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女大学生宿舍
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 史蜀君执导,罗燕、徐娅等主演。该片获当年“政府最佳影片奖”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80年代的大学长得都好像,那熟悉的多人宿舍,木制的上下床,公共水房,还有石雕栏杆的阳台,古色古香的教学楼,怎么看都像自己曾经的母校。
主演罗燕出生在上海市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第二年因参演《女大学生宿舍》获得广泛好评。 翌年获“百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她主演的《女大学生宿舍》和《红衣少女》可以说是中国青春片的奠基之作,她塑造的女大学生形象也成为一代人心中的“梦中情人 ”。
《女大学生宿舍》小说原载《芳草》一九八二年第二期。作者喻杉,1980—1984年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影片在湖北省武汉大学老斋舍实景拍摄。
2 ) 东湖水浪打浪
纯粹为了缅怀我一塌糊涂的大学生活才看得这部片子,看看把我上了的四年大学怎么在那个年代被拍的闪闪发光.
影片果然没有让我失望,没有考研培训,四六级枪手,买卖论文,出国留学的广告的校园就是不一样,有种不自觉地天真.而我照例在影片中煽情的段落配合而不争气地红了红眼眶.我喜欢这八十年代的味道.用匡亚兰的话说,就是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对人类充满了热爱.听听,人类啊,姿态多么地理想主义.
同样理想主义的事物还包括姿态友好的金发外国留学生,意气风发的高年级眼睛学长,颇有五四大师遗风的校长与教授,以及那些所有的有关唐吉坷德,哈姆雷特,阿Q的讨论。我终于发现我打小以来对大学的所有憧憬的源头所在,也终于明白我对于我的大学生活必定失望的宿命所在.因为这不过是电影嘛。
不过,也无所谓吧,生活就喜欢逗你玩,越长大越失望,我想我早就习惯了.但是看到壮哉骄子东湖扬帆那一幕还是让我忍不住唏嘘了一番.被臭鳜鱼饭店恶臭的气味熏得萎顿不堪的东湖边,居然也曾经是师生们游乐的天堂,而现在,只是毕业散伙饭后,承载满地狼藉的酒肉之地罢了.根据电影里的画面,当时的东湖湖滨也应该算作校园的一部分,完全没有饭店,洗车店和车水马龙的侵扰.如果是那样,湖滨才不算空名,校歌也没有白唱,而我们该有多爽.
东湖之滨,珞珈山上,这是我们亲爱的学堂。。。思之落泪
3 ) 听我那爱八卦的老师说……
今天是免疫学的最后一次课,该讲的都讲完了,可下课时间还没到,于是笑容可掬的刘老师就又忍不住讲了些“八卦”,其中关于本片的部分整理如下。
刘老师是1985年武大生物系毕业的,正是刘道玉校长在任的那段时间,各方面和现在的武大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电影里的那个校长也正是以刘道玉作为原型。当时老斋舍(也就是电影里所指的“女大学生宿舍”)分别住的是外语系、生物系、数学系和计科系,刘老师就住洪字斋,据说至今那里的某处还留着他们毕业时的墨宝。
他有一个同学去做过群众演员,还是有台词的群众演员,据说和男一号搭过话,这个同学是福建人。电影中还有一幕,两位女主角匡亚兰和夏雨比赛爬那百级台阶,导演为了让拍摄的效果好看一点,事先就到靠台阶的各个寝室说了,把窗户都关上,可是有个同学死活不答应。于是仔细看看电影,就会发现,所有的窗户都是关上的,可偏偏就有一扇开着(看上去是宙字斋),那个同学是湖南人。
据说当时摄制组主要搭在九·一二广场和梅园小操场之间的那条栽有巨高的梧桐树的路上,演员们吃饭也是像食堂那样的大锅饭,挺辛苦的,导演史蜀君甚至之前就一直住在武大宿舍。小说的原作者,也是本片的编剧喻杉学长,当年一毕业就被邓小平的女儿邓榕给钦点去了国务院工作。
后来,本片的首映式就是在教三楼的002教室举行的,非常巧合的是,上次我们院哪个年级放这部电影,也是在那里。
刘老师还告诉我们,当时晚上十点就熄灯了,早上六点三刻,广播里响起军号,然后去操场早锻炼。那时的教一楼叫南一楼,那时的校长常常“出没”于学生寝室。篮球场上,比赛结束,刘校长就亲自给每一位获胜的同学颁奖。
如今,怕是全国上下也再看不到这样的校长了。现在的校长们,只会在主席台上频频露面,偶尔心血来潮例行的去一回食堂或者宿舍,就把一帮孩子给激动个半死,恨不得高呼万岁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片忠实地再现和记录了一个无法复制也不可还原的美好年代。
其实这部电影也不全是在武大取的景,而且还“窜改”了武大一些建筑的本来功能,连片中的校徽和碗上面的记号都印的是“东南大学”。因此,我再补充几处自己观影中发现的八卦:
宿舍的内景和近景并不是在老斋舍里面拍摄的,而是在对面华中师大的西区学生宿舍取的景,那建筑是源于梁思成先生的设计理念。而片头出现的宿舍阳台外直接就对着“图书馆”的镜头也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景象,估计是后期拼贴的。此外,片中出现的几处新建筑大多也都不是武大的,按片尾的致谢来看,可能是在浙大和交大取的景。据说首映式那天导演说了,我去了全国好几个学校,觉得武大确实最美。不过我在想,她犯得着这么转战全国的折腾么?
片子开始女主角骆雪梅指着一栋老建筑说是“图书馆”,实际上那是国立武大的工学院,至于当时改作何用尚不清楚,而真的图书馆是在工学院对面的狮子山顶。片子里图书馆的内景都是在馆内取的,可是却从来没有出现过图书馆的全景。实际上,图书馆不论从其地理位置还是建筑设计上,都代表着武大的核心和精神象征,不拍实在可惜了,也许是当时拍摄条件跟不上吧。我记得片中有一个远景还出现了当时正在建设中的新图书馆。
还有一处是女主角匡亚兰给老师画像,她们是在理学院的阶梯教室上课,可下课的时候,她们却是从正对理学院的工学院走出来的,而等到女主角下了工学院的楼梯,突然想起来忘了销毁画像往回跑时,镜头又切换到了她跑进理学院的大门,而从大门里就可以看到正对面百米开外的工学院啊,算是忽悠了一下武大外的观众们了。
只能说是导演对工学院那栋老建筑独有情钟了,又把它当图书馆,又把它当教学楼。也是的,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喜好,比如电视剧《中国造》的导演就把那貌似清华礼堂的理学院当作了主景;而《桃花灿烂》里则是在樱顶一个俯拍,然后还给了图书馆一个全景;《江城夏日》更是让樱顶出现了自行车,这可真是罕见的奇观啊!平时谁没事儿,会把自行车推到山上去?累不死你。
4 ) 电影里大家带的明明是东南大学校徽啊啊
之前找了好久这部电影,小时候看过,只记得一个镜头,就是匡亚兰的“奶奶”和“弟弟”在校门口和她分别,还塞给她生活费的镜头。
不记得名字所以找了好久也没找到。
偶然的机会从一位博主那里拷贝了一个八十年代电影的云盘资源。
一个一个挨着看。
闲来无事的周末看到《女大学生宿舍》,然后就看到了那个记忆中的镜头。
很幸运了。
最羡慕的是电影中女孩子之间有错就给你道歉,矛盾不过三个镜头的关系。
不管是在这部电影,还是在别的八十年代的电影里,都是这样。大家活的都很坦荡,不会说闹了矛盾,就一直针锋相对,冷战或是冷嘲热讽。
不要误会,我之前生活的宿舍的人都挺好的,只是我,心思重,别人得罪了我,我就一直不原谅也不拉脸和好;然后得罪了别人,赔礼道歉之后自己也会有疙瘩,不再与之往来,那么别扭地活着好些年,小心翼翼地活了好些年。
我也想那么坦荡,那么不往心里堆那些个小心思。然后才能留下空间,去放更重要的事情。
5 ) 女大学生宿舍
《女大学生宿舍》
这是一部非常老派的青春片,女大学生宿舍这个切入点非常好,本可以有非常深刻的东西值得挖掘。但是编导的低水准使得它沦为二流。
是碎片化叙事,但是太过碎片化显得跳脱,一点不流畅,一种奇怪的缺失感。应该是过渡太生硬,没有暗场的转换。
比如两个女生闹矛盾,下一秒就亲如姐妹了,都没有和解的过程。
有一种老派的好,没有狗血,只有满满的诗意和理想。
有那么几个长得太像,根本分不出来,没有做到人物外形特征鲜明。
很多运镜方法很糟糕,与剧情不匹配。声音也不对劲,杂乱的画面配上很安静的对白,声画分离严重,这绝对是导演的锅。
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剧中的设置比较有代表性,但是不深刻,流于表象化,符号化。尽管考虑到出品年份,这是一种苛责。
结尾真是震惊了我!这狗血程度!倒不令人反感,毕竟这个狗血的设置是有所控诉,不是纯狗血。
读书笔记:
起初的剧本因果关系非常明确、戏剧性非常强,史蜀君觉得这样的剧本缺少生活气息。史蜀君把结构打散了,变成板块式,尝试挑战散文诗的电影形式。在立意上,她削弱了原剧本中写文革带来的“伤痕”的部分,着重展示剧本的另一面:通过五个不同性格的女大学生的生活片断,反映她们的追求与探索,欢乐与苦恼,展示她们之间的矛盾、友情,以及相互理解的过程。
在拍摄中,导演还有意识地采用偷拍、抢拍,常把大特写镜头留给片中不知名的群众演员。
匡亚兰与母亲见面的戏。这场戏拍得很真实,也很有意境,编导没有企图用亲子之情动摇匡亚兰,也没有让她柔肠百转来催动观众的眼泪,而是用一种近似理智的态度揭示人物心灵,令人信服地塑造了一个未来的强者形象。
6 ) 突然好想有件校服
高中时,是恨死了那男女一样、设计的很糟糕的校服的。
特别是每周的校服日。
可是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五个衣着一样女生阳光灿烂的走在阳光下,背景也是三三两两穿着校服的学生们。
我是突然,好想好想要一件武大的校服。
很可惜,武大没有。
也许明年我可以有一件毕业服。但那不一样。
不懂事时看过,入学时看过,如今认真看过。片中景影中人总有种种似曾相识,每每经过化院都会浮现出书中的刘道玉校长的样子。如果当年不是父母的意见也许用掉十年时间的地方也许就是厦大了吧。但也很庆幸没有去厦大,因为梅操,老图,樱顶珞珈山,还有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午后都是我最爱的啊。
剧情远没有题目好看。女大学生有几个倒是有着风韵的。并且80年代电影里女性思想竟比现在要独立和进步得多。这历史的倒车,究竟是如何开起来的呢?
每个武大的入学新生都应该看的片子
最喜欢的时代之一,如果我能和我妈替换身份上大学就好了
坦荡、直率、单纯、盲从、顽固、感情外露,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几乎包含了中国人现在被人诟病为没有教养的一切。但是背后有一个乌托邦的精神在支撑,使它们有自己的价值。
这部电影,就像片中出现的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一样,实在是太浪漫了。
看过同名短篇小说后找了这部电影看。有几处肉色丝袜脚的特写,不枉此行啊……
这才是我曾经向往的大学校园。
史蜀君纪念放映,讲黄毛丫头的事儿,座上的老阿姨都看哭了。干净得不得了。@上影&乔森
80年代初的大学生才是真大学生啊,文革刚结束,资本主义还没开始萌芽,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很匮乏,没事做就只好学习、看书,连乱搞男女关系都还没怎么开始,各种真善美
有诗有理想的八十年代
电影频道看的,青春片儿哦
高清修复版。画质感人,那个年代的土气和朝气同样感人。
结尾她们穿着制服好阳光,这就是青春的样子啊,淡淡的初恋,友情,理解和信任,故事很完整,浪漫,就是对白有些偏书面化,那个时代的学生就是这么交流的吗?还是中文系的原因?
“这是大学,高等学府,少来官太太那套。”33年过去了,现在中国最高学府肯定都没人敢说出这句话。
武汉大学外景好,中国大学之美还是在老校区,扩招之后新建的校舍、绿地,太工业化、程式化,没以前那种参差不齐、古木苍苍、甬道通幽、木质桌椅板凳、喷泉假山掩映的美感了,那些能在老校区毕业的80后庆幸一下吧。八十年代电影里的朴素、朴实值得继承,能间接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所以一直爱看老片。
但愿80年代真如电影里所反映的一样美好,但其中也表现了几个残酷的事实:1.穷养和富养的区别;2.文革浩劫对一个家庭的影响;3.社会对待"政治不正确"观点的态度;4.大学教育的滞后性
校长原型是刘道玉先生。当时 想必真是个理想与信仰并存的年代。虽然举手投足间透露出一股傻气,但这毕竟是时代的印记。现在所谓的大学,所谓的大学宿舍又有什么了呢。
我妈眼中的经典
武大,1983中文系。新年晚会表演哈姆雷特+堂吉诃德+阿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