三】 具备以上两个硬条件,你就有了开“作”的资本,但还要注意方法论。 第一步,一定要把自己当回事,认为自己的事情是最重要的。 作女们才不会安心去当人群中的小透明,她们要让全世界的天平为自己倾斜。即便真实生活中很平凡,也要在内心深处认定自己是最好的,最牛逼的。 就像剧中索珊娜(Shoshanna)酒后对汉娜吐露真言:“你总觉得自己的生活最有趣,其实过得跟屎一样。”但汉娜根本不在乎,她对所有质疑她的人大喊:你们根本不懂! 再如,汉娜找到了一份在康泰纳仕集团(时尚杂志的母公司)工作的机会,工资高,福利好,还有数不清的免费小吃,但唯一的问题是,要求写的文章全是商业广告。 一天,汉娜与同事聊天中表达对商业广告文的鄙夷,称自己是真正的作家,跟他们不一样。同事听后当然不悦,于是告诉她,坐在她周围的这些同事不是前著名诗人,就是青年文学奖获得者,而她连一本电子书都没写过,明确暗示她接受现实。但这并不妨碍汉娜继续自命清高,在公司会议上,她羞辱了所有同事,指责他们为钱卖命,牺牲艺术,结果被当场解雇。 当然,汉娜不会认可自己被解雇的事实,她辩解称是故意激怒老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她算主动辞职。 【四】 如果认为第一步“相信自己”仍然不够作的话,那必须迈出第二步,也是最洒狗血的一步,即无节制地宣泄情绪。 有人说,情绪是思维的代谢物,控制情绪,就如同控制大小便,是成人的标配。但作女们才不要情绪管理,她们要随时随地发泄,不会分场合控制心理大小便。 《衰姐们》整部剧都在处理女生们的小情绪,以汉娜为首的作女们不管不顾随处倾倒情绪垃圾,美其名曰“真诚”,“只是想让你知道我的感受啊。” 这些情绪对于旁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就像汉娜跟校长抱怨老爸出柜对她的负面影响,校长马上叫停她:“这事跟我没关系,不需要让我知道,我也不想知道。” 但汉娜们不会将这些情绪深埋心底,她们会第一时间宣泄出去。 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当汉娜发现自己前男友、现已变弯的好基友伊利亚(Elijah)和玛尼上床后的反应(贵圈太乱,先喝杯茶压压惊)。 按理说,这属于朋友间的私事,跟汉娜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汉娜就是不爽,心里有无数小情绪在翻腾:为什么变弯后还可以睡女人?为什么睡的不是我?为什么睡过我后变弯又睡其他女人? 于是,她把身边好友的前男友现女友全都叫来,上演了一场撕逼大战。这场戏的“作”值,我给满分。 【五】 女主们的“作”并不只限于朋友之间的小矫情,她们和外部大社会也有多次互动。但是,之于浸淫社会多年的老司机们,小女生的“作”显得幼稚可笑且微不足道。 汉娜上班时经常遭到老板的咸猪手,袭胸、捏臀是家常便饭,老板自己表示比较“touchy”。观念开放且圣母心的汉娜以为他长期遭受性压抑,决定送上“同情炮”(pity sex),不料却被老板严词拒绝。游戏猜穿还怎么玩?第一次和老司机过招,汉娜惨败而归。 更惨的一次是,一位知名作家邀请汉娜来家中辩论。汉娜指责他与女粉丝之间的性关系是利用名望让女性屈服的强奸,不管是否基于双方意愿之下。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汉娜一进门就对男作家进行压倒性抨击,随后男作家以受害者身份与她谈心,并送了本签名书给她,被安抚后汉娜跟作家躺在了一起,并顺手抓住他露出的下体。再次被老司机轻松碾压。 【六】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觉得我在批判“作”这种生活方式。 当然不是,我反而觉得她们还挺可爱的。 其实,我一直觉得,《衰姐们》是描写女生小心思最成功的电视剧。剧中充满了毫无遮掩的身体裸露、滥交,以及人际关系的低级应对。表面上看,她们具有超过上代人数倍的自我独立意识,但在内心深处,她们其实茫然慌乱,被成人生活搞得不知所措。 她们的“作”更像是在人生成长中,一种向内向外的探索,一种连接世界的方式。这是一个同外部世界过招、亮底牌的磨合过程。在一来一往间,伤害与被伤害中,缓慢完成从女孩到女人的转变。 就像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讲到的那个“受锤”理论。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但是在21岁,一生中的黄金时代,谁也不会预见这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所以,当人们说你很作时,意味着你还生猛,还处在人生中的黄金时代。 就凭这点,也应该高兴才对。 - 完 - 【微信公众号:手撕主流(anti-mainstream)】
第一集:还很正常 第二集:所有一切都被破坏,重组;jessa离开的时候还是很心酸的 第三集:很分明就是在拍LENA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且后面突然掏出了什么玩儿意儿? 第四集:几个人的性格比以前更突出了,故事核心也慢慢的显现了,很期待如果是大结局,那么四个女生要如何重新走到一起,又如何走向远方?
看了第6集Adam追着Hannah一定要她去看他拍的电影,想知道他对那段感情的理解是否和她的一样,突然很感慨,一段感情结束后,双方对这段感情的看法和在彼此生命中的地位是一样的吗?
很可能他觉得撕心裂肺天摇地动,她却只当作一段小插曲。
而我们对感情的态度和从中获取的东西,让我们成长,这是谁都变不了的。
每个人的生命路途都不一样,不同的道路相遇,为彼此的生命故事折射出光,就够了,不必追求对方的故事是否和自己的版本一样。
几个月下来,看完了六季Sex and the City, 看到豆瓣相关上有这部叫做Girls的剧,号称是年轻版的欲望都市,以前也早有耳闻,于是就也开始看了。几周下来也追完了六季。相比欲望都市,我是更爱girls的。或许是我的年龄和Girls中的女孩们更接近的关系。但更深层的原因也许是,两部剧的女主虽然有一些相像之处(都是writer,都会想很多,在我看来都有严重的narcissism,对朋友的态度有时候也很自私),但剧本对于她们的处理方式和视角都有根本上的不同:在sex and the city中,女主Carrie的这些性格缺陷感觉她自己和她的朋友都没有怎么意识到,她们会争吵但是争吵的内容是流于表面的。而在Girls这个剧集里,编剧、导演自始至终是对着四个女主,或者说侧重对Hannah带着非常insightful的批判精神在塑造这个人物,幕后人员对这个人物的批判也体现在了很多次剧中人物的强烈冲突中。似乎Hannah身边几乎每个人都对Hannah说过她自我意识太强。 Adam就曾对Hannah说过,你凭什么以为你比别人胖了一些多了一些issue你就有资格孤芳自恋作天作地;在最后一季的倒数第二集,几个女孩被“困”在狭小的卫生间里,shosh对其他几个女孩的点评也是犀利但也无比精准。这些借剧中人物冲突表达出创作者对人物personality的打造和清醒的审视态度的特点,让我看girls的时候舒服很多,完全没了那种想一巴掌点醒女主的冲动。我觉得这也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境况很像吧,其实我们很多人自己是明明白白了解自己的personality的优缺点的,可是我们仍然带着缺陷,走一步算一步,因为真的很难改变。
我最喜欢也是感触最深的两集分别是第二季的第五集One Man's Trash和第六季的第八集What do we do about Adam this time.这两集其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像极了一场梦境的幻灭。在One Man's Trash中,Hannah奇遇记一样地邂逅了帅气的医生,留宿在了他装修精致的公寓。一切美好得很不真实。当Hannah渐渐向这种来得太容易的幸福感放下戒备,依偎在医生怀里,流下眼泪,说我真的好渴望这样简单的舒适和幸福,tired of being痛苦伤心的willful victim就为了积累写作素材的时候,我也跟着Hannah一起流泪了。这种放下戒备,全身心想要沉浸在幸福里的舒适感,是那样的弥足珍贵啊。多少时候,现实生活中的女孩们,在心里筑起一道墙,保护自己,但也无法让别人进来,笑着逞强说受伤是为了以后能说不枉此生,可是如果真的存在一份轻易得到的幸福,有谁还敢说自己不会卸下武装,去全盘接受呢?可是当Hannah吐露了这样的心声以后,医生的表情变了,他变得躲闪变得敷衍,敏感如Hannah,一眼就看了出来,也知道医生的挽留真的也只是out of courtesy了,那一刻她少有的冷静和决绝,一个人默默走出了那个公寓,一步一步走回自己的孤独中。
最后一季第八集,听到Hannah有了孩子,Adam匆忙告别Jessa就冲到了Hannah面前,说要和她一起抚养孩子。他们回到Hannah家make love,Adam的动作第一次变得轻柔小心翼翼,为了不伤及Hannah肚中的胎儿。他们在夏日的阳光里,吃着彩色的冰棍,为着每一句sweet到心头的话当街亲吻,坐在码头边看轮渡来来往往,Hannah亲昵地把头靠在Adam的肩膀上,一切都那样明媚,似乎又回到三四年前,他们深爱对方的时光。最后两人在diner里,Adam絮絮叨叨说的怎么换到一个新公寓,说要是两个人get married的话能申请到更好的房子,我还以为他真的就求婚成功了,可是Hannah开始流眼泪,我最初以为那是幸福激动的泪水,可是她的表情越来越悲伤,好像在说,Adam,我曾经很爱你,可是我们都长大了,这一天里的childish fantasy再美好,可是我们彼此有了太多的包袱,再也回不到从前了。这个令人心碎的场景甚至让我想到了张爱玲《半生缘》最后一章,历经千帆的曼帧和沈世鈞终于对桌而坐,话到嘴边才发现他们再也回不去了。真的很喜欢Hannah这一段的表演,那种心痛,感动,追忆,遗憾和无助,以及最后的释然,都尽在不言中,那种bittersweet的眼泪,实在令人心碎。
说了那么多,觉得Girls这部剧虽然算不上classic,但是里面很多小片段还是可以感同身受的。年轻人的迷茫,想得到的得不到,得到了又任意挥霍又无所适从,也是是个永恒的主题吧。
写于2018.6.29
2017年秋末,我看完了《都市女孩》六季剧情。所有剧集完整看下来后,我对这部美剧的印象只有:衰和现实。毕竟有相似的经历,因此经常将主角们陷入泥淖中不懂得想办法挣脱、面对现实只知道抱怨之类的情景投射到自己身上,但现在的我非常讨厌这种状态,因此对《都市女孩》里面的几位主角都喜欢不起来。
不过,Adam是个例外。虽然有点odd,但在这部美剧里,他是最脚踏实地、有目标在做自己事情的人,很少抱怨自己的生活。要让我说,Adam后面几季的正面表现,综合了其他几位主角从头到尾的负面情绪,不然这部剧会更衰。
好,现在把楼正过来。
由于是最终季,在延续前几季的风格时,第六季也顺便交代了各位主角的归宿。在交代ray最终结局的第八集里,肖莎娜的朋友阿比盖尔提出的问题让我印象深刻:
“你们是愿意住在破楼里,看着窗外的好楼?还是愿意住在好楼里,看着窗外的破楼?”
当看到这个问题时,我其实都不知道怎么该回答,因为跟肖莎娜一样,我并不懂这个问题究竟什么意思。不过,当肖莎娜回答“住破楼看好楼”时,我是赞同这个答案的。
但阿比盖尔和ray的对话直接否定了这个答案,否定的原因,在当时的我看来也是一头雾水。
阿比盖尔和ray解释说,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探究他人最真实、最深刻的内心,很多人都会选择回答“住破楼看好楼”,似乎这个答案会让他们看起来很深刻,但实际上这个答案最肤浅,因为它说明只要不用审视最真实的自己,你就用不在乎结构上的缺陷。
excuse me?最肤浅?why?当意识到这个问题不简单时,在看完这部剧后的长段时间里,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究竟想问的是什么,因为我隐隐觉得,如果我想透了这个问题,将会有不小的收获,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在想通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的含义后,我完全赞同阿比盖尔的话:它确实是一个探究他人最真实内心的办法。
问题里面的“楼”代表的是人的内心,整个问题翻译过来就是,追求内在美是你的真正想法吗?如果我直接这样问,任何人都会选择是,可一旦换成阿比盖尔的问题,相信很多人就会跟肖莎娜一样回答“住破楼看好楼”,为什么这样?
如果只是把“楼”当成居住之所,那么“住破楼看好楼”这个答案确实没错,而且还带有一丝的“奉献”精神,但它的潜台词却是:住所是可以换的呀,一开始旧点没关系,反正外面的楼好看,在住进新楼前这些窗外美景正好可以调剂生活,一点损失都没有。
如此完美的回答,傻瓜才不选,但也正好落入了这个问题的圈套。其实当听到这个问题时,你就已经知道它不简单,但又没办法得其要领,最终只能按照你自认为的最佳答案来回答。
这就是问题的精妙之处:当“内在”换成另外一幅模样时,你还能辨认得出它来吗?看来很多人的答案是“否”。
一个人说自己喜欢“追求内在”很简单,但究竟真实与否却很难判断,这个问题完美解决了该难题。从答案来看,很多人真正追求、中意的实则是“追求内在美”给他们带来的各种便利和赞美。就如有时候,你表现的很善良并非因为你真的善良,而是因为表现的很善良能够获得社会或者他人甚至关键人物的赞美,当你把内在变成一种手段,而非真心追求时,在“好楼破楼”之问面前,你只会原形毕露。
可即使这样,也有刻意与无意识之分,刻意如此的有之,无意识之人亦存在。刻意如此的人至少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是主动选择和接受了“破楼”;那那些无意识之人呢?在这物欲横流、人生步伐越来越快的世界里,他们可曾认真审视、观察过真实的自己?可曾想过,在选择观赏窗外好楼时,已将自己永久锁在了那栋破楼内?
有人可能会说,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里不会有人问这样的问题,这样也就不会暴露自己。是啊,多么悲哀,在我们的生活里,就连被问及这种问题的机会都没有,那温水中的青蛙,就是我们的写照。
此剧应该拍上他二三十季才能看的过瘾
(质量大起大落的一季, 有Jenni Konner参与的storyline都太奇怪了. 最喜欢和作家面谈那集, Lena很会写这种独立空间里的单幕剧) Hannah's final maturation: a responsible mom. 成长可能真的是忘记青春的伤疤青春的痛, cause things'll get so much harder, you won't even remember this part.
好喜欢看见纽约的夏天,主角们拿杯冰饮,穿着短裤t恤,坐在台阶上跟毒舌好友瞎逼逼
"I want to write stories that make people feel less alone than I did, I want to make people laugh about things in life that are painful." 泪目
主创Lena Dunham是个颇激进的女权,所谓激进大概表现为主角们从第一季开始就无下限的裸露,和苦口婆心的教导女性观众,像男人们一样对待感情吧,不负责任的,幼稚的,爱咋咋的。虽然不待见极端女权主义,但是Lena的这种男人般的自信真是酷毙了,此乃终极女权啊~
American Bitch最有深度,Goodbye Tour最戳心,这两集外整体挺平庸的一季。以及简直要爱上Shosh了哈哈, the only one who actually became a functional, responsible adult.
与看了六年的逼道别。
6季,你以为你是sex and the city嘛?立刻给我拍个20季
感觉人物塑造还是有点含混牵强之处的,尤其Adam、Shosh这两个角色真的虎头蛇尾了。倒是给了我最喜欢、最自我投射的Ray一个甜得要命的ending。
这四个怪咖女孩陪了我六年,看着她们失业、失恋、撕逼,跟着她们丧,出于私心,我当然希望她们四个都能在某一方面过得幸福。希望hannah能够从闺蜜和男友的背叛中真正解脱,希望marnie能继续唱歌,希望shosh事业有成,希望jessa继续放荡不羁爱自由。希望怪咖如我们也都能幸福❤
本季两集弃剧
搞砸的关系未必能得到和解,纷扰的疑惑未必能找到答案,敲定的抉择未必能让人满意,告别的生活未必能换来释怀。你可以说我这样不够幸福,但前度的回头与新生命的降服亦能令我窃喜;你可以笑我总是不够成熟,但你不能否认我已花光了自己的力气。女孩们,继续加油吧。
感觉就是我跟我室友的这六年,28岁了也是时候说再见了。
ep8 再女权也是女人
从纽约一团混乱中开始的girls,最后在郊区黑夜的虫鸣、婴儿吮吸乳汁、和汉娜的哼唱声中完结了。人生要怎么过,这个答案每个人给得都不一样。但不管怎么过,都要找到和自己和平相处的方式吧。
奥森·威尔斯说过:“我们孤独地出生,生活,死去,只有获得爱和友情时才能创造一个短暂的幻象,相信自己不是孤独的。”
从第一季开始,不知不觉都6年了,天哪!女主兼编剧兼导演太有才华,好多用词都不认识…她们成熟了,我呢
其实第十集更像番外吧,第八集告别Adam和Ray,第九集是几个girls之间的告别,故事在这里已经结束了。二十几岁这几年,生活从无限种可能性缩小到一种,这是她们,也是我们。
为了提前窥视“当代纽约生活”开始跟的这部戏,那时还是大四。有季结尾汉娜在地铁上睡着了,醒来已是Coney Island的清晨。而彻夜煲戏的我,打开窗也正好看到纽约夏天刚露出的阳光。好美啊,那时这样想着。几年下来自己比剧中角色变得还多,和纽约也彻底告别了。有些时候,也还挺怀念的。
套用Lena在第一次拿到金球喜剧视后对其他提名女演员的致谢:感谢Girls让我度过了饮食紊乱、失恋、分手还有躁郁症。不敢相信这六季以来能与一众角色和剧情建立这样深的感情。我倒不在意结局怎样了,因为Hannah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人,她的故事还会一直继续的发生下去。#Fare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