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林家铺子》是北影厂四大帅之一的水华在十七年时期中导演的一部另类的作品。在当时讲究阶级斗争为纲的大环境下本片竟冒着相当的风险来讲述一个小资产阶级——小商铺老板的故事。本片叙事的另类特质跨越了时间,在当时的环境下这部电影无疑显得软弱,显得不够无产阶级,而在当今的电影市场中又能明显的表露出少见的现实政治关切的色彩(曾经何时电影曾被赋予过呐喊民众声音,卷起政治风暴的惊人任务)
就这么一部在舆论场上显得不合时宜的电影,在艺术成就上到达了新中国电影的一个高峰。从叙事上看,此电影有着经典的情节剧的传统,起承转合环环相扣,又出于导演本身已然表露在电影的文人气质,其故事节奏显得密而不紧,含蓄且悲伤。故事开始于林家铺子的困难,在反东洋运动下铺子的情况在本就不景气的环境下步步维艰,林掌柜完全无法理解包括自己孩子之内的学生运动的幼稚,而事实也确实如此,作为学生运动的一员自己的女儿更多是因为害怕被排挤加入学运,并且在面对贪官的威胁时也只能做到纳入家庭的怀抱和庇护之中,在十七年的环境下这种倾向显然危险,这部电影中没有救世主,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苟且卑微的活着。
从这个意味上讲,本部电影悲观意味之重,远不是仅仅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那些曾经交了本金的穷户在林老板的情况下难道会做别的选择,那些所谓学潮的学生们不也是偷偷夜奔,奔向那河流中不是好坏的未来。
山河国破,生民难有幸免,林掌柜在乱世之际,还能在街口赁出一桩买卖,做下一笔生意,勉强维持,已是不易,带着妻儿,老少两个伙计,得力一个帮手,屡使减价手段,拨算盘而让利,见假币而送货,用热销的一元货照顾避难同胞,也只是想维持目前生活而已
但面对这一场又一场的乱世,军国的相逼,同行的挤兑,小民的猜疑,局长的催梦,也是难以支撑,顶不住了,把女儿配给忠厚帮手,包起太太的私房,抹了桌上的秘密水痕,背了生意,带上女儿,荡起小船,遥望天涯,小鱼甩尾,一走了之
即使商行银号当铺巡捕这些大鱼不打紧,只是留下来的帮手女婿,躺在床上的留守太太,被各路要帐人马分的七七八八的心血小店,投以小本的邻里街坊,这些游荡虾米,又当何去何从,新中国聚了又散的曙光,如今又在哪里
水华导演,夏衍编剧,改编自矛盾小说。讲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冬天,在浙江的一个小镇,以林家铺子展开的那个时代社会下人们生存的艰辛困苦,呈现出大鱼吃小鱼 小鱼吃虾米的人性作为。
影片顺着林老板的视角,同时也表现了他在大难当头焦灼不安、复杂多变的形象,以及徒弟寿生随机应变、机智多谋。从抵制东洋货、勒令售卖东洋货、相互讨债到战争爆发、接收难民、民不聊生,导演遵循着严谨的现实主义手法,选择客观的角度,将一个时代的悲苦唏嘘表现的淋漓尽致,风格上朴实自然、淡雅含蓄。
在战争、经济、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世态炎凉、人间疾苦,只有想尽办法绝处逢生,当上海难民来到小镇带来商机的同时,林老板抢回自己的百货,说着“我能怎么办”,这是多么绝望又讽刺的回答,又是多么让人寒心,处处是吃人,处处是压迫,人与人之间只是活着,艰难而麻木的活着,唯有走,但是走去哪儿呢?
最后一幕,在国民党的武力镇压下,人民慌乱纷纷,最底层的百姓讨不回在林家铺子寄存的积蓄,阿毛也在人群中失散,被践踏,林老板坐着竹船逃走,眼神空洞。命运是黑暗的,生命也一文不值。
【连锁零售店生意经,不为商品获利,只为占有现金】
在将近100年前的中国,就有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以采购价格出售商品,甚至稍微低于进货价出售商品,居然让一些人发财。
因价格被压到批发价或重置成本以下而受到影响的,仅仅是零售店里的几种品牌,但其他行业的确也有不少批发商会以购入价出售商品——这是一种常见的商业手段,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靠这种滑稽的策略居然可以兴盛而发财。乍听可能令人难以置信,其实这种发财逻辑很简单,理解起来也很容易。比如,香烟制造商给批发商九十天的赊欠期,若是重要的大经销商,付款期限还可以更加宽松。中国借贷者通用的宽限期是全世界最灵活的,往往长达几周或数月。批发商会给可靠的零售商一个月的赊欠期,但不会超过一个月,与此同时,他还向小商小贩兜售以换取现金。就连数学水平一般的人都能看出来,倘若他自己争取三个月的赊欠期,给别人的不超过一个月,每月营销额为五千美元,那么他手头总归有两个月的营业额,即一万美元。
所有中国人都认为,手头有一万美元还发不了大财,要么是傻子,要么太倒霉,他们这么想多少也是有道理的。与那些身处资本充足、低利率国家的人相比,他有更多种能让资本迅速获取收益的合法途径。如果他比较保守,可能会成为银行家,以高利率发放小额贷款。至于利率高到何种程度,可从近期上海一桩诉讼案看出来:原告要求索回本金,外加每月10%的复利,他称那本是他轻轻松松就可以赚得的。
法官则认为,如此索赔非常过分,因此未予批准;但倘若债权人以每月2%的复利索赔,法庭很可能就会做出有利于他的判决。新年时,双方甚至能够以更高的利率达成短期借贷交易,批发商无须承担任何风险,就能让钞票在几年内翻倍。如果他敢闯风险更大、回报更多的行当,就可以选择投资数家零售店,或不同行业的一家乃至多家批发商,如此一来,周转资金就会翻一倍、两倍甚至三倍。他可以通过买地和修建小店面来获取有利可图的稳定租金,拥有土地就能收到更多钱,买更多土地,修建更多商店,实现利滚利。
-----其实《林家铺子》这部作品里有过详细的描述。
小小的林家铺子道尽了世态炎凉,当观众把无限同情放在走投无路的林老板身上时,却发现还有更多苦难的百姓遭了秧,所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放在今时今日依旧如此。
在“十七年”时期的名著改编热潮中,《林家铺子》比《祝福》更具代表性,“独领风骚于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在十七部为国庆十年献礼的影片中,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独树一帜的,影片在工农兵英雄形象林立的情况下,将视角对准了以林老板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以独特的题材与写意的风情展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悲惨现状,“林老板”这个复杂多面的角色也成为了不朽的经典,一方面他在压迫者与剥削者面前无力反抗、怯懦无能,一方面又将压迫与剥削施加于更弱小的群众。这个角色固然是具有两面性的,但我不认为他是一个势力狡猾的人——他是迫于生计才展现出了另一面,而非本性。事实上,影片也没有批判他的行为,而是着力于刻画乱时代下“小鱼”和“虾米”。一些评论将他归为“会被同情的反派角色”,我觉得只是为了修正这部电影模糊的思想倾向。
当年的文化部副部长写给建国十周年的献礼片,这不才是《我和我的家乡》?笔力太深,把层层盘剥写得清清楚楚,最紧要的是把视点放在了中间层,看到了小资产阶级的苦衷,更看到其吃软怕硬的一面,每个人都在乱世中求生存,若你身在这套系统中,满心也只有无奈和无力。几番衬托下,更显出结尾的恐怖,豺狼虎豹都撕下脸皮来,上演起“吃人”的一幕。现在看不到谁继承这套中近景的文人电影语法,更少见这种力度的社会表达。并不仅仅在悲惨中回旋,这点便压过《祝福》一头了。
这样的故事永远演绎不完,相煎何急。
乱世的熟人社会:1.无市场;2.断供;3.年关催贷;4官家、商会的保护费;5.抛库存变现,补流动资金缺口;6.民贷恐慌,挤兑。总结:选易变现的投资,及时清贷,持币过年
【资料馆4K修复】看完后浑身冰凉。导映时介绍是如何如何的中国式诗意电影,怎么可能,分明是巨大超级的讽刺现实主义力作!看似是用略带同情的笔触描绘林家百货铺的惨境,实则无一正面形象,全员恶人,绵里藏针的叙事巅峰。想想那些疫情期间哭穷喊赔的饭馆老板,想想那些卷款跑路的美容店、健身房、培训班,想想P2P理财、OFO单车,谁值得同情?!
我个人始终认为,茅盾对于中国文学的贡献仅有二,一是茅盾文学奖,作为最高政府奖,在其早期推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作品;二是《林家铺子》,除此之外,其余的作品均经受不住时间之考验。而对于电影,不得不说,夏衍的改编很成功啊。
看过《林家铺子》,大家就明白为何今天沈阳的商铺会集体关门歇业了。影片开头,一艘小船行驶在江南小镇,忽然从一侧的窗户里倒出一盆污水……我很好奇,那个倒污水的人究竟是谁?
林老板从后门上船走的那一幕。前几年周庄还有一个同名小布店,“睹物思古”,不由自主进去买了两块蓝印花布。。。。。。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乱世求生存,借过借过。
张亮。上甘岭的杨德才,喜盈门的仁文,林家铺子的寿生。共同特点:以配角甚至不算第一配角身份入影却主宰了通片戏剧冲突的最高潮。杨德才舍身炸碉堡的英雄壮举如此高光以至总让人以为演得就是黄继光,但据考证角色原型似乎来自十九岁苗族战士龙世昌;一向寡言惧内的仁文被爷爷训斥不如五岁孩子(于绍康演得真好)之后终于忍无可忍雨夜出手为他自己也替所有观众扇了强英一个大耳光!来到本片,破财免灾救出了林老板,担惊受怕的一家人关起门来想出路,寿生默不作声只用指尖沾水桌面上写了个“走”,恍然间成为真正的一家之主……没有外人在场因何不愿当面直说?恐怕还是心知这个节骨眼上撂挑子走人纵有千般借口也犯了生意人的大忌——失信!但凡还有一线希望,也绝不要出此自决本门的下下之策。寿生自然难以启齿只能用写。
1949-1979期间罕见的一部正面塑造资产阶级形象的中国电影。影像叙事太流畅。
众生相;弱肉强食;战争历史背景导致的生活苦难。多亏了矛盾的原著和夏衍的编剧功底,让整部电影的文学底蕴得到了很好的保证;再加上演员们传神但不绝佳的演绎,道具等各种生活小细节的精心设计,使得整部电影看起来历史生活感十足;摹写现实主义场景,表达现实主义情绪;……现在这样的电影作品少了。
这样的故事真是高明,把林老板的处境刻画得如此悲惨无助,最后再说,更悲伤的是那些更底层的人。一场更深重的悲剧立马在脑海中立体起来。何尝不是呢?那个时代的那个社会,唯有死亡是解脱。唯有自私是良药。唯有把良心摘了才能够存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国影史十五佳NO.08
不可不看的中国老电影。
去过乌镇再看这片儿感觉不错(乌镇有茅盾故居和林家铺子,拍摄地在乌镇30公里的浙江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水华大师的活儿真细,尤其美术。表演甚赞。剧作则是矛盾迅速升级的苦情戏。至于所谓中国电影美学,确实不算明显。这片儿写的事儿,搁到现如今,也差得不多啊,这就是名作的超越时间吧。
惊艳了,前现代的后现代杰作。新影旁4K修复版。
国难当头日货八折,挥泪甩卖亏本走人
确实经典,拿到当下来看,某些商业黑幕依旧存在。
别具风味的献礼片;没想到杭州居然是4K修复首映 听工程师介绍放映前一天都还在测试微调 最终拷贝由孙馆长随身带来 在本地领教帝都级别的映前导览真的赚了;遗憾修复的槽点还是不少 似乎粗暴的DNR和AI辅助外加重混立体声已经成为常态和潮流 “磨皮”修复对该有的原生噪点颗粒伤害极大 放映拷贝不知是不是太过赶工的缘故 些许镜头的背景都出现果冻状画面了 片头片尾的镜头中部甚至能明显感觉到彩色光斑乱入 匪夷所思....自主修复之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