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人公阿穆丽塔曾经是个杰出的舞蹈家,五年前和丈夫维克拉姆结婚后,就自愿成为家庭主妇,她不仅要打理家庭琐事,更是丈夫事业上的好帮手。
阿穆丽塔的一天很忙碌,早上四五多钟就要起来准备早餐,浇花,接着她要为患有疾病的婆婆测血糖,之后她还要回到房间喊丈夫起床,在丈夫出门前准备好他开会要用的文件夹,她内外兼顾,丈夫爱她,婆婆宠她,婚姻的一切都仿佛是完美的。
可是在一次聚会上,丈夫和公司高管激烈争执之中,突然狠狠打了跑来拉架的阿穆丽塔一耳光。
这一耳光几乎可以说是毫无缘由,因为在五分钟之前,两个人还甜甜蜜蜜的拥抱着,更何况,这场聚会来了很多他们的亲朋好友,阿穆丽塔的父母弟弟以及弟弟的未婚夫,他们都在现场,阿穆丽塔简直颜面扫地。
丈夫没留下一句道歉,转身就离开了,其他人继续欢呼,仿佛她被挨打是一件特别正常的事情。阿穆丽塔的世界消音了,她在小房间沉默了很久,婆婆找过来说外面还有客人,他们的家务事不应该干扰客人。
在被打耳光这件事情上,母亲和弟弟告诉阿穆丽塔丈夫只是一时冲动,他以后不会这样了,没人说这件事情是错的。
第二天,丈夫和往常一样跟她讲话,好像她没有被打耳光。她沉默沮丧,丈夫做出的行动是带她出去吃饭,送她昂贵的礼物,她等了好多天,都没等到道歉。
阿穆丽塔收拾行李,回了娘家,却收到了律师信,理由是丈夫控告她不愿回家。
一场官司由此展开。
印度是世界上离婚率最低的国家,只有1%。在印度,超过50%的女性都在经历这种事情,一个家庭里,丈夫殴打妻子,是不需要理由的。
女律师规劝阿穆丽塔回家,因为没人会因为一个耳光分居,这不合理。
阿穆丽塔说:“我曾很高兴成为他生活梦想的一部分,然而我变成了一个被人扇耳光的人,这合乎情理吗?我选择成为家庭主妇没人强迫我,但是,在此期间,他不能伤害我?只是一个耳光,但是他本就不应该伤害我。”
女律师问她:“你想要什么?”
阿穆丽塔说:“我想要过得快乐,而不是撒谎说,我过得很快乐。”
摆在阿穆丽塔面前有三条路,1回家,2合法分居,3离婚。她选择了最麻烦的一项,离婚。
在得知她这个决定的时候,身边所有人几乎都觉得不能理解,尤其是她的母亲和弟弟,不就是一个耳光吗,至于把这件事情闹到法庭上,让外人看笑话不说,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离婚了吃亏的可是你。
阿穆丽塔坚持,婚姻很公平,不公平的是耳光,人们习惯了不公平,这一耳光让她清醒。
她讲道,她大学时候的梦想是获得尊重和幸福,现在,也仍然是这样。
然而事情一波三折,她查出来怀孕了,丈夫得知之后,激动的拥抱了她,开始规划他们美好的未来,可是他绝口不提那一耳光,也丝毫没有要道歉的意思。
母亲和婆婆轮番上阵,对阿穆丽塔说家庭最重要,为了孩子,你不要闹了。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甚至还有人觉得这是在闹。
——到这里为止,剧情冲突拉到最激烈。
阿穆丽塔的母亲说:母亲告诉我,家庭最重要。
阿穆丽塔的婆婆说:“女人无所谓,只要儿子幸福,丈夫幸福。”
可是,还能有谁比你自己更重要?
如果你自己不幸福,又怎么能让别人幸福?
如果连最基本的公平和尊重都得不到,又如何追求幸福?
电影里男主拉姆因为失去工作机会在聚会上与上司发生争执,妻子阿穆去拉他,被拉姆反手打了一耳光。阿穆坚决要求离婚,拉姆道歉敷衍,周围人都劝她只是“小事”,不要小题大做。真的是“小事”吗?拉姆生上司的气,但不去打上司,却打了妻子,如果去拉他的是他母亲或者别的客人,他也不会打,为什么是妻子,就打了呢?是妻子,就可以拿来发泄怒火呢?我想阿穆伤心的不只是暴力,更多的是看到丈夫对自己的轻视,这轻视让她感到不被尊重,而尊重是维护平等关系的基础。
“轻视”散落在生活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里,甚至你不细看都很容易忽略掉,但总有一件事会将它放大给你看,让你清清楚楚的看明白,看清楚这份“轻视”,看明白这个人。
至于是否用力过猛不真实,我相信不同国家国情可能会有不同,但是印度电影对于自己国家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改革,从电影这种叙事媒体开始入手,就是很有勇气和谋略,用民意反推改革的事情,同样精彩的还有韩国,甚至通过电影来推动立法(熔炉法)
中国曾经也有一部电影药神,推动了社保对抗癌药物的范围改革,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真相和民意还需要更有效的表达途径
2020到2021这段时间里的女人都有点惨。
本应该被好好呵护的娇艳花朵们,在一个个披着人皮的狼爪子被摧残致死。
当人们提起2020和2021的女人们,好像除了惨找不到别的词了。
但当真这一届的女人们都是被压着打,没有反抗成功的例子吗?
话不多说,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印度女人的“战绩”:
90%印度女人被老公扇耳光却不离婚的时候,她站出来了;
扛住糖衣炮弹,坚决只要一句“对不起”;
怀孕时候为了抚养权问题,直起腰杆回骂印度老公。
中国女人已渐渐觉醒,印度女人的觉醒,大概就要从这部电影开始。
“凭什么这部电影能走俏?”
“印度人怎么敢拍这种题材的电影?”
“印度女人真的有这种胆量用这种理由离婚吗?”
各种各样的疑问扑面而来,小编也开门见山得说说这记耳光到底打得多响亮。
在各种暴力疯狂输出的2020,这种行为早已不分国家、种族。
根据联合国毒品与犯罪机构发布的统计报告,每一天世界各地都有137名女性被自己的伴侣或亲人杀害。
而在印度,每6小时就有一位妇女死于家暴。
印象中,印度极度注重男尊女卑,阶级之分。
妇女们大多没有经过正统的教育,懵懂之间就已经被家人安排早早步入婚姻,这使她们极大可能得成为了家庭暴力的被害者。
家暴事件频发,但只有《耳光》大胆生动且从一个微不足道的角度,为它赋予了人性色彩。
1%离婚率背后有多少辛酸血泪?
这场婚姻仓促又无趣,彼此完全不了解对方,就要迈进一段婚姻关系里。
说得简单点——
搭伙过日子。
但这个日子还没开始过之前,就有点预示着后面的悲剧。
婚礼当天,祖父对女婿说:“如果她以后做了什么错事,原谅她吧!”
这里面竟然让小编品出了一丝讨好的意味。
老婆的祖父讨好女婿,这叫什么事儿?
女婿能把自己老婆当回事儿?
显然,也确实没当回事儿。
本来升职这件高兴事儿落到女婿头上,大家都很高兴。
但偏偏意外来了。
女婿不能当着众人面揍上司,可怜的老婆就只能被当成出气筒,平白无故挨一巴掌。
当众被打了一耳光的老婆愣了,婆婆却说:“走吧,外面还有客人,他们会怎么想?”
怎么想?这个节骨眼了还管客人怎么想?
大男子主义的男人都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心穷,仿佛打了妻子一巴掌就跟拍死一只苍蝇一样简单的事。
小编不禁瑟瑟发抖,老婆的地位已经沦落到这个地步了?
但显然印度低离婚率背后不止老公做出了“努力”,婆婆,妈妈,外婆也没少“努力”。
丈母娘说:“我从没想过会有今天,我们的女儿要离婚,我们哪里做错了吗?女人就该学会忍耐来维系家庭,她得压抑自己的感受。”
外婆说:“我母亲告诉我家庭最重要,她的母亲教育她家庭是重中之重。”
女主婆婆说:“你就算不为他着想,你也应该为肚子里的孩子想想,孩子不应该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长大,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每一个人都在劝说阿穆丽塔忍耐,劝她回头放下这一切,为男人洗白。
这令人绝不绝望?
但最绝望的还远远不止这里。
连阿穆丽塔请的女律师都对她说:“阿穆丽塔,这不寻常,仅仅一个耳光就要离婚,人们会觉着不合理。”
连女性同胞自己都不支持阿穆丽塔离婚,反而教育她们要隐忍、要付出、要顾大局,自己开不开心不重要,重要的是得让这个家永远看起来和睦,离婚那就是天都要塌下来的事儿。
一个耳光可能不是什么大事,忍一忍就过去了,但忍了这一次耳光,以后就会有无数耳光落下,并且毫无悔意。
看到这里,小编觉得整部电影活得最清醒,最前卫的就是阿穆丽塔。
这一个耳光打掉的不仅仅是一个妻子的付出与爱意,还有她身为独立女性的尊严。
所有幸福快乐都取决于自己的抉择
电影的结局看得很爽。
阿穆丽塔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维克也省悟,反省自己。
印度电影每次就像是一部小爽文,看到最后身心舒爽。
一个耳光前,阿穆丽塔做着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主妇,拥有一个富二代丈夫,过着幸福的生活。
美好的一天从一杯咖啡开始。
这简直是多少印度女人梦想的生活。
这个时候的快乐幸福仅仅来源于物质与他人的给予。
可因为一个耳光,把这些美好都击碎了。
阿穆丽塔的生活也不香了,她的快乐从此一去不复返。
尽管维克丢了不少糖衣炮弹给她,却从来没有跟她说过一句对不起。
一耳光,打得理所当然。
不论是《三傻大闹宝莱坞》,《厕所英雄》,还是《一个母亲的复仇》,《摔跤吧!爸爸》,都有一个共同点。
印度的电影里或多或少都包含着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之所以能够获得高评价,主要原因在于现实中还没能等到的正义,在电影里满足了人们的向往。
在离婚成功率只有1%的印度,一个对女性充满偏见的地方,最后还是因为连律师都觉得奇怪的“一耳光”理由离婚成功,真正的快乐幸福从此自己给自己!
为何印度女性成为家暴受害者的比例如此之高?
在印度,71%的女性不工作,35%的女性是文盲,每年约200万女婴被杀,每20分钟有一名女性被强奸,68%法官认为女性衣着暴露是对强奸的邀请。
就连受过高等教育的律师也说:“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文化,因为我们的文明里没有女人的位置。”
可怕的不是老公给了她一个耳光,而是全世界都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作为女人应该忍耐。
却忘记了自尊是一切的底线,对冒犯和侮辱行为视而不见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愿所有女性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被世界温柔以待。
剧情其实很细腻,褪色的知觉,我们会问橙色冰淇淋是什么,酸酸甜甜高愉悦的爱情,但有没有人曾问过结婚后的的爱情是什么味道?女性就应该忍耐,为家庭要妥协一切,,一代一代泼出去的不是水,而是“默”水;现代公平的教育让女性更有墨水,女主,女律师,女助理,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加入女律师的偷情故事线,一个是为了讽刺在牧师见证下成婚,在律师互泼脏水下离婚;另一个就是作为律师,辩论高手,能言善“编”确陷入无法判断“偷”情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但回顾她的选择,女佣人就更极端,不,这才是真实常态,没有选择权,可怜的只剩下“乐观”,这种乐观,不理解的人看来是病态的“疯子”,残酷的这才是她扔掉冰淇淋的“苦”子;失去知觉了,怎么能感受到耳光的刺痛呢?
相当出色的女权电影,两个多小时,内容相当完整和丰富,丝毫不觉得冗长。仅仅是因为一个耳光么,是小题大做么,电影每过一分钟,你都会不禁赞同女主的做法真的一点没错。丈夫在和上司起争执的时候,那么多人来劝架,怎么能那么精准的一巴掌扇在妻子脸上,而不是别的劝架的男人脸上呢,显然丈夫潜意识就觉得打妻子,把妻子当出气筒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情。
耳光只是一个导火索罢了,从耳光事件过后的每一个细节,你看到的是社会对女性不平等的要求,要求容忍,顾全丈夫的脸面,看到的是丈夫丝毫不觉得愧疚,所有貌似道歉的话也没有重点,反复强调自己是多么的不爽,不痛快,这些理由可以把自己打妻子耳光合理化么,那下次同样的情况出现了,妻子还应该把脸凑上去继续当出气筒罗,真神逻辑也是够醉人的,这些话恐怕才是最让妻子绝望的,丈夫从来不知道妻子要什么,期待着什么样的婚姻生活。妻子回娘家了,草草的买个首饰走个过场就想带妻子回家,理由主要也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妻子不回家,别人会怎么看我,我的面子往哪里搁,没有把妻子当成一个和自己相等权利的人来看待,而是所有物或者是宠物,哄哄你你就该听我的话,这样的丈夫如果乖乖跟着回家了,接下来的日子可想而知,我施暴也没关系,反正妻子会原谅我的,社会也不会谴责我,反正是个男人都打老婆,打老婆天经地义嘛。。。
影片展示了很多生活的细节,妻子一早上拿报纸和牛奶,做茶,在阳台上照顾花草和邻居聊天,准备早饭,叫丈夫起床,送丈夫出门,递各种东西,钱包,咖啡等等,照顾的无微不至,这样的细节重复了三次,两次是打耳光之前,一次是打耳光之后,但是你能明显的看到妻子前后状态的明显对比,之前是满脸幸福和希望,神采奕奕的,之后是恍惚,无精打采。一个耳光让女主看清了自己的丈夫是个什么样的男人。丈夫觉得自己没有做错过,所以直接使用法律武器迫使妻子回家,妻子无奈之下在律师给出的三条路里选择了一条自己可以接受的,但是三条路都很糟糕。
所幸的是,电影最后还是圆满的结局,里面的男性大多数都反省了。就算是常年遭受家暴的女佣也勇敢的反抗了,看到她掌掴自己家暴又不工作的丈夫的时候真是大快人心。女主幸运的是有一个包容爱她理解他的家庭,尤其是父亲,从未质疑女儿的决定,就算是母亲认为女人就应该为家庭牺牲,忍耐,也没有强迫她回丈夫家。一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中国,结局未见得比电影里能更好,很可能娘家看在女婿家有钱有势的份上,绑着女儿也会逼她回去。非常羡慕印度电影的取材和思路已经越来越宽,越来越有看头了。
巴掌没打到自己脸上的时候,别劝人大度。
印度中产阶级的呻吟。
阿穆丽塔:我们的婚姻很公平,他赚钱我顾家。不公平的是那个耳光,不公平的是人们都觉得我应该让它过去,不公平的是我面前所有的选择都糟糕透顶,不公平的是连你都建议我接受不公平。可能是因为你没经历过不公平吧?所有人都说“不过就是个耳光”,可你们知道那个耳光的影响吗?它让我突然察觉到我竟然已经习惯了去接受不公平,人们都觉得我应该让这不公平翻篇。那个耳光把我打回了大学时的阿穆丽塔,那个阿穆丽塔只想要两样东西,尊重和幸福。你们知道吗?那些也是现在的阿穆丽塔想要的。—— 我只会做我认为正确的事。… 他打我,是第一次,但那也不应该。他一次都不该打我。就是这样。—— 那晚之后 你们都没来看过我,没人告诉维克拉姆他错了,大家都觉得维克拉姆没有问题,就算不对,阿穆也应该忘记这件事,她应该翻篇。这件事上我不能原谅你。……
这几年 印度女权主义的电影频出 从厕所 唱歌 读书 到这部的家暴 无一例外都在挑战着文化传统 有看头~
剧本很好,细腻有温度不失严谨。当男尊女卑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所有人都默认了这种歧视和不平等,细节被习惯性忽视,居高临下的愚蠢和丝毫不觉不妥相辅相成,婚姻无非是一种映射。又是一部我们拍不出的女性电影,尽管我们的实际情况并没比印度好到哪儿去,天天各种虚妄大女主是给自己洗脑吗?
除了结局太过理想化,其他的都很喜欢,三个女人,精英阶级,中产阶级,底层人民。一个耳光而已,女人何必大惊小怪?我们反抗的是这个社会,是我们自己都以为这不是不平等的社会,是男人从心里就认为女性可以被打的社会。是母亲告诉我沉默,所有人都是这样翻篇的社会。
我们或许没资格嘲笑印度的种种制度现象,至少他们还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仅看今年宝莱坞上映的家庭关系电影中,高种姓故事是如何表现的?Good Newwz、Jawaani Jaaneman、Love Aaj Kal中分别粉饰情爱婚姻怀孕家庭,与涉及“普通人”呼求的性别平等和尊重完全天壤之别,而片中多次出现摸足礼,既然是不断展示对长辈的礼仪,那必然也是在强调如高阶层的高尚品格,通过电影表达的、一直在宣扬的普世价值观目的在于平权、减少阶层差异性(甚至某种意义上的“梵化”),这种社会纪实的表现和传统浪漫歌舞风格印地语片代表了不同阶级电影品味的分裂;至于片中故事,对女性任何的不平等,都是一种权力欲的体现,这种矛盾不是家庭的问题,最终指向仍是涉及资源掌控的“阶层差距”
清醒的女子。愛的時候傾盡全力,全身心投入,笑容幸福洋溢。不愛的時候,絕不含糊,界線了了分明,是什麼,不是什麼,清清楚楚擺在那裡。這片探討的,看似只有一巴掌,卻從淺處深入,刀子下得明明白白。小題大做?不,是人心的盲目。
印度女性每一次的努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谷阿莫。印度竟然已经拍出了这样的电影!惊了。评论和弹幕果然不少觉得女主小题大做的,那么让我说一句:人家可以为了小题大做的小题拍一部电影,这本身就说明人家所处的位置比你们这些认为小题就该化无的人往前一步了。敏感是一种上层建筑,越敏感越如此。
探讨的意义比现实的意义更大,让我们看到印度的现状,但里面的人物应该在印度是极少数吧。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女律师,没看懂,她和过去的男同学吧,那个厨师,是精神出轨吗,还是拍得太含蓄。电影过后试想下,如果放在神州,那种情况下老公打了老婆一个耳光,后续会怎样?首先我认为我自己不至于会打耳光,最多训斥、让老婆走开,其次真有男人打了,当场这么多人看到了,会有女士来安慰或男士来拉架,说不定老婆会回敬一个耳光,哈哈,老公马上或事后会道歉、哄老婆,绝对不至于离婚。经过对比,所以发现确实是教育的问题、传统的问题,导演想要传达的思想很清晰。
一个耳光 一个真诚的道歉就是这么重要
现在的印度电影立意可真的很赞
其实不是那个耳光,而是那封律师函。两个没有情商的人,只配演一场悲剧。
我付出了时间,精力,顺从与梦想,换来安逸,习以为常,律师函与耳光。
女权的现实性。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但是中国婚姻制度中的离婚冷静期真的就是一个bug,有多少人在这个冷静期中被活活逼死。为什么不能给已经不相爱的人一条好聚好散的生路?
不就吼了你一声,不就打了你一耳光,至于吗?至于那么大反应,闹离婚!你为什么打我,你什么时候见过打桌子,要先问桌子的意见。这一耳光打醒了我,原来我习惯了接受不公平,忍耐忍受这一切。It is unfair. 谁都不会觉得这有什么问题。谁也不可能许你一个完美确定的未来 ,然而我们就是想要确定的承诺,一生一世只爱你一人,不会有矛盾冲突。我也有唱歌的梦想,你从来没有问过我,我从来没有提起过。没有谁必须牺牲,才能维护家庭的稳定。当男人打了你,一定要打回去!一次都不行!最后的理想化结局。
对啊,生老板的气为什么不打老板?把气撒老婆身上
不批判 只讲事实 这是对女权最好的宣传了吧 拍的真的很好