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请你一定,一定要温柔的对他。
请對待你的爱人,如同愛你的小孩。
这个片名《Little Children》翻为《身为人母》 还是颇到位的。
感觉片中更多的是从女人的角度如何来看待男人(這個孩子)的问题。
这几个男人的角色:
Brad:拥有一个美貌和事业兼备的妻子,但是对于一直没有拿到律师执照在家带孩子的他来说,她妻子更像一位有距离感的母亲。这位母亲对他寄予厚望,爱他但是忽视他的渴望和理想,甚至一个小小的愿望:一只手机。作为男人,这种窘境可想而知。
Richard:虽然已经是二婚了,却不可救药的迷上了色情网站,那种不可自拔的状态,如同青春期的孩子。此种情况因为发生在一个成年人身上而却变得猥琐、不可理喻了。
Larry & Ronnie:两个同是犯过错误的成年人。成年的犯错,是不容易被宽恕的,哪怕自己也是个有错误的人,也很难体谅别人行为。就像Larry 对待 Ronnie的态度,歇斯底里。
而再回过头来看看,他们的爱人是如何对待他们的,Brad的妻子象一位望夫成龙的母亲,让人窒息。Richard的妻子也就是Sarah,对这个丈夫前妻“遗留”下来的大房子没有丝毫感情并且深深厌恶丈夫的行为,当然更缺乏沟通的耐性了。Ronnie的母亲,是个很重要的角色,对于全剧。Ronnie在别人眼里是可恶至极、应该被阉割的变态狂,就像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得而诛之。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有一位如此爱她、信任他,温柔对待他的母亲,令人感叹又怜惜。的确,母亲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也是最能唤起人性的最初美好。
男人,不管不變成大腹便便还是白发苍苍,其实都有小孩的一面,喜欢刺激叛逆,爱幻想,喜欢被称赞,容易犯错误;然而女人更愿意看到的是他們成熟稳重、坚忍高大的一面,而无法接受他们小孩般的想法和行為。
是的,小孩都会犯错,但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因为这样的对话,男人不想长大,不愿意长大,其实永遠都在成長中。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如母亲般无条件温柔的对待他的爱人。
席慕蓉是不是也說過, 如果爱上了一个人,请你一定,一定要温柔的对他。
2 ) Little Children——美国中产的理智与情感
影片中对“包法利太太”的两种看法似乎各代表了传统的美国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和他们之中一些“异类”的私底下的看法。很明显的,家庭主妇读书会把她解读为没有妇女责任感的荡妇,而Sarah则小心翼翼地说“她有可能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在这个中产社区中,明显的“异类”可能只有获假释的恋童癖患者Ronnie,正因为有了他,这个表面稳定和谐的社区突然感觉到一种“责任”,即阻止异类接近儿童的责任,这种责任来自于中产阶级天生的道德感,就是说,他们认为,他们之所以是美国社会的中流砥柱,并不是他们比一般人更富有,而是他们比一般人更有道德。这种道德责任感使整个美国中产阶级都处于一种精神上的“洁癖”,说得难听点,他们是历次美国校园运动锋头所指的“卫道士”。这对一个国家的稳定来说无可指责,但落实到个人——只因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就显得虚伪而矫情。道德也是一把双刃剑(好俗套的名词),它既可以树立楷模并规人向善,也使那些被选为楷模的人群出现紧张、虚伪、神经质的情绪。
于是轮番的攻击涌向Ronnie和他的母亲,其中尤以退休警察Larry为甚。Larry曾经误杀过一个男孩,所以他有时会很神经质,他把隐藏在人们心中的对于Ronnie的恐惧挑明了,也是他间接地造成了Ronnie母亲的死亡,他再度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失去亲人的悲愤的Ronnie把罪魁祸首归于自己的神经性恋童癖,他真的如别人诅咒般,阉了自己。Larry最终意识到自己的固执与Ronnie的悲哀,影片让前者热心地送后者上了医院,这种圆满似乎有些廉价。
过犹不及的死板道德原则,最终让步于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而在另一条线索里,感情则要让位于法则,或者说不得不让位。
家庭妇女Sarah和家庭妇男Brad的干柴烈火,稍微有些电影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个故事接下去该怎么发展:相识——暧昧——上床——不停地上床——打算私奔,到此为止的诸桥段已被好莱坞如山的婚外情电影拍得没有了咸淡,只是导演的保守主义立场以及和另外一条线索的呼应使这部典型的婚外恋电影能有更多的回旋余地。虽然男主角在私奔那晚突发奇想和街边小混混玩起了滑板的情节太毛糙,太简陋,谋求圆满封闭的痕迹太重,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导演结构上的匠心:(这词本就不是特别褒义,用来形容它正合适——不是很好,但至少有些想法。)两条线索互动,以期使故事获得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叙事空间,特别是抓住两个几乎没有关联的故事的共同点——美国中产家庭的情感与责任问题——而展开叙述,确实没有东拉西扯的感觉,反而增加了主线故事(就是那个婚外恋故事)的深邃感与思考空间,这是导演和编剧最成功的地方。但不知Rose为何能再次获得提名,依我看,全片演员最优者乃男主角的身材……
结尾处两位主角都在将要私奔时受伤,明显暗示过于冲动的情感会导致家庭破裂及自身的伤害,则于导演的保守主义立场,崭露无疑。这种中庸的立场是美国中产阶级的典型情绪,可惜导演未能跳出庐山来更刻薄的关照,而是浸淫其中,一团和气地表达了一种淡漠的悲哀,不知意境更醇,还是隔靴搔痒。
博客:
http://www.mtime.com/my/Lyeast/ 3 ) 生活不是拿来嘬的
坐在公园里听着无聊主妇们的闲言闲语,无论是不善,还是不屑,Sarah一直都显得那么的无所适从。主妇们用看似很有思想的态度谈论着毫无思想的话题。即使知道聊天的名词解释就是用一堆废话拉近彼此距离,但作为一个英语文学的准博士,Sarah看起来也并没有做的很好。也许是她根本没做好准备,做好成为一个大人的准备。
把女人看作家庭的附属品,不知是女人的悲哀还是男人的。在工作日带孩子去公园的男人似乎要承担更多的目光。天天做饭带孩子作家务,然后等着妻子下班回来,作为男人,长此以往当然会感到压抑,就像……做爱时不能在上面。
两年的律师资格考试挂掉,看似背水一战却躲在暗处看滑板少年,天天都说去图书馆,却一个夏天没有碰过书。他在排斥现实中的一切,而把自己停留在虚幻中,是不是他也没做好准备,做好成为一个大人的准备。
家庭主妇们还在滔滔不绝,直到帅哥的再次出现。女人结婚后还是花痴,但花痴的要有界限,意淫不算出轨,你可以在床上把自己的丈夫幻想成Brad Pitt,但如果你当街和Brad Pitt接吻,那问题就大了,你也许会成为所有人种的公敌。
有漂亮老婆的人还会出轨吗?Brad就这么做了(我没说他姓Pitt呦)。不是因为Kathy不好,而是因为他自己不好。Brad想得到认同,而太过完美的妻子,让他自己都不能认同自己。因此他需要建立另一个世界来完成对自己人格的重新确立。重拾年少时的运动如是,找个让他没有压力的女人亦如是。
如果你发现了自己老公闻着另一个女人的内裤自慰,会怎么办?继续和好友去竞走?好吧,看来这的确是你很喜欢的运动。或许她对于这件事更多的是窃喜,因为她终于找到了让自己毫无愧疚出轨的借口。
游泳池成了他们正大光明幽会的场所,两个有家庭的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谈笑、挑情。然而吓跑大家的却是一个只身来游泳的人。关键不是你做过什么,而是别人知道你做过什么。
你相信柏拉图式的爱情吗?什么希望正常的生活不被破坏,什么希望接触只限于此,不做爱?怎么可能。
我需要的时候,你出现了,right here, right now. 看台上的欢呼,让两个人做出了冲动的决定。
结局告诉我们生活还是生活,Sarah回了家,Brad回了家,生活就是折腾一圈回到原点。
所有人都嚷着阉了这个变态,变态终于被阉了。而我们回头看看,全片最温馨的感情,却是出自他的一声呐喊。
Kate Winslet似乎有意往演技派发展,从Titanic上下来似乎就没在作为美女出现过。也的确如果要看美女我还是更愿意多看两眼Jennifer Connelly。片中的小女孩Lucy长得很精致,本想拉入我90后美女的豆列,但查不到她的出生日期只好做罢,不过小小年纪就如此可爱,Sadie Goldstein以后应该会有不错的发展。
4 ) 《身为人母(Little Children)》:生活不美好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92604823.htmlLittle Children (2006)
看这部电影只为看我喜欢的女星Kate Winslet,可是却没有想到电影本身很特别。
电影讲述一个美国社区的故事。男女主角分别是全职父母,男主角是一个一事无成的失败者,女主角则是一个爱幻想的女人。男女主角的婚姻都很乏味,充满危机。在一个公园中,男女主角相识了,互相产生了好感,并接吻了。几天后,两人都在回想他们的邂逅,于是女主角带着孩子主动来到游泳池找男主角。就这样,男女主角天天带着孩子在游泳池玩,两人关系也变得亲密。一天大雨后,两人发生了关系。同时,男主角加入了一个因为过失杀人而退休的警察参与的球队,渐渐找回了成功的感觉。退休警察还将男主角拉入一个家长保护组织,防止被释放的性骚扰犯侵犯社区的孩子,而且退休警察经常到骚扰犯的家附近闹事。一段时间后,男主角老婆发现自己老公与女主角关系不正常,可是几经侦查却没有抓到把柄。一次比赛后,男女主角终于有时间在一起了,不用担心男主角老婆的侦查,同时两人约好私奔。退休警察发现男主角与女主角亲热而失约于自己,就愤怒的来到骚扰犯家闹事。退休警察将骚扰犯母亲气得心脏病发作,在医院不久就死去了。这时,男女主角都做好私奔的准备,前往约好的集合地点——公园。女主角带着孩子先到了,却发现骚扰犯在公园中哭泣。之后,女主角又丢失了孩子。男主角则在前往公园途中,玩滑板时受了重伤。与此同时,很后悔的退休警察准备向骚扰犯道歉,却发现他已经阉割了自己,退休警察急忙将他送往医院。就这样,男主角被救护车送走了,女主角则抱着孩子在车中哭泣,一切都回归了平静。
刚才说过本片很特别,这是因为本片是一部很荒诞的讽刺电影。电影用的戏谑的口吻讲述着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将美国普通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展现出来,表现出生活不美好的一面。可以说,本片是好莱坞电影中很常规的一部反映现实的作品,独特之处则在于它那怪异、夸张的表现方式。
影片独特的表现方式在片中显现的淋漓尽致:首先,影片中低沉的画外音使得电影有一种沉重的感觉,可是影片的情节只是普通家庭的琐事,这就让电影给人一种怪诞的风格;其次,片中人物深沉凝重的表情让电影看起来很严肃,可是情节并不是如此,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同样让电影显得古怪;第三,片中多次出现的人物特写、慢拍、以及人物的场景位置安排,这些都让电影本身有一种夸张般的沉重,好似片中人物承受着着多么大的痛苦与抉择,这又使电影的整体风格更加怪异。通过以上可以知道,编导采用极具夸张的手法放大了普通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运用这种表现方式展现了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矛盾与冲突,以及人物们的内心痛苦。这就是本片的特别之处。总之,本片用反传统手法来展现现实社会,在给观影的观众带来新的体验的同时——在观看过程中我不停地发笑,也让影片可以深入的挖掘出生活的实质——生活不美好。
电影塑造的人物都生活在各种痛苦中。男主角是一个失败者,有着一个强势的老婆。女主角生活孤独,有一个近似变态的老公。骚扰犯则始终受心理变态的影响,不仅让自己痛苦,还让母亲担忧。退休警察则时时刻刻在后悔自己做的错事,依靠攻击别人来安慰自己。以上四个人物,没一个真正幸福快乐的,他们都沉浸在或多或少的痛苦中。因此,他们才会出轨、失去母亲、被捕入狱。这就是美国的现实社会,也是电影着重表现的。不过,电影的缺点也由此而来,影片只是展示了生活中的不美好,却没有更深层次的展现痛苦的化解。电影只是用短短的两场意外结束了影片的故事,好像给人一种救赎的感觉,其实只是暂时停止悲伤而已,并没有一个合理的结局。总之,电影表现的内容很真实而丰富,但也仅此而已,再也没有其他。
影片的拍摄方面除了前面说到的画面、镜头以及风格外,其他地方就比较普通了。布景、服装、道具等等都是美国影视剧的常规风格,简直与《绝望的主妇》如出一辙,看来美国中产阶级生活都是如此。不过电影明亮的色彩我还是很喜欢的,尤其是光线照在Kate Winslet皮肤上的画面,很好看。
此外,片中提到了《包法利夫人》,好似很大胆的一部小说,看来有时间还是要看一下的。
本片的男主角Patrick Wilson是很面熟的一位,很多人都称赞他演技出色,不过在我来看却很一般,没有太深刻的演出。女主角Kate Winslet则不相同,表现出色,她将女主角孤独、犹豫的性格展示得很到位。当然,她在本片的露点演出是惊人的,可见她是一个大胸女,不仅胸部大,乳头、乳晕也很大。只是,1975年出生的她,在这部2006年的电影中竟然显得那么老,皱纹颇多,年华不再了啊!其他人都是龙套,不提也罢。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略显沉闷但又有惊喜的电影,沉闷在于缓慢的剧情,惊喜在于怪诞的讽刺。不过,影片总体并不是一部好电影,因为它铺陈了很多内容,却没有一个完美的收尾,只能算半部好电影。
序列:0719
Little.Children.2006.720p.HDTV.x264-hV
2012-02-15
5 ) 等我们长大了再私奔
当在生活中多一些的心思放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所谓的成人也许就会像电影中的这一有夫之妇和一个有妇之夫,涌现新的愿景。接近于自己的爱好,或接近他人而带来的新的生活滋味。men终于从球场的经历渐渐相信他能做到他之前不敢的,不会的,不能想象的事;women会因为一场相识而顺应理解到作为一个家庭主妇但并不能湮灭停顿在习惯生活里的“渴望“,在触摸自己去爱和被爱的感受之时,那是一个多么灿烂的感情。
可惜,他们在发现和感受到这一切的时候,已经被他们的过去重重加锁,婚姻,小孩,社区,人际关系,而解锁的可能是要来一场私奔。问题是,这场私奔念头会由这逃不开的世界来评判,甚至会奖罚它是否理由充分,准备是否完整。 于是当然了,在巨大的现实已经形就的套索里,men因为去验证自己的勇气从滑板车的摔落从而知道自己并不能按想像那样成为超人;而women也终于感受到”给子女爱“是一个成人为自己做任何事也不可不顾及的部分。在各自前往私奔的路上,就一霎,他们各自得到了一个看似大彻大悟的过程。
如果电影按片名那样,想说一个所谓的成人也其实是孩子的故事,那么继续的深入后,是不是人都要去悲哀人一生都一路带着天真?人要到什么时候才是绝对的确信得到了“该”或“不该”的思考,对眼下的生活也清晰到能透现自己的想要所在的困境和所要的解决。一个人的过去一旦像一把锁,就真的是一把锁了。一个人没有长大也就成为一辈子里的锁了,除非你继续长大否则就要陷入注定的天真,但何时才算?照电影里描述变态的老处男的日子那样,毁于过去并沿去将来,所以“智慧的长大”是那么无奈的、花上一辈子也完成不了的事。
即使真等长大了,谁又会,谁又敢在某个夜晚与你决意私奔。勇气可以由一个滑板车摔坏,情感可以用一个绝对正确的理由打消坚持,所谓生活的“大彻大悟”总会能找一个视点能把它描述得像那么回事。而若把私奔的对象不局限在爱情上,去比照一个人想实现的什么事业梦,或是自己想要做的最渴望的事,你有时只能感觉荒谬的是你只能在并不全部了解自己要不要,并不充分的认识现有的处境时出发,而这时候,真该出发么?
6 ) 孩子的世界
有时候,我们知道自己的行为,却不能了解或者掌控行为背后的欲望或原因,我们在这方面的行为表现,便体现了我们的幼稚部分。
婚后的男女该如何更好的面对自己的欲望和感情,而不至于背叛婚姻和自己。畸形性欲的成年人该如何成长,好让自己逐渐健康起来。婚姻生活是平淡的,但平淡不等于没有激情,欲望是周期性的,但周期不等于机械的重复。
谁说成年人就已是完整的,成熟的,他们只不过是年龄更大一点,自由更多一些,有资格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孩子,他们同样在成长,同样需要学习与吸收,需要体验与省悟。人生这一路,风景是不断变换的,做人的心情当然也是如此。
48岁的恋童癖Ronnie就像一个拥有一种坏习惯,坏癖好的孩子.Larry是个因为疏忽犯过错误的警察,并且患上了创伤后应激综合症.Sarah和Brad在阵阵激情过后,最终并未成功私奔。
借用影片最后的台词,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未来总会有新的故事,它会在某时某地开始···
Ronnie的母亲May是个很感人的角色,因为她有无限的爱,有真正成熟的宁静的内心。做个好孩子,这是她临终前留给自己儿子的话,这句话适合送给每一个人,每一个活着的迷茫或者清醒的人。
7 ) 悲剧,这肯定是悲剧……
You couldn't change the past,but the future could be a diferent story,and it has start somewhere...
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未来总会有新的故事,它会在某时某地开始…”
据说有人从这句话里看到了希望,对不起,我没看出来,我看到的是彻头彻尾的悲凉……
不要以为只有当rose在冰冷的海里大声呼唤jack的时候,旁边在放个沉船这就是悲剧了,真的悲剧是现实中的,离你那么近那么近,就像那只随风摇弋的秋千,机械的,漫无目的地。
当青春不在,梦想不在,你是感慨蹉跎的人生,还是抱怨自己的无力。
当brad被滑板震醒了酝酿已久的私奔梦,当Sarah被孩子的走失击退了出走的勇气,甚至当恋童男为了to be a good boy,阉掉了自己那活儿的时候,你除了感慨,难道就不觉得悲凉……
是的,他们做得对,“为了社会的和谐,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孩子的未来。他们本着牺牲小我服从社会的精神,摒弃了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真是我们好公民的典型。”
天,他们放弃了激情,放弃了梦想……
当你还是个little child的时候,你的眼睛还不是现在这种颜色,你的微笑也没有现在这样苦涩,你可以为了一句我爱你毫不犹豫地私奔,你可以为了梦想那样执著,执著……
然而随着长大一切都变了,你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残酷,你只是整个世界的一枚小零件,你得像整个世界一样运行,你得工作挣钱养家娶妻生子,然后跟邻居们聊聊家长里短,或是一边痛骂包法利夫人查莱斯夫人淫荡,一边算计什么时候该和老公做爱,最后看着儿女们成长,看着自己老去。
残酷,但这就是人生,悟出来之前你是个little child 悟出来之后
你可能已经身为人母(父)了,既然如此,那么赶紧地,回家亲亲你已经入睡的孩子或是还未入睡的伴侣。
至于偷情,算了……我知道你们不是玩弄感情,是你们早他妈就玩不动了
或者是生活把我们都给玩了……
8 ) 无处可逃
她用整整一间屋子,堆放自己婚前的物品和回忆。她以为自己是包法利夫人,美丽而英勇地反抗自己的生活。
他,一年一年地考着律师执照,从不通过,因为他,心底根本不想要这样的生活。他,渴望着另一种选择,无论是球场上的汗水,还是洗衣房里的出轨,只要是,另一种可能,便足以动容。
其实,我们只是害怕,害怕朝九晚五害怕一成不变,害怕千篇一律的生活,害怕变化,更害怕没有丝毫变化。我们不甘于当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却没有勇气游离于社会之外。像《肖申克的救赎》里说的,对体制化,一开始,我们憎恨它,然后,我们习惯它,经过足够久的时间,我们离不开它,我们成为体制的一部分。
我们不甘不愿,却又无可奈何。
影片里,两个人决定私奔。以一种近于童话般天真的处理方式,追求自己的反抗。
可是,逃,又能逃往何处?
他们要逃的,究竟是社会,是舆论,还是自己内心深处对平淡的恐惧?
也许,这种平淡像衰老,像死亡,如影随形,无处可逃。
影片里,两个人同时放弃。因为子女,因为责任。
当他从滑板上狠狠摔下,发现自己不再年轻,发现腾起的激情只是一瞬,最终仍将狠狠地跌落时,选择回家,是觉悟,是幸福,还是无奈的妥协?
不妥协,又如何?
谁又能保证,如果两个人真的私奔,会有另一种生活另一种选择,而非原来版本的又一次重复?
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究竟只是童话的结局。
人生若只如初见。
感觉是《绝望主妇》的深刻版
泳池一场戏拍得最好,利用声场去制造欲望,潮湿的夏天,每个人生命里的平静与激情都被容纳,由变态入泳池而打破宁静,将小事拍得像革命,却又没有主观的视角,以慈悲的态度,从而转入对变态男配角的叙述,这一点可以直呼结尾,有些事它不知道从何时又会开始。
“过去的生活无法改变,但是未来确有无数的新故事等着我们。”剧本极富有张力。本以为是简单的不忠,没曾想。。。“little children”名副其实。
kate演得好,但就是觉得结局不够力,结果是出轨的妻子当回全职母亲,伸不直腰的先生再继续当全职主夫,被退的警察救了生命,恋童癖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其实都是内心暗涌着在蠢蠢欲动而已。另这名字真是译得不好,主题是像小孩子一样不成熟而不是为人母嘛
看Kate Winslet主演的电影,总是让我对聪明裙带主义充满好感。差额制选举确实比普选好!
“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未来总会有新的故事,它会在某时某地开始…”You couldn't change the past,but the future could be a diferent story,and it has start somewhere...
Please be a good boy.恋童癖这一part我最喜欢。
努力地朝岸边游去,却一直也无法到岸。凯特·温丝莱特演技真是好啊。
整部影片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印象最深的是恋童癖ronnie的母亲的遗言be a good child.已经ronnie大彻大悟后的自宫,说起来这样的电影意义比起光赚票房的商业片好太多
恋童癖那段让我想起奉俊昊的《母亲》 。
其实最出彩的还是得算那个恋童癖。
凯特·温斯莱特的绝望主妇演得太神了。这部片子大概讲的是strive to make alternatives,渴望改变的故事。但最终所有人都没有逃脱。直到最后一刻,才发现什么都没变。
最后反倒是那个恋童癖让我流下了眼泪
末尾看的恋童癖忽然哭了
她欣慰地说:我觉得你是好人。而他在车子里打飞机,满脸的抽搐畸形。然后她绝望地哭了。
珍爱生命,远离妈妈友、读书会、郊区生活。。。主题很美国丽人,PTSD警察和恋童癖副线抢戏。PW是怎么从这么冲奥向的片子混到各种奇奇怪怪的片子的?
little children,片名很好,人人都是。变态本质上就是没长大的孩子,出轨男只不过要逃离现在的生活,哪怕因滑板而死他也是快乐的。凯特永远是感性的,直到发现所托非人。至于女性的选择,好像从来就这几个。包法利夫人的抗争,只会让自己深陷其中。可能只有变态母亲不觉得人生无聊吧
6/10。开头一群主妇们的闲言碎语中,莎拉笑容勉强、一言不发,浅绿色针织杉和披落肩头的头发写满了无趣生活的焦虑。当家庭妇男成为公园长椅上女人们的凝视对象,莎拉鼓起勇气拉近与妇男的关系,肥温在此段落的表演细腻出色:口齿不清、面色僵硬、眼神低垂和手摸鼻子,在布莱德爽朗地接受提议并接吻来惊吓其她主妇,她羞涩地扭头向主妇们露出炫耀意味的微笑。在邻居组织的书友聚会上,莎拉把包法利夫人同自己联系起来,大学曾是积极的女权主义的莎拉现在沦为主妇,其她主妇对包法利夫人越轨行为的批评暗含着对莎拉本人的审判。约会回家的莎拉看见熟睡的女儿还握着亲手为母亲制作的礼物,她在浴室镜子前陶醉于婚外情,忘却了女儿在浴室外渴望将礼物交给她的呼喊。结尾被恋童癖哀悼母亲的哭声吸引的莎拉发现女儿走失,狂奔、大喊,母亲的责任在犯错中找回。
迄今为止看过的奥斯卡热门里最有感觉的一部了。
Lucy是个小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