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我也不想这样
我也不想给差评啊 可是没办法
看到的是公映版 这些女人本都是欣赏的 可是电影看起来就是别扭
也许无穷动真不适合公映 就像<欲望都市>没有被CCTV8引进一样
炒作的太刻意了 真的也成假的了 好的也成坏的了 呵呵
不晓得传说中的完整版是什么样子的 等文文拿到再看吧
好象已经没有耐性再去看一次完整版 无端 没吸引力 完了
2 ) 《无穷动》和它背后的女人们
腊八节的晚上,花了90分钟在人都走光了的办公室里看完这部电影。
一开始,《无穷动》之所以会吸引我,并非因为它的内容和婚外情有关,也不是因为它的全部演员仅仅是五个女人。而是因为它是一部所谓的独立制作的小众电影,且和洪晃有关,作为一名有着独立思想、自由意志极强的上流社会女爷们儿,她主演的片子总不会太差,至少我这么觉得,况且片子里还有章含之客串。
电影围绕着上流社会女人的情感故事展开,讲的是洪晃饰演的作家之妻妞妞偶然发现自己的丈夫有了外遇,这人还是自己的好朋友。于是,除夕当天把三名最有可能的好朋友:音乐制作人拉拉(刘索拉饰演)、房地产大亨之妻夜夫人(平燕妮饰演)和过去是名歌星,现在是时装模特的琴琴(李勤勤饰演)以聚会的名义请到家里,打算找出谁是那只背着自己偷人的野狗。看到这里,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这部片子会充满逻辑的火拼或是脑力的过招,也不要期待会有刻意的搞笑或是对观众的假意讨好。
事实上,这部《无穷动》给我感觉更像是一部平静中带点夸张的写实纪录片,更像是一幅透过镜头媒介投射出的社会名流阶层女人们的情感经历之近像素描。面对镜头,四个女人陈述着各自的生长经历和情感经历,一下子,观众的心绪也似乎被勾冗起来。
从内容到表达,看得出,虽然有几处略显夸张,但从始至终导演宁瀛都在追求着一种生活真实感。无论是餐桌前几张涂满高级口红的嘴或张牙舞爪或故作斯文地啃着紫云轩的“菊花招手”(即鸡爪子旁配几朵白菊)的吃相,还是茶饭过后、麻将桌前时而嬉笑怒骂时而默默自语,分不清是交流还是回忆的对白、自白,都流淌着浓烈的生活底色和极强的演员自我特色,没有矫揉造作,没有生硬雕琢。
画面的纪实感很强,据说摄像师意大利人安德烈原先没有涉足过故事片,虽然第一次试水,但个人以为他还是按照导演宁瀛的要求,把女人们内心的那种迷茫、彷徨、空虚的感觉给表达出来了。同时,摄像师并不避讳年龄在演员们脸上写下的痕迹,经常会进行小角度仰角、俯角式的人物脸部特写拍摄。当看到衣着光鲜的女人们无意中露出满脸粗大的毛孔和浓重的眼袋时,我简直觉得自己看到的就是一部宁瀛借助好友之手腌制出来的情感纪录片。
事实证明,这个直觉并非没有道理。
当看到这几名非专业演员的身世背景和情感经历时,我想你会和我一样觉得这部片子其实讲的就是她们自己,至少有一部分是这样。
来看看她们的身世和背景吧:
饰演作家之妻、时尚杂志出品人妞妞的洪晃:章士钊之外孙女,章含之的女儿,陈凯歌的前妻,现在的主要精力在媒体和杂志上。(此人比较有名,就不多说了)
饰演音乐制作人拉拉的刘索拉:音乐家、前卫艺术家、被人称作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派”作家,定居纽约。父亲是烈士刘志丹的弟弟,解放后第一任中央监察委员会党组书记兼第一副主任刘景范,母亲是撰写“反动传记”《刘志丹》的李建彤。
饰演房地产大鳄夜夫人的平燕妮:刘索拉的发小儿,父亲是2001年去世的原统战部副部长平立三,年轻时在京城干部子女中以美貌著称,打小儿就是男孩子性格,豪爽、不吝、霸气。现在是国际商业顾问,挪威国籍。
不得不说,这群女人的确是出身名门,贴着上流社会的标签。她们的身上流着一股名门之后的贵气和霸气,用个“装”一点的词来说就是特别有气场。在戏里,这几个人随便的一举手一投足就能让你感觉到她们的优越感是天生的,压根儿和做作沾不着边儿。相比之下,里边唯一的一个专业演员,原先在医院做护士的李勤勤倒显得有些拿捏作势了。印象最深的是平燕妮,一张嘴就是大嗓门儿,表情动作放松得让人相信她就是在本色出演,这个半老徐娘戏里穿了一身橘红色的大貂皮,显得十分艳俗,宁瀛说其实她生活中也是一个穿得十分火树银花、艳丽高调的女人。
咱说的那啥点儿,这就是自信,一种只和身份有关和金钱无关的优越感。
一般的名门之后都特别自我,特别不愿听别人的调遣。所以我特佩服宁瀛,她怎么做到让这三个很牛气的女人都听她的?后来知道,敢情作为导演她也有苦衷:“影视圈内的人都知道三种情况拍摄难:动物、小孩和非专业。通过这次电影,我敢肯定说:动物、小孩和非专业比起‘社会名流+非专业’真是小巫见大巫。”拍戏的过程中,大家几次吵翻,甚至有几次险些掐起架来。平燕妮、刘索拉、洪晃哪个自小不是娇惯起来的,“不顺眼我凭什么憋着!”
虽然戏拍的磕磕绊绊,但电影出来还是获了奖(在国外)。
我想,最终感动评委,感动观众的,肯定不是这些演员们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身份,也不是因为这部片子满足了大家对于上流社会女人生活的偷窥欲,而是因为片中涌动地的确是这些女人们最真实自然的情感。导演宁瀛说,这部影片的台词只是有个大致的框架结构,具体说什么全凭这些非专业演员自己发挥。于是我们有机会听到她们真实的情感表露,和那些掺杂着个人真实经历的自白,当然,还有许多真实的泪水。
最后,就连一向坚决反对摄制人员在拍摄现场不冷静地“入戏”的宁瀛自己都“一边拍一边掉泪。”
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只是这真实中饱含着苦难。
或许,藉着这部电影,藉着真实地宣泄,这几个现在极为成功的女人又重温了一遍过往岁月中那些本已被遗忘的伤痛。回忆中,那些早已给时光的尘埃掩埋住了的伤疤又一次被掀示开来。纵然有了地位、金钱、名气,但心底的伤痛总不得消失。这伤痛,是历史、是年代,是情感经历留给她们的痕迹,之所以有些看不见,是它们悄悄藏了起来,但还是会在那里,始终在。
嗯,我喜欢这部《无穷动》。
3 ) 吓死男人
这里没有广告里卖脸霜的无暇美女,没有卖奶茶甜美微笑的青春少女,没有卖尿布或卖色拉油,辛勤炒菜换尿布的美妈。
这里有的是传统定义所有女人都应该羞于让人看见的东西,都被拍成大特写占据整个大银幕,老女人的大特写,粉饼下雕塑一般的大毛孔,皱纹,干瘪的嘴唇,大笑时候牙上还挂着个凤爪,难怪有人大呼女性主义恐怖片。
这里女人的年龄,在传统的影视剧里,她们就几个角色:老妈子,欺负媳妇恶婆婆,老母亲,老太后,慈祥奶奶等类似角色。可是这个电影里,这个年龄的女人却不是以上任何一个角色出现。
她们只是老去的少女,她们像小女孩一样的开玩笑,玩游戏,唱儿歌,回想自己的爸爸,妈妈,回想小时候的家庭生活,回想自己的男朋友,前夫,一个又一个的情人。老女人一脸凹凸,阴影里抽着烟,可她还被唤着童年的名字:妞妞。
这是一群活过的老女士,她们不是一蹦出来就是谁的妈,谁的奶奶,谁家的老奶妈,谁的恶婆婆,她们是曾经活过的人,从小女孩,到四十岁更年期的老少女。和所有男人一样经历过文革,改革开放,经历过性,她们还幸运地海外云游过,她们还幸运的拥有很多东西,金钱,小狗狗,四合院,她们曾是小女孩,是性感的少女,也是妻子,情人,还是商人,老板,艺术家!
但在世俗眼里,她们无奈都只有一个样子,老女人!还是被丈夫抛弃的老女人。
但是影片最后,几个女人犹如大佬一样昂首阔步走在大道上的时候,我仿佛感到:对!老女人!茁壮地存在着的老女人!!
这是几个活过的女人的故事,她们这样的形象出现在影视剧里,是少见的。可是在现实的世界,有千千万万的她们,茁壮地走在大道上,她们的经历和感觉,都懒得告诉你。
4 ) 坏是坏在要公映
如果不需要公映,电影是否还有意义?
如果不得不公映,乃至不得不剪掉太多,不得不编造出一条所谓线索,不得不让媒体肆意歪曲。。。那么公映对于电影差不多就是自杀。
我看了楼上所有人的评论。惊讶于,我们这个世代的落差——即便是同一个“中年女性”的群体之中,落差也是惊人的。这样生活的女人毕竟是极少数。这部电影选择的几个女人都不属于老百姓,最后,当某些普遍性的中年+女性的情绪落实到她们的言行时,便必然显示出另一层落差。但这层落差其实是好的,有了钱、地位、西方教育、充分的男女经验。。。到了最后,心里还是有解不开的心结。情感的软肋。
我觉得与其说这是部聚焦于中年女性情感淤积状态的电影,不如说是一次典型的对80年代的怀旧。
所以,什么“谁动了我的老公?”、什么“闺蜜当中的情敌”、都是导演和观众自己给自己设下的庸俗圈套。真不如法国电影那样的洒脱自然。这条主线索,是最失败的败笔,极大的、莫名的、无效的定义了女性的狭窄心境。不如没有。
看完的感觉,好像是太多精彩的、意味浓郁的东西没地儿搁。只叹所谓的“主线索”天生孱弱。其实就是感觉有点浪费了。
中年。老年。就是恐怖的。更何况,我们还指望着爱情。也可能,爱情不过是占有的另一种形式。
观众在巨大的屏幕前看到被放大的自己、她人、就感觉受不了了,直骂这是恐怖片,简直就像是另一个皇帝新衣的场景。我个人很欣赏这电影里的直接了当。鸡爪也好,笑话后的狂笑也好,都TMD太真实了。我在无数饭桌上看到这样的情景,却不能理解为什么观众会觉得难以接受。
在这个电影之后,我还看了《阿司匹林》。我感觉后者就是一个典型的矫柔造作的片子。那里面的所谓“饭局”才是假得让人想吐。根本没有那个圈子本身的苍白和造作,将饭桌上的人际关系描写得那么道貌岸然,实在缺乏意义,只沦落为电影口白中的一个静态插图。与此相比,我岂不是就该盛赞《无穷动》的饭桌和茶余饭后之直白嘛。
那苍凉灰色的四合院,我想,才是寄托了所有怀旧的视觉容器。导演给了两轮、三轮全景,再给了N遍红门、院落、风铃的特写,每一次推进,都让人越来越明白:所有回忆都出纳在这样的四合院、这样的成长背景,而她们,和这院子本身一样,尴尬地处在当代的城市里,连外遇都是那么没创意。
而爱情,这个在此被曲解的主题,彻底被所谓“情节”糟蹋了。事实证明,电影不该迁就于观众的需求,否则就是沦落。当然,考虑到宁瀛导演此番创作的前提即是即兴,所以,可能这件事情就属于那种“越描越黑”的倒霉案例。我很想看到没有剪辑成公映版本的版本。
这里其实虚虚实实地暴露了三个女人的情感“情结”。拉拉的问题在于和入狱的父亲之间的关系;勤勤始终走不出和男人之间的失与得;妞妞则面对感情在不同年代、不同对象面前的失落。她们的处理方式也都那么好,那么鲜明地成为对比:拉拉用音乐和文字;勤勤只有在梦境中坦诚,在现实里尴尬。
即便本意是要揪出那个睡了自己老公的女友,但结局,是每个人在荒凉的春节假期里、在封闭的四合院和回忆中,揪出了自己藏匿到中年的心结。她们的爱,都不在当下。
什么女权。媒体连新词儿都造不出来了。只能张冠李戴。
当然我也只是粗粗发表意见。我没有能力为那个年代的伤感撰写论文。
5 ) 北京妞儿们的真实故事
看了大家的一些评论,没有说到我心坎儿上的。于是就让我这个北京小妞,老说说这些北京老妞儿们故事的感受。
我很喜欢这片子,里面有这浓浓的北京味道,从语言、建筑、装修、字画、色调……统统的都是北京的原汁原味,起码我心中的北京就是这个味儿。她们的调侃、幽默和讽刺也让我大笑,平日里大家也是如此调侃的。我祖上虽然不是什么书香门第,但在北京这个环境下,在八大学院这片儿长大的我,超级喜欢看书。也看过洪晃的那本《我的非正常生活》,了解她对于北京的那种情感。谁家没有几十个毛主席像章呢?小时候那些都是相当宝贝的!老唱片我家也有,我也条大绳儿,北京最常见的鸟,就是麻雀。四合院的色调就是那个样子,比较暗,厚重的感觉和北京的文化一个样儿。
在来说说他们对男人的调侃。这个一直没出现的“George”只有一张照片,带着眼镜的儒雅男人,“弱智”这个英文名字其实并不是讽刺男人的,我个人认为并没有太大的讽刺意味,就和“黑麻杆”一样,一个只属于某人某时代的代号。mind fack,这词儿用的妙。中国男人的含蓄就在这里,这也是讨好全世界女人的制胜法宝。女人都喜欢浪漫不是吗,知道假模假式也还是喜欢,好的就这口儿,乐意!有些人想聊德国哲学、意大利电影、法国革命还不知道怎么聊呢!这不是扯淡,这是文化内涵,你学了吗?你以为学习很容易啊?
说勤勤,演得挺出彩儿的,那种脆弱神经的紧张劲儿,非常到位。出了冲儿,让她讲故事那段最感人,一开始很搞笑,后来是辛酸,再后来完全的真情流露,整个故事也是从这个位置,从笑转型为哭的。我也哭了……后来讲妹妹,讲爸爸,讲那些过往,很真实,过去的日子就是那样的,过去的人也是那样的,随着她的回忆,哦,应该是她们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过去70年代生活。从她身上看到很多中国女性两面性的挣扎。得知妞妞老公死了,她哭,其实是触景生情,她是哭自己,哭他的日本老公。
说拉拉,脸画的超级白,有点儿像个游魂。写信她的可能性最大,但这不是重点。妞妞直接问她的时候,她回答得很清楚,对她来讲,没有明确的界限,她不受世俗的控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后来就跟她们3个一直脱离,没去阁楼,也不看电视。自顾自的回忆、沉醉,直到疯掉……
很多细节的东西是要靠自己去体味的,在北京政治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才会如此的有张力,也难怪很多人看不懂,这毕竟是小众电影,不是谁都能看得懂的。
最后三个女人走在大路上,一切都变得明亮了,那是大年初一,一切都是新的了。这意味着,无论我们的过去是如何的无奈、灰暗,但依然要去生活,依然要继续的前进,路很宽也还长。
6 ) 来说点反话
看了那么多骂的文章,原以为真是部怎么向男性挑衅的电影,什么女权啊,什么粗口啊,调侃男人啊,以为洪晃她们怎么个装疯卖傻地搞怪法,搞半天是部伤感的正片,真不晓得那些个骂它的男人到底看懂个什么??
女权?女权在哪呢?动不动说女权的恐怕男权得很.其实片子里调侃也就那么一点点,换了是男人作同样的调侃(如"手机"),保管博得大家开心大笑,但现在女人一调侃,男人却受不了了
觉得片子拍得很好,象是在拍我的朋友,虽然我并没有这几个朋友。“演员”长得真实演得也真实,情绪更真实,这业余演员真的完全比得上专业的,哪天宁导或徐导相中我也让我去试一把?反正我相信她们,会拍出我想被拍出的。
女人看女人拍的电影确实是不一样啊。
对刘索拉的拉拉印象更深刻些,也许是那两段独白的效果吧,或她身上“艺术”的特质更多一些吧,很出形象。相比之下唯一的专业演员李勤勤倒显得要次一些,长相说话都有点傻。
结局挺悲的,疯了一个(不是妞妞而是拉拉),看到马路上晃荡着的女人中少了一个疯掉的那个,真的很伤感,和徐静蕾《一个陌生女人来信》有点相似的伤感
还想说,音乐也很好.以前从没接触过刘索拉的“艺术”,怕前卫的东西看不懂,现在看来,我倒是在一片骂声中显得够前卫的了?
前半部分很吸引人,越到后面越乱,我不喜欢电影偷梁换柱偷工减料
女性主义恐怖片。
这属于北京大妞儿版的法式电影了……其实文学性很强,有些地方甚至强到有些匠气了,比如鸡作为一种象征,不管是一开始的杀鸡,还是那一幕著名的各怀心思吃鸡爪。不过看这种片子就真的想感慨风气的倒退,现在连个网文都要在开头声明男女主角双处了。洪晃的侧脸其实很好看,正脸不够好看的原因还是太宽……这片儿有点儿像女版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群昔日特权阶层的孩子,在昂贵的四合院里躲进小楼成一统,但依然有非常真实的人生哀愁要面对。
嘿嘿,洪晃这女人牛刀小试就比凯歌哥有力道
配乐还行,因为刘索拉的缘故;就一个会念台词的,因为李勤勤的缘故;基本上是个烂片,因为洪晃的缘故。
放到现在再拍一次就是,四个布尔乔亚中年上海文艺女性在Shelter蹦通宵,出来抽了十次烟,用虚无的过往回忆试探谁偷睡了那个被小圈子领导包年的艺术鸭,捅破窗户纸后动情最多那个断片给叫车抬回家了,剩下三人踏着没车的大马路去搓早茶,眼神里除了困还是困。
后半段儿还行 前半段儿太假
看着片子的过程里,不断与去年夏天在烧烤店里听@荔枝三千 和她们宿舍的姑娘们胡侃的场景发生有趣的互文关系真好玩儿~
宁瀛在意大利学的电影,但这片子看着波兰味更浓些,整部片子都浸在焦虑、疏离、空旷的情绪里,刘索拉的配乐更增加了不确定性。作为导演,宁瀛挺酷的。剧本也挺酷的,四个老娘们儿挂念的老爷们儿,其实是去弄十几岁小姑娘了,这不公平,当然很多老娘们儿也醒悟了,也去找十几岁小伙子玩去了
别看糙,其实特讲究。然则我还是被雷哭了……
这片子太先锋了,现在一回想起来,还满脑子都是洪荒、刘索拉她们几个啃鸡爪子的画面,真没见过这么玩儿的。。。
D / 宁瀛根本拍不来这种本应内蕴很强戏剧性的本子,这潦草的关系没建构起来就灰尘一样吹没了。以往作品中执行力最高的就是表演,这回几乎全线崩,人物之间互动感无限趋近于淋,活脱脱低配中年京味儿小时代。然而即便看到翻白眼还是有不少反常规的、生猛粗粝的作者性段落撑着,愿意为了啃鸡爪给个及格分。
喜欢看她们吃鸡爪
整个人都为之一振!看到了一个作为观念艺术家、作为影像实验者的宁瀛!宣传自己是女性电影的《送我上青云》充斥着惺惺作态和无病呻吟,而真正在“冒犯”男性观众的《无穷动》则迸发出市井的乐趣、日常的哀愁与深刻的痛苦。是知识分子臭显摆出的最高级的段子电影,是最自如的职业与非职业演员们刻意地表演精明女人之间的较量。摄影越简陋,空间越贫瘠,机位越怪异,配音的瑕疵越重,就越是能反映出电影在混乱中建立秩序,然后再把这秩序打破的决心。关键在于,镜头里的她们大方地袒露丑态,而在灵魂的触动面前,她们不算计、也不关心来自他者的凝视。最后的狗血几乎是意料之外的必然,不然还能怎么结束这一切呢?那个清晨在北京街头的行走,太存在主义了,太特么虚无了。牛逼。
挺神,虽然不值5星但肯定够4,加上对这样不循规蹈矩的推荐便是五星了。看似是个抓小三的游戏,实则更是一场心灵独白,可以归为文学电影,用一种文学的手段在做电影。看了著名的鸡爪段落,听勤勤讲日本丈夫那段几乎泪,洪晃说自己的时候也很聊天。五位女人演得都很有意思。女人到了那份儿上就没有年过了
下次再吃鸡爪心里会想什么?
好电影,虽然男人恶毒地攻击她。
隔了这么多年重新看,一部多么寂寞的电影。也是很独特的一部,几乎没有同类。
伪艺术,做作,演技拙劣,导演能力有限
不太讲究,但是好看,大概是能够触碰到内在的情绪。擦边了她们的年代,所以能get到那种冲击下的疯癫,有钱,有闲,精神空虚或者茫然,完全不是一个群体,或许因为北京城的滤镜,还是能沉浸到氛围中,并且有一种雾气蒙蒙的沧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