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沓钞票献给逝去的爱情,留在那个空间纬度,不是傻,而是一切都不重要了。
女歌手很婊,让人不时回忆起许多婊,貌似清纯,实则很混浊,不能的污秽,只是混浊,清澈下来发现错失了最美的风景。
讲义气变成了最没用的东西,江湖变成了市侩,而非义气当先,最后傻了自己,难道这就是对的?难道成年人的世界只有利弊,没有对错?
标签化的世界,连发澡票的女人都看不上你,时而觉得可笑。美丽的女孩不问对错,嫁个博士沾沾自喜,连难产时都不在身边。为了爱情而坐牢的叉子,连全家都已和他划清界限。
平淡推进的剧情表达了平凡的世界,扒开一看确实很可悲,很狗血。
悲催的小姜,平凡的人生。 把他生在香港的九龙城寨就是《香港制造》 把他生在美国纽约的贫民区再发把枪就是《出租车司机》 把他生在97前的香港,就是《一个字头的诞生》 给他一个被叛徒出卖了的有情有义的豪哥,他就是义薄云天的小马,当然,再给他件风衣 给他一个为自己而打断一条腿的义薄云天的小马,他就是有情有义的豪哥 而许三多屁都没给,打发到最差的部队草原五班,又自己硬生生的冲进了钢七连,进而碰到了自己的班长、班副、战友、连长。 三多真是好样的。 大家追问三多,多哥,你咋做到的 三多一露白牙:好好活就是有意义,有意义就是好好活。 多么好的实用生活小贴士。 人生就是一场旅途,别TM觉得太阳晒着可乐喝着是人生常态。人都有北风吹踩狗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时候。 不要风一吹就想着要自挂东南枝。 忍耐就是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所想、所信、所做。 最重要是找到组织。 找不到组织,也可以成立组织嘛。看看24岁的毛泽东周恩来。 想想国共早期的那些年轻人。 年轻人不要naive,年轻人不要矫情。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 附:小平同志,你也是本命年,生日要到了,要快乐哦亲。
在欧洲讲学。继布鲁塞尔之后,3月12日又在维也纳一个老影院Bellaria放了《本命年》。
不同观众对电影有许多不同的感受。一些八、九十年代在中国呆过的外国外交及文化人,感叹片中的老北京气息;一位旅欧华裔作家热情地赞扬小说作者刘恒的新写实主义风格。这使我想到本片的原作小说《黑的雪》的许多好处。由于介质的不同,我删掉了其中好多内容,特别是作者文采迥然的心理、精神描写。所以希望喜欢电影的人再去读读原作,你会获益匪浅。
昨天放映后,还有一位外国中年先生的观感很新鲜。他对我说:他很被震撼,看到了一个到死都没有与女性有过性接触的男人!刘恒小说里对性压抑、性扭曲的描写很多,我在电影里只能极含蓄、简单地暗示。但这位观众还是看懂了。是啊,生活在西方环境里的人,确实难以理解我们曾经有过的禁欲时代。
先说影院观感,很糟糕。胶片划痕太重了,那种所谓的颗粒质感已经到了影响观看的程度了,也不够流畅连贯,而且没字幕真的听不懂北京话在说啥,跟嘴里含个大萝卜似的,叽里呱啦,我到影片结束都没听明白姜文那角色叫啥名。回到家里补看了错过的部分,其实爱奇艺上资源修复的很清楚了,观感也好了很多,时代风貌刻画的很到位,开头和结尾相呼应,因为犯过事的泉子最后也因别人的“过失”倒在血泊里,所有人都走向新的一年,只有他逆着人潮,停在了旧的时代里。27岁的姜文真的有点可,那种无处排解的忧郁苦闷,还有始终压抑着的欲望和冲动,很自然。但是齐蛋牛仔小短裤实在太gay了哈……
一代青年的写照,一个时代的落幕。感觉是谢飞用尽最后一点愤世嫉俗的劲儿拍成的,姜文难以抵挡的魅力和气质成就了这部电影。看完想到贾樟柯的小武,都是难以融入这社会的边缘人,在改革的浪潮中被撞倒并遗忘。为什么善良的、坚守原则的人,最后得不到好下场呢?没有人知道答案,只有墨镜下的一行清泪。
看了姜文的二十多岁后,深刻怀疑他打娘胎里出来就是这副大老爷们儿派头了……
那时候跑路都去昆明
人应该对社会保持敌意,这和善良并不矛盾;人更应该对自己保持敌意,这其实就是善良。每次看到这种底层的轮回的悲剧,总是有点不知所措,在这个各自保命的年代,除了让自己别那么放肆,谁又敢为谁多做一点什么呢?当然,为女人进监狱和因为被抢劫而死,或者还是前者高尚一些。
工作没劲 不工作也没劲 找对象没劲 不找对象也没劲 要钱没劲 不要钱也没劲 都没劲
还是XX年之后(90年的片子真有意思),北京年轻人的生活状态,物质生活在提升却无法避免地陷入精神上的虚无。姜文实在又帅又潮,跟21世纪穿越过去的似的……
就演技而言,这是我见过的姜文最好的一部电影。最后泉子淌出一颗热泪,在公园被捅踉跄倒下而落幕。时代和个人两面转向,泉子这个无亲无故,坐过牢又不被社会认可,唯一的兄弟又跑路,唯一的纯爱又嫁人,终归找不到一个归属,活着就是边缘,就是没劲。社情如此,于社会经济变革大潮下,个人被捶成一种拧巴和虚无。8.5
浪子回头金不换,人到本命一道槛。
越看越难受,堵心地跟着实心眼儿纯爷们儿泉子流泪。你想抬起头所有一切却劈头盖脸兜下来除了茫然无措还能咋样,“拳头”再硬硬不过命!一直觉得北京胡同的羊肠小道儿特适合拍长镜头,坑坑洼洼曲里拐弯儿马勺锅沿儿家长里短儿买卖吆喝鸽哨儿评书,90年我五岁了,随便一个黄盒儿北京墨水儿都能戳我一下
姜文演的泉子真tm纯,心疼死我了都
以前的片子就是好,镜头干净,也没什么废话。
7/10。布光、音响都以朴实的手笔拍出了含而不露的情感,大量使用反差感的高逆光在黑夜背景中勾勒出亦正亦邪的人物,幽蓝色调用硬光表现泉子(在骑单车护送赵雅秋的段落特别突出),象征重建生活的希望,在泉子陷入打算告发叉子越狱的思考矛盾,关灯后黑暗中两人抽烟的火点是难以辨明的理性之光,结尾爱情的光亮也熄灭了,用墨镜掩饰泪水划过脸颊的绝望,庙会的舞台上涂着夸张油彩的演员滑稽扭动,象征着泉子在这个精神扭曲的新时代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黯然落幕。性欲的无处释放构成了泉子愈发痛苦的精神层面,两处手淫,一是晚上拿起色情杂志盖住头,床板发出吱吱呀呀的震动,二是赵雅芝有了男搭档后不需护送,泉子将她的照片遮住,在至关重要的闪回段落,听演唱的泉子切入化妆间对话,她变得堕落说每天多赚了五块钱,失恋带来的性空虚摧毁了生之欲。
都说本命年的姜文要是活着就是老炮儿里的冯小刚,也许吧,社么他妈的局气,什么他妈的仗义,都在80年代末中瓦解,在90年代破碎,在新千年殆尽。一个明里暗里都没有规矩的社会,有什么可他妈讲究的?
三星半,个人看过最具黑色电影标签的国产片:低角度照明、烟不离手、歌女、黑风衣,与生俱来的孤独感; 还符合罗杰.艾伯特、拉里·格罗斯对黑色电影、新黑色电影的定义:主角与时代脱节、罪恶无处不在、性的卑微、爱是导致死亡的最终理由。
历史十字路口的影像纪实,泉子简直就是在那个转型期的中国的标志性底层人物,迷茫中彷徨,轮回的往生;以个体暗喻群体,这个浮躁而没劲的社会。
现在没人拍这样的电影了
“北京不冷,心才冷呢。”
说不上来什么叫现实主义,但那种钝感和颗粒感还满惊人的。管虎和冯小刚如果看过这部电影还能拍出那样的《老炮儿》,那只能说这二十几年是电影人的热情与创作力熄灭了的一个时代。
“你说,上班吧,没劲!不上班吧,也没劲! 你说,搞对象吧,没劲!这不搞对象吧,也没劲!你说这怎么什么事儿他妈都没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