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和东北两地的演员合演的一部电影,感觉全程都很尴尬乏味,尤其是戏中戏的那几段。粤语和东北话两种方言交织在一起,却产生不了任何笑点。说真的,吴镇宇的表演真的是影帝级别的,但是他的儿子似乎不太会演戏,动作语言的表现能力都与其他一起合作的专业演员明星们相比,差了很大一截,拖累了全片的观影效果。
最近把古惑仔系列重新回顾了一遍包括番外的谢霆锋版和十三妹、大飞哥、山鸡友情岁月。也顺带看了号称原班人马的《黄金兄弟》和客串的《煎饼侠》
唯一觉得遗憾是没有靓坤的独立番外,刚好想起还有这么一部,其实这一部里面的有些情节很古惑仔,尤其是在浴池打架的镜头和结尾大街上的巷战,感觉就像是喜剧版的古惑仔番外篇。
其实可以理解为吴镇宇拍了一部喜剧版的《古惑仔番外篇:靓坤》剧中的大B哥和任达华的话事人都是当年的人设,在这个年代翻牌和补拍古惑仔已经是不大可能的事了,所以这一部只能用喜剧的方式讲述一个失忆后的黑帮老大的故事,还是很热血。
其实把喜剧的元素去掉,把戏中戏的剧情改成正常故事套路:靓坤被大飞陷害坐牢八年后儿子成为了童星,靓坤想重出江湖,先去球场招小弟夺地盘,再去麻将馆找大B哥叙旧并赢他五百万拿下麻将馆,之后再重蹈覆辙打架混黑社会的时候儿子的一番话让他回心转意只想开个茶楼退隐江湖,但大B哥知道后暴躁如雷要赛马最后到帮会找蒋先生和几个老大和解,俩人和好如初,接着阿鬼的人来麻将馆找之前藏在关公神像里的钻石,但钻石早已被大飞顺走,阿鬼的人绑了靓坤的儿子要求三日后交出钻石,靓坤大怒,三日后绑了大飞新仇旧恨一起算,在大街上与阿鬼的人当面对质并杀了大飞,最后自刎说出一句后悔加入黑社会并且劝人行善的话《友情岁月》响起全片结束.
如果是上述我写的剧情这样的话更符合古惑仔系列风格和精神劝导大家不要加入黑社会以及坏人是没有好下场的。不过就是会和《九龙冰室》有点雷同了,但也接不上《古惑仔:人在江湖》的剧情了
最后,片中多次出现《友情岁月》这个BGM情怀拉满,如果能让郑伊健陈小春他们像在煎饼侠里最后客串一下就完美了.
今天把国产电影《转型团伙》看完了,感觉真心不好看,剧情设计可以说是乱七八糟,结局也是意义不明,虽然是个喜剧但是除了部分无意义的笑料之外,本作实在是感觉不到任何深度一点的东西,导演的细节表现手法,除了那经典的工具箱降落镜头之外说得过去之外,其余的可以说是稀里糊涂,电影完全不推荐观看。
之所以看本作完全是因为赠送的电影票,因为在没得选择的情况下只能观看了本作,看完了之后的感觉是——要是我知道这部电影是这样的我宁可不要这赠送的电影票!
本作讲述了某个过气明星宇哥饰演黑帮的过程中,因为意外事故脑子被撞坏了,他以为自己真的是黑帮老大,而后竟然稀里糊涂地当起了黑帮老大——不过这也是得益于他以前的生涯,他还是个练家子。又因为其过人的运气和麻将实力,他赢下了麻将馆而后将其改变成茶餐厅——因为这个用心险恶的假儿子,剧中的这个小童星实在是没任何看点,先不说颜值无法得到大众认可,其演技也实在是无聊透顶,我都不知道他在电影里有啥看点,而且导演将这个角色插入在里面,实在是影响观影体验。我觉得观众去电影院看电影肯定是多想期待一点欣赏的东西,或者至少是有意思的东西吧,反正看本作的过程真是让我有点煎熬,如果不是乔杉等人出现点亮一下气氛的话,我真是想半途离场。
总的来说本作实在是无聊透顶,没啥内涵,拍摄技巧也比较差,还好男主角的演技在线,其他人员大概就是打酱油的,至于黑帮部分的剧情就不说了,完全是鬼扯淡的感觉,结局高潮部分倒还不错,反正总的来说电影是大坑,谁看谁知道,这种烂片千万不建议购买电影票观看,如果是赠送的而你又没啥事的话,去看看倒也无妨。
于是本作就看完了,但愿以后不要在电影院看到这样的稀烂的玩意儿,谢谢。
以上就是对于电影《转型团伙》的简评了,谨此纪念。
采访吴镇宇的时间很晚。被不同记者轮番轰炸了八九个小时,他的疲惫感如同香港大街上越下越急的豪雨,瓢泼得避无可避。
饶是如此,他依旧愿意强撑着破漏的雨伞,还往你头上遮挡一二。
他一如地搞笑,笑里藏了一种毫不圆滑的世故。他也一如地认真,真中收了一份绝无应付的诚恳。他的豪情有一丝悲凉,他的清醒又有一种傲骨。
他真挚到毫无遮拦,让人心生一种夹带崇敬的保护欲,想要在早已衰朽的江湖上,为他肝胆一回。
他说,“不要计那么多成就”。他又说,“我们可以自制一些很开心的人生”。他在签名旁画了两个包子,资深粉的印证,每个包子都笑得灿烂。
吴镇宇在《转型团伙》里演一个明星,过气也就算了,角色还非要叫吴镇宇。“自嘲嘛。人家没黑你,你首先自黑。”
自黑起来的吴镇宇,是不留余地的。
他评论自己的喜剧天赋,不过是“比没天分的有天分一些”。有人说他“有烂片,无烂角”,他就说,“我每部电影都好烂的。”
事实上,单说喜剧表演,从他早期的《卡拉屋企》(1991)、《难兄难弟》(1997)就能让人笑到当下。而从《一个字头的诞生》(1997)、《枪火》(1999)、《无间道2》(2003)一直到《逆流大叔》(2018),好电影他也不知拍了多少。
他的不留余地,其实无意中另辟天地。在自嘲背后,能把人撑起来的,还是演员最基本却也最珍贵的修为。“其实拍电影的时候也不知道有没有观众,但不管烂不烂,自己都要享受、尊重表演”。
他举了个例子,要像《梅兰芳》(2008)里的十三燕(王学圻饰)那样,上了台,哪怕一个观众都没有,也要尽力唱得技惊四座。
这次陪他一同站在台上的,还有儿子费曼。
换作其他人,兴许这噱头要被拿来粉饰,再大做文章。毕竟这几年里,费曼只在吴镇宇主演的《脱皮爸爸》(2016)里露过面,而在当年热度很高的《爸爸去哪儿》第二季(2014)里,他们也是热度很高的一对。
结果一问2016年拍摄的《转型团伙》是不是趁热打铁,吴镇宇先笑一轮,“那时候啊?本来也没有什么热了”。
不是“要拍一部他(费曼)喜欢的电影”,是要拍“观众喜欢的电影”。管你会否幻想这是父亲送给儿子的一份礼物。
要问哪场对手戏让他享受或感动,吴镇宇会说,“没有哦”,因为“剧情需要多于我们的生活写照”,费曼同样是被要求做回电影里的角色。管你是否把戏中的假父子幻想成戏外的真父子。
终归不是所谓的“专业童星”,吴镇宇直说费曼不具备那种说哭就哭、说笑就笑的技能,而这个新手以为电影如同综艺,以为摄影机会追着他跑,以为任何表情都能让别人开心,玩性上身,“就让他更不适应这个电影拍摄方法”。
能这样说的,除了吴镇宇也没几个了。其实童星在他看来,拍电影就是工作,也只能是工作,未必留得下多少美好回忆。再说,他也很清楚在片场上,童星会被如何对待。
吴镇宇太懂父爱的斤两与用度了。对费曼的爱与保护,从来不是把他小心翼翼地搁置在童话的堡垒里,彻底屏蔽现实的芒刺。
当年录制《爸爸去哪儿》,费曼很不熟练地穿鞋子,他就在一旁漫不经心地看,不着急帮忙,也不觉得有必要帮忙。有人说费曼跟旁人互动不多,他也只是淡然指出不是“不会和人沟通”,只是“不愿和人沟通”。
“因为我也是这样,所以我理解。”
吴镇宇的嬉皮笑脸实在是种很风霜的豁达。吃过的亏与苦,藏在细细的纹路里,平静时不大明显,但一笑,就咧成了表情的景深。
拍电影有些桥段无法通过,有些补拍无法实现,词不达意也好,孤掌难鸣也罢,总信奉求人不如求己的吴镇宇把遗憾看得云淡风轻。很多话,当真不用说得太明白。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倪永孝这句经典台词,吴镇宇嘴角带笑地念了两遍。
但凡能有多点主动权的,就亲力亲为,比如《京城81号》(2014)、《逆流大叔》和《转型团伙》。至于其他电影,吴镇宇笑说,“难道有人找你拍片,你不拍吗?”
当年拍戏,警匪片连着拍了几部,反派连着演了几回。即便在同一个类型中反复出演,他也无所谓。
但妙就妙在,再重复的角色,每次演都有微妙的差异,再烂的剧本,也都有高光的飚戏时刻。
非要说不想拍的电影,只能是“不给钱的电影”,所以被问到拍电影什么时候感觉最幸福,他的答案是“收钱的时候”,被问到希望观众从哪个角色开始认识吴镇宇,他就会讲,“没关系的,买票就好”。
很少演员能“市井”得如此诚挚与可爱。但笑话表层下的清透与踏实,熟悉他的人,都能轻易解读。
以前他拍戏,《9413》(1998)的垃圾工厂、《自从他来了》(2000)的教育体制等等,都是反思的基点。《转型团伙》里,电影行业长年累月的轻浮、势利、不公,资本与创作之间的对峙和妥协,全都能找到注脚。
在喜剧里放入现实的佐料,吴镇宇形容电影这“炒杂锦”才能有中心思想,也算是给自己一个讲故事的动力。不过,以前说得太直接,方法错了。“电影应该是娱乐了观众,让他自己回去想。”
又或者,就纯粹是让大家放松一下,“你没理由让观众那么辛苦地去理解你要做什么,又不是写影评”。但能不经意地,恰巧在心中点着一些火花,那也很好。
泡在娱乐圈这么些年来,有些故事,也就不只是故事。
投资方觉得电影市场萎缩了,有些好剧本被搁置,资金被撤走,某些电影的生存空间被挤占,又或者,因为发行公司不发行,有些电影基本上没有面世的机会。他很痛心,可也没有足够扭转局面的话语权与财力。
只好笑一句,“可能要等吴镇宇再红一些才行”。
《转型团伙》主角的“过气”,往大的说,是一个时代过去了,往小的说,则是一个电影片种式微了。吴镇宇笑说,“我怎么还拍得了‘古惑仔’呢?”
把忠肝义胆印到无数人青春记忆里的《古惑仔》系列早就结束了。可一听吴镇宇家珍般地数球场、麻将馆与桑拿浴室,数爆樽、晒马与旺角枪战,恍惚间,消失的光阴就重新在风里聚拢,耳边满是嚷嚷的人声,以及刀棍划过栏杆的轰鸣。
《黄金兄弟》(2018)是郑伊健、陈小春们对那段岁月的集中怀恋。而他在更早的时间节点上,拖回任达华,让《转型团伙》里的吴镇宇,再演了一回《古惑仔之人在江湖》(1996)那个飞扬跋扈的靓坤。
就当是一个珍而重之的道别,向时代,向片种,也向那些纹身一样常相随的角色。
对一代又一代的观众来说,哪怕没有亲身参与种种电影事件,但见证过那样的光景,也都是梦中人了。他们想让演员重现如今只能在电脑上看到的风华,有些凭栏不放手的意思,可千帆已过,自己也忽地看山不是山了。
可不想醒,也要有醒的一天。
很多人还没开始认识港片,就已经要去“缅怀”,崭新的电影国度里又找不到想要的北。问吴镇宇,他很朗然地笑几声,“不怀念,有什么好怀念呢?这个好像不是我的性格”。
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投资者觉得世道不济的那些年,吴镇宇会看到许多新的表达方式、电影种类惊喜出现。
《无间道》(2002)被誉为救市之作,大获成功,才有了塑造出倪永孝这一经典形象的《无间道2》。又比如《旺角揸Fit人》(1996)、《枪火》、《爆裂刑警》(1999)、《朱丽叶与梁山伯》(2000),哪一部不叫人耳目一新?
只不过,“都是‘俱往矣’,还是要再生产一些东西出来才行”,吴镇宇强调,“创新才是最好玩的一件事。”
最近《卡拉屋企》被翻出来重播,吴镇宇回忆起这部充满狂欢精神的TVB长剧。一会儿回到《水浒传》,一会儿又会面对镜头说话,“我想这些在当时都挺有趣的”。
再后来,他跟黄子华、张达明大玩栋笃笑(源自西方,类似相声的表演形式),推出了《须根Show》(1998)和《须根ShowⅡ》(2000)。在光鲜被置顶的都市,以拉渣胡子大行反思与揶揄之能事,这也是他心心念念的一个创新。
2019年是他眼里“转型的一年”,“最好玩的一年”。要拍到没人看才停的孙悟空不是谁都有机会去演,但更不是谁都要演,每部电影的票房都是猜不到的,传奇在随时随地创造。这真是个让人振奋、愉悦的电影时代。
前段时间他想拍一部励志的运动电影,正巧碰上有了剧本却还没找到主演的香港新导演陈咏燊,坐下来聊对了嘴,不计片酬地加盟了纯港片《逆流大叔》,是给自己一些新碰撞与新活力,也是给接力的电影人铺路。
《转型团伙》也是他创新的方向,在这部电影里,吴镇宇尝试跟乔杉、文松、衣云鹤合作,“展开一些不一样的友谊”。
他们都是看港产片长大的,表演上没有什么地方需要刻意融合。电影也不是所谓的合拍片,有语言上的分别,却没有笑点上的差异。吴镇宇形容,就抖包袱来逗乐。
谈到故事的走向,他眼里都是光。“就是想表达得很有吴镇宇性格,疯癫到观众不会在意你身上怎么会有那么多武器……哈哈,我就是想要这样,从头癫到尾。”
不知道这样的小格局电影,能否成为观众对口的良药,但至少,被工作体制牵引的演员,从中找到了主动的兴味。
以前他有过一个公交车的譬喻。很多人有私家车,有更快的交通工具,但你没有人脉,就只能等候公交车,不知道什么时候入站,不知道是否风雨交加,更不知道能否挤上去,但有机会上车了,就能驶向终点站。
这么多年了,吴镇宇依然等候抵达目的地。到时就可以证明,“一路以来吴镇宇说话和做人的态度都这么不妥协,是对的。”
(原载于《电影》杂志与“电影杂志 MOVIE”公众号)
利益声明,猪头一枚 比想象中要好看很多,至少从头笑到尾 很喜欢开头坤哥声线的友情岁月~ 吴生大人的样子超级帅,片中处处透露着自黑和自我讽刺~可能有的梗大家不知道就会觉得不知所云吧,但始终懂得人就会懂得。 大场面晒马戏份,惊喜是华哥的出现,黑西装谨慎的脸,思维闪回的是枪火里面华哥和五位保镖见面时的感觉也有放逐里面玻璃房子那里的感觉。 这个电影还一个惊喜是全程原声,国语粤语无痕迹切换很过瘾啊。 喜欢看老吴身手敏捷揍人的部分,帅! 费曼的部分略出戏,但真。本色演出。感觉最大的缺陷反而是他的台词部分,有点不和谐,试想一下如果给小曼配个音或者会更入戏。 这次其实有被吴生的演技电到,当“宇哥”失忆之后入戏极深的感觉,和过气“宇哥”的略显浮夸,切换的很萌啊。 其实这个电影的结局让我想到了《冲锋车》的设置,意外的有真坏人的加入,把坏人拿下抓住。这个电影其实是充斥着黑色幽默的。华哥作为揸fir人出现,但不是来平息火拼,仅仅是甩出个锅。
当坤哥出现在球场,足球可乐齐聚,不得不让人想起那些年的《古惑仔》,只不过这次坤哥不再是欺负靓仔的老大,变成了教训牛氓的大佬,三下五除二打飞一圈儿流氓,最后还教育一句“欺负小孩子,老婆婆,吃饭不给钱,那是流氓”
电影里面提到的《情陷吴哥窟》,某吴扮起了和尚,又有尼姑的出现,又会想起《Palma's tears 》嗯。。
这不是个很好看的电影,甚至如果不是因为可以get到其中部分笑点,都不算是个好笑的电影。诚如今天散场时坐在我后面大哥那句“介都si嘛” 但于我是个好笑的电影,多谢它给我带来了一个多小时的笑声。
这电影是怎么能放出来的,这是个什么电影?不符合逻辑,太假!演技太差讲谁谁清楚我以前都不会去评价电影这是真的第一次让我特别下一个豆瓣来吐槽这部电影我真的是不知道怎么能拍出来的放映的???????????????我真的是看得想吐真的要吐了为什么会那么想让我死??????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逐梦演艺圈我给了一星,这个片子我意识到一件事,为什么不能给半星,编剧不及格,演员不及格,完全没法看,尴尬到极致,说实话免费给我看我都觉得浪费时间,毫无逻辑,毫无结构,编剧是投资方亲戚吧,建议这种编剧永世不得录用,直接进入圈子黑名单,这不院线电影还不如一部网大,这编剧是特么的小学生吧,还居然有编剧助理,编剧我真的很想说,我吃柠檬,你们商量,简直是乔杉演绎生涯的一大污点
披着喜剧的外衣,吴镇宇请了文松和乔杉,这二人也的确做到了搞笑。但是主角吴镇宇和费曼搞笑方面全程尬演不知所谓,正经起来居然还不如文松有文艺气质。吴镇宇也真是,你想拍喜剧就老老实实拍喜剧,喜剧演员请的不错,那就在剧情上下功夫多点搞笑,结果搞笑部分惊鸿一现转瞬即逝。做文艺片就深沉点有点内涵深度。做正剧就一本正经,结果强行煽情到令人发指,大鼻子泡搅拌搅拌可以直接炒鸡蛋!这剧没法细看!演员不错,剧本不行!导演更不行!
其实idea并不差,就是成色不好。小男孩的演技太差了。吴镇宇还不错。全片的笑点不够,我只在最后的冲锋枪那段笑了。其实可以拍的更好看。用古惑仔的梗比较克制,我觉得还挺好。至少用梗不烂俗。
想不到吧,抄袭煎饼侠都还可以拍得更烂!!吴镇宇一说国语好像就根本不会演戏了,他儿子更是完全没开窍不懂演戏,看似对自己人生的总结或者黑帮片致敬甚至迷影彩蛋之类的东西也全部停留在最表层,既然压了两年了还不如一直压下去算了
不出意外,是烂片。
这电影最大的看点是一度让我认为科波拉拍电影前是唱二人转的。
时隔多年后再度自导自演,以喜剧为切入的吴镇宇,并没能为观众带来多少欢乐,相反不论是其将南腔北调的笑星聚合,还是自以无厘头的幽默,都只是使电影显得烂俗无趣,而于此中所缔结的父子之情,能感动的或许也只有携子玩票的吴镇宇自己。
只因为吴镇宇看的。
文松饰导演,导演是吴镇宇,吴镇宇饰坤哥真有意思…
吴妈这戏烂成这样,也不出人意外,他自导自演的电影,大部分不忍卒读,而且有些逻辑都极其混乱,不顾角色本身的性格,行为完全随着导演和编剧的想法走,真是习惯了,而且这帮香港演员现在就会消费情怀,感觉观众好像被当成傻子一样。即使很喜欢吴妈,也要这么说,再一个,吴镇宇的孩子太不会演戏了
把钱以费曼的名义捐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不好吗?为什么要花这些钱来拍这部片?这样伤害自己也祸害他人的行为真的不可取。
我他妈起个大早看了个啥!!!!!
吴镇宇因为这片儿的宣传缺席金像奖颁奖礼???主要是我也没看到有啥宣传啊???这大概从侧面印证了:「金像奖已死」。
对不起吴妈,今天看了点映,是为了见你本人,电影我真心无力吐槽,不知所云,作为你的粉丝真的很心痛你还在拍这种烂片,还有不要带着费曼出来圈钱了。
年度烂片了。可别糟尽《教父》了。能看出吴镇宇想对影视圈种种乱象的讽刺与吐槽,可实际情况是,这部电影本身就很胡闹和草台班子啊。全程胡来与尬笑,粤语和东北话并行。费曼的表演也非常可怕,吴镇宇在表演部分倒是正常发挥,还时不时致敬自己。
童星演技太差了,其次是赵家班的文松。
拜托镇宇兄踏踏实实挑本子,扎扎实实拍戏,本就拥有影帝的光环啦,就千万要爱惜自己的羽毛。不是每个人跨界都能成功的。人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但呈现出来的就是十三不靠,一通乱套,真心对不住一票实力演员啊。
恭喜吴镇宇导演《转型团伙》提名2019年年度十大烂片
吴镇宇心里还是有些想表达的,要说港片情怀,恐怕他最深。几颗星送给再次擦肩金像奖的他……
笑点太勉强,笑不起来。封面看见文松才看的,结果文松在片里也挺无聊的。知道吴镇宇想带着儿子圈钱,但是得有个底线吧?孩子演技真的太差,生硬,无法入戏。整个影片就俩字形容:无聊
也不是很烂了~作为喜剧,笑点还是有点了~很少~~人物风格也很明显,文松大变样,但依旧是那个文松。。每个人讲话都感觉有点小吃力,跟念搞一样
父亲有热情没有导演天赋,儿子没热情也没表演天赋,老吴还是好好演戏吧,费曼还是好好减肥吧,文松意外的有点帅,人生就像一锅乱炖,永远不知道下一筷子夹的是什么,吃过了,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