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电影在前三分之一,也只让我感觉到了一部普通的动作片而已。 但是在过半之后渐入佳境。 特别是电影结尾处,邮差的女儿说的那段话。每个普通的人都有巨大的潜力。这是一种尊重个体的表现。于是~~~~~~~~~~~我认为 本来只想给推荐或者还好,但是片子到最后我觉得对我们现今的中国的人们有个启示。那就是我们从小都在集体主义熏陶下,过分忽视个人的能力,也因此造成过分不尊重个体。一切都是为了集体,但是如果那个集体是一个黑暗的集体呢?那么很多个体又会因为教育的个体力量渺小而放弃争取。哪怕那只是一个希望。 最后一个希望就是我们面对强权的时候也不要轻言放弃。特别是在现今黑暗的环境底下,已经有所认知的朋友们
作为九十年代最知名的演员之一, 凯文·科斯特纳 的很多作品都被中国人民所喜爱,而这个长相英俊,个人风格鲜明的男演员,同样也以导演、制片人、编剧的身份,拍出了不少好电影,《美国信使》便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作品。
同时代,还有一位导演兼演员红极一时,那就是比他晚一年出生的 梅尔·吉布森。
两人的风格其实颇为类似,都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并喜欢通过恢弘的时代背景,展现出了一个率领人民走向自由和解放的英雄主义形象。
其实在这部电影里,夹带了不少导演的私货,尤其是女演员的选取,以及一些镜头的运用,中间其实会有点跳戏。
而且导演充分抓住了大家的审美,那就是头可断,发型不能乱,所以看到男主一直都英俊潇洒的时候,我的表情跟上图一样。
不得不说,九十年代的电影质感,那种粗糙的颗粒感和柔美的灯光,都让人沉浸在一种近似乎回忆的美好之中。
尤其是灯光自带的磨皮效果,真的将朦胧美演绎到了极致,女主投怀送抱那段,拍的更是旖旎,让人充满了无限遐想。
其实从外表来看, 奥莉维亚·威廉姆斯 并不是那个年代最美的女孩儿,但她英国人的外表,让熟读莎士比亚的男主更多了一种“我遇到了书中才存在的女主角”一般的美好。即便是反派,导演也给了一些特写镜头营造氛围,让人看到了近似乎“乱世出英雄”一般的肃杀和庄严。
随后,为了体现邮差们激昂的斗志,导演利用策马送信的镜头,展现出了虽各奔东西,但意志相同的战斗友情,看得我也跟着一起激动了起来。
其中最经典,也是让我最跳戏的,就是这段接信的镜头。
真的是为男主量身打造的片段,一切配置都太过刻意,甚至有点不符合那个年代的特征:大家抱团取暖,结果一对母子离群索居,这不就是在搞笑吗?
另一个镜头也特别跳脱,那就是男女主再次来到两人相遇的城镇,然后在歌声中翩翩起舞。只是这个近景拍摄,让我瞬间魂穿,误以为自己看到了《西雅图未眠夜》里的镜头。
毕竟是自己当导演,所以怎么耍帅都不为过,最后这轻蔑且自信的一笑,也让我落下的泪水生生憋了回去,这或许就是九十年代电影的特点:你可以认为我不帅,但我就是那个年代最靓的崽~
抛开美国主旋律不表,凯文科斯特纳的邮差可以算是一部经典,是后来废土文化的鼻祖,《辐射 新维加斯》就借鉴了影片的设定。
在架空的世界观下,2013年的美国变成了一片废土,只有一个个类似原始部落的没有联系的镇子在伯利恒将军如罗马暴政统治下苟延残喘。而没有名字的主角不幸被将军抓获,冒死逃离后阴差阳错成了the postman,经过一系列事件,从用邮差身份混吃混喝蜕变成反抗将军统治的领袖,最终推翻了暴政。
个人很喜欢这种废土风格,荒凉之中透露出衰退的文明,其中最匮乏的就是通信,镇子与镇子之间缺少联系,不但阻碍了文明的重建,还使得反抗变成不可能。
The postman无心插柳之间为被压迫着的人们提供了希望,还有一个重建的美国政府存在,无疑给人们极大的信心去直视伯利恒将军。而邮差本人也因为看到了他的追随者们送去的信件给人们带来的改变,以及女主为了他们的后代能有一个安全长大的地方所做出的奋斗,而开始反思自己,从骗子开始变成领袖,承担起象征着文明的邮差的责任,最终拉出一帮能和将军平起平坐的队伍,才有了终幕的决斗。
邮差的女儿hope在片尾的演讲,更是升华了主题,改变都是由普通人引起的,邮差一开始何尝不是一个普通人,他给小黑的无心的类似骑士精神的授职仪式,让小黑带起了最初的邮差团队。而伯利恒将军,在末世前,也只是一个参加过围攻白宫的印刷机推销员。先有身为个体的普通人,才有集体,最后才能组成社会。所以革命永远不要嫌力量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The postman策马奔向高举信件的小男孩这一幕,看再多次也会感动。
我不知道为什么奇云高士拿的这部电影在当年遭到如此不公的待遇。我到觉得这是部非常好的电影:末世情怀包裹着主旋律和振奋人心的爱国价值观以及人物内心的转变……在我欣赏的编剧Brian Helgeland的把控下,节奏和设计都非常出色,怎么看都是部佳作。也许作品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吧……
未来水世界的姊妹篇?科斯特纳真是个野心勃勃的家伙,虽然只导了4部片子,但每部片子丫都想整成启示录。3星半。
其实是一个荒漠版的《未来水世界》,一个人如何影响一群人对抗强权,非常美利坚的故事,整体叙事稳扎稳打,废土只是外壳,核心还是一个新世界的建立,要是不看开头你很可能因为这是一部南北战争题材的电影。3个小时确实冗长了一点,但是个人还是非常喜欢这种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幻想电影。
最后,二零四三年,美国复兴了。当年把信交给邮差的小男孩成了中产阶级。虽然我喜欢,但确实很傻。
既是大烂片,亦是大佳片。我都不知道如何吐槽了。总有些信念让人舍生忘死,但给你信念的人不会死。
传播希望得民心,国父养成之传记。
这部作品真的是奇怪到难以评价,仿佛是一部末世版的《与狼共舞》,一部穿越版的《勇敢的心》。一方面,整个故事的设定可信度极低,简直就是荒谬可笑。既有挥舞着M4的牛仔,也能在颇具古风的“初夜权”戏份之前加上一段让男女主人公相识的代孕戏。但另一方面,它在骨子里又确实涌动着一种纯粹的勇气与高贵,一如Kevin Costner的其他大部分佳作。或许还是把它看作一部舞台剧比较好:它有一流的主题,好几个令人动容的精彩场景,以及一个烂到无法直视的布景设计。罄竹难书,好坏皆然。
太主旋律了,主旋律的连中国人都不好意思了
换了时间,变了人物,不改的是追逐自由、梦想的美国之梦
云图里未来世界的人为啥不用高科技产品,返璞归真骑马的原因,或许和这部电影有关吧。导演男主这部戏主题表述不是很清楚明白,电影里最后讲的新规则,才是他最想要看到的社会制度或者生活状态,可表现的太弱化,显得一带而过了,浪费了大把时间。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片子不错,虽然科斯特纳在某些地方还稍欠火候。片子内容太多,应该让syfy投资拍成电视剧
五星是因为我找了它很多年....结果突然神差鬼使地随便搜了个邮差搜到了...印象中它是一部18世纪美国荒野邮政帝国建设史诗片呢- -....结果居然是末世啊
以一件小事,甚至是一句谎言为开端,逐渐改变了一个城镇,一个地域甚至一个国家(也可以影射为世界)~虽说很主旋律,为了美联邦啥的。还有就是片子前面实在是太拖沓了,这个故事两小时以内完全可以讲完啊,活活拖到三小时,还让不让膀胱火了。
歌是一种语言叛逆的形式,它所怀疑的对象远远不止某一具体的政治制度:它对整个存在制度提出疑问。它的敌人也是成比例地增多的……歌,说到底,是重构的时间,无声的空间对他天然地怀有敌意。——布罗茨基
严重低估的影片。没有科幻因素,按中国说法应该是架空未来背景,文明程度相当于19世纪末的美国。主人公因缘际会,被英雄和被爸爸并成为领袖。正所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当你处于历史洪流中,你就不可避免的要扮演角色,承担责任。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或领袖。人民选择了你,你责无旁贷
2020.5.26 一大坨浪漫主义糖霜,长达三个小时。回想起来,这大概是我的爱上启示录的第二部;第一部是很古早的天蚕。2009.9.9 其实不是最近看的,是跟人讨论起来末世流,想起来这一部了。最近竟然在bt上复活着,很奇怪的。这片子的剧情就算了,头尾差,中间的跌宕是很好。但毕竟,这是破破烂烂的末世哎~~
Blow, wind. Come wrack. At least we'll die with the harness off our back." -- William Shakespeare.
无论世界如何黑暗,凯文·科斯特纳的片子总是充满希望的,在被战争摧毁了一切的土地上,在极权统治、道德扭曲的世界里,一个假冒的邮差就能重燃民众的希望。电影中将这种希望之火转化成了较为符号化的美国梦,物化了这些虚无缥缈的意象,让观众得以更好地理解电影中的世界。本片与《未来水世界》绝对是被严重低估的两部反乌托邦电影,前者节奏极佳、感情真挚,后者天马行空、回归天性。假以时日,这两部凯文指导的电影一定会被观众重新考量(后者已经做到了一点)。
影片血本无归,原因很多,片子太长,线索不清,本身定位也不准确,又要商业又要文艺,能兼顾两者的很少,凯文主要就是一直沉浸在《与狼共舞》的成功中而不能自拔。
30把世界毁掉 然后拍个西部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