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公主后来经过DNA的鉴定是假的,但是并不观众妨碍欣赏这出戏剧。关于褒曼的评论已经够多了,但是对于那个混了蒙古血统和吉普赛血统的伯连纳来讲,这真是他很表现个人魅力的一部戏了。虽然最终是他的暹罗国王拿了那一年的奥斯卡,可是我还是觉得冷面将军的魅力更能诱惑人心。
就拿“大燕威王”引用的那段做例子。翻译如下,
安娜:“我好久没见到你了。”
将军:“想死我了?”
安娜:“不是想念你。”
将军:“皇太后和保罗会阻止你见我?”
安娜:“你可曾想过我不受约束也能行动吗?”
将军:“是你不愿意见我,为什么?”
安娜:“我认为不见的好。”
将军:“结婚的事属实了?”
安娜:“是你说保罗和我有婚约的。”
将军:“你太把皇室义务当一回事了。”
安娜:“你是说‘自立’?慢慢走出自己的路?”
将军:“幼稚!你一向沉迷于任人摆布。”
安娜:“不是‘人’,是你!”
将军:“胡说……”
安娜:“是吗?是你把我推给保罗!是你跟我作对!为什么呢?害怕他有支配权?”
将军:“支配什么?”
安娜:“我!钱!”
将军:“我不在乎钱。”
安娜:“你是心想我可能是安娜克里夫?”
将军:“我不管你姓什么,我只在乎你。”
而英文原文和修改后的翻译是,
安娜:I haven't seen you in a long time.
我好久没见到你了。
将军:And you missed me terribly.
而且你想死我了?
安娜:I missed you, yes.
我想你,是的。
将军:Whose orders kept you from seeing me, the Empress's or Paul's?
是谁的命令不让你见我,皇太后或保罗?
安娜:Apparently, it has never occurred to you that I can function without orders from anyone.
显然你总认为我是按其他人的命令来行事的。
将军:Then you didn't want to see me. Why?
那是你不愿见我,为什么?
安娜:I thought it better not to.
我认为还是不见的好。
将军:The marriage rumors are true.
结婚的传言是真的?
安娜:You yourself told me that Paul and I were engaged years ago.
是你自己告诉我说保罗和我很多年前就订婚了。
将军:Aren't you taking your royal duties a bit too seriously?
你是不是把皇室义务太当回事了?
安娜:Independently, you mean. The puppet has pulled the strings herself.
你是指我自作主张,木偶的绳子现在是木偶自己在拉了。(将军和安娜有过关于木偶的对话)
将军:This is childish. You've always had an obsession that people want you to do only what they tell you.
真幼稚,你总是有别人要你完全按他说的那样去做的偏见。
安娜:No, not people. You.
不,不是别人,是你。
将军:Nonsense.
胡说。
安娜:Is it? You pushed me at Paul. And now you're against him. Why? Are you afraid that he's going to be in control?
难道不是吗?是你把我推给保罗的,现在又反对他,为什么?你是不是害怕他得到支配权?
将军:Over what?
支配什么?
安娜:Over me. Over the money.
支配我,支配那些钱。
将军:I don't give a hang about the money.
我根本不在乎钱。
安娜:Then what is bothering you, that I might be Anna Koreff?
那么是什么让你心烦,你觉得我可能只是安娜克里夫?
将军:I don't care what your name is. I care what you are.
我才不在乎你叫什么,我只在乎原来的你。
认真对比就会发现翻译的错误和不精确处极多,而且这一段还不是最严重的,太后认亲的那段重头戏的翻译更不能看。
这个影片是由百老汇舞台剧改编的,所以片子的对白极其精彩,而后来网上流传的中文字幕,和原来译制片的中文对白翻译水平都极差。不过即使这样此片在中国口碑却也一直不错,这应该是故事编得好,而且演员的表演水平也实在是太高了,不光是两个主角,太后、将军的两个副手和其他小角色们的表演也都是很出彩的。所以,建议有一定英文水平的人再用英文原文字幕看一遍,一定会对此片更加欣赏的。
真假公主
真假公主 Anastasia(1956)
导演:安纳托尔·李维克
编剧:亚瑟·劳伦特斯
主演:英格丽·褒曼/尤·伯连纳/海伦·海丝
在意大利和导演罗西罗尼分手之后,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回到了让她成名的好莱坞。
第一部作品便是本片,和当红小生尤·伯连纳合演的《真假公主》。
故事
1917年,沙皇一家惨遭处决,但关于沙皇的小女儿——安娜公主还在世的谣言却在全世界流传不已。
忽然一个精神错乱的女人在一家精神病院被俄国将军波宁发现。
她有着与公主安娜惊人相似的容貌。在波宁的调教下,“假”公主就此诞生。
然而远在丹麦的皇太后并不为之所动......
本片剧本源自马塞勒·莫雷特(Marcelle Maurette)写就的一出话剧,剧本的灵感来自安娜·安德森(Anna Anderson),她是众多安娜斯塔西娅冒名顶替者中最著名的一个。
安娜·安德森的笔迹与阿纳斯塔西娅的笔迹完全相同,医学专家发现她的耳朵和真实的阿纳斯塔西娅的耳朵有17点相似之处。
然而,在她死后,人们发现她的DNA与英国菲利普亲王的DNA并不匹配。(菲利普亲王是罗曼诺夫家族的血亲)
幕后
本片虽然是英格丽·褒曼回归好莱坞的第一部作品,然而影片完全是在欧洲制作的。
在拍摄的时候,制片人并不知道真正的安娜·安德森还活着。知道情况后,他们直接飞到了安娜在德国的家,以求获得她的许可。
这部电影为褒曼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也是她的第二座奥斯卡奖。
由阿尔弗雷德·纽曼创作的影片配乐也获得了奥斯卡原创音乐提名,并在电影上映后大受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老戏骨海伦·海斯对皇太后这一角色的精彩演绎。海斯也留下了影片最经典的一句台词:“戏结束了,回家吧!”(完)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公众号回复“ 真假公主 ”观看此片,希望大家喜欢这部电影。
- 往 期 回 顾 -
迪斯科女王教你如何吸干小鲜肉
如果将101部电影片段剪成一部电影
我只是想嫁给百万富翁而已
一个法国女工的两天一夜
我,到点下班
一部要买3张电影票才能撸完的电影
银幕历史上最奇怪的惊异奇境
用你湿润的双唇舔舐我的伤口
投稿及其他事务请至「食指君」工作邮箱
[email protected]
小时候懵懂,只觉得男主很特别,现在找到了英文资源,一句台词,一个眼神,一个细节反反复复。虽然有人觉得男主实在是闷骚,傲娇,所谓爱情,实在突兀,含蓄地几乎就要找不到线索。可就是这样内心戏十足,才让人回味无穷,如果都一一摊开,明明白白的给你看,魅力就大打折扣,情不知所起,放在心里的千回百转才妙不可言。男主是一杯真正的vodka,hard,quick,sharp, 他机智,算计,最初是为了谋财。可就是在改造一个公主的过程中,他见证了她的落魄和生不如死,看着她一天天化茧成蝶,一天天在回忆中挣扎,却最终蜕变得不可方物,由内而外地摄人魂魄,她身着公主盛装一步步走下台阶,而曾对她颐指气使的他,此刻仰视着女神,一步步走向她.....,而只有在他面前,盛装的她席地而坐,不需再端足公主的架子,真的也好,假的也罢,只有在他面前,她才是最自然真实的自己,于是他向她迂回地告白,却演变成一场唇枪舌战。圆滑世故如他,何去何从,竟也无计可施,终于感叹what has always been simplest to others, is impossible for me……他确实是pure vodka,爱得纯粹,激烈……好的爱情是彼此发现,彼此改变和成长。也许就在那一次次斗嘴中,他们一次次直指内心深处,洞察了对方,看清了自己,也发现了彼此。
我第一次看《真假公主》(Anastasia,1956)这部影片的时候是在8、9年前,当时我还是个中学生,有一天身体不舒服,请了半天假回家躺在床上,正好看到一个电视台在播这部电影。第一印象就是扮演剧中Bounine将军的Yul Brynner的光头十分刺眼,于是毫不犹豫地换台,但是那天可看的电视节目实在太少,于是我还是决定看这部电影。看着看着,就完全被Bounine这个角色所吸引,尤其当他声色俱厉地批评Anastasia的转变的时候,我惊得差点要从床上跳起来,因为当时我认为,这种示爱的方式实在太不俗了:这个男人居然可以在他深爱的女人面前如此不卑不亢,简直太完美了。
前段时间我重看了这部影片,让我惊讶的是,我完全看不出Bounine和Anastasia之间怎么会产生了爱情。尽管剧中后半段有很多台词暗示了这点,但是前半段的情节却没有给他们的感情发展提供很好的铺垫——两人与其说像关注对方感受的恋人,不如说像立足自己利益、尊重对方感受的合作伙伴。假如说Anastasia还有理由爱上Bounine的话(至少他对她很真诚,而她在他们的关系之中又比较被动),那Bounine对Anastasia的感情根本让我摸不着头脑:莫非就是因为扮演Anastasia的Ingrid Bergman的美貌?
我倒是还很欣赏Bounine直率的性格。他对Anastasia说,你是为了确认你的身份,我是为了钱,虽然我们动机不同,但是我们目标一致(就是让Anastasia得到俄国末代皇太后的承认),这才是我们合作的基础。尽管他迫切地需要钱,但是他既没有胁迫Anastasia按照他的计划行事,也没有用任何高尚的借口掩饰自己真实的欲望。这既可以说明他的性子高傲的很,不屑于干不上台面的事情,也可以说明他的原则还是高于他对经济利益的渴望。在此之后,他跟Anastasia就建立了一种很深的相互信任的关系:他们在去哥本哈根的火车上轻松地继续他们的“排练”,甚至还说起了Bounine旧时的情史,彼此坦诚相见。正因为如此,Bounine才会在重见已经成了“公主”的Anastasia时勃然大怒,指责她的目的并不是她宣称的“寻找自我”,而是追逐名利。因为他对她开诚布公于先,所以一想到自己其实并不了解她寻亲的真正动机,虚荣心——这里且不说感情——就大受伤害。他并不是那种会将阴谋诡计运用到一切场合的人,在真正的生活之中、在与人的斗争之外,他仍旧习惯于同另一些人讲真话,也有讲真话的需要,这就是他跟Anastasia的未婚夫之类人的最大差别——是本性上的差别而不是才智上的差别。这种需要可能令他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对别人敞露心迹,也使他难免因为讲了不该讲的真话而对自己和他人大发雷霆。
1915年,斯德哥尔摩的弗雷德和加斯特斯·褒曼夫妇张开双臂迎接他们美丽的女儿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为她起名Ingrid Bergman,与时年两岁的瑞典公主同名。影片一开始就是悲怆忧伤、旋律简单的戏剧化音乐,打出主演大大的名字,再配上壮丽的节日气氛,反差强烈。
对于逃亡、流落在外的王族来说,昔日的权力、荣耀全都灰飞湮灭、不复存在了,留下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就只有财富了。为了这财富,那个刚从精神病院逃出来、走投无路的落魄女子将要被冒充作公主去领取赏金;为了这财富,骗子们绞尽了脑汁向她灌输公主的每一处生活细节、夜以继日地训练,全然不顾她的健康状况;为了这笔财富,沙皇的遗老遗少们得以重拾往日的权威和优越感,审视、评鉴却又蔑视她。她受不了没有尊严的鉴定,她说“穷人只有一个好处——他们知道如何自爱。”终于,需要偏安于丹麦的祖母皇太后出面甄别她的真伪了。“相认”那场戏是全剧的高潮。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包袱”——谁都知道皇太后最终一定会接受安娜,可我们无法预测她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契机、以哪种方式接受自己的孙女;谁都知道导演在吊我们的胃口,可我们心甘情愿充当上钩的鱼。安娜用什么来证明自己?外貌?世上不乏相似之人。言谈举止?可以训练模仿。皇室的生活细节?可以搜寻资料博闻强记。不为人知的秘事?世上少有探听不到的秘密,更何况皇室成员的秘密。不接受就是不接受,任凭什么解释都是矫情和无耻。好在安娜看穿了祖母冷若冰霜的外表下脆弱的心,她倔强、强硬又满含深情的诉说催人泪下,终于融化了坚冰,在那一轮又一轮的拒绝几乎要令我们失去希望与耐性的时候,影片恰到好处地显现出了转机。
其实在历史上,公主的生死一直也是一个谜,谁也无法判断公主到底香魂归于何处。在这个故事里,皇太后是相信公主真实身份的,她放公主走也是出于慈爱,希望她得到真正的幸福。而公主和布宁,他们都为了真正的爱情放弃了即将到手的荣华富贵,而在此之前这些荣华富贵正是布宁千辛万苦为皇家找公主的动力,这就是这部电影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老演员Helen Hayes塑造的皇太后形象相当出彩,把封闭、孤寂、固执、严厉和慈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她抱着褒曼说如果她是假的请千万不要告诉自己,那种患得患失令人心酸。她是充满感情的祖母,却不乏皇太后的威严与明智,她清楚自己身边是一群弄臣,不卑不亢地应对着一切变故。她对自己的孙女说:“没人能怪我与亡灵一起生活,但是你就应享有女性同等的幸福。李文堡说舞厅是当年的风光再现,她真无知,时代在进步,玛琳嘉雅,我们要跟上时代,否则就要跟过去的虫子为伍了。我代表过去,我喜欢,过去是美好的,现在充斥着冷漠与疏离。将来?……幸好我不用去烦恼。但是你不同,你要掌握自己的将来。”Yul Brynner扮演的布宁将军正如褒曼在剧中所描绘的那样:像伏特加,快捷、强硬、敏锐。我开始很不喜欢他的光头扮相,可细想起来却最接近沙俄遗将的感觉。只是我并不喜欢安娜最后的归宿:布宁爱上安娜是人之常情——她是一个美丽迷人的女人,然而从始至终布宁并没有对安娜表现出深厚的情意,我也看不出安娜爱上他的理由。虽然爱并不需要理由。确实,他最终放弃了即将到手的财富,我却看不出那是因为爱情还是出于良心发现,影片似乎只是为了公主有个王子相伴才安排了这样的结局。然而,在这样一个温情、简单的故事中谁还会去苛责它呢?
除此之外,皇太后的侍女李文堡男爵夫人也非常不错,演员将这个可爱的老处女演绎得活灵活现。最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剧本不落俗套:它通过很多细节证明落魄女子正是安娜公主,却又设置了重重悬念作势要推翻这个事实。影片开始前的字幕里就有这样的句子:“她若是果真没死,只有她知道本片故事的真假。”而结尾,当安娜与布宁双双失踪,需要给新闻界一个交代时,皇太后幽默地说她要告诉记者们“戏演完了,回家去吧!”这真是妙趣横生,受到暗示的观众不觉莞尔。
从《门克桥的伯爵》到《卡萨布兰卡》,从《煤气灯下》到《爱德华大夫》,从《美人计》到《圣女贞德》,从《真假公主》到《东方快车谋杀案》,直至最后的《秋天奏鸣曲》,正如“清纯”专为奥黛丽·赫本而设的一样,“高贵”这个形容词也非英格丽·褒曼莫属。在褒曼身上奇妙地融合了两种特质:一方面她雍容、高贵、丰腴、典雅、端丽难言,像全世界的王后;一方面她又率真、质朴、亲切、淳厚活泼自在,全然是位北欧农妇。事实证明褒曼本人就是一个极度率性而为的人。她有过三次婚姻、四个子女,她追求起爱情来完全听凭感觉指引。她不在乎周遭的议论、不顾及选择是否正确,为此付出了饱受绯闻困扰、险些葬送了前程的代价。然而在谈起自己的一生时,褒曼说:“我是一个幸运的人,对此我非常感激。我想当个演员,而且很轻松地就有机会成为演员,还总能得到好角色。我从来没有挨过饿,我再也没有其它奢望,所以,我非常幸福!”
俄国安娜公主的故事是20世纪最大的谜之一。俄国大革命时罗曼诺夫王室一家被集体枪杀,六岁的安娜究竟跟家人同时丧生,还是被救出(或逃出)。十多年后,巴黎疯人院走出一名酷似安娜的女子,来自俄国的前军官希望她冒充安娜,以继承巨额家产。但她又好像就是真的安娜。Ingrid Bergman自认为《真假公主》是自己演技最出众的影片。《真假公主》创作之初,导演Litvak曾经设想的结局是,安娜公主说服波宁将军留下来参加庆祝的舞会,在舞会上,皇太后宣布公主将与波宁将军订婚,于是公主和波宁将军留在哥本哈根陪伴着皇太后过着团圆幸福的生活。显然,这个原先设想的结局比屏幕上真正的结局更加皆大欢喜。后来,Litvak看了Helen Hayes的试镜,领悟到皇太后是旧时代的象征,不会突然开明到公然宣布承认公主与波宁将军的订婚,于是把结局修改成了公主与将军在皇太后的默认下逃走,而皇太后向出席舞会的众多贵族宣布,“戏演完了,都回家去吧。”这句双关句立即成了电影史上一句经典台词。
伯连纳的光头啊,大爱!
星星是給Yul Brynner的……如果沒有他整部片我看不下去。
光头影帝的经典大作
好帅的光头...这很有设计感的剧情、台词难免显得俗套别扭,但褒曼演得真好,力挽狂澜可以用她身上,结尾一个王朝黄粱一梦的滋味也收得不错。真真假假,我知道她的孤独不是一场表演,而到最后只希望她的梦成真
苍天啊我第一次觉的你还有演技
难忘那世上最帅的光头
光头将军亮了。。。
美女很美,剧情已经记不清了。
小时候看完全没整明白是怎么回事,就以为是讲 identification,再看一遍发现,其实尤伯连纳和英格丽褒曼这对玩的是高段位SM
伯连纳太像比克大魔王了受不了
老电影就是这么有味!对话的措辞太美了!
原为祖孙相认互诉一段感动,不想被萌生的爱情搞乱阵脚、破坏节奏,显得虚假,这样的爱情至高论真是无聊,费尽心机打造公主,结果却为不着边际的感情私奔,太弱了!老太太气场一流,褒曼相形见绌。
相当闷骚,阴谋与爱情的天平摇摆不定,随着观众的心里轨迹,最后落叶一把,伤怀无尽,跳不出老式的麻雀变凤恋故巢的超现实主题
这世界上唯一的Ingrid Bergman!!
高贵可以培养 爱情让人舍弃高贵
我终于知道Karen为何要化名Anastasia Beaverhausen了。
原来尤 伯连纳这么迷人
8错8错,开头有点冗长以及无聊,后面渐入佳境
相认那段真是精彩极了 每一句台词都是那么有韵味。光头将军好帅
Bergman和Helen Hayes那场认亲的对手戏简直是教科书式的经典,两个人的表演进退交迭精彩绝伦,无论过去多少年,提到这部电影我最先想到的都是这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