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用很慢的节奏和细碎零散的镜头纪录了匠人们在故宫里修复文物的一些片段,没有DuangDuang的加特效,没有华丽的镜头,只有朴素的平铺直叙,可是你会慢慢随着甚至有些墨迹的镜头,一点点感受那种平凡中的伟大。
我是个非常喜欢逛博物馆的“老年人”,这几年也很努力的走过了很多城市的博物馆,中国的历史文化实在博大精深,每每看到那些叹为观止的展品都会不禁感叹中华文明曾经的灿烂。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让我想起了参观榆林窟时候那个很年轻却在荒山野岭里工作了十几年的敦煌研究院的守窟人,在他眼中看到的是佛家弟子般看破一切的淡然和安宁,真的是让人无比钦佩难忘。他以及影片中的那些真实的匠人们,就像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个个武功盖世却又都不屑于尘世。
其实之前我还曾有过质疑,如果文物修复了,岂不没有了原来的样貌,会不会不再原汁原味不够真实,甚至造成破坏或许会给将来的研究造成影响,这也是我刚刚参观过胡雪岩故居时候的疑问。不过看完片子之后这疑虑完全打消掉了,可以说这些匠人让文物以一种可逆的方式将生命延续下去,以更好的姿态展现给世人它曾经的辉煌。
几十年前有太多的珍宝被破坏掉了,远超帝国主义的侵略,不管是一个人、一个城市还是一个国家,都不应该再让这样的惨剧再发生而成为历史的罪人,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给子孙后代留下一部完好的历史,把文化好好传续。
注:对历史和文物没兴趣的童鞋就不用看了,一定会睡着的。
另这部纪录片有两个版本,电影版和三集纪录片版,都是一同录制不同剪辑的,个人更推荐三集的纪录片版,有点儿像舌尖上的中国那种带解说的,不过两个版本都值得看。
原创首发于“澎湃新闻”
年初的三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成于央视,红于B站。其实该剧如此受年轻人的追捧,细看之下颇有些“时势造英雄”的味道:国学在课堂教育的复兴、倡导工匠精神的日剧与日本文化备受二次元一代的追捧、以紫禁城为背景的穿越剧和宫斗剧蓬勃得如日中天等因素,都让该片无心插柳地迎合了八零后与九零后的口味。
可即便一度红得一时无两,还是未能收回拍摄此片时所投资的150万的成本。11月上旬片方宣布该片电影版上映并为十城点映发起众筹后,一个月不到后电影版《我为故宫修文物》便开始了全国的点映之旅,而今天,该片已经于院线上映,与观众们见面了。
片方大概预设了来看电影版的观众都已经看过了三集的纪录片版本,认为大家都对片中的人物和背景都很熟悉了,不但舍弃了线性叙事而选择碎片化呈现,甚至电影版本中,对于故宫文物修复的各个组别及其成员也没有过多介绍。
此片应验了导演萧寒所说:“这是部观众电影,而非作者电影。”而主创选择了以“弹幕”特色而闻名的B站选择上传平台,相信也不仅是为了收获更多的点击量,更是为了通过弹幕收集观众在观看时的即时评论。
电影版中的素材,其实大部分都已经在三集的纪录片版本中与大家见过面。至于主创如何挑选素材重新剪辑、制作,开放的网络互动与大数据的便捷收集则功不可没。作为出品方的猫眼、B站和微鲸都能为片方提供了票房、排片、收视率的精准数据,片中哪些片段弹幕密集、被观看次数最多、哪几位修复师被谈论了最多次,都成了原作中哪些素材会被选入电影版进行二度创作的重要参考。
从众筹、点映并从成品来看,该片的营销手段,则与IP电影无异,目的很明确地是为了取悦粉丝。B站中的弹幕被表白最多次的、有“故宫郑少秋”之称的钟表修复师王津在电影中的戏份明显要多于书画组和百宝镶嵌组的几位师傅,和王津师傅一起成为“网红”的,还原片第一集中,书画组的师傅们打开故宫七道门后迎接他们的那只猫,每当它在片中卖萌,影院内便笑声一片。
作为IP来开发,且承受一定票房压力的电影,电影版《我为故宫修文物》取悦粉丝的动机本身没太大问题。只是片方在做数据收集的时候,除了参考观看次数、弹幕条数这些量化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对观众群体做一定的质化分析。
比如在给出好评的观众中,是被修复师的人格魅力吸引的比较多,还是被修复文物的过程以及文物本身修复的比较多,这决定了电影版的叙事是该往传记片靠拢还是往科教片靠拢;专业观众和业余观众的比例则决定了风格是该更严肃还是更活泼,甚至如何让没看过三集纪录片版本的观众走进影院时,不至于一头雾水,也是主创创作时该考虑到的问题。
纪录片具有娱乐功能无可厚非,可电影版让我较为不满意的一点,是片方郑重其事地打着“纪录片”的旗号,最终成品却失去了纪录片事实输出的应有功能。没有太多关于修文物的新鲜干货不说,还转而走向了生硬的价值观输出道路。作为电影版主旨的升华,几位修复师对文物的看法被剪辑成了一组蒙太奇放在片中接近尾声的位置,当中不乏原版中引起热议的片段,比如屈峰师傅的“格物论”。
为何我们在看原版的时候,听到师傅们说的这些“大道理”不觉得生硬,反而觉得如沐春风,是因为原版的采集样本采用了“饱和抽样”的方式。三集的篇幅虽然不长,但横向来看,样本选取全方位地兼顾了各个组别,从纵向来看,修复师们无论男女老少,入行原因、心路历程都让观众一目了然,还时不时地有些生活化的小插曲、不同组别间的合作过程和交叉比对作为补充。不同的事实呈现方式都让观众能充分地对修复师们和文物本身有个基本了解,基于充分的事实了解所做的升华,自然不觉得生硬。
比如瓷器组女修复师纪东歌在空旷的故宫骑着自行车的画面也被单独拎出来。在原片中,忙碌的她骑车奔往延禧宫看瓷器展,看展、拜访导师、讨论学术问题忙得焦头烂额,那个在空旷的故宫里骑车的画面,则是用片刻的放空来对比修复师压力巨大的忙碌生活。这种原片中被单独拎出来的画面很多,缺少对比,缺少铺垫,让电影版看起来像一堆原材料的堆砌,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尽管折服于制作方的勇气与情怀,但缺少质化分析和叙事技巧的电影版,让片中呈现的事实无法有效关联。毕竟无论是IP电影还是粉丝周边,其本质终归是感性的艺术创作,而不是材料和数据的堆砌。
再看了一遍电视版故宫,感觉电影版和电视版的区别在于有没有线索。在电视版中,每个组都是以修特定一件文物为主线,再辅以日常和其他文物。在木器组,以木观音为主线,辅以史师傅的父辈、屈锋的感悟、打杏子的日常片段构成一个鲜活的木器组的工作日常;在漆器组,以瑟为主线,辅以如何获得上好的漆的艰辛、种的树被砍了的日常有片段;陶瓷组的唐三彩马再辅以碎了九瓣的碗和在紫荆城骑单车等;钟表组的铜镀金乡村音乐钟表;综合组的番人进宝图等等,这些都是有明确的一条主线来表达工作上的枯燥和艰辛,同时再加一些日常小点来添几笔来表达其实每种工作都是有乐趣的。但是电影版不同,因为电影版时长短,而且要涉及到每个组的工作,根本做不到像电视版那样以一个主线来构造。这就显得电影中没有一个中心的东西还显得散乱。同时,电影版添加许多电视版没有的日常的镜头(比如去竞走比赛还是什么来着……忘了具体怎么说),对于看过电视版的人来说这是一些没有看过的有趣的片段,但是推广去给广大没有看过电视版的人的来说,这电影对于电视版还是少了一份对在工作修文物的那种厚重感和历史感,当然,不是说不强,只是对比于电视版要略输一筹。另外,对于热爱电视版的人来说,电影版里许多重复的镜头又显得无味。相信如果导演能够有四季的时间去拍的话,一定会好看很多很多倍!
并非影评,就算观影水准再不济,我也没办法对着一部长达1小时20分钟的零碎镜头拼凑出来的纪录片超长花絮影出一份评来,内容性?艺术性?商业性?呵呵性倒是满点。 —— 此评价只针对作品而无关片中人事物,以上。
实名吐槽《我在故宫修文物》北京点映众筹专场,坚、决、不、匿。
本来不想发声了,跟点映现场没抢到话筒已经憋到吐血,回来一路还被朋友埋汰怂货,现在看到官博睁着眼睛胡说八道终于懂了啥叫官逼民反,来来来,咱们讲道理~
官微删的一手好评论哟?
现场观众的真实声音终究还是让你害怕了似不似?
而最新情况是,官微连这条微博都彻底删掉了。
为此,北京众筹群里民情激愤了一波又一波。
![]()
官微删的一手好评论哟?现场观众的真实声音终究还是让你害怕了?
先上一张图,来直观的感受一下昨晚北京众筹点映专场的独特画风:
大写的围笑。
1、清华出身的制片人干我众筹人屁事,你要来清华礼堂抱大腿请做你的校园专场,送出去至少半个场子的票美其名曰“嘉宾席”,拿我众筹人花钱买票的反而码在礼堂最后面以及右面干嘛呢,干嘛呢?填坑呢?玩儿呢?
2、需要跪你的金主粑粑麻烦回你的商业场去,当着我们一帮众筹的,一个才成立一年多的名字都没听说过的所谓CEO就敢当众怼《我们诞生在中国》是文科生情怀的虚假拍摄(此人指雪豹镜头为多只剪辑,他作为理科生不能理解),《我诞》不提口碑与票房表现,单是导演名字就够你喝一壶了,下次开牙前麻烦好好掂量掂量,给《我修》招黑招的怪顺手啊我的哥;
3、众筹观众质问为何北京场最大规模却来了最少的师傅做现场交流,导演张嘴就一路带偏节奏活生生将仇恨引到“我就知道你们想见的是王师傅哎呀呀这样子对现场两位师傅不公平哦”,也是666的厉害,是不是真以为北京众筹妹子脾气好就没有会爆粗骂人的?
4、局内四十分钟观众提问环节,到底是打算安排几个托儿?累不累?贵不贵?谁关心哪能下载电影片尾曲?谁关心你导演从纪录片到大电影的心路历程?谁关心一个破公司的发家史?搞大siao呢?为什么不敢把话筒给到后排真正的众筹人?不心虚,怕啥呢怕?
5、不管B站几百万点击,几万弹幕,北京场点映众筹资格几小时内售罄,小伙伴们多善良多包容这种莫名其妙的shi一样的活动时间(周一工作日且明显未下班),多少人请假多少人翘班,多少人推辞项目,规避出差时间,多少人不辞辛苦从石景山门头沟通州,甚至唐山天津还有请假三天专程从500公里外的太原赶来,都不是奔着你导演、制片人亦或者出品人的名字,你滴,明不明白?导演跟那儿洋洋得意的大谈特谈“我是怎么捧红几位师傅的”,也真的是现场演绎吃水不忘挖井人?
6、所以,刨除以上所有,单独来评价本作——如果非要称之为“电影”不可的话,满分5分,在我这里,普通吃瓜观众而已,它可以得到:0分,当然是不能评负分的前提下。它,无主线,无情节,甚至可以说无内容;无节奏,无镜头语言,无表现力,我看不懂它到底想说什么。它,是一部,全部由纪录片未播碎片胡乱剪接拼凑而成的,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超长版本花絮,且,且为毫无存在意义的花絮。如影片中总计长达十余分钟的各种流浪猫镜头,鹦鹉镜头,地上的猫粮特写,吃猫粮的蚂蚁,还有吃猫粮的麻雀。认真讲,对于一个根本没看过纪录片的观影人,这很可能会是一部莫名其妙到根本不知所云的“作品”。
7、现场一共与观众沟通了不足一个小时,到底多少次谈及“自费二刷”“发微博发微信好友圈”“豆瓣时光猫眼点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啧,然后一遍又一遍。我不代表众筹人,我只代表我自己:
我不但不会给任何朋友推荐这部电影,而且会将北京点映会上的一切发布在所有全部我能触及到的UGC平台。
自来水当然是不要钱的,不过别闹了,自来水也不是真傻的。
所有拿心换心的作品,自来水从不辜负。
必须放在末尾,重!点!强!调!
北京点映群里小伙伴的善良指数简直高!到!爆!表!
在极度不满、难过、心寒与愤怒各种负面情绪交织的情况下,面对连解释带掩饰各种硬拗“导演很有情怀、导演很重视众筹大家、导演有自己难处、导演真的很努力“的群内管理员(电影方工作人员),都能保持不带迁怒情绪,摆事实讲道理,不找茬不掐架,不强行令背锅,真的是无论对方多差的发言,做的多烂的身份,都拼命努力的去捞去保去发金水,小天使一样的光环熠熠生辉~~
甚至从始至终用“至少书签好好看”以及“昨晚的火锅好好吃”来互相安慰和开解……
妹子们你们得是有多爱吃火锅……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包括一些拍摄自然的纪录片,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引自搜狗百科
今天
我以为我看的是,xx直播回放
1
剧情混乱,人物主体分散,堆砌各种访谈
观影者2人:我——看了剧版的前3集,朋友——只看了预告
两个人交流感受 我们两个都觉得,拍的非常分散,事件交代不清
2
打着匠人情怀
我们看见了各种修补的细节,还有一些情景,然后就开始卖鸡汤,但是我朋友说她有些细节看不懂,很跳跃,我又只好跟她解释
并且,作为纪录片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这个部门一会那个部门一会,确实电影版很多剪辑就是来自剧版,让我觉得很失望
我们都觉得修补的细节让我们知道了他们的辛苦,但是也剪辑的太渣了吧?剧版是镜头是追拍不同组里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一边修缮一边拍摄 但是有很多承接的细节 使得人物有血有肉 更生活化
其实并不是很想听鸡汤!
我更想知道修缮的难度,和文化传承的意义!
我想知道他们的匠人精神的来源!
见证了院子里大家的感情和日常
在院里长大的王师傅,在不同组里互相帮忙的屈峰,种花草养鸟逗猫
这是又看了一部营销电影 浪费热情 并没有体会到更深的匠人精神
原以为只是对三集剧集的简单剪辑再加工组合,看完发现并不是这样,电影版有不少的新场景和素材,十分惊喜。除了所谓的匠人精神,生活化和人情味也是这片子带给观众的又一个印象,而且真的是可以让人沉下心来看的一部纪录片,抛弃了旁白,而全用采访叙述的方式也是十分成功。总之还是要推荐下。
《我在故宫修文物》首映礼,好多漂亮妹子,从二楼冲下来对着故宫的老师傅尖叫呐喊。这TMD才是生活。其实这部电影没有渲染情怀,情怀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两天的鸡血,对这些师傅来说却是一辈子的生活。
虽然是三集的浓缩版,没什么新内容,但是能在大屏幕上看到故宫,就已经很满足。时间在故宫细水流长,岁月可好。
安安静静,匠人的慢生活
期待过高,无甚惊喜,倒是一些空镜头很喜欢,如打杏,逗猫,小鸟啄食。
题材有趣。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参观时发现人家都会给文物配一个修复前后的对比照,还感慨过日本人尊重幕后功臣,能有这系列片子意义大于质量本身了。
这部纪录片拍的是人,是人在故宫的生活,鲜活的生活。#人修文物,文物修人#
点映+见面会 纪录片剪辑而成,没有新的素材,看过纪录片会觉得没啥必要再看。这片的剪辑对没看过的人又不太友好……碎到人物单薄甚至有些就路人了,算不上是好的群像片。国内纪录电影还差很远啊~
不能做一只在故宫里晒太阳的猫,做一个能在故宫工作(每天下午5点准时下班)的人也很幸福啊。
想打十星!何况还有那么多猫!
三星半,其实相比原版比较任务式的科教片方式,倒是更喜欢电影版的剪辑方式,比较放松和随意,更多去关注人,讲他们的生活日常,玩玩猫,打打杏,是一种生活或是工作方式。成为原版的一个补充,关于他们的另一个侧面。
中国关于历史的、国学的、文物的之类的影片题材内容不缺但是普遍的形式陈旧手法老套本来很好的东西不容易让更多人去接受欣赏,远不及港台那边的水平。虽然给了5星还是要挑下骨头,还是差那么一点.....对于文化贯通古今的完美融合的那种感觉。
中规中矩的纪录片。没什么亮点和才气。空镜头和猫的镜头过多以至于有点喧宾夺主。没去过北京故宫(倒是去过台北的),没看过剧版也不想看。整体就是很一般。还是喜欢拍摄更加艰难持久、题材更加敏感现实的独立纪录片。
不太理解这片为啥要拿到院线上映,从艺术价值、商业价值两方面讲,都是放在视频网站和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更合适啊。电影院还是需要有更加电影化的展现形式,不是拿电视纪录片素材重新剪辑就能达到的。
如果说三集纪录片更多讲的是匠人技艺,那大电影更多在讲匠人风骨,以及技艺和精神的传承。器物看似是死物,在工匠修复过程中,却能体味到制作者和制作年代所赋予器物的精神,这样的交流才是最迷人的感受。
电影版这鬼剪辑,当自己拍小森林啊……当然谁要是找得到王津老师年轻时候的照片麻烦发我一下谢谢!
比起电视版对文物修复的娓娓道来,电影版显然更乐意将重心对准背后的人。遗憾的是显然体量压倒内容,匆匆而过的节奏令每人都是蜻蜓点水。如修复师所言,格物,已是观心。说好了文物的故事,便是说好了人的故事。不必为了拔高而拔高。四星致敬匠人匠心。
总集篇本身就很赶,又添上了许多电视版剃掉的边角料,整体显得比较散。优点是取消了旁白,更多让业者们自己讲述感悟,更贴合标题中主语的“我”。而且相比电视版重点突出的忙碌,电影版则是多了分宁静以衬托那份古色古香。
和剧版在故事上差异不大,但电影化程度挺强的。
3星。如果之前那三集纪录短片我可以给3.7星的话,这部简直就是那三集的精编,而且还剪的有点乱。“短片剪辑+去掉旁白+来点文艺的空镜头”这种赤裸裸的偷懒方式,我很想用“圈钱”来形容~和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异曲同工。没必要在影院上映嘛。而且片尾那段故宫博物院院长的演讲,想法很好,太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