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这算是本片的官方解读吧?
冯小刚:《爸爸》这部影片正解:在爸爸高压之下,儿子噤若寒蝉。父心血来潮欲建立平等民主父子关系。儿信以为真,与父平起平坐渐至蹬鼻子上脸。父自尊受辱忍无可忍一顿暴揍撕毁协议。儿屈服。父痛心疾首与子议和,儿学乘(乖)不接招俯首称臣。从此父子貌合神离。该片被追毙,次年获洛迦诺最佳影片奖。投资打水漂。
2012-8-29 03:27来自新浪微博
2 ) 不妨当作社会纪录片来看
北京有两个又老又丑的猥琐男(另一个是葛优),出现在观众面前之时,已界不惑,这本身就说明了社会的变迁.没想到王朔还导过演,冲着这个也推荐大家看看
马车在教室里那段,让我想起我小学时有次老师要组织大家去旅游,大家众口哼哼,我说了句"我可不是发神经要到那",同学们全都哄笑起来,因为老师宣布想出去玩的那个城市有间神经病院在我们本地俗成神经病代称,老师这时拉不下面子,把我轰出课室,当时那个委屈...现在回想:在当时的语境下其实我是一点恶意都没有,一个教育工作者竟然跟一个小孩过不去实在有点替他脸红,其实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说开去的,看看人家老美六十年代拍的电影,里面的少年同学那个活泼牛B,不B都要给老师逼到B.中国经历了几代人的方块生活后,也终于渐步开化起来,但看着现在网上一簇簇的愤青,仍然让人怀5会不会又在某一个伟人胯下再火车钻山洞
3 ) 随感
很久没看过电影了。而自己的生活就像电影里马家父子的一样乱作一团。生活充满着挑衅和屈从,我总是在傻傻的公务员考试的复习节奏中迷失,找工作就是漫漫无期的等待,我不知道每天活着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也期待着不发生任何事。
下午的时候,阳光会照进窗子;我每天早上的梦也是暖的,这个冬天充满着温馨的假象。我总想从这个阳光明媚的窗子里跳脱出去,落在这个城市厚重的土地上。
我觉得我的生活总是轻飘飘的。我在做的东西和这个城市无关,和这个世界也无关。我不知道这个世上有多少贪婪,我只需要一个书架,还有电脑。
镜子里的我又胖了。只从谢顶以后,我的生活经过了涅磐和重生,幸福如期而至。我怀疑自己的积极乐观,也不相信无奈总是会很快的烟消云散。
我还在惦念一个人吗?我还在她出现的时候假装镇定吗?
总是不能准确的把垃圾都进篓子里,而又每每在久不翻动的小盒子里找到尘封的记忆。那些还不需要望穿秋眼的惆怅的过去,在不经意间被捡拾起来。
扔在如许的文字里。
4 ) 变的和不变的
很不错的电影,那时北京亚运会正开,现在都开广州亚运会了,逝去的是四合院里的随便可以闯入你家的街坊邻情,一起学骑自行车的女同学,见天儿胡同口打台球的 胡同串子。不变的是我们一代一代被生活无情摧残理想归于现实,是我们亦父亦兄的父子情节梦想,是一茬又一茬校园里无尽的青春。看到部片里精神病院的描写,才发现后来《大腕》《甲方乙方》里的精神病院情节都是冯小刚从这部片里找到的感觉,精神病院就是一种隐喻和象征。冯小刚现在是大腕了,已经不在把钢笔磨的铮亮,茶泡的正酽,听着歌剧憋诗了,估计他现在忙的也把自己的理想全忘 了,他演的工会主席也不知道是哪个国有资产的转制企业,现在一定是巨无霸型的大地方了,至于他老婆二十年前的角色看上去比现在还老二十年。审美和化状发展的还真快,
马车同学后来哪去了?长的还真像冯小刚
5 ) 那些哀怨的父母们
在家的时候,不知道从哪个旮旯角落里翻出来了一本挺有年头的书。1992年出版的王朔的《我是你爸爸》。基本上用一整天看完之后又把貌似是1995年据此改编的电影《爸爸》(《冤家父子》)下下来看了一下。
还是很不错的。无论是书还是电影。
直观说来,电影很有喜剧效果。在我看来是黑色幽默至少是灰色幽默的那种喜剧效果。那种灰色感几乎抛弃了“父子”这个问题,像是仅仅在刻画马林生的灰色人生了。其实在我觉得书也差不多如此,就是老马自己在那穷折腾。而对于细节以及心理描写来说,书是更有内容一些。
在一些时候,有很熟悉的感觉。
“你怎么跟我像敌人似的?!”
这话真是太典型了。我妈也这么说,常这么说。
其实没人把你当敌人,真的。
电影加上了精神病那段。我觉得大约就把书中老马最后的状态概括了。他那状态是离发神经不远了。
老马拿自己儿子打趣造成了儿子和其他女生的“绯闻”,让我想到张爱玲《金锁记》里面的那个怨妇。自己坐在门槛上把家事家丑都喊出去,然后再责怪女儿在外面做了什么丑事让传言变得那么不堪。逼死了儿媳,毁了女儿一生。自己还浑然不觉。我做了什么坏事?我对他们那么好,怎么会这样?
“你怎么就不明白我是为你好呢?”
“你怎么就不明白我不需要你为我好呢?”
大约这就是答案了。从古至今。从未改变。
“你是不是总觉得自己特可怜?”小马问老马。
我就不明白了,为啥父母都那么哀怨?
真是这样,谁都不是自己想从爹娘肚子里跑出来的,你生了我,就要对我负责任,这是你的义务,你不履行还得追究你法律责任呢。凭啥我就要对你感恩戴德?你见工人炼了钢做了份内事还要人民一天到晚谢他们的吗?
老马说,你的一切都是我给你的!你吃了我一辈子了现在不吃了?
小马说,我吐出来还你。我以后挣钱还你。
这话听得我特心痛。
谁生孩子真的是为了投资呢?为了以后从孩子身上挣回来?要是挣不回来呢?要是孩子不争气呢?要是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呢?那就不要了?投资投错了,不管了,扔了。
又何必说那样的话。又何必让孩子觉得如此。
你养了我,我欠你的,对不住了,以后我挣钱还你。我们之间还有什么呢。
相信我,心痛的不仅是听到这话的父母。说这话的孩子一样心痛。真的很痛。其实真的知道,父母是唯一无私的爱,最终的依靠。而若是每一次的“依靠”,都是在“欠债”,那,在这个世界上,光亮何在?若是迷路,只能自己摸索着徒撞四壁。
于是小马要靠自己,他不想再“欠”大人的了。
于是他被路边的流氓打。头破血流。
天空有鸽群飞过。一切都很宁静。
老马忙着结婚,不亦乐乎。
我真的需要你关心的时候,你又在哪里呢。你以为你很关心我。你以为你很委屈。你觉得很哀怨。你以为我就很容易吗?
小孩不易。
谁都不易。
有些时候,老马像《绝望主妇》里的Susan,倒要自己的孩子照顾。缠着儿子带他玩,装病不让儿子出门。想想也挺可爱的。可惜明明脆弱得需要依靠儿子或者至少跟儿子相互依靠,却有时候非要无聊地瞎折腾以显示老子所具备的权力。事上本无事,事情都是无聊折腾出来的。折腾到没意思了,就干脆撒手不管了。这算什么负责任。
老马的生活是灰色的。就像电影的色调。偶尔明晃晃的颜色,都是儿子的视角。
在灰色的生活里,老马伴着雄壮的音乐声坐在桌边挥着笔手舞足蹈。绘声绘色地朗读替儿子写的真挚到恶心的检讨。被儿子友好地请出家门,在空荡荡的大街上数自己的步伐,幻想着自己心中的女神。电影的刻画,绝对经典。
喜欢这种灰色幽默。冷冷的笑意。冷冷地看生活的残忍。谁都不易。
有的时候,觉得“不易”,是因为太关注自己。
作为15岁以下的孩子,小马成熟得早了一些。明白老爸的自私。小马甚至说,只好哄着。
儿子知道要哄着老爸,哄着自私的老爸,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
若是老马有着彩色的生活,他就不用在书架边发呆幻想与女人的相遇,就不用双眼无神地看着电视机外虚空的一点,大约也就没有多少时间focus on他自己的“不易”以及施展自己对小马的“权力”。
他要跟小马做朋友,其实还是因为无聊,因为不能忍受小马惧怕他不跟他说话的“孤家寡人”生活。
而真正的痛苦是不可言说的。小马小小年纪竟就明白这一点。
代沟问题绝对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尤其惊异在<friends>里面怎么就没有一个正常的父母。真的。
Monica的妈妈说,你不知道跟你外婆这样挑剔的人生活在一起那么久我还能像现在这样乐观是一个怎样的奇迹。她妈妈却不知道自己其实同样挑剔苛刻。Monica只好讪讪地说,是啊,真是个奇迹。
看着那些奇怪的,或哀怨或挑剔父母们,有时候真的很有熟悉感。
只是,只是,Rachel可以很明确地在她妈妈要跟她一起住帮她照顾孩子时说:我爱我妈妈,但是我不能忍受跟她住在一起。
但是,但是,我们的父母却会说,我到底哪点对不起你了?你就这么不想跟我住在一起?你怎么跟我像敌人似的?我欠了你的吗?我算是白养你了……
唉。那些哀怨的父母们啊。。
6 ) 我是你爸爸与爱的奉献
有一天我把QQ签名改成:我是你爸爸。小漠说,嘿,你怎么占人便宜啊。
背景音乐一直是爱的奉献,听着我一直在乐。后来他和朋友们在客厅爆发出笑声,而他一个人坐在屋里喝着小酒的时候,音乐响起的时候我差点就哭了。
他是你爸爸,不管他有没有本事,会不会打架,时而斥得你时而关怀你,有时候想显示自己的权威,又有时候想和你认真的做个哥们儿,吃面条的时候会出声,不会讲话,有点小敏感,有时候会有点失去理智而大嚷大叫,可是就像一直放着的爱的奉献,他一直都是因为爱你。
他说:我这是为你好!他说:你怎么都不知道我根本不需要你为我好。
而后他去喝酒,却会醉醺醺的说:我的儿子,very good。
十年前我过十岁生日,我第一次请朋友们来家里,他们给我买了蛋糕,老妈做了香菇油菜。我们在这边吃饭嘻嘻哈哈,而他们俩在另一个屋独自吃饭,我们把蛋糕抹在对方的脸上玩的不亦乐乎,而他们吃也没吃一口。
他是我爸爸,常常自恋自己有播音员的声音,长的不高,吃面条和西瓜的时候会发出声音,头发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早白,有时候会大嚷大叫,有点小文青,会呵斥我,有时候有点大男子主义,不爱喝牛奶,无论说了几百次还是爱用香皂洗澡,一点都不注重生活质量。
可是,他会写东西,有好听的声音,极有毅力,即使在特殊时期不能上学派往工厂一干八年,也自己奋斗着看书学英语考到了研究生,他有能力会抓住机会,口才好。最重要的是,他爱我。
他爱我,小学的时候帮我写作文,初中的时候教我英语,高中的时候教我背历史,他一步步的努力,为我创造一个又一个条件。
他曾经只是个小职员,小编辑。他有梦想很难实现,他为了结婚有房子养孩子不能去喜欢的报社和电视台工作,他为了生存不能继续读博,他是个小人物但并不可怜。
他们说马是个小人物,他卑微,他懦弱,他空虚而守旧,他的父权可悲又可笑。
而他在我眼中是个大人物,他理性,他给予我足够的空间和权利,他有权威而从不滥施,他从不滥施暴力或摇尾乞怜,然而他是我的哥们儿。
马车是个早熟的叛逆少年,也许每个人十几岁的时候都会突然发现我们的父母很讨厌,他们的行为我们很看不惯,甚至有点看不起。
卑微懦弱但却又极力想维护自己父亲权威的爸爸和叛逆早熟性格倔强的儿子。但这一切都像背景音乐一样,他爱你。
我没什么能力,也没什么值得他们自豪与骄傲。暑假某一日我去到他的办公室,他的学生看着我说:你就是陈老师的女儿吧,你爸老是说到你。
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你为我自豪的。
这部片子,王朔的,讽刺就不用多说了,充斥在各个片段里,而影片中深层次的反思与对抗,值得人们回味,也是被禁的原因。
牛逼
父子關係可以作為權政治的最好隱喻,一種專制管束與叛逆對抗,王朔的這部影片有著對於現實的洞察與諷刺,父子之間的對抗、和解以及父子與外界的互動都表現出明顯的暗示性,既有對於體制的暗示,也有對於體制下國民性的昭揭,即犬儒的傾向。某種意義上,個體的犬儒表現與現實體制是互為原因的存在關係。
马车同学 ,你危险拉! 最有印象的一部
冯导演得出彩,运镜的角度也很赞,不过还是没有小说好。
打我?我吓死他!
在舒缓的《爱的奉献》音乐声中,王朔、冯小刚奉献出优美好看的电影《我是你爸爸》。我上网一查,很多人都看过,我以为是刚刚出的dvd呢,看来什么时候已经卖过一轮了。不过这dvd也忒惨了点儿,一幅地下电影的表情,模糊,高反差,声带爆裂,泛蓝,透着审查被毙的模样。据说王朔就是跟监视器前头坐着,凡百杂事都是冯小刚张罗着,不易,要说。看的时候有反思,我跟我爸爸,其实跟电影里比较像,除了他不打我,剩下的都那么无厘头。挺温情的呀,怎么就毙了呢。
挺牛逼的
太搞笑啦
1996年的阳光烤的人暖烘烘的,忘记了是几月份的某个午后,我用整整一下午的时间,看了我人生中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是你爸爸》。改编的电影里京味儿十足,可我怎么也回忆不起来当年小说里的情节,惟独记得那时的阳光,跟电影里的一样灿烂一样明晃晃。
冯导表演更棒
马车同学!你!危险了!!
另类父子情深
被禁的原因主要应该是中间医院那十几秒
有些意思
大人训孩子那套说词是历代沿袭下来的吧
王朔的作品风格改编成电影总觉得剥离感很强,这种讽刺性很强的连续叙事在电影的片断式剪辑下变得很不完整。早起的冯裤子演的确实挺好。
冯小刚的演技真不是盖的啊,翻抽屉自说自话那段绝了~~不过对于本片有一下几个疑问:1.前部分医院那场戏怎么那么多伤者?如果是暗喻89的话为何影片背景安排在1995年?2.如果不是暗喻89,那为什么中间穿插看北京亚运会的片段?3.剪接有些乱。是不是广电的刀子?
一星给王朔,一星给冯小刚,一星给马车同学,一星给爱的奉献及其他配乐,一星给因为这部电影而创作出《老师你好》的阴三儿
好看到舍不得一次性看完啊,和看王朔的小说一样过瘾,各种讽刺段子被冯小刚老师演得相当到位,也第一次觉得《爱的奉献》这么好听,配得真好。PS:医院那段如果真的是讽刺那个著名事件,就太牛逼 了,立马改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