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克利夏应该是代表曾经参与在68年运动的那样一个角色。在《阿甘正传》中也有一个这样的女性角色,就是阿甘的女朋友,留下一个孩子,阿甘把他抚养大。 这个电影最核心的一句话就是在结尾的时候,当克痢夏跟他的妹妹争吵的时候,她说的一句最核心心的话——:我宁愿成让他成为我这样的人,也不愿他成为你那样的人。 克利夏代表68年之后的那种嬉皮士的那一代中的失败者。那些告别革命的参与者,如妹夫,则成为今天在美国社会的资产阶级。妹夫讽刺说你不可能永远像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那样拿着包就去欧洲,讽刺克利夏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梦里。她妹妹一家代表今天美国典型的资产阶级家庭:住大房子,然后养很多孩子,然子们都慢慢走上资产阶级的正轨,就像这个克利夏的孩子,在她妹妹妹一家的暗示下,就选择了商业管理专业,而不是真正的爱的电影专业。 二,电影实际上是儿子最终对母亲的一种认同和原谅。镜头虽然很残酷地表现了老年可以晓得失败和脆弱,同时也是谅解和爱。导演本人来出演这个儿子的角色,这样的设置本身就是对那句“你不是我的母亲”的反省。
虽然叙事中时间轴经常被空间打乱,但是这个叙事仍然有一个很清晰的时间轴,就是克利试图回归正常的生活,所以在他喝酒之前呢,有一个跟他妹夫交流的失败,和跟儿子交流的失败。但是,儿子根本不接受母亲出于爱给他的建议,妹夫警告她不可以随便进入别人的生活。所以她把一瓶酒都喝掉,实际上是在是跟所有人的关系的失望下,重新开始酗酒的。
最近看了不少各国文艺片,但唯一想写的却是这部《克立夏》。
我个人非常钟情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片子。我甚至认为,一部电影即便故事和演员都有短板,但导演对作品的铺陈整合足够富有创见,仍不失为一部记忆鲜明的佳映。
克立夏是导演Trey Edward Shults的处女作。入片伊始,观众即可以明显体会到,这位年轻导演对人物塑造及叙事呈现,拥有极为深刻精微的掌控力与创造力。镜头通过人物面部推进、手部动作特写、以及多个360度一镜式旋转拍摄,突显了女主角波平表面下的情绪井喷焦虑。此外,西方家庭的人际疏离隔阂,在女主角进门后全景画面中,被这位时年27岁的导演精准呈现——各自礼节性寒暄拥抱下,无处存放的尴尬和无所谓。
克立夏的剧本非常简单。一位曾经将幼子抛给亲戚抚养、自己离家混迹多年的乖张老妇Krisha,贫病交加的暮年,在感恩节当晚,想要重拾亲情、却仍难逃离酒精药丸的纾解、最终沉于黑暗和破碎的伦理故事。
除了对导演的创造力表示折服,本片极富扩张力、冲击力的电影配乐,形成了影片独一无二的特色。各式打击乐随不同桥段冲撞起伏,营造了相当幽幻迷乱的意识流现场,让人不禁对导演的艺术解析风格啧啧称奇。看来艺术的吊诡之处,正是不寻常的感官折射体感。
通片看罢,只让人不得不赞叹这位初出茅庐的27岁奇才,90分钟什么前因后果都没说,但老妇一生全都懂了。更要命的是,人被浸在那环珮叮咛的音乐里,没几分定力还真的出不来~
Krisha 是拍摄手法和配乐都较有特色的一部电影。这种镜头和配乐能很快让观众产生代入感,自身情绪跟着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一路走下去。片子的角度和镜头盖像是直接钻在女主人心房里拍的。 逼仄,拥挤,多为近景,有时利用房子宽敞的上部空间对比人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Krisha与他人的关系。 出镜人物多成双成对,且距离非常近,情感上也非常亲密。 只有“异类”,比如镜头开始就说明是“外来者”的Krisha,总是单独出现在一个镜头中,且景小人大,凸显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眼神。 从开门时小伙子探头看了Krisha一眼随即关门把自己家的狗赶开就可以看出,她不是一个受欢迎的访客。 她的儿子也总是单独给镜头,说明并没有和这个家庭的其他表亲建立多么深厚的感情。从一开始他带着墨镜进屋,忽视正前方的母亲Krisha,径直拐进厨房的举动,观众可以明显感觉到一种距离感,作为片中唯一一个戴墨镜出镜的角色,他也是除了Krisha之外最沉默的一个。 墨镜代表他对于自己感情的隐藏,他不想让人看出对母亲归来的想法,但当他放下东西,过来和母亲拥抱,尽管有些拘谨,还是能看到他微微颤抖,用手揩泪。 Krisha的屋子在二楼的边角处,这也是一个代表她边缘化形象的信号。 有很多对比进行的镜头,比如影片开始不久Krisha从她房间第一次出来,俯瞰楼梯下妹妹一家人的热闹生活时,镜头给了个飞快的横切镜头,扫过她那层楼,接着我们看到她开始下楼,镜头这时给了楼下,妹妹家的儿子在玩儿弹球,且试图弹至天花板那么高,给人一个垂直拉伸的视觉画面。这是一个横竖对比。 随着观众对于镜头角度的熟悉,影片中后期出现大量家庭成员的各种不同镜头穿插进行的片段,将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充分演绎,同时这种表现手法在影片末尾,结合配乐,一起把片子推向高潮。 是一部非常用心导演的作品。角色也选的很好。
看着像恐怖片,其实就是恐怖片。在痛苦的泥沼里挣扎,跟着镜头转啊转啊,发现它是一个圈,从来走不出去。
用音效和影像来渲染刻画心理相当成功,只是故事本身太单薄。
真没看出来这个电影有啥看头?一个老人,应该是离家出走之类的,然后老了想回家。既然敢做就应该敢当,回来干什么,喝酒,嗑药,手指残缺不全。另外,电影中的配乐过于喧宾夺主,中间有部分应该是大提琴,说实话跟噪音一样,难听。对老人的特写镜头,看的人不适。不喜欢!
从火鸡出场的第一秒我就知道煮熟后会被掉地上,呵。
超级好看!都看醉了,声音设计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部电影是导演和他的整个家庭一起拍摄的,戏剧张力堪比那年的杀戮!超低成本的高水平完成,摄影真是天才之作!太牛逼了,昨天我在酒会上看到导演忍不住一直像迷妹一样地尖叫,实在太low了。。。
前半部分基本静音看了。。。睡觉都要戴耳塞的人简直是受刑。。。不过最后的撕逼戏不明白是两姐妹谈话前还是谈话后?
76/100 从操作行条件反应理论上看戒烟酒时最好去个新的环境,这样刺激你体内成瘾因素分泌的量会下降,你一年在外地工作感觉自己越发成熟稳重,可过年回家三天就和父母吵得不开交也差不多就是这个道理。成瘾向来都是心因性的,根源在原生家庭,电影捕捉到了这一点,自编自导的处女作着实厉害!
迷醉。将碎片式的片段以如此迷人的方式拼凑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沙尔茨的首作比他后面两部作品都更优秀。整部电影就完全建立在克利夏的脆弱敏感恐惧疯狂的人物状态之上。前三十分钟更是狂飙突进,声效和音乐揉捏为一体,带来一种轻度的眩晕。部分时刻卡萨维蒂和吉娜·罗兰兹附体。
作为处女作,它令人惊艳的地方不仅体现在冲突场景中对戏剧强度游刃有余的掌控,也体现在多场群戏中杂而不乱的复杂调度,不仅体现在对主角Krisha心理状态密切与细腻的刻画上,也体现在对主角所处环境氛围的感性塑造之上。后半段两次变换画幅,除了映衬主角心理状态和紧凑构图之外似乎并没有更多意义
这才是忠实的电影!另外谁说这是喜剧?
这脸这演技,简直绝了,真的都是业余的吗?导演率一众大妈演出家庭惊悚剧
新手炫技指南。摸到了点卡萨维茨的门道,老太太有那么几个瞬间也是神似吉娜罗兰兹。
又长镜又蒙太奇 想要营造出独立电影的氛围但时间线乱得糟心 本来想看撕逼却发现故事过于无聊 因为古怪老太太并没有很“趣” 拿这种讨巧又想要特立独行的东西作为自己的成名作 还不如认认真真简简单单拿这个老太太拍个温情戏。
大量的声音设计,氛围音乐用声将电影的叙事探索出了自己的方式。确实,观影的过程krisha的孤独与绝望感被极好的传达,产生共情。但是电影的故事却并不如技法那么吸引人,情节和戏剧性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为情绪蒙太奇服务的作用。当然,作为极低成本的独立制作,已经非常出色了,是值得学习的对象。
这摄影和调度应该是学PTA吧,花哨也讨喜,但那都是浮云,整体其实相当无聊,看得我瞌睡连连。
喧闹,群狗,家族压力,auntie relapse;气氛营造挺张狂,但电影语言和故事呈现都类似却不及《梦之安魂曲》或《威猛的天使》;角色演员同名,不知是否出演自身,感觉戏外戏内有所互文
先把故事讲好,再来玩别的好吗?
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克利夏要酗酒?她的过去都经历了什么?一味表现糟糕的癫狂,是莫名其妙的。本来可以很好的片子。PS.本片也有画幅的变化,导演确实有想法。
爱电影的Trey上了商学院,却拍了这部电影献给母亲,片中同样扮演Trey隐于一隅,表达对家人的爱。这部半自传的小品情感深厚,一个让家人失望的老女人的主观视觉呈现,却从中看出了家人mad和不是hate的复杂情感,导演的场面调度和情绪渲染让人惊喜。[B+]
好看且惊艳的低成本独立导演处女作,对家庭关系裂痕的展示充满力度,非职业演员的状态在线,炫技的运镜、声效和剪辑设计营造出真实人物心理,调度常存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