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无题
简单说来
是一个孤儿寻找母亲的故事
把母亲叫做幸福的起点
很感动
无论是这个名字
还是整个电影
情感的爆发
在于临近结尾的一个片段
6岁的孩子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偏偏一直受委托捉他回去的男人与他正面相对
他先是跑
发现到了一个死角的时候
他拾起地上的一个空瓶子
将底部砸碎
露出锋利的玻璃刃
他喊着
我不怕你,我已经找到她了
我不怕你
说着
疯狂的割破手臂
以此来威胁男人
而这个一直冷酷的男人
情感也在那一刻崩溃
他打掉孩子手上的手上的武器
用纱布给他鲜血淋淋的手臂包扎
然后哭着把他抱到怀里
所有人的情感都达到了感动的颠峰
男人最后让孩子走了
去寻找他的母亲
而显然孩子也成功了
没有一点矫情的煽情
所有积压在心底的不满、愤怒、委屈
都在这场男人与男孩的对峙中爆发出来
真是一个好片子
不像刺青一类的电影制造的刻意的感动
这个故事显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人性高度
也许能和伊朗的《小鞋子》相媲美的儿童片
就是这一部了
2 ) The Italian
原文附图:
http://shawxx.spaces.live.com/blog/cns!C75C78C8E80335DE!3041.entry说来有进步,看prisoner of the mountains和这部the italian都没潮湿,近来的趋势是稍微那什么点儿的就能稀里哗啦,不过像冬天的白桦树一样坚强、幽默的电影只会轻轻从心上轻轻滑过,微笑收场,眼泪是会它被嘲笑的。
意大利人,名字很直白,中文译名却充满诗意:寻找幸福的起点。据说是现代的狄更斯笔下的孤儿记,可我全然觉不出,怀疑是因为我对狄更斯相当没感觉,所以影响了判断?看过一个一句话评论说:这是一部具有审美价值的优秀作品,但是在道德上却是含混不清的。所以我是带着疑问来看的,可是没找出答案。太逊了……是我的道德标准有问题,还是我不懂什么叫含混不清?
故事很简单,一个孤儿快被一对意大利夫妇收养了,孤儿院小伙伴儿叫他italian。这时一个已被人收养的小伙伴儿的生母来找孩子,因为来晚了,绝望之下她便自杀了。这让这个孩子很受刺激,他开始担心自己的妈妈找不到自己,所以不肯去意大利,尽管伙伴儿们都羡慕他要过上好生活了。不料孤儿院竟然是靠把孤儿高价卖给收养者来赚钱,自然要逼他去意大利。为了看懂自己的档案,他让孤儿院一个大一些的女孩儿教他认字,后来在她的帮助下他逃了出来,踏上了寻母之路。一路要摆脱追逐,也遇到了一些好心人,最后找到了妈妈。小孩儿的妈妈始终没有露正脸,只能从影片的暗示中猜到她就是里面出现的那家医院的一个护士。
我是越看心情越矛盾,不知道该不该希望他找到妈妈。她住的地方一看就是生活也不容易,万一她不愿意接受孩子呢?然后又怕是个没结局的电影,让我心里难受。怕什么来什么,画面定格在小孩儿看见妈妈的瞬间的那张坚定而精神的小脸儿上,我要抓狂了。幸好,画外音传来:这儿老下雨但是屋里很暖和,我和妈妈向你们(孤儿院伙伴儿们)问好……
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背景和细节。这是2005年的电影,讲的是当代的事儿,但是里面的孤儿院就像俄罗斯的冬天一样雨雪不断阴冷潮湿。那些长到十几岁大概永远不会有人来收养他们的大孩子就住在地下室里,用一些不太能见光的方式生活,有个男孩儿显然是他们的头,他可以惩罚偷伙伴儿钱或没把打工赚来的钱都交出来的孩子。帮主人公逃跑的那个漂亮女孩儿白天就出去瞎逛,做些小偷小摸的事儿。
影片对俄罗斯阴暗面的表现可谓不留情,但令人欣慰的是随着主人公离开那个灰色的环境,寻母路上影片的颜色也逐渐变亮,好像被雨雪浸湿的土地的颜色。小孩儿走到哪儿都能遇到关心或试图关心他的陌生人,那种关心可能不是嘘寒问暖那么强烈,相反我觉得是一种习惯,以至小孩儿不能随便找一个人问路,因为街上遇到一个脏兮兮脸上还有伤口(被两个坏小孩儿抢劫了)的6岁孩子,你不可能无动于衷。
比如小孩儿被坏小孩儿揍了以后坐在地下通道上哭,一个路过的小伙子上去问他怎么了;小孩儿在车站向一个阿姨问路,她马上警觉到他可能迷路了,应该去报警,他就说自己是迷路了正要回家但不知道怎么走,这是一个叔叔说不用报警,他家住的地方刚好可以坐车去,阿姨说那你送他回去啊,叔叔便送了,不过并不是送到目的地,而只是送到车站祝福售票员提醒小孩儿到站下车。就是这样,有限度的帮助似乎才叫举手之劳。
他最后一次被追他的人抓住走投无路时,他捡起地上的一个酒瓶把它砸碎,竟然一下下向自己的左手腕划去,这是他从电视上学来的!追他的人也受不了了,赶紧制止了他给他包扎,答应让他去找妈妈,而且求他千万别再伤害自己。尽管他让我jp来着,我还是觉得他非常孩子气,虽然长得有点儿像小老头不是特别可爱,可是越看越觉得喜欢。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让妈妈找到他,而不是他要找到妈妈,他没有别的早熟的想法,面对危险他也只会跑,被欺负也只会哭,只有最后这次,因为他已经找到了妈妈的住处,在等她下夜班回来,所以绝对不能让人家把他抓回去带去意大利。他只有6岁,能做的事儿很有限,如果谁愿意帮助他,他乐于接受;如果没人帮得了他,他就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达到目标。就这么简单。
很喜欢这样两段评论(“阴谋家”那句就算了,为了达到排比效果吗?不认同):
如果仔细解读,这或许不能称为一部简单的“找妈妈”的儿童电影,不过但凡俄国电影都带有其强烈的个人色彩,让人不禁思考,俄罗斯——这个没有定则的国家,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把秤,所以偷钱是允许的,但偷朋友的钱却要挨揍。所以每个人都嫉恶如仇,每个人都尊严却又卑微。所以每个人都是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每个人却又都一贫如洗。
每一个俄国人生来都是哲学家,就像每一个法国人生来都是诗人,每一个中国人生来都是阴谋家。永远都不可能像他们那样,穿着破旧的灰大衣,在迟缓的火车上一醉方休,用砸碎的玻璃瓶那样肆虐得扎自己,六岁的孩子眼中可以有那样鲜红的仇恨,可以因为一个理由轻易的制造或是结束一个生命,永远都不可能如他们般潇洒,也永远都不可能进去他们的世界。
3 ) 有时,幸福只是一碗面条
前几天看了俄罗斯的《寻找幸福的起点》,让我很是感动。他,一个即将被意大利夫妇收养的小孩,不期望未来美丽的富裕的生活,反而一直担心自己的母亲来寻找他,他等不起了,终于开始了自己寻找的历程.....电影的海报就相当让我震撼,一个小孩,独自走在寻找的路上。电影中的一幕,竟让我忍不住流下泪来:他被追到一个死胡同的时候,拿起地上的一个酒瓶,砸碎向自己的手上刺去,并请求追他的人让自己去找妈妈.......我总在想,我幸福的起点在哪里?我又是否有勇气去寻找呢。威尔史密斯的《当幸福来敲门》更是让我感觉到那种得来不易幸福后的感觉,当他缓慢地走上街头,使劲地拍着双手,一副即将哭泣的脸庞,我想,这就是喜极而泣吧。
又或许,我们已经找到,或者拥有幸福。高中的一篇课文,好像是写在日本经济衰退的时期母子三人,每年都会头碰头地来一家面馆吃上一碗阳春面,从最初的怯生生到最后孩子都长大成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可他们依旧忘不了大年夜的阳春面。我知道,幸福,有时只是一碗面条。
寒冬的一个下午,几个哥们饶有兴趣地唱了一下午歌,场面确实有点尴尬,但都已经不重要了。记得只是肚子饿得一直叫,一路走到北门一简陋的小巷子,一碗热乎乎的面条,顶着寒风。我终于感觉到这碗面条的幸福。
或许就是这样,我也找到了幸福......
4 ) 《寻找幸福的起点》:孤儿寻亲记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35958771.htmlИтальянец(寻找幸福的起点)2005
这部电影是从以前同事的电脑里拷贝过来的。他的电影品味比较独特,喜欢看一些欧洲的艺术电影,再加上他是学俄语专业的,所以有这么一部俄罗斯电影也很正常,按照我的习惯,我是不会下这种电影的。这部电影存在电脑里也一年多了,删又不舍得删,看还没兴趣看,就是一个鸡肋。昨天在我看够了好莱坞电影与日韩片之后,那就拿这部俄罗斯电影换换口味吧。
影片的情节如同电影的名字一样,讲述一个孤儿寻找母亲的故事。在一个孤儿院里,有很多没有父母的孩子,其中的一个小男孩被一对意大利人看中,打算领养走。其实这是一个女人在贩卖儿童。可以过上幸福生活的小男孩并不开心,因为最近有一个想找孩子的母亲因为孩子被买走而自杀了,这件事情促使小男孩想要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于是,小男孩在善良的同伴帮助下,学习识字,寻找自己的档案。在档案里他找到了他最开始待过的收容所,它在另外一个城市。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在收容所找到了母亲的住址。可是贩卖儿童的女人和她的手下,在不停地寻找他。一边躲避着追捕者,一边在寻找着母亲,这样一个六岁的小男孩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整部影片的大半部分都是在描述小男孩如何寻找母亲的过程,可以看到这个男孩有着非常一般的勇气与决心。他为了看档案而识字;为了学识字,宁可冒着挨打的风险,把自己赚的钱私藏起来不交公;自己独自一人做火车;即使遇到小流氓,也不惧怕;还可以单挑大人的抓捕,总之寻找母亲的信念,让他勇敢的向前,没有任何事物可以阻挡他。除了坚定的决心之外,小小年纪的他还有着机智的头脑,在火车上他会给自己寻找保护,等公交车他会寻求帮助,小流氓的围攻也能机智的逃脱,即使大人在后面追赶他也能编出逃脱的理由,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影片塑造的这个孩子,有勇有谋,胆识过人,实在让人惊讶。驱动这些的原动力,只是想找寻幸福,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亲情的力量有多么巨大!
本片的结尾并没有直接给出母亲的形象,给观众们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这一点做得不错。片尾也没有解释她抛弃孩子的原因,这也是正确的。毕竟,这是寻找母亲的故事,重点在过程,而不是什么伦理道德说教片,没有必要讲述得非常全面。
当然本片还有一些缺点,对于次要人物的故事最后没有交待完全。比如红头发女孩究竟有没有出狱?意大利人有没有收养别的孩子?小男孩的好朋友有没有代替他去意大利?丢了钱的小混混们有什么行动?以及,贩卖孩子的女人下场如何?一切都是未知数。编导不能只想着小男孩的情节,把这些故事给忘了。难道它们只是为了引出情节的,用完就不管了?
电影的色调是灰色的,灰蒙蒙的天空,浓重的雾气,就如影片中的天气一样,阴冷而沉静,难道俄罗斯的天气都是如此?天气与影片的画面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冰冷、死气沉沉的感觉。在电影中无论是孤儿院,还是火车上,还是城市中,都是一样的感觉。这种冰冷的感觉非常符合故事的氛围——一个孤单的小孩子独自寻找母亲的过程。观看的过程中非常压抑,没有任何愉悦的感觉。
看电影以来,苏联的电影,俄罗斯的电影也看过几部,但我从来没有看过这么真实而贴近生活的现代俄罗斯电影。本片的故事肯定发生在俄罗斯一个内陆的农村和小城市,大概是莫斯科以东的部分吧。孤儿院的位置应该是在农村,影片后半部分才是城市。看着电影里的俄罗斯建筑,基础设施,以及他们的穿着,一个字就可以概括——穷。他们真的很穷啊,那些建筑物看起来都是六七十年代的样子,风格陈旧,而且外表面都破损得严重。室内的摆设更是简陋的可以,就如同我们七八十年代时候的样子,从房间的门上就可以看出,古老的实木门,非常朴素的那种,就像小时候我们自己家的门一样。电影中的公交车和火车更是残破不堪,公交车与火车上的玻璃都已经不全,座位都是很古老的硬木材质,六十年代的产物吧。片中角色们的衣服更是寒酸的可以,孤儿院里的孩子都穿着带补丁的衣服,成年人的衣服也很老旧。看到这些,我想到去过俄罗斯的同事说过的一些话:“俄罗斯除了东欧部分的大城市之外,都是穷的可以”,跟中国是天壤之别。看看片中的人们,再想想我们生活的环境,真的步入现代化社会了。
最后来说一下演员的表演。本片最棒的当然是小男孩的表演,Kolya Spiridonov扮演的小男孩非常出色。他将小男孩那种渴望母爱,坚强的决心,无畏的勇气,完全展现出来,尤其是最后弄伤自己的那个的场景,实在不敢想象这是儿童的表演,不得不让人佩服。本片其他角色戏份都不多,属于龙套,就不必说了。
总之,这是一部给我惊喜的电影,虽然看得过程很压抑,但给它传达了一种人性的力量。查了一下资料,本片是2005年柏林电影节最佳电影,竟然是获奖影片,失敬失敬。额外说一句,十几年不碰俄语,竟然一句也没听明白,算是白学了。
序列:0390
梦幻天堂龙网Rmvb
2011-06-13
5 ) 意大利人
итальянец,从俄语直译过来就是意大利人,源于片中小男孩要被一对意大利夫妇收养,孤儿院的同伴们一见他就喊:嗨,意大利人。一个简单的谑称,一个简单的故事。中文译名“寻找幸福的起点”,似乎揭示了电影的主旨,其实不然。
有人说电影带有很浓郁的狄更斯风格,细细看来,狄更斯的笔调却置于整个俄罗斯的大背景下,透过那对意大利夫妇之口,“看看这真正的俄国大地”,镜头里是白雪雾濛的平原,泥泞的一条弯路,感叹19世纪油画里的景象犹存,不由想到“回归”里清晨的湖畔,一般的孤寂与清冷,只不过一个是冬天,一个是夏天罢了。近年来获奖的俄罗斯导演都有些风格相似,连音乐也是,看似寥寥几笔,却直击人心。
如果仔细解读,这或许不能称为一部简单的“找妈妈”的儿童电影,不过但凡俄国电影都带有其强烈的个人色彩,让人不禁思考,俄罗斯--这个没有定则的国家,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把秤,所以偷钱是允许的,但偷朋友的钱却要挨揍。所以每个人都嫉恶如仇,每个人都尊严却又卑微。所以每个人都是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每个人却又都一贫如洗。
每一个俄国人生来都是哲学家,就像每一个法国人生来都是诗人,每一个中国人生来都是阴谋家。永远都不可能像他们那样,穿着破旧的灰大衣,在迟缓的火车上一醉方休,用砸碎的玻璃瓶那样肆虐得扎自己,六岁的孩子眼中可以有那样鲜红的仇恨,可以因为一个理由轻易的制造或是结束一个生命,永远都不可能如他们般潇洒,也永远都不可能进去他们的世界。
6 ) 《寻找幸福的起点》-俄罗斯的冬天
只做一个名词词组类的选择,意大利、俄罗斯,仿佛光明与黑暗、富裕与贫穷,选择了,便意味着幸福与苦难彻底决裂,从此身后的路平坦开阔抑或荆棘满布。这是俄罗斯影片《The Italian》拉开帷幕,敬向观众的第一杯冰冰凉的伏特加。像俄罗斯刺骨的冬天,春意被冰雪覆盖,都躲在人们迷茫的眼神里,不知是希望还是更深的绝望。
一家挂羊头卖狗肉、贩卖儿童赢利的孤儿院,一群怀抱希望、过于早熟的孤儿。故事都是这样开始的,用渗透全身的冰凉感觉做开胃酒,铺就畅快的温暖之路,下一杯也许就是热的。
对于我来说,没有那种大肆渲染悲惨的画面是故事本身让我最温暖的地方。六七岁模样的小孩子们光着膀子,穿着宽松的短裤,熙攘吵闹,一溜钻进白色的棉被里,等待吹灯的命令。这一连串生活的画面在我的心里,因为纯真的脸庞,不谙世事的自然,显得那么温馨愉快。
六岁的凡亚.松赛夫是这群孩子里最幸运的一个,小意大利佬这个半讽半羡的绰号说明了一切。凡亚不同于其他的孩子,他的世界一直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他只是个六岁的小屁孩。不可否认,当镜头转向凡亚的时候,他那穿着有些泛黄的白色小背心,坐在窗台上的身影是你怎样都无法忽视的。
如果那位遗弃儿子的母亲没有来到孤儿院,如果在公车站上没有凡亚与那位母亲的对话,如果那位母亲没有卧轨自杀,凡亚就像包装合格的出口产品,该顺利到达意大利了。然而这一切都因为母亲这两个字,在凡亚的心里埋下了寻找幸福的种子。
接下来该做什么?看小凡亚循着幸福的方向开始旅程,跟着他的步伐,见证他是如何一步一步接近希望,找到幸福的。很难想象一个六岁的孩子竟会有如此强大的精神力量,因为影片来自真实的故事,小主人公所具有的勇气与智慧是我作为成年人都感到自叹不如的。
本片另一个亮点在它的结构上,看似省略,却在后来的叙事中另起一条副线延展剧情,加快了故事推进的速度,又避免了臃肿。零零碎碎的次要情节纷繁复杂,却始终围绕着小凡亚寻母的目标行进。冲突嵌入每一步生活细节的展现中,但又不破坏本来的面目,没有夸张与故作的内敛,遵循了意大利新写实主义风格的表达方式。
院长扯着一个小男孩儿的帽子质问,“你是不是又抽烟了?”十一二岁的模样,摇头否认,对于这里的孩子,过早地染上恶习,抽烟、打架、撒谎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凡亚被关禁闭的时候,他的好朋友拿着面包站在门外表示慰问,两个小孩子成人化的对白让置身屏幕外的我们一下子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残酷。送面包是真心的,但那句“如果你不去意大利,就让我去,把名额给我”,完全揭示了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竞争、淘汰、坚持、放弃,无论选择什么,身后总会有人等着代替你。
野蛮的丛林社会一直在肯定相互厮杀获得利益的方式,而人类不断进化完善的文明诉求却在艰难地对抗着这些卑劣的存在。曾经的苏联,后来的俄罗斯。国家体制、社会环境,人文精神,不公、腐败、贫穷,对待儿童的方式,对待民众的方式,任何一处,都暗藏着令人作呕的污垢,污垢里滋生着偶尔可以见诸报章杂志的大事件,而这些被培植起来的细菌,都不是偶然的,恰是毒害普通的老百姓的利器,也是金字塔尖上的统治者想要的。
有人说,结局安排得太幼稚。而我想说,正是这样的结束方式升华了整部影片。而本片为安德烈.克拉夫库克赢得柏林儿童电影节评审奖,赞誉他,不只是为一个成功的狄更斯式剧情喝彩,也不是为一个带有异域悲情的故事献上一份同情,感动应来自心底里的叹服,尽量隐去政治阴影,却完美地放大出了那个阴影的可怖,是遍布全球的利益关系,是大佬们层层勾连的关系。而那幼小身体里迸发出的精神力量,无关年龄,真真是爱赋予了能量,纯净的生命是多么美丽。
7 ) 孩子,明媚地笑了
这部影片向我展现了一个6岁孩子内心的强大。为了寻找妈妈,他毅然地逃走了。这个小小的孩子,脱下从孤儿院中穿出的蓝灰色夹克,穿上红色外套的时候,那一脸的明媚,我切实地感受到了。
影片没有落入俗套,让小孩遇到很危险的事,很凶猛的团体,而博取观众的同情。伴随孩子一路的有困难,也有一些愿意帮些小忙的善良的大人。
结局也是我欣赏的。画外音“孩子,是你找我吗?”孩子脏脏的脸,再一次明媚地笑了。这个表情保持了很久,那么的灿烂。同样是画外音,孩子给孤儿院的小伙伴写了信,说“我和妈妈……”。妈妈的形象始终没有出现,然而这样苦尽甘来的相认远比母子抱在一起,痛哭流涕来得深入人心。
另外,这个小演员的演技真是厉害啊,我赞叹了好几次。
最后俗套一句,看完片子,我觉得:孩子的成长环境真的很重要。
好题目。
没想到俄罗斯也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本片的中文译名十分贴切,未看时一度引起我的好奇,看后才恍然大悟。可以说题材上与《Jestem》类似,不过一个喜一个悲。
面对生活的困难和他人的欺负,不能束手无策甚至逆来顺受,要勇敢、要用智慧去反抗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太老实就是懦弱
找寻幸福,一路艰难险阻。
這世界是怎樣讓一個孩子承受殘酷的童年 這世界又是怎樣教會一個孩子如何去尋找幸福。
没想到还是挺好看的电影,简单,纯真,朴实,男主角小男孩真是可爱。
一个6岁的孤儿院孩子放弃所有同年孩子所羡慕的美好,怀揣着最初最幸福的向往去寻找他的生母。他自己可能都没有料到,这个过程会如此艰辛如此曲折,但是他没有退缩他不惧怕,他连哭泣都不要人帮忙。他是一个勇敢的孩子。你能看出他看到母亲时,那微微上扬的嘴角和眼中扑闪着的幸福希望。
那个男孩MS聪明的有点诡异啊
13MAR
这就是个童话故事啊口胡,太温情四射了
2010.10.26 22:22
这些孤儿院的孩子过早的就要承受成人世界的肮脏与污秽,6岁的小正太凡亚任凭艰难险阻也要找到妈妈,带着这样的执着和向往让他去寻找幸福的起点,纵使被生活磨练的世故圆滑也坚守着单纯执着的童心。我们在他这样的年纪还在和父母撒娇讨要玩具和零食,这不愧是战斗民族的孩子。
打嗝儿
magnet:?xt=urn:btih:D3A64F9CC2E2C972787730FD4BF79E44A45B065F&dn=%D0%98%D1%82%D0%B0%D0%BB%D1%8C%D1%8F%D0%BD%D0%B5%D1%86-2005-%D0%9E-DVDRip-by-riperrr-avi
一个孩子,生活经历迫使他早熟,但他却依然执着地寻求自己的幸福
如果有一天,你终于想起来要寻找我,我却已经不在原来的地方……
略嫌平淡 韵味不足 俄罗斯电影很多是过于内省 在表达上经常有所欠缺
找妈妈。
在家看的,感人,令国产电影汗颜,同样小成本,为什么效果差这么多?
小蝌蚪找妈妈俄罗斯孤儿院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