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殊学校启光学校欲透过举办音乐剧来提高毕业生就职机会开始。在校的音乐老师徐宝雯在面对这个计划,随着演出日子逼近压力加深。音乐剧同时找来名校萃英中学学生前来协助,但最终只有在班中成绩未能赶上的钱思颖继续当上义工,但却要面对家人与学校的压力。同时在成绩中下育才中学孔老师,带来新移民陈丽与透过当义工「洗底」的吴珈豪来协助。珈豪与思颖最初对音乐剧的态度,却随着在校同学的尽力演出,渐有改观。所有努力皆不会被辜负,不努力什么都做不成。
香港粉岭的一个特殊学校为了解决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工作的现状,决定办一个音乐剧以引起社会对特殊儿童的关注,从而提高毕业生进入庇护工场工作的机会。
故事围绕参与音乐剧中的老师、一般学生、特殊学生及家长间展开
很多人一谈及特殊儿童就倍感沉重,甚者会有无法掩饰的不自在不舒服
因为他们会做出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
在别人的眼中是异类,更有甚者会被认为是肮脏的
片子的总基调都偏于平淡,花费大量篇幅去勾画特殊儿童的生活,且大部分特殊学校学生本色出演。
这一点也确实符合了慈善公益片的要求,不过分渲染参演的明星。
不管是新生代小花,老戏骨还是舞台剧演员,此刻都只是特殊儿童身边的家人朋友
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在特殊学校从事音乐教学八年,却从没有放弃换工作念头的老师走出迷雾,完成自我救赎的过程。
第二个故事则讲述面临升学“清底”的三流学生豪
从带着特殊儿童弟弟去上水走私苹果电话
到找到人生方向与找回家庭的存在,完成自我的救赎
即使影片偏于沉重与平淡,但本片还是有很多的闪光点值得加分。
可是目前在豆瓣上面仅存的1200个评分里面,本片的综合分数只有6.6。在仅有的影评下面的回复也是褒贬不一
争议产生的点大部分是来自因出演电影《骨妹》而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演员提名的余香凝所饰演角色思颖的不清晰。该角色总体来看与特殊儿童没有比较亲近的关系或者是强烈的冲突,如另外三个女学生般可有可无。
“我觉得你可以睇多次,你未睇明。”豆友如是说
深入探讨了这个角色会发现此片不仅讲述了特殊儿童的非同凡响,也讲了像思颖这般相较周边人群显得“特殊”的正常人的生活。
老师无法读懂自己作品的含义
父母无法了解自己的想法
只有在与外公一起的时间才展现真正的喜悦
最后因为学业与来自家长的压力放弃了演出
但也合理的表现出现实中大部分优等生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作出的选择
最后就是大家都觉得没有处理好的结尾部分
外公的去世,烧毁的学校艺术作业(外公的画像),还有最后镜头的微笑
这一段的剧情主演都没有说话,但是背后隐藏着的是思颖受到了音乐剧的鼓舞(尽管没有去参加)接受了对他人而言“特殊”的自己,跳出人为的条条框框,找回真我的含义
除了主演外,期间还夹杂着一些闪闪发光的小角色,沿着主线的发展,描绘了众多特殊儿童家长的形象
路改变了就不认得上学的路,万一以后人生有什么变动,那该怎么走下去
这段精彩的表演我看过好几遍的预告,但当真正看正片的还是眼角湿润,异样眼光每天都能遇见
从不希望外人知道孩子的特殊
到接受孩子的不同
试着去了解孩子的想法
角色虽小,但是却的的确确是万千特殊儿童家长的缩影。尽管再与社会格格不入,但却没有放弃过他们
在后期花絮一段导演自白中提及,有一段走廊的戏份需要有一个哥哥被扇巴掌的桥段。大家都是非常的担心对本色出演的弟弟的影响。
让剧组所有人都意外的是,弟弟哭着脱口而出的真实反应“爸爸,爸爸,别打哥哥”
本是为了凸显父亲与哥哥在关心弟弟上出现的冲突,但没想到导演自己在镜头后面都哭了出来。
“我一边看着屏幕一边在哭,当导演这么久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我害怕别人会看到我在哭,但没想到的是我往旁边看的时候,发现编剧、跟场和其他工作人员都哭了。”
他们并不遥远,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
他们没有错,只是与我们不太相同
但是现实大多如主题曲《阳光普照》里面的歌词般
“世界会否 有耳朵在静听
福音到 窄巷没共鸣
世界会否 有眼睛在做证
街灯只会 照亮谁的山径
你也会问 天怎么不公正
哪样法则 决定谁优胜
任由 你再努力 跟奖赏不相称
何日会露曙光 何事会顿变泡影
地球不知道我们的哭笑
只分配太阳的普照
追不到以前的分秒
可否变眼前的飞鸟
背负石头怎么上路”
或许我们都需要学会放下有色的眼镜去看待比我们“特殊”的人群,他们与我们一样都在艰辛的为生活打拼着,甚者他们可能需要比我们花费更多的努力才能达到常人一般的生活。人生本不平等,但渴望能有更多的包容。
女高中生群体对话中字里行间充满媚俗的内容,这难道是真实
现状?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却早早染上了成年人的色彩。
常人比特殊人群拥有优势,这部分人他们无力抗争命运,而常人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帮助弱于自己的人是责任的体现,我不知道我国有多少人需要被帮助,他们并非社会的负担,而正是他们,才能体现正常人的良心。
当老人们集体在福利院中盖上白布,当一些国家放任疫情肆虐,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把老年人与青年人放在天平之上称量,拔老人的输氧管或许仅是增大青年人成活的点滴几率,医生还是会选择拔老人的管子。在不做努力就选择躺平,并节约一大笔社会支出当做政绩的背后是无数家庭中老年人的哀婉离去,这样的社会寒了人心。我就不提是哪些地区和国家了,公道自在人心。
老人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灵魂,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他们的人生路总结下来的经验需要后人来传承,他们开拓的道路值得后人守护与尊敬,没有他们在沙漠中种下棵棵绿树,哪有后人的树下好乘凉,没有前辈们用热血与生命换来的新中国,怎会有当下的太平盛世。一个个平凡的家庭,一本本难念的经。
这部电影我看到了善良可以传递,在与不同的人接触中,人心中善良的一面被激发,希望需要帮助的人能真正获得帮助,而非只是停留在假公益之上。
挺喜欢叶童的 角色轉變有些生硬,情節安排為存在而存在,相當散亂。但不可否認幾位主要演員的表現,角色足夠立體,有些轉變我們也知道是必然發生的,要是能夠聚焦在某幾個角色,加長片長或能讓這些轉折位推動地更順暢自然。有洋蔥,一定有觀眾會哭。 教育公益片,就电影而言故事的戏剧性不是太够,但是,有些时候,社会确实需要这些影片存在,余香凝表现不错,余香凝还阔以 不煽情的叙事方式很好 克制的感动和前行 喜欢导演的处理方式
从特殊学校启光学校欲透过举办音乐剧来提高毕业生就职机会开始。在校的音乐老师徐宝雯(谷祖琳饰)在面对这个计划,随着演出日子逼近压力加深。音乐剧同时找来名校萃英中学学生前来协助,但最终只有在班中成绩未能赶上的钱思颖(余香凝饰)继续当上义工,但却要面对家人与学校的压力。同时在成绩中下育才中学孔老师(欧锦棠饰),带来新移民陈丽与透过当义工「洗底」的吴珈豪(岑珈其饰)来协助。珈豪与思颖最初对音乐剧的态度,却随着在校同学的尽力演出,渐有改观。
《非同凡響》的好在於「收」、在於「藏」,也在於「心」。
近幾年香港有相當多的具「社會性」的電影作品。描寫社會現實是一件好事,但作品呈現了些什麼、想要些什麼,這些都是另外的話題。現在在香港,「弱勢」彷彿成為了一種時髦:政治人物喜歡標榜自己「弱勢」、也喜歡與「弱勢群體」掛鈎。
真正的問題是,到底在當下的社會環境和政治氛圍裡面,哪些人是真正的「弱勢」?在現行的政經結構裡面,「弱勢群體」指的又會是什麼人?
說《非同凡響》的好在於「心」,是因為我能夠從這部電影裡看見主創人員們嘗試去「理解」這個群體。
「理解」也是劇本裡至為重要的主題。
不是以疾病困苦來做話題的「社會性」,不是故作姿態的「關懷」,也不是突如其來的「善心」,而是確確實實,走進這個群體的生活的「理解」——是無法用溫情蓋過,也無法用溫情解構的「理解」。
多年前的《五個小孩的校長》比《非同凡響》更為賺人熱淚。女主楊千嬅在《五個小孩的校長》裡有相當大的發揮空間,而她在該片的精彩演出亦為她帶來了金像獎影后的提名。但我認為谷祖琳在《非同凡響》的演出更真實,也更自然。
正正是因為《非同凡響》的「收」和「藏」,才更顯得這部作品的優秀,顯得主創們對這個故事、對這個劇本有信心,對觀眾有信心。
余香凝飾演的「ok姐姐」因學業原因沒有和音樂劇團走到最後,但這個角色卻抱攬了許多其同代人會遇到的問題;頂級學校教學生表達自己,卻不是讓他們講出自己心裡最真實的想法,而是教導他們如何透過表現自己在考試裡獲得高分。
連在藝術領域裡面,學生們也不能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想法。
戲裡面有一幕是,與珈豪同校的新移民女生上前與余香凝及其同學們打招呼。余香凝的同學在這個女生離開後笑著說,「這裡的人不是弱智,就是大陸妹。」這幾名女生對音樂劇團的團員連最起碼的關懷也做不到。她們談起音樂劇團時,只有一臉嫌棄。這讓我想起在婁燁的作品《推拿》裡面,那個讓自己女兒和盲人按摩師相親的父親的嘴臉:平常不太會有機會見到盲人,現在有機會看看,也好。
最後那個新移民女生的角色後能融入在音樂劇團裡面,沒有受到岐視,也沒有受到嫌棄。
在送別阿公的時候,「ok姐姐」把那幅用咖哩汁畫下的阿公的畫像一併送進了焚化爐。她是開始成長了嗎?如果是,她又是向哪一方面成長?
無論她是否開始走進成人的世界,但至少,她已經學會了欣賞和面對這個世界,懂得努力生活。
這種片結局和敘事觀眾一早就猜到,但還是會嚎啕大哭啊
由一个个温暖的片段构成的电影,不算出色的电影,但喜欢里面的善良面,而且还是真人真事改编。
余香凝不错。
继《可爱的你》之后的有一部杰作,但题材难度远超过《可爱的你》,因为这部电影当中的学校,是面向智障儿童的特殊学习,片子大多数演员,都是智障儿童,尽管情节推动有点生硬,但就拍摄难度来说,就值得大高分。试想一下,片中的老师,要排练音乐剧都这么难,更莫谈要求这些特殊演员,配合完成拍摄。片中很多感人的细节,或者可以说是一些可以成功吸引观众的泪点。
港产片难得的“佳作”,题材不错,聚焦特殊学校,可惜拍的太普通,女主最后也没有加入音乐剧,让故事显得更现实。全片有三场触点戏,分别是父亲的一巴掌,母亲排练时的真情表露,珈朗的一句“我想做一个货柜车司机”。其他部分虽然没有刻意煽情,但是过于白开水。出场人物众多让结构略显松散,有温吞感。有孩子的人对本片感触要深一些,如果是特定人群的家长触动感应该更大。总体还行!港产片加油!
属于有诚意但力不从心的那种。可能真是过去港片滥桥的后遗症,剧情下意识地往解决所有人问题流淌,不少分散的细节刻意的设置。现在看不到“新浪潮”时代那种raw但充满活力的影像了。化妆素颜很好,余香凝驼背也很贴角色,演员都很好,叶童和张国强吵着进门看到女儿同学在家的尴尬真好。可惜整体拍法上太僵硬太干净。视点散乱,偏偏音乐剧是题眼,却看不到这个剧成形的过程,题和分支无法扣合,而像谷祖琳的问题,校长浇花就能解决,但其实鸡汤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专业的知识和经验才是宝贵的财富。这也是为何不是打气就能解决香港电影问题的,还是得在“做”的过程中去寻找出路。真是感叹时代的巨变,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初中毕业勤力工作都能事业有成,现在中产阶级大学毕业都觉得没有出路
香港电影青黄不接的时代快要过去了,虽然新生代和他们的前辈们还有一定距离。这些年少了类型片,多了关注本土的电影。明年的金像奖应该很好看。近年关注教育的本土片不少,这次是从sen的角度诉说。没有强行HE,不过依然赚人热泪,在电影院哭的稀里哗啦。
每一片树叶都会独一无二,人也是。这类从音乐到台词都力图“润物细无声”的社会议题电影在近些年来经由《天水围的日与夜》(奖上)+《可爱的你》(票房上)的挖掘后,已经如同警匪片续集、贺岁喜剧成为了量产。除去让观众关注这一个事件,收获一点宝贵的温暖,没有太多之外的独特成就。原本很有发挥的老师那个角色,交给谷祖琳演,变得好木;余香凝歌甜人美能理解,但是也算是近年来非常勉强的硬捧。不过看到了好几个没出现的熟面孔:叶童、公公钟景辉还有两兄弟做蛋糕的嬷嬷陈丽云...
对于这种题材的公益片应予以鼓励,但就电影本身而言是蛮平凡的。不论教师的自身困境、当下教育制度对特殊学生的帮助有多少或者对普通学生的个性抹煞等等都是很好的point,但哪怕问题没有答案,也好过灌鸡汤去解决,尤其结尾,谷祖琳同余香凝这两个角色究竟是如何完成自我救赎的?看到好多熟面孔有些感动,也貌似是谷祖琳复出担正的第一套戏。
角色轉變有些生硬,情節安排為存在而存在,相當散亂。但不可否認幾位主要演員的表現,角色足夠立體,有些轉變我們也知道是必然發生的,要是能夠聚焦在某幾個角色,加長片長或能讓這些轉折位推動地更順暢自然。有洋蔥,一定有觀眾會哭。
树大招风导演的温情take,多个细节捕捉赚足感动
关于特殊学校的一则故事。暖心的老师学生关系,恍惚间让我想起了杨千嬅的《可爱的你》。最后的音乐剧上,程老师是这样致辞的:「一片树叶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当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每片树叶都不一样。有的会有较多的小齿、有的叶面上会有洞、有的叶面比较大、有的叶面比较小。其实树叶和人一样,每个都独一无二,所以每个人都非同凡响。」香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真的很棒。当这个世界真正变得好起来,从来都不是柔弱者开始变得强大, 而是因为强大者成功地控制了自己。
老哥过春天的二十块工钱,观看父亲货柜车的专用阳台;并不是太有爱心只想做好这份工,终于不再需要护身手链;燃烧咖喱公公图,在黑板画上缺席的自己……虽然生硬煽情处不少,但感人社会关怀在,有加分;《树大招风》三位导演这几年好像都混得不太容易,黄伟杰似乎北上拍古装烂剧了,欧文杰好歹还有机会拍下这种本土公益电影
太普通的一部教育题材了
总觉得故事还没讲完就结束了,三星,多一星鼓励
普通到无趣,也没有被励志到。余香凝算是横空出世,希望不要像我的薛凯琪一样一闪而过。
hk这几年的本土电影好容易跌入沉闷的格局,几次感动位都贡献给了咖朗小朋友。
源自生活的剧本,却没有自然的表演和流畅的镜头技法,一部拥有善意的低水准作品也是要尽量避免的。观众在看电影时是会思考的,该有转场、剪辑都没有。演员完全游离僵化刻板的表演和没有润饰的设定,让真实人物不再真实。
一開始還以為會展開很多線然後收不住,結果最後還是收住了。不過這部片最讓我覺得驚訝的是兩位「中學生」的實際年紀。在戲裡面完全沒有違和感。
港片药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